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钱宾四先生诗和联

字数:12482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5 19:45:58 更新时间:2022-08-30 07:11:27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12-25 11:45:58
读钱宾四先生诗和联


诗中自有人生真意在!
大概在1972年,钱穆先生在给严耕望先生信 里说,  ”穆不作诗而好读古人诗集,去年选钞理学六家诗尚未付印。弟亦好读古人诗,大是佳事,惟此为到晚年来最好消遣。”  他说不好作诗,其实不过是少作诗而不是完全不作诗;现在钱先生全集中,就存留着约一百首的诗。
钱先生这些诗,可以大分为在大陆、在香港、在台湾三个时间段所写的。其素书楼诗,在全集中,编为“双溪闲吟”三十五首、我屋吟二十韵,另附历年春联辑存若干。以下从中选读一些。
在《楼廊闲话》书中,胡美琦先生说了,“钱先生在家闲话,一般不讲他的学问,多从现实社会中现象,谈到人生问题。这人生,有物质生活,有精神生活|” 。在钱先生诗中,也是这样,一般不讲他的学问,讲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确实也就是人生问题。。  这双溪闲吟三十多首诗,除了一、二首,都是短诗,所以也不妨抄录几首。  “满身全是病,满轩皆是山。病与山相守,成此轩中闲。“(之五) “翠竹成堆秀,枫林满径阴。诸松齐肃立,伫待病翁临。”(之七)“家畜两稚犬,客到必叫呼,病中客加稀,犬吠益喁喁。”(之八)“常忆侍亲日,北堂言莳萱。萱今病中发,睹物更难言。”(之九)
这几首,看上去是一次病中所作。萱今病中发,看来是春天夏天吧。松林满径阴也像是夏日景象。下面几首,则又是另一景象。  “云天开眼舒,闭眼倏转黑,病中多闭眼,舒不随黑迁。”(之十四)“药瓯粥盌更迭,枕上椅中卧起,且学吟哦消遣,权作阴阳燮理。”(之十六)“病起孔诞近,病瘥国庆前,中华与孔诞,盘旋著心田。”(之二十)“意兴偶然筑此轩,无端病养尽朝昏,若谓人生有前定,此轩宜我应无言。”(之二十一)”因病得闲百不如,恍游太古获心初,亦知非我劳生素,且一从容返旧畬,。”(之二十二)“枕上椅中倦,且漫学下楼,院中生气盛,骤遇转生羞。”(之二十三)这一组或是另一次长病,时间长,诗亦就多。然后病起又有多诗。  “鸟鸣四面满窗喧,何事相呼总不言,宁有深情难倾吐,欲随病叟去中原?”(之二十五)此是思乡诗。还有之二十三,亦是。“平生爱读放翁诗,长忆中原墨渖悲,浮海始知翁足羨,故乡垂老固相依。”这不是一般的乡愁乡恋,参看同书中几副对联就更清楚了。  “书剑飘零吾身为报国为偷生满心愧耻终何事 云山缥缈大路是天堂是地狱尽日瞻望竟忘年”(一九八一),”飞越欧亚廿七天相依亲情应犹在 海峡两岸四十年阻隔伦理有若无” (一九八九)。
钱先生编过一本《理学六家诗抄》,其自序中说:  “为人之道,端在平常日用之间。而平常日用,则必以胸怀洒落,情意恬淡为能事。 唯其能此,始可体道悟真,日臻精微 。而要其极,亦必以日常人生之洒落恬淡为归宿。”  这书之《陆桴亭别传》 中,还说到“陈瑚言夏序其诗集,谓桴亭之人,可自传其诗;桴亭之诗可自传其人。余钞桴亭诗,亦窃本言夏此旨。桴亭又曰,康节、白沙诗终是一家。意欲更选其佳者,与宋诸儒理学诗另为一集,以为学者养心之助,亦最乐事。余亦方值幽忧,钞为此编,以窃附于桴亭往日未尽之意。”今日读钱先生诗联,或许也当仿此意以求之?  诗中自有人生真意在!读诗自是人生晚年好消遣!









高视发轻评是不对的
“滂沱豪雨驱车到,惊奇异怪乱我睛。枝上盘中皆此物,香烟膜拜俨神明,阴柔变幻亦有道,毒在人间泽一生。君且随俗观万象,莫先高视发轻评。”(《槟城蛇庙》)            《槟城蛇庙》是钱宾四先生在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民国五十四年)所作,收在全集《素书楼余渖》中《北马之游成十四首》内。

蛇王庙里有许多蛇,蛇们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钱先生见了很以为奇。但是这诗的最后一联是“君且随俗观万象,莫先高视发轻评”。见了很以为奇,就认为不好、不对而轻评才真是不好、不对的。

在这之前,钱先生去日本参观访问,见日本有新的科技项目研究大楼修建奠基时,往往要请神道之士作拜祭。钱先生说我们中国学者,宣传西方长处,好使古老中国获得新生机,但是千万不要把打倒中国之一切,来作宣传的开场锣鼓。像日本这样能学习西方,又能保留许多东方风情,是很不错的。(转述自杨启樵先生回忆文章)    除了拜神以外,在其他事上,应当也适用这“君且随俗观万象,莫先高视发轻评”的吧。

高视发轻评已是很不好的了,若再继以卤莽粗暴的行动就更不好。为什么现在台湾、香港仍然存在的一些民俗现象(例如诗中说的在马来亚看到的那一类),大陆就比较少一点?苏州原本也有蛇王庙,后来就没有了。是人民觉悟提高了吗?在这庙的原址,还有人香烟膜拜,又作何解释?     2010年

登高诗
在微信一个公众号见到一首诗,标为钱穆先生思乡诗(共三首),但是并未提供出处、何时何地所作等等。   重九登高原最高处海拔六千六百六十四英尺   炎徼乏秋意,客兴自登临。举目非乡土,关心是旧黔。雾滃天若晦,风黩气常阴。万壑飞身上,无堪豁吾襟。   这个题目上的六千六百等等,使我想起这是读过的。于是就从钱先生全集《素书楼余渖》诗联辑存中找到,一共三首当年钱先生在马来亚大学时所作诗,全集编者有几句说明:民国五十四年七月,先生双目施手术,不久即赴马来亚大学任教。其时不能多用目力,唯吟诗消遣。初抵吉隆坡,游金马侖,成此三首。   这民国五十四年,就是一九六五年。中文大学成立和钱先生从新亚辞职都在此前不久。三首诗中还有闲情罍鬱且吟诗之句(《初上金马侖开始吟诗消遣》)。钱先生当年,大概是七十岁上下吧。   炎徼 南方边远之地,明田汝成有《炎徼纪闻》,记西南苗族瑶族之事。这里显然借指马来亚了。   旧黔 这黔,是贵州的简称。又黔黎,指平民百姓。这里旧黔和乡土相对,或者是指平民百姓吧。   雾滃和风黩 滃 ,云气涌起。黩,污浊、烦数轻慢。这雾和风,好像都不能给人愉快的感觉。   壑 山谷、沟池。这可以说是高原的地理状态,也可能借指诗人心中的罍鬱。同样这无堪豁吾襟的襟,可以说是衣襟,也可能是说襟抱(胸怀、抱负)吧。   思乡诗三字,或许还不足概括本诗的全部内涵吧。   这遥远的南方高原,十月的天还没有秋意。他乡客人到这里登高,四望都是异乡,心中想的却是故国的人们。雾气上升,天光失色,轻慢的风反复地吹,带来的是持久的阴森。高原的沟壑就像飞到了身上,怎么能免除我心中的罍鬱?   妄拟白话散文几句,不知能否有几分接近。  2  此文收入《七里山塘风》书中。,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


钱先生闽南诗   2017-09-20 09:17 星期三
民国初年,钱穆先生在无锡村镇一些小学执教多年,在民国十一年十二年间,获聘在厦门集美中学任教,一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多年以后,钱先生逝世,台北联经编印《钱宾四先生全集》,却在素书楼存稿中发现了先生写于这一年中的诗稿二十一首,后来分别编成闽南白话诗稿十首和闽南诗稿十一首,收入全集的《素书楼余渖》“诗联辑存”部分,流传于世。 民国十一年,上距一九一九五四和胡适之《尝试集》出版只有两年,钱先生在写格律诗的同时也写白话诗。大概在《钱宾四先生全集》出版以前,很少人知道这样的事吧。   两组诗二十一首。以下抄录二首乡愁诗,以见一斑。   《早上》(十二月十七)   一   海的美处,   最是薄雾轻云,加上丝丝细雨。   但是冒着这雨独自走来看你的是谁呢?   二   我听到人们底笑声,   我看到人们的喜色。   但是,我没有接到人们底真情,   我还是来观海吧!   深深底,静静底,淡淡底,平平底。   (民国十一年那时,白话文“底地的”的分工还没定型吧)   《海上》   若有人兮海之湄,欲与晤兮诉襟期,我独来兮海上,沙中迹兮纷然。   若有人兮海之央,欲与晤兮剖中肠,我独来兮海上,孤帆去兮渺然。   若有人兮海之涘,欲与晤兮结生死,我独来兮海上,波涛起兮茫然。   沙迹泯还有,孤帆故复新,波涛长如此,永不见斯人。   ( 说这两首诗是乡愁诗,其实或许不准确。这第二首,简直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   钱先生在集美的工作(多年教小学,第一次到中学,就教的是高中和师范的两个毕业班)交游(施之勉先生推荐钱先生来此任教,一见如故)等等,在钱先生《师友杂忆》中有记,而在此组诗中也有一首及之。录下:   《之勉家夜饭隔晓成此呈之勉夫妇》   把臂重瀛外,十年话旧情。赤心邀餐饭,亲手治苏羹。连夜烧明烛,烹茶剖橘橙。潇潇风雨下,不禁我心酲。   (十年话旧情,说的是曾就读于同一小学,不同年代,却有共同的师友等等)   二十一首,此处已经引录其三。欲知其详,请找原书《素书楼余渖》和《师友杂忆》吧。


六“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无意凤飞来。”
这是范文正公赠友人的题诗中的一联,《全宋诗》中虽然有收,可是知道的人或许不多。我是在一本纪念钱宾四先生的画册中读到的。是一复制的钱先生手书,两句诗被写成对联形式,当时还不知道其出处,后来是朋友告诉我了才知道。这两句的含义,我想或与诸葛武侯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相近。在乱世,有着各种各样的“风”(其实即使是世不乱,也会有风的),不为风偃去,也就是苟全其性命了(性命不是指生命而是指做人的道理、的原则)。而不在乎“凤飞来”,也就是“不求闻达”了。只要对得起自己做人的原则,名和利都不是很重要的,不能够用不光彩的方法去追求。而且“人不知而不愠”,孤桐自有他自己的乐处。钱先生这幅对联,也不知是写来自用自勉的,还是用以赠人互勉的(或许二者都有,因为我见过复制的钱先生写的两个版本,一作不为风偃,一作不随风偃)。
钱穆先生另有一自撰联语:   幼生金匮让皇山啸傲泾让与傲习成性   老住台湾士林区外双溪士而双享余年   (收在全集里)这里的傲成习性,或者就是那种劲草不为风偃的写照吧。
不管当年钱先生是写以赠人还是写以自勉,总之,他是比较赞同诗人这二句诗的精神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钱先生立身处世,就用这样的精神。《师友杂忆》中讲到他自己的著作,《国史大纲》和《孔子传》,都遇到过“强风”的反对,前者是政府的出版检查部门,认为不能把太平天国写成洪杨之乱,而责令改定;后者是约写这书的孔孟学会,不同意书中一些部分,而责令改定。钱先生都不为所动,坚持己见,这不就是劲草不随风偃去的好例吗?而这《国史大纲》不但出版检查部门有意见,即是历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大家,也是不很赞同的。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选举,钱先生也是很久以后才获选。然而正如严耕望先生所说,先生性刚,从不考虑周遭环境,隐然成为独树一帜、孤军奋斗的新学派。愈孤立,愈显光荣。          钱穆先生生前,曾对他的女儿说过“没有性格的人是没有价值的,我反对西方人的少数服从多数,十个人中有九人持一种意见,我持另一种意见,我决不随别人跑。”“很多人现在说共产党好,可能等共产党不行了就会说他坏,我可不这样。”(据钱易教授访台日记未刊稿)这两句话,正可和上面两句诗互相发明。所以两句诗虽然不是钱先生所写,也不见于先生的全集,但是正如“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话一样,可以说是钱先生身体力行的一句话,不会错的了。文正公的这一联诗,也就可视为钱先生自己的诗了。
纵观文正公和钱先生的一生(还有诸葛武侯),看得出他们都是无愧于这劲草和孤桐的。立言不朽,显然不是徒托空言,而是有言行一致的基础的。

以下是文正公原诗:      范文正公<欧伯起相访>     海涯牢落若为怀,惟子相对未忍回.劲草不随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樽藏金醴迟迟进,匣锁云和特特开.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一版     <全宋诗>第三册1884 页     (朋友告我如此,未及查对原书)       |



读钱先生诗之五  思乡诗
定居台湾的外省人写的思乡诗,比较有名的有于右任先生、余光中先生的传世名作。其实,在两岸交通、交流严重受阻的几十年中,这样的思乡诗是很多很多的。下面是其中的两首:“平生爱读放翁诗,长忆中原墨渖悲。浮海始知翁足羡,故乡垂老固相依。”“鸣鸣四面满窗喧 ,何事相呼总不言,宁有深情难倾吐,欲随病叟去中原。”二诗是钱穆先生所做,发表于他去世以后台湾编辑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中。   陆放翁的诗很多,这第一首里“长忆中原墨渖悲”,恐怕是几个字就概括了陆游许多诗的主旨和读者们共同的印象吧。陆放翁可悲,但是我这个在台湾的外省人,却反而觉得他还比我好,至少还能在家乡度过晚年。这就是说自己才更可悲。第二首以鸟儿鸣叫起兴,讲的还是思乡,想回乡。诗人自称“病叟”,病中寂寞,更思乡。非但我思乡,想回乡,恐怕鸟儿也思乡,也想回乡吧。“深情难倾吐”,是说鸟,其实是说自己。此情难倾吐,只能写成这样的诗了。二诗之深情,之感人,当不逊于于右任先生、余光中先生的名作吧。或许是发表较迟,全集又没在大陆发行,所以知之者或不多,所以名气也不大了。        二诗见《钱宾四先生全集》之《素书楼余渖•诗联辑存》,二诗原无题,编者将其编为《双溪闲吟三十五首》之二十四、之二十五。这三十五首的写作时间,编者标明是“民国六十三——七年”。     《素书楼余渖》除《诗联辑存》外,又有《历年春联辑存》,其中“民国七十年辛酉”之一联似与这二诗相关。“书剑飘零吾身为报国为偷生满心愧耻终何事 云山缥缈大陆是天堂是地狱尽日瞻望竟忘年 ”。这联语,却是比二诗更早被引入大陆。始见于钱先生家人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但是有一句很不恰当的话,说钱先生虽然在怀疑大陆是天堂是地狱,却毕竟反映了他的思乡之情(此非原话,是凭记忆所写)。家人写文章,不会这样“批评”(‘虽然’以下的话显然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自己的亲人吧(后来果然见文章作者的声明,这句话是编辑先生所妄加)。民国七十年,大陆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两岸交通仍然不畅,正如联中所说是云山缥缈,大陆是天堂是地狱,难道不是一个很正当的怀疑吗(即使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抱这种怀疑的台湾人,肯定仍不在少数)?虽然不知是天堂是地狱,可是仍然尽日瞻望竟忘年,仍然有诗“欲随病叟去中原”(那两首诗写作时间还要早,大陆文革还未结束),可以说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但是编辑先生当时思想还落后于时间,所以才会觉得不添这么一句,就政治不正确了。     (据旧帖《一百句下》之七十七七十八改写)


读钱先生诗(之三)  白话诗
闽南白话诗稿凡十首,各首下面都有写作月日。从十二月开始(民国十一年)到次年三月止。这十首诗差不多全与海有关。《师友杂忆》里讲到厦门这一年,也特别讲到“予在集美又好作海滩游。预计每日海潮上下之时刻,先海涨而去,坐大石上迎潮,潮迫身而退。独有一唱歌图画教师,今已忘其名,亦好来迎潮,每与相值。彼好述其师李叔通后出家为弘一法师者之言行,纤毫备叙。予闻此等语,真如在世外,非人间,令人神往,诚当年予游海滩一异遇也。”诗里写了海,不过没写到这位老师和弘一法师的事。   十诗题目:爱,荒海,早上,鸠,笳声,海上的渔夫,自然的美,水手,海船,海的忠告。这十首里头,只有《鸠》和《笳声》二首不是写的海。《早上》写的,就和《师友杂忆》中写的一样;“一。   海的美处,   最是薄雾轻云,加上丝丝细雨。   但是冒着这雨独自走来看你的是谁呢?   二。   我听到人们底笑声,   我看到人们底喜色,   但是,我没有接到人们底真情。   我还是来观海吧!   深深底。静静底,淡淡底,平平底。”   这首诗好像回答了为什么“予在集美又好作海滩游”的原因。钱先生在集美的交游,上面说的图画唱歌老师是观海时所遇,真正朋友只有施之勉先生和蒋锡昌先生两位,其他同事,大概就是诗中所说没有接到真情的人们了。   和这十首白话诗一起,全集还收有同时所作闽南诗稿十一首。第一首《海上》,也是写的观海。“若有人兮海之湄,欲与晤兮诉襟期,我独来兮海上,沙中迹兮纷然。若有人兮海之央,欲与晤兮剖中肠,我独来兮海上,孤帆去兮渺然。若有人兮海一矣(有三点水),欲与晤兮结生死,我独来兮海上,波涛起兮茫然。沙迹泯还有,孤帆故复新,波涛长如此,永不见斯人。”一唱三叹,还是叹的我没有接到人们底真情。两首市一写于十一月,一写于十二月,相差不过二十天。诗的形式是不同的,诗人的心情则是一样的。    除了写海,两组诗中,还有一些思乡的主题。“是你带的我走了,叫我寄放在何处呢?母子、夫妻、兄弟、田园的景色,故乡的情味。……现在是:狡猾的仆人,冷落的旅伴,狭窄的居处,恶浊的空气,……你把那些送我到何处呢?”(<海船.>)诗中删节号是原有的。“好梦无端去即休,夜长孤枕起清愁。闲听瑟瑟潇潇雨,却似江南九月秋。”(《冬至前两夜枕上听雨》)又是没有接到人们底真情,又是思乡,这或许就是钱先生在厦门一年就离去的原因之一吧。


读钱先生诗(之四) 天池山
《游天苏州池山诗稿七首〉原刊〈苏中校刊〉四三、四四期合刊,后收入〈钱宾四先生全集〉。有序说是“戊辰冬至偕翔仲游天池宿山中归以诗记之”,七题是灵岩道中,村女,弥陀岭(未完),天池,登莲花峰顶,坐峰巅观火车,与山僧夜话。下面录其《与山僧夜话》一首。   寺僧作饭待,山蔬自栽种。告我身世感,慷慨有余痛。四十丧妻孥,因之断世梦。入山十七年,寺小如陋瓮。诵经发大愿:壮宇架宏栋。誓竭毕生力,牺牲为法供。死当焚吾骨,与米共磨砻。遍喂飞潜走,聊作充饥用。贤哉僧志坚,我愧僧殊众。妻孥哭未已,兄死方馀恸,羁生强笑颜,碌碌何所贡。遂恐心力弱,悲喜成虚哄。愿言志僧语,时时一讽咏。   天池山僧,十几年前妻子儿子都死了,乃到山中出家,十几年来,把一个小庙建得初具规模。并且决心继续努力,死而不已。钱先生时年三十四岁(民国十七年,戊辰),不幸也遇家难,儿殇妻没,兄亦辞世,百日之内,三哭亲人。与山僧夜话,自然感慨系之了(但这诗在校刊刊出,已是民国十九年了,所以全集这七首总题下标的“民国十九年”是发表的时间而不是写作的时间)。“愿言志僧语,时时一讽咏”的应当就是“诵经发大愿:壮宇架宏栋。誓竭毕生力,牺牲为法供”了,不过山僧是佛家,先生是儒家,其大愿的具体内容就有所不同了。   这山僧的形象,从这首诗开始,一直到钱先生晚年,其实钱先生“愿言志僧语,时时一讽咏”是没有间断,并且还在自己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们宣传这种和尚的精神。他说,我在这上课,其实是在招募志愿军,招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军。   《新亚遗铎》里一篇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讲到虚云和尚:“近代中国有一高僧,诸位若是广东人,应该听闻到。我在几年前读《虚云和尚年谱》,在他已跻七十八高龄之后,他每每到了一处,荜路蓝缕,创新一寺。但到此寺兴建完成,他却翩然离去,另到别一处,荜路蓝缕,又重新来建一寺,但他又翩然离去了。如此一处又一处,经他手,不知兴建了几多寺。我在此一节上,十分欣赏他。至少他具有一种为而不 有的精神。他到老矍铄,逾百龄而不衰。我常想,人应该不断有新刺激,才会不断有新精力,使他不断走上新道路,能再创造新生命,若使虚云和尚新建了一寺,徒子徒孙环绕着。呆在寺里作方丈,说不定他会在安逸中快走进老境。当然我此处之所谓老,更重在指精神言,不重在指身体言。”这虚云和尚,其实也就是那诗中的山僧,也就是在说钱先生自己。讲过这毕业典礼上的话,钱先生就离开并入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翩然离去了。他说,我并不是去再建一新亚,而是去写一本关于朱子研究的书。“我想此书完成,在中国学术历史上,在中国文化教育上,决不比我创办新亚或主持新亚意义更狭小些,价值更轻微些。”(所说的书,就是后来写成的《朱子新学案》)   山僧立志弘扬佛法,没有家累,没有名缰利锁,钱先生写出并记住了这样一个形象。他希望自己,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这样的把自己贡献给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这天池山僧,应当是钱先生诗所创造的一个鲜明的形象。天池山上,这寺仍然存在。这山僧的名字或许没有留下,但是他的精神,则被钱先生这首诗记录下来,传布开来,可以说是永垂不朽的了。         元旦游天池   读钱先生诗之四好象读者不多,略改了几句,换了一题目(单独成文),寄到上海某报,随得回信称拟刊用。又见电视台天气又见有预报节目说,元旦适宜户外活动,于是今天上午,就去天池山。门口搭公交车,那时十九点半以后了,从西向东的许多车,多是乡下人上城,车车满员,从东向西,也很挤,多是城里人下乡。我们上了去天池山的车,也是挤满了人。幸而我拿了一手杖,一位女士让了我一坐位。一路一个多小时,车里都是满员,站着也很挤的。   车到天池山是终点了。在这之前,第三或第四站的地方,有一个新辟的旅游点,叫白象湾,是十一月开园的,据广告说是生态园,同时又有大马戏团表演,在门口又见有冬泳表演等。门口停满了小车,我们车上也下去人不少,才开始有了空座位。天池山的游人就比较地少。一进去上山道上,甚至只有我们二人。   天池山寺,应当是寂鉴寺。有三座石屋石龛,都是元代古建,起先是吴县文物保护,后来改为苏州市级,现在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寺正在募款修建,大香炉多少钱,佛像前小香炉多少钱,点蜡烛的架子多少钱等等,随缘乐助,可以把名字刻在碑上(看见已刻的碑,一万元的是专门一碑,一千元五百元的是众人列名于同一碑上)。   除了天池,还有一池称洗心池,边上有一游廊,墙上有《二十四孝》连环画(有文有图),又有几块诗板,写着元、明、清历代诗人写的关于天池山、寂鉴寺的诗(没有民国诗人的诗,没有钱先生的诗)。是吴中区有关部门设置的(不是佛寺里做的)。   佛寺后面有几座佛塔,三块石碑,写明是某某大和尚葬在这里。其中最早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另两座是九十年代了。(还有更早的则只有塔没有碑,不知其名了)。钱先生诗里说到的山僧,如果寿命长,或许可以活到上市纪八九十年
代的吧。也可能这里塔里的是他的徒弟和徒孙?不得而知了。   摩崖石刻中有李根源先生写的天池山寂鉴寺几个大字,其年代,和钱先生翔仲先生来游时差不多。   十一点钟许到的,除了佛寺,还看了那边著名的泉水,古迹(毛(王呈)墓)等等.在山上面店吃面后下山,仍乘公交车回家.途中经过著名的吃羊肉的藏书镇,下去吃了两碗羊肉汤,二十元,又买红烧羊肉等带回家.到家已是五 |点钟。 还说那寂鉴寺的和尚塔。有三个比较古的,估计至少是民国时的,有的已破损。但都没碑铭,不知塔里亡灵是谁。三块石碑在后又有年代和姓名,但也有不可解的。那八十年代的,有三个名字,一是墓中人某师兄,下面是为他立碑的师弟某和徒某某。过了几年,这是地某也圆寂了,碑上他的称呼升为师兄,而立碑者 就 是原来的徒某某,现在称为师弟了。若按第一碑,这二僧应是师叔侄,到第二碑则成了师兄弟,岂不乱了辈分?(第三碑和这几个人无关,是另一姓名,而没立碑人姓名)。   看钱先生七首诗的题目可知,钱先生和翔仲先生二人,是从灵岩一路玩过去,最后到天池而住下,次日才回去。我这个元旦游,是乘公交车到灵岩山下,再转车直到天池山下。灵岩道中,村女,弥陀岭这些就都没有。上山是经过天池,到山寺的。这寺在半山处,有围墙为界。墙北有门,门外是登山路,可直到山顶(莲花峰)。我们在那儿遇一家三口,小孩六岁,父母年轻。他们刚从上面下来,对我们说,上去很累的,也没什么好玩,你们别上去了。我们知道上去会很累,而不赞同没什么好玩的说法,但是终于没上去。登莲花峰顶,坐峰巅观火车二诗的意境,就没有亲自体会了。    三座石屋石龛,都是元代古建,起先是吴县文物保护,后来改为苏州市级,现在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石龛,一个在山边刻石而成,有大佛像,三四米高。另一个在山脚一小高地顶端,有一孤立大石,刻成洞穴状,里面是弥陀佛。一座石屋,是用石材做石柱,石墙,石瓦造。这些都是很大的工程。配合这些,寺院的规模,过去一定曾经很大,明清两代都有诗人吟咏(现在布置在游廊里)。但是也屡有沧桑,钱先生夜住山寺时,寺僧说入山十七年,寺小如陋瓮。诵经发大愿:壮宇架宏栋。则正是由衰转盛过程中。几十年后,大概又有由盛转衰,现在其实连大雄宝殿也没有,在筹款兴建中。近新建的茶室,饭店,陈列室等,则好像不属寺庙范围,而是当地旅游部门的成绩。所以饭店也卖鱼肉鸡鸭。而寺里募款方式也很奇怪,就写一张启事,旁边有一收款箱,缘簿。谁捐多少,自己写在缘簿上,把钱放进箱子。也没有僧人在边上照看。又有一处,是当年巨商荣家助建报恩寺的遗迹,(因日本侵略而未完成),只留下三根大石柱,被人在上面刻了福禄寿三星(神像),也放了一钱箱,写随缘乐助四字。这福禄寿三星,或许不是佛教的菩萨,这捐款也不知是捐给园林还是捐给庙里(门票是由园林方面出售的)。


冬至诗 思乡诗
冬至日的朋友圈,传来一首冬至诗:   冬至前两夜枕上听雨   好梦无端去即休 夜长孤枕起清愁 闲听瑟瑟潇潇雨 却似江南九月秋   -------------钱穆先生《素书楼余渖》   我很快又把它传了出去。   这首诗,题目里虽有冬至夜字样,不过主要还是写的枕上听雨。而听雨之余,其实思乡才是本诗的主旨。《素书楼余渖》这书,我手头正有。翻出来一看,这是“闽南诗稿十一首”中的一首,写作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闽南诗,具体地说就是钱先生在厦门任教时所作。民国元年钱先生十八岁开始在家乡小学校里教书,到这一年接受集美学校聘约,一个人到厦门,这之前,他都是在无锡几所乡镇学校执教,离家都不远的。初到闽南,除了这十一首以外,还有十首“闽南白话诗稿”。一首白话诗《海船》应当还是在船上所做吧。“是你带的我走了,叫我寄放在何处呢? 母子、夫妻、兄弟, 田园的景色,故乡的情味。……现在是:狡猾的仆人,冷落的旅伴,狭窄的居处,恶浊的空气……你把那些送我到何处呢?”二诗题目不同,体裁不同,思乡则同。
钱先生闽南一年以后,回了无锡。但是在城中执教,几年后又转到苏州,然后又到北平,西南,抗战胜利回到无锡江南大学,但也不久就又有战争来了。钱先生又南下广州、香港,也出过国,最后定下来在台北素书楼。他在文章里写到过“我的家乡苏州”(见《民族与文化》讲辞部分,第二篇)。估计不会是忘记了无锡,只是因为无锡没有家人了,而苏州有吧。《素书楼余渖》中另有“双溪闲吟三十五首”(写于素书楼,台北外双溪)。其中思乡主题的也有好几首。   “平生爱读放翁诗 常忆中原墨渖悲 浮海始知翁足羡 故乡垂老固相依”"鸟鸣四面满窗喧 何事相呼总不言 宁有深情难傾吐 欲随病叟去中原?“ ”常忆侍亲日 北堂言莳萱 萱今病中发 睹物更难言 。“   思乡,思亲,曾经是很长久的诗文主题。今天的中国,空巢家庭,留守儿童(随着老祖父,老祖母)比较多。在外面的儿女、父母,读着前人的思乡诗思亲诗,或许也会”好梦无端去即休 夜长孤枕起清愁“的了吧。



钱宾四先生的闽南诗
<钱宾四先生全集>里有《诗联辑存》部分,其中所收诗含少数白话诗。《闽南白话诗稿十首   民国十一——十二年》说是十首,但是有的一首中有好几节,其实也可独立成诗的。如十一年十二月的一首《爱》就有三部分,第一节是“好美的月”是由夜月所生之情,第二节“晓妆的海”,是次日晨间的事和情,第三节“我很念焦山 我很念西湖”则怀念焦山和西湖“我耿耿地念着,还是他们的美呢,还是我的爱?”
《荒海》作于十二月十六(当是十一年),其第三节这样:“破晓的海上,几个帆儿稳稳地站着,一带荒山闲闲地围着,玫瑰色底太阳,缓缓地升着,故乡的鸟声,一声声断续地唤着,人们大概未起,我在这时候,来呼吸些新鲜的空气。”这里有“地、底、的”三个字,但其用法,好像不大标准(玫瑰色底太阳,故乡的鸟声等)。民国十一年,或许这“地、底、的”三个字才通行未久吧。
下面录完整的一首:   《自然的美》(三月十二)   海船上的三天,   旅伴同声祝祷:   上帝!给我们个晴朗的天吧!   现在雨了,但是我们是到岸了。   迷蒙(有三点水)的海,摆在我的窗前,   一条浓浓的烟,懒懒地在雨丝中杨(风字傍,非木字傍)去,——   这不是海船吗?   不,   这是自然的美。   诗稿作于在集美中学任教的一学期。同期还有《闽南诗稿十一首》收入全集,但已不是白话诗。   编者〈出版说明〉里提到“民国五十四年,先生长子钱拙,曾将先生留存家乡部分文稿装一纸盒试寄香港,侥幸重见天日。〈闽南诗稿〉两编以及……〈白话历史教科书〉五课,皆出乎此。”
“若有人兮海之湄,欲与晤兮诉襟期,我独来兮海上,沙中迹兮纷然,:若有人兮海之央,欲与晤兮剖中肠,我独来兮海上,孤帆去兮渺然。若有人兮海一涘,欲与晤兮结生死,我独来兮海上,波涛起兮茫然。沙迹泯还有,孤帆故复新,波涛长如此,永不见斯人。” 这首古体诗和白话诗列里的《荒海》一首好像十分相似。“一。我和海熟悉了,晓得他潮的涨潮的落在每天的时刻。我自己呢,多在将晓未晓的枕上,兴起我脑海的思潮。二。潮涨了,一带底沙滩没了,潮退了,一带底沙滩显了。可怜人们的脚印,只踏到那海潮退后的沙滩上。三。破晓的海上,几个帆儿稳稳地站着,一带荒山闲闲地围着,玫瑰色的太阳,缓缓地升着,故乡的鸟声,一声声断续地唤着,人们大概未知,我在这时候,来呼吸些新鲜的空气。”古体诗写了沙迹、孤帆、波涛,白话诗也写了海潮、沙滩、足迹几个帆、又写了荒山、太阳、故乡的鸟,但是最后都是永不见斯人和人们大概未知。两诗都是写的我独来兮海上的孤独心情吧。钱先生在那时写的另一古体诗冬至前枕上听雨和白话诗《海船》,我上次读时就说二诗题目不同,体裁不同,思乡则同。现在这两首《海上》《荒海》诗也像是这样吧。
闽南诗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作品,那时候,后来的钱夫人胡美琦先生,大概还没有出生。但是现在可以见到有写钱先生胡先生夫妇的文字,竟引录这首《海上》,这样:“钱穆曾有诗曰:若有人兮海之央,欲与晤兮剖中肠,我独来兮海上,孤帆去兮渺然。若有人兮海一涘,欲与晤兮结生死,我独来兮海上,波涛起兮茫然。
她终归是他的知己。”引的不是全诗,难免读者会认为文不对题断章取义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12-25 13:29:19
原题首字不对抱歉

相关推荐中有些当年的原贴含回复,或有参阅价值。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12-25 13:40:46
钱穆先生生前,曾对他的女儿说过“没有性格的人是没有价值的,我反对西方人的少数服从多数,十个人中有九人持一种意见,我持另一种意见,我决不随别人跑。”“很多人现在说共产党好,可能等共产党不行了就会说他坏,我可不这样。”(据钱易教授访台日记未刊稿)这两句话,正可和上面两句诗互相发明。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12-25 13:43:36
我持另一种意见,我决不随别人跑。

写微信微博时,想想这句话或许有益?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7 09:13:29
钱穆先生生前,曾对他的女儿说过“没有性格的人是没有价值的,我反对西方人的少数服从多数,十个人中有九人持一种意见,我持另一种意见,我决不随别人跑。”“很多人现在说共产党好,可能等共产党不行了就会说他坏,我可不这样。”(据钱易教授访台日记未刊稿)

钱穆家庭档案一书中收了这访台日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