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醉花林留诗与徐悲鸿画鸭的故事

字数:19531访问原帖 评论数:16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28 00:56:10 更新时间:2022-08-18 16:31:4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02 14:31:53
【闲谈闲章】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印,除名章外,还有使用闲章的习惯。所谓“闲章”,通常是指以清词丽句镌刻的印章,多见于书画作品引首或押角,少则一方,多则数枚,审其布局虚实而定,每为作品平添几分艺术效果,故又称之“引首押脚章”。

这印章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闲章作为中国书法与绘画之独有,一幅精美的书画作品,离不开几枚点缀雅致、色彩鲜艳的闲章,而雅致精湛、充满中国文化底蕴之闲章,不但能够使整幅作品蓬荜增辉,而且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在欣赏书画作品时,往往少不了对书画上钤盖的印章也一一品读一番,从印章中来识别书画家的学识与修养。

好的闲章,除了让人玩味,更是书画家水平高低的无声展现。一方文辞清雅、篆刻水平高的闲章往往能为画作增色不少,因此有“闲章不闲”之说。闲章是最能见人性情的,这种浓缩于方寸之间的含蓄宣言,真有一针见血的力量。有时候看到一方闲章,说怦然心动还不准确,似乎被它触摸到了心灵深处某个隐秘的所在。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03 14:11:36
郁达夫还有一枚闲章《家在富春江上》.

郁达夫(1896~1945年)早在一九一八年的《自述诗十八首》中,对浙江富阳老家有这样的描述“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在留日期间(1913~1921年)郁达夫发表的诗作就曾署名《春江钓徒》。

郁达夫亦曾将"一川如画"这四个字,请人写好后挂在书房里。窗外的几株芭蕉高且茂盛,几欲将一片浓绿铺洒在书桌之上;斑驳的光影,透过古旧的木格窗棂,斜斜地照在屋内。而门前的富春江,在郁达夫笔下则有如下的文字“那一条流绕在县城东南的大江里,虽因无潮而杀了水势,比起春夏时候的水量来,要浅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却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见浮在水面上的鸭嘴的斑纹,从上江开下来的运货船只,这时候特别多,风帆也特别的鼓,狭长的白点,水面上一条,水底下一条,似飞云,也似白象……”

中国作家迟子建在2018年有篇纪念文字《从富春江到硕莪馆》也有段这样的描述:“十年前因为做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的终评委,我到过郁达夫的故乡富阳。记得初冬时令,一行人乘船游富春江时,天色灰暗,江水灰暗。我站在舱外,迎着冷风,望见江上有精灵般的水鸟翻飞,在苍茫中尽显生命的活力,无限感慨。富春江养育了郁达夫,而他就像这时令江面盘旋的水鸟,心事透明,渴望自由,颠沛流离,无论遇到什么风浪,从未停止过搏击的翅膀,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鹿义霞在2017年07月01日发表于《 博览群书 》有篇《富春江上郁达夫》,谨节录如下,或许可以让我们对郁达夫成长的内心世界有多一点了解。

1896年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富春江畔。他整个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其父早逝,母亲以柔弱之肩扛起了养家的重担,两个兄长也已离家出外读书。于是,一个五六岁的、穿着粗布袍子的小男孩常常坐在江边大石上等候母亲归来,“在太阳里张着眼望江中间来往的帆樯”。郁达夫曾将自己的出生比为“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滔滔的江水与体弱多病的童年赋予了他多愁善感的特点,身世的遭遇造就了他喜自然、恶人群的性格。读书后,孤独、敏感、羞怯的他很少和同学来往,时常会“露了一脸很悲凉的寂寞的苦笑”。而江边,给了他丰富而神奇的世界,成为他童年、少年时期的摇篮。在此,他与风对话,和山私语,跟船对视,那满目的烟树青山让他“总有大半日白日之梦好做”。山明水秀的自然胜景抚慰着心灵,使郁达夫从小获得了美的熏陶。他在自传中描述道:“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天性。”翻看郁达夫的作品,其主人公多迷恋自然,而那些孤独者、零余者,常常是“大自然的宠儿”,或者在大自然中疗伤。可以这样说,钟灵毓秀的富春江是郁达夫第一位美学教师,其清丽秀雅的富春烟波陶冶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他的一生尤其是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门前粼粼的富春江面。茫茫的江水带来了无尽的怅惘,也催生了缤纷的遐思,激发了浓郁的向往。宽广的水面,一面连接着家园,一面伸延向远方。所以,小时候的郁达夫面对浩渺的水面、澄碧的天空与穿梭的船只,常常会萌生“它们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追问。而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也潜滋暗长:“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像在天边似的远处去呢?”喜好自然的禀性,深深地影响到了郁达夫的生活,也滋润了他的行文,激活了他的遐思与幻想,催生了他对于“行走”的想象和向往。从1928年《感伤的行旅》到1939年《马六甲游记》,郁达夫“屐痕处处”,单是游记就留下30余篇。而在他的文本世界中,富春江一直是显在的主角或背景。

读了以上文字,郁达夫的闲章《家在富春江上》在我眼中开始渐渐鲜活了起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05 13:37:44
郁达夫与姚楠的一段渊源故事

笔者在拙文【情缘与救赎-- 郁达夫在1936年前后】(发表于2018年6月3日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04963-1.shtml)提到过郁达夫与姚楠的一段渊源故事。

有文友@我是毛毛爸爸哥 在2021-04-03 07:56:10留言栏提问:薛主,看过您写的郁达夫文章,里面提到郁达夫托孤郁飞给姚楠夫妇。可是,有的文章却说给了陈仪,还有的是胡愈之。求厘清!感谢。

笔者答复如下:
(1)1942年新加坡沦陷之前,郁达夫托任职星洲日报同事姚楠(家属同行)带他儿子郁飞一起经印度回重庆,投奔时任重庆行政院秘书长陈仪(郁达夫1938年任职原福建省政府老上司),后者照顾郁飞安排他到暨南大学(上海)就读。

(2)二战时期的南洋,胡愈之时任南洋商报,而郁达夫任职星洲日报,两人交往密切,新加坡1942年沦陷日本侵略前,他们和一伙报界文人同船避难荷属的苏门答腊岛。

文友@我是毛毛爸爸哥 随后在2021-04-03 22:41:29回复:
感谢薛主及时精准回复!非常感谢!因为我最近收集到姚楠与孙锦秀1937年6月订婚纪念的小碗,他们于当年7月2日结婚,郁达夫证婚。所以,就想进一步厘清两家人关系。感谢薛主。

笔者在2021-04-04 23:00回复
根据资料考据,姚楠与孙锦秀是在1939年7月2日结婚(不是1937年),证婚人就是郁达夫,出席婚宴贺礼会场的来宾多是当时任职新加坡星洲日报的同事。

笔者另查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与姚楠在1980年中期一次书信来往中,姚楠有文字证实“我同达夫先生商量,他比我大十几岁,是否肯当我的主婚人。他一口答应,后来在我们结婚时,他在结婚证书上签名盖章,使我们的婚约产生了效力。《星洲十年》编纂处同人那天大部分到场参加,并拍摄了团体照。这张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作为纪念”。(笔者注:《星洲十年》特辑于1939年出版)

姚梓良(姚楠,1912~1996),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这所大学的南洋文化事业部之设立, 标志着华侨史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1935年1月,年23岁的姚楠出任上海振华油漆制造厂海外代表到新加坡,后来1939年(年27岁)出任新加坡“星洲日报”报社的出版部主任编辑;并主持编辑“南洋文化”“南洋经济”等副刊。1941年12月在新加坡沦陷日本之前回到中国。前后侨居新加坡七年。

郁达夫(1896-1945年)于1938年12月,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在担任主笔期间,还同时编四五种刊物,发表了400多篇支援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政论、杂文、文艺杂论等,宣传抗日,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战。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避难荷属苏门答腊,于1945年8月29日外出失踪,后证实被日本宪兵杀害。

姚楠与郁达夫是任职星洲日报长达三年的同事,共同编辑《星洲十年》特辑,关系密切,他们还一起住在星洲日报(及南洋商报)高管/文化人聚集的同一个住宅区,郁达夫(与王映霞/郁飞)当时居住新加坡的中峇鲁社区,忠坡路65号3楼24室(Block 65, Tiong Poh Road #03-24, Singapore)而姚楠(与孙锦秀,两个女儿)当时住在邻街的永云街61号2楼(61-A, Eng Hoon Street,Singapore)。笔者熟悉中峇鲁(Tiong Bahru)社区,因为青少年时期在这里住了15年,这地区的人文介绍,请参阅拙文【岁月依旧,山河无恙】http://blog.tianya.cn/post-3155598-131277986-1.shtml

1940年3月17日姚楠与刘士木、张礼千、许云樵、关楚璞、韩槐准、郁达夫等人假新加坡南天酒楼成立“中国南洋学会”(创办南洋学报)并被推选为常务理事。郁达夫与姚楠的熟络关系更可能源自更早的上海暨南大学背景。

另致意@我是毛毛爸爸哥 笔者有点眼馋你收藏之姚楠夫妇订婚纪念的小碗,可否拍个图片欣赏一下,一睹为快。

若情况属实,按笔者大胆猜测,其中有多层涵义:
(1)添碗即增添一口人,表示愿意接纳对方进入自己家。
(2)借碗具这样看似简单的仪式,寓意承担共建新家庭的责任,也是长辈赋予承载所有美好的祝福。
(3)送碗给对方是试探心意(碗留即挽留),留下收下表示接受。
‘碗’拼音为‘wan’, 在今天新潮流行文化亦另有惊喜浪漫新意:w即我的简称, a是‘爱’的简称, n是‘你’的简称,加在一起,就是"我爱你"的意思。

这位文友在一年后的2022-04-04 22:54:03 署名@贝科尼 告知手上保存有姚楠的订婚纪念瓷碗,感谢同意公开分享:这彩瓷的瓷质玉白,釉面滋润,画工精细,色彩舒雅。









网上查悉这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第一家瓷器公司建华瓷业公司出品的诸多彩绘彩瓷系列,当时流行的造型有茶具茶杯,茶碗,大汤勺,大方壶,粥罐等,题材有仕女花鸟,鸳鸯戏水,百年好合,多用于婚庆纪念品。另一家著名的丽华瓷业也以福寿吉庆的大罐,梅花大盘等称著。

附录:姚楠于一九四二年初从新加坡抵重庆,任职于南洋研究所,继续从事南洋研究工作,苦心钻研,成绩斐然。一九四五年,膺任前国立东方语专校长,时年仅三十三岁,荣膺重任,士林钦服。他出任校长后,十分重视东南亚研究,不久成立东南亚研究室,由张礼千教授主持﹐培养了不少东方语文翻译人才和研究东南亚问题专家。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后,受聘华东革大外文专修学校东南亚语系主任。在一九八零以后,姚楠在学术上非常活跃,担任过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教授或研究员,并兼任上海华侨历史学会会长,中外关系史学会﹑海外交通史学会等顾问。姚楠从事南洋研究长达六十年,著作等身,译作亦多,所编着及译作约三十部。而先后在《南洋学报》﹑《星洲日报》﹑《大公报》﹑《新中华》﹑《广西日报》﹑《文史杂志》﹑《东方杂志》等报刊上的论文和短文杂记有百多篇。他除了在学术研究园地努力耕耘外,也极力奖掖后进,培育英才,桃李遍天下。他毕生勤研侨史,心系南洋﹐是我国东南亚研究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当代东南亚研究的一代宗师。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09 10:23:03
泰戈尔(1861~1941年)的《新月集》有首诗作《偷睡眠者》(Sleep Stealer),其中有几段文字竟然与我这篇文字的标题有关联,我非常好奇真想看看英文版是怎么写的。

正文:
谁从婴孩的眼里偷走了睡眠?我一定要知道。母亲把水罐抱在腰间,去邻村汲水了。正是安谧的正午。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早已过了,水池中的鸭子也寂寂无声。牧童躺在榕树的树阴下睡着了。白鹤站立在芒果树边的沼泽地里,庄重而又安静。在这期间,偷睡眠者跑来,从婴孩的眼里摄走了睡眠,便飞走了。.......

我一定要到醉花林中沉寂的树影里搜寻,在那里,鸽子在一角咕咕叫着,仙女的脚镯在岑静的星夜里叮当作响。傍晚,我要向飒飒而又静寂的竹林里窥望,在那里,萤火虫挥霍着大把的萤光。我要问遇见的每一个生灵:“谁能告诉我偷睡眠者住在何处?”......

我要把她的双翼缚得紧紧的,把她放在河边,然后叫她拿一根芦苇在灯心草和睡莲间钓鱼为戏。黄昏,街上已经收了市,村里的孩子们都坐在妈妈的膝上时,夜鸟便会讥笑地在她耳边说:“你现在还想偷谁的睡眠呢?”........

其中两句:
the ducks in the pond were silent。
水池中的鸭子也寂寂无声........(当然不是一只鸭,而是复数)

I must search in the drowsy shade of the bakula grove
我一定要到醉花林中沉寂的树影里搜寻...
也有翻译成:我必须在醉花丛昏睡的树荫下搜寻...。
按信雅达直译应该是:我必须在巴库拉树林昏暗的树荫下寻找。(bakula grove则是亚热带的一种乔木)。

drowsy shad即昏昏欲睡的阴影,翻译者联想到醉花林中沉寂的树影,貌似融入诗歌自以为然的虚化的文艺腔调调,但消弱了原作者写实的本真。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27 19:46:02
鲁迅在1922年有篇《鸭的喜剧》有生动的描写: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5-05 09:34:08
49楼是【徐悲鸿与泰戈尔】,不知何故被删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5-05 09:56:18
今天是立夏,读着泰戈尔的飞鸟集........

我坐在窗前,世界像个过路的客人,伫立片刻,向我点点头又走了。这些小小的思想是那些沙沙的树叶声,它们在我的心灵上印满了快乐的低语。

夏天的漂鸟,飞来我窗前歌唱,突然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啊,却没有歌唱,只叹息一声,飘落在那里。啊!世上小小的流浪者之群啊,把你们的足迹留在我的字句里吧。

『海啊,你在说什麼?』『是永恒的疑问。』『天啊,你要回答我什麼?』『是永恒的沉默。』

『沙沙的树叶声在回答风雨:你是谁呀,这样的沉默?』『我只是一朵花儿。』

我的心涌起千层情涛,冲向世界的岸边;我要用泪水的语言,题上她的签名:『我爱你。』

感谢火焰的光,但别忘了那沉默坚强而站在暗处的灯抬。小草啊,你的脚步虽小,但你却拥有了你踏过的土地。

我的朋友,你的声音,像海的呢喃,像林间的细语,缭绕在我的心灵低回不已。

『果实啊,你离我多远?』『花啊,我就藏在你的心里。』

雨点亲吻著大地,悄声道:『母亲呵,我们是你患有思乡病的孩子,现在从天上回到你的拥抱了。』

萤火对星星说:『学者说你的光将有熄灭的一天。』星星缄口不言。在黄昏薄暮中,黎明的鸟儿飞临我宁静的巢穴。思想透澈心灵,犹如雁群掠过天空。我听见了它们的翼声。

『我不能保留你的波浪。』,堤岸对河说:『我只能保留你的足印在我的心底。』

雨点向素馨花耳语道:『永远把我留在你的心里吧』。素馨花叹了一声『哎哟』,就落向地面去。情怯的思想啊,请别怕我,我只是一个诗人。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5-12 13:19:33
我们总说鸭子“丫丫丫”叫个不听,或有趣或喧吵。元代《揭傒斯》识得其意:“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译文: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 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5-19 10:53:24
有位老同学在国外某文物馆作义务导览,读了我的【郁达夫与姚楠的一段渊源故事】提到浅绛彩瓷小碗,以为我真懂陶瓷,其实我也是一知半解学习中。月前发来英文短讯提到图中的耀州窑金边,询问翻译成“金碧辉煌”是否恰当。

The gold band is presumably a Chan appendage, probably meant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piece for a family heirloom。





我回说:一般是以范金琢玉来形容耀州窑。范金在此处是贴金,镀金的意思,琢玉指对玉的雕刻,在古代,这两样都是对工艺要求极高的细致活,要求巧妙无痕,琢磨精致。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这句话的意思是,造型和工艺巧妙精细,引申为精巧。

镶金边全称(耀州窑青釉五瓣葵囗金釦碗)。釦,即在瓷器口沿镶金银。专称就是金釦碗。个人判断觉得这是耀州窑制作的原品,不是到了越南补加上去的。

老同学后来回复说,经过他们资料组审稿后,决定选用“ 贵气逼人的金边” 。其中Chan是越南的湛岛。

谨摘录作为茶座添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6-08 12:29:42
英国诗人济慈(1895~1921)有诗云: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马来西亚诗人吴岸(1937~2015)在一首诗作《古瓮》里也写道:“沉睡了千年之后,我惊见你釉的唐光,你惊见我唐的釉彩,我惊醒在你的惊醒中”........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6-15 12:47:37



这幅【春江水暖鸭先知】按标识,应该是徐悲鸿于己卯年(1939年)画于星洲(新加坡),当时他在新加坡举办义卖画展为抗战救国筹款。(这是徐悲鸿第六度来新加坡)。这画或许除了迎合当地购画者的社会情趣,也有国难当头,其中冷暖,鸭可知道否?这诗句原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徐悲鸿另画有一幅《梅花箑面图》送给当地文化名人儒商黄曼士(也是他的恩人)。当时共同友人潘受赋诗一首:“竹外横斜瘦更奇,扇头写照有徐熙。胡尘一角钟山远,揽泪天涯展对时”。不仅在于它蕴涵了丰富的文学欣赏情趣,文士交往的深厚情谊,扇面题诗的风雅文化,抒发乱世爱国情怀,还展现一段历史大场景的恢弘画面。

诗人最后慷慨长啸:“揽泪天涯展对时”。表达其彻骨摧心之痛,即使远居海外天涯的新加坡,当展扇欣赏寒梅画面时感触特深,泪流满面。让人不禁想起清朝谭嗣同的“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诗句到此似乎已经结束,但画外音依然余韵未了,或是想要告诉读者:我们坚定不屈的心,犹如春寒料峭犹显风骨峥嵘的梅花,傲然迎风绽放。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6-25 17:21:57
【丰子恺:养鸭的悲与欢】写于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谨节录部分文字如下............

从前意大利的辽巴第(Leopardi)喜欢鸟,曾作“百鸟颂”。鸭也是鸟类,却没有被颂在里头,我实在要替鸭抱不平。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他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的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履霜坚冰”之操,“不食磋来”之志,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有走到食盆边,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属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向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足证它是用尽全身之力,为食物而拼命了。凡此种种丑态在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这两只鸭,我决定养它们到老死。我想准备一只笼子,将来好关进笼里,带它们坐轮船,穿过巴峡巫峡,经过汉口南京,一同回到我的故乡。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8-16 00:33:21
汪曾祺有篇短篇小说《鸡鸭名家》主要讲述了“炕鸡”高人余老五和“赶鸭”能手陆长庚两位市井人物的故事,文字中有段对游鸭的精彩描写“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像来争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到他那只小船的四围来。本来平静寥廓湖面,一时骤然热闹起来,全是鸭子,不知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不停地把头没在水里,翻来翻去。”确是一段生动可爱的文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