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孔子

字数:6627访问原帖 评论数:9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4 05:09:32 更新时间:2022-08-02 09:41:54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03 21:09:32
介绍一本书,雷人孔子。这本书用最现代的语言,简单的介绍了孔子这个人的一生和他的追求,对于我们了解孔子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里面有很多观点,我们也不一定赞同,不知道能不能在这里发表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03 21:11:08
雷人孔子


个人资产
估计学费收入总计干腊肉最低三万条以上至少人民币450万:
年薪,奉粟,每年六万,省级待遇,住房、校舍等固定资产及其他赞助未计。
简历
年轻时曾任仓库出纳,畜牧局干事。后辞职下海自办学校,51岁任中都专区首长(相当于县长),后来,任建设部副部长,公安部长,最高做到代理国务总理,长期担任孔子学校董事长,校长,教员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04 21:43:39
当时鲁国的政治版图,实际权利掌握在三卿,季氏为上卿,权势最大,基本上掌握了政权。三家贵族都有自己的政务,任命有下属官员。各家贵族下面也有属于自己的都邑,都邑的长官,即“宰”,下面还有一些主管具体事物的官员司徒,司马等。至于国君也有自己直属的都邑,也有一些行政官员如司空,司寇等。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05 20:47:12
第一章,艰难的出生和成长

孔子的履历。祖先和他的爹地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以后移居到鲁国。古代排行依次叫孟仲叔季。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当然是老三,是一名武士,立过两次战功。是陬邑大夫。据推算,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孔子的母亲带着孔子到鲁国的都城,曲阜的阙里居住。那个时候人们喜欢搞各种仪式,孔子小时候免不了跑去看热闹,逢年过节免不了磕头烧钱叫饭奠酒之类。孔子17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去世后两年,孔子结婚了,一个宋国的女子,叫亓官氏。生个儿子叫孔鲤。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1 07:56:21
第二章,孔子的打拼与发迹
鲁国的国君,差不多只是名义的最高领导,主要是下面权臣的力量太大,国君之下是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大贵族。孔子一生经历的鲁国国君共四位:鲁襄公,鲁绍公,鲁定公,鲁哀公。所经历的季孙氏执政者也是四位: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当时的社会阶层,除了最高层国家元首国君和最底层干活的普通老百姓外,中间的有卿,大夫,士。孔子的父亲是陬邑大夫,孔先生的阶层,也应该是士。孔子在他儿子出生那年,他当了一名“委吏”,职责是管理仓库。一年后又去做了“乘田”,主要主要职责是管理畜牧。“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以后自己办学。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1 18:02:34
孔子到鲁国太庙询问礼仪,到宋国学习礼仪,自己办学校讲礼仪。
孔子27岁那年的秋天,郯国君主到到鲁国访问,孔子向石郯国国君学习古代官制之事。29岁那年又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30岁左右的时候,孔子的学生已经不少了。当时私学兴起,郑国邓析子算是鼓捣法律的,培养律师的专门学校。“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是诉讼辩论的高手。在鲁国则有少正卯。史记记载,孔夫子30岁那年,齐景公问了孔子一个问题,孔先生的回答使其结果很满意。孔子的名望与日俱增。孔夫子34岁那年,孟僖公在临死前对他的管家说,让他的两个孩子跟着孔子去礼法。孔子得到国君鲁昭公的赞助到京师礼。拜访了老子和苌弘,请教了音乐问题。孔子的影响加大,学生越来越多。是年孔子35岁。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2 20:55:00
可惜的是你这个问题,当时孔子还没出生,所以才没法给你解决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3 10:30:49
征地伪造补偿黑账肆虐动特警(百度、搜狗)

山西省原平市为什么不回应、不面对、不解决?!
回复七楼这个问题,可惜当时孔子的时候还不知道,所以他没法给你解决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3 11:12:03
那期间鲁国国内的政治越来越混乱,昭公想趁机去掉季氏,可是反而被三家联合打败,出走。孔子决定离开鲁国。带着部分学生首先到了齐国。在高昭子当一名家臣。被推荐见齐景公。齐景公打算把尼谿封给孔先生,遭到群臣的反对。晏婴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以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孔子在齐国受到贵族的攻击,不得已只能离开了。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5 20:06:38
第三章,孔子的饮食起居
孔子对于饮食起居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一,12个不能吃,总体要求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主要是指主食;脍,指荤菜,是指且细的鱼肉。
论语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餁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吃。”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吃。食物变颜难看不吃,食物气味难闻不吃。烹调烹饪的不好不吃。不当时的不吃。切割的不符合规矩的肉也不吃,调味品不恰当的不吃。宴席上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得超过主食。只有饮酒可以不限量,但也不能饮到醉的地步。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能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不多吃。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1-29 20:29:09
论语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04 12:20:52
吃饭时规矩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撤姜食
论语10.19'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10.11"虽素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使是粗饭菜汤,食前也一定要先祭祀,而且要敬恭恭敬敬的祭祀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06 19:51:30
三,特殊情况下的吃饭
论语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君主赐给的食物,孔子一定要摆正座位先尝它。君主赐给的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宗。君主赐给的活物,一定要把他养起来。
那时候国君吃饭时,先祭祀祖先,这时下级就先尝一尝,据说意思是自己先尝了,表示米饭没问题,然后国君才能放心使用。君主赐给的活物,一定要把他养起来,表示君王所赏赐,无故不敢杀也。
。有盛大的宴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立起来表示恭敬。(论语10.25"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07 18:41:37
儒家的有很多礼节,让人家感到特别虚伪。尤其那讨好的的功夫,奴才相。实在让人感到恶心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10 12:12:56
,饭量酒量估计
孔先生说,“不多食”估计他饭量不大。但酒量不小。所谓“惟酒无量,不及乱”。孔夫子还说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10 21:19:25
,坐立行走
10.12 席不正,不坐——坐席摆的不正不坐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试之,式负版者"。遇到穿着丧服送死人的人,在车上也要把身子微微向前,扶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同情。看见背负着国家版籍的人,在车上也同样要表示敬意。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14 21:45:17
坐车的规矩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sui。车中,不內頋,不疾言,不亲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端正正的站好,然后手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很急促的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17 18:06:47
10.20 "君命召,不俟si驾行矣。"——君主有事召见孔子,不等马车准备好,就自己先步行前去
(国君召唤的时候不乘车,装作匆匆忙忙的样子,仿佛撂下手头的活赶忙去的情形。孔夫子的礼教,实在是显得虚伪做作。)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20 15:25:51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同本乡人一起饮酒的仪式结束后,要等老人们都离席了,才能离开。食不语,寝不言。
10.24 ''寝不尸,居不客'"——睡觉时不要只挺着像死人似的;

这两条还是可以的,尊重老人嘛,让老人先走,这是对的,不能什么事情都让领导先走。至于吃饭不说话,睡觉不说话,还是有科学道理的,说明我们中国人早在3000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至于睡觉的姿势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要睡如弓。不能像死人一样直挺挺的,
这也是有道理的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2-02-21 15:46:36
,穿衣服的规矩
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病了,君主来探视他,孔子就面朝东边躺着以示迎接,身上盖着朝服,拖着大袋子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家居时,也不必像参加祭祀、接见宾客时那样过分的讲究容貌仪态。
孔老夫子的生活是非常讲究的,祭祀时有祭祀时的衣服,朝拜有朝拜的衣服,睡觉要有睡觉的衣服。在那个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孔老夫子这么讲究,实在是离我们劳动人民太远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