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读后

字数:3663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11 00:04:26 更新时间:2021-12-26 11:57:18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1-12-10 16:04:26
“一生历经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这是书中后记,在叙述“外婆”梁秋园在总结自己一生颠沛历程后的自我总结。读书中的过程,感叹主人公确实尝遍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但“如此下场”于常人看来,还是老来享福的善终。

梁秋园是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的母亲。作者到了老年,用这只笔记下母亲和自己这对母女的一生历程。这对母女的历程,于读者看来,实如一杯苦茶,那几丝“回甘”确实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如此苦茶,却用直白简练的文笔写就,看不到过多的哀怨。文中看似娓娓叙事,但一旦读后却心意难平。为这秋园的苦命感慨,为那二十世纪的乱世平民而同情,更为芸芸众生的为求活须坚韧不拔的苟全而佩服,更因为仁善者为作恶承受的不公而心绪不平。

秋园赶上了人生的三大不幸。即“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兵患战乱,瘟疫,贫困,让她的人生在洛阳,南京,湖南,湖北辗转,也在贫困和饥饿中苦熬了大半生。作为那个时代的家庭主妇,秋园的命运变迁,完全随丈夫杨仁受的命运走势而左右。而杨仁受虽走出了龙门,混迹过官场,但终是一个满脑孔孟之道的书生,而且善得过于迂。这种迂,在乱世谋家立业着实有些不合适宜。从后来的经历看,因杨仁受的迂,注定了这个家庭要遭受很多苦难。比如从武汉决定下船回乡起,到分房时执意另选 院落时…

秋园的前半生是相夫养家,直到杨仁受过世后,更是独撑一个家庭。因时代烙下的人身标签,注定只能委屈求全,任人欺凌,大时代无力也无法抗争。只求活着,即使是为了儿女而活着。骨子里的书生意气,最在意的是自尊。但为了活着,也不得不去讨饭求食。即使如此,作者之骅出门讨饭前,杨仁受也要让她“掸掸灰后”,身着整洁地去讨饭。即使饿得火冒金星,秋园在讨饭受人施舍时,也要之骅克制吃相。吾乡也有谚“穷要穷得有志气,饿要饿得新鲜”,其中所寓的贫贱不能移,当是同理。

而当秋园需要自己为儿女命运做决择时,而逃离湖南,暂避洛阳,后又流落湖北。从事后看,虽是不得不之举,但终是明智之举。不然全家能否存活也是个未知数。草根百姓的生存哲学,是好死不如赖活。所遇的王家也是所遇善人。书中那节秋园不得不改嫁,与儿子“书恒”的各自书信,读后而令人潸然泪下。丧子田四一节,作者注明事故的年月日和当日细节,当是秋园在后来述及与作者。几十年后仍如此清楚叙及,可见“田四”的意外给秋园的丧子之痛是何等刻苦铭心,这种于读者便直可意会的笔法,远胜万千词句的渲染。

秋园的结局算是老来得福,子恒和赔三的孝顺让秋园安度晚年,即使这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苦尽甘来”。除了母亲秋园,作者之骅的人生也在书中述及,她比母亲幸运,虽也是历经半生穷困苦熬,但自己为命运抗争过,也得以改变了命运。这当然有时代的空间不同的客观原因,也有自我改变的主观努力。如果说这两代人在那个时代的湖南乡间有甚不同的话,就是一家人有耕读观念,有儿女须读书的意识。杨仁受是读书出过龙门,改变过命运,但又回归草根,秋园也是在旦有可能,也全力支持儿女须读书。之骅一代,亦是要求儿女如此。读书是上世纪那几代人从草根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这三代人皆是如此。耕读传家,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有些迂腐,但在传统环境中长大的数辈人,莫不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家风。

旧时湖南民间有谚“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读完《秋园》,我又想起也是在写于湖南的个人传记史《磋陀坡旧事》,人物地点故事皆不同,但命运被碾压的时代却都是如此。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大同小异,通过读书求学改变个人家庭命运也大致类似。个人于大历史微不足道。但个人命运总被历史潮流裹挟前行,即使历史潮流平如静水,个人也是被撞得颠沛流离。《秋园》书中几乎无过多注解时代的大历史,但秋园的命运无处没有大历史的烙印。

个人无大历史的“究天人之际”,但个人的命运确更有血有肉贴近每个人,或每个家族的命运历史,这种人际情怀也可“通古今之变。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1-12-11 10:35:41
@东化村,村长您受累了。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1-12-20 08:54:47
梁启超的《王安石传》读后小记


读梁启超的书,真痛快也!这本《王安石传》笔劲雄厚,文意畅达,读起来如痛饮醇酒。梁启超自己是留名于历史的变法人物,其论起改良的变法人物,当更有知其难,佩其才,哀其遇的惺惺相惜之感。比如在《李鸿章传》说对李鸿章是“敬其才,悲其遇”,在这本《王安石传》中是“敬其志,悲其遇”。

梁启超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说明:是要为王安石翻案。为千年来,历史蒙覆给王安石的各种浊泥尘垢逐一洗涤。历史加给王安石的浊泥尘垢,除了正史(如《宋史)的缪论,还有各家学说笔记所附的污名。正史上的缪论,需引据事实,结合当时客观状态,并作史后经验般论证其对错,而各方家笔下的污名,更旁征博引地从当时人物的各种资料予以论述其矛盾歪曲之处。虽是为翻案的一家之言,但要条理清晰,证据确凿才可令人信服,也非得梁启超这等文笔巨子才可书就。

王安石所蒙覆的浊泥尘垢,多半是因其熙宁变法而起。无变法的王安石,不成为有深远历史影响力的王安石。书中自然要就变法条目逐条辨析其合理性,适当性和歪曲性。既要驳王安石变法的“敛财”,又斥王安石的“渎武”。梁任公执笔也非一味为辨而辨,也持有一度的公正说尽是非曲直。须知辨析王安石变法须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元佑旧派皆是历史上人品文品皆有赞誉的士林贤人,比如司马光,苏东坡…

梁任公在本书中对王安石的执拗和司马光的迂阔并无避讳。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宋变法中旧派这些贤人为意气而争,更致因人废事,即使王安石的有些变法于宋已有成效。不问是非,只图意气,新旧两派反复攻击终把赵宋元气折尽。也在书中辨析强加给王安石祸国的荒谬性,即使新党有部分责任,那于王安石个人背负亡宋的包袱也不合理,变法后期的王安石早已归隐江宁荒林。

除却变法里的王安石,更有“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诗词,在宋一代也是少有。梁启超自有文林慧眼,点出文人的王安石在宋一代的宗师地位,与梅欧相比,与苏黄相论,比起长短优劣,比其人无他有。

读完这本,便了解不一样的王安石,更了解历史上不公正的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的诗,历史上的巨人才子也当如此。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1-12-24 13:27:11
小说《南货店》读后


天下人活得各不相同,但落到纸上的悼词又相差无几?

这是小说末尾的道白,有些把众生的实和小说的虚点破的感觉。取名《南货店》,背景以供销系统,时间跨度几十年,囊括了两辈人的故事。“南货店”,不知是宁波方言,还是作者自创的词,意指供销系统的最底层分店而已。这个淡出生活视线的供销系统,今天的人难以明白其重要性,但在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人人眼红的。可是掌控物资的部门。小说背景恰好取自供销系统从黄金时代到光环渐退的时代。

“南货店”是第一代人的工作场景,也是小说中第一代人的舞台。主人公“陆秋林”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人物,更是穿针引线地贯穿起所有人物及其人生故事。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彻头彻尾的恶,都因命运乖舛所然,也都因讨生活而就。大时代的变化,人物命运不得不变化,都在变,比如“许主任“从一腔正义到官场世故的变化,鲍一鸣的侠气和流气杂揉…

但陆秋林是惟一不主动逐流却被命运推波往前的人物。他的外在境遇在“向上”的变,这是命运得善待,但其骨子里的道分观却始终未变,一如既往的是平淡如水。这也算是赤子之心吧。陆秋林的性格平淡如水,淡得有几分道家的味道,却成最终得善果的赢家。

相反,小说中更多有命运一直可悲的人物,比起主人公陆秋林的淡,我觉得就小说而论,写得最好的事悲剧人物“齐海生”和“杜梅”。齐海生是被命运捉弄,心生伤痕,却想反抗命运,要抱复性地捉弄所有与他命运地相关者。终其一生,反抗一生,还是没跳出怪圈,死于被桌弄。很难简单地用“自作孽不可活”来作结论。看完这个人物,除了同情只剩嘘吁。

而杜梅这位女性的命运,被家庭被婚姻裹挟,自己的命运无法作主,真自己陷入了,自拔不出。成了命运泥潭里的受害者。施害者有原生家庭的阴影,有识人的眼浊,有自己的软弱。但比起“齐海生”,她略算幸运,她至少体会过一次自由的快乐,也有一个人为她的命运乖舛打抱不平。小说中很多女性的命运,因婚姻而改变,而且还是悲剧性的改变,比如许敏,比如春华…

而小说两代人,我更喜欢南货店里对第一代人的描写。老一代人精明世故,这是生活教给他们的经验。而且老一代人虽各有算盘却顾全体面,虽然三个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生故事,但在台面上处理危机却是共同担负。这种各留一线的世故和后一代的各自倾扎是完全不同。小说大体以念旧的情绪在写人写事,两代人在时光老去,所有人几乎都在怀念旧的人和事,怀念旧的时光…

小说笔调几乎以旁观者的白描式述写,如放电影般将故事画面感一一写就,少有独白。这种淡然的写法很有汪曾祺的汪式派头。

如果还有特色的话,地域特色也相当明显。故事点明是宁波地区,文中有许多宁波方言。更有宁波的山货,水产,时令佳肴。这些东西让小说有很浓的烟火气。而作者对各行各业各地的物产,烹饪,时令,美食的熟稔。有了丰富的经验,才这些小说人物更加丰满起来。好的小说,离生活太远,一定是空洞的。

好的小说,人物应该是丰满的,贴着写的人物,一定是丰满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