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随师修行感悟

字数:122访问原帖 评论数:25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29 23:53:07 更新时间:2021-12-25 00:23:34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1-29 15:53:07
修行内求之路上,当直指本心,身份、工作、职业等等都是无关紧要的外在。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2 19:48:24
似乎写的东西不见了,顺其自然吧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08:36:58
既然如此,那从新开始,如果内容再被吞,我也无能为力了。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6:55
修行内求之路上,当直指本心,身份、职业、年龄、形貌等等都是无关紧要的外在。题目用到这些标签的原因有二:一是表明楼主知道科学,日常工作也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就不需要再拿着”科学主义”的尺子来提醒和评判了;二是实修过程有着正统传承和自证、师证、他证,无意于探讨网络上道听途说而来、自我揣摩甚至自创的各种修行理论。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7:14
开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分享从年幼自我探索到随师修行的经历、感悟和认知,若能遇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人那最好不过;二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能够让人意识到先贤之言背后指向的心性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就很令人欣慰了。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7:26
帖子内容不涉及灵异、玄幻、猎奇、鬼怪等故事,也不涉及具体的神仙、菩萨、佛祖、主、上帝之类的东西方人格化神灵崇拜。帖子中尽量不用或少用术语,以符合现代人思维的方式来讲述。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8:21
什么是真修之心

古人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注重“慎独”、注重“俯仰无愧于天地”。做人尚且如此,真修行求道更需一颗坦荡求真的心。但这颗心有几分真诚,几分假意,最多只能蒙蔽一下自己。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期间,和江南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经常与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一天,苏东坡自觉心有所得,撰诗一首,派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从书童手中接过,看了以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直奔金山寺,却见禅堂紧闭,门上贴一张纸条,写的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到此方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8:59
一个人心底的东西,并不是以自己主观思维和感受来判断的,有就是有,瞒不过也遮不住。许多时候,我们觉得“感觉好了”、“我看破啦”、“我明白了”、“我内心很真诚”等等,都是立足在自我主观感受。但真实情况,绝大多数只是暂时压制、淡化或者关注转移了,那个东西仍然在。一旦换个环境,亦或面对不同境遇,可能立刻就“原形毕露”了。大脑理智的明白,非“心”明白。人的心性提升,方才是真正本性转变、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客观来研究的话,人心底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物质”,这一点对于许多受心物二元对立影响的人可能一时很难转变认知。这些“物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程度也并没有能给予它们某种名词定义,但人却又是能真切感受到其浊重,于是诞生了很多主观色彩比较浓的名词(如“正能量”、“正念”等)。物质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可观测性,主观感受可能暂时“瞒得住”自己,但瞒不过天地规律和有修为的明师。无需“听其言、观其行”的外在展示,法眼直接“看”其内在本质即可。啥时候内在的东西扫干净了,连产生这些东西的心性物理惯性也转变了,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修好了。当然,这个“好”是站在客观的规律角度。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9:19
相比于古代,现代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然而修行之路似乎更难了。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大环境,滚滚时代洪流的裹挟之力,身心在其中,如同泥坑里翻腾,几乎没有人能够免于被沾染。如今出家之地都是各种负面新闻频发,在家之人面临的方方面面牵扯、诱惑、是是非非更多,不得不让仁人志士困惑,修行之路在何方。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个人,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自现代工业革命以来,纷繁的花花世界中,现代人内心堆积的东西比古人多了无数倍,但在大脑逻辑、知识见解的训练上却又比前人更加精明复杂。这样形成的后果就是内心失去干净淳朴,但是却又自性为大,过于相信基于自己的大脑逻辑推理就可以跳脱出来,这个难度就像想要抓着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09:36
正因为这些情形,真有修行之心者其实非常少,更多的是将赚取名利财色权的工具变成“修行”而已。例如,感于福禄低微,不能出人头地,想另辟蹊径,借着这条路投机倒把,或可一朝坐拥金钱美色,走上人生巅峰;或者将所谓的修行当成前卫,热衷于炫耀曾经道听途说、并不知真伪对错的知识,夸耀自己的所谓境界。如今网络资讯发达的程度,足以造成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进行身份的伪装,有穷人伪装成富人炫富的,同样的,网上也有未经真修实证之人,以鱼目混珠伪装成行家里手。此外,还有表面做出修行样子,实际上只是希望结交所谓“高人异士”,拓展人脉资源,为自己所求保驾护航;或者纯粹为了猎奇打发时间,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0:04
《红楼梦》中两首诗词可以再读一读,一首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0:09
另一首是《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0:33
说到真正修行之心,其实非常简单,如果说要普度众生、奉献天下,这个所陈之义未免太高,命题也太大,极少人是奔着这个宗旨走上修行之路的,多属夸大妄言。贴合个体实际情况,接地气一点,大约就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试图为自己寻觅一条生命的出路,其间包含了求学求知精神,也包含了对生命的悲悯与反思,希冀达成对自我的提高升华,又或者借此解除人生旅途上的某些难以逾越的困境。

所以,是否真心修行,有时候需要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一下。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0:53
修行概述

探索一件事,首先明白这件事的大致梗概,而不是盲目一头撞进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修行一事在普通人眼中,向来都是雾里花、水中月一般,真假难辨而蒙昧不清,却又因种种原因而引起各种艳羡。许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第一印象会把“修行”这个词与“出家”、“和尚”、“道士”、“宗教”、“仪轨”、“逃避现实”、“自私自利”、“神神叨叨”、“心灵鸡汤”等印象关联在一起。但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修行本质在于冰化为水、水又凝成冰的纷繁世相流转中,不断寻找自我本来面目的过程。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1:10
事实上,修行界一直以来分为正宗专业的修持领域与非正宗的普传修持领域二个范畴。正宗专业修持领域,自古以来都是近乎与世隔绝、人迹罕至、隐秘而清静的幽微世界,非认知、心性水平高超异于常人,脱类拔萃者不能以入。

非正宗的普传修持领域,只是站在正宗专业领域的外围之处,面向世俗,与常人打交道的所在,其依据大部分是从专业领域流传出去的,被授意允准流传于世,用于提示提醒世人勿执实物而否虚维、认俗生而忘道本的末流道具。因此在其流传过程中,从流沾染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亦不乏于以此外围末流之学与世俗现象交参而成的内容。相反,正宗专业修持领域面对世俗的曲解与误读,都报以自任自运、无须解释的态度,造成曲解与误读的后果,终归与人的认知心性水平息息相关,即所谓各人自有缘法。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1:33
要说修行到底在修啥?其实先要明白“人”的构成。除了这具血肉之躯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内在性灵内涵。那个内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其客观存在。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那个性灵内涵才是真正的自己。他是“主”,肉身(加大脑逻辑思维意识)是“客”;他由天地所生,血肉之躯则是来源于父母;他所携带得是先天物质(物理属性为更高级的精微物质),而血肉之躯在现实空间物质所接触的、产生的则属后天物质。他为“真”,肉身(加大脑逻辑思维意识)是“假”。

一个人,从性灵内涵驻胎、出生、发育、成长,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后天环境的“训练”,知识见解逐渐形成并且固化,执我心、分立善恶,先天本真渐渐失去,性灵内涵逐渐“沉睡”,先天所携带的生命本源精微物质,在现实空间中随心力而耗散、演运,构成所谓“丰富多彩”、“滋味百般”的人生。从充满生机的幼童,到白衣飘飘的少年,到油腻的中年,乃至浑浊、笨重、生机将无的老年,最后肉身消亡,性灵内涵又回归于天地流转。至于生前来自何方,死后流转到何处,人活着是不知道的,就好像夏虫不知冰雪一样,时间尺度不同,看待视角不同,仿若 “梦里不知身是客”。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2:37
修行本质上是借假修真,借此间、此身之假,修那个内在本质之真。作为占据“天地人”三才之位、万物之灵的特殊存在,人内在性灵内涵能够扩展的程度、其时空维度的深邃与悠远,都是这个“客我”所在难以脑补或者想象的,例如古代“天人合一”的说法。决定人命运轨迹和层次的是他、能够穿越时空的是他、最终修行问道的是他、证悟世界本来面目的也是他。

因此,正统的修行修炼途径,在往终极探究的行程上,都必然要经过从“客我”到“主我”切换这一步。例如传统道教修持,经过九步达到所谓“阳神出关”(注:名词术语不用细究,也就是某些典籍记载的“神仙”、“神迹”,其原理后面有空再阐述),才能完全跳脱“客我”的局限认知,摆脱一切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继续客观向前修持。目前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修持途径,不管是以修行问道为目的,还是简单的修身养性让内心平静,在方式上是从“后天”这个“客我”的层面入手,也就是一个人的后天的肉体、思维、意识、逻辑、动作、物质等各方面来引领,按照特定的步骤习练,尝试去走到那个性灵内涵所在。例如,站桩、打坐、冥想、禅修、正念、瑜伽、气功、丹道、持咒、念经等。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2:52
至于切换到“主我”后如何继续走,如何去契合客观的天地规律,这个话题已经不是这个帖子能讨论的范畴了,毕竟幼儿园阶段也没法脑补高考之后的大学情形是不,远得确实没边啊,没有实修实证强而为之的话,恰如西方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然这里的上帝指代更加广阔层面的天地规律。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3:41
修行过程与科学研究、学知识的区别
这个区别用先贤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两句来概括比较准确。
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依赖于当前时代人类的知识积累和逻辑推理分析,并能以反复可验证的方式去推动,不断地立,也不断地破。例如,当前的科学认知可能在若干年后就被推翻或者被证明为局部正确,现代人的普遍认知在过几十年时候的后辈来看可能就是“愚昧”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不否定、谨慎验证。而知识的不断扩展本质上是横向的,往广度去突破。
而修行过程的区别是纵向的、跨越维度的,用现代物理学概念来讲,人的内在本质属于“高维”的,这个过程既有非肉眼可见的内在物质的增、减、湮灭、提升,也伴随认知的突破。学校学习知识、强化思维逻辑、哲学思辨,是“聪明”,但修行求的是智慧,直契合客观规律本质的认知能力。一只“夏虫”要见冰雪,当它还是夏虫时,再聪明也不行,而是其内在得先脱离“夏虫”的层次。
楼主:沉醉但知归路  时间:2021-12-05 13:16:36
如何开始起手?
许多时候,还没等说完大致梗概,就有急性子的小伙伴问到,说这么多废话,怎么开始呢?这个不能着急,修行的过程就像爬山,除了能够上去的路以外,更多的是歧路、岔路、幻境、悬崖,所以这个问题等价于“如何开始爬山?”,答案是“先得找到一条路”。
不同的上山之路,在没有达到万流归宗、殊途同归的地步之时,所见的风景并不同,有的能看见松柏、有的能见到凉亭、有的缓慢、有的直接、有的从物质的生化、有的从“空性”……,不同的路适合不同的人,只有选定了路之后,如何开始爬这个问题才有意义。
然而遇到登山之路、选对登山之路、有站在足够高度的引路人、得登山的装备却是很难的,取决于个人的认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难相识、插肩而过两茫茫,遍览古今历史,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所以基本的明理准备是很有意义的,勿嫌啰嗦。
如果非要说通用的方式,那先学会静下来吧。日常活动中的人,就如同一杯混杂了泥沙的水,激荡不止,静了方才能够初步澄清自己。清静为天下正,这也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之前,比较安全的方式。内求之路,其信息量浩瀚如烟海,自己凭借所谓的“聪明”,瞎去朝山上晃悠,基本都会出问题。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