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山不带云

字数:13712访问原帖 评论数:10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8 18:27:55 更新时间:2022-07-06 13:06:1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8 10:27:55
无山不带云--禅偈偶记

《缘起》
把【怀素书蕉图】托人送给九五后茶馆友人已有多日,心有存念。昨晚参加饭局后连袂上门探访,欣慰获赠礼品一盒。原来是他开了第N家分店,前段时间定制了含普洱古树老茶茶饼及青瓷筷箸组合的礼品盒,送给常往来的茶友。



打开礼盒显现眼前垫衬板盖上有一行字: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顿然诗意溅溢,满室生香,加上自己名字也带个“云”字,沾边添彩,心情愉悦。 大家就这样天南地北闲聊着,沉浸在享受品茗心境与美学欣赏的乐趣;时光飞逝,打道回府时已近深夜, 虽说当晚好茶有助睡眠,在入睡前联想起好像还有二首相关禅偈(1)《竹密无妨溪水过,天高无碍白云飞》(2)《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立刻打开电脑,留下几行笔记,他日闲暇兴致再写成文字,以记其趣。

(一)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

查悉此诗句收录在佛教禅宗灯录之一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引申宋朝黄龙慧南禅师的一首禅偈。大概的意思是:凡天下月光皆如水或水中都能映照月影,没有哪座高山是没有云雾缠绕的。作为比喻世间万物皆如此,人人都须有一颗平常淡然之心,那么世间所有烦恼将随之远去。

(二)三个类似版本:
(1)长空不碍白云飞。(2)天高无碍白云飞。(3)青山不碍白云飞。

(1)长空不碍白云飞
天皇道悟问石头希迁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答:不得,不知。
道悟再问:向上是否还有转处?
禅师说:长空不碍白云飞。

这一问一答道悟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说:无从得到,无从知道。意思是不能以互相授受的方式来获得。问者颇感为难,既然得不到又不知道,那又该怎么办?因此再追问:“是否有开悟成佛的窍门?可否能给我一点启示?“(这个「向上」就是开悟成佛的窍门)。禅师告诉他:“长空不碍白云飞“ ,意思是开悟参透之后,即宛若白云在万里长空,爱怎么飞舞就怎么飞舞,它既不会妨碍长空,长空也不会因而改变。说的是:大智慧的人正该如此,不会受到好坏是非善恶等等现象所困扰,容纳它们并处理它们。

(2)竹密无妨溪水过,天高无碍白云飞。
原句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意思是:竹子即使再繁密也不阻碍溪水流动,天再高也不会防碍白云高飞。诗句中这茂密竹林和耸峻高山,皆是隐喻现象界的诸相;流水穿竹,白云度山,呈现着超脱阻碍的精神生命的自由。

(3)青山不碍白云飞
出自《五灯会元之三》
紫玉道通禅师: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
师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
曰:如何出离?
师曰:青山不碍白云飞。

这句佛门偈语,说的是青山长在,横亘延绵也罢,崎岖陡峭也罢,险峻入云也罢,都并未阻碍白云自由自在地飞翔。相反,青山与白云在天地间互映,却也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出自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原句:“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说的是:尽管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只要河水澄静,都能映照出千万个月亮来;云开雾散之后,明净的天空,自然显现出光芒万丈的太阳。寓意内心若可以像水一样非常清净的话,那么就能和宇宙万物沟通感知,没有任何障碍,一切风景都能一览无余。这千江有水,自然就会映出天上的月亮,而万里无云,也会显露出万里的天空。

这里讲的更多是禅心、佛法及本性。强调不必刻意去追求“开悟”的更高境界,只要内心做到心无挂碍、无烦恼、无贪嗔痴,就会自然达到开悟的大智慧境界。就像诗句说的:若想江中有月,无需刻意追寻月亮,只要江中有水,自然能映月;若要万里无云,不要去执着于天,而是清除心中的“云”,自然晴空万里。这和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中的“照”字的含义如出一辙。天可视作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佛性佛心的哲理是: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就会明月。但水是水,月是月,因为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今日之月绝非古时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以心觅佛,如水中捞月,千万佛如同千江水月,万佛即是一佛。

(四)《五灯会元》

上述几列禅宗公案的禅偈,都是出自《五灯会元》。查悉网络科普,这“五灯”指的是五部禅宗灯录,共150卷,包括(1)北宋法眼宗僧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2)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3)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4)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5)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历时跨度始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近两百年间分别成书。“五灯”内容层见叠出,诸多重复。这些禅师“机缘”语录的特色在于: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所以元明以来,好禅士流多藏其书,而单部则遂少流通。

(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云山与水月的三个境界,引导我们开悟,衍生一种阅读的喜悦,但作为凡夫俗子,难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朝辛弃疾在《菩萨蛮》就说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首“借水怨山”之作,起句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之后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句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诗人感叹郁孤台下的赣江水,究竟蕴含了诸多行人的眼泪。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不尽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呢?毕竟终将东流去。这时正值夕阳西下,愁绪满怀,却听到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的鸣叫声。(似乎在呼唤莫忘归来,一时勾起志业未就之忠愤),我们从沉郁顿挫之美的文字中,满怀悲愤化为悲凉之句,体会到意蕴深广的襟怀。

如此这般困惑之际,我联想起另一首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是唐朝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诗人钱起参加进士考试而作《省试湘灵鼓瑟》之诗末二句;意思是说鼓瑟的人,一曲演罢,听客纷纷离去,曲终声寂;而江水依旧东流,峰峦叠起,青山依旧;留下的是(天地人)凝结锁定在那一刻的画面,还有悠悠无止境的思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韶华易逝,曲终人散;故而每个舞会都会有繁华尚未落尽悲已从中来的感觉。另,唐朝刘禹锡(772~842年)亦有诗云:“曲终人散空愁暮”。诗人泰戈尔也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其中蕴含的生存与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端起茶杯,心中隐现: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但,云呢?我曾想象自己独坐在山水天地之间,如同面对苍茫人生画卷,澄净心灵,顿然有悟,空山天籁,回响诗作一首:浮云入看无,一帆过山堑。曾为小溪流,梦织水连天。

写于2022年1月6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8 11:43:12
话说不久前,友人相邀我到一茶座雅聚,琴画瓷石各得其位,其露天的天台种有二棵芭蕉树,我惊讶之际询问初次见面的主人有何意,主人没有直接回答,却说他和北京茶友分享此创意,彼茶室竟然成为网红打卡热点。我说我看看能否求得‘怀素书蕉图’,或可悬挂楼阁进口墙上添趣。



后征得好友@钓鱼舟 同意,寄来一幅临摹‘怀素书蕉图’促成此次风雅逸事。只见画面上浓墨蕉叶一脉临空披挂而下,另一脉横摊膝前。怀素的凝神静气忖度打量,如何下笔书写的灵秀之气表达得酣畅淋漓,怀素身着僧衣,深邃的眼神充满禅味,画面极富情趣。据说怀素以写狂草著称,自幼勤学苦练,但由于纸张昂贵,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利用长成的蕉叶临帖挥毫,而传为千古佳话,被许多画家选为寄意自勉的题材。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8 18:40:59
突然想起两首不搭嘎的诗句,似乎可以如画并排。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润之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个人觉得可作为“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前后句的另类注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9 14:19:11
写于1231年至1253年之间的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禅师之《正法眼藏》共87卷,在开篇有云:

“人之得悟,如水映月,月不湿,水不破。光虽广大,映于寸尺之水,全月弥天,既映草露,亦宿一滴之水。悟不破人者,如月不穿水。人不碍悟道者,如滴露不碍天月也。深者,高之份量也。时节之长短,当检点大水小水,辨取天月之广狭也"。

意思是:人获得觉悟,就像月亮倒映在水里,月亮不会湿,水也不会受到干扰。虽然月光那么广大,但仍然可以倒映在小小的水洼中。虽然月亮占据天空,既然映照在小草的露珠上,也留驻在这一滴水之中。觉悟不会干扰人,就像月光不会干扰水。人不会阻碍觉悟,就像露珠不会阻碍天上的月亮。每个人都能觉悟,而水(我)的深度,取决于月(觉悟)的高度。每个人都能觉悟,而映月(觉悟)的快慢,要看水(我)的大小,和水(我)所映照月亮(觉悟)的多少。前者言空,后者言实。一样水月,是空灵或实在,都在水月之中,在于自己心灵的感触。

《正法眼藏》即佛内心之悟境;禅宗视为最深奥义之菩提,南宋开善道谦禅师《联灯会要》卷一有记载(成书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09 15:09:18
我在2017年写的《我把秋水山色送给你》长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谨摘录如下:

唐朝李洞有诗句“入云晴劚茯苓远,日暮逢迎水石间。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它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景禅意呢?我们确不能断章取义,而是需要读完整首诗。这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在山居生活,采药归来,见有朋友来访,用什么招待友人呢?除了半潭清水和一座空山,确是一无所有。

我们也知道,诗人画家看似寄情山水,实而超然物外。诗中说“看待诗人无别物”,这‘物’究竟所指何‘物’?笔者以为这‘无别物’,显然是外物,身外之物,诸如利欲功名之类。这种“无物论”的哲学思想,在唐代也是独树一帜,出现在诸多诗句中。比如著名的《偈一》有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同代诗人常建亦云“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皎然则云“山僧待客无俗物,唯有窗前片碧云。”到了文学家惠能的禅意悟性,更超然其上“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意思是说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再到了后来,就有李白的“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丰干的《壁上诗二首》亦云“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同代诗人封敖亦云“灵峰看待足时还,云霭无心伴客闲。胜事倘能销岁月,已弢名利不相关”。

笔者以为最解禅机的,要算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456~536年)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就是:你问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直言相告,这个山中有很多白云;但是白云悠悠,只有在山中才能体会其美;所以我只能自己欣赏,而无法把它赠送给你。

诗人平淡的回答说:‘岭上多白云’ 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岭上是飘着许多悠闲的白云,这里确实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它们只可供自己欣赏愉悦,而无法也不可能相赠。这对在名利场中的人看来,虚无缥缈的“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其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诗人的志趣所在是云山林泉,故而无法让你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

若你也是这样认为,那这秋水山色我就不作保留,赠送给你了@云石胶 @D落 @青鸟123456ABC 及各位来访的朋友。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0 11:55:12
笔者曾和@D落 有段帖里潜水深区对答,充满禅趣,转载为纪如下:

D落:我把秋水山色送给你,你依白云长风想念她。

薛:谢谢赋诗助兴,顶帖支持。 满清皇族后人溥叔明有诗云:林薄来长风,白云散如缕。草木生晚凉,心知山下雨。

D落:此诗似有禅意。

薛:哈哈,溥叔明打禅说:心知山下雨。宋代杨蟠却说“不知山下雨”。
(杳杳孤峰上,寒阴带远城。不知山下雨,奎斗自分明)。

D落:我知薛君既有山下雨,更有蝉时雨 :)

薛:王维在《山中》说“山路元无雨”。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D落:王维这是无雨而得雨,不在山中者,也如山中行,一路颜色分明,空气清新,体感真切。

薛:宋代杨蟠说:不知山下雨。晚清溥叔明打禅说:心知山下雨。这王维:山路无雨而得雨,确实蛮值得玩味。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2 10:34:07
这篇《无山不带云》,看似随笔之作,其实在自己的思绪中确曾千回百转,请续读写于2015年5月23日的另篇。

【孤云出岫】的人生体会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1270~1329年)有首精彩描写云山关系的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诗文描写了高山之上云雾缭绕的景色,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安排组合上的变化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作品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天地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事实上,人生短短几十年的寄世何尝也不过如此。

历代有许多诗人在心灵上也在探寻:(1)云是主动还是被动出岫。(2)朝云出岫后为何就未曾回来。(3)孤云出岫本来就无关重要,去留随其自然。(4)云若倘若不登高出岫,谁信东海深啊。这四点正是下文要谈的云山别具情趣的四个境界:

第一境界: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诗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意思是说云朵已无心出山,鸟儿飞累了也知道要回家。 诗人将心境化为外在景物,把对大自然景象的客观描写,与诗人心情契合无间。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有云:“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出去做官本是无心的,如今厌倦官场而归田也象倦鸟归巢一样本于自然,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比喻诗人终于归隐。暮色苍茫中,似孤松而品节自在。因此自陶渊明田园诗开始,白云与隐逸结缘,并开始确立白云安闲疏旷的特征,白云和归鸟以及菊花共同构成隐逸生活的亲密伙伴,成为诗人与世俗暌隔的避世精神的寄托。

第二境界:辛弃疾的”朝云出岫未曾回”

辛弃疾的《添字浣溪沙》却另有一番情怀:“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感触。远离尘嚣的云,原本不想出岫,确是悠然自在。没有清风,云也只能在山中漫卷轻舒,悠然终老于山野,只有等得清风来相邀出岫,或被迫或无奈或矜持不下随风而去漫游天下。从这些细微处,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随风一去未曾回,出岫即是象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慷慨入世的决心。

第三境界:洪应明的“孤云出岫去留本无系”

明朝道家隐士洪应明写了一本《菜根谭》,成书于万历年间,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书中说:“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意思是说孤云从山谷中飘出来,它的去留和什么都没关系;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世间的安静或喧闹与它也毫无关系。人生随性,做些自己能力能及的事情,去留自如,毫无牵挂。

第四境界:增广贤文的“倘若不登高,谁信东海深“

明代万历年间还出了一本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亦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意思是说:世上有许多事都是机缘巧合天意安排,非人力所能更改,比如流水从高处奔向海滩,并不是它自己想要做的,也不是海滩有意向他索取;白云飘过山峰也不是因为山峰的召唤。如果我们不亲身实践,从高处看河水奔向大海,又怎么能相信东去的流水会像海一样深呢。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有它必然的趋势,外界的些许干扰不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彻底改变,但当时若不努力去做,也就没有后来的成就了。

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好像也经历印证了这四个阶段。

记得当时大学刚毕业,就业市场不是太好,基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只求找个收入稳定朝九晚五的工作,最好是记者教师公务员之类,生活在新加坡岛国家门无需离乡背井。但机缘巧合我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制造业管理行列,虽然孤云无心出岫,后来却被安排出任区域性管理职务,每两周飞行一次辗转几个国家长达四年之久,确像是朝云出岫未曾回。正当倦鸟该回巢,又被遣派出任中国合资公司负责人,之后更换跑道到美资上市企业管理工作,负责集团环球人力资源管理职务,已是“孤云出岫去留本无系“,不想一呆前后就是二十年,真是”倘若不登高,谁信东海深“,如今半退的我,向往着《菜根谭》的另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留下几篇【我的文学江南梦和中国之路】博文,聊记其趣。

我真没想到自己名字中带个云字,竟蕴含“孤云出岫“的四个境界,也就是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我事业上最艰难无助的时候,给了我莫大的希望和力量,这打开窗就能看到的云朵,它飘浮无定软绵无力,竟让我的人生经历有了新的体会和启迪。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5 19:04:51
笔者在2019年4月30日拙文《檐下读雨》引述了唐朝李翱(772--841年)《赠药山高僧惟俨》一诗中提到的:“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禅者有云:“师云在青天,随风舒卷;水在瓶中,清澄如镜。云动水静,一任自然”。又说:“须弥藏芥子,瓶中自在天。云和水本无高下,那青天与瓶亦自无区别”。

确实,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瓶水似人心,清澄如镜;而青天白云,随风舒卷,闲适自然。云动水静,随势而变,自如转换,随遇而安,人们若能领会事物本质,就能悟见本己面目,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道。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8 10:25:24
楼上(14楼)引用了元代张养浩的《雁儿落兼得胜令》“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句。

其原文篇幅较长,为窥全貌,谨摘录如下: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离;往常时俯仰承极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抖擞了元亮尘,分付了苏卿印;喜西风范蠡舟,任雪满潘安鬓。

乞得自由身,且作太平民;酒吸华峰月,诗吟泺水春。而今,识破东华梦;红裙,休歌南浦云。三十年一梦惊,财与气消磨尽。把当年花月心,都变做了今日山林兴。

早是不能行,那更鬓星星。镜里常嗟叹,人前强打撑。歌声,积渐的无心听;多情,你频来待怎生?自高悬神武冠,身无事心无患。对风花雪月吟,有笔砚琴书伴。

梦境儿也清安,俗势利不相关,由他傀儡棚头闹,且向昆仑顶上看。云山,隔断红尘岸;游观,壶中天地宽。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有学者分析说:作者在《雁儿落兼得胜令》中,描述了为官时与退隐后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况。

全文用对比的笔法,形成强烈反差:在朝时必须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处处仰承权贵意志,如对朝政有所论谏,则可能被判刑。辞官后的生活却悠然轻松,自在飘逸,人如在世外桃源中。

这种比较完全是来自作者本人的亲身体验,因而对当时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格外有力,态度也极为鲜明。连用五个“往常”“如今”表现作者自己的隐居完全出于本心,并非模仿古人,表达了作者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和旷达的内心境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9 23:05:42
2015年5月底6月初,一个署名为 “水月相忘——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书画篆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取名【水月相忘】源自禅宗的《五灯会元》“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相忘,方可称断。” 断除妄见,就是超越意识的束缚,澄明感悟,洒脱自在。水月相忘正是艺术创作者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

80幅展览作品中的“水月相忘”系列有6幅,作品里只有鱼和月是具象的,而那些“红色符号”全是抽象的表现。画中有两条游鱼,虽然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双鱼是很古老的生命力象征,但画家并没有想这么多,他自己表示画双鱼犹如水月“形影”,既是具象与抽象也是虚实。画家还独创红色抽象艺术符号,这可以理解为水上光影,亦虚亦实,却有着流动不居的万象之美,而在东方,黑色是玄色,是一切的母色;红色是喜色,蓝色是富文化气质的天青。 据新加坡联合晚报最近报道,这【水月相忘】系列作品,已获得‘中国电信’垂青,将印制为艺术系列的电话卡。 这的确是中新艺术交流的美谈。

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1949~2019年)197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专,从事中国书画篆刻研究,于国内外举行十一次个人画展,历任啸涛篆刻书画会会长。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20 13:56:26
表达‘水月相忘’是禅者审美直觉论的特征,其根本特征是能所俱泯。此一观照的范型,譬如天衣义怀法语: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又让“花如梦”公案及颂古。参阅《碧岩录》第40则:陆亘大夫,与南泉语话次。

陆云:“肇法师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甚奇怪。”
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意思是:当一个人清净到了极点,整个身心充满了光明,寂照时涵盖整个虚空,再回头来看这株花,仿佛是梦中所发生的事。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21 12:03:43
现代学者有云:梵语“禅那”意思是成就内心的寂静,使之如实认识所对之境。最深的智慧一定是在定止寂静之中方能开启。禅是一如,生死涅槃法法道同。禅是万法,万千方便无有高下。禅是说,说则雷霆贯耳入木三分;禅是默,默则批评了法音落地一无所得。禅有心,有为则了之莫生牵挂;禅无心,无心恰恰用,一月印千江。禅有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语默动静起落自然。禅无相,由幻而生还由幻灭,法无定法空空如也。故有诗云”松生风里色,月入水中空。心物相交集,天人自可通“。

清朝赵愈(1635—1713年)有诗《溪声》:结庐何日往深山,竹月松风相对闲。却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

意思是说:面对山上竹月松风所呈现出的一片悠闲,忍不住笑问溪边淙淙的流水,到底在忙些什么事?为什么总是要不停地奔流到嘈杂熙攘的人间? 诗人借溪水追问世人何以只知爱好喧哗热闹,却不知享受山中的幽静清趣。这大自然里的'松涛清风,流水明月" 确实让人无限向往。

赵诗显然是模拟白居易(772-846年)《白云泉》的哲理情趣: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句描写:天平山白云泉是那样清幽静谥,天上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我要问泉水: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必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白居易时逢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时任苏州刺史,政务十分繁忙冗杂,当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诗句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选择摹画白云与泉水神态,将之人格化,营造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突显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白居易的诗作,确实风格平淡浑朴,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29 22:41:05
@红硝 谢谢赏读,分享论见。春节前忙赶工期,琐事缠身实为闹心。寄情禅诗,以求自解。现已回新加坡过春节,遥祝大家新年快乐。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30 01:12:30
上周末离开中国回新加坡过春节前夕,二上庐山,拜阙东林寺,喜见廊道墙上有诗画一幅:“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一路向山行”。



诗句起手“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我一下子就想起楼上12楼留言区的:宋代杨蟠说:不知山下雨。晚清溥叔明打禅说:心知山下雨。这王维:山路无雨而得雨,确实蛮值得玩味。

次句“更问个中意,一路向山行”。我联想起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查悉这诗画源自宋朝普济《五灯会元》卷一零的禅诗,原文是:“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末句“鹁鸠生鹞鹰” ,在诗画中被改为“一路向山行”。原句纯属天机禅解,笔者只能从“三斑出一鹞”及 “鸠占鹊巢”的常识中附会强解为-鹞子结斑鸠孵化后代。另查悉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有相关典故:“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大意是说-对那些不尊重君主的人,要像鹰和鹞鹰那样追杀鸟雀一样,毫不留情。后来这句话被省略成了“鹯雀”,比喻那些疾恶如仇的人,志向就是惩奸除恶。

笔者比较喜欢修改后的“更问个中意,一路向山行’,但无意拘究于百度上面胪列多达192首《山行》诗句中去寻找答案。心想既然是禅诗,还得从这方面理解,譬如唐朝诗僧灵一(727~762年)的诗句:

(1)《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这僧院特指庐山东林寺。这次“无限青山行欲尽“,已到了”白云深处“那里就是 “老僧多”。《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述唐汝询曰:“老僧多”字亦好。又曰:语不入禅,而有禅韵;是诗僧,非悟道僧。闲月引行,松萝带雪,景何幽也;山云应接,禅隐众多,境何胜也;总见僧院之雅僻。

禅诗上乘之处,确实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幽远深邃的意境,诗句中的虎溪、闲月、雪松、薜萝、青山、白云…… 风景如画卷,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与志趣,让读者慢慢去体会与领略。

(2)《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禅客无心忆薜萝,良然行径向山多。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笔者似乎从灵一诗僧这首“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找到诗画中提问式“更问个中意,一路向山行”的答案。这位‘惟审上人’居住在浮云缭绕的“岑山”之中,虽过着寂无炊扰的生活,然而却是心系人间。灵一作为真正化外之人,不问人间之事,心里只想与浮云为友,亦希望朋友勿念尘世。

就如我在楼上10楼提到南北朝诗人陶弘景(456~536年)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其意大致相通。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03 11:59:08
1月23日冬雨上庐山登东林寺,远山白云弥漫,山茶花与冬梅争妍飘香,流水淙淙有声。选了几张在群里分享,好友@沙湖小景 赋诗一首助兴:时逢四九天,小雨润新年;野兽皆归穴,骚人独问禅。寒松藏古寺,乱石吐新泉;竹梅不知冷,山茶与斗妍。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03 12:02:32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03 12:32:36
东林寺廊道壁上另有一幅无题画,喜欢画面上两位老者在竹篱柴门站立叙谈,背后是苍墨云山漫漫 谨摘录灵一诗僧诗作《赠灵澈禅师》凑其意与读者共享: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03 14:40:16
问好@云石胶 家里前院蕉青萼红逢时开得非常喜庆,谨祝来访的朋友们:阖家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10:10:10
1、23 拜阙庐山东林寺,喜见廊道墙上有诗画一幅(见楼上26楼附图)上有题诗:“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一路向山行”。 特别喜欢“一路向山行”的励志禅机寓意。

东林寺廊道壁上另有一幅无题画(见楼上30楼附图),喜欢画面上两位老者在竹篱柴门站立叙谈,背后是苍墨云山漫漫 谨摘录灵一诗僧诗作《赠灵澈禅师》凑其意与读者共享: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近读唐代戴叔伦《山行》诗句,感觉依然痴迷其中尚未下山: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5 10:32:19
此次冬寒上庐匡,东林禅院静;风随松林动,鸟鸣山谷幽;谁问云深处,斯人归来无?
还是唐朝秦系知其意:荷衣半破带莓苔,笑向陶潜酒瓮开。 纵醉还须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