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际关系     

字数:1988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26 02:29:24 更新时间:2022-04-03 12:22:36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2-25 18:29:24
孔子的人际关系

小至一个单位,大至一个国家,总存在一种上下级关系,扩展之或谓人际关系。孔子的上下级关系,自然谈的是君臣关系,而扩展到人际关系,则还包含了处世之道。总之,涉及上下级关系,所谈并非是“事君,能致其身(豁出命)”(《论语•学而》);涉及一般的人际关系,所谈也并非是“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因为人离不开群体,必然要讲究处世之道,但也不仅仅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还要上升到具有人生智慧的境界。

君臣关系,当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关系,但在那个把“个人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年代,上下级关系也就成了“君臣关系”。即使在“官本位”的现实当中,上下级关系亦有一点类似“君臣关系”的味道。至于普通的人际关系,当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搁置在一边的时候,则又涉及到了如何做人的问题。重温孔子在这方面的言谈,或能有所悟,而能正确对待之。

关于君臣关系,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犹言在君主手下工作,要按照礼节行事,首先做到对上的尊敬,不管人们怎样议论,包括说这是献媚也好,那也应“尽礼”。

孔子是尊崇周礼的,他的弟子有若(即后学所称之有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礼之用,和(和谐,或谓恰到好处)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以此为贵),大小由之(凡事以此来衡量)。有所不行(有行不通的地方),知和而和(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节之(不懂用礼去节制),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很辨证的,是对孔子所言极好的注释。实际上,孔子在对待君臣关系上是讲条件的,鲁定公曾问孔子君臣之间应该如何来处理关系,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讲的是平等关系。还不止于此,鲁国季子然(季氏子弟)问孔子你的弟子仲由、冉求称得上大臣吗?孔子回答道:“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就是说,大臣用合乎道义的标准来为君主干事,倘若这样行不通,或君主根本听不进劝阻,干脆就不干了。说得非常果断,那言外之意,面对无道之君是根本侍奉不着的!即便是正常的君臣关系,或朋友关系,孔子的学生子游说道:“事君数(屡屡、频繁),斯辱(羞辱)矣;朋友数,斯疏(疏远)矣。”把握好事君、交友的这个“度”,其实是相互之间的自我尊重,是人格上的必要修养。

更多的自然是普通的人际关系,《论语》开篇即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种乐观向上的处世心态,不可能搞不好与人的关系。所以孔子的学生曾参就发挥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确实把忠信视作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他的“主忠信”,代表了他将这一道德修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他的学生子夏(即卜商,字子夏)也是谨遵老师的教导,因此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此段所引均见《论语•学而》)

人与人之间既然要讲诚信,就不能阳奉阴违,一脸伪善。孔子对此这样表态:“巧言(花言巧语)、令色(面目伪善)、足恭(十足恭敬),左丘明耻之,丘(孔子自称己名)亦耻之。匿怨(暗中怨恨)而友其人(反而与人家交朋友),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赞春秋齐国大夫晏子善与人交,说人们与晏平仲(即晏婴,字仲,谥平)交往越久,“久而敬之。”这当然指的是晏子的为人,否则阳奉阴违可以欺人于一时,岂能长久获得人家的尊重?

自己做到忠信固然十分重要,对你身边的人有一个基本判断,这在处理与之的关系上也是不可少的。孔子有一句名言:“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假使)骄(骄傲)且吝(吝啬、自私),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对于类似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好。至于孔子说的:“色厉(表面严厉)而内荏(内心软弱),譬诸小人(以小人来做比方),其犹穿窬(音于)之盗也与(权当个挖洞翻墙的小偷吧)?”(《论语•阳货》)这类人,多是些“假道学”,不可不提防。孔子还多有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那也是正与反的判断,对处理人际关系颇具警示作用。

但孔子毕竟有仁心,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世上之人,性情确实是相近的,只因在各自环境的习染上不同,就相差很远了。所以孔子在回答子贡问仁时,就嘱咐自己的学生:“友其士之仁者(与士人中的仁人做朋友)。”(《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原则表现在下面这两段话上:“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失去朋友);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言语有失)。知者(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可与共学(一起学习),不可与适道(追求理想);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在一起);可与立,未可与权(一起权衡轻重进行变通)。”(《论语•子罕》)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智慧。

所以,孔子坚信:“德(有德者)不孤(孤单),必有邻(志同道合的同路人)。”(《论语•里仁》)只要把握好“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就是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