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醉花林留诗与徐悲鸿画鸭的故事

字数:19531访问原帖 评论数:16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28 00:56:10 更新时间:2022-08-18 16:31:4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27 16:56:10
郁达夫醉花林留诗与徐悲鸿画鸭的故事

(一)
古色古香的【醉花林Chui Huay Lim Club】创建于1845年,是新加坡早期处于英国殖民地时期(1819~1958年)当地潮汕籍贯华社帮派的富豪商贾俱乐部,俨然彰显其权力核心象征。它位于新加坡繁华购物区及超级豪宅之乌节路约二公里之遥的庆利路上,环境闹中取静,历经177年一直在原址,改建后楼高四层,一楼作餐饮用途,有“品潮轩”潮式餐馆。


醉花林( 上图:一百七十年前旧貌)。(下图:当前新貌匾牌楼,其后是民居)


一代文士郁达夫在1938年冬接受礼聘新加坡《星洲日报》职务,南来主编文艺副刊,一时带动了新马华文文化的发展,三年多里他前后共发表了四百多篇抗日政论,大大鼓励了海外抗日的风潮热情,直到1942年2月4日新加坡沦陷日军侵略前夕,避难荷属苏门答腊,在1945年9月17日惨遭日军杀害。

话说1940年12月初,华社领袖/潮籍富商陈振贤和李伟南,邀请郁达夫和《星洲日报》总编俞颂华一起做客醉花林,品尝驰名遐迩的潮州菜。饮宴过后,大家坐下来品茗潮州功夫茶。

这时,陈振贤献上七律一首,请教于郁达夫。 诗云:
中年时有采薪忧,入洛机云未与游。执笔虽然两月旦,论文同事一春秋。
诗传杜甫吟方好,檄诵陈琳疾自瘳。思欲双沾时雨化,春风许坐庭阶否?

郁达夫亦在席中作诗一首《依韵奉答陈振贤先生》:
百岁常怀千载忧,干戈扰攘我西游。叨蒙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翎病鹤望全瘳。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饭后,郁达夫又趁兴以【醉花林】三个字撰嵌字对联:“醉后题诗书带草,花香鸟语似上林”。后人以书法留帖,挂在宴会厅墙上,风雅添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27 17:18:59
(二)

郁达夫这首羁离南洋时期,放怀豪迈诗情和忧国忧民的慨叹,历来有学者当作逸事提过,但未曾予以解读,笔者谨冒昧一试。

百岁常怀千载忧
前句“百岁常怀千载忧“ 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收入《昭明文选》,原诗全文如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大意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

干戈扰攘我西游
‘干戈扰攘’指的是当时日本侵华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作者郁达夫不得不选择下南洋(其实其中还有个人家庭婚姻纠缠的隐忧)。诗句典故出自宋代许月卿有诗云“满地干戈正扰攘,君家犹自捣龙香“。明朝朱鼎的《雁过沙》亦云“惊尘起萧墙,干戈忽扰攘,都缘我自不揣,。却把在柙虎兕放”。

叨蒙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叨光即承受,叼蒙亦有承蒙之意。宾主尽东南之美,邀请来醉花林做客,我不择美食,却喜欢这里园林草木的秋色。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翎病鹤望全瘳。
前句‘去国羁臣伤独乐’大意是说:在朝不被重用,远离放土,心怀忧伤,无意独乐。后句‘梳翎病鹤望全瘳’字面上是借病鹤以啄梳理自己的羽毛,这以鹤自喻的习惯是古人常用以寓意高尚品德,譬如“鹤鸣之士”赋予了高洁情志的内涵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

笔者另解读郁达夫或许有意借用苏东坡《鹤叹》的诗意:“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诗中的苏东坡似乎听到鹤在说:我生世间,偶然寄身。零落孤独,形单影只。腿长三尺,瘦骨嶙峋。吃得很少,俯啄即饱。何必屈身,做你玩物?你这鹤太有个性了!我想和你做朋友啊!喊你不来不是?请你不来不是?对不起,那我只好赶你过来啦!这鹤被赶进堂屋,勉强站了一会儿,投喂给它的食物,居然视若无睹,然后戛然一声长鸣,拍拍翅膀就跑啦!苏东坡呆立片时,真是好生惭愧!想自己生而为人,天才绝世,眼界高远,见识不凡,竟然不如这只鹤!它尊重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够权衡代价,能够抵御诱惑,虽以苏东坡一辈子的修为,也还真是不配和它做朋友啊。

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郁达夫最后感慨要追问朝廷权贵,是否能确切体会老百姓面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疾苦呢?大有屈原《天问》的味道。诗人在享受美食佳景的同时,心里挂念的却是天下劳苦受难的大众。就像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心里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全诗最后一句刻意表明时序抗战时期,自己远离祖国寓居南洋的处境,深刻表达了对祖国亲友的无限思念。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27 17:22:01
(三)

郁达夫这首诗作无题却有序,原文备有小注:“李伟南、陈振贤先生招饮醉花林,叨陪末座,感惭交并,陈先生并赐以佳章,依韵奉和,流窜经年,不自知辞之凄恻也”。

查,李伟南(1880~ 1964年)和陈振贤(1894-1976年)等人乃当地华籍成功人士跻身于华社领导层,并获殖民地政府垂青,在上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曾出任华人参事局参事,这些职衔虽然是由殖民地政府所委任,但都增强、扩大了这些华裔同时由于各自精明干练,富有公共服务精神,而在热心华侨事务、倡办华人教育和女子学校、推行社会公益等方面,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华人社会的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网上是这么介绍这两位先贤的:
李伟南(1880 – 1964),澄海人,1897 年便随父亲下南洋讨生活,原本目不识丁的他,凭着勤奋和毅力,学会了读书写字。初期任职于孔明斋、森峰栈等民信/汇兑局;后来据说参与成立了“再和成伟记信局”;之后在著名的四海通银行工作,并出任该银行总经理多年; 1929 年出任第 17 届中华总商会会长,随着也出任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等潮人社团的 、副 之职、以及广东会馆首任会长, 并参与创办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便是以他命名。

陈振贤(1894-1976),潮安人,毕业于汕头普益社英文商业学校,早年参加同盟会,1926年南下新加坡;1936年出任四海通银行司理,1937至1942年连任潮州八邑会馆正副总理、义安公司正副总理,193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并发起星华筹赈大会,为抗日救国尽力匪小。他历任广东会馆财政、南侨筹赈会常委、义安女校主任、醉花林俱乐部总理、以及端蒙、树人学校董事等公职。

饶有风趣的是,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陈振贤曾任《徐悲鸿1939年星洲筹赈会》的筹备委员之一,徐悲鸿当时曾写赠【三鸭图 】(69 X 54.5公分)(见下图)送给他。二O一二年十月此画于香港苏富比以6,500,000港币释出。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2-27 17:23:59
(四)

徐悲鸿画鸭有个趣事。据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麻鸭,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

另有一个故事,发生在1931年夏天,徐悲鸿探访了有绘画天赋的傅抱石( 1904—1965),席间其夫人罗时慧请徐悲鸿画一只鸭子,后者欣然答应却好奇询问缘由。面对谦逊的徐悲鸿,罗时慧完全不再顾忌,说:“我很多次想买只鸭子,给过于劳累、营养不良的抱石补补身子,但拮据的生活使我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今天请先生您画鸭子,就算画鸭充饥吧。”徐悲鸿很感动,立即动笔。很快,一只张开翅膀的鸭子和几枝芦苇跃然纸上。画面似乎在说有温柔芦苇的陪护,即使陷入困境的鸭子也一定能飞翔。



写于2022年2月26日入境厦门在酒店履行14天疫情隔离首日,聊以读诗赏画自乐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6 20:42:10
朱耷(八大山人)的小品《墨鸭图》在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以1564万成交。此画浮凫昂首挺胸,造型奇崛,逸气横生,白眼向天。羽毛虽寥寥数笔,但却丰满充实。腹下用飞白之笔,写出其在水中游动的动态,可谓意到神来。整件作品用笔湿润淋漓,墨彩焕发,以浮凫的孤傲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7 11:42:28
中国学者李舒在2016年出版的《民国太太的厨房》提到一件相关逸事,着笔偏重郁达夫“美食家”的本色,与笔者所搜集的资料有差异,更无忧国忧民的文士情怀,谨存疑摘录共赏。

据当年同在《星洲日报》工作的潮州人蔡建奕回忆,自己曾经多次陪郁到过多家潮菜馆。有一夜,蔡陪郁应邀到天一景酒楼小酌。酒后,回俊源街“白燕社”路上,郁蛮有兴致地对蔡说:“这里的酒楼菜馆我到了很多家,吃来吃去觉得潮州菜很不错。它的特点是不太油腻,嫩滑适口。”

蔡听后表示赞同,并又带郁达夫去了另外一家潮州菜馆—醉花林,这是当时新加坡非常有名、只对潮州籍高层人士开放的高级潮菜馆。同席的还有许多潮州人士,郁达夫听不懂潮州话,蔡建奕便坐在郁身旁充当翻译。郁达夫吃得高兴,喝得醺然,更为醉花林撰赐嵌字对联:“醉后题诗书带草,花香鸟语似上林。”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7 22:21:58
笔者在《闲闲书话》曾发表过郁达夫研究系列文字共十九篇(收集出版了《水仙与手鼓》一书中)。有兴趣的朋友,请移步《闲闲书话》版头《版内搜索》输入我的名字,之后再点击左侧《作者》字样,就可进入界面点击选读。谢谢你的赏读与指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8 10:55:26
问好@籁雪簌簌 谢谢荐读。

您好!您的文章《郁达夫醉花林留诗与徐悲鸿画鸭的故事》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_人文"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_人文"栏目的支持!
来自:CMS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8 16:32:50
@ty_144492388 你在11楼说【想起了齐白石的那句似与不似之间】,我找了他的画鸭白描,还真的有这么一回事。谨作添趣欣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9 11:55:43
徐悲鸿也有一幅类似的芦鸭画作品。



芦鸭图为卢巨川上款。查悉,卢巨川(1921~2016年),广东省新会县人。广州华国美术学校西画系毕业,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高级年制结业。离校后曾在广西艺术馆继续研究,并担任英国新闻处画家多年。自1945年起,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中学、师范、美专及大专院校教职,并担任香港的岭海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另有致卢巨川信札七通七页,带信封四枚。该批信札时间为1946年至1955年间,画作从风格上看应为同时期所作。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11 22:32:52
请读续篇《春江水暖鸭先知》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26835-1.shtml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13 22:25:12
@雨落川 谢谢社区管理领导荐读。


您好!您的文章《郁达夫醉花林留诗与徐悲鸿画鸭的故事》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_头条文字链"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_头条文字链"栏目的支持!
来自:CMS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15 14:03:57
郁达夫总喜欢以‘醉’来迷惑自己和读者,譬如写于三十岁时(1926年12月7日于广州)的《风流子三十初度》:

“小丑又登场。大家起,为我举离觞。想此夕清樽,千金难买,他年回忆,未免神伤。最好是,题诗各一首,写字两三行。踏雪鸿踪,印成指爪,落花水面,留住文章。明朝三十一。数从前事业,羞煞潘郎。只几篇小说,两鬓青霜。谅今后生涯,也长碌碌,老奴故态,不改佯狂。君等若来劝酒,醉死无妨“。

当年11月底,郁达夫辞去了中山大学教职,并定于十二月中旬离开广州。据其日记记载:“今晚上仿吾他们要为我祝三十岁的生辰“,另有原注(事见旧作<十一月初三>小说)作者自称这是小丑事,所以他写诗自嘲,小丑又登场,也算是一种坦荡。

又如《醉宿杏花村》(1933年10月作于杭州)
“十月秋阳水拍天,湖山虽好未容颠。但凭极贱杭州酒,烂醉西泠岳墓前“。

还有一件发生在1936年2月初,当时福建省政府陈仪器重郁达夫的才华,邀请他来闽工作,任省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期间少不了公私宴游酬酢。3月1日,郁达夫在参加福州文化界、新闻界的宴请时,即席作就五言绝句《赠福州报界同人》:“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这让陈仪大失所望,觉得郁达夫“随随便便,不受约束”,看来他“不是一个适当人选”。

郁达夫旧体诗有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为世人传颂,有学者评论此诗笔写纷乱世事,抒发压抑,放纵,张狂,无助,颓废,哀痛,愤怒,追问等情愫。

郁达夫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是他与王映霞一段感情的处理。这源于他性格上带有颓废文人的气质,处世为人也颇有歇斯底里的倾向。

笔者写过十九篇郁达夫研究系列,包括《郁达夫:醉酒多情与横刀立马》及《情缘与救赎》等文字,尝试去解读这些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之根源。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21 21:47:24
今天补写了一篇《郁达夫与黄孟奎同狱缧绁?》,因敏感字符无法上网。对郁达夫研究有兴趣的朋友,请移步个人博客参阅。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23 13:07:52
摘录楼上37楼部分文字(二) 郁达夫与黄孟奎等人的交集情谊

王文也提到:民国17年(1928),孟奎受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民国19年到上海开设律师事务所,与郁达夫相识。民国25年春,郁达夫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此时盂奎也应聘为省政府顾问,彼此交往密切。郁达夫于民国27年末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星星》及《繁星》编辑,孟奎则在民国28年到达新加坡,那时,徐悲鸿也在。三人曾是旧交,异国重逢,来往甚密。孟奎学识渊博,善诗能文,常有诗作发表于郁达夫主编的副刊上。

1940年6月24日黄孟奎在新加坡创办的敬庐学校启用。这是一所为华侨子女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寄宿学校,敬庐学塾位于Newton 附近,由先进革命志士林谋盛、胡少炎等发起创办。“敬盧”的校匾即为徐悲鸿所书。

黄孟奎曾作诗《课徒感作》以抒怀:“立身器识最宜先,教学常持此说坚。明理可无书枉读,克家都望子能贤。世夸创业凭徒手,人苦劳生未息肩。亲旧尽多后起秀,英年风概自翩翩。”

郁达夫亦赋诗祝贺,题曰:“孟圭黄先生,曾长闽省教育厅,足迹几遍全球,近息影星洲,设帐授徒,学濂溪之课士,因用先生《课徒感作》原韵,赋赠长句。” 诗云:博学能文似茂先,八闽诗垒此中坚。人传江夏黄童德,我颂颍川太守贤。老去河汾终日讲,南来风雅一身肩。三台合有飞升兆,鹳雀衔鳣影正翩。

郁达夫在1941年3月15日,又发表题为《孟奎先生营敬庐学塾于纽顿郊外诗以奉贺》诗云:“槐市门庭号敬庐,三千仪礼满床书。旁人错比扬雄宅,异代应教庾信居。巨鹿从游遗恨少,华阳奔命捷音虚。何年重返闽江棹,一路春风到石渠。”

这个位于纽顿路(Newton)之敬庐学塾,应该是毁于日军侵略新加坡时期,笔者于1981~1990住在隔邻的汤申路,从未听过有人提起这事迹。

王文另提到新加坡有处山芭有一片红毛丹园,其间有黄孟奎与郁达夫,徐悲鸿等人的交集故事。

这故事还得从一位从割胶工人出身,后来成为《南洋遗留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传奇人物韩槐准(1892~1970年)说起。这位韩先生原籍海南岛文昌县,年幼即到新加坡闯荡谋生拼搏,省吃俭用11年后攒下七百多元,于1936年在新加坡旧汤申路八英里的地方,买了两英亩阗无人烟的山坡荒地,凭着坚毅不拔的精神,辟草莱披荆棘,种植了四百多株南洋特产水果红毛丹。他还在园里建了一厅两房的简单住房和一座高架小屋,陈列他所搜集的古董和图书,后因图书和文物多了,又另建一间小屋专藏图书,秉其殆愚者一得之趣,取名《愚趣园》,以藏头诗句“愚到穷时方悟性,趣从幽处有真情”,以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追求。

1939年秋天,旅居新加坡的徐悲鸿,专门为韩槐准的《愚趣园》新居落成,画了一幅《鸡竹图》,请郁达夫题字其上“槐准先生深居郊外,有裴真学风,悲鸿画鸡以申贺,嘱达夫题之,时己卯秋也”,是为《题徐悲鸿赠韩槐准-鸡竹图》七绝诗句:“红冠白羽曳经纶,文质彬彬此一身。云外有声天破晓,苍筤深处卧裴真”。(诗句中的苍筤指青竹,裴真为公鸡彩羽)。《鸡竹图》既有写景之实,亦以鸡的五德(文、武、勇、仁、信)及竹子的中虚劲直有节,经冬不凋,寓意《愚趣园》主人的品德高雅。

韩槐准在其《愚趣园》种植红毛丹,据说是怀念家乡海南的特产-荔枝,一种长相类似的亚热带水果。这红毛丹马来文称为rambutan意为“毛茸茸之物”,它比荔枝多了一身妖娆的毛刺。韩槐准决意全身心投入,通过嫁接枝条,改良品质,长成多种口味的红毛丹,其色美、肉香、汁多、味甜,让人啧啧称奇。每当红毛丹成熟时,层层叠叠,红通通的煞是抢眼,韩槐准便邀请诸多好友到来品尝,谈笑风生,留下了许多佳话美谈。

当年旅居新加坡的一代文士郁达夫也是‘愚趣园’的座上嘉宾,他有首七律诗纪其趣“槐准先生于暇日,邀孟奎先生及报社同人游愚趣園。时红毛丹正熟,主人嘱书楹帖,先得首联,归后缀成全篇",刊载于1940年6月18日新加坡的《星洲日报-繁星》。

诗云:“卖药庐中始识韩,转从市隐忆长安。不辞客路三千里,来啖红毛五月丹。身似苏髯羁岭表,心随谢翱哭严滩。新亭大有河山感,莫作寻常宴会看”。这‘卖药庐’引用相比东汉的高士韩康典故。(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传-韩康传》),亦指韩槐准曾服务于当时新加坡的德国神农药房为药剂师(自修成才),月薪两百元,生活还算优裕稳定。诗句‘身似苏髯羁岭表’有意提到苏轼贬官岭南惠州,紧接几句“心随谢翱哭严滩。新亭大有河山感,莫作寻常宴会看”,诗人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局面,而无限感慨。诗句强调千万不要把这次宴会视作平常无奇,而实际上,它增强了在新加坡的华人知识分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江夏堂的黄孟奎(1885~1965)对于这次聚会亦有诗紀其亊,题目为《六月十六日,愚趣園啖红毛丹,同达夫、楚君、匡人》。由此可知:这次“游愚趣園”,包括韩槐准,一共五个人。战后黄孟圭在1945年回到新加坡后,有一次愚趣园主人招饮,他有感而赋:“留题今日人何在,啖果当年客半亡。刧后伤心千万种,且凭杯酒话沧桑。”是对郁达夫客死他乡尸骨无存的无声惋惜,也是一段二十年交情的深深怀念。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27 18:40:03
【郁达夫和徐悲鸿与愚趣园-- 故事补遗】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郁达夫和徐悲鸿都曾在新加坡的韩怀准宅居之【愚趣园】品尝味道类近荔枝的红毛丹,还双双留诗。

郁达夫诗云:“卖药庐中始识韩,转从市隐忆长安。不辞客路三千里,来啖红毛五月丹。”

徐悲鸿亦曾作诗回忆当年盛况:“十年长忆海南韩,愚趣园中嘉会难。篱落参差存古意,宾朋细品红毛丹”。

诗中简称‘韩‘和‘海南韩’,就是指这位共同友人-原籍海南岛后来下南洋的韩怀准。当年的【愚趣园】以优质红毛丹著称(南洋水果,当地马来人称rambutan),韩槐准因怀念家乡荔枝的味道,亲自嫁接、改良品种,研发出味道类近荔枝的红毛丹,成熟季节广邀文人雅士相聚品尝,谈文论艺,颇有兰亭雅集遗风。

后来,郁达夫于1942年二月新加坡沦陷日军前避难苏门答腊(原属荷兰,二战后独立为印尼组成部分),1945年九月在住所附近的丹戎革岱被日军杀害,尸骨无存,1952被中国政府封为烈士。徐悲鸿1953年九月在北京脑溢血病逝,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笔者在上文38楼,提到郁达夫与韩怀准交集事迹,这里谨补遗徐悲鸿的部分,一样深情感人。

话说1941年,徐悲鸿为了愚趣园雅聚,特地画过一幅红毛丹图,上有题跋“吾慕韩夫子,卜筑山之麓,宁静识物理,花果满其谷,甘美无比伦,饱食畅所欲,太平他年事,岁暮亦何速,暂别当再来,结聆效劳躅。”並题诗其上“日啖红毛丹百颗,不妨长作炎方人”(炎方乃指南方炎热地区)。

熟悉诗词的朋友都知道,这题诗是借用了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在绍圣三年(即1096年)贬官惠州时写的,当时岭南一带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但诗句我们没有读到哀怨嗟叹之辞,而是表现出苏轼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徐悲鸿显然感同身受,写了“日啖红毛丹百颗,不妨长作炎方人”,时逢神州沦陷,流离南洋,亦展现出同样的入乡随俗,怡然自得,处之泰然的豁达情怀。

在这次聚会的几个月后,还发生了一件令徐悲鸿铭记于心的事情,即在1941年12月,徐悲鸿携带了向国内的好友(如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吕凤子等人)征集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收藏品共二百余幅,赴英举行现代“中国画展”,为中国抗战筹募义款,因太平洋战争突发而滞留新加坡。翌年二月,在日军兵临新加坡的危急关头,徐悲鸿立即把携带在身边的一批珍贵名画分为三份,其中一份托韩槐准代为保存,而自己归国加入抗日行列。抗战胜利后,韩槐准父子二人虽费几番波折,亲自把这批作品送回徐悲鸿手里,徐悲鸿见此热泪盈眶。

多年后的1951年4月,当时徐悲鸿已病魔缠身,仍念念不忘这段交往,强撑病体亲作汉隶屏条,赠与远在新加坡的韩槐准,诗曰:“十年长忆海南韩,愚趣园中嘉会难。篱落参差存古意,宾朋细品红毛丹”。两年后徐悲鸿逝世,没想到这幅墨宝,竟是最后的诀别。

从当前《致韩槐准书函散册页》拍卖行公开的资料,我们读到徐悲鸿的亲笔手函:“槐准先生惠鉴:得手教藉知园中红毛丹成熟,不胜梦想,何日得再尝乎,秋日弟园中葡萄长成,亦渴望足下来共赏也”之句,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惺惺相惜洋溢纸上。

徐悲鸿曾于1941年赠送一幅《柏荫仕女图》画作给韩槐准,深意款识亦然“此画并无若何奇处,而吾友槐准先生亦收而宠装之。用见其嗜古积习深也。比之爱国,国危爱之益笃。是诚人类伟大精神之一也。辛巳晚秋,悲鸿。”

历史长河,岁月老去,风流儒雅,都随雨打风吹去。韩槐准在1962年经著名学者胡愈之的力荐,正式受邀到故宫博物院继续从事陶瓷研究,他于是变卖产业,举家迁返中国,愚趣园也就易主。


韩怀准( 左一)与家人摄于六十年代初期的愚趣园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重新发展这地区,邻近海南籍集聚的村民也全数迁出,庄园开始荒废。不过四十年光景,红毛丹步道已不见任何主体建筑,当年愚趣园所在处杂树乱草蔓生,红毛丹树不复再见,仅有一道几已被青苔落叶覆盖的梯阶和一股当年牵引的泉水保留下来。荒凉静谧中,微风吹来,耳际传来水声潺潺,和树林深处悠悠响起的蝉鸣阵阵。


通向愚趣园之红毛丹道,如今败落不堪

这个故事中的【愚趣园】,位于汤申路上段与杨厝港路交界路口不远,如今这里已改建成【汤申自然公园-Thomson Natural Park】,公园共规划出五条游览步道:遗迹与榕树步道、溪流与蕨类步道、红毛丹步道、猕猴步道和叶猴步道。前两条步道最长,各约1.5公里,而最短的叶猴步道仅150米,全程基本为平路,但走完所有步道仍需两三小时。与邻近的其他自然公园,形成一个环绕中央集水区的绿色地带,以维护保育集水区生态环境,也成为国人徒步健行、寻幽探秘的热门线路。


汤申自然公园-Thomson Natural Park

这个自然公园,离我住家Sunrise Walk也不过十来分钟车程,每当我回新加坡经常经过这里,心怀情怯,总是不忍再向历史丛林深处寻探。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雅集故事,已随着时光流逝湮没在岁月烟尘中,而生活在高度现代化之花园城市的人们,少有人知道或问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30 22:50:46
38楼提到徐悲鸿画雄鸡图,郁达夫在上面书法题诗,于1939年9月送给韩槐准,地点就在韩宅《愚趣园》。


徐悲鸿竹林雄鸡图轴

此图是徐悲鸿祝贺韩槐准乔迁之喜所绘的小品画,并嘱郁达夫作题,显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图绘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立于茂盛的竹林前,神情安然自得。雄鸡以寥寥数笔勾就,形体结构准确,毛羽质感蓬松柔软,笔墨写实生动,显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造型功力。

徐悲鸿自题:“槐准先生新居落成,悲鸿作此申贺。廿八年九月。”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

上图是郁达夫书法题诗:“朱冠白羽曳淄纶,五德彬彬备一身。云外有声天欲晓,苍筤深处卧裴真。槐准先生深居郊外有裴真子风,悲鸿画鸡以申贺,属达夫题之,时己卯秋也。”



徐悲鸿另送一幅《柳阴鸣鹊图》给韩槐准,画面上柳树主干浓淡晕写,辅以线条,婆娑生动,富有生机;刚劲流畅,颇有气势;两鹊跃枝头对望望,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喜鹊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徐悲鸿多次以喜鹊图赠友,暗含“喜上眉梢”“捷报频传”等美好心愿。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31 15:28:07
徐悲鸿于1939年1月8日(第三次)抵达新加坡,受到了老朋友黄孟奎弟弟黄曼士的热情接待。徐悲鸿发表谈话宣告此行目的是举办画展筹集抗日义款,“尽其所能,贡献国家,尽国民一份子之义务”。大师的到来,受到了许多仰慕者的热烈欢迎,华人美专、南洋美专先后邀请茶叙,并请他讲演。


左一;徐悲鸿,中:黄孟奎(兄),右:黄曼士(弟),摄于新加坡江夏堂(黄宅)

1939年农历除夕,黄曼士特设家宴款待徐悲鸿,而徐悲鸿在席间少有动箸,原因无他,国事忧心家事伤神,纵便美味佳肴也是食之无味。

大年初一,郁达夫登门拜年,却未能见到徐悲鸿,因当时徐悲鸿正在楼上专心作画,画的是“疏梅图”。见面后,徐悲鸿即向郁达夫出示了此画,并邀请郁达夫题诗。郁达夫审视欣赏片刻,即题诗一首,诗云:“花中巢许耐寒枝,香满罗浮小雪时。各记兴亡家国恨,悲鸿作画我题诗”。

头两句的红梅、寒枝,小雪,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精彩的画面。一个“耐”字把孤高的梅花在清冷幽雅的背景衬托得神形毕现;而一个“满”字,又从嗅觉上将梅花的冷香以无形化为有形,把梅花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展露无遗。

郁达夫再以两位古代名士“巢父”和“许由”的清节高志,赋予画家笔下梅花以人格化的象征。既赞叹梅花高洁脱俗;更暗颂画家如梅花般的铮铮傲骨。

最后两句是基于画面素描基础上对画意的渲染和感情的升华。点出了这首诗的真正意境所在。即画家画梅、诗人咏梅,皆因胸中牵系国家兴亡。梅花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而画家和诗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心灵的共鸣点。爱国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当然其中亦饱含着国破家亡的辛酸和惺惺相惜的意味。郁达夫此时正遭遇了“毁家”惨变,仓皇出走南洋。“家变”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创伤,然而国难当头,他与徐悲鸿一样,先国后家,奋勇担当起为救亡而奔走号呼的一份责任。郁达夫在诗中把梅花比作节操坚毅的巢父-许由,表达了他和徐悲鸿等一批爱国文化人不甘国土沦入敌手,决不向敌人屈服的凛然大义。结褵十年有余的王映霞已提出分手,郁达夫自认遭受了奇耻大辱,但国难当头之际,他并没有彻底消沉,而是努力振作,为动员南洋侨胞和国际友人支援抗日大业而竭尽心力。

这是徐悲鸿(1895~1953年)和郁达夫(1896-1945)在南洋(新加坡)的第一次合作。

备注:徐悲鸿共有四次在新加坡做了较长时间停留,即
(1)1926年1月下旬至1926年初夏;
(2)1927年4月至1927年8月末;
(3)1939年1月8日至1939年11月18日;
(4)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1月6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01 14:18:41
40楼的《竹林雄鸡图》郁达夫题诗末尾用的鈐印信是“塗中曳尾生”。

文史学者陈松溪在《郁达夫闲章的可喜发现》一文,有精彩解析,谨分享如下:

“塗中曳尾生”用的是“曳尾塗中”的典故,典源出自《庄子秋水》原文为:莊子釣于濮水,楚王派兩位大夫往聘,庄子曰:“吾闻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桂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庄子秋水这段话的大意是:楚国的神龜骨殼被供奉在廟堂,受到礼遇,但不如活著在泥塗里搖曳尾巴,“吾将曳尾于塗中”就是断然谢絕了聘请。

后人遂用“曳尾塗中-龜曳尾-曳尾”等來比喻出仕做官,要受爵祿刑罚款的約束,不如安於贫贱,过著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就像泥塗中拖著尾巴的龜,逍遙自在。显然是郁达夫自喻下南洋的心态。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4-02 14:29:14
40楼的《竹林雄鸡图》徐悲鸿自题用的鈐印信是“江南布衣”,他确实是一生一身坚守布衣穿著。



这个常用印章“江南布衣”,长8厘米,宽3厘米,用的是非常珍贵的田黄。据说是1938年出自齐白石之手。

徐悲鸿乃江苏宜兴人(现属无锡县级市)自报家门‘江南’不在话下,而“布衣”之说则另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徐悲鸿从小家贫,十七岁就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为替父亲医病,家里变卖了一切能卖掉的东西。但是有一天,当徐悲鸿要去参加一位乡亲的婚礼时,母亲却小心地打开一个纸包,拿出一件她亲手缝制的绸衫说:“我没出嫁的时候就养蚕,自己却没有穿过绸衣,我们家里也从来没有人穿过绸衣。可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要让我第一个儿子穿上绸衫。”母亲轻声地说着,苍白的脸泛起一丝笑意。徐悲鸿异常惊愕地看着母亲,他从未见母亲眼睛里有过如此激动和幸福的光彩。徐悲鸿穿上绸衫,去参加婚礼。酒宴上,忽然有人惊叫了一声:“哎哟,什么东西被烧着了?”徐悲鸿低头一看,自己的绸衫正冒着一缕青烟呢!原来,邻座一位客人的烟袋不慎把没有熄灭的烟头扔到了徐悲鸿身上。徐悲鸿连忙用手指弹掉烟头,可崭新的绸衫上却留下了一个瓶口大小的窟窿。徐悲鸿难过极了,感到对不起母亲。从此以后,他便发誓不穿丝绸、不吸香烟。他成名之后,许多朋友见他一身布衣,纷纷赠送他做工精巧的绸衫,但徐悲鸿都一一婉言谢绝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