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理论与实践之关系

字数:2091访问原帖 评论数:8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04 21:12:35 更新时间:2022-02-03 23:05:52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04 13:12:35
关于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关系中,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的争论数十年来一直未曾间断,许多人认可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说法,主要是某权威人物发表过重视实践作用的文章,大家群起而附和,便有了“实践出真知”的共识。

其实,哪个在先或在后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做一个简单的逻辑分析就能看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提出后,就进入了理论对实践指导的过程,理论正确,实践就能成功,理论错误,你的实践再努力也是终将失败的!这也说明,实践是不可能脱离开理论的指导的,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成了盲目的、机械的行为。干脆来说,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否不是实践所决定的,而是理论是否正确来决定的。

理论最初的形成是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研究的结果,我们的古人将这一过程称作“格物致知”。所谓的格物就是对事物加以分析后达到认知的目的,此后才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理论。也就是说,理论在提出之前还有一个理论创建人根据各种自然存在的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判断、推导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不是实践。

比如:物体从高处会落到地上,这就是自然界提供给每个人的信息,而牛顿根据这个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后推出了他的力学理论,再后来人们又根据他的理论搞出了火箭升空、发射宇宙飞船等实践活动,实践的成功又证明了牛顿理论的正确,由此,这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便建立起来了。
人群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脑子里经常产生着无数的奇思怪想,这就是理论的雏形,也就形成了酝酿产生理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实践。

而在理论推出后,也往往不能及时被实践所检验其正确性,比如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但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倒也能得到大量的支持者。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经推出便引发支持与反对者之间的激烈争论, 这正是因为短期内无法用实践来检验的原因。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也未能让绝大多数普通人所理解,更不要谈实践了。

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在他死后多年才付诸实践的。

这些都说明:理论是可以在不被实践检验的情况下而被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可的。


根据前面所述可以看到,理论是可以不依赖实践而单独存在很长时间的,而实践却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那种脑袋一热就干起来的事例也很多,当然都是失败的例子。
退一步讲,即使你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一些方法,这不也是大脑的分析判断的结果吗?经过大脑分析、筛选的一个个经验其实也是理论,只是都属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分理论”,再退一步到底来讲,我们每次伸出手来做事不都是在大脑的指令下进行的吗?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04 14:34:49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特点: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践则是必须由理论来指导进行。
或者说,理论可以先于实践,而实践不可能先于理论!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04 17:00:54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说法——可以休矣!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12 09:55:53
理论可以是高深的、难懂的、艰涩的,但也可能是稀松平常的、浅显的、不值一哂的。但简单的理论也是理论,只要能用来指导行动,就算!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12 15:32:24
@感谢TY感谢WC 2021-12-12 14:30:05
理论最初的形成是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研究的结果,我们的古人将这一过程称作“格物致知”。(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这不叫实践叫什么?什么叫实践?依据客观事物来分析判断研究不叫实践叫理论?依据客观事物来分析判断研究你脑袋一拍就知道客观事物是怎样的?你不是靠实践去获得的?
-----------------------------
我说“格物致知”的过程不是实践的依据是:对事物发展的表象加以分析并能推导出先进理论的只能是智者们,而普通人只能参与实践,而理解不了格物致知。就如同工厂里有工程师和技术员,他们可以格物致知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交给工人们去实践,但工人们不负责想办法,他们也不具有这个能力。普通人做不到的,当然不是实践了。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13 13:46:44
理论有深有浅,有大有小,但不管哪一种,只要是人的大脑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认识,就都属于理论范畴,甚至一个念头,一个“急中生智”,只要能够因此而发出指令让我们的手脚作出相应的动作,这就可以认为是理论在指导实践。因为大脑的作用就是时时刻刻的创建理论、发出指令,只不过大多数浅显的理论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它的理论属性罢了。
楼主:约汉三  时间:2021-12-13 16:06:31
下面讲一个我本人曾经“创建”过一个理论的往事。
那是在1967年,一个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访问中国,他不是空手来的,送给咱们领袖的礼物是一篮子芒果,这是咱们还没有引种的水果,属于新生事物。不知何种原因,咱们的领袖收下了却没有吃,将其转送给了“工宣队”,这是个简称,全名是: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领域mzd思想宣传队。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立刻引发了轰动,全国人民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是免不了的。我那年才十几岁,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自然无福享受这个美味。不过通过报纸和电台的宣传自然了解到了这个消息,那时的媒体比现在的网络似乎权威性更高一些,不容我对这种水果产生丝毫的怀疑,于是,便总结、推导出了一条自创的理论:“芒果是一种高级水果,可以吃”。这是基于对权威媒体的信任作出的,无懈可击!
我把这称之为理论似乎有些大言不惭了,相信全国人民都会有这种想法,虽然浅显,不过从理论的概念来看,这个推论又具有了理论的全部属性,称其为理论当然可以成立了!
理论有了,不过接下来该实践了,却有些尴尬,领袖曾有语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我也想知道芒果的滋味,可只能空流口水,如之奈何?事实上,作为北方人的我,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才见到市场上出售的芒果,时过20年才完成了这个实践。
这件事虽然平淡,但至少留下了两点启示,
其一是小人物的理论也是理论,与高深理论相比较,其性质上是相同的。
其二,理论是先于实践而产生的,人脑永远是走在行动之前的,何时付诸实践并不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