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东坡精神

字数:10675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8 19:12:14 更新时间:2022-01-09 08:06:59

楼主:华山天松  时间:2022-01-08 11:12:14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粮食。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林语堂

在中国历史天空上,有一颗璀璨的星星,他就是北宋时期大文豪苏东坡。近千年来,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背诵他的经典诗词,歌咏他的文章。然而他的一生,经历数次迫害与磨难,几乎把他逼向死亡的边缘,他始终坚持不断汲取儒学、佛教、道教的精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热爱生活,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他看清了这个世界,就是要分清是非、分清善恶;要有道德的勇气,要关心人类的苦难;要热爱生活,懂得欣赏这个世界,去创作更多、更美的艺术作品,这几点构成了他的生命热情。在几十年岁月里,他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为平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更重要的是还为地方建设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为那个时代的生态环境,降低了自然灾难。

苏东坡是一位具有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他是诗人、散文作家、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个美食家,他是生活的实验者,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员。他身上这些光环,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在历史长河中具有较为完备的记录。他的思想和心灵,体现了现代人以民为本、追求自由、热爱生活、乐观、奉献的精神。寻找东坡精神,学习东坡精神,是怀念这位古人最好的方式。

东坡精神之源泉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科技发达、政治开明,在重文轻武的生态下,造就了一大批文韬武略,冠伦天下的杰出人物。

苏东坡(原名苏轼)有幸出生在这个时代,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他的父亲苏洵,虽然仕途之路不是很顺利,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自学成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母亲程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理。苏东坡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从小聪敏,也与普通人家孩子一样,喜欢贪玩。七岁开始读书,八岁入小学,为全校学生聪明之冠,三年后因父亲离家外出,改为母亲教读。程夫人特别重视历史教育,她教儿子读《后汉书》至《范滂传》。东坡读了《范滂传》后,立志向范滂学习,要做一个正直勇敢、为真理而不惜以死相争的人,程夫人非常支持儿子,说到:“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她还教东坡如何做人与处事,对东坡的成长和性格影响极大,是东坡精神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父亲回来后,亲自教读两个儿子,极为严厉。苏轼读书很认真,十岁就已能开笔作文,父亲甚为满意。后来又把他送到眉山学者刘巨开办的学堂,学了三四年。【苏轼读书,除了必须诵习的经典之作外,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都是不尚空言,侧重实用的。后来偶得《庄子》,看得废寝忘食,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30-31页李一冰)可见古代文学大家和思想家对东坡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嘉佑元年(1056),暮春三月,三苏父子今进京赶考,苏轼初露头角,考了第二,其弟苏辙也榜上有名,都中了举。苏轼父亲苏洵结识了翰林大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读了苏洵的论文,引起了他对苏洵父子三人的的关注。宋朝开创了一个文治国家,世代君主莫不好学,而执政大臣无一不是出生科第。欧阳修极为重视人才,为了变革文风,亲自主持了礼部会试(又称省试),苏轼的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因为是糊名弥封的卷子,欧阳修以为是自己门客曾巩所作,为怕别人说闲话,搁置第二,苏氏兄弟顺利通过。欧阳修接到苏轼的谢启后,与儿子欧阳奕论文,叹曰:“你们记得,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欧阳修极力推荐苏轼,并介绍他晋见名公巨卿,这对苏轼仕途之路影响很大。苏轼八岁时就对范仲淹产生敬仰之情。特别是他读了欧阳修所撰《范文正公墓志》,【为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精神,磊落的行谊而深受感动,叹道:“自读石介《庆历圣德诗》,中经十有五年,而不得一见其面,岂非命也!”】在苏轼为官期间,竭力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为民办事,这些名人理论观点和他们的人格,对东坡的精神不能不说这是重要的思想源泉。


为民请命 为民办事 舍身求法是为官的基本精神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忽然逝世,苏氏三父子匆忙从京都赶回,安葬了程夫人,苏轼、苏辙在乡,依礼守制。嘉佑四年(1059)九月,老苏决定全家离开故乡,回到京都,办理注官手续。

到达汴京后,苏轼弟兄二人月参加了吏部“流内铨”考试。考试合格后,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薄;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薄。(均为九品职官)苏轼父亲苏洵,不试而任为试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老苏不就,后得除为霸州文安县主薄。嘉佑六年(1061)七月苏轼兄弟二人又参加了司马光主持的秘阁试,苏轼得第三。一二两等,皆是虚设。苏轼是自有制科以来获此最高评等的第二人。不久,苏轼为将仕郎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苏轼从此走向了仕途之路。

苏轼为官之路从陕西凤翔判官开始,不断变化,先后在京都(河南开封)、杭州 (浙江)、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江苏)、湖州(浙江)等地任职。期间贬谪到黄州(湖北黄冈),后又在登州(山东)、京师、杭州、颍州(安徽阜阳)、扬州(江苏)、定州(河北保定市定州市)任职。直到最后贬谪到惠州(广东)、流放到儋耳(海南儋州市)等地,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苏轼,他每到一地,首先是调查民情,熟悉周边环境,对于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向皇上报告,请求朝廷支持。

1 、为民请命:苏轼京都考完回乡悼母后,苏轼以进士的身份,就本乡民生疾苦,赋税太重的问题上书进议有关蓄兵赋民之事。苏轼到密州,一下车,立即查问蝗灾,当地官员则认为“蝗不为灾”苏轼调查后愤然道:“将谁欺乎!”到任二十天就上奏朝廷,报告京东蝗灾的严重情形,请求朝廷豁免秋税,或与倚阁青苗钱,以资救济。苏轼自吴淞而至苏州,目睹大水所造成的毁败和破坏,灾区人民饥荒惨状,曾向朝廷报告,拨放钱一百万贯、买米平籴,皇上已旨许,但由于发运使推脱不肯收籴,以致造成无可救援的惨剧,苏轼悲愤又上书,希望接任官员解决。在登州任职才五天,就调回京师,他立即向朝廷臣呈奏了登州当地有关军政与财税两大弊政,表现了他对国防和民生的关切。在扬州沿途訪见地方官吏催缴民欠的凶暴,与农民多年灾歉之后,无力归偿,流离道路的悲惨。几次向朝廷上奏,要求宽民欠,乞降内诏“权住催理”,得到朝廷的明诏,减轻了民众的压力和困难。此类为民请命的事颇多,他不怕官僚政客的刁难,也不惧怕小人的诬陷。为国家,为人民大声鼓与乎。

2、为民办事:【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说他是火性并无不当,因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的,简单说来吧,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060页林语堂)苏轼到任徐州不过两个半月,黄河决口,危及徐州,城中富民争出避难,苏轼下令劝住逃离的富户。他穿上雨鞋,带了手杖,亲入武营,动员军队参加防洪救灾。又紧急征召民夫五千余人,会同武卫军的兵丁,筑造了全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两丈的长堤,又下令几百艘公私船只集中系缆城下,减轻洪水冲击力。苏轼自堤工开始,日夜在城上巡逻,随时派遣官吏分头把守,夜晚就宿工地,经历两个月苦战,洪水退了。苏轼受到皇帝敕奖: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駆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并予诏赐钱和米嘉奖。在后续工程中,发现子城东门,地势狭窄,不能作城,于是将城门扩大,护与砖石,加强防护。苏轼决定撤除原“霸王厅”,用其旧料在东门上新建“黄楼”,并将这次抗洪救灾经过和皇上诏书刻石志于黄楼,为历史留下了见证。

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上任,就遇到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平抑米价,筹措粮源;二是如何疏通运河,恢复水运交通,解决居民用水问题。他一面向朝廷上奏,又多方呼吁,终获朝旨许可,准予保留上供米三分之一,办理平籴。苏轼下令减价出籴常平米,把骎骎欲上的粮价压了下去。

解决杭州水的问题 关键是疏通两条运河,在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上任时,就曾经与同僚擘划过水源问题。这次又遇到干旱,当机立断,调集悍江兵士及诸色厢军千余人,浚治两段河道:不到半年,工程竣工,客货船运顺利通行,受到杭州人民的赞颂。

杭州干旱之后又出现疫情,苏轼实行两项措施:一是设置病房(类似现代方舱医院)一是施药。他拨出结余官钱两千贯,自捐私款黄金五十两,在城中设置病坊一所,取名“安乐”,遴选僧人主持施医工作,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病人。他又自费修合药剂---圣散子,施送贫病之人。

为了防止疾病传播,必须解决饮水问题,治六井,开西湖,也是百姓的强烈要求。城中六个水库分散各处,淡水管道多年失修。苏轼和当年参加修复管道僧人商议用陶瓦管代替竹管,动用了上千士兵参加此项工程,很快完工,既解决了军营用水问题,又让杭州人民喝上西湖淡水。如何改善西湖水质问题,苏轼和各方面商议决定,清除西湖二十五万丈葑草,派遣悍江船务兵五百名,又动员依赖救济的灾民,以工代赈参加。苏轼亲自督察工事,与堤工同吃。为了利用这些铲除的葑草和污泥,决定废物利用,增筑一条自南徂北的长堤,(后来命名为“苏公堤”)又修建了小石塔做标记,种菱不许侵入界外的湖面。石塔也就是现代人在西湖看到的“三潭印月”标记。这一项治水丰功伟绩,却成为一些官僚政客攻击的目标。

苏轼贬谪岭南后无权无钱,是个垮台的罪官,当他在惠州了解到有一竹桥,洪水极易冲坏,他听一道士建议改用船桥,并将这一意见转给当地官员。他自己无钱,连朝服用的犀带也捐出来,邀请道士来惠州同住,经办此事,两个月就竣工了,名曰“东新桥”。后来苏轼又积极支持在州西丰湖上,修复原有的长桥,造飞楼九间,全用石盐木构筑。他向苏辙夫人劝募,捐了金钱数千。两桥建成,当地人欢欣鼓舞。苏轼还听道士说广州人饮水问题未解决,他即向广州官员建议从蒲涧山(白云山)引水,铺设竹管道,并提出了详细计划。在官员支持下,这项工程立即付诸了实施,从此,广州人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泉水。

苏东坡是一个治水的好官,非常注重实用,他写下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被当今水利部评为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苏东坡一生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收养孤儿,为农求雨,筹募经费,收拾枯骨,造为丛冢,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籴米备赈。他还推广新农具,劝农耕作。在各地,他始终满怀热情,凡事有益于人的事,不惜自己微薄财力,尽力而为,为当地人民办了不少的好事。今天,对我们来说,他是一个具有为民奉献精神的古人。看看现代的一些贪腐官员的行为,无不令人汗颜。

3、舍身求法:苏东坡有极为坚强的个性,嫉恶如仇,好用激烈文字扫荡脏乱,“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苏从政以来与实际政治当权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发生过冲突。王安石、吕惠卿当权时,他是反对新法的尖兵,王安石对他极不待见。王安石复相后,苏在京任职史,无实权,他给皇帝上奏折两次,从农民利益出发,反对青苗法,在人权问题上反对专断的威权,他和司马光、范镇曾经并肩作战,但司和范对新法愤怒厌恶之下辞去官职。苏东坡向神宗皇帝上书万言,也准备罢官而去,王安石看后气的发抖。苏的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政治哲学,也示其气质与风格。表现了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苏东坡上书后,石沉大海,又上第三书。虽然皇帝对他的忠言至为嘉许,但在一群官僚及小人捏造借口和诬陷下,引起皇帝疑虑。苏东坡忘却一切利害,反对病民的新法,不顾任何打击要替老百姓说话。

苏轼在京城得罪了一批政客,又因名声在外,皇太后、皇帝又器重他的才能,引起一部分小人的妒忌。甚至科学家沈括也非常嫉妒他,“乌台诗案”沈就是始作俑者,加之,李定、舒亶等人媒孽诬害,被台谏围剿,苏东坡被捕入狱,历时一百余天后,被贬谪黄州。入黄以来,像是在陷阱边缘,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他挣扎得了自己生命。他的弟弟苏辙劝他,力戒口舌,慎重笔墨,以免再惹是非。残酷的政治迫害,使苏轼的心灵流血不止。他愿意孤寒与寂寞惩罚自己。忠于自己观念的人,不肯苟与人同。苏轼是一个平凡人,他很快回到了自然,过起了农人的生活,开辟了“东坡”盖起了“雪堂”, 虽然生活艰苦,仍有足够勇气面对现实,把时间消磨在躬耕劳作、读书、著作、写字、作画和闲游,广交朋友上。最难得的是即使身陷患难,却仍坚持儒家的政治思想,决不妥协。

元丰八年。神宗薨后,宣仁太后摄政,启用旧臣,司马光重新执政,苏轼任礼部郎中,仅三四个月不断升迁,直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最高学者担任,仅次于宰相) 后来又因与司马光争役法而结怨台谏,几次试院抢才、试官职而得罪了一些官僚和台谏们,他被迫带上党派的帽子。攻击他的章疏源源不绝,陷入了党争之中。苏轼在京师,先后不过三四年间,就写下公文和文章八百余篇之多。尽管他努力工作,舍身求法,但他很难适应严格的官僚制度,过于直率、不善圆滑,难于适应官场,被迫调离京师。像王安石、司马光那样一流人物,其实个人品德、学问是令人敬佩的,如果相处得好,对朝廷和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丰硕的文学成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是皇帝的老师,担任过朝廷的翰林学士,封疆大吏和多地的父母官,但他一生遭遇坎坷,坐过班房,贬谪到荒凉之地,直至流放海外,他一生处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徘徊。尽管道路曲折,他却给历史留下著作就有一百一十卷之多。他写的诗传今者二千四百余首,词三百五十首,书法与画很多传播在民间。苏东坡不论诗词还是文章,都显示出真性情的流露,闪耀着文字的光芒,其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

1、 经典诗的代表作:嘉佑六年(1061),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他跳出了单纯怀旧和思念之情,借鸿雁南北飞翔,沿途在雪泥中留下指爪的痕迹,很快又会消失的道理,阐述了人生道路就是这样,过去就让他过去吧,劝告弟弟不要“怕”要“踏”过去。这就是该诗前四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所表达的乐观思想意义。正因为如此 “雪泥鸿爪”成为了人们惯用的成语,也是著名的哲理诗句。后四句主要是应和苏辙诗中的怀旧之情。最后两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以提问的方式,回忆过去走过的道路如此艰难,哪怕是骑着“蹇驴”(跛足驴)还是到了目的地。其实这两句不是怀旧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现在,开拓将来。言外之意,这么多困难我们都过来了,现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与其怀念过去不如奋发向前。苏轼的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观,所以在以后经历的一些磨难中并没有倒下,这种精神永远值得现代人学习。

苏轼一生写下两千多首诗,从中挑选经典诗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难于取舍。如人们记忆犹新《题西林壁》、《海棠》、《惠崇春江晓景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寒食雨二首》、《梅花诗二首》、《东栏梨花》、《赠刘景文》、《荔支叹》、《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纵笔三首》、《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春风岭梅花诗》《初到黄州》《示儿》······不论你从哪个角度欣赏,你体验到的是情真意切、自然流露,一种美的快感会油然而生。【诗人心灵中,充盈着许多热烈的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来的思想和感觉,血液里面膨胀的欲望和情绪,错综变换,构成诗人一串串的梦。将这些梦,用语言文字编织出来,就是诗。诗中,藴蓄着诗人真诚的生命。】(870页李一冰)东坡的诗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永远清新,不受任何限制,用典颇多,意境深远。

2经典词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东坡被贬谪黄州后漫游江岸的赤壁叽时所写,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最负盛名的杰作。借用历史故事,抒发作者心中的激情。苏轼是个文人,他不可能像文武双全周郎那样叱咤风云,虽有报效疆场之志,却壮怀难酬,自己只是“多情”人,意识到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洒下只有对周郎梦的不舍之泪。读了这首词,眼前是万里江涛,刀光血影,不论是羽扇纶巾的周瑜,还是狼狈战败的曹操,他们都发挥了生命的光辉,而作者自己感觉到目前的处境,浪费了年华,不能报效国家。“故国神游”倍感失落,怎能不笑头上的白发?“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藴,宜其为乐府绝唱”(元好问评)千古绝唱,实为最佳之语。又如《水调歌头》,可为中秋词古今绝唱,一从苏公写中秋,无人再敢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正是东坡追求自由幸福的境界,写出了现代人的理想与希望。《江神子》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夫人一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将悼亡引入词体创作,而且以白描的手法,也可以说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了。《蝶恋花·春景》词中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令人难于忘怀,表面看好像一首情词,细读又觉伤感,没有千里跋涉,不知道天涯在何处?思想与现实的矛盾,情与情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却被无情恼。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感情,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值得人们去评味。《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挽弓射雕”的形象栩栩如生,读起来感觉豪情满怀。一改宋词传统的风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把词从花间柳下、浅斟低唱中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以诗代词,自然破门而入了。苏轼经典之词如此之多,无不藴藏着中国文化精神。【苏轼作词,历来最受批评,大抵指他以诗为词,不协音律,不可歌唱而已。

·······苏轼虽然不谐旧格律,却能创出新道路。自唐、五代以来,苏轼首先跳出向来低吟浅唱的调门,以轶尘绝俗的豪气,高唱他胸中激荡的感情。高亢处出神入天,率性而行,音韵格律再也不能约束,甚至连词调句法的限制,他也不管········东坡词只有三卷,共三百余首,是全部著作中分量最少的一种,然而他是扩大词的境界,变婉约为豪放的第一人。】(548-549页李一冰)

3、经典散文代表作:《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不足百字极短精炼的记叙文,是东坡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因以罪官的身份过着不意的一种闲居生活,随手写来,感觉清新,又无限情思。月夜下,清净环境下,只有两个闲人。小品文的意境可以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比。这篇文章其风格写出了作者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流露出他的一种天问精神。又如《前·后赤壁赋》,可以说是两篇优美的散文诗,两赋写于同一年,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主要谈玄说理,主调旷达乐观;后赋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略歉虚无缥缈。赋文中文字之美,妙不可言,放开喉舌,朗朗上口,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名家和古人评点甚多,两赋各有千秋,有待人们去细嚼评赏。

苏轼的散文以政治论文为主要内容,如《策略》、《策别》《策断》气势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充分地说明了苏的散文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清人评论家沈德潜说他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说他纵横跌跌宕,富于变化。

除了诗、词,文外,苏轼的书画成就影响巨大【苏轼自幼好画,全集中题画诗统计约有六十一题,一百零九首之多。他覌画作诗,多数出于一种品赏的态度,只从画中景物下手,直接抒写画面所给予他的感受,因此深得画中之趣。读这类诗,常会忘记他是在题别人的画,误以为这正是他自己用文字(诗)来描写同一题材,将诗与画的表达方法揉而为一,也可以说是“画不能尽,溢而为诗”者。】(563页李一冰)苏轼成名后不少人向他求书乞画,既有朋友,僧人、也有官员和平民、甚至有官伎,他也不甚矜惜,纵笔挥染,随纸付人。尽管后来被人诬陷,文字书画尽毁,但在民间仍然流传不少。现在流传于世的东坡书法,也以黄州所作为多。【苏东坡不仅创造了有名的墨竹,他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青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林语堂245页)





苏东坡所取得丰硕文学成就除了他的天赋才能外,还在于他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研究,不论是经传子史,还是佛经、道藏、小说、杂记,到手皆读。他特别爱读陶诗,写下和陶诗就有一百二十四首。在漫长岁月中,不论是做官还是被贬谪、流放,始终没未放弃精神的追求。他往往借助途中行程和民情调查之际“游山玩水”,走访沿途寺庙高僧、道人,从中探寻中华文化的精华。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以乐观的精神,保持自己坚毅的性格。他认真观察事物特性和自然环境,以放任的性情和醉酒的刺激,写下了美妙的文章和书画。他所取得的最佳得文学成就,大多是在极端困境下完成的,这就是东坡精神。

广交朋友,热爱生活是自由精神的支柱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随和的平凡人,他一生遇到的小人不少,但朋友也很多。他的人格伟大,富有性情,他是一个直率人,不愿意受清规戒律的约束,一生追求精神自由,尽管当政的官僚对他不公,但他仍然以乐观态度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用尽他的才华去为人类服务。他留下的文字财富和为民建设的工程,无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1、 广交朋友:自从踏入仕途后,他不仅认识了呵护他的欧阳修、韩琦、张方平、范镇元老重臣,还认识了司马光、王安石一流的政治家和一大批政客,尽管有些政见不一,但在他们退朝后,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乌台诗案”后因与苏东坡交往人甚多,大都受到迫害。所以他最大的心事“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由于东坡具有范爱世人的性分,很快结识了新朋友,而且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说来很奇怪,苏东坡不论是贬谪、流放,还是任官,都很受当地官员的尊敬与爱护,尽力帮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苏东坡喜欢和僧侣、道士交朋友,每到一地,他都去当地寺庙拜访。如天目山诗僧参寥就是知心朋友,参寥又与秦观是好朋友,苏在黄州时他不远千里来探望。后来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参寥要去探望,因被迫还俗未去成,苏氏父子深受感动。“雪堂”落成后绵竹道士杨世昌,庐山琴师催闲,亡命者巢谷,画家米芾等人都来看望。苏在湖上寻僧,与上天竺辩才法师交谊也很深。与金山寺佛印和尚交往,造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苏轼与江湖人物陈季常(陈慥)关系十分紧密,遂成莫逆之交。苏轼戏诗引来“河东狮吼”的故事流传千古。苏轼在湖州还结识了几个不得志的穷朋友,其中有黄庭坚,于是与他就有了文字之交。

苏轼在京师交往的画友都是一流的高手:如王诜、李公麟、米芾等。(1087)年五月在王诜家由谢龙眠居士所画《西园雅集图》和米元章所写的图集,共有十六人,有苏东坡、米芾、李公麟、苏辙、四学士(黄庭坚、秦覌、张耒、晁补之)、圆通大师以及其他文人雅士等,成为了最有历史意义的记录。

苏东坡在海南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偃息在桄榔林中,后来在朋友军使张中和几个土著人帮助下,修建了“桄榔庵”,又整治一块菜地。在海北,时常也有旧朋友寄点物质,还有朋友寄书。四川老朋友巢谷年逾七十,徒步万里分訪苏氏二兄弟,途中病死,朋友之情,令人感叹。此外,在海南除了与当地人交朋友外,还收留了几个学生。别离海南时,十数父老携带酒馔,沿途送别,执手涕泣。

2热爱生活:苏东坡不论在何种环境下,总是去创造生活,而没有陷入悲伤、颓废、

消沉的情绪之中。没有田地,自己开垦;没有房屋,自己搭盖;没有酒自己酿造;没有文墨,自己熬炼;没有佳肴,自己发明;没有药物,自己采集。

在黄州,他开垦了东坡之地,虚心向老农请教学会种麦和插秧种稻的技术,还种植了黄桑及各种果树,享受秋收的快乐。后来又刈草盖雪堂,为历史留下了“东坡雪堂”景点名牌。在惠州,无居住之地,用尽家财,建造了“白鹤居”,后人辟为“朝云堂”以纪念苏轼的第三个知己女人。现代人改建为东坡祠,成为了一个热门景点。

苏轼一向讲究饮馔,以老饕自居,亲自下厨,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羹”“东坡青菜汤”也称“东坡羹”流传至今。

苏东坡好酒,即无酒量,也不善饮,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曾用蜜酿酒、还试做过橘子酒和松酒,在定州做中山松醪,在惠州他做了桂酒,罗浮春、真一等等名目酒,虽然他不是酿酒的行家,但他是一个实验家。

苏东坡在海南纸墨甚少,全靠朋友接济,海南多松树,于是就地取材,以之造墨。造墨成功,并上镌“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印文,以防假冒。墨工潘衡曾为东坡造墨海上,也因此生意兴隆。

苏东坡兴趣广泛,对佛家、道家潜心研究,在黄州那段日子里,他在一家道士观,闭关四十九天,练习打坐和气功。印度瑜伽术苏东坡也极感兴趣,还写下自己修炼的感想,在苏东坡的晚年,一直想求得“道士丹”,不过,尚未入迷。苏东坡很注重养身,不耽女色,每天梳头数百遍,饭后用茶漱口,吞咽唾液,晨兴夜寝,闭目养神,静听呼吸,略自按摩等等。还写了一篇难懂的《续养生论》。东坡空闲无事时养成了到乡野采药的习惯,并考订葯的种类,亲自尝试。他好论医药,始于研究服食养生。

苏东坡还有一个重要的兴趣就是读书学习,每天都要坚持读书、抄书、写作,挑灯夜读已成为生活习惯。在黄州、海南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除了读书外,完成了很多名篇诗文及著作,比如最佳名篇《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以及五经注释《易传》《书传》《论语》《尚书》《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都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成就。

苏东坡热爱生活,并具有仁爱之心,很少恨人,总觉得世上好人多,这使他更能深刻地体验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一旦为官,处处为民作想,为民呼吁。另一方面,体验生活使他安稳地度过了寂寞孤独的日子,正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结果。

徽宗中建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病客死常州,享年六十六岁。逝世消息很快传遍全国,百姓哀悼,同声痛惜。京师太学里教授和学生,不顾政治干扰,数百人集合在慧琳佛舍,举行饭僧之会,以示悼念。次年,葬于汝州郏城(河南郏县)钓台乡上瑞理嵩阳之峨眉山。

在读苏东坡传记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他的思想与心灵,代表了一种精神,就像历史天空出现太阳一样,照亮了大地山川河流,为中华炎黄子孙滋润营养。愿东坡精神传承给新时代的人们,永远发扬光大。

注:主要资料来源:

1、《苏东坡传》 湖南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2016年第一版 2017年第二次印刷

2《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李一冰著2020年5月第一版 9月第4次印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