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想象像

字数:5517访问原帖 评论数:1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17 21:54:28 更新时间:2021-12-30 13:39:59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3:54:28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3:58:59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
【省视也。】释诂、毛传皆云相视也。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
【从目木】会意。息良切。十部。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古无平去之别也。
【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此引易说从目木之意也。目所视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观者莫如木也。五行志曰。说曰。木、东方也。于易、地上之木为观。颜云。坤下巽上、观。巽为木。故云地上之木。许葢引易观卦说也。此引经说字形之例。

【想:冀思也。从心相声。息两切】
【觊思也】觊各本作冀。今正。......觊思者、觊望之思也。周礼视祲。十曰想。

【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徐两切】
【南越大兽】兽之冣大者。而出南越。
【长鼻牙】有长鼻长牙。以上七字依韵会所据小徐本。
【三年一乳】左传定四年正义作三年一乳字。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周易辞曰。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卽像字之假借。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象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象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而非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恉。
【象耳牙四足尾之形】象当作像。耳牙疑当作鼻耳。尾字各本无。今补。徐㒳切。十部。

【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读若养。徐两切】
【佀也】各本作象也。今依韵会所据本正。象者、南越大兽之名。于义无取。虽韩非曰。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然韩非以前或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旣作像。则许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毄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葢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嗣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象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许书二曰象形。度许固必作像形。招䰟云。像设君室。
【从人。象声】铉本云从人、从象、象亦声。此葢用韩非语窜改也。今依韵会所据小徐本。
【读若养字之养】古音如此。故今云式㨾卽像之俗也。或又用样为之。今音徐两切。十部。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4:09:00
宋人所谓右文
----

县立第四高小第一年只办一年级一班。学生皆住校,余与学生同寝室。卧床在寝室门口,侧临窗。一夕,深夜,月光照床而醒。一足触帐外墙壁,忽念臂与壁皆形声字。辟属声,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嬖,乃女侍在旁。譬,乃以旁言喻正义。癖,乃旁疾非正病。躄,乃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盘散而行。劈,乃刀劈物分两旁。如是凡辟声皆有义,此即宋人所谓右文也。是夜在床兴奋不寐,连思得形声字十数例。翌晨上第一堂国文课,不讲课文,乃讲昨夜枕上所得。适县中派督学来校视察,进入讲堂后,竟伫立不走,听完余一堂课始去。余此讲未涉课文,离题漫述,而督学不以为忤。归后竟详细作一笔记报导,登载在县署所发布之月刊上。惜此督学已忘其名,亦在规格外赏识余之一人也。


(师友杂忆/四、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4:20:16
【会意兼形声字】兼有会意和形声两种结构特点的汉字。例如“娶”,“娶”字之“取”既为声旁,又兼有“取得”义;又如“驷”,“驷”字之“四”既为声旁,又兼有数量“四”之义。

出处:《语言学名词》第一版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4:42:13
形声字的声旁起标音作用,而有些声旁字既标音也表义,音义合一,这种造字法,属于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兼类。《说文》中常出现“亦声”这个术语。古人解说为“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因而一些文字学的书籍中把这类会意兼形声的字简称为“亦声字”,例如“婚”,《说文》解说为“娶妇以昏时”,这种在黄昏时分女方才入夫门拜堂行婚礼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用。又如“坪”,由“土”和“平”会意而成,土很平之处就是坪,而“平”同时又表示读音。再如下面一些亦声字:
姓,从女从生,生亦声;
娶,从女从取,取亦声;
汐,从水从夕,夕亦声;
功,从力从工,工亦声;
伙,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十人一锅同伙做饭,同火之人即为伙伴)
均,从土从匀,匀亦声;
旱,从日从干,干亦声;
返,从走之(行走)从反(回头),反亦声;
定,从宝盖(房屋),从正,正亦声。(屋正则稳定)
形声字的声兼义现象古人早有谈及,东汉许慎的“亦声说”,宋代王圣美的“佑文说”(以声音通训诂的一种学说)都对形声字中这种声兼义的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研究。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名誉会长,香港安子介先生提出了“劈文切字法”,又称“部首切除法”,该理论认为,“大部分现代汉字”‘部件’是由‘象形’得到内涵,合拼而成会意,有隶变而产生变化。由此认定,一个形声字切除其表义的部首外,其声旁“也是有意义的”。形声字的声旁是否普遍地具有兼表义的特性呢? 由于汉字的演变加之对汉字奥秘尚未全部揭示,我们至少还不能说声符字都兼表义,但我们了解部分形声字中有声兼义这种特殊的构字现象,当我们遇到这类字时就能“因声以求义”,同时又能“由义而读音”。


-----
以上均属转载:)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4:55:17
相像想像比祖师组诗有趣多了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5:10:17
相:省视也。
想:用心省视
所以
想:从心从相,相亦声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17 15:23:46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29 12:55:16



文字是个从无到有的创造,造字的过程极其漫长,而这过程又是远古时期的事情,迅翁曰人生识字糊涂始,这几乎是一个必然,以至于所有的字都无法熟视,因为盯个十秒钟左右,心里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不能那样写,那样读,表示那么个意思,这么一问,就完蛋了,有点象偶然对镜自照生出个我是谁的问题来,那么这个日日戴着的面皮就一变成为最陌生不过的了。庄子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也是盯着字多看了十秒钟惹出的问题
所幸有《说文解字》这部书,又有集大成的段注,这对平常人识字是很有帮助的,然而,这书这注也受不了人们对它发灵魂之问,这些个字,你要么不用,要用那么就糊涂着用吧,在同等糊涂的人们之间正好交流,人之于语言文字不就是为了交流吗,所以,我们需要的这个糊涂,把它当成踏实,然后就真的没有了履薄临深之感,履薄临深是专家的矫情
想象先民造字之初,每造一字,能令他人轻松识得,产生交流,能够传播,一字之作,其乐便抵得过后世的所谓名篇佳构,那时人们之间的交流或许相当于两个呀呀学语的婴儿之间的对谈吧,作诗需要灵感需要机缘,造字不也是吗,本来就是个天马行空的过程,为什么要向那空中找寻踏实,那是注定找不到的,万一认为找着了,也是个穿凿
《说文解字》并不去追问字的源头,只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将他对于字的认知记载下来,编织出一张音义的网,为了避免产生糊涂之问,下的都是简短明白的断语
段注就有许多的讨论,试图找出并且回答一些问题,这就很有趣了
象这个字,在我看来是造得最为形象的,这倒不是说马牛鸡犬造得不象,而是象的外形太独特了,看到象字,想到的只能是象,而马也许会让人想到驴,牛鸡犬也都有与它们外形相类的别种动物
因为这个字的优异表现,象形字中无出其右者,所以就拿它来作象形的代表,谓之象形了,这是我的猜测,虽然只是猜测,我想也无人有充足的证据来否定它吧
至于象这个字为什么发象这个音,苦于我不曾亲耳聆听象的鸣叫,况且它那个鼻音一定是极难模仿的,我暂且猜它是对于象的叫声的有点失真的模拟吧,好比小儿唤狗为汪汪唤鸡为喔喔,这是最为天真现成的一种猜想
《说文解字》云:【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徐两切】
南越大兽这个说法显然是限于作者的时代,造这个字的时候中原一定也是有大象的,这个有出土文物可以证明
再看段注:【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周易辞曰。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象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象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而非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恉。】
段君这是要把【象】字除了表示大象之外的所有走位都让给【像】了
《易经/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儿的象与形对,天是无形的,不能用像来解释,这个象就有点抽象了,好比把一头大象精练成一个象字,人在造这个字时就已经有了这个能力,仅凭一句【周易辞曰。象也者、像也。】就得出【此谓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有点草率了,何况古时候象与像还不同音
《说文解字》云:【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读若养。徐两切】段注:【古音如此。故今云式㨾即像之俗也。或又用样为之。今音徐两切。十部。】
问题来了,象是不是也有古音呢,是不是也曾读若养呢
关于【在天成象】这一句,搜到一个有趣的说法:

“在天成象”一句指天上的日月星辰,或是云雾,形成了“象”。这个“象"字,在帛书的《系辞传》中,全部写成“马”字。即在公元前一七三年以前的马王堆帛书抄本中,便是“在天成马,在地成形”。究竟这个“马”字是否“象”字的别体字呢?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别体字。但有一位研究帛书《易经》和《系辞传》的中青年学者邓球柏先生则认为没有错,应该写作“马”字。他指出这可能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不同,北方没有象而只有马,故用马来称呼。南方楚国才有象,后来受到南方楚国文化的影响,才改成“象”字。因此他认为帛书抄本更为古老、更可靠,而我们今天通行本是后期修改的版本。我们不知道这讲法是否有道理。相反,亦有专家认为,帛书可能是一个不完整的后期抄本。我们现在这个一直存世的版本,可能比它更完整、更早期。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故我们可以不用理会。反正‘‘马”和“象”在用于诠释这句话时意义差别不大。
(本文出自国易堂,http://www.guoyi360.com/yjqw/yz/9473.html)

这也间接证明了象不是像,行空的天马一定也非凡马可比,如果【在天成马】流传下来,抽象也就成了抽马拍马了,拍马与抽象有什么分别呢,果有别邪?其未尝有别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
段君批道【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象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象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而非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恉。】
仅一句【说同俚语】就把韩非的说法给否了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其实这个说法很有想象力,从出土的青铜象尊造型上看,商代的象就比周代的象更像象,一看就知道商代的工匠是见过象的,而西周工匠只是在想象,非但工匠,连器皿的使用者也没有见过生象或者前代铸造的象,由此可见韩非的说法是有现实依据的,凭着一个字形,几句传说,恢复出一个具体的形象,不就得靠想象吗,虽然想出来的并不是很象,但是现代的人们如果不是在动物园里见过象在影视图书上见过象,谁又有能力断定它不像象呢
【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也是稍嫌武断的,与象同声的字还有不少,为什么用象而不用相向,不还有亦声一说吗,“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何况像的读音还是有过变化的,会不会在易经成书的年代象像不同音呢,而这两个字的读音后来趋于相同,也是值得一问,很有意思的
在今天,像与相也有点难以分别了,我的理解,相是真实的呈现,像是虚的真实,比如镜像,或者仿真的作品,无论画像塑像雕像,而象是脱去表象的真实,不过这么说也并不圆满

12/29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29 13:00:49


1975年湖南省醴陵市狮子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商象形尊”(图一)最高22.8、长26.5厘米,尊盖已失
唯一全器保留的,则是尊盖保存完好、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的“商夔纹象尊”(图2)
商代青铜象尊中,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是法国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典藏的“殷商象形尊”(图3)。象尊高61.5、长96厘米,是目前所知的动物形尊中最大的一件

目前发现的唯一有明确出土地的西周象铜尊,为西周中期的“鸟纹象形尊”(图4)。1975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乙室出土的象尊,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上,鸟纹就已作为辅助纹饰出现;而周代人以凤鸟为祥瑞,故西周后凤鸟遂成为青铜器主题纹饰。此鸟纹象尊高23.6、长37.8厘米。背中部开长方形口,盖饰二环钮,有链与器相连。盖面饰卷体蛇纹四组,象身饰涡形凤鸟纹四组,中间对峙三角纹两组,并以云雷纹衬底。其造型、纹饰等风格,可谓与商代青铜象尊大相径庭、各有千秋。

http://collection.sina.com.cn/jczs/2018-11-01/doc-ifxeuwwt0106422.shtml
楼主:巷底臭椿  时间:2021-12-29 13:03:48
近义辨析
象、像、相
区分“象、像、相”的不同用法,要点如下:1.三个字都有外观形态、样子的意思,其中“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景象、气象、天象;“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雕像、像章、图像、音像、摄像、录像;“相”所指的外观形态侧重强调与事物内在情况的联系,如“真相”指事物内容的真实情况,而“现象、表象、假象”指的是外部的状态。“站相、苦相、病相、可怜相”等都不作“象”或“像”。用于“照相、相片、相貌”,一般不作“像”。2.像表示如同,用于“像……一样”“好像”,不作“象”,如: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屋外好像有人敲门。 [10]

(百度百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