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时代:俺的读书故事

字数:1712访问原帖 评论数:3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9 04:04:21 更新时间:2022-01-25 04:08:58

楼主:ty_身后眼前  时间:2022-01-08 20:04:21



因为孙立平先生的《哪有东西方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一文,与朋友讨论,忽然触发了我一段心事。

过去,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意思是宋朝之后,中华文明的主动脉已经被切割掉了。我不认可这种说法。事实上,宋朝之后,二十四史依然在延续,仁义礼智信依然是大众的行为准则,儒教依然是“国教”。

这种情况直到,土改-反右-文哥,才真正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土改,其它不论,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乡绅文化被彻底消灭了是一定的。反右,打断了自从晋朝开始损伤的士族文人的脊梁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哥,则是对整个的中国传统文明的一次从精神到肉体与实物的空前彻底的消灭也是明确的。

文哥开始,我四五岁、开始进学。被动学习的是老三篇(不懂老三篇的人可以网络上查找)。后来,我主动学习。文哥也是逐渐地深入,却在社会上找不到一本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了。

我们那时候读书,与任何时代不一样。要“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学制要缩短”,“要革命”。结果上课就是,听老师念报纸与毛 语录,是没有课本的。然后,大部分时间是去农村田间地头,与贫下中农一起干农活——插秧,割麦子,挑土,修水利等。

说是学生,都是“半工半读”,开始还以学习为主,后来干脆就是以劳动为主,学习为辅了。

这样的学习状况,可见那时候学生的水平。事实是,那时候的所谓“知识青年”,以及“GNB大学生”,书本知识不如恢复高考之后的C中生是肯定的。诸位或许奇怪,大学里那些五十年代出生,现在七十岁左右的教授为何水平最差(说的是大多数,排除个别现象),则正是那时候教育制度种下的果子了。

因为破四旧,那时候,所有的传统文化书籍都被付之一炬。我从“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成语以及鲁迅著作(鲁迅著作是那时候唯一能看到的有营养的现代文化书籍)的注释中,才知道了有《韩非子》,《山海经》,《史记》以及《楚辞》等一些古典书籍。

记得,高一(1976年)时,我们的班主任知道我喜欢看书,悄悄借给我一本《宋词选注》。我如获至宝,几天之内全部抄录了下来。然后赶紧还给了老师(老师也是万分紧张,嘱咐我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他将有毒害学生的罪名被批斗)。

那时候,整个的社会上连一本《唐诗三百首》也看不到,我遍寻附近的村落与城镇,都说是文哥初期就被烧光了。

所以,一本《宋词选注》是我整个的少年时代,见到的唯一 一部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想想中国传统典籍是多么地浩如烟海,文哥时期居然是如此现象,可见那时候的文化沙漠现象到了何等空前绝后的地步。

在寻书过程中。我还想找一位懂古籍的人请教。结果,也没有找到一个。有的地方人说。他们这里原来有读过私塾的,说是在解放初,土改时期就被镇压了。

在距离我们镇上几十公里以外,是著名的咸宁向阳湖劳改农场,文哥时期是文化部办的“五七干校”,有臧克家,沈从文,谢冰心,冯牧等文化名人在那里“劳动改造”。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但是,那时候,他们是“犯人”,我就是想接近也难,更遑论向他们请教了。

再想想偌大中国,其时就剩下这样一点点“文化人”劫后余生,这是何等的恐怖与悲哀呢?

又想,文哥十年,造成了一代人的文化断层。如果文哥再持续几年,是否整个中华文化将被彻底送葬,就像古巴比伦文明一样地再无恢复的可能了呢?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恍若隔世。看现在一些年轻人,面对遍地书山,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也都是在大呼要给予学生们的学习“减负”。我看着,真有“何不食肉糜”之感哦。

尤其现在一些人,或者罔顾,或者不怀好意地怀念,肯定文哥的丰功伟绩,

莫非他们真想都回到“空前绝后”的文哥时代去吗?

回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文化沙漠时代,且不管他人如何,反正我是一万个不愿意。

罢罢罢,呜呼,故国不堪回首也!



2022.1.8.



楼主:ty_身后眼前  时间:2022-01-22 09:36:41
长安城
文/身后眼前


我喜欢长安,不喜欢西安
我喜欢长安的肉夹馍,陕西凉皮,胜过肯德基,麦当劳里的苕条

我喜欢博物馆大棚里站着的秦王朝武士俑
不喜欢现代衙门前跪着活着的上访一族

我喜欢醉卧街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士子
不喜欢后来金銮殿上面对三岁皇儿,自称“奴才”的白发大臣

我喜欢月光下家家户户的捣衣声
不喜欢KTV隔壁深夜里工地上的打桩声,机器轰鸣

我喜欢三藏由此西去几万里,经历八十一难地完璧归来

2022.1.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