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字数:6388访问原帖 评论数:8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12-15 06:50:57 更新时间:2022-07-06 15:00:20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8-12-14 22:50:57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公元1597~1679年)曾汇集一些历代文人逸事和社会趣闻成册题名为《夜航船》,作为长途舟旅夜航的闲聊谈资之用;这也让后人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当时的名仕风雅与市井琐闻。其实在今天的网络文学之间,也有这样的文字,只是网络文海流量太大,转瞬之间就被淹没得无影无踪。笔者也好引述《夜航船》的故事,作为履行部落编辑时酬唱应对之用,谨载录几则为记。

《夜航船》中有记载说唐朝的孟浩然情怀旷达,淡泊名利,寄怀于山水间,常冒雪骑驴寻梅,并作解释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表现了文人的傲骨气节、大隐隐于林,而踏雪寻梅也就成为寻找心灵滋养和精神支撑的雅趣,之后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但这踏雪寻梅毕竟不同于阳春采青,宋朝王安石便有诗云:“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演绎成现代诗就是:若有若无的和风吹散了雨丝,落在楝花的花瓣上,细小的红丝像冬雪覆盖在一望无际的荒园上。道旁小路上有户人家,以木槿为篱,青竹做庐,走几步便可看见宜城悠闲自得的卖酒人家。但王先生没说他有没有进去喝几杯。

其实我也喜欢在唐诗宋词的灞桥风雪中寻找孟老夫子。话说笔者路过一处,只听到墙内传来吟诗声:“一枝两枝横复斜,林下水边香正奢。我亦骑驴孟夫子,不辞风雪为梅花”。还有高山流水筝琴之音,隐约是王维渭城曲的阳关三叠,之后有人清唱姜育恒的梅花三弄......微风中梅香扑面而来。我在门外徘徊了一阵子,正考虑要不要进去讨杯酒喝喝?

也不知迷惑茫然了多久,我才发现自己仍踯躅在部落的诗文之欣赏与答复的斟酌中,有诗为证:小槛黄花谁与醉,踏雪寻梅伴诗睡。浊酒江湖天涯路,断桥孤山凉如水。

听说宋朝黄庭坚在欣赏画作时也发生过这样的笑话,“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翻译成今天白话就是:惠崇的这幅烟雨归雁图,让我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浩淼湖波上。情不自禁的想唤来一艘小船带着我回到家乡去,听旁人劝告说这是一幅丹青,我方始醒悟过来,原来这是一幅画。

《夜航记》的《湖心亭看雪》另有记载:“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更突出了一种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文章还表达了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同时也反映远离世俗的高洁情怀。

《湖心亭看雪》一文最后写道:等到要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依笔者来看,网络上也有几个诗痴梅痴,笔者赋诗留证:江南溪桥寻梅痴,冬寒犹有傲霜枝;人在天涯鬓雪白,喜见冯老咏梅诗。

说到西湖赏梅,现存文献资料所见最早有孤山梅花记载的是白居易的《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另有一位扬州八怪之一金农(1687~1763年),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它画中梅花千花万蕊,繁枝密萼,梅干多以淡墨皴出,浓墨点苔,横斜交错,左右穿插,形成瘦如饥鹤、清如明月、崛如虬龙的独特风格,画中或古香满幅,或寒气袭人。柔中有刚、孤傲不羁,有清高拔俗之志。恰似其自题诗句:”玉芷寒香擭浅沙,夕阳踈影一株斜。数椽茆屋无尘垢,何必孤山是隐家“。

笔者也曾尝试与他们在孤山对话不果,谨赋诗一首自兴:隆冬西湖舟楫缈,孤山断桥烟雨迢;一蓑青衫我独行,雪欹梅蘸拟红看。



写于2015年12月22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8-12-14 23:12:49
看来@落寞红尘2018 这位朋友也喜欢张岱的作品和高雅。

另,在冬雪中欣赏宋朝方翥的‘蒹葭暮雪满蓑衣’也是充满着无限的美学想象空间和境界。

蓦然梦回,我另找到曾经读过台湾诗人叶珊(杨牧)写于1962年的几行诗句:“霜花满衣,一只孤雁冷冷地飞过,古渡的吹箫人立着——回东方来,梦里一声鼓,醒时一句钟... 九月的红蓼草在河岸上,开着凄凉和寂寞.... 歌台舞谢,锁着两千年吴越的美学。当细雨掩去你浪人的归路,你苍白的吹箫人啊,山海寂寂,长江东流如昔.....”。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8-12-15 20:15:49
问好@泉水泉泉 @漆园02 谢谢雅赏,点赞鼓励。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8-12-16 19:53:49
@一种流水 谢谢点赞打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8-12-21 10:31:02
明朝散文家张岱著有【陶庵梦忆】有篇文章描述【西湖七月半】,也很精彩,谨摘录共赏,他总结了赏月的五类人:

(1)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2)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3)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4)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5)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笔者读着读着,感觉也可借鉴来形容【天涯部落】的众生相。

但笔者尤其喜欢文章的结尾句“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3-04 14:02:54
@messiyun【张岱和柳宗元 : 湖心亭钓寒江雪】文章非常精彩,谢谢分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3-04 14:03:42
问好@东化村 谢谢雅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3-04 15:04:2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3-04 15:29:37
@messiyun 评论说:我觉得宝玉出家后去了孤山或者湖心亭看雪去了。

笔者2016-06-12在【姹紫嫣红开遍】一文有段这样的文字:

杨绛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才回家去”。是的,这尘世太污秽。

在《红楼梦》的结局里,曹雪芹不也是这样描写大悟大彻的场景吗:贾宝玉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或许也契合了唐朝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推背图》中的谶语颂辞。书中第一象谶曰: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颂曰:自从盘古迄希夷,虎斗龙争事正奇。悟得循环真谛在,试于唐后论元机”。最后一象的第60象谶曰:“一阴一阳,无终无始。终者自终,始者自始”。颂曰:“茫茫天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其实早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就有提到女娲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青埂"或有"情根"谐音之意)。此石经过锻炼而通了灵性,遇一僧一道至峰下,高谈阔论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不觉动了凡心,央求僧道带他去"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趟。僧道答应顽石的要求,条件是待尘缘结束,必须复归青埂峰。顽石哪顾得许多,满口应承。于是那僧便念动符咒,将顽石化作扇坠般大小一块美玉,拢入袖中自去了。读者都知道,此石就是是贾宝玉落草时嘴里含的那块"通灵宝玉"。

我们来到人世间,难道就是在寻找女娲补天时遗失的那块石头吗?不如把它放下。

显然的,杨绛重复了三百年前曹雪芹(1715~1763)说的那句话: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3 11:25:39
《白洋潮》选自《陶庵梦忆》,出自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

原文: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成今文】

旧例,在三江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言道:“今年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张岱)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像雁荡山的瀑布一样被震碎了,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们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学者评论说:这篇文章写大潮水,很有层次,是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此其一。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此其二。再近,则“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此其三。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这篇小品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的全过程,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笔者在楼上14楼提到:根据2017-10-11 的 【绍兴日报】报道,有文史爱好者孙先生,为了考证张岱《陶庵梦忆》中《白洋潮》一文的两个谬误,即其中有篇文章的题目由《白洋湖》变成《白洋潮》;而观潮的年份也有不同,前一版本是“戊寅八月”,后一版本却是“庚辰八月”,他先后收藏钻究了50余个版本的《陶庵梦忆》,终有所获。

笔者查悉,白洋为镇名,在浙江绍兴城西北三十里,钱塘江南岸可观潮,张岱看到是白洋村岸外大潮,白洋湖显然是笔误。具体时间戊寅是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时年42岁,不是庚辰年则是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据可参阅张岱年谱,记载张岱当时在宁波,前段日子参观了普陀寺和日月湖,到了八月十八日到白洋朱宅吊唁友人,下午正遇白洋大潮。

张岱《西湖寻梦-卷五)提到徐渭(1521~1593年)《映江楼看潮》诗,谨摘录共赏如下:
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层浪。
传道吴王渡越时,三千强弩射潮低。今朝筵上看传令,暂放胥涛掣水犀。

此诗原题《八月十五日映江楼潮次黄户部》,观潮点应该是在杭州六和塔景区附近,这八月十五钱塘观潮,是跟钱塘江口状似葫芦喇叭形以及八月十五潮汐短时间进退有关。尤其在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6 17:21:27
《白洋潮》一文中,提到陈章候,祁世培陪同张岱,去白洋村吊唁好友朱恒岳,当日八月十八适逢钱塘大潮,下午就一起去观潮。既然文字提到当天是去吊唁逝世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好友朱恒岳,当为戊寅年,而非庚辰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

另,文字提到的这三位是谁呢?

陈章候为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其画艺画技富有革新精神和独创风格,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

祁世培即祁彪佳, 明代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今属浙江绍兴)梅墅村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四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后受权臣排斥,家居8年,崇祯末年复官。清兵入关,力主抗清,任苏松总督。清兵攻占杭州后,自沉殉国,卒谥忠敏。

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原名懋赏,字懋和,号恒岳,一号石芝,山阴(今浙江绍兴)白洋村人,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加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以平乱功,加少保进少师,着有《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

朱燮元出自白洋朱氏,而白洋朱氏与祁彪佳乃是姻亲,故才有张岱、祁彪佳、陈洪绶三人吊朱燮元,登白洋山,观白洋潮之举。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20 09:49:56
今天大寒节气,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却偶读到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起渭(1665~1714年)的一首诗《泛舟西湖夜半始归》: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

这显然是借用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史稿》评价周起渭“诗才隽逸,尤致力于苏轼、元好问、高启诸家。贵州自明始隶版图,清诗人以起渭为冠”。原来是600年后的另一位苏轼迷。

有说张岱《湖心亭看雪》的痴,和苏轼《记承天夜游》的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联想起唐代刘禹锡 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湖水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窗外只见赣江水,聊以诗上赏湖添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21 18:44:03
再来欣赏一首元代诗人、藏书家、学者陈孚(1259~1309年)的诗作《江天暮雪》。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字面上的意思是:
万里长空飘卷着如玉般的雪花,水中的小洲积雪洁白如银。
南去大雁早巳不见踪迹,黄昏时层叠山崖同早晨一样光亮。
渔翁感到了寒冷想要归去,但返回巴陵的道路已分辨不清。
疲乏欲睡只好放舟漂流,云深处尚能隐现其丁点蓑衣背影。

确实是这样,既然下雪了,天地白茫茫一片,找不到回去的路,索性也不找路,渔翁选择直接睡在船上,随它行到哪里吧?最好的心态莫过于此,管它呢,到哪里就哪里吧?顺其自然亦是一种生活哲学。

前四句重在写景,船行江中,傍晚遇雪的情景。从大处落笔,小处着眼,渲染天上地下万里雪飘之景,“长空”与“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之江与天二字,起句“长空卷玉花”尤其生动地表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续说天寒地冻,不再有大雁掠过。雪花飘洒,银装素裹的千峰万崖,到了傍晚却因白雪反而映如天明。“千崖暮知晓”,这千崖足见视野之广,心胸之阔。而“暮雪”更写出了雪光映射,暮时变晓的半幽半明。

后四句重在写人,江中渔翁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渐隐于暮雪之中。这用笔轻轻一点, 意境全出,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

全诗动静相同,意境高远,于浩浩苍茫中寓足了清逸神妙的韵致,抒发诗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切感悟,寄托了自己淡泊闲远的心志。诗人以“长空”起笔,以“云深”收思。看雪花飞卷,想蓑翁飘远。着墨不多而情韵悠长,实取柳宗元《江雪》之境界,并添李白“长江天际流”之气魄,堪称冬景雪情诗作之最。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6-20 10:01:20
@遣海棠风 谢谢你在31楼提到【释氏历来称此娑婆为“秽土”。抛开空观的看法,其实是不错的】。笔者曾尝试回复尘世如秽土修行到净土,但这段好像被值班编辑删除屏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