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新编——金新杂文读记(1—50)

字数:34658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04 18:55:59 更新时间:2022-02-08 10:37:09

楼主:ty_刘阳400  时间:2022-02-04 10:55:59


管锥新编——金新杂文读记(1—50)


读金新先生作品,每有心得,陆续有所思,有所记,久之生刊布之意,以求正于先生及广大方家。



(一)声口效果
《文坛登龙捷径说》有句云:“幸亏‘天生我才必有用’,换一种活法,曲线求生以天空海阔,且正当其时。”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我们早已说惯了“海阔天空”,但是,请注意,在此先生倒错为“天空海阔”。这决非笔误,而是出于声口效果考虑有意为之。因为这样一来,“阔”字作为仄声字,恰好与“时”这个平声字对衬,读来十分畅顺。谓予不信,可以分别轻声读并比较两种表达在原句中的不同声口效果。
确实,着意声口效果而不露斧痕,巧妙借鉴古代诗文的有关技法,是先生为文的一贯特色,体现了很高的文艺修养。不妨再举一例。《学术著作一大抄》有句云:“其每每子曰诗云,旁征博,一旦穷形极相则无任何新意,甚至无自己观点。”标准的说法应是“穷形尽相”或者“极尽穷相”,先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易“尽”为“极”,坡度放缓,全句读来遂觉稳妥多了。
(二)文言白话两相安
《弱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有这样一个句子:“工于此法者,穷察文题,甚而至于章熊之类日常嗜好情节,并由甲导乙……”
此处“章熊”一词,笔者遍查辞书,遍询师友,迄未得正解。然而,于白话语境中陡然插入一二文言词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字机趣风味”,谓之“陌生化”可也。兹复举两例:《素质无奈应试何》之“如东坡脱颖,厥有应试文《忠厚刑赏之至论》传世”之“厥有”,《看客》之“汽车已停在囊者远处所见的那低矮的蒙古前”之“曩者”,俱属此类。
(三)游戏笔墨不游戏
《名声•名实•名节》结尾议论曰:“有名无实谓之‘虚’,虚不受补,越往脸上贴金越事与愿违;有名无节谓之‘屈’,失节折节,越追名逐利越南辕北辙。”一“虚”一“屈”,一般人仅以为游戏笔墨(谐音)而已。然则,皮相之论也。
《老子》通行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窃以为正是上句游戏笔墨表象下的伏脉所在。经此解读,庶几才得以与下文之“人生在世之于名,宜顺乎自然”接连一气——“顺乎自然”之庄生,不正步武“虚而不屈”之老聃乎?
(四)成语新意
《“呼拉圈热”及其它》肯定思维之稳定性,有云:“(那些思想成熟的人)‘晨、钟、暮、鼓’非其所为。”
这实在又是先生自出机杼之妙句。因为,“晨钟暮鼓”当然是一个成语,先生孩童般地在中间点窜以三个顿号,活画出那些朝此夕彼、见异思迁、“三分钟热度”者的作风,既生动形象宛若漫画,似又无形中赋予传统成语以新意。
(五)虚词连用
《螳螂的悲剧》由螳螂而联想到谭嗣同,盖棺定论曰:“戊戌六君子唯其俨然螳螂之风骨。”
“唯其”、“俨然”均为脱胎于古语的虚词,先生在此高度精练地撮合到一起,圆转自如,如盐化水,尽得不俗韵味。
(六)用典雅俗
先生以后学难以企及的功力每每用典,且有雅俗之分。兹各举一例。以雅典言,《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开篇不同凡响:“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其语出清人张潮《幽梦影》惊才绝艳之名句;以俗典论,《面对闲言碎语》自我打趣曰:“一笔好字,二等文思,三寸之舌,四季小调,五子围棋,六出戏曲,七字律诗,八面玲珑,酒里乾坤,十等雅量。”则语出从前绍兴师爷之刀笔状、口头禅。尤妙者,“十等雅量”也。
(七)点述与简述
先生《出书》首段曰:“如今的出书,似乎颇有点儿像当年的全民大炼钢铁,仿佛人人都可以来‘书’一下。这些只能谓之大路货的书每每辞采义理贫乏,却往往装帧精美,发行量牛气冲天。”使用的是点述法,以扼要交代现象之概貌。所以然者,盖因此乃人人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
次段紧接着又曰:“相形之下,那些十年磨一剑的学术扛鼎之作却是另一番情形。”并举出学者陈桥驿、作家邵燕祥书稿竞相“泥牛入海无消息”之尴尬窘状以作鲜明对比,则是使用了简述法,以详细描绘现象之经过。所以然者,盖因此乃并非人人都知道的客观事实。
窃以为,点述与简述,体现了先生在为文说理掇据方面的独特眼光,即处处照顾到读者的理解。先生屡屡以吴晗《谈骨气》为例发明这个成如容易却艰辛的道理。此不亦拳拳人文关怀耶?此不亦先生之“接受美学”耶?
(八)英雄所见略同
先生《商海舞弊者十“鉴”》第八鉴云:“满口大话,信口雌黄,直说得虾米会跳,白鲞会游,见人将信将疑,心有所动,即快刀斩乱麻,包好物品,开毕货单,不容人思之再三,以致骑虎难下。”与朱国良先生《学会“道德保健”》之“一个德行不怎么样的人,任凭说得‘虾皮会跳,白鲞会游’,人们还会说他缺了一样宝贵的东西,那便是‘德’”所用民谚一致。
先生《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又针砭时弊曰:“不过,对眼下有些洋洋洒洒的文学评论则不然……其许文深邃高雅远不如经史子集,浅显通俗大不如顺口溜打油诗,考证起‘鲁迅喜啖风干荸荠’、‘阿 Q 原型是个胖子’、‘曹雪芹爱喝二锅头’之类,倒还得心应手,可评论起作品来,却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又与国良先生《无聊的考证》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自不必说。但我不知道有些人的书是怎么读的,什么‘鲁迅喜啖风干荸荠’、;什么‘阿 Q 原型是个胖子’、什么‘曹雪芹爱喝二锅头’”所举实例一致。
足证英雄所见略同。先生《谈高考作文的“宿构”》给出了朴素的答案:“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的间接知识远远多于直接知识。”
(九)锻打句子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更是写作才情与个性的集中显现。善为文者,往往爱好“造句”,将寻常句子或拉长,或捶扁,或匠心接榫,极尽锻打之鬼斧神工。先生概莫能外。请看以下两例。
其一,《求深与厚实》有句云:“日前,某资深学者在《文汇报》撰文,针对一青年鄙薄读书的求深、理论的厚实展开批评,颇以为‘吾侪十年磨一剑,哪里像今天的青年人成名来得容易。’辞锋锐利,很大程度上切中时弊,对著书立说者不乏警钟奏鸣。”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末句“不乏警钟奏鸣”。我们一般总讲“不乏警钟奏鸣的意义”或者“不乏警钟奏鸣的价值”之类,可先生在此居然一举略去这个琐屑的宾语,乍一瞧匪夷所思,吟读三遍后,不禁击节赞叹于其以简驭繁之高妙。
其二,《文体的等级》论述中国杂文演进的两股源流,总结曰:“各占江山半壁风骚领。”又是奇句。从正常语式看,应作“各占江山半壁领风骚”,甚至应作“各占江山半壁,每半壁江山各领风骚。”然而,先生是住在文字里的人,其想落天外之运思,又岂是我辈俗人所可度之?
(十)暗处押韵
前已论及先生着意声口效果的为文特色,此处所述,仍是声口效果的一种表现。例多不胜举,也举三个。《文以辩洁为能》有句云:“‘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大凡文章高手‘意则期多,字唯求少。’”刘彦和句之“巧”,与李笠翁句之“少”,暗处押韵;《“曲线”改革及其它》振作文末曰:“(改革)犹如随着小小寰球弧度的变幻,旭日东升般辉煌灿烂。”“幻”与“烂”暗处押韵。《请君莫打政治牌》亦卒章显志曰:“学术问题不能政治解决,政治问题不能学术解决;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前车之鉴在不远!”“限”与“远”不唯暗处押韵,而且平仄相衬。其好处是朗朗上口,收音声和谐之美。
需要指出的是,此种技巧只可随兴为之,不可刻意雕琢,要在一念之间而已。否则,“为文而造情”,文将不文矣。后学者亟当谨记。
(十一)神来之笔
《该找找原因了》先举天堂杭州西子湖游人减少之现状,再举四川鬼城“虽地域一般,可游人如云似织”之事实作对比,然后反问道:“为何‘天堂有路却不走,地狱无门偏进去’呢?”
绝对的神来之笔!绝对的“脚踩西瓜皮”!可证灵感现象在为文过程中确乎是客观存在的。
(十二)妙喻解颐
应该说,善用比喻、善打比方是一个人智慧的展现。先生正是此道中人,咳唾随风抛掷可惜也。姑且就教育题材,先替先生立此存照三则。
一、《立论》谈到一些为人师者的所谓教学论文立论不善创新,只满足于陈谷子烂芝麻,有绝妙比喻曰:“吃下去的饭菜消化后是会变肥料的。”此喻既直接摹状那些手不堪笔之为人师者之笔下文句,又间接形容其许人的为文作风,一箭双雕。
二、《任尔东西南北“题”》一针见血剥去时下中学作文教学猜题押宝繁荣假象之实质,有绝妙比喻曰:“青楼艺术”。
三、先生另有一文,惜忘其名,以柳子厚《小石潭记》之写鱼名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来比喻使学生得到充分个性发展的理想教育环境,栩栩然妙哉!余尝谓近世西哲(如海德格尔)好谈“此在在世”、“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实可与此喻相映发也。
(十三)第三种视角
一件事情,只要不是空穴来风,必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过,一般人为文时常常不是只注意主要矛盾(第一种视角),就是只注意次要矛盾(第二种视角)。先生则不然。以“滥竽充数”这件事情为例,一般人议论时常常不是只从南郭之“欺世盗名”立论,就是只从齐宣王之“昏庸失察”立论,先生则别出手眼,从其余两百九十九名乐工之“苟且相安”立论,申出改革中同志间如何有效开展相互批评与监督的话题,终于发前人所未发。此诚为先生擅长的一种运思视角,可谓“第三种视角”。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视角每每被先生用于各种争鸣场合,可见其不是“第一种”,也不是“第二种”,而确乎是“第三种”。这里举两例。
其一,《帮凶》有感于七年前陕西某县轰动全国的“你娶县长女儿我要你爹性命”一事,针对老渔先生立足于“当代专制之扣问”之祭文,另行偏取视角曰:“怎么就没人想一想那为虎作伥的县公安局在此事中扮演的帮凶角色呢?”这就是“第三种视角”。
其二,《万书记来了,遗憾,遗憾……》有感于主旋律电影《生死抉择》意味深长之情节:市长李高成在腐败包围中“双拳难敌四腿”,到了省委严副书记主持召开市委扩大会议时,已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会上,李的“错误事实”已被宣布,其即将成为腐败的牺牲品,此时,市委书记将刚刚回国的省委万书记请到会场,正因为万书记的到来,形势陡然逆转,李才能够发表动人心弦的讲演,为洗刷冤屈作出有力的辩驳。针对孙道权先生“李高成来了,很好,很好……”之赞叹,另行偏取视角曰:“万书记来了,遗憾,遗憾……”这也是“第三种视角”。
(十四)虚中蕴实
先生立论说理,当然是以独创性为追求的,但若以为先生“为独创而独创”,以致混同于时下一些视逻辑如草芥的酷评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窃以为,先生的观点往往是独创性的,而说理过程中每每捎带到的论据,却是普遍性的,客观存在的,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虚中蕴实,致使立论在独创的同时获得了普遍的保证,小而言之体现了思维之独创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结合,大而言之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样说比较抽象,还是仍来看下面三个例子。
其一,《要素质还是应试——由托福和爱普想到》由托福、爱普考试之热衷于四选一,联想到国内应试教学之标准化试题,并作出了尖锐批评,这观点属于个人独创,是为“虚”;但在分析美国为何对中国学生设置种种语言关卡,而在国内“一个学生即使文化考试不及格,仅凭一篇作品就能敲开大学之门”之事实时,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恰恰在于:“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这论据属于客观存在,是为“实”。
其二,《“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针对动物寓言“老鼠掉进米缸里,乐而乐斯拼命吃,不多日米尽底现”,针锋相对曰:既然米缸是用来盛米的,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就不大可能会有被老鼠吃完的一天,这观点属于个人独创,是为“虚”;接下去笔锋一转立即辅以例证:“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巨贪惊世,可占国民生产总值九牛一毛而已,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得很呦,尽管尚有不少地区还没有脱离温饱。”这论据属于客观存在,是为“实”。
其三,《戏说历史》对时下种种插科打诨、嬉皮笑脸之“戏说历史”风予以迎头一击,这观点属于个人独创(尽管自谦“前人之述备矣”),是为“虚”;接下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怎么就没见那些名人的后代起来反抗呢?”这论据属于客观存在,是为“实”。此话怎讲?据2000年1月9日《文摘报》载:清朝道光皇帝勤亲王奕琮的曾孙女爱新觉罗•紫薇日前发表声明说,电视剧《还珠格格》歪曲历史,编造哗众取宠的爱情故事。“清王朝虽然不存在了,但是皇族后代还在世,这样编造他们先祖的身世,无论从历史、伦理道德还是法律上对清朝皇室的后代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自从《还珠格格》登场,人们就把我同剧中的‘紫薇格格’相提并论,常常有人说‘她才是真正的紫薇格格’,这令我感到极大的愤慨与不公。难道四十年来‘爱新觉罗•紫薇’的名字是假的吗?到今天还需向众人去申辩自己的真与假吗? “来自国内国外的电话连续不断,甚至半夜三更都不得安宁,许多《还珠格格》的痴迷者把我当成紫薇格格……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也有权利保护自身的尊严。”
(十五)引文艺术
先生学养丰赡,用前代诗文多不落俗套。也仅举两例:或径直,如《垅上不复旧日景》写满觉陇清静地杯盘狼藉,“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明人唐寅《落花诗》句‘富贵园林一洗贫’,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或错落,如《名声•名实•名节》“(那些不学无术者)不堪为学之寂寞之严谨,却深知‘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者,名声与实际之谓也。因而‘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以致‘失其所业’,则到处或合作署名,或共同策划,文化揩油,智力剥削。”“盖儒者”句出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惧名实”句则出自祢衡《鹦鹉赋》,信手摭拾,信笔拈来也。
(十六)野史杂俎
先生于正史外,每好读野史,于文中亦滴水折光。《“合理推论”未必合理》云:“据野史记载,明人洪承畴为清所俘,在狱中,他大义绝食,意在殉国。清太后躬亲急趋窥探,见其正拂拭蒙尘,衣冠楚楚,即‘合理推论’曰:‘惜一衣如此,宁不惜命乎?’嗣后果若所云,狱中归降。”此事早有耳闻而不知所本。《文以辩洁为能》云:“据说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去世后,他的弟子苏轼前去吊唁,祭文仅二十字:‘孟轲亚父父之教也,虽死犹生,惟其不可得矣,尚飨。’”此事则全不知所本。盼博学君子详考证之。
(十七)透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自然是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但不少人立论往往把现象误当成本质,津津乐道,浅尝辄止,浑不知缺乏剔骨还父、剔肉还母的“透视”功夫。先生有感于此,除了在理论上反复阐明外(如《“作文”断想》之《构思•桃花源•连理之木》一节),更在实践中“躬耕垄亩”身体力行。请看以下两例。
其一,《信步岳庙情漫漫》由游杭州岳王庙、谒精忠岳武穆而想及史实,得出这件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秦桧的阴险,而在于:真正的元凶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秦桧充其量只是一颗奉命的棋子,高宗才是总揽生杀大权的幕后指挥者。一扫陈言,发人深思。
其二,《“淑女绅士”观的底蕴是什么》针对南京某中学提倡做有“淑女气质、绅士风度”的学生,得出这件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这个口号反映了保守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复古的倾向”这种被许多人习见的批评,而深挖一层提醒人们:“绅士淑女这一‘立人’标准的确立并不是‘居高临下’通盘考虑的结果,竟然是缘于偶然得之。”从而得出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在于:“这是一种典型的‘拍脑袋’教育思想,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框架。”慧眼独具,辞必己出。
(十八)议论分寸
议论自可生风,但须注意分寸。倘若只顾发表议论而不注意掌握分寸,便有过激之嫌,而过激之文是有违理性的。先生为文则高度严谨。也请看以下两例。
其一,《博士与教授》举杨振宁对国人唤他博士而不以教授名之颇有微词一事,针砭时下重学历轻学力之风,有句云:“其实杨先生的情绪并非至关,值得关注的倒是职称是如何一步步变为福利与投机的象征的,尽管是在某种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此处,假如少了“某种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十字,怕就因一棍子打死而走向绝对了。
其二,《闲话“距离”》之豹尾:“‘距离’——人生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之一种。”此处,假如少了“之一种”三字,怕也就因以偏概全而流于决定论了。
(十九)工对
余尝谓先生为文得力于古文颇多,笔墨浸淫,常带工对风味。这既体现于先生虽不多见、偶而一睹字字珠玑的写景散文中,如《疾风骤雨赴玉屏》几乎通篇以工对句状摹黄山玉屏峰奇景,《五泄纪行》写诸暨五泄四时变化“春缓如婀娜的少女,夏促若咆哮的江河,秋慢似龙钟的老妪,冬急像奔腾的野马”,最是体现先生举重若轻的工对笔致。这也体现于先生大量的论说文中,例多不胜举,举一以反三:《远离风格》“业已成名成家以据有风格而傲傲然者有之,傍名人名家以仰视风格而憨憨然者有之,热衷挖掘微言大义以鼓吹风格而欣欣然者亦有之”,显然幽它一默。
(二十)曲笔
曲笔,实即我国传统之春秋笔法。先生对其颇推崇,屡屡抉发之,如《析理之角度与序列》云:“以叙代析之绝笔,谓‘春秋笔法’,孔子首创。……孔子之《春秋》的记事虽简短,一般每件事仅一两句话,却往往微言大义,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一字褒贬、笔削春秋之‘春秋笔法’藏析锋露叙端,每为杂文掇用,含蓄者,不议一字,令善者击节而噫嘻,恶者顿足而呜乎。”先生正是此中高手。兹举三例,供会心人鉴赏。
一、《有关“知性”、“公民写作”与其它》指出笔者行文一面反对公民意气,一面又树立鲁迅作为标杆之弊,结尾曰:“鲁迅意气用事的情况还少吗?纵然我非常尊敬鲁迅先生,但我还是要说,在意气用事这一点上,梁实秋可少多了!”这里,表面上说我们今天应该学梁多于学鲁,暗地里则喻笔者为鲁,喻自己为梁,谦虚而幽默,尽在不言中。
二、《“五元电影”的身价》由五元电影始作俑者赵国庆“何以登上赫赫有名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蓄疑发端,举丹尼尔•韦伯斯特幼年善待土拨鼠之例探讨答案,结尾曰:“关注民生,应该说每个统治者都是知道的,但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者为的是人权,是崇高而伟大的;被动者为的是统治,是卑鄙而渺小的。”刻意表里,皮里阳秋。
三、《由柳开食人肝想起》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重大人生课题,但又无奈于付诸实施之难,结尾曰:“应该承认,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尤其是被不同的实践所证明的优越的社会制度里,信口雌黄也许是出于无奈,而无奈是难以认识抑或品德的砝码去衡量的。”不落言筌,韵似晚钟。
(二十一)方言与音译
先生对语言之驾驭,已趋大俗大雅、道在屎溺之境。以各地方言信手入文,便见一斑。尽显阅历之广博。之中,既不乏皇城根下之本埠语,如《“公民写作”与“臣民写作”》讥刺不学而好发怪论者某君曰:“老道失辟,盖在于‘欲速则不达’,因了棒杀与哗众取宠之故,连书名都来不及细看。”其中“失辟”为杭州方言,意为犯过失,《素质无奈应试何》记双休日新华书店购教辅之学生家长人满为患之状,“营业员不解地发牢骚:‘给学校送了征订单不睬,喜欢来轧闹猛。’”其中“轧闹猛”亦为杭州方言,意为凑热闹;又不乏十里洋场之外埠语,如《商海舞弊者十“鉴”》第六鉴仿不法小贩杀猪价之口吻曰:“侬个种派头买勿起,便宜货要伐?”则是正宗上海方言。方言与普通话恰到好处地揉以一体,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除此以外,先生偶然之外国语音译亦极逗人,如《贺卡之忧》列举涉世不深之中学生之贺卡故作高深语“I love you”,中译为“爱老虎友”——起钱钟书先生于地下,闻此噱亦当捧腹矣。
(二十二)文字禅机
前已论及先生对于道家主旨有相当会心(“虚而不屈”与“顺乎自然”),实际上先生对于佛家义理亦有相当会心。《垅上不复旧日景》不云乎:“境由心造。”《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更自况道:“虽谈不上一马平川会难解之义,悟最上禅机,倒亦囊中探物知晓冬读经以神专,夏读史以时久,秋读诸子以致别,春读诸集以机畅。”所以,由先生对西来意之参悟,延及先生对文字禅机之解会,实有其来自。我指的是这样的句子——如《想起了庖丁解牛》一语道破十余年前从美国舶来、一度风行国内教育界之AB测试卷之先天弊端:
“A卷与B卷之间的有意重复不能弥补AB卷与AB卷之间的无意重复。”
说得何等睿智!再如《心灵的选择》谈到作文教学猜题押宝之徒费精力,揭示出:
“‘命题’相对来说是抽象的,‘材料’与‘话题’相对来说是具象的。‘命题’转换成‘材料’或‘话题’只不过是抽象则具象之,换句话说大约就是把高度概括化的意蕴相对具体化;反之则不过是具象则抽象之,换句话说大致就是将相对具体化的语义高度概括化。”
说得何等精到!复如《闲话“距离”》论述“距离”对于人生在世之哲学意义:
“‘距离’不可无,无则是相对的;‘距离’亦不可有,有却是绝对的。它在相对与绝对的矛盾转化中升华,求得高度的辩证统一:人的学识修养日益增加,审美意识日趋强化,思想境界日臻提高。”
说得何等曲径通幽!像此类句子,皆有一股朦朦胧胧的智慧风貌,牵人去参悟之,是所谓文字禅机。
(二十二)欲擒故纵
先生为文喜作反语,欲擒故纵,正话反说,曲线求生。仅举三例:《何必撞南墙》表面上极力为从教十八年却换了四所公办学校、在一些所谓名家眼里犹如丧家之犬的山东教师王泽沼叹息不值,《钱理群,快跑》表面上极力对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到南师附中上课拎一把汗,“萌生一种拯救钱先生于水火之中的强烈冲动”,实则寄寓了对积重难返的中国应试教育现状的强烈愤慨,《与何满子先生书》表面上为提出拍一部关于张志新烈士之电影之建议之何先生忧心忡忡,“您说,倘若张志新的电影拍完放映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您不是在讽刺我们的人民只有信仰抑或理论的盲从,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吗?”担心其一如唐玄宗时同名女史之下场,实则表达出对翻身碰头、自由难伸之处境之深切鞭挞。
(二十四)态度变化
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一段时间中,先生的前后态度取向有所微妙变化。变化有二途。一者为正向,指态度较之从前有了拓深,如稍前之《三旨相公》借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圭尸位素餐、“取圣旨”、“领圣旨”、“传圣旨”如此而已之失职状,联想到当下“慢吞吞看报,笃悠悠品茶,何乐而不为”之“踢皮球”之官场相似现状,予以针砭,稍后之《另一种“三旨相公”》则进而联想到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界一些不思创新、陈陈相因的人,显然有了拓深,这并不难理解;另一者为负向,指态度存在一百八十度转弯,如《远离风格》肯定韩寒:“才子文章去应试,狗屎不如,喧哗一时的韩寒现象即为明证。”《任尔东西南北“题”》亦肯定韩寒:“对于‘善于’写文章的人一般来说题目是无所谓好坏的。韩寒就一团纸丢入半杯水中的简单举动,不是写出了他的成名作《杯中窥人》吗?”但《与韩寒书》却转而否定韩寒,认为:“应该说,韩寒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剧!韩寒是受害者!”如何理解先生这种态度上的朝此夕彼,笔者至今仍未找到合理的解释。
(二十五)探幽索隐
先生才智超群,每每见常人之所未见,破译文坛高级微言大义,其目力吾侪弗及远甚。《脆弱的文坛》记有张中行先生昔年与某文坛耋宿笔讼一事,行公“居然自责学问不深”,仅于文末施以春秋笔法一击:“今岁此地不寒,室内尤暖,而肥猪出后门之际,狡鼠则必来,应时,从吾乡美俗,祝恭喜发财。”(参见《张中行作品集》第六卷)认为曰“猪”曰“鼠”,正合“应时”(猪年过后是鼠年),置之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定国情语境,言外大有不屑同流之深层意在焉。类此等等,不一而足,体现了先生“狠毒”的阅世眼光。
(二十六)词性移换
前已论及先生在锻打句子方面的不俗功力,句子由词语组成,其实先生也擅长锻打词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广义上的)词性移换,具体而言,兼指修辞意义上的词性(色彩)转移和语法意义上的词性(功能)转换,两者常交织在一起,亟需灵心妙悟之。仅举五例。《说“规范从政行为”》描述当前城市道路屡屡无计划开挖之状,形同“开膛破肚”,将一般用于人的“开膛破肚”一词移而施之于物,惊人悸人;《商海舞弊者十“鉴”》描绘不法商贩注水欺世,“鸡爪浸以福尔马林冰清玉洁”,将一般颂扬人的“冰清玉洁”一词移而施之于物,诱人吓人;《文坛登龙捷径说》描摹人情世态,“有不食人间烟火友,扣问如今文坛亮丽最佳途径,答之曰:做一个评论家。”将形容词性的“亮丽”一词创造性地换成动词性;至若《求深与厚实》之“辉煌文学创作”与《文体的等级》之“再造现代辉煌”,则分别将形容词性的“辉煌”一词分别创造性地换成动词性与名词性。曲尽其妙,妙不可言。
(二十七)析理如拳击
窃谓先生为文析理,娴熟于形式逻辑,似有一条基本原则:“A不是B。因为,B是C,而C不是A,故A不是B。”如《博士与教授》驳“杨振宁是博士”这种论调,有曰:“(杨)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博士,以此谓之,岂有崇敬之意?”因为杨的学生不是杨本人,所以不能说“杨振宁是博士”。又如《文体的等级》驳“文体有等级,杂文比小说低等”这种论调,有曰:“查一查中国文学史,平心而论,吴先生的话也有一定道理,文体确实有等级,只不过受贬者恰恰是其所溺爱之小说罢了。”因为文体的等级只是历史演变过程造就的暂时性距离,“一旦形成,岂有优劣之分?”而从历史演变看,恰恰是小说比杂文低等,所以不能说“文体有等级,杂文比小说低等”。这启示我们,析理就像是一场拳击,针对靶子,应当对准头部,迎头一击,而不应游离靶子,王顾左右,比如泰森,咬了对方的耳朵。
(二十八)先声夺人
意犹帅也。题犹眼也。综观先生作品的题目,也颇可玩味。大致以类型论,有并列式,如《学术与权术》、《“护官符”与“升官符”》、《“逆天”与“顺天”》、《“公民写作”与“臣民写作”》、《“弱势群体”与“群体弱势”》、《博士与教授》、《螃蟹•西红柿•素质教育》、《“下台阶”与“铺台阶”》等,在比较中凸显内涵的反差;有偏正式,如《迟到的公正》、《爱心的误区》、《个性的错位》、《愚民的产生》、《教育的荒地》、《美丽的谎言》、《名著的悲哀》、《心灵的选择》、《春天的联想》、《提出问题的问题》等,修饰确切,倾向明晰;有发挥式,如《从“鱼+羊=鲜”说开去》、《“曲线”改革及其它》、《“呼拉圈热”及其它》、《“县长亲自出庭”的新闻思考》、《想像•联想及其扩充》等,连类触及,极尽给予深度;有嵌套式,如《素质无奈应试何》套用老人家“华陀无奈小虫何”,《任尔东西南北“题”》袭用郑板桥“任尔东西南北风”,《垅上不复旧日景》借用陆放翁“沈园无复旧池台”等,别有一番盎然意味;有谐音式,如《一衣三十不了情》,“一衣”谐音“依依”,大有古色古香之风,《同志的身体,童稚的思维》,“同志”谐音“童稚”,大有文字游戏之趣;有直陈式,如《大勇若怯》、《素质教育的舌头没骨头》、《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爱情无须婚礼》等,观点鲜明;有设问式,如《鱼目何以能混珠》、《“泛责任”是一种怎样的责任》、《为什么生活》、《我算老几》等,悬念人;还有翻案式,前已论及先生赋予成语新意,此正斯类之集大成,如《且说“标新立异”》针对“标新立异”这个一直来被解释成贬义的成语,举伽利略殉身科学之例指出“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发明,而创造发明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标新立异”;《且说“入乡随俗”》针对“入乡随俗”这个人们习焉不察的成语,举王力“我们晒太阳”之例,批判了其所包含着的思维上的从众性;《“见风使舵”刍议》针对“见风使舵”这个一直来也被解释成贬义的成语,举改革之例指出其所包含着的灵活性、变化性因素(与时俱进),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应当在改革浪潮中见准风、使稳舵”,均在八十年代振聋发聩。
(二十九)无我与有我
我反复苦心比较吴非(生肖属虎)与先生行文笔致异同,试图“一睹龙虎斗之壮观景象”(先生《脆弱的文坛》语),所得总体印象是:吴非之文重体验,几乎每篇都有“我”;而先生之文重说理,几乎每篇都无“我”。确实,先生宏文甚少出现“我”,所睹不过寥寥几处,已足令人珍视。如《爱情无须婚礼》回忆而立之年他人结缡、己身一叶落而知秋之朦胧微妙心境,有云:“然而,我是弱者,无法抗拒世海俗流,只能让心灵的小舟深深地维系在内心的港湾,偶尔,小舟冲樊笼,我决定尝试一次小小的改良。”此等颇带今日“小资”、“伤少”(朱伯荣先生语)情调的句子出自先生笔下,使人惊奇惊喜复惊叹!又如《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提到:“不瞒读者诸君,我是一个双重人格者,我曾经义愤填膺地抨击一位家长深受“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硬逼有文学天赋的儿子去报考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可我的儿子今年将参加高考,我同样会不顾他的爱好迫使他去报考我所希望的专业。”真性情跃然纸上,真块垒涌于笔端。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先生文中亦甚少出现“你”字(大量出现的则是“君不见”、“君不闻”之类),所睹可能只有一处,即《学术著作一大抄》次段:“你不妨留意眼下有些所谓的学术著作,其每每子曰诗云,旁征博,一旦穷形极相则无任何新意,甚至无自己观点。”总的说来,先生仍爱好且擅长说理,旨近无我之境。在豪放与婉约之间,先生更属于前者,字里行间每有一种张扬之气,一股高蹈之象,颜延之评嵇中散所谓“龙性不可驯”是也(先生恰属龙!)。
楼主:ty_刘阳400  时间:2022-02-04 10:56:52
(三十)秽词入文
与先生相交莫逆之朱先生国良月旦评曰:“金先生是一个文如其人的人。喜时,他侃侃而谈,状若稚童;怒时,他金刚暴目,披靡无惧。”然而万万不可以为先生是那种冲冠一怒就失去理智、口不择言之俗人。其激昂文中极少出现秽词,便是明证。偶尔一睹,亦实在不过是情郁于中而已,非唯不觉失态,反而增添了数分文字机趣风味。粗略统计,经国文章中出现“屎”字、“屁”字各一处,且均与狗相连:《远离风格》之“才子文章去应试,狗屎不如”;《何必撞南墙》之“您应该安心教学,何必去写什么《我不鼓掌》的杂文。”出现与五谷之气相连之轮回所在亦仅一处:《课件》之“课件走入课堂,能否带来效应,时髦点说素质效应?倘若不能,那么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今天,此等涂鸦包装的劳什子还真不如能自动温水冲洗臀部的马桶,给不方便处带来方便。”
(三十一)以个例驳全称判断
先生尚有一绝,即以个例驳全称判断,四两拨千斤。如《“合理推论”未必合理》以陈景润糊涂于衣冠住行,却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之例,一举驳倒“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千载以下被文人墨客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痛快之至。又如《多余的话——与刘阳先生书》驳笔者所论“应当分清写时评侧重需要的抽象思维(非想像,当然也非幻想即虚幻想像)和写小说侧重需要的具象思维(包含想像而不唯想像,虚幻想像即幻想乃其下品)”,曰:“这是否意味着科幻小说均属下品?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里科幻小说很多,发行量创中国前列,牛气冲天,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衰落?未可知之!”——“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三十二)名作求疵
先生于有经纬定评之传世名作,为之指瑕求疵,对之献疑挑刺,目光如炬,目盲心苦。仅举两例可也。《想象•联想及其扩充》指出吴伯萧之《早》一文为了说明早的重要性,运用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这是个错误,这个典故不唯很难与‘早’相连,而且还与《早》的主题相悖,让人想到‘迟’的后果。”《学会双重》又指出:“特别是记叙性质的文章,就是蒲松龄也有败笔之时。他的《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林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之间写蛇之大‘见巨蛇围如碗’,远不如写螳螂之小‘然审视殊无所见’;盖因多个‘巨’字,若能‘巨不言巨’,那该多好。”这是何等精审的谈艺录!斯足为吾辈后学所弗及矣!
(三十三)文笔张力
“张力”一词,纯系二十世纪美国新批评派文论术语,意近乎欲开还闭、似说还休之微妙情态,余尝以虎跑泉若溢非溢、满而不漫之妙状譬喻之。先生素不喜此词泛滥于文学评论,某当红评论家之小丑作派犹有甚焉。仅举先生反感之两斑。《名声•名实•名节》显性针砭曰:“(某‘名流’)一进入会议高潮动真格的,即现‘庐山真面目’,倘删除八股文里的张力、张力等生吞活剥的名词,竟是白开水一杯,索然无味。”《文坛登龙捷径说》隐性调侃曰:“是故,不妨赤膊上阵踢皮球:前锋‘昆德拉’实力派、中锋‘张力’空头鬼、后卫‘整合’心虚崽,外加‘阐释’号概念牌啦啦队一声吼:‘这就是诺贝尔!’全方位地毯式轰炸沽名钓誉,舍我其谁?”妙笔间打出原形,而挫骨扬灰。然而,这只表明先生拒斥那种连含义都未弄清便仓皇上阵误导读者、以售其谬的浅入浅出之举,却不意味着先生自身文笔无张力之美可寻。事实上,文字觑天巧的先生,点撇捺间每每自然氤氲出无穷张力美感来。试举一例请体味之。《“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有句云: “既然米缸是用来盛米的,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就会不断充实,那补给的速度肯定远远大于老鼠鲸吞的节奏,‘生命的高度’在随机升降,永远不会到来。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巨贪惊世,可占年国民经济总额九牛一毛而已,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得很呦,尽管尚有少数地区的少数同胞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段中,后一句便典型体现出张力之美:明明巨贪惊世,却占九牛一毛;明明国力超大,却尚遗有弱势。上一句刚要冲天而起,下一句旋即压下势去,相反而相成,此张力之谓也。我们注意到,当这样一句句写下来时,先生用的是逗号,那见证着,这种张力之美的一气呵成,在先生实是信手间不经意之举。看似平常背后,凝聚着几多深厚笔力!或问:运张力之斤成风,先生何以能臻至这般笔力?答曰:藕断丝连之思维跳跃性使然。此为文最高境界(张中行先生语)。同在一片天空下,有人热衷炮制“只有写才会写”之应试秘笈以加官进爵,吸应试血身登青云;有人甘于践行“只有写才会写”之人生追求以笔耕砚田,擎素质旗心忧天下。噫吁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目力不余欺。
(三十四)旨隐意藏
前人云,“最是文人不自由”。良不诬也。受特定时空中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无形掣肘,习文运笔是乐事却有时也是苦事。先生曾于文中径直发出“编辑手下留情”的幽默反讽。我想提请有心人注意,读先生作品,你果真洞察到了那每每无奈隐藏于“冰山一角”后的深意么?姑避抽象,选一例言。《个性的错位》开首以大段文字,谈论人才的错位,你竟以为那就是先生真正的醉翁之意?错了。愚以为,先生真正想写的,或者说真正发先生执笔为此文之信,乃“传媒消息,从8月13日开始,杭州市与北京、天津、深圳等4个试点城市,同时推出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即个性化牌照”所折射出的“该个性的不个性化,不该个性的或至少是可个性可不个性的却个性化;这分明是个性的错位”之悲哀。这才是图穷所见之匕啊!可是,报刊自有其游戏规则,俗人如先生者亦不必太上忘情于稿酬,能不无奈于此类障眼法乎?噫,知先生者谓先生心忧,不知先生者谓先生何求,朋友,你属于哪种呢?
(三十五)事实肯定与价值否定
前已论及先生文笔张力之美。换个角度看,这尚是张力之美在先生作品中的微观体现。其实,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从宏观角度领略先生文笔张力,那体现在行文结构上。具体而言,不难发现,先生不少杂文,都采用了肯定与否定同时彰显的二元背反结构。让我们通过以下两例来稍作分析。例一:《“合理推论”未必合理》前五段集中笔墨,从形式逻辑由于“概念的静止抽象,缺乏辩证估量”而每每导致群众推论干部学雷锋之举乃“敲敲打打一阵子,热热闹闹一下子”,指出这是一种未必合理的形而上学推论。但嗣后笔锋一转,又云: “不过,这一明显片面的‘合理推论’,在某种程度上倒不失为一剂强心针,它能有效提醒在上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工作头脑,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取信于民,方是为政之要。”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回旋了文意,适当指出上述“合理推论”在有限范围内的作用——提醒干部时时揽镜自照、以身作则。于前面否定之余,稍事肯定,议论波折,尽显结构之张力美。 例二:《“比喻的遗憾”与“遗憾的比喻”》虽为先生早年之作,却是一篇在今天看来仍颇具学术含量的力作。先生发挥钱氏锺书“喻之两柄”之义绪,从修辞学角度指出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有其难以规避的先天局限。紧接着却又笔锋一转,指出比喻虽各具遗憾而令人无话可说,现实生活中却由此而不乏油滑操控比喻侧重点、堂皇各执一端“怎么说都行”的遗憾比喻之举,并举震惊华夏的“渤海二号”出事后、有关当事人在“犯罪”与“学费”之间巧妙斡旋、以求自保的丑态。论证一波三折,鞭辟入里。这同样在结构上呈示出先予肯定、后予否定的张力美来。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我们应看到,先生上述肯定与否定张力并存的为文结构,还体现出从事实层面向价值层面的递嬗与拓深:逻辑学意义上的否定性形而上学推论,属事实(知识)揭示,现实生活中干群关系的肯定性推论,则属价值揭示;修辞学意义上客观存在的“比喻的遗憾”,属事实(知识)揭示,现实生活中主观导致的“遗憾的比喻”,则属价值揭示。类此等等,有心人不可不辨。
(三十六)嗜用叹号
先生为文,颇喜用感叹号。似可证生活中先生乃“从我之说即为我学生”(陈寅恪语)、傲雪寒梅、孤标特立之士。这里欲提出的是,先生为文之际也常掇用“?!”这一标点组合。此尚待现代汉语专家裁断。在此仅举两例以备考。《现“炒”现“卖”如何》有如此标点组合云:“倘不如此,何以书为?!”《慎以惜时论短长》卒章显志,亦有如此标点组合云:“请慎以惜时论短长,如何?!”值得指出的是,可能受叹号定势的无形影响,先生某些作品虽整体极为扛鼎,然结论的一下子滑出来,未免太快了些,似可更臻含蓄。也举散文两例,看是否能佐证上述感觉。《一衣三十不了情》振作文末曰:“小小服装,演绎着大千世界。”《看客》亦振作文末曰:“善于游戏的民族,往往是产生看客的温床。”虽都至情至理,难免直接了点。当然,见仁见智,说到底,“上述断想系信口信笔而成,蜻蜓点水不足为训,窃以为。”(用先生《“作文”断想》语)。
(三十七)现炒现卖
先生早于十余年前,即已发挥钱锺书、朱光潜诸前贤治学精义,拈出“现炒现卖”的思想方法,以为较之那种片面醉心于积累以致一事无成的传统风习,倒不妨“学到点什么,马上就拿出来贩卖”。这很益人心智。先生亦正是这样做的。时常有人问,“怎样成为金先生?”窃以为,这一问的真正用心应落在先生诸如此类的思想方法上。请看《“护官符”与“升官符”》其中的一句: “倘若‘数十名党政干部齐刷刷地跪在香案前埋升官符之‘穷’则思变为不屑一论的个例,那么《中国青年报》之《地方官员进京集体拜年何时了》的新闻就不是特称佐证,值得‘观人风者’一虑了。” 细品之下不难发觉,此句中所掇之《中青报》新闻素材,就是开笔后随机捕获、被现炒现卖了一把者。只不过较之原有生发文势的“山西交口县部分干部会同新闻记者和数百名群众,近日挖出县领导数年前埋在县委大院的镇邪物和升官符,包括腐朽不堪的桃木弓箭、锈迹斑斑的铜镜、若干画有升官符号的砖瓦等”这则新闻来,换用了点到为止的点述论证法而已。 如果说2001年以前,执金不换捏毛颖子纸上为文的先生就此表现尚不明显,那么,2001年以后,随着先生换用电脑为文,互联网检索之便,使先生之文愈来愈显现出此种特征。从当代解构批评的立场看,这为我们深入解读先生为文的细微意识流程,提供了必要的符码。
(三十八)自称考究
先生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自称,是很有意思的。从中,似可一窥对象的轻重、语境的缓疾、态度的刚柔等。试看以下几例。有用“愚”者。《“作文”断想》:“日前,愚应邀外出讲学,途经江南水乡绍兴,品味元红酒、咀嚼茴香豆之余,竟窥见那田家的爱物老牛正穿了鼻孔,亦步亦趋于田间,无可奈何的神情另人动容。”《“比喻的遗憾”与“遗憾的比喻”》:“初冬,愚应邀策划笔会。” 有用“笔者”者。《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笔者年逾不惑未至知天命,应属庭中望月。” 有用“鄙人”者。《科研的底线》:“鄙人不才,但好歹在国内外一些名牌报刊杂志上露过相。”有用“拙人”者。《想起了报人李文伯先生》:“拙人《博士与教授》曾针对教育产业化月……” 有用“在下”者。《教坛登龙捷径说》:“王开东先生自称得在下杂文笔法。” 且立此存照。有心人当可从中寻绎出先生为文之际的丰富情感心志活动。
(三十九)判断力深
为文至境究竟是什么?窃以为乃是一种在感性中直观真理的深邃把握能力,亦即康德所谓“判断力”。这需要天分,更仰赖后天超乎常侪的勤奋实践,即金先生写作运思专栏文章屡屡满含甘苦所道出之义谛:“一个写作人必须写作写作再写作,在透支生命中领略那险峰之无限风光。”勤奋又是灵感的土壤,亦即金先生在《“作文”断想》中得失寸心所抒之胸臆:“善于爬格子者皆有体会,神来之笔往往是脚踩瓜皮的产物。”这种为文之际的深邃判断力,至少便可从金先生笔端屡现的不凡譬喻中见一斑。
确实,先生以其天纵之才每每高度敏感于精妙的譬喻。二十余年前其曾击节于高足冯歌斐之书信体杂文《厚古薄今》开首“看到我们的通信正像睡眠那样成为必须,真让人高兴”一句非同凡响,以为其所氤氲出的“不凡的比喻,展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喟”。其实,生活中的先生亦正是这样一位精妙比喻咳珠唾玉的高人。兹举其对同一喻体“茶壶”的不同本体驱遣处理为例。先生既每每不止一番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却倒不出”来比喻那些有才学却因口才表达不佳而落于人生下乘之人,亦曾在一次酒后酩酊大醉后指妻曰“你们女人啊就像茶壶,不开不响,开了才响……”传为世说新语美谈至今。
为人与为文是一致的。先生作品中时或一睹的精妙比喻,细忖之亦每每有一种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惊心动魄的美,让人折服于先生判断力之深。且不说那些基于非凡观察力而得的奇特形象比喻,如《看客》形容内蒙古笔会笔会坐车沿路所见之蒙古包为“如一群开着巨口的卧虎在劲风中狩猎”,试问有此切肤洞察者有几何哉?仅就那些更多基于纯思维联想活动的精妙比喻复举两例:《父亲的回忆》于悠悠回首辛酸童年生活云,“人是无法像锂电池那样消除记忆的”,独特而不凡的喻体,堪堪发人深省;《母亲的回忆》忆及慈母暮年因大限将至而难以再从容拾级而上为严父扫墓,云“母亲已经受不了‘挫折’了”——以挫折比喻扫墓之台阶,平淡中蕴蓄着何等沉重之生计感慨!
前所论及先生以柳子厚《小石潭记》写鱼名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来精妙比喻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个性发展的理想教育环境,亦正此种才禀之自然流露。为何说这个比喻非同凡响?因为其判断力深深存乎双重:既以“游”喻自由,又以“皆若空游”喻对自由的必要而巧妙的高层次限制。后一点恰如先生当年所命之材料作文题:“车轮质问方向盘:‘你为什么总是限制我的自由?’方向盘严肃地回答:‘要想随心所欲,只有滚到邪路上去!’”而自由与设限这两点合起来,道出的实则又正是独创(自由)与稳定(有限制的自由其实才是真正的自由)的辩证法
(四十)独创与稳定
无论运思抑或为文,先生始终看重独创与稳定兼容统一的思维品质。兹不妨择其三个年龄段之三篇作品连类而观。三十余岁时作《“呼拉圈热”及其它》一文,论时事而铿锵云:“琼瑶热、金庸热的兴起乃至急剧降温,是不太符合认知规律的逆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有些青年朋友盲目唯新,缺乏思维的最佳品质‘独创性’与‘稳定性’。”四十余岁时作《“规范从政行为”说》一文,举时政而郑重曰:“修筑一条路、拆除几座房,既要考虑同类城市的共性,又要思忖别具一格的个性;不考虑共性是随心所欲的破坏,不思忖个性是缺乏创意的保留。电影《悲惨世界》中那仿佛地下宫殿般的下水道是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建筑的文字临摹,与我们处于公元两千年新世纪初经常开膛破腹的市政建设相比,能得到点什么启迪?”五十余岁时作《三评郭初阳的“殊荣”》一文,更以时人语文教学误区而语重心长还原其理:“语文教材从无心插柳的文选式到有心载花的单元式是语文教材编写思维的一大飞跃。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及其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安排语文教材的进度,诸如一个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小型知识与能力‘圆弧’,单元课文与单元课文之间的中型知识与能力‘圆弧’,分册课文与分册课文之间的大型知识与能力‘圆弧’,三类‘圆弧’构成了别具匠心的知识与能力的不等排列顺序,是教材之所以为教材的本质特征,其有时尽管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但是此类呈间隔状的有意识重复,不是一个被动的将以往的检验简单地保持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迂回曲折中求取进展。”三段文字异曲同工,均道明了先生心目中对独创性与稳定性必须有机统一的真理的连续性认知。
这种观念的前后一致,本身不就极好地证明了先生创作思维在天马行空般独创中仍始终持守的稳定底线吗?因而其稳定发展轨迹正不妨挪用先生《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一文所引宋人吴可《藏海诗话》论杜子美之语来描述:“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
(四十一)藕断丝连
张中行先生尝于《作文杂谈》中肯指出,为文另一至境可谓藕断思维。思维是高度灵活跳跃的,却细忖之又笔笔在情理之中,那笔一点都不漫漶直下,却自葆有精妙的章法。作为一位灵气非凡的为文者,先生亦正是臻入此境的。这包括局部与整体两种表现。局部表现如《戏说历史》一文中这样的典型段落:
“想当年,末代皇帝溥仪改造成新人后那脱胎换骨的老实巴交样曾让不少人臣服新中国的政治思想穿透力,‘江山易撼,本性难改’的神话随着一种新制度的诞生而破产了。这种质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首批大法官应该研究一下,‘中国司法制度里程碑式的一页’内是否有灵魂的痛苦呻吟。
有心人仔细体会当可感悟到,这就是句句藕断却又句句丝连的典范。整体表现则如《庖厨•文人•名人》等许多好作品所示,由一道名菜款款想开去,如水泛涟漪,联类而及诸如“东学西渐”等思想文化现象。惜乎在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目无珠而心无窍之碌碌众生眼中,此又每每被不幸视同风马牛不相及之乱弹琴矣。
更妙的是,与上述藕断丝连相对立的情况,也被先生一针见血挑开了画皮:“有的骨干教师写论文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一旦去掉这些序号,文章就无法在意蕴上关联。”(《三评郭初阳的“殊荣”》)这是否大抵可称之为“藕连丝断”或“形不散神散”呢?两相比照,令人不胜感慨。
(四十二)语文触发
先生习文运笔的另一长处,是充分运用自身作为语文教师的积累优势而每每自语言文字角度切入运思,致使立意常常与众不同、出奇兵而收奇效,兼有一股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这种触发既有从语言文字义理角度作出者,如《“教育”与“畜牧”之辨》巧妙抓住“牧”这一古老汉字中同时兼有的教育、统治等多重字义,展开论述而鞭辟入里、醒人耳目;也有从语言文字音韵角度作出者,如《“杭二中”与“杭儿风”》从题目上即可知是巧妙利用了汉字的押韵(尽管韵押得稍有偏差)。类此等等,在在多有,当然宜视作先生为文的一种鲜明特色。
(四十三)结构与反结构
先生属文之结构问题,谈之不无意趣,惜迄未有论者拈出矣。其实无论创作抑或解读,下焉者每重情节之浓淡,中焉者每重思想之浅深,上焉者则每重语言之开合张弛与结构之明暗起伏。取法乎上,尚且仅得其中,可见结构之难每每为习文运笔之头等奥蕴。无怪乎一代武侠大家金庸尝自省“我写小说,结构是一个弱点,好像哈代的《还乡记》)、狄更斯的《双城记》那样精彩的结构,又如莫伯桑的一些小说,结构的匀称浑成,是我绝对及不上的。现在我只好老了脸皮地说:结构松懈,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反而更近乎近代的西洋小说,与十九世纪的西洋小说不同。但如《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几部,结构确有重大缺陷,现在要改也改不来了”。可谓的论。小说创作如斯,杂文创作其何能免?
综观先生杂文创作,绝非无自觉结构意识,其早年《“作文”断想》一文引《晋书?元帝纪》“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之语,以黄山连理松譬喻行文之总分结构,即为明证。1997年其应教研组之请为全校师生作《摭谈议论文语言的基本特性》讲座,即明确拈出说理行文结构悬鹄。诚哉斯理!
若说先生五十岁前行文高度重视结构之严谨,每每如笔墨知交朱国良先生所评“鞭辟入里,从容如步”,则五十岁后先生之文在结构上趋于了散漫,颇具有一种反结构之倾向,其表象特征即分段分行较为随意跳跃,视之不若曩者规整矣。这令人喜忧参半。喜者,匹似古代高人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飞花摘叶皆能伤人,诚然见证着先生思维运风马牛不相及之事物于笔端一炉的功力精进。忧者,则每每令人跟不上其思维节奏而错愕困惑,常生空中闻天鸡之眩晕感。对此先生不是没有自察,其在一个场合曾云“近年来我在探索一种意识流杂文”。然而,引意识流入杂文创作,其利弊系数如何,是否亦值得再加观审呢?
笔者还是更看重先生那些拥有精美结构的篇章,如《“超零岁教育”》、《“吃早饭”与“升国旗”》《“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等。这些文章非唯思想深刻独到,更兼结构美观稳实,堪称文质兼具的佳作。其中《“吃早饭”与“升国旗”》一文昔曾由愚荐至《杂文月刊》,很快在醒目前列位置登了出来,即可证眼力之不诬。顺插一竿,其实先生历年入选《中国杂文年选》的作品虽都扛鼎,却并非先生最好的作品。而像上面三篇佳作,似更应入选而有传诵众口的理由。
惟因如此,愚以为先生五十岁后所创作之杂文作品,一如李泽厚评论牟宗三所言那般“牟宗三写了那么多书,我说可以砍掉一半,不会损害他的分量”。此诚吾侪文人之共同感慨矣。其慨每每又一如韩石山之评黄裳:“一生那么多的书,将来能存世的,两三册书而已。一是《关于美国兵》,这是经历之书,他人无从替代;一是《旧戏新谈》,这是性情之书,也是他人无从替代的。”思之令人唏嘘。
不过,在大量作品中先生仍注意在创作风格上努力翻空出奇,这便由结构进一步引出了其杂文创作的文体问题。
(四十四)变体实验
文无常法,亦无常体。堕入不生不灭之宝树常体,便沦为文笔下乘矣。先生则不然,以静水流深之深厚创作造诣,水流云在而往往于文体变幻出新以合人心矣。兹略举数端以见一隅之三反:有巧妙袭套著名成作者,如《曹刿论救》通篇精巧模拟左丘明之《曹刿论战》、《师者惊诧论》通篇精到模写迅翁之《友邦惊诧论》等,有趣幽默;有巧妙运用应用文体者,如《涂序新博士讣告的讣告》、《关于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修改建议》等,有料有才;有巧妙驱遣小说戏剧笔法者,如《丁利坚自杀失血死亡前有限心理活动模拟》、《杂文报天堂国漫游记》等,有骨有种。类似等等,无不是先生创作思维极度活跃的表现,值得有心人悉心揣摩。
(四十五)文言虚词与句式
先生熟读文言作品,曾于文中自承“笔者属文之文言癖好”(见《如厕?买房?限速》),故其笔下每每不自觉流露出对文言虚词与句式的套用与夺胎点金之用心,遂使文气精炼警策矣。姑就先生为文最喜掇用之十个文言虚词,先替先生立此存照如下:
一、也
例句:矮化者,退化也。(《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
二、哉
例句:可怜哉,吾侪学生!(《假象》)
三、盖
例句:作文教学指导缀文成章盖从此起步。(《“作文”断想》)
四、厥
例句:厥生斯断想。(《清东陵断想》)
五、矣
例句:则难矣哉。(《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
六、之
例句:这些人不堪为学之寂寞之严谨。(《名声?名实?名节》)
七、乎
例句:行公乃不食人间烟火之圣人乎?(《“未名雅士”与“都市柴门”》)
八、焉
例句:为文焉能简且洁!(《文以辨洁为能》)
九、然
例句:此写作运思修养深浅使之然。(《立论》)
十、其
例句:其许人不知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素质无奈应试何》)
愚按:第三种用法误,“盖”一般只用于句首,与“夫”用法相近。
再就先生属问最常用之六套句式总括如下:
一、耶……耶……
例句:利耶?弊耶?不言而喻。(《“作文”断想》)
二、乎……乎……
例句:逆天乎?顺天乎?答曰:相时而动!(《“逆天”与“顺天”》)
三、为……所……
例句:此不为急功近利之辈所领悟,何也?(《名声?名实?名节》)
四、乃……耳……
例句:顺手牵羊,乃下里巴人之技耳。(《文体的等级》)
五、不余……也
例句:荀况之论不余欺也。(《“比喻的遗憾”与“遗憾的比喻”》)
六、何以……为
例句:倘不如此,何以书为?(《现炒现卖如何》)
犹可惊叹者,先生以其精深文言素养,甚至在白话文中也会陡然间创造性地点缀以文言句式,如《疾风骤雨赴玉屏》有句云:“(是日)游景览物以安徽黄山,身临其境于惊心动魄”——此非标准白话倒装句而何?又是何等精辟的语言文字!
楼主:ty_刘阳400  时间:2022-02-04 10:57:04
(四十六)刻薄与宅心
先生浸淫杂文写作数十年,以笔势之锋锐犀利而每每“为正人君子所痛恶”(见《偷得浮生半日闲》),也不免给人以刻薄之感。对此,其实先生早有清醒的辨析:“为文刻薄一点,只要不是为了拿‘卢布’,不是与人有仇隙,也不是做抽去脊梁的‘臣民’,大抵是不会刻薄得强词夺理的。”(见《“公民写作”与“臣民写作”》)事实上先生亦从未以救世主咄咄自居,而同样清醒地承认“笔者是俗人,小人物而已”(见《沉静后的思索》)。这样,如果我们不为先生笔挟风霜之凌厉气所遮眼,便亟应从这种刻薄的表象背后读出先生恨铁不成钢的仁厚宅心来。以《三评郭初阳的殊荣》为例,透过犀利的笔触,谁能说先生以下这段品评不是真知灼见、不值得引发相关积极思考呢——“更为要命的是,在《言说抵抗沉默》里看不见丝毫语言训练的影子。”这就是刻薄下仍潜藏着的、一种纠偏的宅心。
论至此,先生究竟有无必要因某些读者之反感而收回所谓之刻薄,答案也就一清二楚了。先生挚友、著名杂文家吴非一席良言可充赘尾:“不久前,有读者提议,你们杂文家以后不要再说什么‘敢爱敢恨’了,要有点悲悯情怀,多讲讲博爱,多讲讲仁慈吧;即使对腐败分子或其他坏人,也要‘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特蕾莎嬷嬷语)。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要求杂文家多讲宽容和谐。可是看社会现状,就感到他那‘需要宽容’可能是代表一些人说的,要不就是脑子糊涂。——他牵走了你的牛,扒了你家的房屋,还希望你对他们闭上眼睛;他逼你做了流汗的奴隶,还希望你继续要求进步,兼任有笑容无思想的奴才;他根本不愿意和你讲平等,却要告诉你,‘时机很不成熟’,‘国情不同’;他们不检讨自己的罪孽,却要你自觉地对恶魔讲博爱,讲仁慈……因为还有很多人曾经、正在、或者将要吞噬国民的血汗,所以对他们讲博爱,讲仁慈,有可能会让更多的人长睡不醒。……面对他们的苦难,我们徒有悲悯,我们的博爱远远不够弥合他们的创伤。以前的社会习惯用语中有一句‘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人民都知道的现实,杂文家却看不到,只爱不恨,我们能说他的眼睛是‘雪亮的’吗?我们能认为他们有正常的情感吗?”不知君意如何?
(四十七)闲笔之不闲与闲
此则原拟题作《起兴之水乳与水油》。闲笔未必总是居于起兴之文首,然而文首之起兴又确乎为先生所常设之闲笔。观其效用,大抵有闲笔不闲与闲笔之闲两种情况。换言之,有时先生使用的闲笔妙不可言,确收藕断丝连之效,有时先生使用的闲笔却并无意义甚或具有反作用,是为可有可无之芜笔乃至败笔。以下两例可堪作证。
先看闲笔之不闲的正例。先生《统战理论研究误区刍议》伊始云:
民国史学者的《比论文格式化更可怕的是思维格式化》一文指出:“本来文无定法,但现在大学生写毕业论文都有固定模式,连艺术类学生也不得例外,不得逾越半步,按这种规范写出来的论文,多数是拼拼凑凑,走走形式,实际上空洞无物,文章无个性,内容无新意。”
“良药苦口利于病”,傅先生的话应当是切中肯綮的。
既有“庖丁之技”,统战理论研究类的论文是否亦不幸被言中?
其实,“比论文格式化更可怕的是思维格式化”的观点实在具有普遍性。
“统战”者,“统一战线”也。
这段开头便属于精巧而富于意义的闲笔。属文起因于接党派徐展宏先生约稿电话,中提及论文要求,遂自然而然地由当前论文之模式化弊病入笔,牵引出其背后的思维格式化实质,进而又极其自然地想到(或曰有意归拢入)文章之主题:统战概念所同样包蕴之集体化、统一化、格式化内涵。可谓谈笑风生、文发自然矣。这样看似题外话的闲笔,其实一点都不闲,而是不动声色地紧紧服务于文章主题,仿佛水乳交融。足见先生为文造诣是何等之深!
再看闲笔之不幸确乎落入闲散的反例。先生《想起了报人李文伯先生》开端云: 第一次见报人李文伯先生是1984年,大约是初冬时节,也可能是暮秋时光。如此屈指,尔来业已25年矣。
是年,《杭州日报》吐故纳新,从社会上吸收了一批舞文弄墨的“笔杆子”,大多为或电大或师范院校毕业的大专生。恰巧笔者的朋友张君忠民兄亦在其列。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政治上虽还处于相对保守状态,却没有时下唯文凭是举的可叹可悲可恶的陋规。
印象中那些大专生比起眼下的有些硕士与博士生,水平不知要高多少倍,盖因其许人均可以文为生,绝不会拿了名牌大学中文系文凭去卖猪肉,卖粉条,卖干果……
拙人《博士与教授》一文曾针对教育产业化弊端云:“‘专科不如狗’业已盖棺定论,‘本科满街走’的日子即将到来,‘只有研究生还可以抖一抖’的时光就要过去。”而现在则是:“专科不见踪,本科不如狗,研究生满街走。”
事实证明,当年报社的举措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些人现在几乎都成为了单位的栋梁。
写了那么多题外话,是因为“闲笔不闲”。倘若没有那次“吐故纳新“,没有张忠民先生引荐,我可能就不会认识李文伯先生。
这段开头浑无来由地对当前的学历崇拜热作了一番抨击,本身固然事出有因,却与此文题旨究竟有何必然干系呢?冷静地考量,可谓旁逸斜出之闲笔,它没有起到积极推动下文逻辑进展的作用,仿佛水油难以交融,仅为先生抒愤懑、泄私火、逞毒舌而已。放大地看,先生诸如此类的泄愤之作,充其量恐也只能见证着杂文在宏观上的闲笔价值。如《奇迹的痛苦》通篇借文人李利忠事迹痛陈中学语文教育之弊端,是否亦过于借花献佛而扯偏了呢?诸如此类,俱值得有心人仔细推敲。
(四十八)辨异析义
先生精于思辨,以说理杂文创作为终生志业实亦天性使然。其思辨才华的一种突出体现,即每每于行文构思立意之际设置内涵近似却有本质差异、而值得深入甄别寻究的近义或反义概念(观念),予以集中辨析,在区别彼此内涵中廓清界限而导出思想新意。此在先生五十岁后作品中尤见突出,典型表现即大量并列式短语拟题。据不完全统计有:谎言与谣言、改良与改革、大气与大器、流行与经典、逆天与顺天、面子与肚子、青天与法治、送牌匾与发奖状、遗传与模仿、睁眼说瞎话与掩耳盗铃、放养与圈养、童心与良心、规范与钳制、炒股与摇号、博士与教授、攘外与安内、伪道学与真性情、塑化剂与地沟油、电脑与人脑、狗德与人德、组阁与攘鸡、护官符与升官符、谢师宴与谢本师、弱势群体与群体弱势、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零投诉与满票当选、门槛、门第与门面、门客、食客与请客、名声、名实与名节、上士、中士与下士、帝王将相剧、反腐倡廉戏与国共战争片、独夫之罪与平庸之恶、民主宪政与生命自由等。皆可见出先生辨异析义之过人智慧。
(四十九)严谨充要条件
先生于属文之际,尤其是五十岁前,颇为重视逻辑之高度严密,每每于文成之际悉心斟酌推敲,以杜绝逻辑漏洞,并曾告予曰:“很多时候主观上勉力杜绝了所以为存在着的逻辑漏洞,等发表出来后仍会发现还有逻辑漏洞!”基于这份严谨之心,先生旧作中常见对充分必要条件的全面兼顾,在全面兼顾这两者中真正合理有力地推出逻辑结论。请看以下两例。
例一:“一些大城市的书店撤去了曾让他们盈利甚丰的琼瑶、金庸作品专柜;物质调剂部门分管的废品商店开始出现这批回笼的‘紧俏’书,一个空前的热潮须臾浪峰底谷。”(见《“呼拉圈热”及其它》)
这里,千万别小看中间这句“物质调剂部门分管的废品商店开始出现这批回笼的‘紧俏’书”——如果缺少了这一句,仅从前一分句无法从逻辑上真正推出琼瑶热、金庸热降温的结论,因为书店撤去这两人的作品专柜完全也可能只是内部调整的偶然之举。唯当这两人的作品不仅在书店被撤去专柜、而且紧跟着出现在废品商店,我们才能真正断定其确实已开始乏人问津而变得卖不出去、先前的热度从而降下来了。这不是在必要条件的交代之后紧跟着补充交代充分条件、使逻辑结论更趋周密吗?以笔者多年属文之经验,相信写到这几句时先生绝非有意无意着笔,而确乎是有此番幽微考虑的,用先生的话来说,“此写作运思修养深浅使之然”(见《立论》)。
例二:“据了解,开学以来天天如此。”(见《素质无奈应试何》)
这里,千万也别小看这句及时的补充交代。如果仅有前文有关双休日学生家长涌动于书店争相购买应试教辅、人声鼎沸之状的描写,同样无法从逻辑上严密推出应试教育的深入涂炭,因为这同样可能只是偶然的表象。唯当加上这句看似平淡的“据了解,开学以来天天如此”,方由个别开始推至了一般、由必要条件开始推至了充分条件,而同样真正严谨地导出了所欲达成的逻辑后果。
(五十)盛年之作最佳
先生为文大半生,窃以为盛年即四十至五十岁之间的十年的作品最佳,时段恰为1992—2002年。这十年自然也是先生创作的高产高峰期,留下的诸多佳作虽因互联网尚未兴起而于今湮没不彰,却自长留有心人脑际而挥之难去。具体地说,这十年中先生创作之盛,又主要依次经历了以下四阶段。
第一阶段:生活随笔。这是《杭州日报下午版》的创刊带来的蓬勃创作热情。又以1995年“迟桂花”副刊创刊前之专刊时代最为先生乐道。翻检旧报,可知那三年间先生屡屡见报于其上。笔者尚记得的篇名就有《面对闲言碎语》、《一衣三十不了情》、《爱情无须婚礼》、《让他三尺又何妨》、《该找找原因了》、《鱼目何以能混珠》等不一而足,且不乏至情至性之作,如护士节献给夫人一文中深情叙及“以往我出书登报,她引以为豪”、“结婚至今没有让我洗过一双袜子”、“我这人还是有点才的”云云。均为难得的好文章,笔者始终希冀先生能让这些前网络时代的旧作重见天日、让我们重新在网上欣赏到(可用手机拍照发给笔者,笔者自能将其转换为电子版)。
第二阶段:读书随笔。这是《浙江日报》“三味书屋”版在1996年前后增办《学习周刊》带给先生的创作契机。先生在其“文澜阁漫笔”杂文专栏陆续发表《学术著作一大抄》、《文以辨洁为能》、《为文风格说》(以上三篇刊于1996年底)、《求深与厚实》、《现炒现卖如何》(以上两篇刊于1997年初)、《谨防文墨功能矮化》(刊于1998年)等,由此结交责编朱国良先生并同舟共济至今。这些文字情辞并茂,堪称不二佳作,同样是值得先生再加董理重刊的。
第三阶段:时事杂文。这是2000年前后《浙江工人日报》“人间”、“话题”专刊对先生发表欲的吸引。该报稿酬低微离谱,却不妨碍先生仍在过年期间一气创作出了《万书记来了,遗憾,遗憾……》、《护官符与升官符》、《“规范从政行为”说》、《戏说历史》、《课件》、《“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采点”质疑》、《拂去弱势群体脸上的阴霾——年关读报杂感》等一批杂文佳作,之中多有精彩之作。
第四阶段:思想杂文。这是2002年前后先生在《杂文报》上发表的几篇力作的共同特征。如《与何满子先生书》、《“五元电影”的身价》等。这些作品已开始显示出先生文风的微妙变化,承上启下而伴随先生流年碎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楼主:ty_刘阳400  时间:2022-02-04 11:14:17
(五十一)明褒实贬
汉语之魅力,每每存乎表里复义,善为文如先生者,亦每每敏乎此道,遂使文字横看成岭侧成峰、摇曳多姿矣。先生曾不止一次推崇马克吐温昔年机智语:面对“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之汹涌众议,不动声色收回全程判断而改特称判断曰“有些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明里收回前说,实则深化了前说。先生自己亦常常具备这般智慧风貌。兹举典型之一例。《名声 名实 名节》于开首沉痛针砭国人好名之风却“不学无术”后,次段陡下一转语曰:
“事实上,说不学无术言重了点,讲有学无术恰如其分。”
看官注意:这句话表面上似乎是减轻程度之开解之“退”,实际上却是犀利的以退为进,仿佛“韩愈”字“退之”一般。试想:不学无术,没有学过当然不会有术,某种意义上这倒尚且是可以理解甚至无可厚非的客观事实,何须感喟而莫名惊诧?然则有学无术,学过了却依旧无术,这不才是真正无可救药而可鄙之处吗?这就是先生杂文创作每每秉承的明褒实贬的笔法啊。


(五十二)绝妙影射
先生作品不乏对现实因怒其不争而生之痛切影射。而其影射则又可细分为程度由表入里的两类情形。一类是局部的,颇有类先生屡屡抉发的“漫画是意与艺相统一的艺术”。仍是在二十年前名作《名声 名实 名节》中,先生以漫画笔法,局部影射了原杭州四中已故某姓者与原学军中学某姓者。比之程度更深的,则是笔者特别想在此正式拈出的整体巧妙影射。可据以为例的是先生哪篇作品呢?
这里涉及一个将近三十年来无人道及的为文隐秘。那就是先生作于二十七年前的《清东陵断想》一文。自表面看,此文继《疾风骤雨赴玉屏》后再度发表于当年版面金贵的《杭州日报》“旅游”副刊,似乎纯为一篇状物记游之作。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我们不妨再来重新读一读此文:
统治者漠视这种必然,鄙视这种预言。于是,死了是幸福,活着痛苦。(你懂的!)
最为厉害的作为全文豹尾的这句收束之语:
爱新觉罗•溥仪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体味痛苦的人,但决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最后一个。
为什么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最后一个?知人论世,今天仍犹自为先生当年为文之际的这份大胆良知捏一把汗。借用先生自述来说:“全市唯一的一张4个版面的报纸(不像现在报刊漫天飞,文章如过山烟云),发表文章“难于上青天”,一经刊登,多年后别人还会记得清请楚楚,万一的事并非天方夜谭。”(见《想起了报人李文伯先生》)比起很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这堪称一位青年知识分子发出的良知之声!特别是,考虑到先生并非抡板斧排头砍去的莽李逵,而是深谙行文策略的,也认为体制下的杂文创作常不免于领袖所谓“窥测时机,以求一逞”(比如作于同期的《从“跪”说开去》在《杭州日报》“思想杂谈”醒目发表时便一反常态地换用了笔名“晶星”),这份义无反顾的思想担当便尤其显得可贵!而当这段尘封近三十载的故实于今被解开后,我们难道不应向先生致以一份迟到的深深敬意?


(五十三)文言遣词之商兑
前已论及先生属文颇好驱遣文言字词,笔者对此是十分心折的。当然吹毛求疵起来,也不无可商之处。这里仍不妨先引一段与先生相关的旧事开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先生执编的《作文通讯》某期,约请了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名编张厚感为学军所推荐的一篇举“小马过河”为例展开阐述的议论文学生习作稿件进行名家修改。张先生于仁厚肯定之际也特别指出了一个很小的语言瑕疵——原文“水只有其膝深”,张先生特别圈出并改为“河水只有过膝深”,并加旁注云:文言“其”在这里用得不好。诚哉斯言!笔者今天仍相信张先生的改法是对的。这里涉及文白两种语境的融合问题,一言难尽矣。先生有时走笔如飞之际似亦不乏此类白璧微瑕。仍举上所引《清东陵断想》一文中的一句话为证:
他晚年也尝窃云:“……”
这里的“也”与“尝窃云”一白一文扭结在一起,读来其实也有处理得不甚协调之感。不知先生俯允否?又如昔年先生为文常喜用两个文言词。一为“确凿”。如:
确凿,写作教学指导缀文成章盖从此起步。(见《“作文”断想》)
这个“确凿”实即“确实”。可能先生为避免上下文单调重复而设,但读来有生硬之感。二为“其许”。如:
其许人不知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出于大局考虑明文规定,每个学生各科只准订一本辅导书。(见《素质无奈应试何》)
这个“其许”应该是“这些”之意。但恕笔者学浅,迄今并不知这一文言用法源自何处。印象中“其许”之用例唯《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可那个“其”却是起加强语气作用的语气副词。所以,笔者益读先生作品,益觉学海无涯。诸如此类,似乎都还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五十四)对伟人态度玩味
这个问题横亘于笔者心间久矣。我们想由先生之文窥见一代文风的某种宗尚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先生是共和国沧桑历史的过来人,曾深情回忆起“那条曾消磨了我七年青春韶华的蜿蜒小道”(见《母亲的回忆》),又如从诸如“尽管随着政治的清明,有类知青上山下乡热潮那样的社会环境绝不会再出现,但‘斜风细雨’仍不可避免”(见《慎以惜时论短长》)之类表述看,先生并非对自身所亲历的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抑或“阳光灿烂的日子”无所腹诽。微妙之处在于,诚如著名报告文学家胡平在《千年沉重》一书中探究过的现象一样,先生骨子里应该说又仍是崇伟人的。这似乎说得上有三方面证据的有意无意支撑:
其一,可从一些具体为文姿态细节中窥一斑。比如先生二十年前指导学生理解议论文语言基本特性(包括准确、一致、辩证、连贯四要素)时,所举之文段实例是伟人之“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等经典篇章,并建议学生于熟读熟背之际体会伟人文章逻辑思辨的严密。
其二,可从一些作品的具体掇据中窥一斑。比如先生不止一番掇用伟人文章为论据,像为《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丛书》所作之序中开篇即引伟人与黄炎培于延安窑洞纵论周期律一段史实,等等俱是。
其三,还可从一些作品的具体行文结构中窥一斑。比如先生的精彩经济杂文《商海舞弊者十鉴》,据先生自承,其极尽穷相之“十鉴”结构实便模仿伟人之《反对自由主义》而来,嗣后则又有有心学生仿作《考场舞弊者鉴》而同样发表。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惟其如此,对先生这一代执笔如刃的杂文家来说,其为后学所不及之处在于有深厚的亲身历史体验,其在某种程度上不及后学之处则或许在于,思维框架上存在着可以得到理解的某种窠臼。这也正是与先生同辈的许多杂文家——比如鄢烈山——屡屡感叹似已写不过年轻一代杂文家(比如杨恒均)的情由所在吧?比如先生曾因将“民主”据伟人思维解释为“少数服从多数”而引来天涯众网友的咄咄质疑,颇以为“哪有这么简单?岂不成了多数人的暴政?”为文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它综合涉及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甚至某种认知惯性,先生在这点上其实每每有自觉的反思意识,总是自谦“好作品没有多少”。这份清醒与谦逊,又确乎正是我们今天接着先生讲的理由所系。



(五十五)点铁成金
何谓“点铁成金”?这是一种为文之际处理材料的方式。材料处理有基本二途:一是运用不经见的新材料,作出新阐释;二则是在常见的、人人司空见惯而习焉不察的材料中见出常人所未见之新意,从而发前人所未发。如果说,学院中人往往走前一种路子,那么,学院外的“意见领袖”(先生语)比如杂文写作者(即“精神上的流浪汉”,亦先生语)则每每走后一种路子。在某种意义上,走后一种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路者更值得钦佩,因为这里所需要的洞穿表象的深邃目力,绝非等闲之辈所可轻易臻及。舍数十年如一日习文运笔之长期艰苦思想训练,无由他途。先生在这点上的成就,是令人惊羡而值得称道的。请看以下两例。
例一:作于二十余年前的《闲话“距离”》一文,开首引《文心雕龙》名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起兴,却承题曰:
事实未必尽然。每每未到庐山心往神驰,一俟身在其中,几无紫烟流瀑云海清泉之味;未见长江牵肠挂肚,一旦身入其间,全失江风渔火洞箫悠长之趣。由此,不禁突发荒诞不经的奇想:还是保留点“距离”为好,让山山水水在梦境中保存完美的极致。
这真是一段了不起的生发!历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津津乐道于这句名言,却从无一人如先生这般,从这句看似寻常之语中发现了刘勰此语在美学上犯下的一个错误:这句话夸大并抹杀了“距离”的存在!难道不是吗?笔者亦从未觉察过此中堂奥。经先生妙手如此点铁成金后,方恍然大悟而为之击节。先生的这份过人聪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吧?点铁成金确乎每每系乎一个写作者的先天禀赋,学也学不来的。也因而,此文迅速经散文家名编辑项冰如先生慧眼而刊登于当年《杭州日报》副刊“闲话三千”专栏。洵惺惺惜惺惺矣。
例二:作于近年的《教师自古远队伍》一文,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思想佳作。历来有那么多在教师节前后做文章的人,却同样从无一人像先生这样,首次发现了“教师队伍”这个每天都挂在人们嘴边的词汇组合的荒唐之处:从孔子的时代起,难道教师是队伍化的一群人吗?诚如是,那还有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言?进而笔触联系当下教师生态的奴化、体制化与产业化,文章道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这也不禁令人想起著名作家韩石山有关“粉碎中国作家的军事建制”(如“文学陕军”、“文学浙军”、“文学湘军”之类荒唐提法)的深刻建议。嘻嘻,这难道不又是英雄所见略同?此文迅速经散文家名编辑赵健雄先生慧眼而刊登于《联谊报》副刊“浙江潮”,亦惺惺惜惺惺矣。


(五十六)民活主义
先生脸书为“为贫贱者立言当有野草之性格”。确实,先生贯穿大半生文字创作生涯的一条思想主线,是为苍生说人话。联系先生加入民主党派与政协的现实身份,更能见出其每每热血沸腾、仗义执言而为弱势请命的良知。如《远离人文的语文》一文,在一片人云亦云的廉价附和声中逆向运思而横空出世,敏锐地发现:某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本身居然是“反‘人文’”的!该年杭州中考作文题如下:“著名导演张艺谋18岁时迷上了摄影,可在当时连吃饭都困难,哪有钱买照相机学摄影呢?于是,他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城里去卖血,一连去了5个月,终于攒够了买一架照相机的钱。凭着那架照相机给他带来的艺术积累,他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可以这样说,是那架照相机或者那段卖血的经历,给了他特殊的人生经验,鼓励他不断挑战逆境,走上了成功之路,实现了人生价值。但当人们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成功人士名利光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他们成功的秘诀。请以‘成功的秘诀’为话题……”先生对此犀利评论道:
拉板车、掏大粪、捡垃圾……至艰至难都无可厚非,“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而“卖血,一连去了5个月”,那是对生命的漠视与戕害。笔者天生驽钝,怎么也无法在如此现象里抽取这般本质。一定要触发,只能联想到“文革”的罪孽,眼下教育产业化的猖獗,河南“爱滋病村”的恐惧……假如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能担负中考命题任务的,还应该不是一般的专家,肯定有特级教师抑或“正教授”的峨冠大绅)的语境下的话题能够成立,那么,去年那个考取某重点大学却无力交纳巨额学费,在网上发帖“卖身求助学”的女孩,一旦“他日若得凌云志”,耻辱的经历大约亦能与“成功的秘诀”挂上号吧?
人是什么?首先是一个生命体!生命意识,天赋人权,自古而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对有限的人生异常珍惜,史载他曾尝试过坐禅,服药,练瑜珈,炼内丹外丹、阴丹阳丹,这些方法不一定全科学,可无不表现他对生命的爱恋。苏轼的所谓“贪生怕死”,似可理解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鲁迅有言:“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不是人的人是骇人听闻的人。据说,少时苏轼与朋友章敦同作山中游,偶见一独木横跨沟壑,章敦欲打赌过桥,苏轼不愿拿生命作儿戏,章敦则独自铤而走险,苏轼不禁感叹道:“章兄来日定能杀人!”嗣后,两人政治见解相异,各行其道,热衷王安石改革路线的章敦排斥异端果然杀伐凶残毫不宽容。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大抵是不会珍惜他人生命的。
说得何其鞭辟入里而正气浩然!一张画皮在先生的揭露下穷形极相。这样的发现是偶然灵感思维火花的迸发吗?唯唯,否否。假若没有长期以来对弱势生命的关注与敏感,焉能有这样的迅速反应?用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先生的“三观”恐怕是张中行先生“中行”而曾被不怀好意者上纲上线讥批为“第三条道路”的“民活主义”。这可能不入某些大人君子法眼,却难道不是一个朴素的真理?
当然,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有时“三观”也会存在着某种微妙的矛盾之处。先生是倡导“民活主义”的,却不妨碍先生在诸如《螳螂的悲剧》等作品中盛意推崇谭献堂这样义薄云天、慷慨壮烈泣鬼神的先贤。说归说,做归做,山雨欲来之际,或许先生宁取康梁东渡之道,是否?


(五十七)有缺点才有优点
毋庸讳言,先生非完人,性情是有缺点的,偏激易怒即为一端。有时言行乖违亦为一端。比如虽在文中倡言“荐贤者方为贤”(见《荐贤者方为贤》),认可唐太宗为魏征“下台阶”是千古流传之美谈(见《“下台阶”与“铺台阶”》),相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见《让他三尺又何妨》),却曾经以“捧杀不如棒杀”为名批评过一位在国内语文教育界声名鹊起、颇具才华而亦不乏异端行止的青年教师。现在视之,这场九年前一度陷先生于不义的论争或曰口水战,换个角度看是一出滑稽剧。平心而论,先生在这场风波中的“三评”等系列文字是有学理内容、因而并无可非议的,立此存照聊备一格均可,但刊发于《南方周末》的《实话实说XXX》一则闪烁其词的短文,亦有张皇失据处,于今看来却亦是不必有的,在先生近四十载文墨生涯中留下了某种败笔。愚大胆推测,恐怕这也是先生自己希望消失于天壤间的文字吧。
但正如先生尝打之譬喻:太阳里面尚且有黑子。笔者同样认为,一个人,有缺点才有优点。明人张岱不是说“人无疵不可与之交”吗?杂文家秉性刚烈,眼里掺不得半点沙子,每每乱拳打死拳教师的情况也是有的,想想鲁迅昔年如何对待施蛰存,何须感喟?我们又何妨看作这是先生真性情的一种流露呢?诚如迅翁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普希金曾耐人寻味地指出,莎士比亚是很伟大的,尽管他的作品很不平衡,粗枝大叶,润色不佳,理由在于“对伟大的作家不要看形式”,这份粗率无损于莎剧的伟大,而以粗糙的力度激活着完美的单调,“当这部作品的缺点如作品本身一样鲜明时,它们会令作品的美好之处更加凸现”。这反过来甚至成为一些著名作家自夸“为什么尽管我有种种差错,多年来却有这么多人看我的作品”的理由,比如“你可以抓住在罗丹雕塑中的某些微不足道的瑕疵。但是只有在你真正地发现和理解了隐藏在罗丹雕塑中神圣崇高的精神时,你才会突然感到他的伟大”。说到底,不必完美的终极原因在于人生本就以非纯粹性为自己的本体理据,食五谷杂粮才成其为活生生的人。香江知名学者型专栏作家林行止一句戏谑语说得多好:“放屁特别是臭屁虽然难当,却是把致癌物质排出体外的自然机制,有利健康,不言而喻。”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五十八)拗救之笔
先生为文颇推崇章法,每每掇用“拗救”笔法。何谓“拗救”?通俗地说,从内容上看即以退为进,在刻意回旋的余地中使说理更为辩证圆融以透彻直指题意。从形式上看即制造波澜或者说议论波折以一咏三叹。这一笔法在先生作品中往往是以“当然”、“诚然”、“话说回来”等提领语为标志的。试看以下两例。
例一:《学术著作一大抄?》一文前三段在抨击学界各种变相抄袭贩卖之举后,最末一段及时拗救曰:“当然,学术著作并不是说不能引用相同的材料。”进而以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郭沫若《十批判书》袭取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材料一事为例,拗转一层文意后,更为有力地款款道出了文章的主旨。
例二:《“呼啦圈热”及其它》一文前面在论述分析“呼啦圈热”中隐伏着的国人思维从众性之弊后,及时拗救曰:应该说明,拙文绝非有意贬低琼女士、金先生的作品,其艺术性高低自有公论,况且也不属本文议论的范畴,只想告诫一切有志者,需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前面,努力营造呈现自我风格的思维框架,以免自己的头脑做了他人的“跑马场”,今“热”东,明“热”西的。遂使文意如波之折,如云之展,令人心悦诚服矣。
















(五十九)武戏文唱
武戏文唱,是指京剧艺术中不减弱武打成分的同时,通过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鲜明而全面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精神状态,从而把武戏的演出从只重激烈开打的低层次,提升至凸显人物心态神韵的高层次。用“武戏文唱”来观照先生大半生的杂文创作,实在是一个精辟的视角。盖因为杂文自本性上说是充满了火药味、极具斗性的,匹似舞台上的盖叫天之武松或者杨小楼之楚霸王也。但好的杂文又绝不满足于、驻足于霸悍之气的宣泄,而总是匠心独运地通过文学化手法娓娓传达出来。武戏文唱,盖有多端。今后仍将不断以为分析先生杂文创作成就的一种观照角度。这里先就先生武戏中的两种文唱技巧,略作探讨一二。
譬如先生有故意攀亲的文唱法。几篇书信体杂文在层层说理之际,不忘时时顾及“鸿雁”文体而与对象推心置腹、一口一个停顿下来的“何先生”、“杨先生”、“叶校长”,尽收悉心推敲交流之亲切态:
(1)唐玄宗时,也有个叫何满子的,那是个著名的女艺术家。(亲切中见幽默)(见《与何满子先生书》)
(2)您说:“奥巴马总统,读一下我的书吧!”
我说:“杨恒均先生,读一下毛泽东的书吧!”(见《给杨恒均先生的 》。这里似又见出了先生对伟人思想之摄取)
(3)叶校长,您一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不好理化不可能真正好,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不好小而言之数学抑或理科,大而言之文理科绝不可能真正好!
您同意了上面的观点,那么,叶校长,您一定也会同意下面的断定:……
叶校长,您应该清楚,其实当年卢校长的做法是一种低层次的亡羊补牢,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叶校长,您一定看过我最近刊发在某杂志(您应该有这本杂志)上的《“过去的中学”因何“不过去”?》,……
叶校长,你的麾下之“客”知道下面这些读书的“类别”与“范畴”吗?(见《与杭二中叶校长翠微先生书》)
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均于杂文之犀利笔势间融入了一份脉脉温情,堪当武戏文唱矣。
又譬如先生亦有故意充楞的文唱法。《“吃早饭”与“升国旗”》于肯定升旗爱国是一种常识之际,也笔锋一转指出,按时保质吃好早饭,同样是一种常识:
早饭与头天晚饭时间相隔约有10个小时以上,如果不及时补充,大脑处于饥饿状态,以这样的状态去上课会精神不振;早饭没吃,中午就会大量进食,这样会使胃壁一下子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易生胃病;大脑不断受到饥饿信号的刺激产生空腹感,中午吃进的食物特别容易被肠胃吸收,容易形成皮下脂肪,食物消化后多余的糖分大量进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空腹的时候,人体内胆囊中的胆固醇饱和度比较高,容易形成胆结石。长期下去,人体内的平衡系统遭到破坏,容易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吃早饭”能避免上述弊端。所以必须“吃早饭”。这也是常识。
呵呵,这段完全可以轻松复制黏贴自百度的、连幼儿园小朋友也明白的“常识”,经先生这样一番故意认真的提醒,让人忍俊不禁。笔者仿佛看到了先生在电脑前敲击这几行文字时嘴角挂着的狡黠笑意。讲到关键的论据处停下来卖几眼俏,使读者在颔首莞尔会意中轻松领略文章的思想智慧,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武戏文唱。


(六十)节奏文气
先生年轻时浸淫古文有年,行文运笔之际每每讲究节奏的灵活交错与文气的饱满有神。这使有心人品读先生那些精美华章之际叹服弗止,而获得了高度艺术享受。试看《文坛登龙捷径说》的如下两段文字:
综观今日之文人风景:山中少虎。尽管不乏将短篇敷衍成中篇,中篇扩充为长篇,并自作多情担纲全球化时代文学选择重任之属;如迅翁其人文学作品逸响伟辞、学术专著卓绝一世者鲜见矣。《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小说钩沉》,洋洋洒洒风流倜傥文,能企及之玩文学族或曰编故事人有几何?毛志成、余秋雨、徐城北之辈活该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前不见朱自清,后不见胡适之,念天地之悠悠际,独窃喜天助我所谓“寂寞”行当兴隆也。学一学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主题之教书匠之雕虫技,耍一耍开口“文本”、闭口“后现代”之程咬金之斧头功。投入无需大,寻章摘句可成家。猴子称大王,水中捞月非寻常。
试看眼下之文化情结:文人相亲。纵然有巴尔扎克《司汤达研究》式之文人相誉,曹丕类句句赞、句句刺,至尖极冷,下笔如刀之文人相轻则无矣。“上士忘名”已成海市蜃楼,“中士立名”尚需涂脂抹粉,“下士窃名”亟应文过饰非。是故,不妨赤膊上阵踢皮球:前锋“昆德拉”实力派、中锋“张力”空头鬼、后卫“整合”心虚崽,外加“阐释”号概念牌啦啦队一声吼:“这就是诺贝尔!”全方位地毯式轰炸沽名钓誉,舍我其谁?不过,溢美可攀天,因人而异须思量:打一打乳臭未干、名不见经传之布衣新生代抑或晚生代,捧一捧晚成大器、唯求闻达之肉食者老生代甚或早老代。有比较方能有鉴别,投桃才会报于李。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种文字的行文节奏非一日之寒。“曹丕类句句赞、句句刺,至尖极冷,下笔如刀之文人相轻则无矣。”切分出行文节奏即:三三、三、四、杂言矣。“毛志成、余秋雨、徐城北之辈活该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前不见朱自清,后不见胡适之,念天地之悠悠际,独窃喜天助我所谓“寂寞”行当兴隆也。” 切分出行文节奏即:四、四、六、六、七、杂言矣。这是标准的中国古文节奏气韵笔法。其妙盖在于骈散交错、长短句精巧融合,并掺以文白的互渗,读来如饮醇醪,齿颊留芳矣。


(六十一)时代烙印
尽管可以在一厢情愿的意义上将中国当代杂文之远源上溯至诸如先秦诸子散文这样的老祖宗那里,但笔者又想指出,中国当代杂文的另一个近源,应该说是大字报。大字报,无形中催生了书法家,大抵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杂文家。包括先生在内的一批中年杂文家,在这点上的时代烙印亦非无踪迹可寻。先生即不但对后期的大量杂文冠以一句带感叹号的题目,诸如“公权私用是应试教育泛滥的元凶!”甚且在某些作品中干脆直接复活了文革语言,比如“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语文教学不打假,素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见《假象》)在先生,如此遣词造句当属召之即来而无须反思的下意识之举,但拨乱反正二十余年后仍任由此等句式堂皇出现于报章,其实又有智者千虑而失之小节之处,并非是无可訾议的。


(六十二)杂文笔法写散文
先生的散文创作较之杂文创作纵然不算丰厚,却亦独居风貌而摄人心神。其一大奥妙在于,每每掇用杂文笔法来写散文。请看《看客》描摹宰羊前后的精彩文字:
其一白者蹲、其一黑者卧,眼睛却瞄着那绵羊,企图从厚厚卷毛皮下看出鲜血淋漓的肉,犹如不法商人渴望从他人口袋外窥透出里面的阿堵物来。屠工将闪耀着白光的利刃猛地捅入羊腹,并令人心寒地陡一旋转,此刻,“心碎”一词的底蕴形象地诠释得无以复加,绵羊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来不及一丝呻吟;那不速之看客,于利刃扭出圆弧前,或颔首合眼、或侧目余光窥视。俟剥完了羊皮,掏出了内脏,灌好了羊血,屠羊人麻利地从羊颈里抽出一条连着气管的血肉,黑白不分,公平地一分为二抛向空中,两只静观屠戮已久的狗分别娴熟地做了个漂亮的凌空扑食的表演型动作,口衔血淋淋尚带有体温的肉摇摇摆摆兀自品尝去了,那无声体态语言分明在昭示心灵独白:主人得煌煌大头,我赚蝇头小利,足矣!空留得一滩殷红的泛着泡沫的血渍。
这分明有迅翁短篇小说中的细节笔意。倘考虑到迅翁笔法恰恰脱胎自以笔记小说为典型的古文小说,则我们对先生上述行文的旨趣追求,也当有了共鸣。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