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老子的哲学思想

字数:9236访问原帖 评论数:3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10 19:33:17 更新时间:2021-11-14 12:47:14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33:17
老子学说蕴含着伟大的哲学思想,我们通过对帛书老子全文译注、解读(本人对帛书老子解读,详见本人在学术中国版块发布的帛书老子新解http://bbs.tianya.cn/post-666-48954-1.shtml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0:29
一、老子的世界观及万物运行规律
所谓“言有君,事有宗”,分析老子学说中世界观的根本要点非常重要,通过对世界观和事物运行基本规律的认识,就能正确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1.道是客观世界的最高准则
老子思想中,万物从滋生到终结都遵循于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道生一,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所以人类认识事物和行为意识也都应符合、遵守道的法则,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最终难免遭到失败。即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0:50
2.道本身也呈现一种运动的规律,人类无法完全认知其真理的面貌,只能接近它。
道作为客观世界的基本、最高准则,其本身及人们对它的认知也不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所以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又有“道冲”的说法,阐明道本身如流水般运动变化。
人类对道的掌握认知,会受到人类对客观世界了解的局限,因此无法实现对道的终极认知,只能无限接近于道。比如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只是对宏观世界物体运动规律的近似认知,近百余年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理学物质运动的认知从宏观世界拓展到微观世界,比经典物理学无疑进了一大步。但仍然无法解释很多实验中的现象,比如粒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的观察者效应等。所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目前也只能时对物质运动规律近似的认知。老子对道这种无法最终认知的情形描述成“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朢。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所以只要能够在目前对道认知的基础上,来指导实践就可以了,比如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实现了核能的应用等。所以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谓道纪。”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1:44
3.道主宰宇宙万物在已知时空中都朝着均衡、平静及消亡(寂灭)的方向发展,寂灭之后又滋生了新的物质形态,循环往复。
宇宙间万物最终都趋于均衡、平静,高温的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高处的水会向低处流,宇宙中的天体会因流体静力平衡而在相当长的周期内(如恒星的主序星阶段)达到既不向内坍缩,也不向外急剧扩散(爆炸)的稳定状态,而质量足够大的天体(恒星和行星)也会因流体静力平衡而呈现均衡的球体形态,“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认为,对于未加干预的封闭系统,由于熵增的不可逆(能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的过程不可逆)。最终熵增达到最大值,有序的物体、系统都会达到终极无序的状态。而这时候系统会达到热平衡而没有能量交换,比如恒星从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或中子星)-黑矮星(或黑洞)的演化过程。能量逐渐散失、内部核聚变反应终止,就是所谓“始万物之宗,锉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最后归于平静、消亡。
此外以有序物质的高级形式——生命为例,从滋生后其衰老的过程就是不可逆的。而有序的生命体本来也是从相对无序的物质滋生发展而来,最终生命终结又归于无序,而后再经历新的生命、新的物种滋生从无序到有序的另一个周期。宇宙万物的运动发展周期也与此类似,所以老子把这种万物从无序到有序,复又归于消亡、寂灭无序状态的周期循环法则叫做归根复命,即“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1:58
4.事物有主体、客体之分,有正反(正负)、阴阳之分,而主客、正反、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换。
通常主体或事物的正面相对静止稳定,而客体或事物的反面相对躁动活跃。所以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又说“重为轻根,轻为躁君。”厚重稳定者为主体、轻盈躁动者为客体。在一定的时期内,主体、正面的事物是主要矛盾,客体、反面的事物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然而主客、正负、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换。比如众所周知侏罗纪的动物界是恐龙鼎盛时代,此时哺乳动物刚处于萌芽时期,形态与今天鼠类相似,相对于恐龙在动物界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但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生存条件、环境遭遇了重大变化(一种或多种原因目前研究尚未完全定论)。恐龙逐步衰亡,哺乳动物最终取而代之在随后的几千万年成为了陆生动物的主角。因此强盛而占据主要地位的事物,终有衰弱甚至走向终结的时候,自然界和国家社会这类正反、主客、强弱转换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说:“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2:23
5.道及其支配的宇宙万物,看上去并不完美有很多缺陷,但人们目前所认为的这些缺陷,可能是人们对事物没有从更多角度观察造成的。而事物的表象可能与其本质有较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
从人类自身角度来看,自然之道并不完美,有相当的缺陷。比如人活得久了寿命有终结,强大的国家久后会衰弱、安定的社会久后将祸乱。美好的境况并不能一直持续。但如果跳出人类自身从天地自然的视角来看,如果人类长生不死,千万年来地球资源早已不堪重负,人类会集体面对资源短缺的窘境。最后也无法真正求得长生,大多数人因争夺资源死于非命,可能无法正常寿终。而自然界如果让某一类生物如恐龙持续强大统治地球,没有后来的衰亡。那么哺乳动物可能没有足够的进化空间而导致人类根本不会产生。所以人类眼里的不完美,或许已是最好的安排,所谓:“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目前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如此,从人类自身视角看,我们的地球低纬度区域夏季往往太热,而高纬度区域冬季又太冷。地球上有的地方过于干燥,有的地方过于潮湿降雨过多。而地球表面近70%是海洋,其实地球上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并不算多。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高纬度寒冷区域形成了冰山和冰川,凝固了大量水分,否则海平面上升地球的陆地面积更小。而反之地球如果海洋面积太小,总体水量比目前少很多,则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不会充分转化为降雨和季风,地球温度将急剧上升而不适宜生物生存(参照与地球质量接近、有大气层而几乎没有水的的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60多度)。
另外如果地球没有炎热、寒冷的四季交替,很多农作物生长周期可能大不一样,会影响到人类的食物来源,而很多讨厌的蚊虫可能寿命会延长而泛滥成灾。自然环境的很多看似缺陷的方面,也可能是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仍是有益的、均衡的。所以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3:12
二、方法论之修德养生
1.德行修养是因人而异的事,强求一律可能适得其反
每个人的人生境遇、学识和成长、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其德行修养的形式和内容也注定会不一样。在基本道德准则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违背了这些可能对他人造成影响和妨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道德追求。如果社会上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强求一个非常高的、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标准,人们就可能会弄虚作假来显示自己“做到了”。这样一来就成了“夫礼者,忠信之泊也”的道德绑架,反而可能连基本道德准则和公序良俗都丧失了,比如坐公交不让座,这虽然不符合德行修养的方向,但没有妨害他人。而如果强求别人让座,就可能对多数在公交上有座位的人构成了妨害,而成为一种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的另一个典型就是春秋子贡赎回在外为奴的鲁国人事例,《吕氏春秋·察微》记载:“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贡花钱赎回了为奴的鲁国人却没去官府报销赎金,后续有人在外遇到鲁人为奴时就会这么想:‘我赎人后,若去报帐,品格就不如子贡。不报账吧,又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出发点是行善,但却对很多鲁国人在同样境遇下造成了道德绑架;所以是不符合德行修养本质也不符合道之法则的。因此帛书中开篇就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4:06
3.德行修养的一个重要目的、效用是保护自身
法律是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及各项权益的,其实道德准则也有同样作用,只是道德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所以人们对道德保护的作用应有充分的认知,比如大家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那么人们的生活环境整体上就会变得更加干净、健康。这不就是对人们健康卫生权益的一种保护吗?交通法规是强制性保护车辆、行人的生命安全,而行车礼让行人或其它车辆的修养、习惯也有保护自身的权益的好处,因为开车者自身在其它时间、地点也可能是行人。而且行车礼让等习惯也可能防止对一些不守交规者的伤害事故,避免造成纠纷。
因此加强自身德行修养,对自身的保护作用就非常显著了。此前所说的生活上知足少欲可避免滋生问题和灾祸,甚至可以免于生命危险。所谓“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此外,对于外界危险因素的辨识能力也是德行修养的一个方面。人们在行车驾船、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等各行各业的现场都有不同的安全隐患、危险因素。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应法规标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就成为了德行修养的一种形式。比如很多交通肇事者,特别是频繁肇事的“马路杀手”,就是交通安全及对人之生命认知方面德行修养不够的表现。而目前很多通过电话或其他交流平台的诈骗手段,骗子固然可恶,但许多人被骗也是因为相应的专业或法律知识匮乏导致,这也属于德行修养不足的一种表现。如骗子打电话自称警察因某账户涉嫌犯罪,要求转移资金或要求按其指令对账户进行操作等。如果了解一些基本知识:警察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电话办案,需亲自出面并出示相关证件及指令,公民才有相应配合的义务,就不容易受骗了。
因此,识别自身工作、生活中各种风险因素需要修德者善于学习,特别是能吃一堑,长一智,不会重复掉进坑里;这样即使处于风险多的环境,也能保护好自身。所以说“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4:31
4.德行修养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自我否定的过程
个人德行修养中学问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德行修养需要广泛地擭取诸多领域的知识,除了哲学方面外,学习自然科学理论、医疗健康、自然和国家社会演进历史方面的知识对总结客观世界运行规律,验证一些哲学理论思想很有帮助。所以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广博的学识,并能善加运用,就能做到:“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而没有多知识储备的人盲目地实践,或者以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脑袋空空地出门,则只会:“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以验证一些理论知识,即使自身条件所限无法亲身实践,在资讯时代也可以关注他人或其他团体、组织的实践活动。切忌拘泥于已有的学识和认知,陷入空谈而无法进一步提升,而且以人们五个层次的欲望来说,虽然修德主要是为了满足第五层次的最高欲望,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了满足其它四个层次的欲望也不可能脱离工作与实践,否则第五层次的欲望自然也成了空中楼阁。所以老子认为:“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学习知识重要,但需要辩证地看待学习知识的问题。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老子说了客观世界的各类知识无穷无尽,但如果把握了基本的哲学真理,秉持科学理念和辩证观点,就可以鉴别、验证那些学问的真伪,并选择对于自身最适用的内容加以学习。才能将学问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即:“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对真理加以验证,往往都会对以往的认知予以否定或扬弃,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通过修德求道而升华的过程。这个自我否定、扬弃错误过程老子称为“损”。也就是:“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4:51
5.德行修养的过程是求道的过程,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人们坚定不移和谦虚低调
上乘的德行修养就是求道的过程。但之前已经说过了,人类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无法真正认知、掌握道的终极奥妙,只能无限接近它,就好像数学里无限接近坐标轴或某些特定值的函数一样。所以人类如果能通过求道陶冶了自身性情。达到少私寡欲,淡泊超然,玄妙混同、比于赤子的境界。那么也就达到了人类第五层次欲望——自我实现的目标,而成为老子所说的圣人了。
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至少做到了身心健康、淡定平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就像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圣贤也会象范仲淹那样关注天下之忧,但不一定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因为圣贤已经深谙会产生“天下之忧”的原因和道理。能解决就顺势而为去解决,目前无法解决的忧也没有用了。
德行修养过程中,人们会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验证真理,逐渐进步和升华,也可能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瓶颈,面对困难需要象老子所说的那样“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而有了进益也不能沾沾自喜,因为即使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标,也不过是“上善如水”,“几近于道”,而不是已经窥见了至道的全貌,人类未知的领域永远比已知的部分多得多,因此老子告诫人们:“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修德求道者终其一生都是在不断上下而求索未知的领域。因此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自然是德行修养的基本要求。如老子所说“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5:22
三、方法论之行为处世
1.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保持友爱之心是行为处世成功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其实以道的观念来看,人性和万事万物一样具有两面性,是善恶均有的,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具有片面性。而社会运行的正常状态下,都要求人们扬善抑恶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合理分配。因此保持善念和爱心是行为处世的根本。老子说“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善念和慈爱之心是后面行为自律和面对利益不争先的基础。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5:43
2.行为处世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明确“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做事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都要兼顾他人的权益而不是只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如今的大多数事业,都不能凭借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比如马云有“十八罗汉”、马化腾有“五兄弟”,而象华为这样把股东从最初几人扩展成十余万人,都是把利益让与他人,而获得事业更大发展的范例。在工作、生活中首先要做到不争个人利益,因为只争个人利益容易被看成自私的人,而谁原意与自私而只注重个人多得者合作呢?所谓:“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公而忘私方能舍而后得。因此老子告诫人们“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如果一个人在事业中没有考虑团队成员及合作方的利益,只追求个人独赢而不是双赢、多赢,那么最终事业很可能遭到失败。而以整体事业而不是个人利益为重,才是事业持久之道。所以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人们做事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精神,特别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暂时的“吃亏”和辛苦,都是对自己的磨砺;而做别人不肯做的事,就可能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都有利于今后的成长。“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长此以往自身工作态度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必然会让人觉得能堪大任。所以说:“曲则全,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而在工作中做出的业绩,也应懂得归功于团队,而不是作为自己争名夺利的筹码,应当记住老子所说:“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6:01
3.要坚信自身的价值,对别人的评价应采取分析、扬弃的方式,而不能过于介意他人特别是上级、领导的态度,因一时的委屈耿耿于怀、患得患失是没有必要的。
自身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增加或减损,所以人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而对别人评价过于介意的原因往往还是把自身利益看得过重,才变得“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所以老子提倡人们应该看淡个人私利,才会对他人评价更加从容淡定。“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另外对他人的评价,也应认真予以分析对待,爱听好话厌恶诤言往往是人们的通病,但人们如果想要有提升、进步,对他人的批评应该记住忠言逆耳的道理,懂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才能做到闻过则喜。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6:18
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业和工作中的问题,在相应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采取行动、措施。而在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应保持以谨慎、负责的态度和作风。
事物运动规律都是从萌芽状态逐步发展到鼎盛而有转为衰弱、终结的过程,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很多问题产生发展也是如此,如果在萌芽状态把问题处理了,往往就没有那么棘手。就象火灾发生,如果还是星星之火的时候扑灭了,就会比燎原之势容易得多了。因此老子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此外,做事能做到慎始善终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末期,几乎都发生过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二人而已,很多农民武装都呈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状况,这其中原因非常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象黄炎培说的“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完成量变到质变需要始终保持谨慎认真的态度和作风。“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6:35
5.不要看不起做小事,把小事做好是做大事的基础,凡事从实际出发,切忌好大喜功,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而是要充分把握已有的条件,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好。
如前所述,事物发展规律都是起于微末,因此做事应从小处着手,从容易的部分着手;“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就是人们需要遵循的行事法则,做到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就能够理解“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此外,做事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打没有准备的仗,预见到困难才能真正把任务完成好,“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反之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而很多的事情如果经过规划、分析发现是当前的环境条件无法完成或实现的,那么应该果断放弃,而不能做超出自身能力或环境条件许可的事。比如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敌人相比军事力量十分弱小,不具备与敌人争夺城市的能力,如果不顾条件约束急于求成就会导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因此只能从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入手,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逐步集聚力量,而不是贸然妄为去用薄弱的力量攻打大城市。“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从以上行事的法则看出,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需要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和规划,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寻求事业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切忌走捷径、发横财的思想。如果能做到”上善如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工作和生活定能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几于道矣”的状态。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7:13
6.凡事保持平静谦和的态度,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助力,而愤怒其实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挫折,各种敌对意见或人物,甚至还有很多坑爹的猪队友。但有修养有德行的人遇事能够冷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和改进的办法。而不是用愤怒的态度去抱怨或争执,这样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容易搞僵了人际关系,使得后续的工作会更加没有助力。所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7:27
7.事业成功发展了,要注意到工作中及自身的风险,切忌盲目冒进,要注意培养接班人,功成身退或许对事业和自身会更加有益。
很多人喜欢把马云这些互联网应用型企业的领导人和任正非这样的致力于通讯产品、系统基础研发生产的掌舵者进行比较。比较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它且不论,单说功成身退,选接班人这一点上,50多岁的马云要强于比他年长20岁,已近耄耋之年的任正非。马云在2019年就不再担任阿里董事长,而因马云的影响力仍在,阿里在马云之后的接班人也往往能做到萧规曹随,其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传承不会随着创始人的卸任而中断。
而任正非在华为可能一直是靠其威望维系着强势管控的态势,但任总终究有离开的一天,很多人推测任正非之后华为会上市,高层及员工持股、分红后导致华为发展的原动力可能丧失,而多种资本的介入对华为这样通讯领域的民族支柱企业来说,不但会给自身带来太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对我国整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可能蒙上一层阴影。
此外历史上的帝王基本都是终身制,这样的方式导致帝王身后,皇位的争夺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自秦以来几乎所有大一统王朝,开国帝王传至第二代君主几乎都横生波折,伴随着较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上皇,几乎都是被迫退位的。仅有宋高宗、孝宗以及清代乾隆是主动逊位,而有太上皇扶上马送一程,这样的政权交接不但异常平和顺利,朝廷和国家都处于稳固状态。因此老子说“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7:41
8.行为处世需关注、把握的要点:人性、自知、自律自强、知足、实践和环境条件。
这几个要点其实是对上述内容的一些总结,首先为人处世需要又对人性的充分认知,才能充分扬善抑恶,达到目标。有自知之明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其次生活中需要自强自律不断提升自我,并注重在实践中验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做成更大事业。此外需要知足少欲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欲望膨胀、利令智昏做出失德、违法的事。最后要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促成事业成功。所以老子针对对这些要点提出“知人者,智也。知道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能够知道、自知、知人、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的人,就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7:58
四、方法论之齐家治国
1.国家的君主或领导者,即执政者对国家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家领导者了解天道并加强自身德行修养,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执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君主、执政者作为国家领导,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掌握着国家最大权力,君主个人的德行、能力对国家社会将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英明睿智的君主,不但能令其王朝统一强盛,而且影响力可以说泽被后世直到今天。而历史上昏聩暴戾,令家国很快败亡的君主也不乏其例。老子在著作中提到了君主、执政者的重要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因为执政者对于国家社会这么重要,可以与天地自然并列,所以执政者认识并遵循天道来治理国家,需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执政者悖逆天道自然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国家、百姓祸乱的日子就不远了。
作为对国家社会这么重要的执政者,首要的也是应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有德行的领导者,才能团结真正的能人志士来共同治理国家。历史上有德的贤明之主都是亲贤臣,远小人,无道的昏庸之主都是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老子这样论述执政者德行修养的要求:”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因此有德行的君主都是谨慎而勤勉的,能够做到“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而没有德行的君主往往耽于享乐,将国家和自身重要性至于不顾,使得“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国家也会陷入危险之中。
此外,执政者的很多政策、理念,在相当长时间可能不被很多人所理解,招致人们的非议,这也说明君主作为国中四大之一的重要性,“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这同样也是对君主心智的一种磨练。
楼主:青云XMA  时间:2021-11-10 11:48:31
2.执政者制订政策、管理国家应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从百姓角度来看最理想的治国模式是无为而治。
最有德行修养的执政者都是没有私心,能够做到凡事以百姓利益和心愿出发,做到了“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有德行的君主对赞同与反对他的人也做到了一视同仁,这样国家必定能安定团结,所谓“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而象近年来美国的总统选举,其两党候选人日益呈现老迈趋势,无论选谁其德行才干都令人怀疑。因此才会发生总统选举结果出来后,不服的民众冲击国会大厦的事,充分反映了领导者德行不足造成国家族群分裂和社会不稳定。因此有德明君都会懂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老子把帝王比喻为能纳百川的江海,处于低洼之地才能成就其博大和丰沛,“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因此能够以社稷为先,以百姓为重的帝王,才能做到“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有德行的君主崇尚无为而治,我国古人总结说:“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说明老子为代表的崇尚天道、无为而治的理念深入人心,强调君主应当谨慎推行施政的各项政策,如果罔顾民生而妄为,频繁推出滋扰百姓、消耗社会资源的政策是不可取的。所以说“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百姓也认为能够体恤民情、做到润物细无声地管理国家的君主是最好的,历史上最为理想的状态属遵循黄老之学的文景之治,奠定了汉武帝北伐匈奴而达到强汉鼎盛的基础,所以文、景二帝属于“大上,下知有之”,“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的情况。而隋唐之际的开皇、贞观之治,令隋文帝、唐太宗有了极高的声誉,做到了“其次亲誉之”。而象隋炀帝因急于成就所谓千古一帝的功业,大兴土木,大肆征伐,超出了国家百姓承受能力,这样好大喜功、捐税繁重的君主百姓是非常畏惧害怕的,因此属于老子所说“其次畏之”。而昏聩无能的君主如西晋司马衷之流属于“其下母之”,是为百姓所鄙视的。当然古今中外能做到“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的圣贤君主确属凤毛麟角。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和行为处世方面的无为一样,不是指的毫无作为,而是指不能妄为,需要分析事物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分析事态变化后再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而执政者更要避免许多不利于国家社会安定发展的举措,做到“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因为对国家和百姓来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所以老子说“夫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只要执政者了解、遵守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律,很多问题可以自然得到解决或只需很小的举措、很少的资源就能解决。比如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解决物资特别是农产品短缺问题,根本无需国家花大的力气抓农业生产,而只需要放开之前对农民发展多种生产经营的禁忌、限制就可以了。这也足以说明之前对农民多种经营的严格管控措施是非常不合理、不必要的。所谓“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