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那些战争案例,我们讨论起来。

字数:16505访问原帖 评论数:1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26 15:58:13 更新时间:2021-11-28 15:07:07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6 07:58:13
注意你的言辞,防止封贴。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6 08:19:24
标题
历史背景
简介

第一个战例

标题
一个知县,指挥四千唐朝军队,成功抗击四万叛军,谱写英雄凯歌

历史背景
安禄山叛乱,叛军20万从范阳、涿州经河北向长安推进,胜利进军。

简介
下面的案例,展示河南抗击叛军的镜头。一个小小知县,率领四千唐军,成功抗击四万人的叛军,牢牢锁住河南,叛军无法进人河南地面。

正文
至德元年二月,李隆基任命李祗为河南都知兵马,拉开河南抗击叛军序幕。(河南,黄河以南,比当代河南省面积大)
皇帝给我一张金光闪耀任命状,却没有给我多少能打大仗、打恶仗兵马。李祗心中想着,赶紧动身,往河南赶去。
来到河南,李祗随即有一个发现,壅丘是阻止叛军进入河南军事屏障,我得赶紧派人手去抢占,决不能落入叛军手中。
随即向单父县尉贾贲发出命令,“率领你手中两千人马,赶往河南要地壅丘。”(单父县即山东单县,今属菏泽市)(县尉,相当于当代县人武部部长)
贾贲得令,立即率领两千人马向壅丘进发。

就在这时,在另一地方,另一个人带着一批人,心急火燎往壅丘赶。
叛军一来,谯郡太守杨万石迅速投降,将全郡和盘献出。(谯郡,安徽亳州,当代有谯城区)。
杨万石随即发布新的人事任命,“真源县令张巡升为长史。带领手下士卒,向西行进,前去迎接大军(叛军)。” (真源县,河南省鹿邑县古称)。
接到命令,张巡带领手下一百多士卒,向西赶路。
走着走着,张巡时常遇到从西边跑过来一拔又一拔战争难民。
逃难人群里,有人认出张巡,“他就是我们真源县县令,是我们父母官”,这些人立即跑过去,拜见父母官。
“叛军太可怕,非常凶残,见到财物就抢,稍有不如意,举刀就杀。”“连老人都不放过。”
看着担架上抬着受刀伤百姓,看着被抢得一文不剩逃难人群,张巡陷入沉思。
“有县令在此,有军队在此,我们还怕什么?”这些逃难人哪儿也不去,坚定地跟着张巡,“县令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我们无论逃到哪,也没有跟在县令身边安全。”
越往西行,逃难人群越多,跟在后面人也越多。到达真源县城时,张巡发现,跟在自己身后人群,已经有几千人。
看着这些破衣烂衫人,看着这些愁苦憔悴面容,看着这些惊弓之鸟一般难民,张巡再也控制不住心中怒火。这样军队,我还要去迎接他们做什么?我要带领这些逃难人,带领他们一起与叛军战斗。我或许不能拯救这些难民命运,但是,与我一起并肩战斗,决不只是我一人,决不只是这些难民,大唐军队不正在前线与叛军拼得血肉横飞么?那我就从后背给叛军狠狠地刺上一刀,刺不死他们,也必定让他们深深地受伤。
下定决心,张巡带着手下官员,率领跟随难民,来到玄元黄帝庙前。

向着黄帝塑像,张巡跪拜在地,大声痛哭。哭过之后,站在台阶上,向着身后众人,历数安禄山种种罪行,“人人献力,我们组织起军队。配合正在前方浴血奋战大军,共同讨伐叛军。”
难民群情激奋,人人痛骂叛军犯下种种罪行。
“把安禄山这只疯狗赶出河南!”一些人带头高声呐喊。
从在场官员、难民中,张巡挑选出一千名身健力壮青年,现场组建部队。
“我已得到消息,吴王李祗派贾贲带领唐军正在前往壅丘路上,现在我们就向壅丘进发,与大军汇合。”

卖个高价

走在旷野里,时常看见田埂上、山道旁,慌慌张张走着逃难百姓。有时看到难民后面,追着一群持刀拿枪叛军士卒。这些人没命地奔跑,仓皇地逃窜。追兵跑过之后,树林里传来呼儿唤女哀叫声,田沟地坝下,坟旷里,传来凄惨哭泣声。
张巡一路走来,一路察看,许多村庄人去屋空,而那些空寂房屋里,大门敞开,早已被叛军士卒翻得遍地狼藉。
走着走着,在相隔不远地方,有时突然出现几具布满刀伤尸体,大多是被蹂躏过的妇女,也有老人和小孩。
张巡心情越走越沉重。没有豪言壮语,大家默默地前行,所有人不由得加快脚步。

有时遇到小股叛军,抢劫、追赶、鞭打哭喊求援、哀鸣痛哭的百姓。张巡指挥士卒们冲过去,与叛军搏杀。从叛军刀枪下抢救出这些悲伤苦命的人。
遇到这样救命恩人,这些逃难百姓再也不愿他去,一定要跟着张巡队伍。一路走来,张巡身后队伍又像吹气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几千人就这样跟着,大家一起向壅丘进发。
贾贲率领唐军、张巡率领刚刚组建民军,都在奔向壅丘路上,而此时,壅丘城里,正在发生一场大变故。

坐在壅丘县县衙大堂椅子里,县令令狐潮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安禄山起兵,大军正向长安方向推进。”
看着这个消息,摸着红漆桌面,令狐潮想,别看我这小小壅丘,和平时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地方,到战争年头,那就是重要战略资源,是控制河南之锁钥。一手捧着香茶,令狐潮缓缓踱出大堂,一股美好的感觉在心头荡漾。
望着蓝蓝天空,令狐潮感觉手中这杯茶,今天特别香。这个时节,我手中这个重要无比战略资源,一定能卖个超级高价。
在李隆基眼里,我的身价,也就值个县令。我把这个小小县城卖给安禄山呢,这样节骨眼上,安禄山想不出高价都不行,哈哈,或许十个县令都不止。
过这个村,就没这家店。安禄山一定是个明眼人,这个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个山脊梁、河沟沟就是个金坨坨。等到和平年头,我这山城小县,就是最不值钱的肉骨头。凡事要抢早,这就派人跟安禄山联络,看看对方愿意出多高的价码。

接待令狐潮派来的使者,安禄山立即有一个非常好感觉。壅丘是一个军事重镇。拿下这个关键性战略要地,河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到手,何不出个高价立即买下呢?
安禄山十分高兴,当场做出决定,“任命令狐潮为将军,带领军队,向东推进,攻击淮阳。”(淮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今周口市八县之一)

“将军”,捧着任命状,令狐潮笑出声来。只是想卖个高价,没有想到,安禄山如此大度,给出如此之高超高价。
令狐潮当即发出命令,“全城守军集结,向淮阳城秘密进发。”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淮阳城守军已经得到“安禄山叛乱”“叛军向东推进”消息,决没有想到,叛军会在这么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在淮阳城四周。
一方精心准备,一方措手不及。令狐潮派一部分人提前混进城中,突然发动袭击,控制城门。淮阳城一天之内就被攻下,一百多名淮阳士卒被俘虏。
“将这些俘虏押回壅丘,关进大牢”,令狐潮率领军队,胜利班师回城。

回到壅丘,令狐潮组建一支政治攻心队。
攻心队员会议上,令狐潮说:“对这些俘虏,反复做情感攻心工作,政治洗脑工作。”
十天后,攻心队员向令狐潮回报工作进展。“我们嘴皮都磨破,好话说一箩筐,这些淮阳士卒,就是油盐不进,不肯投降。”
“给肉不吃,要吃板刀面。对这样人,还能有什么办法?那就全部杀死他们,一个不留。留一个都是祸根。”
刚刚做出决定,杀俘虏命令还没有发出,突然接到一份公函,“节度使召见”。令狐潮暂时放下屠刀,前去拜见节度使。

淮阳城保卫战中,兵卒雷万春脖子被乱箭箭头擦破皮,向大脑供血大动脉血管被拉破,流血过多,当场就昏迷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壅丘大牢里。
几天过去,伤口渐渐愈合,精神恢复过来。听着同伴们议论纷纷,“我们现在不投降话,都要被处死,无一例外”,心中突然想出一个办法。
与同伴们反复商量后,方案成熟起来。

趁着放风时机,几个人缓缓走到看守士卒身边。几位看守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身强力壮淮阳兵扑倒在地。
杀死看守,放出所有被关押淮阳兵,大家冲出大牢。
没有一哄而散,准阳兵直奔铁匠铺。大刀、钉钯、锄头,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把可以用来作战的铁器家伙。
县城守军刚刚得到消息,来不及组织,淮阳兵已经冲进来。双方立即展开激战。
历史上,有些时候,真有巧合。贾贲率领两千唐军人马正走到壅丘县城,突然得到消息,“淮阳兵正与叛军在城内激战。”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贾贲指挥人马全速冲进去。
几百名叛军眼看着自己正在得势,突然发现天上掉下来两千名唐军,顿时失去斗志,四散逃亡。

张巡带领组建不久民团,正在接近壅丘,猛然得到“唐军正在县城与叛军战斗”消息,立即加快脚步。赶到县城时,发现这里战斗已经结束。
“如此重要战略要地,叛军决不会轻易放弃,一定还会返回攻打”,贾贲、张巡两人得出相同结论,立即指挥军队,进入守备状态,“全城防守,防止叛军偷袭。”

攻守结合

令狐潮收集逃出来的兵卒,带领叛军中一支精锐部队(一万人马),向壅丘城扑过来。我的老巢,如此重要地方,岂能给唐军占领?你不就三千来人吗?我这里是万人精锐大军,不把你们包饺子才怪。
令狐潮信心满满,指挥人马把县城四个城门团团围住。

张巡、贾贲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墙外面黑压压敌军,贾贲说:“我们不能孤城死守,要冲出城去,跟叛军作战,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看着张巡在点头,贾贲接着说:“我带领一支部队,打开城门,冲出城去,与叛军在城外交战;你带领一部分士卒,守定城池。”
两人商定一个有攻有守、攻守结合的战略部署。

站在城墙上,张巡向弓箭手发出命令,“瞄准那些拥堵在城门的敌军,狠狠地发射利箭。”发现敌军后退,城门守卫立即打开城门,贾贲率领一队人马从城门冲出,向正在后退敌军冲过去。
受不住这种地面与天上双重进攻,叛军向后溃退。唐军得势,高声呐喊着向叛军冲杀,墙头战鼓擂响,气势大增。叛军前阵变后阵,后阵变前阵,转身逃跑。
令狐潮没有阻止叛军溃退,也没有带头逃跑。在一块隆起土堆上,指挥十位神射手。“大家认准唐军中首领,不要心急,不要气慌,我在这里陪着大家,所有人稳稳地放箭,就万事大吉。”
阻击手中,立即有人认出骑着高头大马、一直冲在前边贾贲。
一箭射过去,远远望到贾贲应声落马。
最高领导再也没有爬起身,贾贲当场被利箭射死。看着眼前这一幕,唐军所有人惊呆,没有人再敢往前冲,后面人开始掉头往回跑。

站在城墙上,张巡眼盯着城前战场发生每一个变化。发现贾贲倒地,立即跑下城墙,飞的一般,跳上马背,带着一批士卒,随即冲出城门。
此刻,唐军阵势已经大乱,全军都在向后溃退。叛军得势,跟着就在后面追上来。
张巡大声呼喊着,阻止那些后退士兵。一边高声呐喊,一边挥舞着大刀,向着敌军阵地冲过去。
张巡身边士卒,一个个就像吃饱枪药,一边大喊大叫,一边不要命一般,伴在张巡两边,向着敌军阵前冲锋。
叛军是在战场上混大,然而,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着如此大胆之人。在溃势情况下,居然还敢发起反冲锋。这样人,就叫“不要命”。战场上,最怕者,不是武力高强的高手,而是这种不要命的人。
叛军猝不及防,追击势头一下子迟缓下来。
看到新领导发起反冲锋,发现叛军追击势头变缓,唐军立即涨起精神,呐喊着又反冲回来。
唐军得势,叛军抵挡不住,开始后撤。

张巡冲到接近贾贲倒下去地方,不再往前冲。这里距离敌军高级射手只有一箭之地,再往前一步,必定风险万分。张巡就地指挥作战。
令狐潮没有找到下手机会,只好率领叛军退出战场。
“我一定还会回来”,叛军队伍缓缓退走,令狐潮向着城池天空高声大叫着。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壅丘暂时安全。张巡做出决定,接管贾贲这支部队,随即宣布,“城内淮阳兵、唐军,以及我带来民军,进行合编,便于统一指挥。”对外,张巡高调宣称,“我是吴王派来先锋官,统领战场指挥权。”

如何夺回壅丘? 令狐潮反复寻思。三月份时候,终于想出办法。
那个叫张巡之人,手中不就三千兵马吗?那我带四万人去,不就叫张巡哭着回家么?
令狐潮指挥四万兵马,将壅丘城里三层、外三层围起来。现在是十个人打一个人,我都不用打,吓也要吓死你。我也不用搞什么攻城战,就在城外这么摆着,让你水泄不通、鸟飞不进,看你还能撑到什么时候。我就让城池里运不进一粒粮食,饿也要饿死你。到时乖乖出来受降吧。

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四万叛军,官兵们一下子失去信心。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太大,双方不在一个级别上,这仗还如何打?
“令狐潮耍流氓手法,太无赖。这是要饿死我们的节奏。”有士兵站在城墙上大骂。
战场就是战场,骂娘也没有用。
“城池很难守住,我们必须考虑放弃城池,杀出一条血道,撤离这块是非之地。”将官们议论纷纷。
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叛军,听着身边将官们议论,看着墙壁上三月天里越变越暖和的阳光,张巡陷入沉思。
召来所有将官,大家一一坐定之后,张巡说:“大家都看到,城外叛军兵强马壮,人数众多”,扫过大家一眼,“他们也有弱点,不知大家看到没有。”张巡发现,有人抬起头来,仔细地听。
“他们人多势众,一定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他们骄横自大,必定十分轻视我们。”张巡看到,有人在点头,几位吸烟将领,扔掉手中烟蒂,竖起耳朵听起来。
“兵法上讲,骄兵必败”,“他们必定麻痹大意,在作战上,在战斗之前,就不会做认真准备。”
“我们就在敌军松散无备这点上做文章,用出其不意方法,对他们发动突然袭击,敌军就会惊慌失措。”
“叛军一旦溃退,我军必定胜利”,“我们不求大胜,只求小胜。不贪战,不恋战,每次用胜利来挫伤敌军锐气。”
“打仗,打的就是信心。眼前,敌军信心满满。我们用一次次胜利来一点点削掉他们信心,当他们知道啃不动我们这座城池时,必定撤退。”
看到更多将官在点头,张巡说:“一千人作为守军,坚守在叛军可能进攻几处薄弱点;一千人外出攻击敌军,分成八个分队,每队由一名将校率领。”

站在城墙上,张巡指挥守军击退叛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同时细细观察叛军变化。
一天上午,突然发现,敌军攻势放缓,似乎是在放假休息。张巡立即发出命令,“所有城门同时打开,一齐向城外冲去。”

突然听到城墙上战鼓擂响,看到城门大开,唐军一队接一队冲出来,叛军一时失去主意。
完全没有预案,没有人出头组织反抗,有经验将领在第一时间寻找马匹,往后方逃命。
叛军向后撤退。唐军追杀一阵后,立即返回,扛起缴获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回到城里。
叛军返身回来时,城门早已关闭。

烟薰战、夜袭战

三天后,张巡发现,在离城墙不远地方,齐刷刷摆放着一百多台抛石机。叛军攻城兵改成工程兵,忙着从附近山上往抛石机边上运石头。
叛军运来抛石机,接下来一定是毁坏城墙,然后,攻城兵必定从那些毁损豁口往上攻。想到这里,张巡突然有一个方案。你用石头砸,我就用烟火薰,看谁搞得过谁。当即发出命令,“将全城干青蒿集拢过来,绑成小捆,淋进桐油,堆放在城墙上。”
两天过后,叛军发起新一轮攻城战,巨大石块从天而降,不断地毁坏城墙。在大石头冲击下,城墙许多地方坍塌。
抛石机停止作业,一群群叛军,立即从集结地点冲出来,冲到城墙根下,蜂拥着从城墙豁口处往上爬。
看着城墙边上努力攀登叛军,张巡发出命令,“点燃干青蒿,从叛军爬墙集中点,往下扔。”
一束束捆起来青蒿,早已淋进油脂,现在遇火燃烧,发出浓烈刺鼻气味。
叛军头上、身上,一捆接一捆燃烧物从天而降,烈焰腾腾,浓烟滚滚。
叛军身上着火,眼泪鼻涕横流,纷纷哭叫着逃走。没有人有胆量再靠近城墙,纷纷从城墙边上逃跑。
望着叛军逃走身影,张巡产生一个感觉,叛军信心满满的抛石战,绝没有想到会失败在我的烟薰战之中,此时必定失望至极,斗志全失,这个时候,再给他狠狠一击。一道夜袭方案在心中生成。

深夜时分,一轮圆月升上天空。城墙外面静悄悄,能听到微风吹过树梢声音。夜袭小分队队员们已吃饱喝足,一个个腰系绳索,从城墙上慢慢往下坠落。
叛军营盘里,劳累一天士卒正进入梦乡。
一群接一群黑衣人,在草地里爬行。躲过叛军营盘四周明岗暗哨,偷偷进入叛军营帐。
突然之间,刀影闪动,梦乡里的士卒,头颈分离。
第二天早上,许多叛军们在恐怖中发现,自己的战友,在昨天晚上,睡着睡着把头给睡丢了。
此后,每到夜晚,躺在床上,士卒们个个都在想同一件事,“明天早上醒来时,头还在脖子上吗?” 叛军提心吊胆过日子,一到夜晚,人心惶惶,许多士卒整夜不敢入睡。
叛军们心力疲惫,士气越来越低落,战斗力一天天下滑。

60天时间过去,大大小小战斗三百多次。张巡和兵士们一起,衣不解甲,马不歇鞍。轻伤包扎,不下火线。不但将叛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打退,而且主动出城,搞得叛军饭吃不好,觉睡不着。
壅丘久攻不下,这样缠斗下去,估计没有什么好结果。看着一具具死去士兵尸体,望着眼前并不高大城墙,想着城墙后面仅仅两千名唐军士兵,令狐潮心情郁闷。最终做出决定,“全军撤走。”
“叛军正在拔帐撤军。”得到消息,张巡发出命令,“展开追击,在他们撤退沿途,从后背追杀上去。”
唐军紧追不舍,俘获叛军两千多人。

张巡率领两千唐军,成功打败四万敌军围攻,打赢孤城保卫战,创造古代城市保卫战奇迹。不只是保住军事重镇壅丘,而且提振唐军军威。河南地面上,“张巡”这个名字,声名鹊起,在大唐军民中迅速走红。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6 10:37:25
这几场战争使得胜利,主要有哪些因素?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6 12:03:56
@一路顺风吼 4楼 2021-11-26 11:43:00

力量第一,有否政治正确要看角度
—————————————————
在这几场战争中,叛军的力量大大超过唐军的力量。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6 14:59:23
@1342609 6楼 2021-11-26 13:57:00

支持原创
—————————————————
严重同意你的观点。感谢大力支持。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6 23:02:01
第二个战例
标题
两万叛军,轻轻松松打败二十万唐军,导致潼关丢失,都城长安危急

历史背景
安禄山大军叛乱,二十万叛军从范阳打到东都洛阳。安禄山目标,攻占唐朝都城长安,挟都城以令天下。
皇帝李隆基派重要将领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控制潼关天险。
安禄山几次派兵攻打,大败而归,只能望关兴叹。
如果拿不下潼关,唐军在洛阳附近的军队将越聚越多。局势对安禄山越来越不利。

简介
宰相杨国忠担心哥舒翰造反,怂恿皇帝李隆基,命令哥舒翰出关作战。
在灵宝,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军队面对两万叛军。哥舒翰能不能打赢这场小小的战争,是决定唐朝命运的关键。
哥舒翰是战场混大的胡人大将,历经上百场战争,无一败仗。

正文

一位大臣用心看着世局变化,大起大落之中,看出一个秘密,一天,这位大臣找到杨国忠,屏退左右后,压低声音说:“想必你已经看出来吧,朝廷重兵,现在都掌握在哥舒翰手中。”
看一眼手中茶杯,继续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哪天,胡人哥舒翰也跟胡人安禄山一样,以‘清君侧’为借口,动员将官士兵,倒戈入京城,拿下长安,号今天下。那时,你就有巨大危险。”
“他已据有潼关,兵入京城,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不能不防啊,毕竟潼关与长安之间,几乎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险阻可依,更没有什么重兵可以用来抵挡。”
杨国忠亲手给来人茶杯里添水,送上美味小点心,“我该怎么办?” 杨国忠相信,这位“高人”既然看出病患,他手中一定有治病处方。

听完“高人”指点,杨国忠立即求见李隆基。
“眼下来看,潼关能挡住敌军进攻。不知皇上注意到没有,在潼关与长安之间,没有部队驻守。”看到李隆基认真在听,杨国忠继续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潼关失守呢?”
停一下,看到李隆基用眼睛看着他,立即说:“我有个想法,给长安系上两根保险带。”
“好想法,继续说下去。”
“一根系在皇宫里,一根系在灞上。”(地名,长安附近)“在皇宫里,从太监中挑选出三千名年轻有力者,将他们组织起来,抽出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招募一万士卒,驻扎灞上。”
李隆基点点头,“这两根保险带,有必要迅速系起来,以防不测。”
杨国忠立即动手,在皇宫、灞上组织军队,开展训练,所有军官全都用上自己亲信,牢牢地控制两支军事力量。

身在潼关,哥舒翰一双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长安。“杨国忠在皇宫、灞上招募民众,组织军队”,看着这些消息,哥舒翰心中想着,杨国忠打出旗号是防备叛军,我在这里守着潼关,长安那边哪来的叛军?
看着身边的将官,一个感觉不停往上冒,他杨国忠这么玩,不是防着我,还是防谁呢?一定是防着我兵入长安。
我是胡人啊,在杨国忠眼中,就是跟安禄山同一类人。从杨国忠这些行动中可以看出,他对我己经心生歹念。
杨国忠手中有军队,只要我回到京城长安,他就有可能像当初对待安禄山一样暗算我、陷害我。想到这里,哥舒翰手掌中冒出一股冷汗来。
哥舒翰想出一道办法,上表李隆基,试试皇上心思。“为着便于统一指挥调度,请将灞上军队指挥权,一并归到潼关。”
果然是有求必应,李隆基答应哥舒翰请求。

看着自己手中的兵权,被皇帝硬生生夺下来,转眼之间送到哥舒翰手上,杨国忠心中充满惆怅。我辛辛苦苦招募、组织、训练起来的军队,忙活这么长时间,居然白干,瞬间就给哥舒翰不费吹灰之力抢走。
这个消息还没有消化掉,又一个惊天霹雷从潼关传来。哥舒翰将杨国忠安插在军队中几位亲信,找不同借口,一位接一位,将他们全赶出去。
此时,正是六月天气,杨国忠感受到四周充满恐怖的寒意。那我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借刀杀人。借安禄山那把利刃,杀掉哥舒翰。
现在就动笔,促动李隆基下令,让哥舒翰出关作战,只要哥舒翰双脚走出潼关,安禄山那把鬼头刀,就不会饶过他,哈哈。
就在杨国忠寻找机会时,安禄山就如同配合演戏一般,伸手一双黑手,为杨国忠缓缓推开机会之门。

坐在办公室里,安禄山有一个强烈感觉。依靠强攻手法,潼关肯定攻不下来,那么,有没有别的路子可走呢?摸着手边一把军刀,安禄山站在窗口,看着场院里一处缩微版山水风景。
那里,一条青蛇正藏身洞口,探头探脑攻击水池边上一只青蛙。
如果我是一只想吃蛇的老鹰,那我就用这只青蛙来钓出藏身洞穴的那条蛇。
想到这里,安禄山迅速想出破解潼关方案。
随即向崔乾祐发出指令,“放弃潼关,军队撤回,藏身深山。”接着发出第二条指令,“组建一支老弱病残部队,人数为四千。让这支部队反复出现在唐军面前,跟唐军交手。不要胜利,只要失败。看到唐军就打,接触唐军就跑。”
“哈哈,我这是念是引字诀,我就不信不能引着唐军走出潼关。”

“叛军从关前撤走”,得到消息,哥舒翰有些吃惊。接着听到前方部队不停地传来胜利捷报,“叛军部队战斗力不强,特别不经打,一打就败。”
哥舒翰哈哈大笑,“在我面前,安禄山玩这点小花样,还想着用这点伎俩诱惑我出关?也不看看我是谁”,立即发下指令,“部队加强潼关防守,决不可出关作战。”
得到同样消息不只有哥舒翰,唐军高层很多人收到“唐军一胜再胜、叛军一败再败”捷报。不久,这些重要战报,接二连三传到李隆基案头。报告者分析得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叛军进攻潼关久攻不下,疲惫不堪,战斗力尽失,经不起唐军再次打击。”
看着这些胜利战报,李隆基正在思考,又一份捷报从河北传来。“郭子仪、李光弼率领部队,在河北连战连捷,河北不少郡县渐次收复。”

我早就看出来,叛军没有几两重,现在岂不是再一次验证我这看法。李隆基看着桌面上捷报,手指头轻轻敲打桌子边沿,发出有节奏响声,就如用打击乐器演奏一美妙华章,响彻耳鼓。
李隆基向哥舒翰发出命令,“率领部队,从潼关出击,收复陕州和洛阳。”

接到皇帝指令,哥舒翰拍着桌子大叫,“皇上中安禄山诡计”,立即动笔,回奏李隆基,“安禄山是什么人?一辈子在战场上滚。他这种久经沙场之人,必定谙熟兵法。”“安禄山起兵叛乱,必定准备足足,信心满满。”;“现在,没有经过大战阵,他军队就烂成这个样子,怎么可能?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是用这样诡计来引诱我们出关,引诱我们丢掉潼关坚壁,去他们提前占据的有利地方,跟他们战斗。他这是用羸师弱卒设下诱军计。我们决不可出关,千万不能上安禄山当。”
“那么,我们唐军胜利之路在哪里呢?”
奏章中,哥舒翰写道,“叛军部队的确精锐,但也不是没有弱项,他们远道而来,给养必定困难。所以,叛军最大希望是四个字,速战速决。如果皇上求胜心切,刚好中他们计谋。那么,我们就应该念动拖字诀,凭着潼关这道天险,进行坚守,慢慢地拖死它。拖出时间来,朝廷下令调集的其他部队,眼前正在路上,我们就要这样宝贵时间来等着他们汇集过来。所以,我请陛下奈住性子,允许我们再继续坚守潼关,等待各路大军到来。”
看着哥舒翰奏章,李隆基陷入深思。在我军胜利面前,在叛军失败面前,你却说不能发起进攻,要一拖再拖?你如此努力叫我念起拖字诀,我心里无论如何感觉怪怪啊。

就在拿捏不准时,收到郭子仪、李光弼派专人从河北送来一份奏疏。
“眼下,我们在渐次收复河北,接下来,我们计划带领部队进攻范阳。我们目标,要捣毁叛军老巢,促使叛军军心涣散,内部发生混乱。那么,眼下,唐军守住潼关,最为紧要。把叛军阻隔在潼关外面,保证长安安全。切切不可出关作战。”

我的奏章送过去己经很一个月时间,唐军在潼关仍然按兵不动?杨国忠暗暗想着。
哥舒翰守定潼关,一定是看中我这把宰相椅子,一定是要砍下我这个头颅。坐在书桌前,摸着自已脑袋,杨国忠再也坐不住,连夜动笔,向皇帝写奏章。
“眼前叛军疲惫,是消灭对手最佳时机。一旦等叛军恢复过来,就会困难重重。过这家村,就没这家店。现在不出击,等于给叛军再生机会。哥舒翰按兵不动,只会坐失良机,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看着宰相奏章,李隆基刚刚坚定的想法,就像一道泥沙筑成的堤坝,被突然而来洪水猛烈冲撞,那点还不够硬实坝体,立即不见踪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看着这几个字,李隆基向哥舒翰再次发出命令,“迅速带兵,出关作战。”

看着皇帝诏令,哥舒翰对身边将官说:“皇帝犯急躁病,一准是被安禄山诱惑招蒙住眼睛。”当即把皇帝诏令放进档案柜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哥舒翰那里没有出关作战迹象?等了几天,没有任何消息,李隆基心中着急起来。望着屋外天空里突然而起的一阵大风,李隆基迅速有主意,“那我就接二连三派出宦官,催他出关。”

看着催促出关作战的宦官像六月天暴风雨,一位接一位赶过来,哥舒翰抚着金黄的圣旨,双手捶胸,嚎啕大哭。眼前,突然之间晃出两个人身影,被太监砍掉脑壳的封常清、高仙芝。“不出关是死,出关是死,那就与叛军作战而死吧。”哥舒翰仰望苍天,站在办公室门口,大声喊着。
六月初四这天,暴风雨过后,天空放睛,哥舒翰率领大军,走出潼关。

灵宝大战

向北行军两天,初七日,大军到达灵宝(灵宝市,河南省西部;古代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
灵宝南依大山,在北边,黄河蜿蜒流过,中间是一条7O多里长狭窄山道。崔乾祐早已占据这里天险要道,策划好方案,调集兵马,张开大网,等着唐军到来。

听着侦察兵传来一波又一波消息,哥舒翰摸着手中大刀,望着蓝蓝天空,发出作战指令,“原来叛军都挤在这里等着我到来。那我就不客气,我们就吃下这顿大餐。攻下灵宝,打通通向洛阳大道。”

初八日早晨,崔乾祐将精兵一批接一批埋伏在险要地方,然后,派出少数部队摆在唐军眼前。
发现叛军人数并不多,哥舒翰做出战斗部署,“王思礼率五万精兵作前军,庞忠率十万大军作为中军,在后面跟进,我率领三万部队,作为后续梯队。我在高处观战,随时调派机动。”

摆在唐军面前叛军一万人,有的挤成一堆,有的聚成一团。有的向前走,有的向后退,没有章法。整体看上去,稀稀拉拉。
看到叛军这样状况,唐军前锋部队忍不住笑起来,“这样部队,还能打胜仗,鬼都不信。”
注意一下唐军,并非久经战场边防军,而是由长安市民招募而来,组建不久。市民组成的军队,吃喝嫖赌,高手云集;杀敌战斗,冲锋陷阵,那就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一个个贪生怕死,遇到险情,争着抢着溜之大吉。
带队的将官们,没有实战经验,完全没有想到,这是崔乾祐投下诱饵。更没有料到,叛军精锐部队,早已严严实实藏在后面险要地段。

双方刚一接触,叛军就丢盔弃甲,扔掉战旗、战鼓,向后逃跑。
“叛军这个熊样子,根本就不是我们对手”,唐军从后面追上去。
追击中,唐军阵势渐渐错乱开来。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跑在前边士卒,捡拾地面上叛军丢下物品,身后部队又冲到前面去了。
唐军追到一处险要地段,突然,从两边山顶上,滚木礌石呼啸而下。唐军士卒无处藏身,被山顶上飞落石头、大树段活活砸死。一些比较宽阔地方,官军们全都糊乱拥挤在一起。面对叛军进攻,无法展开队形。

得到消息,哥舒翰立即发出命令,“停止追击。”早就为叛军滚木礌石准备应对方案,“将那些准备好毡车,用马拉到阵前。人都藏身在蒙着厚厚毡布战车里,向叛军阵地发起冲击。”
望着唐军推到阵前一辆接一辆画满龙虎又高又大毡车,崔乾祐急中生智,突然想出一个办法来,“将几十辆给马供料的草车赶紧拖过来,挡住唐军横冲直撞的毡车。”
双方发起车战时候,已经是下午,突然,天空中刮起东风。
“天助我也,点燃草车。”崔乾祐一声令下,几十辆草车同时着火。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唐军毡车也跟着被点燃。毡布用动物毛料织成,织料紧密,被火点燃,迅速冒起滚滚浓烟,刺鼻呛人。
大风越刮越强,浓黑烟雾顺着风势,向着唐军方向扑面而来。
被阵阵浓烟包围,唐军士卒睁不开眼睛。从叛军那边,喊杀声一阵接一阵传来。唐军以为叛军杀进阵来,一个个挥舞兵器,在浓烟之中乱砍乱杀。
远处唐军,没有烟雾蒙住眼睛。听着烟焰之中杀声阵阵,惨叫声连连,以为是叛军追上来,个个拿起箭,向着浓烟之中乱射。
太阳落山,浓烟散去,唐军这才发现,浓烟之中,没有叛军,被利箭射死的,全是唐军。
一支没有作战经验的市民大军,惊慌之中,自己把自己打成残废。

唐军正在努力地自相残杀,此时,崔乾祐指挥同罗精骑,已经从南面山谷,悄悄迂回,绕到唐军背后。
突然之间,大批叛军从唐军后背杀出。
唐军完全没有预料。一时之间,大军乱作一团,士卒们不听长官指挥,争相逃命,有的长官,听到同罗军喊杀的声音,第一时间脱离队形往边上树林里钻。
很多士卒脱掉战袍,丢掉手中的枪械,仓促之中逃往山谷。没有来得及逃跑的唐军,很多人成为同罗军的刀下鬼。
一些士卒向黄河边上涌过去,大量人被挤进河道,活活淹死。唐军逃亡路途,死伤累累,绝望嚎叫声不断,凄惨恐怖。
看到前面部队大败而逃,后续队伍,被一种恐慌情绪感染,不战自溃。
在高处观战的唐军后续梯队,看到形势越来越危险,也跟着四散奔逃。
太阳落山时候,唐军全都逃得无影无踪。哥舒翰身边,只剩下一百多名骑兵。
望着眼前的景象,哥舒翰也只能哭笑不得。没有潼关的保护,这些没有经过战阵的市民大军,今天这样的表现,早已在预料之中。这能怪谁?只能怪一再催促出关的皇帝,只能怪那些手持圣旨的太监,
哥舒翰或许不知道,最应该责怪的就是那位宰相杨国忠。

潼关外边,三条大壕沟,每条沟宽三丈,深三丈。无论人或马,一旦跳进去,只能摔得筋断骨裂,无论如何再也跳不上来。
身后就是追军亮闪闪大刀,挥舞的狼牙棒,耳朵里全是跑得慢的唐军士卒死亡前凄厉惨叫声音,唐军中跑得快的士兵和战马,跑回壕沟的边上,带着对死亡的恐怖,带着求生渴望,毫不犹豫往深沟里跳。

仅仅半天的时间,壕沟里就被人和马尸体填满。后面人,踩着前边人尸体,发疯一般,逃进潼关大门。
逃回潼关仅有8000人马(当初出关作战唐军20万)。

战斗还没有开始以前,崔乾祐早已安排一支,穿着唐军的服装,悄悄埋伏在潼关附近的山林里。
这会儿这支军队跑出来,冒充逃跑的唐军,混进逃军队伍,一起跑进潼关。

叛军紧随唐军的身后,追到潼关前面。
望到关前的大军,已经逃进潼关的叛军,集结在一起,杀死大门的守卫,迅速控制大门。
潼关大门被打开,崔乾祐指挥大军,向着潼关大门,踩着壕沟里面唐军的尸体,像破堤的洪水一样涌进潼关。

潼关里的唐军,已经变成惊弓之鸟。望着眼前涌进来的叛军,立即撒开双腿,四散奔逃。
只用大半天时间,叛军胜利攻下潼关(六月初九)。

潼关被叛军攻下,潼关与京城长安之间,再也没有大关隘阻隔,长安就如裸奔一般,无遮拦地暴露在叛军刀锋之下。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7 04:37:47
灵宝之战中,叛军取胜,风的原因占有几成?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7 07:14:55
早上好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7 11:04:52
@longcaocao 12楼 2021-11-27 08:48:00

这是长篇小说吗?写的真不错
—————————————————
是从我的书稿里摘录的。我已经出版了21本历史人物传记。










楼主:传记作家千江月  时间:2021-11-27 21:33:11

萨尔浒之战,12万明军被后金军6万人马,各个击破。战斗惨烈无比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七月,在这样一个无比燥热的天气里。后金军队轻轻松松攻下清河城,城内一万守军,小部分战死,大部分投降。十五万人口,以及全城的财富,进入努尔哈赤的口袋。

看着从抚顺、清河抢劫而来的堆得像山一样高的财富,看着席卷而来的数十万人口,努尔哈赤有一个感觉,靠这样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去攻打,速度实在太慢。每一个城池情况不一样,要通过反复侦查、策划方案、前期准备、城池攻战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城池的方案还必须不一样(一计不可二用,反复使用同一个计谋,容易被对方逮个正着)。这些个攻城战过程,极其复杂,而且风险极高,耗时非常漫长。要占领整个大明,这样攻打下去,战争持续十年二十年,也有可能,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
有没有一个办法,将明军中具有战斗力的部队,集中起来,一次性解决。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冬,努尔哈赤找到这个办法。
在抚顺关前,努尔哈赤派出军队,捕捉三百位当地的居民。将他们集中起来,杀死二百九十九人,留下一个人,割下他的耳朵,派他带去 。“如果你们的皇帝大臣认为我做得不对,那就约定时间作战。如果你们伏地低头,那就送来黄金白银,岁岁进贡。”

明朝的皇帝、大臣,自土木堡以来,还没有受过这么大的羞辱。明朝最高层,迅速做出决定,从全国各地的军队中,抽调十二万精干人马,组成联合军队,征讨后金。对付仅有六万人马的后金军,十二万明军完全足够。明军分成东、南、西、北四路,直捣后金的老巢赫图阿拉。
为了打出气势,明军对外号称四十七万。明军总指挥为辽东经略杨镐。这位也经历不少的大仗,实事求是地讲,是一个最不会搞军事、最会搞人脉关系的人。
内阁首辅此时为方从哲。方首辅千挑万选,之所以选上他,乃是因为,方从哲是浙党的铁杆干将。在浙党中,也就是他经历过不少的战场。
方首辅不知道,这位杨经略,是一位完完全全的两面人,职场人脉关系中,他是呼风唤雨的绝顶高手,战场上,他是一位严重的“神经质患者”。(下文详述)
如果方首辅知道,在接下来的战场指挥中,他千挑万选的杨总,犯下低劣到不可饶恕、平常人正常人都难以理解的错误,他一定拿头去撞墙。(杨总为了炫耀,为了威吓对手,把最为关键的军队移动路线图、时间节点、进攻方向,兵力配置等机密信息,写成信件,派专人送给努尔哈赤。杨镐也许是兑现约战的承诺,然而,却将明军的四路纵队,全裸体地暴露在敌兵的刀锋之下)
我们重点看看四路军队的现场总指挥。
东路军从朝鲜出发,总指挥姓刘。他的一双手能够将六十多斤重的大刀舞动如飞。这人是明军中的一员狠将,在朝鲜战场,多次将入侵的日军打得四处乱窜。
西路军从抚顺出发,指挥官杜松。这人原来的职位为陕西参将,常年带领军队镇守边界。与南下的蒙古军,经历上百次战斗,百战百胜,无一败绩。杜指挥分到六万人马,这支军队将是这次战役取胜的关键。
南路军从清河出发,指挥李如柏。是李成梁的儿子,将官之后。说他能带兵打仗吧,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说他不能打仗吧,他也是常年带着军队在战场上混。
北路军从开原出发,指挥官马林。这位也是在明军中战绩显赫的将领。
明军总兵力十二万,杨镐总指挥将其一分为四。六万人交给杜松,其他三人,每人带兵二万。
这位杨大爷,在还没有出兵之前,就将军力分散,亲自动手,为自己的军队主动埋下重大隐患。

杨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也有自己完美的理由。杨镐的思想里面,努尔哈赤的人马全部住在赫图阿拉城里,明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向城里的后金军,从外围向城墙压缩,最后把敌军消灭在城里。
如果只是按照想象中的战场模型去作战,这样的人只配用脑袋撞墙。千年前的孙子已经讲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努尔哈赤的作战特长,就是游击战争,什么碉堡,什么城池,什么炮楼,什么严防死守,都不在他的作战字典里。而这一点,杨镐完全视而不见。

努尔哈赤看了杨镐派专人送来的信件,哈哈大笑,“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杀。”利用明军兵力分散的特点,集中后金军六万精锐人马,对明军实施各个击破。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向大军发出进兵令。
二月底的天气,东北地区十分寒冷。特别是从南方赶过来的士兵,更加感觉这里酷寒无比。作战的地点在北边的赫图阿拉,那里将更加寒冷。
在这样冰天雪地的地方,土卒们住在帐篷里。这些军用帐篷,根本抵挡不住这里的酷寒。晚上睡觉时,大家挤在一起,相互用身体取暖。如果只是一个人单独睡觉,第二天早上,就变成一具僵尸。
在东北,二月份的天气,根本不能野外作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猫冬。看到杨镐发出进兵命令,从将领到士卒,非常不理解。这个时候野外行军,将非常危险。不但要背负沉重军用器械,负重前行,鼻子、耳朵、眼睛、手指长时间暴露在外面,极容易造成严重冻伤,威胁人的生命。
在东北,比较适宜作战的天气,当为四、五月份。
要赶往作战的目的地,明军必须在冰天雪地里长途跋涉。有的军队从南边赶过来,已经步行上千公里,走了好几个月。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体力没有恢复,要立即转入战斗状态,士卒们心力疲惫。
天时、地利、人和,作战取胜的三大重要要素,杨镐已经将天时抛到九霄云外,而努尔哈赤,已经占有地利的因素,住在温暖的炕头,以逸待劳。

杨镐发出命令的这天,大家正准备动身,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下起大雨。
“下雨了,帐篷、物资,都要被淋湿,大家走不了。”接到将官的请示,杨镐立即回复,“那就等四天,等雨停下再走。”
等到第三天,雨停了下来。第四天,天空乌云更厚,飘飘荡荡满天雪花飞舞。
东北的二月份下雪,是受到强冷空气的强烈影响,雪花会连续飘上几天。
地面上原来就有很厚的积雪,又加上新下的雪,雪越积越厚。山川、丘陵被白雪覆盖,平原地带更是白茫茫一遍。
“大雪封山,道路莫辩,请求延后出发。”
将士们随即接到一份恶吼吼的回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令既发,岂可反复拖延。如再延期出发,军法处置。”
将领们看着杨镐的这条批复,怨声载道。“下雨的时候,还同意我们暂缓出发,现在大雪纷飞,却命令我们冒雪行军。没有章法,脑袋抽风,这样的军事决策,是在用尽力量把我们这支大军往悬崖里推。”
将士们无奈,只好在刺骨的寒风中,在雪花飘飘里,走进白雪皑皑的零下20度的旷野。

行军三天以来,杜松每天接到侦察兵送来的报告,“无数双眼睛就在沿途的树林里,悄悄盯着这支在雪地里行进的部队。”
从这些报告的文字间,杜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虽然我强调行军保密,沿途不留痕迹,然而,我们这支军队,所有行军的信息,早已被对手掌握。
杜松没有想到,给努尔哈赤送出行军信息的,不是别人,正是总指挥杨镐。

掌握这支军队的行动路线图、时间变化的行营地点,努尔哈赤立即为这支六万大军安排“豪华大餐”,在萨尔浒摆下战场。
围着这场正餐,努尔哈赤同时准备一系列“餐前小点”。派出小股的部队,放火焚烧军粮,在军队行军后的地面挖下无数的深坑,阻断运粮部队。在每一个必经的山口,埋伏部队,突然袭击行军中的明军部队。
明军每经过一个山头,每走进一段山洼,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有时从山头上滚落巨大的岩石,有时从山林里突然射出无数的箭支。明军在雪地里行军,成为一场极寒空气里的噩梦。
先头部队行进到萨尔浒,杜松做出决定,“部队再前进一步,都非常危险。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努尔哈赤至少埋伏下两万人马。”“我们的人马,分成两处扎营。分两个地方驻扎,能够互相呼应,不至于被对手一起包了饺子。”“一个地方就在萨尔浒,另一个地方在吉林崖。”
杜松的一举一动,全在努尔哈赤的眼中。努尔哈赤派出全部人马(六万精锐,全部为骑军),其中六千人马,佯攻吉林崖,牵制这一部分队伍。五万四千人马,围攻萨尔浒的明军。
双方力量对比。
后金军全部为骑兵,穿着保暖性能良好的皮衣,早己适应这里酷寒的气候。吃饱喝足,休息良好,精力充沛,战斗力旺盛。
明军地形不熟悉。极不适应这里酷寒的天气,两脚迈不开步子,两手拉不开弓。长途奔袭,士卒疲惫,战斗力大打折扣。
明军适应于城池作战。骑兵数量少,平时缺少军事训练,在这种野地里作战,不是常年在战场上混的后金军的对手。
三月二日,后金军向萨尔浒明军发起进攻。后金军的骑兵纵横驰骋,战斗至中午,明军阵营崩溃。
明军争相逃命,后金军发起追击。明军步兵的肉腿,跑不过后金军的马腿。明军一部分被杀死,一部分逃进山林,活活冻死。

接下来的几场战斗,几乎都是走程序。每一场战斗几乎都是六万精锐后金骑兵,在毫无遮挡的旷野,对付疲惫不堪、哆哆嗦嗦的两万明军。明军也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马林带领的两万西路军,分成三个部分,四周挖掘壕沟,凭借壕沟抵御后金军骑兵的冲锋队。
这些壕沟在一两天内起到作用,挡住后金军冲锋队的脚步。随后努尔哈赤总是能想出办法,用射击队、填埋队相互配合,多点进攻,攻破明军的壕沟防线。
四路大军中,唯独李如柏率领南路军完好无损地回来,精准的地说,逃回来。
四路大军中,南军的行军速度最慢。等他们到达预定地点时,已经得到准确的消息,“东、西、北三路大军全部覆灭。”
二话不说,李如松指挥大军,往后就逃。
南军毫发无损逃回来,李如松还是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只要是个言官,立即提笔写弹劾奏章。李如松受不住这种强大的政治压力,在一个深夜,在自家房梁上吊自杀。

十二万大军,其中十万军队覆没,强大的社会政治压力压在皇帝的肩上。御史杨鹤上书,“追查战场最高指挥官杨镐战场指挥失职的责任。东北二月份天气酷寒,选择这个时间出军,时机不当。军队从各地调来,没有经过反复磨合训练,匆匆忙忙开上战场。表面看有十二万人马,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加入粘结剂,这样的沙子怎么能够承受重量和压力?后金军是骑兵,擅长野外作战。我军大多数是步兵,擅长城池作战。杨镐指挥作战,不扬长避短,反过来做,将我军送入危险的境地。据消息透露,在战争发起之前,杨镐派人给努尔哈赤送去 ,泄露我军出兵的重要信息,如行动路线图,对我军构成严重威胁。”
万历看着奏折,气得不行。提笔写出批示,“我十万人马,血本无归。是我将士无能吗?我看,是我军将帅大有问题。总指挥高高在上,不把对手放在眼里。最高领导高高在上,不把下属的话放在心里。居然还把我军最重要的信息送给敌方首脑,不只是无能,无知无识,而是严重犯罪。逮捕杨镐,交部议处。”
经过审讯,杨镐被判处是死刑(斩首示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