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龚随笔

字数:10692访问原帖 评论数:5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6 17:07:06 更新时间:2022-07-25 11:39:47

楼主:盂人  时间:2021-12-26 09:07:06
菩提道次第修行指引:

……(行愿人间)
没基础的成就像什么呢?冰块上面建房子一样的,时间不久的,遇到外缘的时候会倒掉,天气暖和了就会倒掉。没有基础的成就是什么呢?表面上成就,遇到磨难他就退掉了。有些人没修三士道,只修禅定,禅定是成就了,能入定一年都不呼吸,定中出来了,被大家邀请下山,下山呆了一段时间,遇到各种的外缘,各种的缘分,禅定成就的还俗的也有,知道吗!这个不是真正的成就,它是假象的成就。修神通,修修修,得到了神通,疯掉的也有。天眼通看到了之后,天耳通有了之后,所有的人说你坏话都听到了,心态很不舒坦,去跟人家打架的也有,慢慢疯掉的也有。……

利益众生,三士道的关系:你是做人?解脱?还是成佛?
佛教虽有很多宗派,但无论什么宗派,都要汇归到解脱道和菩提道的根本。此外,还有作为基础的人天乘。这就是《道次第》建构的三士道的框架,一是做人的道路,为下士道;一是解脱的道路,为中士道;一是成佛的道路,为上士道。

三者又是怎样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不同宗派会有不同观点。在大乘佛教地区,不少人对声闻乘不以为然,觉得那是自了,是小乘。而在南传佛教地区,又有大乘非佛说的排斥。这和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情况有关,也和过去资讯闭塞、缺乏沟通有关。声闻学者所接触的,就是声闻圣典,自然以此为至尊。而在大乘佛教地区,从经中看到的则是以大乘为究竟了义,而声闻虽能成就解脱,却不像佛陀那样悲智圆满,自利利他,是为焦芽败种。

那么,解脱道跟菩萨道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过去那种将解脱片面定位为小乘修学项目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解脱是三乘佛法的共同核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都需要通过正见修习止观,成就解脱,这是所有宗派的核心所在。声闻行者固然需要解脱,菩萨行者同样需要解脱。关于这个问题,宗大师在《道次第》中明确指出:“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

可见,菩萨比声闻更应希求出离,希求解脱,因为他们还有责任将这份解脱的经验和能力带给众生。所以,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是在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如果你已成就解脱或具备解脱经验,就有责任进行传播,广为弘扬,成为解脱的推销员,成为解脱的播种机,使众生从中得益。

怎样才是最好的利益众生?不是说给他吃的喝的,这些帮助很多人都有能力来做。给予众生长久的帮助,就是传播并教授解脱的经验。正如《金刚经》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可见,发菩提心就是要令所有众生进入无余涅槃,彻底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能力。

如何帮助众生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不仅要拥有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经验。否则,众生接受这种知识后可能还是不会用,还是等于零。具备这种能力后,还应进一步发起菩提心,将经验传授给众生,而不是独享解脱之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就是出离心的一种延伸,菩萨道就是解脱道的一种延伸。如果忽略解脱基础,自己尚流转六道,无力出离,拿什么利益众生?那样的菩萨,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菩提道精华要义》是菩提道次第修持内容的重点概括。从宗喀巴大师到后来的历代大师,一直都在研习菩提道次,最后把道次第精华归纳、提炼成三士道“八观”、“三行”和“三取舍”。(师说)

“三士菩提道次”就是三个层次的人,即下士、中士、上士修行的道路。

下士指的是追求世间幸福的人、为了得到人身的人。又分三种:下士中的下士,没有长远人生目标,活一天算一天,只顾眼前的世间幸福;下士中的中士,追求来世的幸福;下士中的上士,把获得人身作为成佛利众的必要条件。

中士是指行善戒恶、追求解脱的人,他们看到了世间的苦,求出世解脱轮回之苦。中士分两种:中下士只求自己脱离世间的苦难,以声闻、缘觉罗汉为终极目标;中上士则把出世解脱心看做是成佛的先决条件。

上士是指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来修行的人,修行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和自己一样的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都获得安乐。

……
三士菩提道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三个必经阶段,并非上中下三种根器的相应之道,故称下士道为“与下士共行道”;称中士道为“与中士共行道”;称上士道为“不共行道”。

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达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单独进入不共道,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达到无上断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修上士道的人也要和下士一起走过下士道,也即修共下士道。因为修行的人首先需要有一个具缘人身,如果今生今世没修好,来世转到三恶趣,如何修行?没有人天福报就无法修行,成不了菩萨、度不了众。要完成利众的事业,不能转世净土,当然更不能去天堂,必须要具备优越的人身。所以,修上士道的人也必须首先按照下士道修人天福报的条件来修,争取连续获得来世的人身。

修大乘的人不会追求小乘的果,也就是说不会追求小乘的涅槃,但也必须经过小乘的道路,即中士共行道。中士道主要是修厌离心,认识到世间轮回的苦,真正产生一种从轮回中解脱的思想。如果没有出离心,把这个轮回世间看得太好,不愿意离开,就根本成不了佛,度不了众生。

上士道上没有下士,也没有小乘人,只有大乘人才能进入,所以叫不共行道。

上士道最后的“无上断悟境界”指的是什么?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就像是粮食的种子、树的种子,是每一个众生的成佛因素或说基因或说种子。由于种子上面染上了很多坏的东西,即烦恼障,才造成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受苦。成佛的时候,必须把烦恼、所知的障碍全部断掉。“断”,就是从根上拔除,彻底清理干净。“证”就是断后产生的许多相应的慈悲与智慧的功德,有此功德,佛性才会圆满。“无上断悟境界”指的就是佛的断证功德。

成了佛就不会像小乘那样不转世,什么事情也不干,自己享受快乐。佛不是这样的,只要六道中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佛就不会终止他的事业。佛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成佛不是最终目标,只是一种手段,目标是让自己无始以来的母亲都成佛。所以,成佛了以后就将“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弥勒佛为未来佛,
当弥勒佛呈现世间的时候,
希望我们成为第一个被度化的生命。

有三类人是我们的『同行者』

一,人间修行,人间成就,人间利众,人间渡众的修行者,及常驻世间的 圣者佛菩萨;
二,愿生兜率喜足天弥勒佛国净土,在怙主圣弥勒菩萨座下听闻佛法,将来随慈父一同下生人间,弘扬佛法,利益大众;
三,他方世界佛菩萨乘愿而来,教化大众者。

第一类修行人是最受佛菩萨赞叹者、拥护者;
第二类修行人则既是个人愿往的祈盼,更是时代因缘的客观要求,这类修行人,怙主圣弥勒菩萨欢喜摄受,一切佛菩萨欢喜护佑;
第三类同行者则是遂其所愿,随类示现,随缘所化,他们亦是我们的引导者,修行路上的伴侣。

楼主:盂人  时间:2021-12-31 11:26:43
年终总结

人贵有 自知之明
不自知者,要么是昏了头,
要么是基于私心,出于欺骗,谋取名利,名者,亦是利益,贪名者比贪利者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贪名者给自己带来的损害更大,连带着世间利益的亏损。贪名者就是贪利者,贪名者,意在名利双收。

寻求正道者,千万不能从佛法中淘取 获得世间名利的方法与手段,这无异于在甘露中投入毒药,再一口喝下,这样的结果,除了七孔流血,再也别的利益了。

佛法超越世间法,
佛法指引的方向,与世间法相背。南辕北辙的事,老马都知道行不通,老马自识途,跟着老马走,才能踏上回家的路途。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1-04 10:15:38
祛除骨子里的傲慢与嗔心,不修平等心,就是在走魔道。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1-04 10:25:54
真真实实,活在当下,脚踏实地,沿道前行
……
字面上的理解,就相当于对行程图有了全面「真实」(这真实,是行者内心的感受,当然不是真实行)的了解,或谨记于心;但,如果,行者还不有踏上路途或从来就没有过前往心中理想圣地的打算,那么,这张指路图,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这样的行者,给别人讲解行程图,就相当于现在博物馆里年轻的讲解员给大家们讲那遥远的故事,讲的是栩栩如生,若身临其境, 仿佛,他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但,他心里清楚,听众也知道,他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修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觉受」,行者自己窃喜,以为境界现前,修有成就,而在生活中,所言所行,连一个世人公认的好人都算不上。这说明了什么?修法与生活脱节,自利与利他不相容,唯求自利,不虑利他。岂不知,自利必须利他,利他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才能成就,利他的理念,通行于世间法和超世的佛法,佛法重点讲的是利他,利他最高的要求与标准是 菩提宝心。这样的行者,就相当于去了电影院,看了几场3D电影,直接把自己看进去了,直接把自己当做了其中的主人公,步出影院,他还一直沉浸在“过去时”,仿佛自己就是当年的“天神”“国主”“国之大将”“周公再世”,他忘了自己现在已是凡夫一个,朦朦无知,当代的“啊Q”。啊Q可不是我们学习仿效的榜样,而现实中,这类人实在是太多了。
……
真真实实,活在当下,脚踏实地,沿道前行,终达圣地。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1-09 11:26:02
不动独彰名”,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再也不会退转或动摇,故称为不动地。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八地以前的菩萨也会退转吗?

其实,修到加行道中期以后,就不会退转了。按照保守的说法,至少在证得第一地之后,因为拥有了胜义菩提心,所以永远不会退转。但无论如何,动摇的因素还存在着。

让我们退转的唯一原因,就是自私心和我执。到了八地时,我执、自私与烦恼等已经彻底消除,内心清净无垢、一尘不染,连少许的退转因素都不存在,所以只有到了八地的时候,才有资格享有不动地的名称。

退转的含义是指,虽然已经开始修学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也在努力地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但如果与小乘行人等恶知识长期交往,就有可能随缘改变,最终退转到小乘或外道的行列中去。

你说的都在往下掉,应该不是这种情况。菩萨众不会退转,登地之前的内道修行人,有可能退转,但不会堕落,所以呢,你不用多操心。至于其他类,也不是太在意的,我也没有能力顾及,当然也不会多想。我觉得,当务之急,先救渡自己,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想的多了,会坏了脑子,我不干这事。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1-17 17:49:35
天下无敌
所谓天下无敌,不是自己有多厉害,没人能胜过自己。而是内心清净、慈悲,心中没有一个敌人。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1-23 08:52:27
那些自以为 是 的「创世者」,那些自称为「创世者」的生命体;那些被后来者尊祟为「创世者」的生命体,祂们是存在的。这样来解释:有一个人来到了一处广袤的荒原,这里除了祂,不存在任何有情生命,祂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这是我的领土,我是这里唯一的主人’,经过慢长的岁月,又有一批人来到这里定居下来,那些后来者以及诞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新生命自自然然把那‘第一人’视为「创世者」;这创世者,寿命长远,俱大神力,善能驾驭人心,后来者、后世人视其为‘原生父母’,唯命是听;这创世者也视这后辈者们为祂的子女,极为疼爱,而这创世者又极为傲慢,对那些稍有不从者,随意处罚,子民们除了忍耐,不敢有任何怨言。「创世者」与信徒的关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不要轻易地去破除这客观存在的关系,祂是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那些创世者之中,也有可能存在觉醒者,半觉醒者,半觉醒者居多,我们后世之人不能善加分辨,我们固然不承认祂们‘创世者’的身份,但应该同时礼敬祂们,祂们对这个世界的稳定运行,起着不能取代的地位;觉醒者,我们的精神导师,‘创世者’,大势力者,如世间的国主一般,世间的国主固然不是我们的一心依止处,但我们生在这凡俗之事,就得遵守世间秩序,也不能冒犯国主,不然,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的。

依止导师,礼敬国主,爱护民众,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这里的我们,当然是指那些踏上觉醒之路的行人。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1-23 18:15:53
在私欲没有清净前,不要急着作利他的事业!(引)

值五浊恶世,是鞭策自己精进修持的时候,不是外表装模作样修行的时候;唯有真正得地的菩萨才可以说法利益众生。
真正行法布施的人,必须要完全根除自己的私欲。在没有根除私欲之前,虽然表面上在利益众生,其实,所作的事也都只是像幻影一样,不能真正利益到人。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经问他说:“我们修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弟子)?才可以利益众生?才可以超度亡魂呢?”阿底峡尊者说:“证悟空性、具足神通的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完全断除私欲的时候,才可以利益众生;达到‘见道’之后,才可以超度亡魂。”
阿底峡尊者又对弟子说:“现在正值五浊恶世,是鞭策自己精进修持的时候,不是外表装模作样修行的时候;现在是让自己学习卑微的时候,不是追求高位的时候;现在是寂静修法的时候,不是摄受眷属的时候;现在是调伏自心的时候,不是教化弟子的时候;现在是思维教义的时候,不是持诵词句的时候;现在是安住一处的时候,不是到处巡游的时候。”
曾经有人问仲敦巴格西:“在寂静的地方修法,或以正法利益众生,这两者哪一个重要?”
仲敦巴格西说:“心性中没有任何修行的验相和证悟的初学者,想用正法利益众生,众生不会得到任何的受益。就好像将一个空瓶倾入另一个空瓶一样,空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倒入,他所说的法就好像没有酿造成的酒一样,没有任何味道。
虽然修行有点暖相,但是还没有得到坚定胜解的修行人,也不能利益众生。因为他们利益众生时,就好像将装满的一瓶水倾倒入另一个瓶中,让别人满足,自己却变得一无所有。他说的法像是一把火炬,将火炬传递并照亮了别人,自己却处在黑暗中。
唯有真正得地的菩萨才可以说法利益众生,他们利益众生时,就像如意宝瓶一样,倾倒入任何一个瓶中,满足了别人,自己还是满满的;他说的法好像是第一盏酥油灯,可以不断点亮无尽的酥油灯,自己还是明亮的。”
仲敦巴格西又说:“在五浊恶世及末法时期,凡夫应该在寂静处,修习慈悲心和菩提心,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性,不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时候;就像保护名贵的药树苗一样,要细心呵护,让树苗不断成长茁壮,而不是去斩断它。”
我们在私欲还没有清净之前,不要急着作利他的事业。其实,当我们在寂静处持咒诵经时,只要我们心中发愿,用心回向,也可以让鬼神听闻后得到解脱,利益到众生啊!当然,当私欲完全断尽的时候,就必须积极以正法利益众生,一刻也不能耽著在寂乐之中了。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2-09 16:16:00
一体同观,平等相待;相互光照,互相关爱。
……
吾们从 一念 中来,吾们从 一念 中化生;吾们者,包括一切有情大众及外面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在漫长的不可计数的岁月里,无论吾们转生何种生命,相互间从来没有断离过相依相连的关系,这关系,也就是缘起之理;吾们从一念中共生出来,吾们共处、共生于一个大统一的幻化的世界中;既知这一真实不虚理,吾们大众间除了相互间关照、关爱,还有什么正确事业可做呢?再也没有了。

一体同观,平等相待;相互光照,互相关爱。应该是我们人类(当然从我们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共同遵循的守则与唯一正确的事业,除这之外的,都是一损俱损的恶事。

佛法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的缘起之理;修行之路,不是证悟“空性”,而是生活在“缘起”的世界里:一体同观,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相互光照(本质属性),互相关爱(人生态度)。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是我们自己决定的;生存环境的好坏,也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外境就会以相应的形象印显在我们的心上;净土不在别处,唯心建立。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2-10 11:05:48
我们现在的状态:
当,以修自心为主,利他行次;利他时,善观察,善引导,高于或等同于我们认知的行者,不是我们利益的对象,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目前,让我们放弃或丧失全部的自私心是做不到的,最起码,自利时,以不害他为底线,退一步,至少不能做出害他的行为,次为言语,最后祛除伤害心。自利没有错,只为自己(家人,团体渐次而大)着想的念头与行为是错误的,自私与自利不能摆放在一起,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不一样。自利的同时慢慢培养利他的念头直至言行,是真正的修行;当我们的认知提高到:自他一体,法界一心的时候。就不会再分别自与他,自利与利他这些(类)概念了(这里要注意,是概念这些后来人为的标签在行者的心中淡化了,不是眼目前的人事看的模糊了,分不表男女好坏是非对错,许多引导者在这里就开始胡说了),一切为着利众,因,自己是众中众,不是异体,利他即是利己,利众即是利己,(先)利己为着(后)利众,个人的事业就会完全汇入到一切利益大众的事业,这也是菩萨唯一的事业,恒久的事业,觉醒者更是如此,自不待言,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无念行。

自私心的放弃是有个过程的,得慢慢儿来,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一(先前世的习气决定),不能统一要求,也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当因人而异。利他心,不是自私心另外的一种东西,当利他的念头越来越强的时候,自利心(自私心)会越来越弱,最后自私心会完全转化为利他心,这个时候,我们用 放弃 这个概念来说明这个状态,把整个儿法界装在心里,这个时候,自私心,就被定义为大爱心,自利,也就不名为自利了,被称作 完全无私的 利他(一切大众)的广大行。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稍稍的明了,一切的一切只是名相上的差别,本质一味,本质一体,认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就有资格进入速疾道了。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2-13 10:15:38
这样的念头越来越强:
从现在开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着离开此世、离开此地而做准备,减少或淡化对世间的一切人事物的过份(现在当然做不到完全的脱俗;即使做到了超脱,心从世间的种种缠绕中挣脱出来了,而这肉身子还是会驻留在世间,直到化灭的那一天。)执著(依赖),过简朴、快乐的生活,……(这段话截取到另一篇文章中)那些不真诚者,心如米粒儿者,是我们应该远离的对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也是很难相处的,无论他表面上装扮的如何睿智、有智慧,待人做事慷慨大度,其实他所表演出来的一切都是 为着自己打算的。这类人一定是我们远离的对象。

从现在开始,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为着那无尽的后世做准备的。“一切为了将来”,这句话是30年前一个有名儿的财势者对我说的,当时是因为一件生意上的事,扣住了某省文化厅的运煤车,对方托人找他出面调处,当时,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自此这句话就烙印在我的心里。“一切为了将来”,眼下做的任何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些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之举,甚或是徒劳无益,其实所说所做的每件事,见到的每一个人,只为着做一件事,愿他早日觉醒过者→他先自觉,然后觉他,这才是用心处;只顾自己,不虑他人者,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觉醒者,他只是在梦中感觉自己醒过来了,并未真正从沉睡中醒转过来。梦中的觉醒者,自利尚且不能,何况利他,真正的觉醒者,才有能力去唤醒那沉睡者。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3-04 18:12:35
美元泡沫引发的世界动荡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3-06 22:20:04
……
身有疾,自己思测购药,行者不放心,多问讯了几句,了解病者自述症状;又,问讯了有些许知识、常识者;行者想,应该还是寻求医者为妥,如何用药,医者说了算。多走了几步,绕过了几家药店,到那认可的医所,此所医者,德术是我认可的,他可能不是大众所知的名医,但能得我认可者,也无有几。果然,医者所开之药与病夫自己要开的药,行者想用的药,以及那半通不通者给出的药方是各各不同的。这就是医者的超胜处。
这样的思及行的过程,就是法溶于生活,法指导生活。

身心有疾,不能自我救治,亦不能求助那半通不通者,医者也是要有所选择的。
德行→医术,医者真正应该俱有的特质。(转))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4-05 09:29:14
众成就

有两层意思:一,无论世间或超世间的任何事业,都是大众成就的,没有一件事是个人能成就得了的。二,任何事业的成就都是众缘相合、众缘汇聚的结果。这就是 缘起 之理。既知缘起之理,我们就知道,在这大统一的幻化世界中,形态各异,心念不同的一切有生命者彼此之间都是不可断离的相依相连的关系,既知这一真实不虚之理,从我们人类能理解的角度来说,吾们大众间除了相互间关照、关爱,还有什么正确事业可做呢?再也没有了。

一体同观,平等相待;相互光照,互相关爱。应该是我们人类(当然从我们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共同遵循的守则与唯一正确的事业,除这之外的,都是一损俱损的恶事。

佛法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的缘起之理;修行之路,不是证悟“空性”,而是生活在“缘起”的世界里:一体同观,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相互光照(本质属性),互相关爱(人生态度)。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是我们自己决定的;生存环境的好坏,也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外境就会以相应的形象印显在我们的心上;净土不在别处,唯心建立。


佛教传播佛法,
佛法超越宗教,
佛法通达“真实”,
学习并运用佛法能够解决世间上的任何问题与麻烦;

若能进而实践佛法,便是走上了解脱大道。

学习佛法,是一生最胜利的事业!

学习佛法,用佛法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便是佛法溶于生活;把佛法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来,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学习佛法,利益后世子孙 绵延不断。

学习佛法,就是对历世先祖 最大的报恩。

清明寄语。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4-15 23:05:49
佛教徒最起码的前提条件,不是出家,不是吃素,不是戒酒,更不是放弃家庭、工作,而是爱天下所有的众生。无论对方是无神论者、伊斯兰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等等,都是爱心的对象。佛教从来都不说,我只爱学佛的人,除了学佛的人以外我都不爱。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引)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4-15 23:06:20
「利他之心」是我唯一携带的锐利武器,护身符,妙宝藏,;亦如一位村妇所说,即使身无长物,只要随身着「智慧」,便可行走天下。

利他之心,就是大爱心、慈悲心,也是智慧。

知他心,利他行,是为正道。

失去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都不是问题,只要不失「利他心」,即或来世转生他处,生存环境也不会太差,也是大众景仰的对象。


平等心+诚实语→真诚沟通
知他心+利他行→自他两利
诚实→信任→互助
互助的前提是:
平等心、诚实。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4-24 09:30:06
宗喀巴大师,就是未来佛 喜足天主 怙主 弥勒菩萨在这个时代的化现

黄教”其实是个俗称,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由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创建于公元15世纪初,大致相当于内地明朝的永乐时期。在此之前,藏区还有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红教(宁玛派)等其他藏传佛教派别,这些教派的历史都比格鲁派早,但由于格鲁派僧侣的戒律相对最严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好,因而迅速发展壮大,还得到了不少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在教义上,宗喀巴的教派主要延续了阿底峡所创建的噶当派,因而被时人称为“新噶当派”。他一改噶举、萨迦、宁玛等派只重视密宗而轻视显宗的做法,认为显宗与密宗同等重要,如果不先学好显宗,便没资格修习密宗。因此原来的那些噶当派寺院感觉大对胃口,都纷纷向他靠拢,以至于最后噶当做为一个教派竟然消失,整体上完美地融入了黄教。至于“黄教”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说是因为该派僧侣将原本红面黄里的喇嘛僧帽翻过来戴,以示与那些旧宗派有别,故而得名。

1409年,在创建了延续至今的拉萨传昭大法会后,宗喀巴来到拉萨东北方达孜县的旺波日山,在帕竹噶举派主持的西藏地方政府支持下,创建了黄教的第一座寺院——甘丹朗杰林,意为“喜足尊胜洲”,简称甘丹寺。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及其学生们便常驻此地,因此他领导的黄教被人们称为“甘丹寺派”,藏语为“甘丹巴鲁”,简称“甘鲁”派,后来又被人们讹传为“格鲁”派。(引)

在藏语里,“格鲁”刚好是“善规”的谐音——“格”为“善、吉”,“鲁”为“规矩、礼仪”,所以后人常将格鲁派即黄教意译为“善规”派。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已经正式独立,不再依托“新噶当派”的名义存在。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朵什·潘东然坚巴丹曲坚赞,是五世达赖喇嘛的亲传弟子,在昂仁地区游过学,他遵照五世达赖喇嘛"下安多地区有一个像甘丹山的地方,到那里建寺会有广泛的徒众"的授记,来到下安多地区寻找寺址,找到朵什旧寺的寺址后,建起了朵什"具喜珍宝院"。后据游览过甘丹寺的人们说,朵什旧寺的寺址,同甘丹寺山的形状的确相似。(引)

引用导师的原话,我把导师看作是宗喀巴大师化现出来的一个人,这个说法与化身还是有一点点不同的;从智慧的层面来说,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或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实在说来,宗喀巴大师更是未来佛 喜足天主 怙主弥勒菩萨在这个时代的化现,这个说法与喜足天上师瑜伽法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上师法中说,大师是从怙主心中化现出来的,是怙主的心子,而把大师直接看成是未来佛在这个时代的化现,宗喀巴大师,就是怙主弥勒菩萨,就是本尊,这样的认知就更上进了一层。

与导师相应,就是与宗喀巴大师相应;
与宗喀巴大师相应,就是与历代传承导师相应;
与宗喀巴大师相应,就是与未来佛 兜率天主 至尊怙主 弥勒菩萨相应;
与怙主弥勒菩萨相应,就是与尽十方遍法界未来一切诸佛相应;
与怙主弥勒菩萨相应,就是与本师 释迦牟尼 佛陀相应;
与本师释迦牟尼 佛陀相应,就是与尽十方遍法界现在一切诸佛相应;
与本师释迦牟尼 佛陀相应,就是与尽十方遍法界过去一切诸佛相应;
与本师释迦牟尼 佛陀相应,就是与一切诸佛相应;
与导师相应,就是与本师释迦牟尼 佛陀相应。

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你能遇到一位真正的善导师长,就如同得到了佛陀的亲自教授,没有比这更荣耀的事情了!

我们的心与师长相应,我们的心与师长汇归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上师瑜伽。

佛陀圆寂后,直至怙主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示现成佛之间,不会有殊胜化身佛在人间出现,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者,无人能胜。一般公认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这是从智慧的角度来说的,实际上大师也是怙主弥勒菩萨在这个时代的显现。

有人妄称或暗示他人他自己已经成佛,他要是能达到或超过宗喀巴大师的正见,智慧,辩才,戒行的话,我们可以承认他,以为师友;恰恰相反,这些人连世间的正见也不具有,做人的资格都有问题,不要说成佛,人身也恐怕保不住了。

佛教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宣扬人天佛教(基础法、根)
学修甘丹教法(有次第、有程序,全面地学修佛法)
弘扬弥勒法门(大开广大法门,因材施教调服众;片面的只重一经一教一句佛号的方便法,只能导致教法的衰微,甚至走上迷信的道路,甚或连外道法的善导作用也不如)
建设人间净土(目标与起点、方向)

佛教不能忘掉自己的根,即智慧和慈悲的结合,以智慧断除自我烦恼,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以慈悲投入社会,共同建造美好的地球家园。因此,把天、人、佛综合体思想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间开始,逐步提高佛教对社会的意义,这才是有序和次第的。(师说)

佛教传播佛法,
佛法超越宗教,
佛法通达“真实”,

学习并运用佛法能够解决世间上的任何问题与麻烦;
若能进而实践佛法,便是走上了解脱大道。

学习佛法是一生最胜利的事业!

学习佛法,利益后世子孙绵延不断。
学习佛法,是对历世先祖最大的报恩。

学习佛法,用佛法改变我们的心念,用佛法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修行。
任何与生活不相应的“法”,都是无益或有害的。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4-24 09:32:03
老龚定心真言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5-11 12:14:08
六一”儿童节快乐!(老话重说)

一个小孩子穿着红军战士的服装,当然不合身。只是为了今天登台“表演一下”。

在梦中,有一群十岁左右的孩童,身着各式各样的“万国”军服→现代服饰,有肩牌领章,没有戴帽子,没有佩枪刀。站着一堆儿,像是下课后,在院子里玩耍的小学生。

是的,自认为很了不起,很神圣的“你及们”,自认为是“护法大天神”的你们→神气起来,除了“天老爷”,你及们就是老大。你及们的傲慢心,连三界总主“大自在天神”都自感汗颜。你及你们现在的心智与能力,充其量不过是一群未成年的“童子军”,“护持大众,护持正法”,在你们心中现在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小小心愿”,当然,这一点也是极为珍贵的,亦为圣者佛菩萨所喜爱;但是,你们现在只是一群贪图“玩耍”,“不喜学业”的“小屁孩”→不论你们的“生理年龄”有多大→从心智上来说,就是一群“可爱又让人厌烦”的“小屁孩”。

圣道中的出世护法,多是佛菩萨的化身,有的更是诸佛如来真接显现;不是一般圣者能担当“护持正法”、“护佑众生”这一神圣重任的,何况我等凡愚俗众。
那些在世善道护法天神,是我们的助缘,友军,同盟者,不是我们的归依处,依靠者。从智慧与能力的角度,你们也没有“进化”到他们的层次。

那些装神弄鬼者,十有八九是邪魔歪道附体在身,真正的善道天神一般不会“降神”到他们身上的→从他们的人品上就很容易看出来的。

大部分小孩子会慢慢儿长大的,有的会夭折。长成为青年者,也不是全部能入伍参军,只是那些“誓愿不移”“身体康健”的才俊,才能成为“真正的军人”,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后,还得“千锤百炼”,长期考验,成为一名标准的战士(军人还不能算是战士)。而这战士在被送往前沿陆地,与对敌殊死搏斗,每战必胜,经过无数次的战斗,毫发无损,逐步逐步地成长为一名长官,直至部队长,这个时候,小屁孩才算是长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护法者”,诸位想一想,这样的路程有多么的“艰难而慢长”,幻想一步上天,只是痴人大白天做梦。
(老龚)
楼主:盂人  时间:2022-05-14 20:45:45
百川异源   尽归大海

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性,都有他的优胜处,一无是处的人或生命体是不存在的;找寻到他心意识里最闪光的念头,善加引导,使他们进入与各自心意识状态相适应的道路,进而,使他们渐入正道。

这相应道,或有道,或无道,殊途而同归;若百川异源,尽归大海。佛法是大海,囊括万千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