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何所有-讲述两宋320年真实历史

字数:462885访问原帖 评论数:186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8-06 06:29:26 更新时间:2022-09-26 09:50:37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05 22:29:26
大家好,这几年一直计划写一部有关宋朝的书,奈何时间总是不够用,踟蹰良久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始写作,于是于昨夜11点半提笔。

我要写的这篇文章,不是小说,当然也不能算是论述,只是想把一千多年的那一段岁月重新还原。或许大家从电视剧电影里已经了解了不少宋朝的故事,《包青天》《杨家将》《大宋提刑官》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剧中塑造了包拯杨业宋慈等一大批生动形象。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真实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包拯并非仅仅坚持正义的卫道士,杨家将们也并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完美英雄,真实的历史人物不是扑克脸,人都是很复杂的。

宋朝历时320年,朝代初期保持了大部分国土完整,给人民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作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一个巅峰,她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朝代后期偏安一隅,靖康之变丢首都,建炎南渡屠戮忠臣,开禧北伐自杀式求和,这一系列一系列的耻辱,是极为虐心的。

由于宋朝并非大一统王朝,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涉及到周边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包括契丹人的辽国,党项人的西夏,女真人的金国和蒙古人的元国等等。与所有电视剧电影中观点不同的是,本书中对于汉人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区别对待,契丹人里也有开明图强的皇帝,汉人里也有卖国求荣的败类,而女真人里也有无数救亡图存爱护百姓的民族英雄。

自从网络流行起来我便见了太多对于契丹女真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的歧视言论,契丹狗女真狗党项狗的骂。有时候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些人,你去过辽国五京吗?你知道金世宗励精图治吗?你跟着李元昊征战过沙场吗?

我真是受够了,八国联军侵华时候千里之外的藏兵辛辛苦苦跑到北京来勤王,日军侵华的时候多少满族英雄们跟鬼子以命相搏,那些时候键盘侠们都在哪儿?

别问我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哪个民族,我是每一个民族,我是中华民族。

废话不多说,接下来就是直入主题了。

从征柴荣
宋太祖赵匡胤祖上分别在唐朝和五代割据政权中做官,到了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这一代,一开始在五代藩镇王镕手下做军官,后唐庄宗李存勖与朱温梁晋争霸时王镕派赵弘殷率兵驰援李存勖,从此赵弘殷长期在中央政权任职。

李存勖死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改元天成,赵匡胤就是后唐天成二年出生的。出生时又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帝王出生礼:赤光绕室,异香经久不散,出生时身上带有金色,三日都未散去。

赵匡胤长大后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作为军人家庭,学习骑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赵匡胤同志却不走寻常路,找了匹脾气又倔又爆的烈马骑,连马具都不配就上马奔驰,烈马甩头就狂奔,驮着赵匡胤照着门框就撞,赵匡胤一头撞上门框摔下马来,一旁的人们都在惋惜,这么好的棒小伙就这么给撞死了,结果赵匡胤同志慢慢的从地上爬起来,脾气上来了又去追那匹烈马,居然最终追上烈马把马驯服,安然无恙的骑上了烈马。

到了后汉初年,年轻的赵匡胤漫游来到襄阳一间寺庙,寺庙里有个会算命的老和尚告诉赵匡胤,北方会有他的际遇。当时郭威正在征召部队到北方平叛,赵匡胤便投军到郭威账下,在历次战争中逐渐显露头角。

郭威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中央政权后周的建立者,父亲郭简曾是晋王李克用的部下,后在战乱中被杀死,母亲也在逃难路上病死。郭威被姨母抚养长大后,身材高大魁梧,加入了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军队,后唐灭亡后又跟随刘知远从征并在刘知远建立后汉过程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后汉枢密副使,统率后汉禁军。

刘知远死后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即位之初全国各地节度使接二连三的造反,郭威率兵平叛并北上击败入侵的契丹,稳固了风雨飘摇中的后汉王朝,郭威本人也被加封为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领军镇。既是中央宰执又是地方军镇首领,郭威已经进无可进,封无可封。

做人臣做到这份儿上,基本上也就到头了,后汉皇帝刘承祐也是这么想的,随着郭威功高盖主,刘承祐对郭威的猜忌越来越重。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刘承祐密谋诛杀郭威,不料消息走漏被郭威得知。

当时郭威率部驻扎在河北,眼看着皇帝就要干掉自己,郭威不得不采取谋士的意见,伪造了一份诏书,聚集全军将士,诈称皇帝认为河北各军镇尾大不掉要全部杀掉军镇的军官。士兵们一听群情激昂,郭威趁机煽动气氛,让大家拥护自己到开封去“清君侧”。

郭威领军多年,军队一出发便是雷霆之势,刘承祐派出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没多久就打过了黄河,兵锋直至开封。刘承祐见郭威势大便杀掉了郭威在开封的全部家属,郭威后来没有继承人只好传位给柴荣,也是拜了刘承祐所赐。

乾祐三年十二月,郭威攻入开封,刘承祐死于乱军之中。郭威主持朝政大局,安排皇太后临朝听政,拥立了一个后汉宗室刘赟继位。

稳定了开封的政局之后,郭威开始了下一步行动。后周广顺元年正月,契丹大军入寇,朝廷派郭威率军抵抗。郭威领着军队走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大军鼓噪不前,一大批中下级军官就苦苦的哀求郭威,大伙领军攻入开封,后汉皇帝刘承祐死于战乱中,可以说与朝廷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皇帝还是刘家人来做的话兄弟们以后迟早被清算,不如大帅做皇帝。说着,军士们扯了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史称“黄旗加身”。

而赵匡胤,就是这批中下级军官的其中之一。

事已至此,郭威不再推却,率军回朝。回朝之后以太后名义废掉刘赟,接着不出正月正式称帝,建立后周。

郭威做了皇帝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家治理上,颁布了很多休养民生的政策,后周国力得到了发展。由于自己全家被杀,郭威没了儿子,便将内侄柴荣收作养子,封柴荣为晋王、开封府尹。同时他还把赵匡胤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这样,赵匡胤开始在柴荣门下效力,逐渐有了自己的政治资本。

郭威虽然贤明,却命不长久,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周世宗柴荣即位,任命赵匡胤入职禁军,做了一名禁军将领。

柴荣刚刚即位北汉便来进犯,北汉是后周灭亡的后汉皇族旁支建立的,当时的皇帝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要杀郭威没杀成却被反杀的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叔叔。北汉自建立以来就跪舔辽国,此次出征辽国也派了一万多援军,由辽国武定节度使杨衮率领,加上刘崇亲自统帅的三万多汉军,汉辽联军达到五万,气势汹汹。

后周当时在山西与后汉对峙的是昭宁节度使李筠,李筠以为后汉只是像往常一样普通的进犯,没有太过在意,结果上去被汉辽联军打了个大败。柴荣得到李筠战败的消息坐不住了,刚刚当上皇帝北汉就来拆台,这仗不能输,要想打的又快又好,必须御驾亲征。

柴荣想御驾亲征,却遇到了朝中阻力,当朝宰相、五代十国的政坛不倒翁冯道劝谏,陛下刚刚即位,国家人心不稳,不宜御驾亲征,派将领抵御便是。

柴荣态度很坚决,告诉冯道,唐太宗创业之初也是亲征安定天下,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冯道一副忠言逆耳的做派,陛下与唐太宗不同,不可直接拿来学习。

柴荣自信满满,刘崇就是乌合之众,我亲率大军定能如大山般压倒性的战胜对方。

冯道还在劝谏,陛下能成为大山吗?

柴荣满腔热血,冯道一而再再而三的泼冷水,柴荣终于忍无可忍,当场结束了朝议,直接下诏征集士卒,为亲征做准备。

然后撤了冯道的宰相之职,打发他去给郭威的太祖陵做山陵使,主持陵墓礼仪。

活得久见得多,不一定就说得对,人如果跟不上时代,总以元老自居,早晚要被淘汰。

北汉二月底入侵,柴荣三月初率大军从开封出发,三月十九日与汉辽联军在高平遭遇。柴荣安排侍卫司大将李重进率领左军,侍卫司另一名大将樊爱能率领右军,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部位于中军,三军成品字形列阵迎敌。对面汉辽联军兵力达到五万,周军只有不到四万兵力,牌面上还稍显弱势,柴荣压力很大。

战斗刚刚开始,柴荣大军的右路军将领樊爱能拔腿就跑,右军大乱危及中军,千钧一发之际,柴荣没有退却,冒死稳住中军,坚持在乱军之中督战,中军气势大盛。赵匡胤当时在中军,与张永德商定,各自亲率一部出左右军,无论如何也要把形势扳回来。

赵匡胤振臂高呼,领着所部军队逆势而上,勇猛无匹,汉军本已得势,没想到突然又冲出这么一个杀星,一时间被打懵了,大将张晖和枢密使王延嗣被阵斩。周军逐渐扳回劣势,两军战斗陷入胶着之时,突然刮起了南风,周军乘风加紧了攻势,北汉终于抵挡不住全军溃败,汉军和辽军被打的丢盔弃甲,连刘崇的乘舆都被俘获。

柴荣乘胜进军,攻占北汉河东城。得胜回朝之后柴荣先是砍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一伙人,然后论功行赏,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再接着,柴荣深刻的意识到军队的素质问题,必须要下大力气整改,于是安排赵匡胤对军队进行整风运动。

五代时期,中央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从上到下各有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五个职位共十人,属于军队最高指挥官团队,赵匡胤虽然只是级别最低的都虞侯,但已经跨入最高指挥官行列。

而接下来的整风运动,更让赵匡胤赚足了政治资本,他趁着整风,在殿前司自己麾下征召了一大批身材高大魁梧且武艺高强的精壮男子,在中下级军官中提拔了一大批素质高且忠于自己的心腹,并广泛的安排到了殿前司和侍卫司两个行列。就这样,赵匡胤借着国家的政策,在给国家优选军队的同时又大大增强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实力和威望。

显德三年春天,赵匡胤随柴荣征讨南唐,此战规格出乎寻常的高,南唐方面派出了皇甫晖和姚凤领军十五万迎战,驻扎在清流关,皇甫晖时五代时期的百战宿将,历仕后唐后晋来到南唐,是当时南唐难得的将才。

柴荣兵分两路,自率精锐部队攻打寿州,令赵匡胤率所部取清流关,赵匡胤军队数量远少于皇甫晖,加之对方凭关据守,形势对赵匡胤不利。但赵匡胤军事才能实在优秀,研究了清流关的地势地形后做出了部署: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另一路由赵匡胤亲自率领,翻山越岭,从清流关背后出奇兵袭击。皇甫晖仗着人多势众,一开始并没有对赵匡胤太过重视,后周军队出现在关前时亲自领兵在关前对阵,然而刚刚开战没多久,赵匡胤便从后方奇袭出来,皇甫晖中军大乱,慌忙败退,余部退入滁州城。

滁州城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历史名城,在五代时期就是江南重镇,滁州城城墙高大,皇甫晖所率余部人数并不少,如果据城不出,坚守是不成问题的,但皇甫晖也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糊涂,赵匡胤追至城下时对着赵匡胤喊话,称双方各为其主,自己要在城外列队迎敌,与赵匡胤决一胜负。

这种决策是非常脑残的,部队新败,士气低落,对方士气正盛,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城池,慢慢消磨对方的士气,但皇甫晖就这么选择了野战决战,赵匡胤大笑答应皇甫晖,让你野外列阵。赵匡胤没有趁对方阵型不稳时偷袭,而是等到皇甫晖列阵完毕,一声令下,周军全军出动,赵匡胤身先士卒,抱着马脖子冲锋,周军势如破竹,赵匡胤风驰电掣直入皇甫晖面前就砍,皇甫晖大惊失色被砍中脑袋,战斗基本上就是一边倒,唐军全军覆没,统帅皇甫晖、副将姚凤被活捉。

滁州之战结束后不久,赵匡胤又在六合附近击败南唐齐王李景达,胜利班师,升任殿前都指挥使。

显德四年,赵匡胤再次跟随柴荣征讨南唐,先是攻下寿州,接着攻打濠州。南唐大军在十八里滩扎寨准备力战迎敌,赵匡胤一马当先纵马过河攻破军寨,一路攻城拔寨,先后拿下濠州、泗州、楚州,夺取了整个淮南。

后周这边是一胜再胜,南唐那边是一败再败。当时南唐在十八里滩前线的总指挥是齐王李景达,这位仁兄是南唐皇帝李璟的哥哥,后周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把李景达吓坏了,于是领着剩下的唐军一路逃回了金陵城。

眼看着周军要一路打过来干掉自己了,李璟彻底慌了,向柴荣提出,我不当皇帝了,我把皇位传位给儿子,南唐不再称帝,奉后周为正朔。

这一幕,与一百多年后的靖康之难真像。

而后周的表现,也跟靖康之难中的金国极为类似。柴荣不同意,集结军队,准备继续攻打南唐。
柴荣在长江水集结了大规模的水军,准备渡江直奔金陵。南唐的使节后周大营里回来之后就劝李璟,自己国家与后周实在国力悬殊太大,不如再让让步,否则都城金陵也保不住。

当时南唐共有33个州,长江北14个,长江南19个,后周已经占领了江北14个州中的10个,李璟经过思想斗争,又给柴荣献了一份降表,除了之前的条件外,还主动把江北剩下4个州也送给后周。这下子,柴荣才算答应退兵,南唐总算保住了一条生路。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位期间曾经许下愿望,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显德六年初,当时后周周边的后蜀、南唐都已经被打服了,但北边的北汉还未平定,北汉与辽国关系亲密,柴荣决定,治标不如治本,直接征讨辽国,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两个北方大患。

与我们传统印象中不同的是,对于五代十国年代的中原王朝来说,辽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敌人,早在后唐年间,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就曾经跟后唐皇帝李存勖多次过招,辽国胜少败多,有几次还是被李存勖的部将打的屁滚尿流。辽国跟其他割据政权没什么区别,中原王朝衰落了他过来趁火打劫一把,中原王朝强势了就把他按在地上摩擦。

柴荣举目北眺,是该把辽国按到地上摩擦的时候了。

后周显德六年三月,柴荣御驾亲征辽国。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大军一路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辽国幽云地区宁州、瀛洲先后投降,到达河北瓦桥关,打退辽军一支骑兵,辽国守将投降,眼看着就要到达幽云地区的核心城市幽州了,柴荣突然病了。

天不假年,柴荣这次病来如山倒,身体急转直下。病倒之前柴荣曾在审阅各地文书时看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此时越想越后怕,急令班师回朝。

柴荣这次病情非常严重,由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在中军营帐中设置了禁令,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他的营帐。大军走到澶渊(今河南濮阳市),柴荣下令,不走了。

所有人都不知道皇上这是怎么了,所有人也都不敢问,所有人都不敢问,只有一个人敢问,那就是张永德。

张永德是后周的大将,一直都手握重兵,同时还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柴荣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与柴荣关系一直很亲密,大臣们撺掇张永德去找皇上问明情况,张永德就去了柴荣的营帐里求见,柴荣果然接见了张永德。

张永德见到柴荣就问,现在天下未定,国家根基不稳,地方诸侯都在巴望着京城虎视眈眈,澶渊距离开封这么远,如果陛下不速速回京安定人心,仅仅因为辛苦就在此地休息,万一发生叛乱将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柴荣冷冷的看着张永德,没有回答张永德的话,而是问张永德,谁鼓动你这么说的?

张永德回答,我们臣子们的心愿都是这样,请陛下尽快回京。

柴荣沉默良久,最后叹了口气说,我知道你是被人教唆才来我营帐中询问的,这并非你的本意,你的城府太浅了。

往前数不到三十年,后唐年间,唐庄宗李存勖有个属下叫夏鲁奇,战斗力非常强悍,曾经生擒后梁名将王彦章,为了保护李存勖在战场上一次独自斩杀了上百名梁军,成了与项羽齐名的“百人斩”。可就是这么一位名将,李存勖叫他去杀人他就去,到了地方人家一哭诉他就动了恻隐之心没有赶尽杀绝,而且在李存勖身死国灭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任何动作,在驻所孟州眼睁睁的看着李存勖被杀。

这就叫耳根子软,缺乏主见。

张永德不仅是后周的大将,还是一员骁将,作战非常勇敢,可他跟夏鲁奇一样,耳根子软,没有主见。

柴荣家里只剩下八岁的儿子柴宗训,一个耳根子软的军方领导是不足以辅佐柴宗训的。回朝后柴荣解除了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令赵匡胤取而代之。

“点检做天子”的木板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了,学术上一直有争议,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军权是实实在在的被解除了,换成了赵匡胤来做殿前都点检。

张永德是赵匡胤的好朋友,两人私交很好,多次在战场上共同出生入死。他心胸宽广,对待赵匡胤从没有过猜忌挤兑的行为,即使被赵匡胤取而代之丢了殿前司一把手的职位,仍然保持着与赵匡胤良好的私交。

安排完这一切没多久,柴荣病逝。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07 23:41:54
黄袍加身

柴荣死后,儿子柴宗训即位。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关传来消息,北汉勾结辽国进犯,朝廷派赵匡胤帅军北上御敌。赵匡胤领命出兵,第二天到达陈桥驿,政变于当夜开始,军士们聚集在驿站门口议论点检作天子之事,声势越来越大。

军队都要哗变了,主帅还管不管了?

主帅不管了,史书记载当天夜里赵匡胤喝多了,在营帐里睡大觉。

第三天刚刚天亮,赵匡胤三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率领众人堵住赵匡胤,亲信部将佩戴兵器站立赵匡胤住所庭院高呼要拥戴赵匡胤做天子,赵匡胤假意推辞,推让再三,赵普见时机成熟,授意手下拿出准备好的黄色龙袍批在赵匡胤身上,然后众军士立刻跪拜,山呼万岁。

赵匡胤当皇帝这事儿算是成了,在此次陈桥兵变中,赵普应该记首功。

赵普祖上是幽州人,后唐期间李存勖不停地跟辽国和北方割据政权打仗,赵普全家迁居到洛阳,赵普在跟随柴荣打天下期间与赵匡胤父子相熟,逐渐成为赵家人的亲信,接下来,他将跟着赵匡胤继续在北宋的江山里奋斗。

赵匡胤虽然被拥戴做了天子,但既然是逢场作戏,戏就要做足。他转头来向部下约法三章:一、后周太后、皇帝仍厚待,不得冒犯;二、后周众朝臣和百姓不得劫掠。部下都是等着从龙受赏呢,哪儿还敢有二话,赵匡胤做足了所有的前戏,全军开拔回开封。

作为后周军事首脑,赵匡胤率领的基本上就是后周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回到开封没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便顺利进城。进城之后,又一场好戏开演,赵匡胤安排部下全部回归营房,自己回到平时办公的公署,同时又安排亲信将后周宰相范质王溥两人带到公署。赵匡胤见到范质,泪流满面,哽咽着说道,今日如此这般,违负天地。面对赵匡胤,范质真是哭笑不得,好在赵匡胤的好戏还没演完,部将此时高声呼喊,我们这些人现在没有主上,今日必须给我们个天子。

演戏演到这份儿上,范质和王溥也只能顺坡下驴,赶紧跪拜天子。

控制了百官,接下来就要逼宫禅位了,整个过程非常平静,毕竟后周恭帝柴宗训只有七岁,赵匡胤顺利的当上了皇帝,柴宗训和柴荣的皇后符太后迁居至西宫,柴宗训被封为郑王。

赵匡胤曾经兼任的归德军节度使所在地是宋州,即位之后,赵匡胤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公元960年)。

做完这一切仪式后,是正月初五。正月初一带兵出去,短短四天时间,正月初五就回来,走完了全部法定程序当上了皇帝,一切都发生的太过突然,让人猝不及防。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既然赵匡胤当初是领兵出征抵御契丹入侵的,军队都没过黄河,契丹人怎么办?

答案是不用办,因为这是一个阴谋。

拜宋史的春秋笔法所赐,契丹入侵这事儿宋史只写了个开头就太监了,后来就没再提这事儿。既然宋史不提,辽史可不怕你宋朝皇帝,辽史里详细记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

北宋建隆元年对应的是辽穆宗应历十年,辽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以来,到了辽穆宗这里已经是第三代君主了,辽穆宗本名耶律璟,父亲是著名的攻入开封称帝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其兄是辽世宗耶律阮。辽世宗在政变中被杀,穆宗平叛后即位。

辽穆宗号称“睡王”,平时就是喝喝酒打打猎,喝多了就睡,闲来无事了才想起来处理处理朝政,干皇帝的本职工作是有一出没一出的。辽应历九年十二月,辽国王子耶律敌烈起兵反叛,结果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人告发。辽穆宗念及耶律敌烈是辽太宗的儿子,没有杀他,而是杀掉了谋反的党羽,把耶律敌烈拉倒祖宗宗庙处悔过,并祭祀天地祖宗,向祖宗们汇报平叛事宜。

整个陈桥兵变过程中,辽国一直在处理耶律敌烈谋反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攻打后周的记载。

国家内乱成一团麻,谋反的善后事宜辽国好几个月没处理完,十二月耶律敌烈谋反,正月辽国就出兵攻打后周,辽穆宗不是超人,平时就懒得例会朝政,现在焦头烂额了你让他去攻打后周,那可能吗?

说来说去,可怜的契丹人在陈桥兵变过程中被人成功的当了枪使,没有契丹人入侵,赵匡胤不能顺利的带兵出征,只要把兵带了出去就好说,凭着赵匡胤在军中无与伦比的威信,他就可以把整个军队变成自己的戏团子,导演这么个一出大戏。

现在戏演完了,该收拾台面了。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3 00:04:24
安定时局

当上皇帝,接下来就是要论功行赏了,赵匡胤的亲信部下石守信被封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被封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被封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其余众将也都有封赏,原后周的三位宰执范质、王溥、魏仁浦仍位列宰执之位。

北宋新建,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出政权,当时军队承袭五代建制,主要分为中央禁军和边军,禁军属于帝国的精锐部队,赵匡胤第一时间把禁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但治国理政还需要原先的一帮朝中大臣,所以以范质为首的文官基本仍居原位。

赵匡胤这边刚刚开国,忙里忙外的还没理顺朝政,那边就有人开始给他添堵了。

建隆元年4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起兵叛宋。

昭义军是后周极为重要的藩镇,控制潞州(山西长治)、泽州(山西晋城)、沁州(山西沁县),治所在潞州,北方是北宋的死敌北汉,南面出了太行山就是广阔的黄河两岸平原,进可直面北宋首都开封,退可联络北汉共据宋军,对北宋危害极大。

李筠自后唐年间从军,五代期间南征北战,到了后周年间,受到郭威和柴荣多次提拔。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派人给李筠加封尚书令,李筠拧巴半天不愿接受,左右侍从劝了半天终于接受封赏。按照传统规矩,李筠要在治所宴请开封前来册封的使臣,结果这位大哥接下来的宴请期间居然把后周皇帝郭威的画像挂起来,对着画像嚎啕大哭。这哥们儿的行为把侍从们都吓坏了,赶紧给使臣们赔不是。北汉皇帝刘钧听说这事后邀请李筠联合起兵攻宋,李筠的长子李守节苦劝无果,赵匡胤知道李筠心有动摇,为了打消李筠的念头,在李守节出使开封期间让李守节给李筠带个话,我未做天子时,你李筠做什么我不管,现在我既然是天子了,你难道不能稍稍的顺从着我吗?

李守节连夜赶回潞州报告赵匡胤的话,原以为父亲能放弃叛宋的念头,没想到李筠听了番话无动于衷,没过多久便传檄历数赵匡胤篡逆之罪,正式起兵叛宋。

李筠起兵之初,搞突然袭击攻占了泽州城,但他深知仅凭一镇之力难以抵挡赵匡胤的讨伐,便迅速绑了北宋在昭义军的监军送到北汉求援。

李筠身边不乏能人,谋士向李筠进言,昭义军面对宋军实力悬殊较大,仅仅坐守孤城必然败亡,如能及时南下出太行山占领洛阳,陈兵虎牢关,则据雄关天险足以抵挡宋军,同时还可趁机攻占关中平原,把长安凤翔一带尽数占领,到时候据关中以图天下,才是上上之策。

可李筠对此不以为然,告诉谋士,我是后周百战之将,与世宗柴荣情同手足,只要是我起兵,所有军队必然前来投靠我,我怕什么。李筠对谋士的战略不屑一顾,那么李筠除了上述一段吹牛逼的言论之外,自己的实打实的战略是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战略。

这就叫人头大了,两军作战,至少要有个战略,比如说你要先攻占哪里,后攻占哪里,先消灭哪一股敌人,再消灭哪一股敌人,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结果在李筠这里,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我要造反。

虽然李筠没有战略,但他却很有想法,他的想法就是北汉皇帝刘钧,绑了宋朝的监军送给刘钧算是他给北汉纳的投名状,刘钧对李筠的行为是非常赞赏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面对李筠求援的请求,李筠雄心荡漾,不顾国内众臣的反对意见御驾亲征来援。刘钧的军队行至太平驿时李筠来迎,刘钧非常高兴,封李筠为西平王,李筠却不怎么高兴,这位仁兄看到援军之后大失所望,刘钧虽是北汉皇帝,但北汉毕竟只是个弹丸小国,放在宋朝勉强算得上是个中等藩镇的规模,其实刘钧跟李筠的军事实力本身也就是半斤对八两,李筠把宝都押到北汉的援军上,失望在所难免。

失望归失望,总比没有强,可李筠大哥突然又成了历史盲,见到刘钧之后坦诚交谈,直言起兵叛宋主要是因为深受后周皇帝大恩不能辜负,说着还回忆起了往事种种。而北汉与后周是世仇,刘钧的脸上笑容渐渐消失,双方交谈最终不欢而散。

毕竟都御驾亲征了,到了人家的地方再反悔也有点儿说不过去,刘钧思来想去,决定派部将卢赞作为监军并率数千骑兵援助。李筠这时脾气又上来了,派人过来给我当监军几个意思,根本不鸟卢赞,卢赞找李筠商量军中之事李筠也是毫不理会,卢赞一怒之下就要带兵回国,刘钧好生安慰才勉强没有离开昭义军境内。

李筠还没矫情够,赵匡胤已经开始收拾他了。

四月没出,北宋平叛部队便已出发,军方大佬石守信、高怀德领兵。

前面讲赵匡胤封赏的时候两位大佬分别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室和殿前副都点检,由于侍卫司和殿前司不设正职,这两位大佬几乎就是当时军方实权派的最高将领。

石守信,开封人,早年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结识赵匡胤,后来跟着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奋力搏杀稳住战局,又在后来历次征讨南唐中屡立战功,受到柴荣和赵匡胤的赏识,跟赵匡胤更是多次出生入死,不夸张的说,就是过命的兄弟。

高怀德是河北真定的军旅世家,父亲是后唐名将高行周,高怀德从小就跟着父亲跟契丹人干仗,交手多次没让契丹人占过一次便宜。郭威称帝后跟着父亲投靠郭威,由于打契丹的时候名声太盛,投靠后周之后还是喜欢出任先锋,打仗喜欢身先士卒,战高平征南唐多次战斗勇冠三军,同样是赵匡胤过命的兄弟。

两个过命的兄弟带兵平叛,赵匡胤却并不放心,宋朝初建李筠便起兵叛乱,如果不迅速平叛,国内局势将动荡不堪,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多是因为没处理好节度使叛乱造成的,赵匡胤此战必须速战速决,干净利索的解决叛乱。

为此,他又安排了慕容延钊和王全斌从相州(今河南安阳)出兵,目标直指昭义军的老巢潞州城。

当时的局势是李筠亲自占据着南边的泽州,让自己的儿子李守节镇守潞州,石守信高怀德大军五月初进抵泽州城,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就地驻扎,派出野战部队切断李筠的粮道,李筠一看急了,出城就要跟宋军拼命,结果正中宋军下怀,在泽州城附近被击败多次,最终狼狈逃回泽州城困守。

按这个打法,李筠坚持不了几个月就要完蛋了,可赵匡胤觉得太慢,决定给李筠吃个加速。

五月中旬,赵匡胤下诏御驾亲征,到了泽州城下二话没说,将石守信高怀德部与自己合并一处,亲自指挥作战,李筠仅仅一镇之兵与宋军实力悬殊太大,苦不堪言,完全架不住宋军攻势,几次对垒之后部队被打残,刘钧派给他的援军卢赞军被打的全军覆没,卢赞被阵斩,李筠躲在泽州不敢出城。

躲着也不是办法,六月十三日,赵匡胤下令全力攻城,泽州城终于被攻陷,李筠自焚而死。老子既然已死,儿子也就没有负隅顽抗的必要了,李守节在潞州城投降,李筠之乱就此平定,赵匡胤班师回朝。

回朝还没两个月,闹事儿的又来了。

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反了。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从小跟着郭威作战,郭威死后继续跟着柴荣,是后周一员名将,赵匡胤石守信他们打过的高平之战、数征南唐李重进都打过,资历老军功大,柴荣打下南唐的淮南地区之后就把李重进就地留下镇守。

如果说李筠是主动造反,那么李重进就有点儿被赵匡胤逼反的感觉。赵匡胤称帝后,李重进挺主动,向朝廷上书希望进京拜见皇上。可左等右等朝廷就是不同意,眼看着其他的节度使都进了京面了圣了,就剩他一个李重进还是不能进京朝见。赵匡胤安排翰林学士李昉给李重进拟了一道诏书,意思是你李重进可以一直守在驻所扬州,不用入京面圣。

明明都是一样的节度使,却要这样区别对待。也许是预感到了赵匡胤要搞掉自己,李重进开始不断招兵买马,为可能要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李重进虽然做了一定的准备,可没想到战争会来临的如此之快。李重进还没准备好,朝廷便一纸调令调任他去做青州(山东益都)节度使,晚唐五代期间,把节度使调离原来的藩镇基本上就是在削藩,托了广大影视作品的福,我们都知道削藩一般都是不太好玩儿的,一直到几百年后康熙皇帝削藩还削的大清国上下鸡飞狗跳好多年。李重进一看这是真要搞掉我啊,扭扭捏捏就是不去,推脱多日。

可惜李重进军事水平过硬,政治水平太差,李筠叛宋时他派了个使者去联系李筠夹击开封,派的使者居然是赵匡胤的旧人,使者到了开封就把李重进给告发了。赵匡胤当时还没起驾亲征,想了想这时候不能刺激李重进,否则真的李筠在西北叛宋,李重进在东南造反,大宋国要招架不住了,无论如何也要先稳重李重进。

赵匡胤派了专人到淮南,给李重进送来了厚重的赏赐和免死铁券,李重进一看赵匡胤对我不薄啊,当时就准备收拾收拾去开封面圣谢恩。亲信看到李重进这德行都吓坏了,纷纷劝他,刚刚朝廷让他调任青州他不去,现在送来了免死铁券就感动的要入朝,不奉诏的节度使入了朝了还有命活吗?

李重进一想有道理,不能就这样白白送死,可他这前后一阵来回的动摇,李筠那边已经兵败身亡了。北方失去了战友,李重进决定往南方试试看,派人联系南唐皇帝李璟求援。

谁知李璟回绝的非常果断,南唐面对大宋能自保就不错了,坚决不趟这趟浑水。

李重进不能再等了,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叛宋。

赵匡胤刚刚平定李筠之乱,奔波劳累之下对于平定李重进叛乱之事也有些拿不定主意,这时赵普告诉他,李重进仅凭淮南一镇,起兵以来没有任何外援力量,地盘上除了他修的几座堡垒之外没什么像样的军事重镇,朝廷应当速战速决。

赵普的建议坚定了赵匡胤快速解决李重进的决心,九月二十二日,赵匡胤派石守信为主将、王审琦为副将领兵出征。

王审琦祖上辽西,早年跟随郭威从征,与其他几个开国大将一样,在历次的战斗中与赵匡胤结成了生死之交,领兵打仗有勇有谋,既擅长亲率先锋冲锋陷阵,又擅长巧设伏兵以少胜多。跟随柴荣征讨南唐期间多次率领敢死队冲锋,楚州之战特意在楚州南门撤去防守而在南门之外设伏兵,引诱南唐守军从城中撤退至包围圈一举歼灭。

石守信与王审琦搭档进兵,李重进的人生开始了倒计时。

宋军一路望风披靡,李重进接连败退,赵匡胤又坐不住了,作为统帅型皇帝,领兵作战是他的一大爱好,于十月底赵匡胤再次御驾亲征,由于石守信大军推进实在太快,紧赶慢赶终于十一月初赶到李重进最后的老巢扬州城。

石守信是个政治觉悟非常高的好同志,皇上来了那肯定是让皇上来指挥这最后一击嘛,石守信派人向赵匡胤汇报,扬州城城破在即,请陛下亲临现场指挥工作。赵匡胤当然是笑纳这份大礼,十一月十一日,赵匡胤来到扬州城下,当日扬州城破,李重进自焚而死。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2:01
@赵王ZW 2019-08-06 16:34:47
看到一个名字,柴荣,决定MARK一下
来我的帖子转转吧
-----------------------------
好的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2:29
@还是健康最重要 2019-08-06 22:31:55
不错
-----------------------------
谢谢☻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2:45
@8号店主 2019-08-07 17:13:45
厉害
-----------------------------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3:50
@土民心实 2019-08-08 22:41:45
燕云十六州的叫法要准确于幽云十六州,因为前者不包含今天的冀东(玉田以东)地区,而后者则包括永平(元代起叫)地区。
-----------------------------
是的一直有争议,连各种史籍上也有不同叫法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4:05
@汤晨澍 2019-08-09 12:47:19
看好你
-----------------------------
谢谢谢谢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4:44
@吾乃姜伯约 2019-08-12 13:26:12
ddd
-----------------------------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5:06
@未央0810 2019-08-14 21:51:09
写字不易
加油!
一起努力!
-----------------------------
谢谢鼓励,互勉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5 23:07:14
杯酒释兵权

两处藩镇叛乱平定之后,赵匡胤有了新的追求-统一天下,长治久安,当时北宋的版图东到大海,西到关中,北到辽国幽云十六州,南到淮南,占据了中国最中枢的位置。赵匡胤决定,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全国。

然而这时赵普告诉他,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把目前手里军权最重的几个将领拿掉,再图统一。

赵匡胤不以为然,以石守信为首的几个开国将领跟自己如同亲兄弟一样,不可能反叛。

赵普提醒赵匡胤,如今石守信高怀德这帮将领,虽是杰出的将领,却并没有对军队百分之百的掌控力,自五代十国以来,发生过多次军队哗变挟持主将兴兵作乱的事情,如果石守信他们军中也发生类似的状况,怕是他们也会被挟持着反叛。

赵匡胤何等聪明,自己是怎么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夺得的天下世人皆知,这种事情再发生一次北宋就完了。作为大宋的开国皇帝,他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顶级表演艺术大师赵匡胤将再一次展示太精湛的演技。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召石守信高怀德一帮人到朝中参加宴会,一帮人推杯换盏酒兴正浓时赵匡胤突然阴沉下脸来不住叹息,跟石守信他们说,我当了天子,生活却过得很苦,还不如兄弟们当节度使的,我从来没能像兄弟们那样睡过好觉。

石守信们一听话里有话啊,赶紧问赵匡胤,领导是咋回事,说出来让属下分担分担。

赵匡胤说爱卿们难道就没想过也做做天子吗?

石守信们慌忙下跪扣头,大宋江山稳固,我们哪敢有二心。

赵匡胤继续提醒大家,你们固然忠心耿耿,但如若有一天你们的部下逼你们黄袍加身,你们又能怎样呢?

石守信一群人彻底慌了,纷纷嚎啕大哭,让赵匡胤给条生路。

赵匡胤一看目的达到了,也就不用在伪装了,说道,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不过为了钱罢了,众爱卿可放弃兵权,外出就职,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无间,两无猜疑。
话说到这份儿上,石守信这帮人就算是傻子也知道该怎么做了。紧接着,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四人全部出任藩镇不再统帅禁军,仅仅成为一方节度使,不再执掌禁军兵权。

本身就兼任节度使,现在还以节度使身份封到地方这不是百忙一场吗?可人家赵匡胤还真不是百忙一场,北宋朝廷在这个节骨眼上搞了一出军制改革,所有兵权收归枢密院,地方上不再建节。具体来说就是统兵不统兵不是由你是不是节度使说了算了,而是朝廷说了算。不仅没了兵权,朝廷接着在原各个藩镇陆陆续续派遣了知州知府、通判、转运使,彻底把地方行政收归中央。这样一来,节度使成了虚职,有俸禄有名声,就是没有实权。

封疆大吏就可以为所欲为吗?朝廷派来了市长、政委、纪委书记、财政局长,哪个你敢有意见?领导班子一旦建立起来,那就是集体领导,敢有意见的,李筠和李重进两位兄弟就在前面等着。

就这样,前有二李被干掉的反例震慑,后有石守信等大佬带头贯彻赵匡胤的削藩政策,至此军方除了以赵匡胤马首是瞻外,任何人在军中再无足够的威信,赵匡胤又以赵普任枢密使,总领军事,军队彻底告别五代军阀拥兵自重状态,进入宋朝模式。

兵权虽然解除了,但是后遗症却很严重,武将们得到了一个错误的信号,想要对皇上表忠心,就得贪。史书记载,此后石守信“积财巨万”、大将王全斌平定后蜀后纵兵劫掠,楚昭辅、崔彦进、曹翰等等一批大将都开始明目张胆的贪腐,似乎贪腐成了自保的唯一途径。

这种风气影响之深远,一直到了南宋还无法摆脱,韩世忠领兵在外,为了自保不得不搜刮钱财以向朝廷表明心无二志,而那位不爱财的民族英雄的结局,大家应该都很清楚的吧。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世上的因果报应轮回,本就任谁也逃不出。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19 22:08:11
统一天下

平定两镇之乱后,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赵匡胤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作为一代开国之主,统一天下势在必行,在经过周密论证后,赵匡胤定下来统一战争的框架: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对北方的辽国和北汉采取守势,先攻取南方最弱的荆湖地区,再攻取后蜀、南汉、南唐和吴越。

战争不能师出无名,正当赵匡胤苦于无处下手之时,送枕头的来了。

建隆三年十二月,湖南地方割据势力武平节度使辖区发生内乱,部将乘节度使周行逢病重期间起兵反叛,周行逢病死后儿子周保权接班,向北宋求援,正中赵匡胤下怀,赵匡胤决定借此机会拿下整个湖南。

托了杯酒释兵权的福,当年最能打的四个大佬已经被赵匡胤搞掉了,大佬不在了,那就用二佬。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北宋大将慕容延钊,李处耘领兵出征湖南帮助武平节度使叛乱。

慕容延钊,履历与石守信高怀德们类似,也是从后周一路身经百战的名将,但与石守信等人不同的是,慕容延钊并非后周军方核心人物。换句话说,慕容延钊威信比不过其他几个大佬,差一个数量级,这样的将领是赵匡胤喜欢的-能打胜仗用起来省心、构不成威胁用起来放心。

李处耘,后周期间常年在河北藩镇驻守防备契丹。后来柴荣把李处耘安排到了赵匡胤麾下,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赵匡胤绝对的亲信加嫡系,但在此之前从未担任过方面军的高级统帅,出征湖南任宋军监军,辅佐慕容延钊。

刚一出发没多久周保权便已平定叛乱,连忙上书赵匡胤罢兵,赵匡胤不予理会,大军继续前进。路过荆南节度使治所时(现湖北江陵),节度使高继冲心惊胆战的好生招待,给宋军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军需。慕容延钊大军吃饱喝足,回过头就把荆南拿下。

拿下荆南后,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慕容延钊率领攻打岳州,另一路由李处耘率领攻打藩镇治所朗州。慕容延钊在三江口(今岳阳县北)击败武平主力,攻占岳州,之后向朗州奔袭。李处耘在朗州城外遭遇武平军队,敌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李处耘俘获大量俘虏。

接下来李处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举动,他从俘虏中选出了一部分身体肥胖的,给全军分吃掉了。

这就让人很难接受了,俗话说两军对阵不杀俘虏,北宋新建未久,正是立德的重要时刻,宋军南征的一路也并非军粮短期,这时候还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去威慑敌人未免太过残忍。
但无论如何宋军已经战胜敌人,三月初十,慕容延钊率大军攻入朗州,宋军俘获周保权及其家属,湖南平定。

至此,北宋触角深入进南中国,从湖南向四方可直接到达当时的后蜀、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北宋统一的步伐正在逐步前进。

顺便说一句,此战过后宋军统帅回京述职,李处耘因为杀降被问罪,之后又因为与慕容延钊不和互相指责而被贬,三年后死于贬谪地。

离地三尺有神明,李处耘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他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北宋的一颗将星,多年以后,这颗将星征契丹,战西夏,为宋朝立下了远超其父亲的赫赫战功,保卫了无数芸芸众生,他的名字叫李继隆。

赵匡胤是个雷厉风行的皇帝,统一的事业既然已经开始就不能有任何阻碍,三月平定湖南,四月开始造船兼习水军。乾德二年正月,原后周三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正式退休,赵匡胤的头号亲信赵普接任相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国二佬李崇矩接任赵普的枢密使,至此,北宋的军政大权彻底统一到赵匡胤手中,国家机器开始全力运转。

说到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承袭后周又有所改进,后周三相退休后,赵匡胤考虑到后周时期宰相权力过大,朝堂上有时候还要皇帝以礼相待妨碍皇权,决定不再设宰相。但宰相之名不设,统领百官的人毕竟还要有个名号,北宋承袭三省六部制,但政治中枢的中书省门下省已经合署办公多年,中书门下的头目就叫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方便以后就简称为“同平章事”。同平章事一般为二人,从一品,在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二到三人,正二品。

这是中书门下的宰执配置,中书门下办公的地方又叫政事堂,号称东府,抓政治,与其对应的是西府,即枢密院,抓军事。枢密院设枢密使一人枢密副使二人,枢密使从一品,枢密副使正二品。由于宋朝极度重视文官,所以总领军事的枢密院顶级大佬基本都是文官出身,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府顶级大佬就这么几个坑位,所以经常出现两府的大佬互相提拔到对方那里去的。

有宋一代战事频繁,枢密院的地位极高,同一件事既涉及国内政治经济又涉及军事的情况比比皆是,东西两府经常互相撕逼,尤其是枢密院的头目,面对政事堂的攻击从不示弱,反正大家都是科举考试爬上来的,都是满腹经纶,别看我领军事,朝堂上对喷起来那可是毫不嘴软。

按道理说,作为百官之首的同平章事是两位,即左相和右相,但北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加之赵匡胤个人威信极高,权力集中好办事,在君臣二人的默契之下,北宋之初形成了独特的赵普“独相”的局面。

独相归独相,班子要运行就得有充足的班子成员,就凭赵匡胤和赵普两个人就算是累死也忙不过来,赵普任相没过多久,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任参知政事。

班子都换了自己人了,就可以彻底甩开膀子干了。乾德二年十一月初,北宋以截获后蜀约北汉共同伐宋的蜡书为名,正式下诏伐蜀,兵分两路,北路路由王全斌率领三万大军从凤州(今陕西凤县)向南进攻,东路路由刘光义率两万大军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向西进攻。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光义的东路军中,副将是曹彬。

曹彬,军旅世家,父亲是后周将领。小时候父母给他找了一大堆玩具给他玩,他单单从众多玩具里挑出来打仗用的戈,其他看也不看。长大后器宇轩昂,在后周军中任监军,曹彬有个特点-正直清廉,在后周时期就历次拒绝贿赂,生活朴素。赵匡胤建宋称帝之后原后周的文臣武将纷纷跪舔,曹彬作为后周的宿将却没有主动表态,而是像在后周一样正常的履行职务。

赵匡胤宿知曹彬品行,此次伐蜀曹彬虽只是东路军的副将,却在最后拯救了宋军。
按照配置来说,北路军是主力,北路军的统帅王全斌是当时北宋的一员名将,从后周开始就跟着柴荣经历了多次战争,后来北宋建立后又参与了平定李筠的叛乱,军中威望很高。东路军统帅刘光义履历相仿,也是从后周开始任军职,后来也参与了平定李筠的叛乱。

后蜀这边就有意思了,唯一的名将高彦俦守夔州对抗东路军,当初策划与北汉夹击宋朝的后蜀权臣王昭远亲自统兵北上与宋北路军对决。

说到王昭远,这个人算是后蜀皇帝孟昶“昏庸”的一个实锤,王昭远从小孤苦无依,跟着一个老和尚混日子,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后蜀高祖孟知祥入蜀后曾经召集僧人做法事,王昭远就跟着师父一起去应召,做了几次后孟知祥发现这个孩子聪明伶俐,侍奉师父非常细心周到,正巧当时太子孟昶要开始读书了,缺个伴读书童,孟知祥一合计,就你吧。

命运常常会突然给人准备一份大礼,王昭远显然被这份大礼砸中了。进宫伴读之后,由于从小侍奉师父非常得心应手,王昭远把小太子也侍奉的非常开心,成为了太子的绝对心腹。孟昶即位后就让王昭远做了个卷帘使,卷帘使顾名思义就是在圣驾旁卷珠帘的,兼一些端茶倒水呈递公文的日常事务,相当于贴身助理。后蜀广政十一年,枢密使王处回常年卖官鬻爵贪赃枉法被告发,孟昶不忍杀他,便将其贬官外放。枢密使一职一时空缺出来,孟昶没有安排别人,而是安排了王昭远代行枢密使职权。

王昭远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没人敢惹,只有一个人看出王昭远不行,那就是孟昶的母亲李太后,史书记载,李太后多次告诫孟昶王昭远不堪大用,但孟昶都听不进去。

李太后还告诫孟昶,国家唯一值得重用的将才就是高彦俦,孟昶同样没有听进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昭远是真的不行,高彦俦也真的是国家的忠臣。李太后的眼光非常独到,但如此睿智的人却无力阻止后蜀的灭亡,后来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的惨死,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

不管怎样,王昭远还是带着后蜀皇帝孟昶的殷切希望出征了。出征前王大将军搞了把铁如意,自认为挥动起来与诸葛亮相似,他告诉别人,这次出征除了克敌制胜之外,还要率兵出汉中取中原。

能不能取中原不知道,反正中原的北路军马上就要来取他的狗命了。

从十二月份北路军进入蜀境之后,基本上就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一路从陕西中部打到陕西南部,前锋将领史延德率军到了三泉寨(今陕西沔县),正好遇到了蜀军韩保正率领的前锋部队。韩保正对军事显然是个外行,放着好好的关卡不守却在关前列阵迎敌,史延德一看来了道送分题立马冲了上去,蜀军上去就被打懵了,一仗下来一败涂地,三泉关也丢了。宋军乘胜追击,一路攻城拔寨,王昭远一败再败,最后退到了剑门关。

剑门关是蜀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宋蜀两军都非常重视这座雄关,由于王昭远撤退,王全斌大军在关北兵不血刃的拿下来重镇广元,得到了大量粮草辎重,稍作休整之后便向剑门关全军进发。到了剑门关下,这次蜀军学聪明了,不再出关野战,两军隔关对峙,宋军一时无计可施。王全斌找了几个蜀军的降卒问话,得知离关外二十里处有一条小道,小道两岸都有渡口,于是派史延德领偏师从小道进军,约定史延德到达对岸后与主力前后夹击剑门关。谁知王昭远把逃跑精神发挥到了极限,得知史延德率军登岸后不组织蜀军狙击,反而拔腿就跑,剑门关也不要了,王全斌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来剑门关。

接下来的战斗彻底失去了悬念,王全斌率军一路追,王昭远一路跑,一直追到成都东北方不足二百里的东川(今四川三台县),蜀军全军覆没,王昭远和监军赵崇韬被俘。

宋军北路军一路高歌猛进,东路军也没闲着。东路军从归州出发后,水陆并进,蜀军接连败退。一直打到夔州,遇到了蜀军唯一的名将高彦俦。高彦俦率军屯驻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宋军一来高彦俦便安排蜀军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属下看不过去,纷纷嘲讽高彦俦胆小如鼠。高彦俦守城刚没几天,副将和监军便按捺不住,领了数千蜀军出城迎敌,结果蜀军苦战半天被击败,败军往城里退却,守城的蜀军挡都挡不住,宋军趁势杀入白帝城,高彦俦率军与宋军巷战力战不支,最终自焚而死。

高彦俦一死,后蜀便失去了东部的屏障,刘光义的东路军一路打到遂州(今四川遂宁)。

到了这份儿上,后蜀也只能投降了,朝中大臣有不少主张坚壁清野,与宋军血战到底,孟昶鉴于两路蜀军开战以来的投降作风,再战也是徒劳,决定举国投降。

乾德三年正月十九,王全斌率仪仗在成都城外升仙桥接受了孟昶的投降礼,后蜀灭亡。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23 00:23:58
后蜀虽然灭亡了,蜀地却没消停下来。王全斌的北路军入城之后没几日,刘光义的东路军也入城了,东路军因为曹彬约束部下,军纪严明,北路军受统帅王全斌的影响,匪气浓厚,两支部队入城之后对比鲜明,北路军大肆掳掠,东路军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曹彬多次劝王全斌约束部下,王全斌根本不鸟曹彬。赵匡胤考虑到蜀地新得,没有经历战火,兵员较为充足,便下令从蜀地征召士兵,并且给征召工作拨了专用款,要厚待从征的蜀军。王全斌把这笔军费贪了一部分,蜀军发到手里只剩下一点儿钱,蜀军平时受气,军饷还要受克扣,怨气越来越大,走到绵州就反了。

蜀军一反,蜀地全反,短短几天之内聚众达十万余人,蜀军拥立原后蜀文州(今甘肃文县)刺史全师雄为统帅。王全斌派部下朱光绪前去招抚,结果朱光绪不但没有招抚,反而上去就把人家全师雄全家杀光,把人家女儿纳为小妾。全师雄悲愤交加,攻下彭州,自立为王,建立官署,整个蜀地纷纷前去投靠。

后蜀投降时,赵匡胤考虑到后蜀辖地广阔,州县众多,特意安排了参知政事吕余庆前去坐镇,派中央政治局常委治理地方,可以看出赵匡胤对蜀地的重视。吕余庆出发的时候还一切安好,等到了成都之后蜀地已经完全成了乱世,王全斌对属下管教不力,吕余庆来了之后北路军还在成都城里掳掠,吕余庆到了之后砍了几个北路军的军官才勉强稳住城内局势。

吕余庆在城里救火,王全斌却在城里杀人。蜀地被他逼得全境叛宋之后,成都城里还留有两万七千人的蜀军等待北宋朝廷召唤,王全斌觉得蜀地既反,所有蜀军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便把这两万七千人引诱到夹城里全部屠杀。

王全斌在城里杀人,曹彬在城外救火,当时的情况是北路军接连派了几员大将全都被叛军击败,大将高彦晖战死,北路军士气低落。叛军逐渐逼近成都,东路军果断出击平叛,刘光义和曹彬率军在新繁击败全师雄,宋军士气重振,王全斌率北路军来跟东路军会师。宋军分别在保郫和灌口(今四川灌县)击败全师雄,全师雄在败退途中病死,余党继续流窜,最后在铜山(今四川铜梁县)剿灭了叛军的最后一支力量。

乾德四年十二月,叛军余党统帅康祚被俘处死,蜀地全境平定。从北宋朝廷下诏伐蜀至孟昶投降,短短不过两个月,而蜀地叛乱之后,宋军用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完全平定叛乱。与后蜀军队相比,叛军显然战斗力更差,然而却给宋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而宋军北路军统帅王全斌,依然延续着乱世的统军风格-杀降,不断的激化蜀军情绪,若不是西路军力挽狂澜,宋军可能会在成都城里被包了饺子。

此役之后,王全斌回到朝中被言官弹劾退休养老,北路军副将崔彦进、监军刘仁赡一并罢官遭贬。东路军刘光义曹彬都受到嘉奖,尤其是曹彬因治军严明,备受赵匡胤称赞。

王全斌作为北宋开国大将,为宋朝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许多战功,最后却在蜀地贪得无厌滥杀无辜翻了船,原本在军中威望远不及王全斌的曹彬却因此役获得擢升,成为帝国一代名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曹彬的故事很长,在北宋之后的战争中还会有他很多纵马驰骋的身影。

宋军在蜀地折腾的鸡飞狗跳,老百姓苦不堪言,混乱中不禁想起来孟氏父子经营蜀地的几十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足安康。对于老百姓来说,宋军就是一群恶魔,此刻他们可能更希望自己的皇帝孟昶能回来。

而孟昶,再也回不来了,到达开封七天后,乾德三年六月十一日,孟昶死于开封。

关于孟昶,后世最流行的可能是他的便溺之器七宝夜壶和妃子花蕊夫人。

七宝夜壶上镶的是哪七宝我是不知道,大概少不了金银珍珠珊瑚之类的珍品,史书对孟昶百般攻击,可以当时后蜀的富庶,七宝夜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物品。

一句话,我们不能花天酒地酒池肉林,但人家沙特王子天天花天酒地酒池肉林也没毛病,人家有钱。

至于花蕊夫人,相信大家都熟悉一句诗词“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孟昶死后,花蕊夫人入宫,正史记载,花蕊夫人才貌双全;野史记载,赵匡胤非常喜欢。

没办法,正史肯定不会记载这杆子破事儿,野史里有记载也正常,才貌双全的女人谁不喜欢。

千百年来,孟昶之死都是个迷,作为曾经的一国之主,到了开封之后受封为公,史书上却对孟昶的死因只字未提。

只字未提,只因谋害之人敏感,而此谋害之人恐怕只会是赵匡胤。虽然赵匡胤武将出身,性格豪迈直爽,但是威胁到帝国安危皇权稳固的事情还是显露出了他狠毒的一面。

孟昶在蜀地当了31年皇帝,虽然史书把孟昶描绘成了一个昏君,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昏君别说31年,哪怕三年皇帝也做不到头,比如秦二世,三年秦亡。孟昶在位的31年,后蜀国泰民安,孟昶投降北宋后按照赵匡胤的要求举家搬迁到开封,自发送别的老百姓数十万,绵延江边数百里,许多老百姓痛哭失声,场面极为感人。

后蜀灭亡后,叛军打出的很多旗号还是“兴蜀军”、“兴国军”,分明就是在怀念后蜀朝廷,对于这样一个在老百姓心中声望高,号召力强的后蜀皇帝孟昶,赵匡胤当然要除掉他。

史书虽未记载孟昶是怎么死的,却记载了孟昶死前赵匡胤曾请他吃过饭。在孟昶突然离世后,孟昶的母亲,后蜀的李太后没有掉泪,而是倒酒下地长久叹息,之后绝食而死。

赵匡胤用武力平定了后蜀,又用了一种不光彩的方式斩草除根,断绝了蜀地的后患,只是他不知道,杀降从来不详,敢种下孽因,就要承受孽果,古往今来,谁也逃不开。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8-25 23:45:56
按照赵匡胤的既定战略计划,拿下蜀地之后接着该进取南汉或者南唐了,可此时偏偏北方出现了状况。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宋的老朋友北汉皇帝刘钧病死,由于刘钧没有儿子,养子刘继恩即位。刘继恩在北汉缺乏根基,而此时北汉的靠山辽国正处于辽穆宗在位期间,赵匡胤考虑再三,大好时机不可失,决定临时改变国策,拿下北汉。

说到北汉,就必须要带上辽国,北汉地盘以太原为中心,依靠一处藩镇立国,如果没有辽国扶持早就被中原王朝灭亡了好几次了。

之前介绍过,辽穆宗一朝,辽国近亲宗室接连不断的叛乱,南边的后周国力日渐强盛,辽穆宗忙于平叛无意进取,又沉湎于酒精的麻醉。常常喝酒通宵达旦,喝多了第二天就睡一天,也不上朝,也不处理朝政。就这样辽国日渐沉沦,柴荣北伐期间周军都打过来了还不以为意。等到周军撤退了也毫无收复失地之心。到了宋开宝元年、辽应历十八年期间,辽穆宗的酒瘾越来越大,常常一顿酒喝上几天几夜完全不理朝政,脾气也越来越暴虐,无论是朝臣还是近侍,只要有人敢惹他不高兴就直接杀了。群臣害怕被辽穆宗干掉也不敢在朝堂上进言,辽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辽国的这番景象赵匡胤了如指掌,对于他来说,汉主新立,辽国萎靡,再没有比此时更好的进攻机会了。开宝元年八月北宋发大军征讨北汉,大军阵容强大,李继勋为主帅,党进副将,曹彬监军,大军自南向北兵分两路直奔太原。

李继勋是由周入宋的一名大将,后周期间跟随柴荣打了很多硬仗,因为并非赵匡胤嫡系,北宋建立后远离中央禁军,一直在北方带兵,参与了平灭李筠之乱并数次抵挡了北汉和辽国的进犯。到了开宝元年,已经是北宋在北方的头号大将。

宋军这厢刚刚出发,北汉就发生了政变,刘继恩在政变中被杀死,其弟刘继元即位。面对宋军大举入侵,刘继元赶忙向辽国求援,宋军一路攻入北汉,九月便攻到了太原城下。太原城高池深,宋军数攻无果,北宋朝廷打算劝降刘继元,然而刘继元却是块硬骨头,无论如何不肯降宋,宋军在太原城下围驻到了十一月,辽穆宗终于想起来自己还有个北汉小兄弟被宋军围攻了,派了南院大王耶律敌烈率军来援。十一月的太原天气严寒,宋军已经筋疲力尽,得知辽军将至,宋军只能退兵。

第一次征讨北汉无功而返,赵匡胤毫不气馁,第二年二月初,赵匡胤再次下诏讨伐北汉,还是老熟人,李继勋为主帅,党进副将,曹彬监军。李继勋的大军走了没三天,赵匡胤从开封领兵亲征。面对气势汹汹的宋军,北汉毫无招架之力,李继勋的前军还没发力就又打到了太原城下。赵匡胤这回学精了,想到老对手契丹人又要过来搅局,走了一路部署了一路,专门安排了彰徳节度使韩重赟在驻所镇州屯驻军队防备。

三月中旬,赵匡胤亲率主力到达太原城下,宋军前军中军会师,士气大振。赵匡胤想要速战速决,可太原城实在不白给,打了几天还是巍然屹立。赵匡胤慢慢开始着急了,这时谋士出主意了:引汾水灌城。

中国古代建城跟现代不一样,现代搞建筑工程都是主体结构用钢筋混凝土,泵车一立就开始浇筑,又快又结实。古代可没这些大型机械设备,水泥也没有,人们就用“三合土”来筑城,三合土常常用石灰、黄土和碎石来配,有些变态级的城墙还会加糯米,配完之后蒸熟然后堆砌,并且在堆砌的过程中不断夯实,虽然不如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实,但这种“古代混凝土”也是具有良好的强度的(谁不信了自己动手做一块,保证强度可靠)。

但“古代混凝土”有个致命的缺点,怕水泡,这种混凝土依靠生石灰变熟的过程与黄土碎石混合,又利用了熟石灰脱水的过程凝固成型,成型之后再引水来泡,不稳固的部分很快就会被水冲走,稳固的地方会因为水里面的弱酸离子不断腐蚀石灰石,造成城墙结构一点一点崩溃。

也就是说凡古代城墙,只要引水来泡,必溃。

引水之后,赵匡胤又分别安排李继勋守城南,党进守城北,曹彬守城西,赵赞守城西。并派人告诉刘继元,突围是没有希望的,宋军一个口也不会留,想活下去,只有投降。

刘继元在城里困守孤城,热切盼望的辽军却迟迟未到,原来辽军已经被宋军干掉了。

赵匡胤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辽军一出动他便知道了,辽军此次派来的援军兵分两路,一路从云州出发直奔太原正北的石岭关,另一路从幽州发兵直奔定州(今河北正定县)。赵匡胤当机立断,安排何继筠前往石岭关埋伏。虽然辽军是向石岭关方向进军,但大家都吃不准辽军会不会取道石岭关,赵匡胤信心十足,告诉何继筠,明日中午,等将军捷报。

第二天辽军遭到宋军伏击,辽军被阵斩千余人,全军大败而归逃回辽境,这路辽军彻底歇菜。

另一路的辽军一出国门韩重赟便悄悄的率部前往定州,在定州以逸待劳等着,辽军刚到定州就被韩重赟伏击了,全军慌不择路败退回国。

两路援军都指望不上了,可刘继元却是个硬气的领导,坚决不投降,当时北汉许多大臣都已经动摇了,纷纷劝他投降,刘继元杀了几个投降派继续坚守。

宋汉两军就这样在太原城对峙了一个多月,眼看着太原就要挺不住了,辽国人又来了,这次来的是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屋质。

耶律屋质是辽国少有的出将入相的人才,他历经辽国自辽太祖以来历任皇帝,从辽太祖年间就开始在军中任职,是五朝元老。到了辽世宗时任职辽国右皮室详稳,统领辽国精锐之师皮室军,相当于宋朝的禁军。在辽世宗和辽穆宗即位的过程中都坚定的站在皇帝一方,深得皇帝器重。

北宋开宝二年,辽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在辽国怀州打猎,抓到一只熊,非常高兴,当夜又喝了个酩酊大醉。辽穆宗的几个近侍常年受虐,这次一看皇上又喝多了,醒了也不知道又要怎么虐人,说不定还要砍了谁,一商量,把睡梦中的辽穆宗给杀了。

辽穆宗耶律璟稀里糊涂的送了命,其堂侄耶律贤即位,是为辽景宗。多亏了穆宗在位期间就把耶律贤立为储君,辽景宗在即位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前朝式的政变,政权过渡较为平稳。辽景宗非常重视治国理政,刚刚即位北宋就征讨北汉,北汉求援后也第一时间派出两路援军,可都被宋军击败。面对北汉越来越窘迫的局势,辽景宗决定拿出王牌。

这个王牌就是耶律屋质。

耶律屋质作为多年从龙功臣,辽景宗即位后晋封为北院大王,在朝中有着非常高的威信,此次率辽军精锐前来行军迅速,很快突破了太原东北方向的白马岭。赵匡胤心里清楚,太原城围了这么久迟迟拿不下,现在契丹人的主力援军已经来了,再不退兵等待他的只有汉辽两军夹攻,随时可能全军覆没。能够整齐有序的撤退,就是一种成功。
五月中旬,宋军全军撤退,临走时把北汉境内的老百姓迁徙一空,全部安置到宋境。辽军来了一趟,虽然解了太原之围,也没对宋军造成打击,宋军虽然保留了实力,却白跑了一趟,这场发生在北汉境内的围城战,以宋辽两国打了个平手告终。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09-26 01:39:39
两次北伐无果,赵匡胤意识到统一之路还是要按照原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来执行。接下来要收拾的,就是盘踞在两广的南汉。

南汉开创者刘隐原本是唐朝的清海节度使,治所在岭南,唐末乱世,刘隐逐步统一岭南全境。刘隐死后其弟刘䶮即位称帝,趁着五代乱世偏安一隅。到了北宋年间,南汉后主刘鋹当政,刘鋹是个标准的昏君,不懂得治国之道,朝中大事尽数委任给宦官和宫女。他有个有名的理论,所有大臣都有家室,有了家室就只会为自己的子孙考虑而不会为国事尽忠,所有他对于所有正常的朝臣一概不信任,想取得刘鋹的信任很简单,自宫当太监,刘鋹就信任你。

除此之外,人家刘鋹还有额外的品味,对于营造宫殿特别有兴趣,营造宫殿也就营造宫殿,问题是营造完了宫殿刘鋹还要装修,装修还不能差了,要用金子包裹宫殿的柱子。刘鋹营造的两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其中一个宫殿仅仅包裹柱子就用了15万两金子。

由于生活太过奢靡,刘鋹老爷对于玩儿女人也搞出来新花样,中国女人已经无法满足皇帝大人的胃口了,刘鋹宠幸上了一个老外,来自中东地区的波斯女人。这个波斯女人据记载又胖又黑却很漂亮性感,说实话史书读到这个地方我曾经沉思了好久,又胖又黑又漂亮又性感的人长啥样实在想不出来,哈利贝瑞?哈利贝瑞骨瘦如柴;金卡戴珊?金卡戴珊可一点儿都不黑。

刘鋹老爷自从有了波斯美女之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理朝政,整天带着美女到处游玩,一个月回朝一次,再加上朝中一堆宦官瞎搞,可以想象得到南汉的小朝廷是个怎样乌烟瘴气的一番景象。

开宝三年秋,北宋借口南汉曾侵宋境兴兵征讨,主帅潘美率宋军从潭州出发。
潘美登场了。

潘美是河北大名人,从后周起就随军征战,经历过高平之战,宋代周后,赵匡胤知道潘美沉稳仁厚,有意提拔重用。北宋开国之初,陕西边帅袁彦对赵匡胤不服,一直有反叛之心,赵匡胤派潘美去监视袁彦,潘美到了陕西之后对袁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居然说动袁彦主动退休入朝上缴兵权。赵匡胤因此更加青睐潘美,后来在征讨李重进、征讨荆湖期间也派潘美率部从征并在潭州就地驻守,负责荆南的军务。

潘美首战目标是贺州(今广西贺县),南汉贺州刺史陈守忠派兵迎战,被潘美打败,陈守忠向刘鋹告急,结果刘鋹派了个人到贺州给守城的将士做了一番慷慨的演讲就走了,没带来任何粮草和援兵,军心惶惶再也没有战斗的心思。陈守忠不得已把贺州的部队全都收缩到城内,决定据城死守。

潘美轻易的包围了贺州,刘鋹一看贺州城被包围急了,贺州若被宋军拿下,沿着贺江顺流而下一天就能到广州,于是急忙派了三万援军,由伍彦柔统领援贺州,伍彦柔情敌冒进,自帅一万前锋急行军,试图打宋军一个措手不及。可惜动向早被潘美掌握,汉军到达贺州城外的南乡当夜潘美派人去劫营,汉军大败,主帅伍彦柔被斩首。潘美本以为援军被击败贺州会不战而降,没想到陈守忠依然顽抗,考虑到伍彦柔虽然战死但汉军还有两万主力援军未至,主力若到了贺州战局将陷入僵持,潘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攻城。

汉军虽凭城据守但军心已散,宋军一开打,没过多久便坚持不住主动开城迎降,南汉的两万援军主力听说伍彦柔战死,贺州也投降了,当时就四散奔逃,广州在北方门户大开。

潘美拿下贺州之后放出话来,要直取广州灭亡南汉,刘鋹忧惧交加,派老将潘崇彻率三万军队进驻贺江口(今广东封川县西北),要严防死守潘美顺流而下。可潘美用兵诡异,玩儿了一招声东击西,号称要南下却向西进军,连破桂州(今广西桂林)、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富州(今广西昭平县),接着兵峰东转,攻克连州,汉军被宋军牵着鼻子走,越大越被动,不得已退守清远。

当时是,汉军以为宋军会从贺江沿江南下攻打广州,便在贺江口严密布防,结果宋军攻下了连州;以为宋军会从连州出发南下攻打广州,便在清远布防,结果到了十二月,宋军转而开始攻打韶州(今广东韶关)。

从韶关到广州约200公里,现代社会坐高铁也就是个把小时,古代社会急行军,大约三天就能到,宋军打到韶州刘鋹彻底慌了,他没想到宋军不按常理出牌,当时老将潘崇彻领兵在贺江口布防短时间无法赶赴韶州,刘鋹没办法派李承渥率举国之军十万迎战。

李承渥在韶州南侧的莲花峰下列阵迎敌,两军刚一交战,李承渥便放出他的绝招-象兵,南汉当时统治有越南北部一带,古代中南半岛常年有数量众多的大象栖息,不少政权都训练象兵用以战争。象兵以象为阵,每头大象载十人,每人各持军械,象兵冲锋时威力巨大,鉴于其吨位,要远远超过骑兵的威力。宋军第一次遭遇象兵,刚一接战便被打退。宋军重整阵列,两军再战,象兵再一次所向披靡,但是冲着冲着李承渥发现糟了,宋军中军散开,露出了秘密武器-床子弩。

床子弩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重型弩制兵器,具体有多种细分,最典型的三弓床弩是利用榫卯把三张硬弓整合起来,通过绳索连接转盘拉动弓弦蓄力,蓄力时需要多人合力绞动转盘,发射时要由专人持斧砍断绳索,弩臂上设置若干道矢道,发射时众矢齐发,有AOE的效果。鉴于床子弩蓄力太强劲,一般可达到将近四百米的杀伤范围,可谓宋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宋军的箭雨就这样射向了汉军,大象皮糙肉厚,一般的弓箭根本伤不了大象分毫,可惜面对床子弩,大象也被打懵了,箭簇纷纷扎入大象的身体,射中要害的当时就倒地了,更可怕的是那些没射中要害的象兵,大象一吃痛掉头就跑根本不受控,原本向前冲锋的象兵改成了向后冲锋,汉军中军大乱,宋军趁势掩杀,汉军全军溃败,李承渥仅以身免。

开宝四年正月中旬,潘美在拿下韶州之后又接着连下英州(今广东英德)、雄州(今广东南雄),南汉老将潘崇彻投降。潘美率部推进到泷头,刘鋹派人求和,潘美未予理会继续进军。刘鋹见求和无望,部下又劝他不要投降,于是准备出海逃跑,可为了出海准备的十余艘装满金银财宝的大船还没来得及出海就被宦官盗走,刘鋹无计可施坐困危城。

二月初四,宋军在广州城外双女山下击败了汉军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队,南汉全境内再无抵抗能力,第二天,宋军进入广州,刘鋹素服出降,南汉灭亡。
楼主:neration  时间:2019-10-13 19:08:37
根据赵匡胤钦定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中华大地的南方还有大理、安南、南唐和吴越四块唐代故土,鉴于北宋的国力,赵匡胤放弃了对大理和安南的战略意图,南汉既然已经平定,那么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盘踞在江淮一带的南唐了。

南唐所据的江淮之地经柴荣多年征伐后,到北宋初年,仍包括江西大部、江苏西南部、湖北中部、湖南东部和福建西北部,自唐末以来休养生息,境内未经历大规模战火,经济富饶,国力强盛,是南方割据政权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为了征服南唐,赵匡胤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一个准备便是收拾赵普。

作为开国功臣,从龙幕僚,赵普可谓赵匡胤亲信中的亲信,赵匡胤对于赵普几乎是百分百的信任,以至于北宋开国多年,赵普一直是独相。然而,人处在权力之巅往往会伴随着欲望的膨胀,赵普这些年是越来越膨胀了。

开宝六年,赵匡胤突访赵普府邸,正好遇上吴越王钱俶给赵普送了十瓶海货摆在家里。赵匡胤很好奇,问赵普这啥东西,赵普没料到领导突然造访,也不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只好实话实说不知道。赵匡胤断定瓶子里肯定有贵重礼品,命人把瓶子打开,打开之后,果然全都是金粒子。赵普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下认错,表示从未跟钱俶有过任何来往,实在不知道钱俶这次突然送来的十个瓶子里装的会是金粒子。

赵匡胤叹息道,收下无妨,他怕是以为朝廷之事全都由你做主。

开宝六年,已经不是当初北宋初建、凡事都需要赵普给赵匡胤参谋的阶段,作为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的国策已执行到了中期,当时赵匡胤的统一计划上在南方仅剩下南唐和吴越两地,钱俶作为吴越国王,送给赵普的十瓶金粒子无疑使赵匡胤对赵普产生了怀疑。

然而赵普却没太过在意,对自己的手下管教也不严,有不少赵普的亲信违法犯纪,搞得百官对赵普多有怨言。作为同平章事,赵普却让儿子取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东西府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公然结成姻亲,赵匡胤开始越来越反感他的作风。

眼见着赵匡胤越来越疏远赵普,朝廷上下都知道风向变了,不少大臣开始揭发赵普的各种违法行为,这其中,以卢多逊最为积极。

卢多逊是后周显德年间的进士,后周年间一直从事编修的工作,北宋建立初任知制诰,后任翰林学士,宋代设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都在翰林学士院任职,主要负责敕书国书起草、历法修订、和给皇帝单独提供政策咨询,基本上就是宋代的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

能任职翰林学士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加上属于皇帝近臣,跟皇帝熟得快,提拔的也快,许多翰林学士都转任到六部的要职甚至直接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进入权力的中枢。

卢多逊不仅是精英,还是人精。当时卢多逊主管皇家图书馆,赵匡胤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典籍,卢多逊就命令手下每次皇上去看书了,看的什么书要及时汇报给他。于是每次赵匡胤看了什么书卢多逊都知道,在朝堂上提起来什么典故卢多逊都能对答如流,还能根据国情适当发挥一番。

自己想到哪儿对方就能顺着聊到哪儿,这简直就是知己,换到今天就是皇上看了《甄嬛传》卢多逊就看《甄嬛传》,皇上看了《知否》卢多逊就也看《知否》,朝堂上就卢多逊跟皇上共同话题最多,卢多逊特别受赵匡胤喜欢。

卢多逊进士出身,又在翰林学士任上工作多年,是实实在在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赵普这货泥腿子出身,跟着赵匡胤从龙有功加上口才不错就混了个宰相,这些卢多逊看在眼里是不服的。别人敢怒不敢言,卢多逊可不一样,翰林学士干了几年早就跟赵匡胤混熟了,看到赵匡胤开始冷落赵普,卢多逊便开始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弹劾赵普,要说赵普也是猪队友一群,卢多逊弹劾的正欢,手下又不断地给他通篓子。

开宝六年六月,赵普手底下的篓子越来越大,赵普终于再也包不住了。原大理寺丞雷德骧之子雷有邻击登闻鼓告状,敲响了赵普下课的钟声。

与《包青天》里的击鼓鸣冤略有不同,北宋有且仅有这么一种鼓就是登闻鼓,此鼓不仅可以鸣冤还能奏事,老百姓有任何事都可以敲鼓,皇帝会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决定如何处理和由谁来处理。

而雷有邻这次敲响的登闻鼓,堪称一出宋代版的《无间道》。

梁子要从雷德骧那里说起,当年赵普权力巅峰期间为了一己私欲,经常授意大理寺在判案的时候按着自己的意思来。雷德骧是大理寺丞,出于职业的正义感,对赵普这种干预司法的行为是极度反感,便向赵匡胤上书要求面陈赵普的不法行为。

大理寺丞想面见皇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赵匡胤实在是太忙了,没抽出空来接见雷德骧。等了好久等不到皇上召见,急性子的雷德骧便直接到皇宫门口求见,求见就求见吧,宦官就去禀报,可雷德骧就连等着召见这一会儿也等不了,没等皇上召就直接闯了进去,进去就是对着赵匡胤竹筒倒豆子似的一股脑的把赵普干预司法和私自敛财等一系列罪状罗列了个遍。

赵匡胤耐着性子听完雷德骧的慷慨陈词,怒斥道,鼎还有耳朵呢,你就没耳朵吗?没听说过赵普是朝廷的社稷之臣吗?

雷德骧满怀希望想要告倒赵普,没想到被破了一盆冷水。赵匡胤则是怒斥了雷德骧之后越说越气,起身拿起宫里的柱斧就要砍雷德骧。

柱斧是宋代皇宫里柱子上起装饰作用的小水晶斧子,精洋别致,但是没有刃,也就是说砍不死人。赵匡胤是个暴脾气,经常有大臣惹他生气,有时候实在气不过了就拿柱斧砍,之前就有大臣喷赵匡胤喜欢逗鸟被赵匡胤一气之下拿柱斧打落两颗牙。

眼看着皇上的柱斧砍过来了,雷德骧也真是个汉子,躲都不躲硬生生的受了这一斧,赵匡胤这一斧下去,雷德骧也掉了两颗牙,血流了一脸。赵匡胤一看雷德骧这么硬气更是火冒三丈,命人把雷德骧拖出去砍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硬汉雷德骧没有求饶,而是平静的捡起自己的两颗牙收拾好,任由卫士押送出去准备受死。

雷德骧一走赵匡胤就后悔了,这是国家的忠臣啊,不能因为一时之气杀忠臣,但雷德骧的强硬态度实在太惹人厌,赵匡胤收回成命不再杀雷德骧,但是判了个擅闯大殿的罪贬到了商州(今陕西商洛)。

到了商州的雷德骧极其郁闷,经常与山水作伴吟诗作对。从中央下放地方的官员一般来说地方上都是比较客气的,毕竟曾经是中央领导,以后说不定还要回中央,做事留一线以后好相见,商州刺史一直很尊敬雷德骧。就这样过了没多久,商州刺史换人了,新来的刺史叫奚屿,是赵普派过来的,三番五次、五次三番的找雷德骧的麻烦。

雷德骧虽然是个直臣,却不是蠢货,知道自己现在落难,赵普要落井下石,便事事小心谨慎不给奚屿抓住把柄。可这位刺史大人花招挺多,行为上找不到毛病,那就从你的诗词里找。奚屿到雷德骧家里搜出了不少雷德骧被贬商州之后的诗词,逐一翻阅之后还真发现了几篇牙齿被打落之后依然矢志不渝的词句。

这下奚屿可算是立下了大功,赶紧报告给朝廷,这几句诗词又成了雷德骧的罪证,在赵普的授意下,雷德骧又被贬到了灵武(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

欺负人没有这样欺负的,雷德骧是个硬汉,虎父无犬子,儿子雷有邻也不是软蛋。为了替父报仇,雷有邻策划了一出周密的复仇计划。父亲被贬之后,雷有邻没有跟着一起去商州,而是留在开封,投靠了秘书丞王洞。王洞跟雷德骧是同年进士,后来又同朝为官,两人关系非常好,雷德骧被贬之后,儿子在京城孤苦无依,王洞便好心接纳了雷有邻,安排他在身边做事。

既然是在朝廷当官,就免不了迎来送往,王洞曾安排雷有邻买半锭白银送给宰相府的后官胡赞,雷有邻偷偷的把来往的细节记录下来。后来又顺藤摸瓜,查出了宰相府另一名宰相府后官李可度给王洞行贿的行为,并把账目细节也都记录了下来。

光有这些还不够,雷有邻从好友刘伟那里有得到一条重要信息。刘伟当时是上蔡代理主簿,朝廷有制度,凡是代理官员代理期满三届的,可以申报转为正式官员。刘伟已经代理了三届上蔡主簿,按照制度允许申报转为正式主簿了,可刘伟的三届代理期的资料不全,有一届代理期资料丢失了。

资料不全就不能申报相关待遇,这道理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明白,刘伟苦于手续办不下来,兄长刘侁便给他出主意,干脆办个假证蒙混过关,刘伟茅塞顿开便拜托哥哥给自己办假证,刘侁没让弟弟失望没过多久就把假证办好,并且通过种种关系给包括赵普在内的多个大臣送了好处帮助打点,刘伟得以顺利的转正,成为一名正式主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雷有邻默默记下了好友弄虚作假的整个过程,而刘伟却毫不知情,依然把雷有邻当作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在秘书丞身边做事,能接触到不少官场内部消息,不久雷有邻便又得到一条可靠消息,宗正丞赵孚被朝廷委派到蜀地做官,却一直赖在开封不走,因为给赵普送过钱,赵普就给有关部门打了招呼,所以赵孚能在已经被委派为地方官的情况下依然在开封做官。

三条消息详细记录完之后,雷有邻出卖了恩人和好友的信任,敲响了登闻鼓。

雷有邻面对赵匡胤把证据一一罗列陈述,赵匡胤一听气的火冒三丈,下令御史府严查,御史府一查件件属实,于是全部移交法办。

最终审案结果出来后,雷有邻的好朋友刘伟被弃市,恩人王洞和胡赞、李可度、刘侁被处以仗刑。

也许是感念父亲雷德骧的正直,赵匡胤在处理完这起贪腐大案之后,给儿子雷有邻赐了个官,安排他做了秘书省正字。

虽然雷有邻被安排就任的时秘书省正字,我耳旁却总是回响起一句台词“对不起,我是警察。”

不管雷有邻是不是警察,赵普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赵匡胤下诏,政事堂决策不再由同平章事独断,而由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交替掌印、带班、奏事。没过几天,又下诏把赵普调任河阳。接下来,任命薛居正、原枢密副使沈义伦同平章事,卢多逊升任参知政事。

赵普万般无奈,只能郁闷的离开开封前往河阳。赵匡胤却没有因此中断统一天下的计划,在此之后他继续加强北宋水军建设,准备平定江南最后两个割据政权。
楼主:neration  时间:2022-01-27 00:29:51
开宝七年九月,一切准备就绪,北宋正式出兵,以曹彬为主帅,潘美为监军,曹翰为先锋,率军十万讨伐南唐。

说起南唐,真叫人感慨万千。南唐创始人李昇原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淮南割据政权的权臣,后篡权自立,改名李昇改国号为唐。李昇建国后对中原王朝严密防备,同时向南东征西讨,国内无战事,励精图治,南唐国力强盛。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开始对南唐用兵,此时李昇已死,南唐由其子李璟统治,柴荣实在是一代猛人,南唐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先后失去长江北岸多处领土。李璟一看实在是打不过,便向后周称臣纳贡,割让江北所有土地,从此南唐日益衰落。

到了北宋开宝年间,南唐已是李璟的儿子李煜在位。李煜原名李从嘉,生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的七夕节。李煜自出生就不同于凡人,史书记载李煜是重瞳。

重瞳不得了,历史上上一个有记载重瞳的人是项羽。

李煜可不像项羽,不仅不能带兵打仗,而且他的即位之路也非常坎坷。
李煜本是李璟的第六子,按道理说,第六子是没什么希望继承皇位的,可鬼使神差的,好运就落到了他头上。

起因要追溯到李煜的父亲李璟,当时李璟刚刚即位,国内政局不稳,为了稳固政局,封了自己年纪较长的弟弟李景遂为皇太弟。李璟经过即位之初的一阵手忙脚乱,逐渐稳住了政局,与此同时,李璟的长子李弘冀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本身是嫡长子,又有军功,这下子不得了了,李弘冀的威信越来越高,朝中对于皇储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在五代十国期间,把弟弟作为皇储的并不少见,但都有个前提,就是为了保证国家有长君,能够压得住阵脚。而此时的李弘冀无论从身份还是贡献上讲,都有着足够的说服力,压得住阵脚。随着朝中对于李弘冀的呼声越来越大,皇太弟李景遂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抗衡,便主动上书取消皇太弟的封号,回到自己的封国。

基于嫡长子的劳苦功高,李璟便顺水推舟免去了李景遂的皇太弟身份,立了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虽然当上了太子,却对政治对手自己的叔叔仍旧不放心,于是他干了一件非常不仗义的事情,派人把李景遂毒死了。

当时李景遂已经离开首都金陵,正在回自己封国的路上,亲王被杀,皇帝李璟非常震怒,急忙派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行凶者居然是当朝太子,李璟更是怒火中烧。

然而,还没等李璟收拾自己的儿子,李弘冀就自己死了,被立为太子第二年,相传因为看到了叔叔李景遂的鬼魂索命,李弘冀惊吓而死。

李弘冀是李煜的大哥,在李弘冀死之前,李煜的二哥三哥四哥五哥都已经病死了,于是太子之位毫无疑问的落到了李煜头上。

李煜在当太子之前眼见了天下纷争和宫廷里的尔虞我诈,对于自己六皇子的身份也很摆的正位置,早早的就一副出世的态度,寻仙问道、读书弹琴,各类爱好填充了他的日常生活。当了太子之后,身份完全不同了,李煜也曾在东宫招贤纳士,积极筹划治国之策,可早年养成的不问世事的性格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北宋建隆二年,李璟病死,当了两年太子的李煜登基。李煜登基之后,很快沉湎于佛事和易经之中,对于朝政不怎么关心,白天讲佛讲经,晚上填词作曲,日子过得甚是逍遥快活。

可北宋却日渐强大起来,逐渐灭掉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的国际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了。

对于这样的危机,朝中有人看的很清楚,南唐名将林仁肇,后周征南唐时就曾率军与周军大战,虽未取胜也能全身而退,与当时的周军大将张永德打了个平手。林仁肇在北宋平定南汉的时候向李煜建议,这些年宋军连年征战,士兵疲惫不堪,正是夺回当初南唐被后周抢走的淮南十四个州的好时机,请李煜派给他军队,只要一万余人就能收复淮南国土。

李煜大惊失色,坚决不允许。林仁肇虽然是个战将,却也很懂得智谋,他告诉李煜,可以向外界宣布自己起兵反叛,如果淮南打回来了那是最后,国家收复失地;如果万一在淮南打输了,就让李煜按照国法将自己满门抄斩,向北宋表明南唐朝廷并不知情。

为国尽忠到了这份儿上,也算是忠心耿耿了。可李煜还是坚决不同意,斥责林仁肇这样做是连累国家。

林仁肇无奈只好作罢,对于李煜来说,无故与北宋起战事是无法理解的,在南唐的小天地里,只要他能天天伴着佛经琴棋书画这些就足够了。

林仁肇的计划流产了,但赵匡胤可不会轻易罢休,在后周期间征伐淮南的战斗过程中,赵匡胤深深领略到了这位南唐名将的军事才能,既然林仁肇不能为自己所用,那么就必须除掉他。

赵匡胤找人把搞了一副林仁肇的画像,专门挂在一处房间里。开宝五年,李煜的弟弟郑王李从善到开封朝贡,赵匡胤带着李从善“无意”中走过那处房间,李从善看到林仁肇的画像大吃一惊,赵匡胤解释道,林仁肇已经约好投降大宋,这幅画像就是信物,这处宅子就是我专门修建以后给林仁肇住的。

李从善不敢大意,回去便禀报了李煜,一帮投降派大臣趁机给林仁肇泼脏水,李煜便用毒酒刺死了林仁肇。

国家虽然江河日下,但李煜的个人生活却丝毫不受妨碍,在李煜许多美好生活中,又尤以他与大周后、小周后的爱情故事最为传奇。

大周后、小周后是亲姐妹(我没有开车,买过票的朋友请下车,我这不是黄色小说),俩人都是南唐大臣周宗的女儿。大周后名叫周娥皇,自幼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长得特别漂亮,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女神。

大周后才情之高,曾经在李煜父亲李璟的寿宴上弹琴演奏,博得一片喝彩,李璟非常欣赏儿媳妇的演奏水平,赐给大周后一件国宝,烧槽琵琶。

烧槽琵琶可不是一般的古董,相传在三国时代,东吴有一个人在烧桐做饭,正好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这家人吃饭,听见火烧的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个好的木头,赶紧把桐木救出来,裁掉木头做成一把琵琶,声音果然很好听,然后他的琴尾还是烧焦的样子,于是这把琵琶又叫“焦尾琴”。

女神大周后,才貌双五星,大周后不仅长得美有才情,还特别会穿衣打扮。由于女神实在太过优秀,她的一举一动成为了金陵城的标杆,穿衣打扮成为了时尚的桥头堡。当时的金陵城老百姓有个习惯,穿衣打扮要看大周后怎么穿搭,只要是大周后换了装扮,那么这种装扮和类似的装扮就会在很短时间成为最流行的爆款,某些衣物胭脂水粉甚至会卖断货。

大周后如果拍抖音,可能就是全网第一网红了。

由于大周后才情太高,李煜对大周后是喜欢的不得了,夫妻两人常常由大周后弹琴演奏,李煜填词吟唱,吟唱完再起身跳舞,跳完舞夫妻两人对饮一番,然后大周后接着弹琴,李煜接着跳舞。

大周后善弹琴演奏,还善音律创作,创作出了很多乐曲名篇,而且她还补齐了唐代传世名作《霓裳羽衣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身为 ,大周后并没有发挥什么 的作用,而是终日陪着李煜“沉醉于音阶”,可大周后的才情还是值得人敬佩的,如果李煜有帝王之才,大周后的才情肯定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李煜却无心国家大事,用醉生梦死逃避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

也许是久居生厌,李煜逐渐不甘于大周后的陪伴,把目光逐渐转向了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

小周后比大周后小15岁,李煜与大周后育有两个儿子,次子因为受到惊吓在四岁时候夭折了,大周后因为孩子夭折伤心过度生了大病,身体一直不好。而李煜当时就已经与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周后好上了,李煜趁着大周后身体有恙,瞒着大周后私下里与小周后偷情。可纸里包不住火,大周后在宫里散步的时候曾偶然有一天发现李煜床上大白天帷幔紧闭,好奇心之下便伸手去拨,拨开帷幔一看是自己亲妹妹,惊讶之下问小周后什么时候进宫的?

小周后也是年少无知,姐姐问什么当然是实话实说,告诉大周后已经进宫好多天了。

大周后这一下气的够呛,小周后年纪还小不懂事,可李煜趁自己生病期间诱骗未成年少女自己的亲妹妹,实在是伤了大周后的心。这一气之下,大周后的病情更严重了,没过多久大周后病故,自打发现李煜跟妹妹偷情之后,大周后就在后宫背过身去不再见李煜,一直到死都没有转过来。

大周后死后李煜非常痛心,可男人心海底针,李煜痛心了一阵子,眼前的小周后便逐渐抚平了他的伤痛,开宝元年,大周后丧期未过,李煜立小周后为后。

小周后与大周后相比,才情是远远不如的,但胜在年轻,而且小周后有个最大的优势,酒量好,虽不能弹琴助兴吟诗作对,但可以对饮。李煜在后宫的群花间盖了一座小亭子,外部雕琢的十分精美而内部空间极为狭小仅容两人对坐,他与小周后就经常在这个亭子里一边赏花,一边开怀畅饮。

文学青年李煜,就在金陵的花间神游物外。当时已经到了开宝年间,南唐的国力已经江河日下,他却不思进取,不理朝政,宰相严续因为李煜不理朝政怒而辞官,他便顺水推舟,将朝政交给几个近臣打理,国家运转接近瘫痪。

其实李煜对于北宋的军事行动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为了尽可能的延缓宋军的进攻,使国家不亡在自己手里,李煜把南唐彻底变成了一只舔狗。翻开史书,几乎隔三差五的就有“南唐进银绫绢各万计”、“南唐进金银器、罗绮以千计”此类的记载,实际上当时南唐国内经济已经衰退,失去江北领土后受限于食盐短缺,需要长期外购食盐,加上跪舔北宋,老百姓生活愈发艰难,国内矛盾重重。

饶是如此,南唐依然不停地跪舔,可饶是如此,北宋还是最终下诏讨伐南唐。
舔狗最后往往一无所有。

南唐当时首都在金陵(今南京),统治江苏苏南、安徽北部和湖北东部地区。北宋的战术是沿长江而下水陆并进直取金陵,一路推平南唐全境。曹彬十月下旬从湖北出发,先后拿下峡口(今湖北阳新)、江州(今江西九江)、池州(今安徽贵池),一个月内连破数州,到达采石矶。

采石矶是位于长江下游,此处江面较窄,江水湍急,但江心有大片冲击平原,可以有效利用方便渡江。由于其出色的渡江性能,采石矶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军事重地,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南边政权交战就绕不开这个地方。曹彬拿下采石矶后,顺便在江面搭了一座浮桥,把江北的主力部队全部渡到了江南,向南唐首都金陵进军。
二百年后,宋朝将在这里迎击世仇金国。

不过李煜等不了二百年了,得知采石矶丢了,李煜开始慌了,派遣郑彦华率水军、杜真率步兵沿江而上想要夺回采石矶。郑彦华以为宋军大举南下,渡过采石矶后便不会再有重兵把守,想把战船开到采石矶直接破坏浮桥。没想到曹彬早有准备,水军就在采石矶处埋伏,打了郑彦华一个以逸待劳,南唐水军大败。杜真的步兵遭遇宋军之后双方开始交战,战斗正进行中之前打败南唐水军的北宋水军从杜真后方江面上登陆,给杜真来了个前后夹击,南唐的步兵也被打败。南唐军一路败退,宋军一路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白鹭洲(今南京江宁),金陵城近在眼前。

到了白鹭洲,宋军要先拿下金陵城旁的一座军事重镇-溧水(今南京溧水区),南唐在溧水驻扎了一支部队,如果贸然进攻金陵,溧水与金陵互为犄角必然会从侧面攻击宋军。

曹彬派田钦祚前去拔掉这根钉子。

田钦祚,后周时期的基层军事干部,曾经跟着柴荣大军征讨南唐,后来由周入宋,对南唐比较熟悉。此次宋军征讨南唐一路屡战屡胜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田钦祚就一直跟着划水混到了白鹭洲,现在曹彬派他去打溧水却遇到了南唐真正的硬骨头。
溧水的南唐领军大将是李雄,作为南唐少有的硬气的将领,李雄没有逃跑。可面对气势汹汹的宋军,李雄却没有据城坚守,而是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走出城外,列阵迎敌。唐军勇气可嘉,可战斗力实在不行,李雄所率一万余部队全军覆没,李雄战死,田钦祚结结实实的把硬骨头啃了下来,然后进占了溧水。

溧水一丢,宋军开始放心围困金陵,此时金陵仍有不少兵力,南唐方面由皇甫继勋统兵十万,出城据守秦淮河南岸。金陵已然岌岌可危,而此时的李煜却在城内诵经祈佛,研读佛法,任何与军情有关的文书全部被內侍压下,严禁给李煜添堵。
国家都快亡了居然还心平气和的研究佛法,信佛的人本该四大皆空,可除了不理朝政外,李煜后宫里的大周后小周后先后得宠,《霓裳羽衣曲》传彻后宫,可没见纵情声色的李煜有一点儿四大皆空的觉悟。

也许风流才子本不该作一国之君,李煜这么多年也真够难为的了。

领导不靠谱,干部也不中用。南唐方面的领军大将皇甫继勋出身军旅世家,父亲是南唐大将皇甫晖,就是在江北被赵匡胤打的落花流水的那位兄弟,皇甫晖本身并不是草包,奈何遇上高级军事家赵匡胤,实在是打不过。可惜皇甫晖虽然不是草包,儿子却是个草包。还没开打就唉声叹气念叨着打不过宋军,宋军到达秦淮河,潘美一马当先领兵就冲,唐军一触即溃头阵就被打败,接下来的战斗又是一边倒,宋军开宝八年正月从白鹭洲方面进围金陵,短短三个月时间到了四月初已经扫平了金陵外围所有唐军据点和唐军有生力量。

皇甫继勋败完了金陵最后的一支军队之后居然活着逃回了城里,回城之后还是天天给城内唐军泼冷水,号称宋军已经无人能敌。不仅如此,部下组织夜间去宋阵劫营也被皇甫继勋严令禁止,理由是我们打不过宋军,有军士气不过偷偷组织敢死队准备出城跟宋军搏命,被皇甫继勋知道了把人抓起来,严刑拷打。

打不过敌人我们就坐在城里等死,自己人要舍命杀敌还要严惩,这逻辑也真是活到头了。

皇甫继勋确实活到头了,金陵被围了五个月,城内百姓群情激愤,任何內侍也瞒不住消息了,李煜终于从他的佛的世界里走了出来,来到了金陵城头,看到了城外漫山遍野的宋军阵营。再蠢的人这时候也忍不住了,十万大军被败的一干二净,逃回城内不组织抵抗反而天天给城内守军泼冷水,李煜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把皇甫继勋砍了。

皇甫继勋被干掉之后,南唐朝廷想起来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南唐神卫军统帅朱全赟。这位仁兄当时驻扎在湖口(今江西湖口县),手里还有十万兵力。金陵城内派人突围找到了朱全赟,命他火速带兵勤王。朱全赟所驻湖口是南唐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本身就面临着宋军的威胁,此时一旦发兵救金陵,宋军肯定要抄他的老窝,因此磨磨唧唧不敢发兵,一直犹豫观望。

南唐的日子不好受,北宋也疲惫不堪,开宝七年十月誓师伐唐,此时已是开宝八年七月,将近十个月过去,北宋财政后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况且南京城的七八月份温度大家都了解的,跟火炉差不多。宋军多为北方人,这种天气在金陵城外围城,古代又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每天都有人中暑,宋军减员严重。

面对酷暑天气曹彬压力很大,军情传入开封,赵匡胤经过再三考虑,下令前线不准退兵,坚持围困金陵城。九月,金陵城东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向宋军投降,金陵失去了外围的最后一座军镇。李煜实在是顶不住压力了,派南唐学士徐铉前往开封向赵匡胤求和。徐铉是当世有名的博学大家,口才非常好,北宋大臣们纷纷建议赵匡胤不要见徐铉,安排朝中同样有才之士与之对峙,赵匡胤听后不以为意,仍然亲自接见了徐铉。
徐铉进入开封见到赵匡胤,慷慨陈词,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为何征伐南唐?

赵匡胤反问徐铉,父子本是一家,现在我跟李煜是两家,这样能行吗?

赵匡胤说的很无厘头,却又有几分道理,徐铉一时语塞,赵匡胤告诉徐铉,我等李煜很久了,等他来到开封自会与他详谈。

徐铉无奈,只好离开开封回金陵。

对了,史书记载,即使到了这个份儿上,徐铉来到开封后南唐还是进献了大量的贡品,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求北宋退兵。

这些钱,都将会用在曹彬的军费里。

到了十月份,观望的朱全赟实在坐不住了,金陵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他的湖口被攻陷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朱全赟率十万大军全军出动,乘巨型战舰沿江而下,到了皖口(今安徽省怀宁县)遇到王明率领的宋军水师,朱全赟不敢跟宋军正面硬碰硬,找了大量木筏浇上火油纵火进攻宋军,谁知木筏走到一半江面上风向大变,朝着唐军一方吹过去,王明率宋军趁势掩杀,朱全赟大败,一路溃逃到湖口,被王明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战争打到这种程度,南唐的所有军事力量已被尽数歼灭,金陵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孤城,可李煜还是想求和。十一月初,徐铉再次来到开封,向赵匡胤求和,赵匡胤这次不再耐心跟他啰嗦,直接告诉徐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徐铉一听,知道南唐气数已尽,只好惶恐退下。

十一月中旬,曹彬干掉了金陵城里最后一支敢死队,下令不计一切代价全军攻城,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宋军来到李煜皇宫外,整军成列,李煜领着南唐群臣向宋军投降,先拜了潘美,又拜了曹彬,李煜向曹彬纳上降表后曹彬告诉他,宫中之物可收拾一番带上生活必需品,等随大军回开封之后就要接受朝廷的管理,在金陵常用的器物如果朝廷不发放的话生活就不方便了。

李煜一走田钦祚几个大将纷纷围上前来劝曹彬,皇宫里堆积了很多木柴,如果李煜这次回去收拾东西时自焚而死了那我们就没法儿给朝廷交代了。

曹彬告诉田钦祚几个人,李煜优柔寡断,之前是因为朝臣争谏抵抗才会坚持到现在,如今南唐国破再无人给他出谋划策,以他的胆识断然不会自寻短见,大家不必担心。

曹彬跟潘美吸取蜀地降而后反的教训,宋军入城后军纪严明,不伤百姓一人,不抢一分一毫,南唐政权平稳过渡,尽数归宋。

南唐平定了,李煜率领皇族全部迁入了开封,赵匡胤没有过分难为李煜,给李煜封了个右千牛卫大将军兼违命侯。在开封住下之后,其实李煜是很难过的,以前当一国之君那么久,李煜早就养成了奢侈的生活习惯,包括小周后也是衣食住行非常奢侈,但是猛地来到开封做臣子,收入有限,俩人的日子就捉襟见肘。

不仅如此,还有落井下石的,南唐的权臣张洎,跟着李煜降宋之后常常去李煜家里串门,旧部下来了李煜非常高兴,可张洎来了几次之后原形毕露,居然问李煜索要赏赐,李煜是哭笑不得,自己明明已经成为了阶下囚,早已不是当初的南唐国君,又不忍心拂了旧臣的意,便把自己洗脸用的白金盆送给了张洎。

按照李煜的名气,别说白金盆了,就是他用的普通铁盆,能得到就是宝贝,过些年就是古董,能讲出来故事的古董可比一般的古董值钱的多,但张洎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得到白金盆之后,还很不满意,到处发牢骚说李煜抠门。

生活清贫也就算了,到了太宗朝,相传赵光义又看上了小周后,居然隔三差五的诏小周后进宫侍寝,李煜两夫妻的生活如同雪上加霜,凄苦不堪。

故国的破灭、生活的痛苦,给了李煜巨大的创作灵感,他的一系列文学作品《虞美人》、《子夜歌》、《浪淘沙令》都成了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可谁又知道,在这些名篇之后,积累了李煜多少人生的苦楚?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在消灭了南唐最后的残余抵抗势力之后,赵光义终于无所顾忌,当年盛夏,四十一岁的李煜死于开封。

有史书记载是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有的史书一笔带过,不过联想到孟昶和后来的钱俶,敌国平定并且统治稳固后毒杀对方已投降的国君,似乎对于赵家两兄弟来说只是习惯性动作。

李煜死后,小周后悲痛欲绝,没过多久便也病死。

有人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可对于李煜来说,这种说法不成立,他是南唐的一国之君,如果有可能,我相信他愿意用自己所有的才情去换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与宋史中昏庸懦弱的形象不同,我在其他的史料中,找到了李煜的另一副面孔,南唐晚期刑罚严苛,很多老百姓受到无妄之灾,李煜亲自抽查复核案件,规范了刑罚制度,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面对臣子们的劝谏,虚怀若谷,乐于纳谏,即使有的臣子说的不对也不追究罪过。面对民间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也曾经出台过许多改革办法,虽然效果不理想,但还是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矛盾。

诸如以上的为政措施不胜枚举,李煜虽然治国不算成功,面对北宋的军事压力也没拿出什么像样的对策,但绝不是一个昏君。实际上在南唐民间,老百姓对李煜是非常拥戴的,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在李煜迁居开封之后没有上来就谋杀李煜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如果当时就动手,江南的百姓势必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留到统治巩固了再杀,稳妥。

无论如何,李煜坎坷而又灿烂的一生就这样完结了,在翻阅李煜相关的史料时,我发现了这样的一首他的词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希望有来世,你能够畅快自由的活过那一生。
楼主:neration  时间:2022-02-09 21:07:16
南唐虽平,赵匡胤心里却并不平静,开宝八年十月,金陵城破在即期间,他已经开始酝酿迁都了。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四战之地,任何敌对势力只要越过黄河,开封将直面敌军无险可守,赵匡胤虽然几年间都在平定南方,但他的心其实一直都在北方,在那遥远的幽云十六州。

托了历朝历代诗词名家的福,中国古代汉人对于“汉族本部”这个概念极为重视,汉族本部的范围大致位于北到长城,西北到玉门关,东北到山海关,南到两广,西南到大渡河。抛开汉族本部的地盘比如什么辽东啊、西域啊、河西走廊啊、安南啊之类的有就有了,真丢了的话也不心疼,唐朝那么强盛后来丢西域丢辽东丢北庭朝廷也没太大反应,安史之乱一起简直是要了老命。这个理念其实到了我们今天也一直牢牢地刻在中国人心里,我们在南海跟几个国家有不少领土争端,大家也就是聊天儿时候骂两句,网上喷几句。可要是有哪个国家敢在我们陕西省或者江苏省占我们一个县,全国老百姓哪怕书不读了班不上了也要跟龟孙拼命,把侵略者撵走。

到了宋朝这时候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和社会舆论也是这样,宋军拿下后蜀就不再进而征讨大理了,灭了南汉也不再攻打安南了,说白了都是化外之地,南唐灭了之后仅存的吴越也只是囊中之物了,北宋还有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收付幽云十六州。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就必须要跟辽国开战,与南方的割据政权不同,辽国作为幽云十六州的统治国,可一点儿都不怵北宋。要跟辽国开战那可就不是简单的宋军打到辽国去作战了,很有可能被辽军打到宋境,建都开封,一不小心被辽军打下来怎么办,要做长远打算,就得迁都到能守得住的地方做首都。

赵匡胤踅摸了一圈,洛阳好。

洛阳在宋代之前就是N朝古都,北面有王屋太行两山,南面有伏牛山,东西分别是虎牢关和崤关,两个关口一关,千军万马进不来,再强大的敌人攻过来,只要守住关口,依然可以凭借身后的半壁江山反攻回去。洛阳是这样的地理优势,长安同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所以赵匡胤想恢复唐时二京,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领着文武百官到洛阳调研,到了之后便商议迁都,不出所料的遭到所有人反对。大臣们群情激昂,坚决不同意,从天地造化到百姓民生,从江山社稷到军需供应扯了一大堆。赵匡胤被烦的不行,直接把所有大臣都臭骂了一通,大殿上噤若寒蝉,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当所有人都不敢吭声的时候,晋王说话了,晋王站出来启禀陛下,不应迁都。
晋王,名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皇帝,在当时,晋王赵光义的名头是晋王、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班宰相上。除开王爷的身份,其他职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排名第一的常委、北京市长兼市委书记。由此可以了解到,赵光义是有多位高权重。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皇亲进宰执古往今来都有,一方面锻炼未来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在不破坏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班子成员里用至亲本身也是对自身统治地位的巩固。著名房企碧桂园公司班子成员里除了杨国强自己、总裁、联席总裁、CFO等人外,杨国强女儿杨惠妍也一直牢牢的占据一个班子成员的位置,而且所有班子成员都对杨惠妍非常尊重,至亲+班子成员的威力就是这么大。

所以说当时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敢在朝堂上跟赵匡胤唱反调的话,那么也只可能是赵光义一个人了。

换做别人跟赵匡胤作对,肯定要被赵匡胤一顿喷,可赵光义站出来劝阻了,当哥哥的难得的没有喷人,耐心的告诉赵光义,迁都洛阳还只是暂时,之后还要进而迁都长安。

赵光义一听连忙跪下一边磕头一遍接着劝,赵匡胤没有生气而是继续耐心的解释道,迁都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而是想凭借洛阳长安优越的地理位置保障国家安全,周汉两朝都有洛阳长安东西两都,我们效仿古人治理天下,可以国泰民安。

赵光义听了,回答了一句千古名言,在德不在险。

作为宰执人员,赵光义的学问水平显然是过硬的,因为这句话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劝谏魏武侯的,也是劝领导不要过分依靠山川地利优势,而是要依靠高尚的品德治理国家。

借古讽今,说的倒也挺有道理,赵匡胤沉吟不语。

不久赵匡胤下令回开封,不再提迁都的事。

晋王赵光义作为北宋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执,开始显露出其可怕的政治实力。
楼主:neration  时间:2022-02-11 07:24:27
赵匡胤父亲赵弘殷与母亲杜太后生有五子,大哥和小弟死的早,赵匡胤排名老二,赵光义排名老三,赵廷美排名老四,三兄弟互相扶持,尤其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北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赵匡胤是个爱弟狂魔,对两个弟弟特别爱护,早在乾德三年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就已经位列宰执,而自己亲儿子赵德昭到了出阁封王的年纪却仍然未封王,只是封了个防御使的虚职。

平心而论,赵匡胤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在兄弟和儿子之间,并没有偏袒儿子,甚至在有意优待两个兄弟,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终太祖一朝居然没封王,而赵光义和赵廷美却被屡屡加封,权势逐渐坐大。尤其是赵光义,长年的开封府尹和宰执之首使得他培养了大量亲信,加之赵匡胤两个亲儿子一直没封王,到了开宝年间,朝中已经开始有人选边站队,投靠赵光义了。

这其中就有大太监王继恩。

宋朝的宦官是很有意思的一类人,与汉唐明清都不同,宋朝有大量宦官从军,在军中做监军的,由于宦官特殊的生理构造,从军做监军,回朝后还可以到宫中做太监。也就是说,普通的宦官,有着大量的机会到军中去任监军,一旦打了胜仗朝廷论功行赏,那么监军的功劳自然少不了,升官发财是一定的,官位高了,实权方面要么做更大规模军队的监军,要么调回宫中做太监,那么就形成了宦官特殊的升迁之道。

王继恩就是这样升上来的。王继恩原本是后周的一名普通宦官,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他继续在宫中任职,北宋新立战事不断,王继恩抓住机会主动请缨到军中任监军,参加了历次平定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的战争。南唐平定后,由于战功卓越深受赏识,被调入宫中任大太监,主抓皇家的贴身事务。

就是这样一个人,赵匡胤夫妇的身边人,居然没有站在赵德昭、赵德芳两位皇子这边,而是投靠了赵光义。

开宝年间,赵匡胤年仅四十多岁,身体还好得很,也许他觉得自己身体好,继续操劳个几十年完全不是问题,先把平定天下的大事完成再解决继承人的事也不晚。可问题在于当时皇长子赵德昭已成年,早就该封王立太子了,中国古代,太子是国家根基稳固的重要一环,太子不立,谁敢保证出现突发事件了国家怎么运行,政权怎么交接?

国家的储君就是一块高地,你不去主动占领,自然有人去占领。开宝年间,赵光义是宰执之首,顶级皇亲,即使皇位轮不到他坐,那么在两个皇子谁即位的问题上也肯定有着分量最重的发言权,说白了,两位皇子投靠谁都不稳,但是投靠赵光义是稳的。

当然了,很多人没想到赵匡胤会死的那么突然,终究没来得及立太子,也没想到赵光义真的会登基自立。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叫赵光义来宫里吃晚饭,兄弟俩吃吃喝喝聊聊天儿一顿饭的功夫很快过去,饭后赵光义告别兄长回家,没想到这一别即是永别。

当夜赵匡胤就不行了,暴毙而亡。当时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已去世多年,后宫最大的就是赵匡胤的宋皇后,当时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分别26岁、18岁,立谁为新皇帝,就看宋皇后安排谁进宫抢占先手优势了。两人都不是宋皇后的儿子,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原配贺皇后的儿子,赵德芳是一个普通妃子的儿子,宋皇后经过考虑,派人去找18岁的赵德芳进宫入继大统。

中国古代立储君讲究“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立贤不立爱”,在赵德昭既是嫡子又是长子的情况下,皇位说一千道一万也应该是赵德昭继承,而宋皇后派人去迎年纪小的庶子赵德芳,意味深长。

可惜宋皇后派去的人叫王继恩。

作为赵光义的亲信,王继恩敏锐的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出宫之后他并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奔开封府赵光义住所,告诉赵光义,皇上不行了,王爷请尽快随我入宫承继大统。

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此刻却犹豫了,面对多年的亲信,他相信王继恩说的话不会有假,可真到了如此的关键时刻,赵光义也紧张了,王继恩毕竟是宋皇后派出来的,没有切实的见到赵匡胤当时的状态。王继恩手中的诏书是召赵德芳入宫,中国古代王朝历朝历代,深夜无诏入宫都是大忌,是要诛九族的,他赵光义何德何能敢无诏入宫,活腻了吗?赵匡胤究竟是真的已经死了还是尚在弥留?如果赵匡胤真的已经死了,那么面对宫里的宋皇后仍需要一番功夫压制才能夺权,如果赵匡胤仍在弥留阶段,赵光义深夜无诏入宫,这次进宫就是单程车票,有去无回。

赵光义告诉王继恩,需要好好斟酌斟酌。

就像学生们经历了无数考试阵仗之后走入高考考场一样,换你你也紧张。

赵光义这边还犹豫不决着,王继恩那边已经等不及了,作为老资格宦官,他深知这种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只要天一亮,赵匡胤死讯一传出,就前朝那批饱读诗书的朝臣,肯定是一边倒的支持赵德昭即位,到时候赵光义赵德芳全都没机会了。王继恩催促赵光义,再这样犹豫不决,皇位就要被人抢了。

赵光义决定不再等了,见过这么多大风大浪的野心家,不搏一把永远到不了山顶。

阴历十月二十日的凌晨,开封城当夜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并行走向皇宫,宫中的凶吉祸福就像那满天的大雪,茫茫一片看不清前路。

当夜,两人进入后宫,王继恩先见到了宋皇后,宋皇后问他赵德芳在哪里,王继恩告诉宋皇后,赵德芳没来,晋王来了。

赵光义紧接着走上前来拜见宋皇后,宋皇后看到赵光义大吃一惊,知道大势已去,连忙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全要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谓,宋皇后虽然政治斗争输了,但政治觉悟还是够格的。赵光义听了这话演技大发,顿时声泪俱下,告诉宋皇后我们一家人同舟共济,共保富贵。

紧接着,赵光义登基即位,是为宋太宗。

当时是开宝九年的十月,紧接着不到两个月,开宝九年十二月没过完,已经当上皇帝的赵光义下令,改元太平兴国。

这种做法是非常混账的。

中国古代,除了政局不稳的某些特殊时期,凡是稳定的统一王朝都讲究改元要过年,一个自然年里,不能有两个年号。除了避免历法混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前任皇帝或者前任年号足够的尊敬,毕竟前一个年号也是皇帝定的。

凡是不等过年就急着改元的,都是心里有鬼,都要挨骂。

比如赵光义,说难听点儿,他哥尸骨未寒,他这边就把他哥的年号改了,几个意思,大宋开国才几年啊,就这么玩儿去太祖化了?

越是彰显什么,就越是缺什么,赵光义越是把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拿出来用,就越是说明他不是正统的法定继承人,就好比现在某些地区越是急着去中国化,就越是说明那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即便如此,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讲完了,纵观赵匡胤这一生,虽说从后周后主孤儿寡母手里夺了天下这事儿不地道,可生在乱世就要遵循乱世的生存法则,宋代周之后,北宋朝廷一直厚待后周宗师,在历朝历代也算是厚道的。赵匡胤前半生戎马倥偬,跟着郭威打天下,跟着柴荣打天下,后来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仍然不忘天下之志,不辞劳苦的调兵遣将为平定天下操劳。

长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赵匡胤豪爽豁达、光明磊落的性格。柴荣虽为一代杰出帝王,可猜忌之心极强,部将有长的国字脸大耳朵的类型,在古代都是富贵的长相,都被他找借口杀掉了,可赵匡胤却不杀部将,而是顺其自然,充分信任。登基之后,即使害怕石守信这帮大将日后坐大,也是直截了当的告诉大家,自行离职回家安享富贵。

南汉君主刘鋹在位期间喜欢用毒酒毒杀大臣,降宋之后住在开封,赵匡胤请他喝酒,席上给刘鋹赐酒,刘鋹端着杯子泪流满面不敢喝,哭着求赵匡胤不要毒杀自己,赵匡胤哈哈大笑告诉刘鋹,朕待人向来一片真心,哪会做这样的事。说罢夺过刘鋹手里的酒一饮而尽,让人再给刘鋹赐酒,刘鋹羞愧难当。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是个练家子,身手特别好,带兵打仗时候练兵所用的功夫实用性相当强,经与少林功夫相融合演变分为“太祖长拳”和“太祖盘龙棍”,广泛流传于祖国大江南北,至今仍享有盛名。

如果说影视作品里能够有对应赵匡胤的形象,那么《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应该是最为切合的,武功高强,心地善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能独自行走千里不畏艰辛,能领着兄弟们出生入死战场杀敌,能谈笑风生治理天下,也能为国为民辛苦操劳。

就是心太善,没及时安排好后事,让自己的孩子们受了很多苦。

可即便如此,赵匡胤开创的大宋依然屹立三百多年,庇护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子民。历史不会忘记他,中华民族也不会忘记他。
楼主:neration  时间:2022-02-13 08:54:33
在写太宗卷之前我要说明一下,与明清两代皇帝不同,宋朝皇帝年号多变,有的年号像“太平兴国”、“大中祥符”这种的居然用四字,故出于行文方便,宋代皇帝一般都以其庙号代称,比如真宗、徽宗、孝宗,这其中因为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名气太大我就直接称呼名字了,还有一个人我也是直呼其名,实在是因为想起来就火大,此人就是赵构,这厮的故事我们以后慢慢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