芦荡火种(沙家浜)发源地在哪里

字数:4219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12 20:28:47 更新时间:2021-11-14 08:59:06

楼主:宝先  时间:2021-11-12 12:28:47
古田林峰赋(全)
作者:王运宪
(1)
林峰依山傍水,
神似岷牛躺地把村口。
仙顶山峰大鹏展翅,
雄观古宁罗三县市。
金际石狮岭头五级瀑布,
际水长长流淌。
石狮大吼戏珠舞绣球,
龟蛇双会锁水聚财宝,
水松罗汉桂花三树,
环绕湖心亭。
十几棟古民居尤其林氏古厝,
文风闪烁感受:长山世泽。
林氏宗祠起于明朝历史渊远,
仿佛聆听林氏家训。
福清古田上山下乡知青展馆,
成为千年古村新风景。
(2)
山自有林,山更有峰,
造化之涵养化育,
方有宜居环境,
故谓之林峰。
斯林氏先民,
择此宝地,享龙脉之福气 ,
人文之兴盛,而闻名于闽东。
又经历千年兴衰,形成今日如磐之林峰。
林氏先民初入林峰,
就有:经学传南海之座右铭,
造成涵养教育,始有安居乐业之环境。
崇尚经书致远,述说家史之荣光。
建书楼,传牌匾。
八书楼见证教育之重视,
十二牌匾敬示后代传承之接班。
不足千人小村,自清至民,
上至准进士(明经科)举人,下至秀才贡生,足有五六十人之众。
改革开放更走出博士五名。
虽不说灿烂如群星,
但也不可不让人惊讶。
(3)
从林峰叶飞指挥部,
到新四军老虎团,
从送情报购药品子弹,
到林峰三烈士为国捐躯,
都闪烁着一个人名字:陈挺。
一个从林峰北上抗日的将领,
新四军老虎团团长,
新中国开国将军。
中华民族危亡时刻,
陈挺将军,北上之际,八元银元,本留母亲,为了抗日,舍弃小家,顾念国家,陈挺母亲,讨饭路上,饥饿过世,母子永别。
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为民族而战,为人民而战。屡打胜战,陈毅赞誉,陈挺老虎团。不管顺风战,还是逆风战,更多劣势战,甚至危局战,一支老虎团,威名远扬,榜样作用,振憾全军。抗战辉煌历史,留给后人敬仰和感念。
(根据陈挺女儿陈黄河讲述)
以下摘自《宁德市闽东抗日风云展》:


闽东苏区是中国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和暴行,闽东人民殊死抗争,从以闽东子弟为主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挥师北上奔赴抗日一线,到闽东抗敌援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从闽东境内持续不断的对日作战,到闽东儿女踊跃投身海内外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以下摘自林峰村村委会村情简介:
楼主:宝先  时间:2021-11-13 08:00:08
家浜”中的闽东子弟兵

澎湃在线
2020-08-16澎湃新闻旗下帐号


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俺十八个伤病员
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
这段唱词来自
以1939年新四军“江抗”部队抗日故事
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沙家浜》
“十八棵青松”
从此成为
阳澄湖畔芦苇荡里
负伤顽强战斗的新四军指战员的代名词
82年前
叶飞、阮英平领导的闽东红军独立师
在福建屏南改编为
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

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
1300多名闽东健儿北上皖南抗日
继而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
从苏南茅山根据地出发东进
袭击日伪军
又于1939年秋北进苏北
在常熟阳澄湖一带留下36名伤病员
他们以万亩芦苇荡为掩护养伤治病
整合当地游击队
组建了“新江抗”继续战斗
这些伤病员中
包括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
留守下来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指战员
多数来自闽东
从沪剧“芦荡火种”到现代京剧“沙家浜”
“智斗”和“忠诚”的红色经典永流传

六团北上抗日行军路线图
“双枪将”叶诚忠

叶诚忠
宁德周宁人
1935年参加革命
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沙家浜》中叶排长的综合原型之一
1938年2月
闽东红军独立师被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第三支队第六团
叶诚忠被编入二营六连
在历次战斗中
善持双枪的叶诚忠奋勇杀敌
屡立战功
1939年9月
叶诚忠在与悍匪胡肇汉所带领的
“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负伤
被留在阳澄湖地区养伤

新四军阳澄湖后方医院
他与夏光、刘飞等伤病员一起
坚持斗争,同年11月
以这些伤病员为骨干
成立了“新江抗”
叶诚忠历任排长、副连长、副营长

阳澄湖张家浜战斗纪念碑
奇袭梅李镇
激战湘城张家浜
血战洋沟溇……
接连不断的胜利
使叶诚忠所在的五十二团名声大振
被誉为“江阴老虎团”
1944年1月5日
叶诚忠奉命拔掉敌大官庄据点
他身先士卒
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
在接近敌堡时不幸中弹

“叶诚忠烈士故乡遗址”纪念碑
在生命的最后
叶诚忠摸出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
交给身边的战友
他一字一句地说
我是个孤儿
党就是我的母亲
新四军就是我的家
请代我把这些交给党组织
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年仅30岁

周宁县玛坑乡东坑村革命烈士叶诚忠衣冠冢
“投笔从戎”黄烽

黄烽
1916年生于福安穆阳的一个书香家庭
1938年3月
黄烽得知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
已改编为新四军六团
开赴抗日前线
他日夜兼程赶到福州
与其侄儿黄志远
一起到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报名参军
后随军北上
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抗战时期的黄烽
1939年9月下旬
“江抗”部队奉命西进
黄烽因病留在后方医院治疗
在阳澄湖地区继续坚持斗争
任“新江抗”政治处副主任
兼战地服务团团长
他常常召开支部会议
找骨干谈话,树立伤病员的信心
黄烽之子黄安翼说
父亲对这一段历史很少提及
他觉得这是他的分内之事
不值得宣扬

福安市苏堤村以沙家浜故事创作的壁画
上世纪90年代后
随着媒体的挖掘报道
人们才知道《沙家浜》中
郭建光的原型之一就在福州
2001年9月1日
开国少将黄烽在福州病逝
他留下一份特别的遗嘱
丧事从简
不进行遗体告别
不写生平
不留骨灰
“奇袭勇士”叶克守
叶克守
宁德福鼎人
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8年在叶飞率领下北上抗日
1939年7月
新四军直抵上海近郊
袭击日军占领的上海虹桥机场
使宁沪线上的日军大为震惊
叶克守就是当年参加战斗的勇士之一
不久,叶克守奉命率部队
到江苏常熟阻击日军
被子弹击中腰部落入长江
夜里我军反“扫荡”打了回来
战友们才将泡在水里10多个小时的他
背到了沙家浜
他却因伤势过重
留下了终生残疾

福鼎市翁溪村叶氏宗祠暨叶克守纪念堂
1990年9月23日
叶克守弥留之际醒来时
看到儿子叶锡挺在陪床
第一句话就问
你怎么还没去上班
我没关系
你不要影响工作

群众参观叶克守纪念堂
“沙家浜”闽东群英谱
家喻户晓的“沙家浜”伤病员中
大部分是来自闽东的优秀儿女
除了叶诚忠、黄烽、叶克守等
宁德籍的还有
吴立夏(霞浦人)
谢锡生(蕉城人)
何 刚(蕉城人)
张世万(蕉城人)
黄德清(蕉城人)
……

沙家浜碑亭
1990年5月
开国上将叶飞重游沙家浜战地
题写纪念馆馆名及“沙家浜意义”的著名题词
遥望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他似乎听到了一生喜爱的“英雄交响曲”……
2016年6月20日
94岁高龄的吴志勤老人辞世
在沙家浜阳澄湖畔养伤的伤病员
都走完了各自的人生征程
然而这一英雄集体所创建的历史功绩
将永远为人们传颂
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来源 | 福建日报、宁德网、《中共宁德党史人物》《闽东党史》《宁德地区志》《红色闽东行》纪录片等
供稿 | 宁德市纪委监委
原标题:《“沙家浜”中的闽东子弟兵》
楼主:宝先  时间:2021-11-13 08:56:18
沙家浜》现代京剧的著名剧目,依据沪剧《芦苇火种》改编而来,主要讲述新四军江抗留下的36个伤员坚持斗争,经过不懈努力发展成为了新四军的一个旅,要知道当时新四军只有18个旅,此剧在老一辈人中有极高的知名度。


沙家浜

1939年,新四军为发展苏北,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领主力北渡长江,江南指挥部下辖的江抗因伤员无法随队作战,于是将受伤比较重的36个伤员留在阳澄湖地区,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伤员后来居然发展成为了新四军六师18旅,以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他们的成就是辉煌的,但过程是艰险的。这36个伤员,开始被当地地下党的同志隐藏在阳澄湖芦苇荡的小船上,但是开始没过几天,就有一个伤员落到了水中,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被水冲走的,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面对这样的情况,伤病员夏光、刘飞等都觉得这样不行,他们在船上不仅要忍受夏天无尽的蚊虫,还要忍受寒冷与饥饿。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还会有人不断地死去。必须想办法出去医治。


阳澄湖的芦苇荡

于是他们积极与送饭的群众联系,寻找机会出去,终于在十几天后,日伪军放松了对新四军伤员的搜索,当地地下党的同志趁机将他们转移到了湖西的张家浜,张家浜的群众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将他们分散到各家的草垛里养伤,常熟民抗司令员任石天以前是中医,他又找了两个同行来为剩下的35个伤员看病换药,在当地群众的悉心照料下,他们的伤势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但也有一些伤员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患了败血症,因伤不治牺牲,前后有10个伤病员因败血症逝世。


江抗阳澄湖抗日根据地

到了冬天,日伪军的搜索日益放松,大家终于能够出草垛到外面走走了。虽然36个伤病员有11个不幸牺牲,但是留下的25个江抗老战士还是给了常熟人民很大的希望。人们奔走相告,江抗没有走,他们还留下了一个留守处。伤病员听到群众的呼声,也十分兴奋,要求夏光带领他们与日寇作战,重新将江抗的旗帜打起来。也就在这时,新四军指挥部派遣原江抗2团政治处主任杨浩芦率3个营连干部到张家浜,与刘飞和夏光见面,并传达了叶飞要求伤病员建立武装的命令。他们几人商量之后,一直决定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原来杨浩芦是想让刘飞担任司令的,但是由于刘飞受伤后,打入右胸的子弹一直没能取出来,还得继续治疗,于是改由夏光任司令员,杨浩芦任副司令员兼政委。并将十几个伤病员编成一个班,并成立了一个特务连,实际上特务连就下辖了那一个十几个人的班。虽然人数少,武器也少,只有刘飞临走时留给夏光的一支驳壳枪。但好歹是把架子拉起来了。


叶飞上将

司令部成立后,夏光积极地开始了发展武装的行动,并经过不懈努力,说服了当地一些地方武装,部队开始得到了扩充,并有了一些枪支弹药,到了11月6日,新江抗开始了第一次战斗,他们抽调好几个排班级干部,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在一座桥上伏击了日军的一个汽艇,全歼汽艇上的所有日军,没有一个逃脱。此次战斗也向所有人表明了,江抗没有走,他们依然在战斗。

到了1940年2月份,新的江抗已经发展到了两个连,除原先成立的特务连,还有一个一连。2月7日,新江抗再次与敌发生战斗,在2月7日的战斗中,江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身亦伤亡严重,一连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副司令杨浩芦亦因伤重不幸身亡。一时间江抗的老红军产生了悲观情绪,纷纷向陈毅反映,要求返回老部队,陈毅一听他们这样,顿时就发了火。恰好原来老6团1营营长陈挺从延安学习归来,陈毅当即决定派他到新江抗工作,打开江抗的局面,陈挺是原闽东独立师的支队长,地位仅次于叶飞等少数几位师级领导,在部队中有极高的威望,因此新江抗的同志看到到老营长都来了,也没在好意思说要会老部队,军心算是稳定了。


刘飞将军

到了4月,陈毅派谭震林、何克希、吴仲超、刘飞等一大批高级干部前往新江抗,谭震林等一大批高级干部的到了,使得江抗获得就极其迅速的发展,到11月,江抗由原来的三个支队,发展到了3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支队。到1941年1月,因皖南事变的原因,新四军重建,皖南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而新江抗则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8旅,他们以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发展成为有数千人的旅,着实令人惊叹!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