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和奸的矛盾

字数:1563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1 05:39:16 更新时间:2021-12-26 03:25:48

楼主:郑天的文艺苦旅1  时间:2021-12-20 21:39:16
忠和奸的矛盾:

后人对历史的评价,喜欢列出谁是忠臣,谁又是奸臣,但是忠和奸也存在矛盾,如一些大臣,百姓觉得他是奸臣,皇帝却觉得他忠心耿耿,是一个“忠臣”,另一些被世人认为是忠臣的人却被看成了“奸臣”。如商纣王,习惯阿谀奉承的臣子如费仲、恶来,如告密的崇侯虎,在纣眼里都是忠臣,像比干、微子、箕子在纣王眼里就是奸臣。因为奸臣对皇帝能投其所好,能努力的满足皇帝的欲望,即使这种欲望会无限的扩张,这些人也会不惜代价,所以在皇帝的眼里、心里这些人就是忠心耿耿。另一些人,时时刻刻的劝谏,阻止,对皇帝的欲望进行约束、干涉,即使他们的初衷是想皇帝成为一个明君,可历史上兢兢业业的明君很少,享乐主义的皇帝很多,开国一两代还能懂些民苦,懂得节俭,后几代基本都是骄奢淫逸,大兴土木,纵欲不已,一些也是喜怒无常,凶杀成性。
人无完人,其实皇帝也是一个凡人,他们生长在帝王家,不会懂粮食是辛苦而来,江山是父辈出生入死而来,更不会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们只懂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如果遇到这样的皇帝,谁能满足他的欲望谁就是忠臣,谁不能满足谁就是奸臣,皇帝是皇帝,不过他不想做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他觉得自己是真命天子,天下都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历史经验和历史循环就是如此的相似,和皇帝狼狈为奸的大臣总能扶摇直上,大权在握,那些和皇帝放浪形骸的思路格格不入的臣子则被视为异己,被当成了奸臣,不仅被流放,还可能被斩首。这些相似的地方还包括内忧外患的发生,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二世时期的赵高,他们都被当成忠臣,最后亡秦的也是这些人。先秦时期的陈灵公和大夫孔宁、仪行父狼狈为奸,都和夏姬有染,光天化日之下打情骂俏,还拿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开玩笑,夏征舒一怒之下便弑君。
历史上还有很多案列,如侯景南下,梁武帝萧衍不顾大臣的反对,极力接纳了侯景,把他当成忠臣,后来竟然发生了侯景之乱。唐玄宗时期,李林甫、杨国忠一度权倾朝野,排除异己,玄宗也以为天下太平,野无遗贤,一旦安禄山起兵,玄宗却成了丧家之犬。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用的人基本都是乱臣贼子,这些人表面上是支持变法,其实都是投机主义,可在王安石眼里,只要是支持变法的人,无论是真是假,只要表态过了就是可信的人,就能破格重用。王安石用人就像选站队,谁站到自己的阵营谁就是自己人,可惜出卖他的就是他认为的自己人,如闽人吕慧卿。宋徽宗朝的奸臣在徽宗眼里也是忠臣,如蔡京、童贯、朱勔等人,蔡童二人更是民怨载道,当时一句歌谣唱到“打了桶,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南宋的秦桧在赵构眼里也是一个忠臣,赵构和徽宗不同,徽宗是信任自己认为的忠臣,赵构则是利用,赵构比徽宗清醒,利用秦桧剥夺武将兵权,杀一个草根起家的岳飞威慑其他将领,又利用秦桧主和,不仅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也保住了自己的皇位。
虽然有这么多历史经验,可后人似乎并不能从这些经验中得到启发,更多的还是像屈原选择了殉难,少数人能做到渔父那样置身事外,兴亡安危与自己无关。老百姓眼里的好大臣未必是皇帝眼里的好大臣,如司马光、海瑞去世,都是成千上万的人自主来送殡的,奸臣的死难免冷冷清清,被天下人唾骂。历史经验和历史循环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集体毁灭,因为所有的一切都绑架在一块。皇帝的欲望一旦扩张,就会有乱臣贼子把持朝政,然后驱逐正人君子,任人唯亲,既然他们都是奸臣,他们所提拔的人当然也是心术不正的小人,满朝各地都是他们的下线,都成了奸臣的阵营,这样的宿命只能是集体毁灭,如靖康之难,不仅是皇族的悲剧,也是沦陷区百姓的悲剧。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中,没有人愿意去吸取教训,朝代更替也就此起彼伏,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满清时期的文字狱,舆论被皇帝控制,皇帝要批斗什么人,各地都以为是那个人真的有问题,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无辜的,是被朝廷迫害。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