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志》。(每日更新,原创连载)

字数:577265访问原帖 评论数:175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2 05:14:11 更新时间:2022-09-23 00:20:32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1 21:14:11
朋友们,好久不见。

之前写了2个作品,是《少不读水浒》与《老不读三国》,后来可能都被误删了。删掉后,一直有朋友问我在哪里还能看到,或者我什么时候还写新书。我心中十分感激朋友们的厚爱,今年,我会用心去写一些新的作品的。

今年我会写《少不读水浒》的第二部,与之前的《少不读水浒》完全不同,是全新的作品。然后,会把《老不读三国》完全写完。

这里,先写完《老不读三国》。《老不读三国》原本写了不到三部,这里会写完全部的四部。同时,前三部也会经过一些修改,比起原本的《老不读三国》,全新的内容至少占一半以上。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的回复、支持一下。今年会用心创作,来报答大家的厚爱。

2022.1.1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1 21:37:36
第一章:太监为何诬陷好人?

一说起太监,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群奸诈、变态的坏人。而被太监陷害的、与太监积极作斗争的官员们,则是为了打败坏人,而勇于抗争、牺牲的好人。

《三国演义》开篇便道:【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在太监与官员的斗争中,官员是善类,是好。太监则是坏。双方正邪分明。

但实际上,这么看完全不对。

太监为何要压迫官员、禁锢‘善类’、诬陷好人?按《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载,是因为太监说士大夫阶级(即:出身官宦、书香世家的贵族,只要他们愿意,立刻便可以做官。大量的官职都掌握在这一阶级手中。)互相勾结,组成了可能危害国家的联盟,把他们污蔑为‘党人’。(即:结党的人。)所以,太监大肆抓捕党人,轻则,不让他们做官。(禁锢他们的仕途。)重则,关他们坐牢,甚至杀死他们。(禁锢他们的身体。)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有2次,汉桓帝时一次,汉灵帝时一次。)

看上去真的很坏。但问题是:他们确实结党了。

桓帝时,大量的士大夫勾结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其中,最著名的几十位,《党锢列传》记载:

有三君,【言一世之所宗也。】这三人,是整个利益集团的领袖。(三君之一的窦武,是窦皇后的父亲。)

八俊,【言人之英也。】这八人,整个集团中最有才华的。

八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这八人,能用品德引人向善。即:吸引他人加入他们的集团。

八及,【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这八人,也可以引导他人加入他们的集团。(其中一人是刘表。)

八厨,【言能以财救人者也。】这八人,集团中的人出了事,他们可以用丰厚的财力去救人。(其中一人是张邈。)

很明显,这个利益集团分工明确,能力庞大、全面,绝对是一股可以威胁到皇帝的政治力量。而该集团扩张的又十分迅速——怎么扩张呢?他们本就是最著名的贵族、文人、名士,掌握着社会的舆论、话语权、人脉关系。他们互相推荐、赞赏、评价,强强联合,名气自然越来越大,使得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而有的人本没想加入他们,但又怕被他们评价为坏人,得到一个不好的名声,便也只好主动去拜访他们了。【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所以,皇帝就肯定会十分忌惮他们了。

(为何怕被评为坏人呢?名誉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因为:被他们定性为‘不受欢迎的人’后,想要当官、升官的人,在士大夫、朝廷官员的圈子里,便会受到排挤,在官场上寸步难行了。)

如八俊之一的李膺,跟着他学习的,便有上千人。《后汉书·李膺传》记载:【教授常千人。】请注意:这上千人可不是平民、山贼、士兵等,不是等闲之辈。而都是出身良好的正统文人,将来都是要做官的。这上千人将来进了官场,会是多大的一股势力?

他又【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共同心志,纠罚奸幸。】

他的儿子又道:【张孟卓(张邈)与吾善,袁本初(袁绍)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张邈是他儿子的好朋友,袁绍是他儿子的亲戚,曹操也和他儿子的关系很好——曹操为何和他家关系好?【曹操微时,瓒异其才。】曹操还是个普通官员时,他的儿子夸赞过曹操。

得到这个利益集团的夸赞,会怎样呢?《后汉书·郭太传》记载:郭太本是个穷人,但李膺对他评价很高,愿意和他做朋友,他便名震京师了。【郭太…家世贫贱。…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一下就在京城的官场圈子里混的很开了。所以,曹操(与其他想当官的人)当然就愿意主动认识他们,和他们关系好,甚至加入他们了。(当时,一个人可以进入李膺的家,被称为‘登龙门’。【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在后世,只这件事,便够他满门抄斩了。)

故,单单一个李膺,关系网就是极其庞大的,何况整个集团呢?

郭太(八顾之一)又是三万多太学生的首领。《党锢列传》记载:【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郭太)、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

太学生的见识、能力、人脉,都是远超过平民百姓的,将来也有许多是要做官的。他们可以制造舆论、批评朝廷,(主要是批评皇帝和太监。)甚至对抗朝廷。如有一次,一位好官被皇帝、太监判刑,便有数千太学生向皇帝上书。《后汉书·朱穆传》记载:【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太学生们说道:‘我们愿意替该官员被判刑。’言下之意是:‘有种把我们全抓了。’皇帝当然不能这么做,不然就是逼着党人集团、官员集团造反了!只好将该官员赦免了。【帝览其奏,乃赦之。】

桓帝时,太学生受到范滂(八顾之一)的影响,更加喜欢批评、对抗朝廷。《后汉书·申屠蟠传》记载:【京师游士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太学生都争着模仿他,这便是‘八顾’可以引导别人的思想、让别人加入他们的意思了。)而这三万多太学生,都听李膺、陈蕃、郭太的话。

所以,牢修(太监的人)上书道:【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天子听了,震怒,下令逮捕党人。这件事,史书定性为诬告,说牢修在冤枉、陷害李膺等。可实际上,牢修说的却是事实:李膺等士大夫,不管他们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事实就是:有三万多太学生唯他们是命。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的郡县也罢,到处也都有他们的人。(所以被通缉的党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收留、帮助。如何颙,得到了袁绍的帮助,不但没被抓住,反而还有多余的财力、能力,去救其他被通缉的人。)牢修并没有诬告。

(相反的,朝廷官员、史书将汉朝的一些天灾,如地震、水灾、蝗灾等,推到了太监的头上,
说:‘因为皇帝重用太监,所以才引来了天灾。’要求皇帝开除甚至处死太监。这个,才是标准的诬告。)

(不过,人们总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看事情,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所以,官员们都诬告成这样了,大家也没觉得官员们有什么不对,反而都觉得太监很坏。)

请注意:士大夫们组成庞大关系网的这一行为,(即:结党。)和太监们互相勾结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不过,自古都说官员是好人,太监是坏人。(因为社会的舆论、史书的编写,都被士大夫阶级掌控着。)故,官员这么做,就叫互相欣赏、志同道合。太监这么做,就叫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了。

故,太监可能人很坏,但却并没有诬陷这些官员。他们只是讲事实而已。

---------------------------------
附:

党人集团对抗皇帝,同样的事,发生过数次。

如《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党事大起,…上言:‘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桓帝要抓党人,受部队拥护的将军皇甫规主动道:‘我也算党人,把我也抓了吧。’桓帝没敢。

又如《党锢列传》记载:【案经三府,太尉陈蕃…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桓帝要处罚李膺,可官员们掌管的部门,都不肯签名,导致他处罚不了,转到太监的部门去才处罚了。故,桓帝为何爱太监?因为官员有能力不听他的话。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1 21:39:24
每日更新二章,有时没更新,第二天也会补上。祝大家元旦快乐~~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2 18:08:29
第二章:官员为何对付坏人?

《后汉书·李膺传》记载:【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

陈蕃等朝廷官员,为何甘愿冒着没命的风险,也要三番两次的谋杀太监呢?大家都说:因为朝廷官员是好人,太监是坏人,所以他们要消灭太监,让国家变得更好。

可是,自古以来,因为你坏,所以我要杀你,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反而,因为你的存在阻挡了我的利益,所以我要杀你,这种情况才是多数。

汉桓帝死后,汉灵帝继位。灵帝才12岁,不能执政,便按规矩,由窦太后暂时替他执政。(即:摄政。)窦太后乃窦武之女,所以,朝廷就发生了以下两件事:

1,《后汉书·窦武传》记载:【帝既立,…封窦武为闻喜候;子窦机渭阳候拜侍中;兄子窦绍鄠候,迁步兵校尉;绍弟窦靖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窦家人全都当官、升官了。

2,《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协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窦武(窦家)、陈蕃等朝廷官员要把持朝政、【共秉朝政】,准备整个朝廷都由他们说了算。

由于史书都是被士大夫操控的,所以,史书中,士大夫(朝廷官员)们想把持朝政,就肯定是要做好事的,是在【同心协力】。而太监们想把持朝政,就肯定是要做坏事的,是在【操弄国权】。但实际上,这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想把持朝政,没有谁好谁坏之分。

证据是:《后汉书·陈蕃传》记载:窦武想杀太监,反被太监杀死。陈蕃大怒道:‘大将军窦武忠君爱国,你们这是在造反!’

太监却一点也不心虚,一脸正气的回道:‘先帝刚死,尸骨未寒,窦武有什么功劳,让整个窦家都升官了呢?又拿走了很多宫女,天天享受,花费了上亿公款。这叫忠君爱国吗?’【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候?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赀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邪?】

为何太监不心虚?因为他们说的是事实:窦家人全都当了大官,这真的是为了国家吗?也是为了自己罢了。

故,朝廷官员之所以要杀太监,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窦、陈想把持朝政,太监正在把持朝政,双方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有太监在,窦、陈很难把持朝政,官员们要受太监的压迫,过得很惨。没太监在,朝廷就由窦、陈说了算了,官员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利益!本质上,是两派人(朝廷官员和太监)在争权夺利。就算太监不坏,官员也是要杀了太监,自己把持朝政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2 22:28:31
第三章:皇帝为何帮太监不帮忠臣?(一)

桓帝、灵帝时,朝廷官员与太监的斗争越演越烈,大量的官员被太监害死了。但是,二届皇帝却都坐视不理,任由太监继续做坏事,仍然最爱太监。

乍看之下,皇帝的智商似乎有问题,完全分不清谁好谁坏。于是,就有人说了,说桓、灵二帝昏庸,导致太监猖獗,陷害忠良。连诸葛亮的《出师表》都道:【亲小人,远贤臣,…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汉朝灭亡,是因这二届皇帝昏庸,【亲小人,远贤臣。】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桓、灵二帝身为一国之主,真的就笨成这个样子?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张角造反后,太监封谞、徐奉勾结张角,灵帝立刻将他们判刑、处死。然后对太监的头领张让怒道:‘党人(即:之前被皇帝、太监迫害的朝廷官员。)对国家有用,你们则勾结张角,你们是不是该杀?’

你看。

这一次太监做了坏事,灵帝并没有继续袒护他最爱的太监,而是严格执法、毫不留情。这就证明了二件事:

1,灵帝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傻,他是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很清楚党人对国家有用,太监对国家无用。(甚至有害。)所以,镇压黄巾贼时,他也是派皇甫嵩、朱儁等官员去,而不是派太监去。

2,那么,为何之前灵帝都在袒护、包庇太监呢?只能证明:在灵帝看来,之前太监们做的坏事,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如贪污受贿、陷害官员等。)没有损害到他(皇权)的利益。他处理也可以,不处理也可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故,大量的官员被太监陷害,灵帝不管,不是因为他白痴,也不是因为他爱太监,而是因为他懒得管。官员被禁锢了,对这个官员本身来说,是件天崩地裂的大事。但对灵帝来说,却仅仅是少了个当官的而已——想当官的人那么多,并不缺这一个。

但这次就不一样了:全世界只能有一个皇帝,可有的太监竟想帮张角当皇帝?严重损害了灵帝的利益,当然要立刻处死他们了。即:太监若做出了损害灵帝利益的事,不用任何忠臣劝说,灵帝也是会主动杀太监的。

由此也可反推:灵帝为何不爱忠臣?甚至帮着太监陷害忠臣?不是灵帝昏庸,而是因为:忠臣们做了严重损害灵帝利益的事。

忠臣们做了以下二件事:

一,互相勾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前文已有详细的分析,此处就不再复述了。

二,与外戚结盟。

西汉,对皇帝威胁最大的人是谁?不是外敌,而是以太后家族为首的外戚。

先帝驾崩,若小皇帝碰巧年幼,没能力处理朝政,就只有三种过渡方法:1,请朝廷官员暂替他管理朝廷。即:托孤大臣。2,请同姓皇族、小皇帝的长辈暂替他。即:宗室。3,请太后暂替他。

(皇亲、国戚,现代人混为一谈,古时却分的极清楚:皇帝的同姓、男性亲戚,称为宗室、宗亲。亦可称为皇亲。太后、皇后的亲戚,称为外戚、国戚。)

这其中,朝廷官员乃外人,信不过。宗室乃皇族,与国家、皇帝同姓,本就有成为皇帝的资格。他若篡位,只要实力足够,反对的人便不会太强烈,比托孤大臣还易成功,更信不过。故,西汉时,多由太后摄政。

但男女授受不亲,太后住在深宫,不方便每天跟大量的男性官员交流、来往。所以,便由她的男性亲人替她出面,做她的代言人。多半是她的父亲或兄弟来做,也就是国丈、国舅。她别的亲人,也跟着鸡犬升天,在朝中做官。这些人,即:外戚。

乍看无什么问题,实际却十分不妥。因为:

1,颇多的太后,并非小皇帝的生母。(如桓帝的太后梁氏、灵帝的太后窦氏,皆非他们的生母。)外戚与皇帝,其实也是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亦信不过。

2,即便太后乃皇帝之生母,国舅掌控着整个国家、朝廷,如皇帝一般,将来,他又愿不愿意把权力还给皇帝呢?

以人性讲,很难。而桓、灵二帝以史为鉴,更是知道绝无可能。

《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太监。)

这一定论,上句是对的:西汉的确亡于外戚,我们只看《汉书》的记载便可知了。故,不必多谈。(不说别人,单说灭亡西汉之王莽,便是外戚。)下句却是错的:怎能说东汉亡于太监呢?实际上,东汉也是亡于外戚的。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汉摄政的太后、皇后有六位,他们让父、兄把持朝政,故意立年幼的皇族为帝,好容易操控。【临朝者六后,…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贤明以专其威。】搞的国家十分黑暗,是坏人。

《后汉书·仲长统传》也记载:【昔者霍禹、窦宪、邓骘、梁冀之徒,籍外戚之权,管国家之柄。】霍禹、窦宪、邓骘、梁冀这4人,都是皇后的父兄、都是外戚。他们都直接操控了整个国家,是真正的奸臣。

忠臣们为何要和这群坏人、奸臣结盟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2 22:30:10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3 18:12:59
第四章:皇帝为何帮太监不帮忠臣?(二)

东汉的开国皇帝乃刘秀,第二位皇帝乃汉明帝。明帝吸取西汉的教训,是打击外戚的。《后汉书·马皇后纪》记载:【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十分防备外戚,不让他们做重要的官职。

第三位乃章帝,章帝的太后乃马氏。(马援之女。)马太后是极贤能的,大概因她喜读《春秋》,故,对政治有颇多的了解。章帝要给马氏外戚封爵,马太后反而拒绝。《后汉书·马皇后纪》记载:【帝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

为何?便是怕外戚的权势过大,又重蹈西汉亡国的覆辙。

但从第四位起,东汉便是由外戚把持朝政了:第四位乃和帝。和帝年幼,才9岁,便由窦太后摄政。《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窦家人便掌控了整个朝廷。【刺史、守令多出其门。】

(大将军这一职位,往往由国舅担任,级别本在三公之下。但因窦宪独揽大权,便将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上、仅在太傅之下了。而太傅又是个虚职,没什么实权。整个朝廷,便都是大将军说了算了。【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窦宪威权震朝廷,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权势如此之大,时间久了,便难免想篡位,直接做皇帝了。后,窦家密谋不轨,被剿灭。《后汉书·窦皇后纪》记载:【和帝即位,…皇太后临朝,…兄窦宪,弟窦笃、窦景,并显贵,擅威权。后遂密谋不轨。永元四年,发觉被诛。】

被谁剿灭?被皇帝联合太监剿灭。【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

为何皇帝不找朝廷官员帮忙,反而联合太监呢?只看这一次,其实是一个利益问题。

士大夫阶级,大多出身于名门大族。在皇帝、外戚的皇权之争中,若帮皇帝,成功,不过是加官进爵。(他们本身的官职便很高了。)风险却极大。(因外戚把持朝政,外戚才是实际上的‘皇帝’。)失败,就会被外戚剿灭,令自己的官宦世家毁于一旦。

若保持中立,则两不得罪,他们便继续做官。(事后,不论皇帝、外戚谁胜谁负,都不可能毫无理由的大规模铲除士大夫阶级的。若如此做,便是倒行逆施、自取灭亡了。)等他们的儿子到了年龄,立刻也可安排成官。等他们的孙子到了年龄…对他们而言,保住大家族,保证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随便做官,才是最重要的。

故,皇帝找官员帮忙,他们是绝不会帮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他们拿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都绝对可以做官的权利,去冒险。

《后汉书·郑众传》记载:【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窦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

百官都向着外戚,唯有太监向着皇帝。为何?也不能说是太监忠心,而是:太监只是个奴仆而已,古时称为‘刑余贱人’,(把下都割掉、差点没死的低贱之人。)离开皇帝就什么也不是了。故,若他甘愿一辈子做最低贱的奴仆,便罢了。若他不甘愿这样,想飞黄腾达,就必须要靠着皇帝提拔,真心站在皇帝这边,替皇帝卖命了。所以,皇帝找太监帮忙。

《后汉书·郑众传》记载:【中官用权,自众始焉。】史书说太监的专权,就是从太监郑众剿灭窦家开始的。

史书这一说法,只看到了表面,是大错的:若说因剿灭窦家有功,那最多是郑众这批太监得宠。怎可能自和帝后,汉朝每一位皇帝都宠爱太监,导致太监势大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和帝后的皇帝,吸取和帝之经验,都知道了从利益角度讲,外戚、士大夫都是不会替皇帝卖命的,唯独太监会。故,自然最爱太监,故意给太监较大的权势,让他去压制外戚、士大夫了。

第五位乃殇帝。和帝死时,殇帝刚出生100天,邓太后(当时还是皇后。)便立他为帝,替他执政。《后汉书·邓皇后纪》记载:【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太后临朝。】故意立一婴儿,明显是为了方便把持朝政了。

第六位乃安帝。殇帝早夭,邓太后又立安帝为帝。【殇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犹临朝政。】安帝亦年幼,才12岁,邓太后便继续摄政。

邓太后这人,与其兄邓骘,因做了颇多善政,史书都是夸赞他们的。可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极恶劣的:《后汉书·杜根传》记载:【时邓后临朝,权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上书直谏。太后大怒,…于殿上扑杀之。】大臣要求皇帝亲政,被太后当场打死。可见,她压根不想把政权还给皇帝。等过上几年,若皇帝硬要亲政,邓家大概也要像窦家一样,密谋造反了。(或是找一理由,废掉安帝,另立一个年幼、易控制的小皇帝。)

安帝死后,阎太后(安帝的皇后)摄政。《后汉书·阎皇后纪》写的分明:【(阎)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直说她是想把持朝政,所以故意立年幼的‘汉前少帝’当皇帝。便不必多分析了。阎家【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兄弟权要,威福自由。】

(少帝并非谥号,而是特指被废掉的,或不被承认的皇帝。《史通》记载:【天子见黜者,汉、魏已后,谓之少帝。】)

(东汉时,不被承认的皇帝有一位,便是这位——因他是阎太后陷害了原本的太子,才把他立为皇帝的。后来,太子又夺回了帝位,成为了汉顺帝,这位皇帝自然就不被承认了。而被废的皇帝也有一位,便是董卓废掉的那位。)

(所以,二位的性质都是少帝,按时间顺序,这位便叫‘汉前少帝’。被董卓废的那位,便叫‘汉后少帝’了。)

前少帝病死后,阎太后仍想专权,便诏其余王子进京继位。前太子将阎家打败,登基为帝,即:汉顺帝。

顺帝为何能打败阎家呢?与和帝相同,还是靠太监。《后汉书·孙程传》记载:孙程等18位太监,【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发了毒誓,一起杀了几个阎太后的心腹,又挟持了比较有声望的官员,逼他立顺帝为帝。成功后,顺帝将18位太监全部封侯,阎家人全部伏诛。

第八位乃冲帝——自冲帝起,汉朝的权力,便完全落到外戚梁家的手中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3 21:34:42
第五章:皇帝为何帮太监不帮忠臣?(三)

顺帝死后,冲帝继位,年仅2岁,尚在襁褓之中,便由梁太后(顺帝的皇后)摄政。《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梁冀便是梁太后之兄,担任大将军一职。

冲帝病死后,由同族质帝继位。质帝也不过8岁,是由太后和大将军(即:梁氏兄妹。)挑选出来做皇帝的。《后汉书·孝质帝纪》记载:【冲帝崩,皇太后与梁冀定策禁中。】显然,选质帝,是因质帝年幼,方便梁家继续把持朝政。

梁冀这人,是极猖狂的,不亚于董卓。质帝见他把持朝政,又嚣张跋扈,便当着群臣的面,看着梁冀道:‘他是跋扈将军。’梁冀知道后,当天便将质帝毒死。【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质帝死后,由同族桓帝继位。桓帝年仅15岁,又是由梁氏兄妹挑选出来的。《后汉书·孝桓帝纪》记载:【质帝崩,太后遂与兄大将军梁冀定策禁中,…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又是由梁家摄政。

梁家为何选桓帝做皇帝?还是因他年幼、好控制。史书写的极清楚:早在冲帝死时,就该一个叫‘刘蒜’的皇族做皇帝了。但梁冀一力拒绝,坚持立质帝。质帝死时,又该刘蒜做了,梁冀又拒绝,坚持立桓帝。为何?因刘蒜【年长有德】,年龄大,若立他,梁冀是无法控制他的。当然不如立两个小孩。

《梁冀传》记载:【刘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刘蒜严明,若果立,则将军(梁冀)受祸不久矣。不如立桓帝,富贵可长保也。】

故,桓帝为何‘昏庸’?为何宠信太监?因为:

往远了说:东汉自第4位皇帝起,到他第10位皇帝,每一位都被外戚挟持,当作傀儡。而每一次帮皇帝对付外戚、抢回朝政的,都是太监。所以,以史为鉴,桓帝自然会最信任太监,最不信任官员——根据以往的记录,这是成功率最高的抢回朝政的方法。

往近了说:桓帝正在被梁冀把持朝政,(梁冀亲手杀死过一位皇帝。故,桓帝被他把持朝政,是很危险的,随时会死。)可官员们是什么态度呢?桓帝曾说道:【梁将军兄弟专固国朝,…公卿以下从其风旨。】不是默不作声,便是站在梁冀那边。所以,就算不以史为鉴,现在的形势,桓帝也只能和太监联手、亲密,不能和官员亲密。

后来,桓帝将梁家剿灭——怎么剿灭的呢?桓帝自称道:【梁冀奸暴,浊乱王室。…赖宗庙之灵,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瑷、左悺、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内外协同。】这批灭了梁家的功臣名单,除尹勋外,其余的人皆是太监。

还是靠的太监。

《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梁冀嚣张跋扈,满朝无人敢说话。桓帝想对付梁冀,又怕朝廷官员靠不住,便在上厕所、只有太监唐衡伺候他时,悄悄寻求唐衡的帮助。桓帝又亲口将太监单超的手臂咬出血来,与五位太监歃血为盟。

故,五位太监虽被史书定性为奸贼,(后来,他们也确实做了些贪污、害人的事。)但是,他们是救了汉朝的。否则,汉朝早就灭亡了。他们对汉朝的功劳,是远超过诸葛亮、刘备等人的。

梁家被灭后,【二年八月,立皇后邓氏。】【八年二月,皇后邓氏废。】桓帝又立了邓皇后,却又把邓皇后废了。为何?自古都说是邓家与梁家是亲戚,(邓皇后的继父,乃是梁冀的妻舅。)所以废她。

这一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后汉书·孝桓帝纪》记载:【丁丑,…梁冀与妻皆自杀。…壬午,立皇后邓氏。】邓皇后是在梁家被灭后,才被立的。若是担心她梁家亲戚的身份,就压根不会立她了。

那为何废她呢?很简单,桓帝是在定时的剿灭外戚。

国家总要有皇后的存在,即:你剿灭了旧的皇后(外戚),新的皇后(外戚)又会诞生。《后汉书·邓皇后纪》记载:【更封邓宣、邓康大县,宣为昆阳君,康为沘阳候。…康弟统袭封昆阳候,位侍中。统从兄会袭安阳候,为虎贲中郎将。又封统弟秉为淯阳候。宗族皆列校、郎将。】

邓家所有人都做了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所以,即便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也是时候该把他们剿灭了。不然,他们如果讲良心,也就算了。如果不讲良心,过上几年,就又是一个梁冀了。

《后汉书·天文志》记载:邓皇后被废后,【宗亲侍中邓康、河南尹邓万、越骑校尉邓弼、虎贲中郎将邓会、侍中监羽林左骑邓德、右骑邓寿、昆阳候邓统、淯阳候邓秉、议郎邓循皆系暴室,邓万、邓会死,邓康等免官。】整个邓家都被灭了。

邓皇后被废的原因,《邓皇后纪》说是她与郭贵人争宠——这个罪名,实在是罪不至死的。(《天文志》说她【执左道】,则大概是在冤枉她。)即便罪该至死,也不至于诛九族,把整个邓家都连根除掉。所以,桓帝废后的原因,是在定期剿灭外戚。

邓皇后废后,桓帝又立窦氏为皇后。窦氏165年成为皇后,桓帝168年病死。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桓帝没有英年早逝的话,那么,再过上几年,等窦家渐渐强盛,桓帝又会随便找个理由,将窦家强行剿灭了。

这一招,灵帝也学会了。《后汉书·宋皇后纪》记载:宋皇后在位8年时,有太监冤枉她‘执左道’,(竟和邓皇后一样。)灵帝便把宋皇后废掉,并杀死她的父亲、兄弟——这件事,史书都说是灵帝昏庸,听信了太监的谗言。为何我却说这是灵帝的一招呢?因为:

1,《宋皇后纪》道:【诸常侍、小黄门在省闼者,皆怜宋氏无辜。】所有人都知道宋皇后是冤枉的,灵帝怎可能不知道呢?

2,就算宋皇后该被废,又为何要将她的父亲、兄弟都杀死呢?可见,灵帝的目的,废宋皇后倒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铲除整个宋家。

3,后来,灵帝又自称桓帝给他托梦,说宋皇后是好人,便给宋皇后平反了。

托梦这种事,自然是不存在的,是灵帝编的。不过,灵帝为何要编这样一个谎话呢?只能是因为:灵帝根本知道宋皇后没犯错,只是他要定期铲除外戚,所以强行冤死了她。如今,宋家已被铲除,对灵帝毫无威胁了,自然可以还她个好名声,给她洗刷冤屈。

废掉宋皇后后,灵帝选择立屠户出身的何氏做皇后,(即:何进的妹妹何皇后。)为何?因为立本就是贵族、官宦世家的人做皇后,她家本就是极厉害的朝廷官员,又成了外戚,将来把持朝政的几率就极大了。

(如桓帝的窦皇后。西汉时,她的祖先就是汉文帝的皇后了。东汉时,她的祖先是云台32将之一的窦融,连刘秀都要和他攀亲戚。又如灵帝的宋皇后。宋家也是颇厉害的,祖先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扶持汉文帝登基的宋昌。)

而立个家庭差的人做皇后,她家没什么实力,把持朝政的几率便小些了。不止灵帝立了屠户何家,桓帝本也是想立家庭差的田贵人做皇后的。《后汉书·陈蕃传》记载:【桓帝欲立所幸田贵人为皇后。陈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已立窦后。】《后汉书·应奉传》记载:【及邓皇后败,而田贵人见幸,桓帝有建立之议。应奉以田氏微贱,不宜超登后位。】只是陈蕃、应奉等官员集团的人一力反对,才不得不立了窦皇后。

这件事,史书都说是桓帝好色,所以宠爱、想立田贵人。但实际上,桓帝是从‘立一个家庭差的人,将来好控制外戚。’去考虑的。

--------------------------------------
附:

很多人认为何进的家族已经算很富裕了,但实际上,《后汉书·何进传》中,何苗就自称何家:【俱以贫贱。】比起贵族,他家算是贫贱。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3 21:35:09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4 19:44:20
第六章:皇帝为何帮太监不帮忠臣?(四)

灵帝对外戚的戒备,是极重的。因为:

1,以第4-10任皇帝为鉴。

2,他并非桓帝的儿子,是窦武、窦太后选他做皇帝的。《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刚登基时,也是由窦太后摄政。《后汉书·孝桓帝纪》记载:【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即:灵帝本就有窦家这个外戚大敌存在。若不主动防备、对付窦家(外戚),轻则会被窦家把持朝政,重则会被害死。

所以,灵帝主动对付窦武、窦家,让太监害死窦武,很正常,并不是他昏庸。而窦家与朝廷官员结了盟,灵帝便也对付朝廷官员,就更正常了。

(为何说二者结了盟?因当年,窦太后之所以能做皇后,便是因士大夫阶级的首领陈蕃,一力拒绝了桓帝原本的人选田贵人,支持立她。故,窦武、陈蕃二人最为亲密。)

这便是桓、灵二帝与前数任皇帝的不同之处了:前数任皇帝,皆是被外戚把持朝政后,为自保,才选择了反击外戚。故,那时的官员,大多选择中立、沉默。因为:外戚不会傻的去对付士大夫阶级,皇帝也不会。保持中立,不发生任何争斗,让自己的家族永远是贵族,就是最稳妥、有利的选择了。

而桓、灵二帝以史为鉴,知道外戚必会把持朝政、官员必会保持中立,便提前培养、扶植起自己的心腹势力了。即:太监。

所以,前数任皇帝,是因无人可用,才慌忙联合太监。被动。这就导致:

1,外戚把持朝政时,太监只是最低贱的奴仆,对官员毫无威胁。

2,外戚被消灭时,皇帝、太监掌握了整个朝廷。官员完全不是太监的对手,只能任太监欺压。

即:前数任时,太监、官员这两伙人,是完全斗不起来的。不是官员完胜太监,便是太监完胜官员。其中一方若想和另一方斗,就是在找死。

而桓、灵二帝,却是主动培养太监,主动。给予了太监巨大的权力。这就导致:外戚还存在时,太监就代表,甚至拥有皇权了。太监本是最低贱的奴仆,有了皇权,就成了新的贵族。而天下一共就这么大,新的贵族诞生,要大量获取利益,就肯定会影响到旧贵族的利益,双方的斗争就是难免的了。故,官员疯狂的进攻太监、(不惜扭曲事实,将旱灾、地震都冤枉到太监身上,说是太监引来的。)太监也疯狂的陷害官员。

不过,有皇帝的支持,官员是斗不过太监的。那么,除非官员愿意死,不然,他们就肯定要联合正在把持朝政、比皇帝还强大的外戚了。即:为何前数任时,官员都保持中立。桓、灵二帝时,官员却坚定地站在外戚这边、明着和外戚结盟呢?因为:前数任时,太监、官员是斗不起来的,自然会保持中立。(上文已分析的十分详细,此处就不复述了。)而桓、灵二帝时,以下三个形势同时出现:1,太监获得了巨大的权力。2,太监疯狂的进攻官员,官员绝非太监的对手。3,外戚还存在着,且实力极强。官员就自然会和外戚结盟了。

同理,汉朝20余位皇帝,为何只有桓、灵二帝时,发生了党锢之祸、大规模迫害‘忠臣’的事呢?不是桓、灵二帝昏庸,而是前数任时,官员都保持中立,你迫害他干什么呢?桓、灵二帝时,官员却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并与外戚结盟了。你不迫害、消灭官员,难道等着外戚和官员消灭你?

(桓、灵二帝昏庸,是史书对二帝的污蔑。因史书不能说桓、灵二帝之所以杀‘忠臣’,是因‘忠臣’们和把持朝政的外戚结了盟。)

故,灵帝时,朝廷分为二派:

皇权派:灵帝+太监。目的是维护灵帝的皇权。(所以,灵帝道:‘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不是灵帝昏庸,而是站在灵帝的角度,若没有太监,他早被篡位了。说不定和质帝一样,命都没了。太监确实和他的父母无异。)

贵族派:外戚+官员。外戚的目的是抢夺皇权、把持朝政。官员的目的是消灭新贵族,保持自己是唯一的贵族。

二派争的是利益,与大家印象中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其实是无关的:若论品德,当然是忠臣中好人多、太监中坏人多,我也是承认太监是极坏的。可是,若牵扯到利益纷争,品德就是次要的了——我是个十足的好人,但若你不死,我就会死。那你说,我会选择谁死呢?

所以,哪怕贵族派都是好人,从利益角度讲,他们也会对桓、灵二帝的皇权造成伤害。桓、灵二帝当然就要抢先伤害他们。

《后汉书·刘淑传》记载:【刘淑…上疏以为宜罢宦官,辞甚切直。帝虽不能用,亦不罪焉。以淑宗室之贤,特加敬异。】

党人集团的首领、‘三君’之一的刘淑建议杀死太监,说话还很难听。桓帝虽不听他的,却也不惩罚他,反而十分尊敬他。为何?因为桓帝知道刘淑的话是对的,(太监很坏。)惩罚他干什么呢?只是,太监是桓帝保护皇权的最大筹码,绝不能杀。故,桓帝虽不听忠臣的话,却也默认忠臣说得对。【每有疑事,常密谘问之。】有什么事,还是问刘淑的意见。

《后汉书·吕强传》记载:吕强建议重用忠臣、开除太监,灵帝【知其忠而不能用。】也是一样,完全是知道吕强忠心、吕强说得对的。但还是不能这么办——这么办,就等于找死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4 22:54:23
第七章:皇帝为何帮太监不帮忠臣?(五)

黄巾起义前后,太监向镇压起义的官员们索贿,没给的都被革职、陷害了。

请注意:太监向人索贿,并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在试探这些人的态度、立场。(钱其实是次要的。)

黄巾时,灵帝解开了党锢。即:很快,就会有一大批被太监陷害、革职过的党人,重新进入官场、重新做官了。那么,这批与太监有着血海深仇的人,他们的立场是什么?对太监来说,就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事了。

太监做出索贿这一行为后,官员愿意给钱的,不外乎三种:

1,准备站在太监这边。

2,虽不愿站在太监这边,却也不愿和太监闹的太僵,很聪明的保持中立。

3,虽不愿站在太监这边,但也自知不是太监对手,所以暂且隐忍。先给钱,日后再找机会对付太监。

总之,愿意给钱的,不管是好官还是坏官,都是暂时对太监没什么威胁的官。相反,不愿意给钱的,就是坚决要和太监斗争到底的官了——这种官是必须要消灭的,不然,等他解了党锢,重新做了官,还不往死了弄太监?

皇甫嵩、卢植等人的态度极其强硬,打死不愿给钱。于是,太监便向灵帝说他们的坏话。灵帝听了,立刻将他们革职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骂灵帝:‘昏庸、愚蠢!随便听太监说上两句,就把忠臣们害了!’

可是,前文我们分析过,灵帝是分得清善恶黑白的,他亲口说过:‘官员对国家有用,太监该死。’所以,明明知道官员好、太监坏,却还是把官员革职了,这就只能证明:灵帝本身就是想把这群朝廷官员革职的。

即:大批的官员被革职、陷害,其实不关太监的事,幕后黑手是灵帝。太监只是负责传话而已,却替灵帝背了这个‘陷害忠良’的黑锅。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一,对灵帝来讲,朝廷官员、太监,谁的威胁比较大呢?

明显是皇甫嵩、卢植这群官员。因为:如前文所讲,太监能把持朝政、压制官员,纯粹是因为皇帝的支持。皇帝若不支持他,他就什么也不是了:如灵帝处死封谞、徐奉等,只是一句话的事。又如《魏书》记载:【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招外将乎?’】曹操说灵帝死后,杀光太监,只用一个狱卒就够了。事后,灵帝一死,袁绍、袁术等年轻人也确实可以轻松屠杀太监。

而组建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各有各的背景、靠山、关系网,甚至手握兵权的官员们,才是灵帝需要忌惮的人。

故,压制太监,根本没必要。压制官员,才是灵帝最需要、应该做的。尤其是他们又与外戚结盟了,为了保护皇权,灵帝也是要支持太监、打压官员的。

(封谞、徐奉勾结张角,立刻被处死。张让勾结张角,却无事。为何?也不是灵帝宠爱张让,而是:1,太监只是靠皇帝而已,就算张让背叛了灵帝,灵帝也可以轻易废掉张让的权力,控制住局面,不会让自己受损失。故,可以继续留着他。2,贵族派对灵帝的威胁,是远超过张让的。张让乃太监首领,若杀了张让,太监便压不住贵族派了。而封谞《演义》中为十常侍,极厉害。正史中却并非十常侍,只是太监的中层。杀封谞,就无所谓了。)

二,对灵帝来讲,官员、太监,谁比较忠心呢?

还是太监。因为:如上所讲,没了皇帝,太监就什么也不是了,是要被仇家屠杀的。故,只有太监才会真心向着皇帝。而对有背景的官员来说,谁当皇帝不一样呢?他都是可以做官的。忠心自然就有限了。

证据有二:

1,如前文所讲,数任皇帝被外戚欺压、把持朝政时,官员大多保持中立,只有太监舍命相助。

2,《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中常侍吕强言于帝曰:‘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帝惧其言,乃大赦党人。】

黄巾时,太监吕强对灵帝道:‘若再不解除党锢,党人集团(朝廷官员)可能就会和张角结盟,帮张角推翻汉朝了!’灵帝听了,【惧】,立刻解除了党锢。

(请注意:吕强是一位很正义的太监,《后汉书·吕强传》说他【清忠奉公】,还救了很多党人,是站在党人这边的。连他都这么说,可见所谓的‘忠臣’,是真的会和张角结盟、造反的。)

你看,为何灵帝会解除党锢、给‘忠臣们’平反?不是因为他们忠心,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忠心!他们本就不忠心,你再不给他们点甜头,他们投敌就是很正常的了。

故,灵帝本就是想打压,甚至除掉他们的。

同时,黄巾时,官员们的表现也确实不好。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皇甫嵩趁机要灵帝解除党锢,(即:赦免所有党人的罪,并再度让党人做官。)并拿出自己的钱犒赏军队。

你看。

皇甫嵩的动机或许是好的,(解救忠臣、犒劳士兵。)但他的行为没得辩解,就是在趁机威胁、勒索皇帝。而灵帝还真听了,就证明他也真的有能力威胁到灵帝。

(黄巾时,有人就认为皇甫嵩的声望、实力都足以称帝,劝他趁机造反。《皇甫嵩传》记载:【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曰:‘…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所以,灵帝想开除,甚至弄死皇甫嵩、卢植等人,也就很正常了。正好太监在挑拨,他就假装糊涂,听信了挑拨,将他们革职。这个,并非灵帝愚蠢、昏庸,恰恰是他政治功力深厚的体现。故,大家都只骂太监陷害忠臣,灵帝则只是笨而已,是被太监蒙蔽了,人并不坏。却不知,灵帝才是幕后黑手。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4 22:54:38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6 14:41:27
第八章:刘备是做什么的?

张角造反后,各地镇压黄巾贼,缺兵,刘备便以百姓的身份参加了战争。《先主传》记载:【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带着他自己的部队,【率其属。】跟着校尉邹靖打仗。

不过,刘备只是一个小商贩,【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卖草鞋、席子的。怎么会本身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部队呢?在涿县这一县城中,竟拥有一支部队,绝对算是当地的土霸王了。就算是财主、官员,也是不可能有的,刘备怎么可能有呢?

这一问题,正史没有解释。《演义》则设计了‘桃园结义’的剧情,写道:张飞乃一财主,见刘备为国家叹气,就主动变卖家产,【同举大事。】刘备大喜,又遇到关羽,三人便结为兄弟,招募300乡勇,组成了这支队伍。后来,又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的馈赠,赠了【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

但《演义》只是小说而已,并非史实。‘桃园结义’这件事,不合逻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如:

一,无商不奸,张世平、苏双二个商人,为何愿意白白送给刘备如此多的物资?

这些物资,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是至少价值数百万的。就算对二个商人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可他们第一次见刘备,便毫不犹豫的送给了刘备,就极不合理了。

或许有人会道:‘你不够高尚。书上写的分明,是二个商人见刘备要报效国家,所以才资助他的。’

是这样吗?不太像。若二个商人真是如此想的,他们直接捐献给朝廷岂不更好?就算朝廷腐败,他们不愿捐给朝廷,又为何要捐给初次见面、毫不了解的刘备呢?万一刘备也腐败,又或是刘备打不过黄巾军,(刘备昨天还只是一个小商贩,按常识,他怎可能擅长行军打仗呢?)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一笔巨款?

二,刘备部队的成员,《演义》说是【乡勇】,正史则仍没有明言。但是,该部队的战斗力却颇高,甚至强于正规军。

《演义》中,该部队500人追着黄巾军5万人打——这剧情固然荒谬,是罗贯中在神化刘备。但正史中,该部队也是颇厉害的,初次上战场,便打败了黄巾军,(有颇多的朝廷正规军都被黄巾军打败。)立了大功。凭借此功,刘备由百姓升为安喜尉。(安喜县县尉,约等于今县公安局局长。《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尉主盗贼。】负责查案、捉贼。)

刘备一介百姓,手下有部队已是极不合理,为何该部队竟能强过正规军?

三,最关键的问题是:该部队明明是张飞倾家荡产所招募、建立,刘备一分钱未出,为何却是刘备做老大呢?立功后,也是刘备做官,张飞只做一个普通士兵(步弓手)。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仅仅是因为刘备年龄大?哪有按年龄来分谁是老板、谁是员工的呢?

或许有人会道:‘张飞愿认刘备做老大,是因刘备乃汉室宗亲、皇族后代,古人很注重这种名分。’

这一说法是大错的:若宗亲的身份有丝毫的用,刘备又怎会沦落到做小贩为生呢?

(宗亲这一身分,若拥有者为强者,自是可借此获得大量的利益。若拥有者为弱者,几百年前为皇族,现在是穷人,尊敬你这个‘皇族’,得不到丝毫的利益,谁又会理你呢?)

又有人会道:‘会不会是因张飞佩服刘备的谋略呢?’也应不是。二人初次见面,张飞哪知道刘备有无谋略呢?再说,张飞连出了名的聪明人诸葛亮都看不起,想烧了诸葛亮的房子,(仅《演义》中。)又怎会因为什么谋略去崇拜刘备呢?

横看竖看,颇有家产、武艺高强的张飞,也不可能甘愿做小贩刘备的小弟。但事实却是:张飞的确这么做了——究竟为何会如此呢?原因是:刘备的真实身份,和我们看到的完全不同。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乃蜀国人。《演义》又是尊刘贬曹的。故,二者为了美化刘备,常对史实进行一些隐瞒,甚至歪曲。其中,就包括了刘备的真实身份。

刘备的真实身份,并非卖草鞋的小贩,而是涿县一带的黑帮老大。所以:

一,张世平为何资助刘备?

《演义》的原因极高尚,但《先主传》的记载却是:【先主…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你看。

《三国志》虽也写的很隐秘,但分析一下,我们便可知道:刘备这人,其实是大商人张世平等,出资建立的黑帮的老大。

张世平等大商人,主要靠在涿郡贩马赚钱。而当时兵荒马乱,各地来回的贩马、走动,必会遇到山贼、土匪的抢劫。故,为了更安全的赚钱,张世平等就投资建立了一个黑帮,为他们保驾护航。

该黑帮的老大,就是刘备。因在涿县,刘备本就认识颇多混混、少年,甚至算他们中的首领。【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张世平见了,就看中了刘备,【见而异之。】给刘备大量的钱,让他招募更多的小弟,建立黑帮。(即:刘备的部队。)【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而该黑帮的工作,便是和抢劫商队的山贼拼杀。即:张世平和刘备的关系,并不是《演义》上那么大义凛然。仅仅是富豪张世平出钱、黑帮老大刘备出人,两人联手赚钱而已。

汉朝,贩马的商人拥有自己的私人部队,或是故意认识一些黑帮,是十分正常的。不然,常年带着大量的钱财、货物到处走,就是找死了。如《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贩马时,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和当地的‘豪杰’(即:江湖人士。)主动结交。【吴汉…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二,该部队的战斗力为何颇高?

清楚刘备的真实身份后,答案便很明显了:该部队并不是由什么乡中勇士组成,而是由黑帮人士、护送商队,天天与山贼互砍的人、亡命徒、恶霸地痞等组成。该部队每日刀口舔血,与山贼互砍,战斗力高过正规军,也就颇正常了。

三,张飞为何会让刘备做老大?

按《演义》的描述,毫无疑问,老大应是张飞,而不是什么都没做的刘备。但按《三国志》的描述,却恰恰相反。

《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关、张是怎么认识刘备的呢?并不是在他最落魄时认识的,不是桃园结义那么浪漫。而是:张世平要扶持刘备做黑帮老大,刘备得了钱后,便招募小弟,关、张便加入了刘备。

即:关、张二人,本身便是刘备的小弟,而不是刘备的兄弟。

和《演义》不同,关、张并未帮过刘备什么。刘备的崛起,与关、张毫无关系。(倒是关羽因惹了事,正在躲避通缉,刘备收留了他,帮了他大忙。此处亦可看出:刘备的部队、手下,大多是关羽这样的通缉犯、亡命徒,战斗力自然颇高了。)

而关、张二人的关系,《张飞传》记载:【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刘备是黑帮老大,下一级才是关羽、张飞。关、张二人都是帮中小弟,是平辈,没有高低之分。故,关羽年龄大些,张飞就叫关羽哥哥了。

按年龄来分谁是哥、谁是弟,这个,应该就是虚构的‘桃园结义’的最初模板了。只可惜,现实中,靠年龄来决定谁做老大,是绝无可能的。像《演义》,张飞乃一财主,刘备是一小贩,怎可能因年龄小些,财主便给小贩做手下呢?像正史,刘备乃黑帮老大,关、张乃小弟,就更不是按年龄分的了。只有关、张这种地位、实力相似的人,实在难分高低,才会按年龄来分。(即便如此,分的也只是哥哥、弟弟,仍是平辈。而不是老大、小弟,是上下级。)

故,《演义》也好,正史也罢,都对刘备做了美化。将拥有数百小弟的黑帮老大、县城中的土霸王,改作了身无分文的小贩。

大概在史官、罗贯中等文人眼中,出身贫困,做个小贩,总是比黑帮老大好听多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6 16:37:24
第九章:刘备的皇族身份是假的吗?

总有人怀疑刘备的宗亲身份,怀疑他是冒充的。实际上,他绝不是冒充的。证据有四:

1,正史承认。《先主传》白纸黑字,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2,即便不信史书,也该信同时代的人。正史中,是从未有人怀疑过刘备的。(包括曹操、孙权等死对头。)不像《演义》,常有人怀疑刘备。

3,刘备的爷爷乃县令,父亲乃郡中官员,也算官宦世家。(只不过刘父早死,他家便衰落了。)古时,普通百姓怎可能世代读得起书,甚至做官呢?这样的一个家庭,祖上绝非百姓,出身皇族是颇合理的。

4,刘备家虽衰落,却仍属于‘涿县刘家’这一家族。该家族应不小,单史书提及的,便有刘备的叔父刘子敬、刘元起,及一些同龄人。《先主传》记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刘备小时,常与【宗中】的同族一起玩。

刘备是宗亲,他的同族自也是宗亲了。(若他的同族不承认自己是宗亲,刘备早被拆穿了。)故,若说刘备是假冒的,除非涿县整个刘家家族都是假冒的了——这自是不可能的:一整个家族假冒皇族,早被朝廷抓捕、剿灭了。

故,刘备是真的汉室宗亲。

不过,如前文所讲,这一身份于落魄时是无什么用的:汉朝开国于公元前202年,刘备生于公元后161年,二者差了363年。即:即便每一位皇族只生2、3个孩子,每100个皇族只有1个人能活下来,传到刘备这,全国也至少有数万的汉室宗亲了。实在是一个十分常见、普通的身份,没大家想的那么特殊。

如《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新朝时,赤眉军要立汉室宗亲,便在军中征集。谁知,赤眉军只不过是一伙反贼,随便一找,队伍中就有70多个人是汉室宗亲。【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可见,民间的汉室宗亲是极多、极常见的。

《演义》着重描写刘备是宗亲,大家才觉得他特殊。而刘子敬、刘元起亦是汉室宗亲,谁又会觉得他们特殊呢?

不过,虽普通,但刘备也从‘皇族’这一身份上获得了二个极大的好处。是:

一,拜卢植为师。

卢植乃汉朝大儒,市长级,平民百姓别说拜他为师,想见他一面也是不可能的。刘备为何能拜他为师?和刘备的品德、能力无关,甚至和他是‘皇族’也无关。而是因为:他是涿县刘家的人。

卢植和涿县刘家一样,都是涿郡涿县人。《后汉书·卢植传》记载:【卢植…涿郡涿人也。】《先主传》记载:【先主姓刘,讳备,…涿郡涿县人。】一个县城中,存在着两个混的不错、有些地位的大家族。那么,这两个家族就必定会互相熟识、结交,甚至合作。刘家的孩子想当卢植的学生,卢植同意,也就很正常了。

(注:整个涿县刘家并不贫穷,是一个至少由四五个家庭、数十口人组成,两三代人都是本地当官的,甚至还有人当过县长的大家族。贫穷的只是四五个家庭中的刘备家而已,因为他父亲死得太早,他才几岁,什么都干不了,就只能由母亲来干活赚钱了。)

(不过,刘备生于这样的一个家族中,穷其实只是一时的。就算他庸庸碌碌的过,将来也必定比普通百姓过的好数百倍。如他15岁时,母亲让他学习,他便立刻拜市长为师、与市长女婿做同学了。普通人哪有这样的资格、机会呢?)

(所以,有人指着他家的大树说:‘这棵树像车盖一样,此家必出贵人!’并不是这人会看风水,也不是刘备真的有什么很特别、不同凡响的命,和那棵大树更无关。而是:这人在巴结刘备家,趁刘备家落魄时,对刘备家进行语言上的讨好、投资——如上所讲,刘备出生于这样一个大家族,他再怎么贫穷、没能力,将来做个老百姓眼中的贵人,还是很简单、正常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预言。)

故,刘备能被卢植收为弟子,主要靠刘家(注:不是刘备家,而是涿县刘家。)的面子。他要是别的地方、别的县城的落魄皇族,和卢植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去拜卢植,卢植是绝不可能收他的。

《先主传》记载:【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特地写明是【同郡】卢植。

和刘备一起被收的,还有刘家的刘德然——刘德然是刘备的亲戚,又是汉室宗亲,又是卢植的弟子,理应有些名气。可是,史书完全找不到他丝毫的记载。可见,他的能力是极其一般,甚至差的。这样的人,还是被卢植收为弟子了。为何?还是看在涿县刘家的份上。

二,加入公孙瓒。

成了卢植的学生,接触的人脉,自然就非富即贵了。如公孙瓒,是市长的女婿,【公孙瓒深与先主相友。】在刘备还是个学生、十分贫穷时,便对刘备极好了。后来,刘备被乱贼打败,极落魄,公孙瓒便立刻收留他,封他做别部司马。刘备立了几功,又提拔刘备做了平原相。(相当于市长。)

不过,此处不合常理的是:公孙瓒这样的一个贵族,为何要对贫穷的无名小卒刘备这么好呢?市长的女婿真心的把一个穷人当作兄弟,不断地帮助他,这种事现实中怎可能发生呢?

有人会道:‘这是因刘备是公孙瓒的同学啊!他二人同学情深。’

事情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未必。公孙瓒无私的帮助刘备,绝不是因同学情深,而是看中了刘备的身份,想要利用刘备造反,立刘备为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苗头已经出现,很多政治嗅觉敏锐的人,都意识到乱世即将到来。其中,有的人认为东汉末,世界会像春秋时代那样发展。如荀彧、张纮等。故,他们劝自己的主公学习春秋的成功者齐桓公、晋文公,学他们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千万不能杀皇帝、自立为王。

有的人认为世界会像战国时代那样发展。如袁绍、袁术等。袁术给袁绍写信道:【禄去汉室久矣,…此与周末七国无异。】认为现在的形势像战国,不能盲目的模仿春秋尊王攘夷,而是应自立为王。(战国时,若还坚持尊王攘夷,是必定会被别国淘汰的。)即:袁术称帝并不是愚蠢的行为,而是有他的政治观点的。袁绍也是赞同的,【绍阴然其计。】

有的人认为世界会像秦朝末年那样发展。如鲁肃等。鲁肃的《榻上策》中,将孙权比作刘邦,曹操比作项羽。

但实际上,东汉末年最像哪个时代呢?最像新朝。(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随后,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新朝、扫灭群雄,建立东汉。)同时,新朝也是距东汉末最近的一次天下大乱。诸葛亮的口号是‘光复汉室’,便是希望蜀国可以走、模仿新朝刘秀的路线。(诸葛亮的作品《正议》中,便将刘备比作刘秀,曹操比作王莽。)

而根据新朝群雄逐鹿的经验,想造反成功,是必须要找一个汉室宗亲,立该宗亲为名义上的主公的。(也就是所谓的【王莽时,天下咸思汉德。】大家都怀念汉朝,只认汉室宗亲做皇帝。)新朝的几路反贼,不论自身实力有多强,都是立汉室宗亲为主的。如:绿林军拥立的是刘玄,赤眉军拥立的是刘盆子。刘秀、刘永等反贼,则本身就是宗亲。

甚至有人冒充汉室宗亲,也被一些势力拥立为主了。如王郎,假装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便被赵国豪族李育、张参拥立为主了。《后汉书·王郎传》记载:【王郎缘是诈称真子舆,…立刘子舆以观众心,百姓多信之。】

又如卢芳,假装自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文伯,也被三水豪杰拥立为主了。《后汉书·卢芳传》记载:【王莽时,天下咸思汉德,卢芳由是诈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三水豪杰共计议,以卢芳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共立卢芳为上将军、平西王,…立卢芳为汉帝。】

故,公孙瓒的政治嗅觉极敏锐,他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想要割据一方、造反。而造反最容易成功的方式,便是复制上次天下大乱时的成功方式:立汉室宗亲为傀儡。所以,他格外的关注每一个汉室宗亲,也就很正常了。哪怕该宗亲极落魄。(再落魄,也是真正的汉室宗亲。上次天下大乱时,可是连假的汉室宗亲都有人抢。像刘备这种100%真的,又怎能轻易放过呢?)

大家都说曹操的政治水平极高,因为他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实际上,公孙瓒的政治水平也是极高的,他是三国最早想这么做的人:早在十几年前,曹操还没想挟天子、刘备才15岁时,公孙瓒便考虑到日后造反、立汉室宗亲为天子的事了。

------------------------
附:

我说公孙瓒想立刘备为皇帝,肯定会有人觉得太过异想天开。但实际上,三国时,想拥立汉室宗亲做皇帝,是很常见的。

如韩馥、袁绍,就想立刘虞做皇帝。又如扬州反贼郑宝的部下:刘晔还没当官时,将反贼郑宝偷袭死,然后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孤身闯进郑宝的兵营中。结果,郑宝的部下不但不杀刘晔,反而要立刘晔为新主公。为何?《刘晔传》记载:【刘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刘晔说自己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汉室已经衰微,自己也不是汉室的直系——言下之意,就是反贼们之所以立他,还是看中了他汉室宗亲的身份,所以他才要解释道:‘我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你们不要拥立我。’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6 20:36:03
第十章:怒鞭督邮之谜。(上)

刘备做了官,却又丢了官。为何?《演义》道:一位督邮问刘备索要贿赂,刘备不给,便要开除刘备。张飞大怒,便打了督邮一顿,三兄弟弃官逃命去了。

(督邮,便是监察官。《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负责监察县的官员。)

于是,大家就说督邮是个贪官、坏人,都为刘备抱不平。

但实际上,这督邮是个清官,真正坏的人是刘备。

怒鞭督邮这事,《演义》是张飞做的,正史却是刘备做的。《先主传》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弃官亡命。】

正史中,不是督邮主动问刘备要钱,而是刘备主动要求见督邮,督邮反而拒绝见他。即:督邮并未向刘备索贿。倒是刘备,本是想向督邮送礼的,但督邮装病不见他,拒绝了他的送礼。

《典略》记载:【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

故,督邮是个拒绝贪污的清官。

不过,既然是个清官,为何要开除刘备呢?《先主传》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典略》记载:【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因朝廷颁布了新政策,靠镇压黄巾军而当官的人,要被淘汰、革职。所以,督邮因这件【公事】来到安喜县,开除刘备,只是执行国家政策,公事公办而已。就算督邮没来,【备疑在遣中。…当遣备,备素知之。】刘备本也是要被开除的。

刘备不想被开除,便给督邮送礼、走后门。督邮拒绝受贿,刘备便【恨之】,把他绑在树上打,【欲杀之。】你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显然,刘备是个蛮不讲理、心狠手毒的恶霸,(他本就是黑帮老大。)史书是写的很清楚的。只不过,自古都是美化刘备的,惯性思维之下,大家倒都觉得督邮是坏人,刘备打得好了。

刘备被革职,究竟该怪谁?怪督邮是怪不到的,只能怪朝廷出了个新政策——朝廷为何出这样一个新政策?其本质,还是皇权派与贵族派在政治斗争。

张角造反后,太监是无什么军事能力的。故,灵帝要镇压黄巾军,防止汉朝被张角推翻,就必须要依靠朝廷官员。这样,贵族派就有二个方式趁机获利了:

一,要挟灵帝。

灵帝急需他们,他们自然可趁机向灵帝提些条件。如前文说的皇甫嵩,便趁机要灵帝解除党锢,并拿出灵帝自己的钱,犒赏部队。(部队目前的使用权,在皇甫嵩、朱儁等朝廷官员手中。)

这二件事,灵帝以前都是拒绝的。但现在,立刻答应。【帝从之。】

二,增加实力。

整场战争由他们掌控、去打,他们自可:

1,提拔自己人。《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诏公卿出马、弩,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诣公车。】将军们的子孙、朝廷官员们推荐的人,都封官了。

2,招募新人。一方面,他们可光明正大的招募新兵。【募精勇。】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像刘备这样的民间势力愿意加入他们。

故,在镇压黄巾军中获利、做官的,就只有二类人:1,本就是贵族派的人。2,本是民间的无派别人士,但他跟着朝廷官员打仗,大概率会成为贵族派的人。(如刘备,跟着邹靖打仗,将来跟着邹靖混的可能,就远高于跟着从未见过的太监。)

贵族派的人都升官了,又获得了大量的新生官员,实力骤增,对皇权派极为不利,皇权派自然要对他们进行削弱——这次,不是太监能削得动、办得成这事的。灵帝就亲自出手,不讲道理的下了一道圣旨:通过镇压黄巾军当低级官员的人,(全是贵族派的人。)全部革职。

(为何只开除【因军功为长吏者】,也就是通过打仗新当官的低级官员呢?因高、中级官员,本就是贵族派的人,若被全部革职,贵族派就直接完了。横竖是死,贵族派就必定会与皇权派拼了,发动政变。)

(而通过打仗新当官的低级官员,本身并不是贵族派的人,只是将来有可能加入贵族派而已。只革职他们,贵族派只是没赚,自身并没有亏损。故,可以接受,双方仍可以维持住平衡。)

所以,刘备就‘怒鞭督邮’了。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是个冷静、有心机的人。按理讲,他是不可能做出‘怒鞭督邮’这一行为的:若他乖乖接受革职,官路就未被堵死,日后是还有机会做官的。(不管机会有多小,总比他打了督邮是大的。)最差,身份也还是百姓,大不了回涿县继续做黑帮老大。可是,他打了督邮,就成了通缉犯,日后绝无可能做官了,还要被通缉。

刘备为何会如此冲动?难道他不想做官了?他是肯定想做官的:他本是黑帮老大,日子过得很富裕,喜欢玩【狗马、音乐、美衣服】,爱好都极花钱,不是史书上美化的那么贫苦。(靠卖草鞋为生。)他若不想做官,就不会冒着赔光所有手下的可能,也要当‘义兵’,主动帮朝廷镇压黄巾军了。(尤其是即便镇压成功,朝廷也是有可能不认账的,让他得不到丝毫的回报,反而直接破产。如这次。)故,刘备是不满足于做黑帮老大的。他宁愿压上自己的一切,也要做官。

既然如此,他这次直接打督邮、断自己的官路,就只能解释为:他很清楚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所以,他是在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6 23:00:33
第十一章:怒鞭督邮之谜。(下)

如前文所讲,‘刘备丢官’这件事,本质和督邮无关,而是皇权、贵族二派在斗争,刘备这一类小喽啰,被斗争无辜波及了。就算刘备不打督邮,故意讨好督邮,他也是要被开除的。(他给督邮送礼,督邮根本不要。)

为何?因他是通过邹靖进入官场的,(邹靖镇压黄巾军,他率所有手下加入。)而邹靖是标准的朝廷官员,属于贵族派。故,在皇权派眼中,刘备的政治面貌,已经是朝廷官员那一派的人了。这种面貌的人,属于潜在的敌人,不问三七二十一,直接刷掉、永不录用就行了。管他是尊敬督邮还是殴打督邮呢?

(公孙瓒和邹靖是认识的,公孙瓒还救过邹靖。《英雄记》记载:【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俱追胡,靖为所围。瓒…解靖之围。】刘备没加入别人,偏偏加入邹靖,应该是公孙瓒给二人牵的线。这样,邹靖获得刘备这一私人部队,实力更强了。刘备跟着自己人打仗,也会受到更多的照顾、好处。二人都更容易立功,双赢。)

即:不论如何巴结、讨好,在太监把持朝政的前提下,刘备是永远都做不成朝廷(皇权派)的官的。

所以,他打督邮并非冲动,而是很理性的行为。他的目的有二:

1,不论如何讨好,他都是要被开除、永远做不了官的。就不如怒打督邮一顿,以泄心中怒火。

2,做不了皇权派的官,若想做官,就只能做贵族派的。他打督邮(皇权派的使者)一顿,就是增加他在贵族派眼中的政治面貌、资本:他敢对皇权派的人下手,且已成了皇权派的敌人,若贵族派肯给他个机会,他是绝对忠心于贵族派的——因他若不忠于贵族派,就只能做通缉犯了。

刘备打督邮,其实和曹操刺杀张让、打蹇硕的叔父一样,是在故意得罪皇权派,增加自己在贵族派的政治面貌。只不过,曹操的家庭颇好,父亲乃国家总理,做出这一行为后,立刻便进入了贵族派内部。刘备却只是个百姓,谁认识他呢?便只能逃亡了。

但刘备想做官,这一代价就是必须要付的:若不打督邮,虽不用逃亡,却只能一生做百姓了。打了督邮,虽要逃亡,也未必能做官,却还是有一点(尽管很少)机会的。

后来,刘备竟真的又做官了。《先主传》记载:【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何进派部下毋丘毅招兵,刘备跟着一起去,路遇贼寇,打赢了贼寇有功,做了下密县县丞。(县丞,约等于今副县长,负责县中文书、仓库、监狱等方面的工作。《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县丞署文书。典知仓狱。】)

这段记载,显然是史书在美化刘备,不能信:刘备最高不过县级别,此时更是一介逃犯,怎可能与大将军何进的部下一同行动?(《先主传》甚至有二人平级之意。)真实的情况,应是毋丘毅奉命出外招兵,遇贼,与贼寇作战。刘备率手下主动参加了此战,立了功,便被封为下密丞了。就像他主动参加邹靖镇压黄巾军一样。

刘备为何能再度做官?仅从表面看,自是因:1,刘备在此战立了功。2,刘备有一批善战的手下,毋丘毅本就是来招兵的,当然愿意将他们收入麾下。

但若从本质看,还是因皇权、贵族二派的斗争:贵族派的低级官员被大量革职,实力受到损伤。所以,何进放低了录取线,大量招人进他的派,想要恢复贵族派的底层实力。这样,就给了刘备这种民间势力做官的机会。(若非因斗争降低了录取线,刘备这些出身民间的非贵族是不可能做官的。)

刘备这次做官,是有些受重用的:他直接被封作县丞,后又丢了官。【复去官。】(为何又丢了官?自然又是皇权派在打击贵族派,又革职了一批他这样的人。)竟又被封了官,还升职了。【后为高唐尉,迁为令。】做了高唐县县令。证明贵族派是有些重视他的,他一被革职,上面就再给他个更高的官做。

刘备并无背景,上面为何会重视他?与他的能力无关:若与能力有关,刘备做安喜尉时,便有一批善战的手下了,与现在并无区别。当时为何无人保他、任由他被革职呢?所以,还是因他打了督邮,在贵族派眼中,政治面貌极好的缘故。(绝对忠于他们。)自然比政治面貌、立场不确定的人,(包括未打督邮前的刘备。)值得重视了。

故,刘备为何打督邮?并非自古认为的惩罚贪官、为民除害。而是:A、B二派是敌人,加入不了A派,便打A派的人,换取加入B派的可能。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6 23:00:58
今天的四更以送上,补上昨天的二更,希望朋友们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7 10:31:37
第十二章:太监为何想杀何进?

灵帝快死了,谁当下一任皇帝呢?残酷的皇位争夺便开始了。

争夺皇位的有二人:

1,刘辩。即:后来的汉少帝。

少帝是何皇后的亲儿子,贵族派(即:何家+朝廷官员。)自然支持他。

2,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

献帝是王美人的儿子,王美人则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后汉书·何皇后纪》记载:【王美人…生皇子刘协,何后遂鸩杀美人。】所以,何家、贵族派是献帝的仇人。

故,若少帝成了皇帝,何进命他废掉太监,朝政就会被何进把持。甚至汉朝会被何进篡位,变成‘何朝’。而献帝若成了皇帝,他继续重用太监,便仍可与贵族派抗衡,(他与贵族派是仇人,若他不重用太监,没自己的心腹,便必定会被贵族派废掉、杀死。)汉朝仍可姓刘。皇权派(即:灵帝+太监。)自然就要支持献帝。

即:选谁做继承人?看上去是刘辩、刘协两个人的事,但本质上,和他俩其实没什么关系,(他俩谁适合当、谁不适合当,都无所谓的。)仍是皇权派、贵族派在斗争。

实际上,二派在继承人上的斗争,早在献帝刚出生时,(即:8年前。)便开始了。并不是最近(即:灵帝快病死时。)才发生的事。

《何皇后纪》记载:【王美人…生皇子刘协,何后遂鸩杀美人。帝大怒,…董太后自养刘协。】

刘协一出生,何皇后就把王美人杀了。为何?因为灵帝会以史为鉴,学会了桓帝定期废后、剿除外戚这一招。何皇后自然也会以史为鉴,知道灵帝接下来可能会剿除外戚,找个理由把何家废了。(何家做皇后,也9年了,已有了颇大的势力,该废了。)

故,她就抢先把王美人杀了:灵帝只有二个儿子,何皇后、王美人各生一个。王美人一死,若再废了何皇后,又能立谁做新皇后呢?若立没有生育的嫔妃,是绝不可能的。官员们(与何家同为贵族派)肯定会抓住这一点不放,让灵帝废不了后的。

何皇后杀了王美人,保住了自己的后位。灵帝见了,就把刘协交给了董太后抚养。所以,大家都叫刘协是‘董候’。

灵帝这一行为,就证明他早就定下要立刘协了:董太后乃灵帝的亲生母亲,自然是完全向着灵帝的。把刘协交给董太后,有二个用意:

1,何皇后说不定还会暗杀刘协,让她儿子成为唯一的皇子。(这样,她儿子就一定可以做皇帝了。)若将刘协交给别人,别人敢不敢得罪贵族派呢?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何皇后害死刘协了。交给董太后,董太后一定会拼死保护刘协,安全些。

2,刘协的生母级别较低,只是个美人,比贵人都不如,更别提皇后了。刘协比起少帝,地位是不太尊贵、正统的,不利于他将来争皇位。而董太后地位极高,刘协被董太后自幼抚养,成了董太后的人,地位就大大提升了。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汉,后宫分为‘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五个级别。其中,皇后最为尊贵,不必多说。贵人次之,是有爵位的,【金印紫绶】。美人、宫人、采女又次之,没有爵位,只是按时领一些赏赐和生活费而已。)

这是8年前二派皇位的斗争。而如今,灵帝要死了,二派的选择就应是:

贵族派:灵帝一死,太监就完了。故,贵族派是希望灵帝早点死的。死的越早,对贵族派越有利。

若贵族派冒险些,就应做点手脚,让灵帝早点死。若贵族派谨慎些,静静等着也无妨,反正灵帝已必死无疑了。

(杀皇帝是十分冒险的,很容易产生变数,被皇权派抓住借口,反过来铲除贵族派。所以,贵族派还是选择了默默等待。)

皇权派:他们自是希望灵帝晚点死,甚至不死的。故,他们的做法,便与贵族派完全相反,应尽量延长灵帝的寿命——可生死有命,就算是皇帝,也无法阻止自己快死了这一事实。既然如此,皇权派就该抢在灵帝死前,抢先对付贵族派!

灵帝死后,皇权派完全不是贵族派的对手。死前,(或人虽死,但消息尚未传到宫外。)则势均力敌。故,皇权派必须主动出手,绝不可像贵族派那样默默等待。

所以,蹇硕就准备暗杀何进。

请注意:太监先想杀何进,何进却没先想杀太监,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太监坏、太监总想害人,何进好、何进善良等。而是皇权派只能选择主动出手,不然,就必输无疑了。贵族派则不必这样。

实际上,太监这一行为,非但不是坏,反而是忠君爱国:蹇硕这人,本就是灵帝用来克制何进的。《后汉书·何进传》记载:【灵帝…置西园八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虽大将军亦领属焉。】灵帝将贵族派几个善于带兵的官员,全都安排成蹇硕的手下,归蹇硕管理,(一者,是直接压制这几个贵族派的人。二者,蹇硕做了他们领导,也可能将他们策反、吸收到皇权派这边。)连何进都要听蹇硕的命令。

又记载:【帝疾笃,属协于蹇硕。硕既受遣诏。】灵帝死前,竟把儿子托付给了蹇硕。可见,蹇硕才是灵帝最信任的人。而蹇硕又是奉了灵帝圣旨的,即:杀何进、立献帝,是灵帝的遗愿。太监是在拿自己的命,去冒险完成灵帝遗愿的。

---------------------------------------------
附:

史书说少帝为人轻浮,不适合做皇帝。《后汉书·何进传》记载:【帝以辨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这一历史记载,其实是不可信的。因这一评价出自灵帝之口,而灵帝绝不可能给少帝好评价:贵族派本就比皇权派强,他若再夸少帝,皇位就肯定是少帝的了。故,他肯定是要故意给少帝坏评价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7 17:19:49
第十三章:何家为何不想杀太监?

灵帝一死,太监就没靠山了。故,这次的政治斗争,不用斗,就知道贵族派必胜了。何家的刘辩做了皇帝,即:汉少帝。

太监还是很会看形势的,一看自己必败,十常侍立刻杀了同为太监的蹇硕,壮士断腕,向贵族派表示:我们认输了!

贵族派中,官员的态度是很坚定的:他们早被太监欺负的不成样了,好容易翻了身,哪可能心慈手软呢?誓要杀光太监。后来,二袁等官员冲进宫中,见太监就杀,连没长胡子的正常男人都被杀光了。

外戚的态度,却有些微妙了:太监找何皇后(现在成了何太后。)求情,何太后就原谅了太监,下令不让何进和官员们杀太监。何进听了,也露出一副无法违抗太后旨意的样子,不杀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骂何太后妇人之仁、何进愚蠢:太监那么坏,怎么能放过他们呢?这不是放虎归山嘛!故,何家兄妹自古以来的形象,就是十分愚蠢、没脑子的。

乍一看,他们真的很笨。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王美人一生了儿子,何太后就立刻将她毒杀,哪像是有妇人之仁的人?而何进,之前太监把持朝政、实力极强时,他都想铤而走险杀太监。现在太监弱的不行,他反而不想杀了,这又怎么可能呢?难道他真不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

不可能。所以,何家兄妹不杀太监,肯定是有他们的深意、理由的。

有何深意呢?

何太后这人,与前数任外戚的最大不同是:被她家把持朝政的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对女人来讲,儿子当然是比哥哥亲的。故,她绝不想她哥篡了她儿子的位,甚至害死她儿子。

而前数任外戚,小皇帝都和太后没血缘关系,是从一批刘姓皇族中选的。那么,小皇帝被不被太后的哥哥篡位、死不死,和太后又有什么关系呢?太后当然是向着她哥的,一力支持她哥篡位。

所以,别的太后可以尽情的让她哥把持朝政、增强实力,何太后却不行。若何进强到了一定地步,她儿子就必死无疑了。故,她就要留下太监,来克制贵族派。

现在,朝廷的内部形势是:皇权派接近灭亡,(灵帝已死,太监失势。)贵族派独大,失衡。少帝很容易被何进篡位。而何太后代表皇帝,少帝本身就是皇帝,只要他二人愿意大力扶持、宠信太监,很快,新的皇权派就可以形成。(即:太后+皇帝+太监。)和贵族派(即:何进+官员。)对抗,让朝廷再度平衡。

(为何非要扶持太监,而不能太后自己和贵族派对抗呢?如前文所讲,是因太后乃女人,居住深宫,很难、不适合与百官接触,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做她代言人的,一般是她的父兄。而何太后想克制何进,就只能扶持太监,让太监把持朝政、做她的代言人了。)

原本的仇人,(太监支持献帝,何太后支持少帝,双方恨不得对方死。)现在却成了盟友。(何太后舍命保护太监。)这在政治斗争中是颇常见的。故,太后不让杀太监,并非妇人之仁,而是为了保护她儿子的皇权。

《后汉书·张让传》记载:【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张让等死前,对少帝哭道:‘我们太监死了,天下就要大乱了,希望陛下珍重。’

这一记载,须注意二点:

1,说完这段话,太监们便主动跳河自杀了。即:这段话乃太监们的真心话,是事实,绝不是在骗人——他们都决定自杀了,死后,骗的少帝认为他们最忠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2,这段话并非对献帝说的,而是对一直以来的仇人少帝说的。即:太监们虽做了很多坏事,也曾狠狠攻击过 ,但事实是:只有太监活着,皇帝才能战胜外戚、(如第4-10任皇帝。)朝廷官员才能被压的死死地。(如桓、灵二帝时,皇帝都是随意革职官员的。)太监一死,皇帝、皇权就全完了。

汉朝为何灭亡?与十常侍太坏、黄巾起义、董卓专权都无关。就是因十常侍被那群所谓的‘忠臣’逼死了。(这些忠臣,颇多是真正的好人,但他们只看到了品德的好坏,所以疯狂攻击贪污、害人的十常侍。却没看到在多方势力的政治斗争下,国家竟是不能没有太监的。)自此后,谁还会舍命帮小皇帝呢?献帝就自然要被权臣挟持了。被篡位,便是早晚的事了。即:皇帝、皇权,只有靠太监才能保护。

何太后的想法是这样。那么,何进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
附:

何太后与十常侍的关系,是颇好的:

1,《后汉书·何进传》记载:【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郭胜和何家是同乡,何家能当上皇后,郭胜出了很多力。

2,何进的弟弟也道:‘我家贫贱,多亏十常侍才能发达。’

3,《何皇后纪》记载:【后遂鸩杀美人。帝大怒,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何太后杀了王美人,灵帝怒,要废了她,也是十常侍出来劝阻。

4,《何进传》记载:【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张让的养子,还娶了何太后的妹妹。

故,极多人都说:‘何太后保护太监,是因她本来就和太监的关系很好。’甚至,还有说何家与太监是盟友的。

这一说法,自然是错误的。

就算要用太监保护皇权,何太后为何不能新培养一批,而是宁愿得罪百官,也要保护、用十常侍呢?

因为:

1,十常侍曾把持过朝政,如今虽衰落了,他们的关系网、部下、同党却还存在着一些,不是随便找一个太监能比的。

2,十常侍曾把持朝政,其政治能力极高,也不是随便一个太监能比的。

说到底,皇权派已十分衰落,用十常侍,肯定是比用别的太监恢复的快的。何太后保护他们,还是出于政治的角度,想要快速巩固皇权。与感情无关。

而皇权派的十常侍,为何与贵族派的何家关系颇好?甚至帮助过何太后多次?与他们感情好、同乡也无关,还是出于政治的角度。

前文说过,灵帝定期剿除外戚,要废了贵族出身的宋家,立屠户出身的何家——这件事,其实是不容易办的:因贵族本就是当官的出身,官官相护,官员自然都支持自己人做外戚。当年,桓帝要立贫寒田家,就被官员们否决了,不得已,还是立了贵族窦家。

十常侍是灵帝的人,那么,他们一力支持何家,就和私人感情无关了,而是在帮灵帝剿除外戚,废贵族(宋家)、立平民(何家)。

史书想的没这么深,就误认为太监、何家是同乡,所以帮何家。写他们私人感情很好,所以何太后又保护太监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2-01-07 17:20:15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