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节日休闲

字数:3722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07 20:51:46 更新时间:2022-03-07 23:47:46

楼主:篮球谜  时间:2022-03-07 12:51:46
我的节日休闲
3月14日是个礼拜六,又是农历的二月二。对于经年劳作的人而言,这天是休闲渡假的好日子。周六是社会法定的休息日,就无须细说,农历二月二,民间称之为“龙抬头”,是一年之中重要节气之一。
按星象学的说法,“龙抬头”是气候由寒转暖的标志,代表阳气的星宿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万物开始复苏,这正是春耕在即的好时节。农之大事在于耕,于是要举行“社祭”活动,就是敬土地神。目的是祈求全年风调雨顺,到年底有个好收成。从前是农耕文明,活动的仪式很繁琐、复杂。经过时代的变迁,社祭的习俗早已淡化,不过,其中聚餐、宴饮的项目还依稀看得出一点影子,这为今天想饱口福的人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我和老伴早就有打牙祭的想法。“牙祭”用在今天语境,要算是个生僻的词,通俗讲,就是吃美食。先辈们遣词造句很有创意,以前物质匮乏,吃到荤腥的食物非常希罕,而吃货在民间又是被人看不起的事,那么相应的诉求只能冠冕堂皇地用文雅词汇表示。透过“牙祭”的运用,足见在吃的问题上人内心的纠结。今天物质丰富了,消费水平也很低廉,美食登上了大雅之堂,吃喝逍遥也不用再遮遮掩掩,但在吃的问题上仍然很纠结。因为东西多了,如何满足喜新厌旧的胃口反而找不着北了。
经视台有一档《聊天》的栏目,专门谈家长里短的日常事,老伴很爱看。节目偶尔插播的美食广告,图音并茂,非常诱人。有一款“味道沙锅鸡”的美食,被主持强力推荐,说这道菜用鲜活的食材,秘制的酱品,而且倾力只做一道菜。好家伙!质地好、做功精、有绝招,广告词项项都刺激费消者的敏感神经,加上主持人的家乡话渲染,说得人只流口水。于是,这天我们就直奔这道菜去。
实际上“味道沙锅鸡”既是一道菜,又是该菜品店的名称。这是一家连锁店,总店在本市的H阳区的鳖山脚下,这更激发我们前往的决心。因为,本市被长江和汉水自然划分成H口、W昌、H阳三镇的格局。H阳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被长江和汉水环抱,这使该地享有其他两镇没有的幽静。古人诗云,晴川历历H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站在黄鹤楼上,遥看H阳城的景观。千年的时间过去了,但H阳山青水秀的本质没有丁点地改变。
我家住W昌,好久没有去H阳了,近些年,本市的变化非常之大。趁这个机会,做一次短暂的市内旅游。吃美食,逛街景,一天的时间尽管很短,但这样的安排绝对够得上逍遥游的标准。
途中要经过H阳公园,这是一个区级的园林单位,座落在鳖山南麓,园中苍松翠柏茂盛,绿荫掩影浓郁。站在大门前瞭望,很有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的韵味。我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有这么个地界,但从没有进去过。象这样规模的公园,本市每个区都有,大都是地域范围很小,而且创园之初就纳入计划体制之内。入园必须购票,据当年的生活水平,对于几步路就能游遍全园的消费来讲,觉得很不值当。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市内所有公园免费向游人开放时,街头供市民休闲小憩的场所遍地都是,这类公园的地位,也就变得一般化了。
今天是作了游玩安排的日子,且距餐点的时间尚早,于是顺便折入公园内。跟事前预料的一样,果然是个袖珍公园。建造格局主要沿袭过去富豪人家深宅大院的花园风格,如假山、怪石、凉亭、曲水、回廊、观鱼台等等,尽管环境打造得清幽雅致,但人工模仿之作缺少了自然气韵,总让人有狭窄局促之感。另外,近些年各地多以仿古建筑打造景点,式样大同小异,看多了就感觉旧时的审美趣味落伍了。
正随意漫步之际,突然在公园的墙角边发现一座石塔。高约四米左右,三层六边形。竖立在一个五六米的土岗上,塔身被绿荫遮掩,若不仔细,很容易走眼遗漏。发现石塔的第一眼,以为是一个坟冢。原因是曾经观看《少林寺》的电影,寺内有一片塔林,有人解释这些塔下葬着该寺历代主持的肉身。此塔与彼塔大同小异,这不由激起我一探究竟的好奇。
石塔正面的第三层有塔名的题款:石榴花塔。四字阳刻行书,遒劲有力,为醒目,又以朱红油彩敷涂其表。塔的正面二层有铭文,叙述塔的由来,大意是,南宋绍兴年间,H阳坊间有个军嫂,丈夫驻防在外,她在家中伺候婆婆,婆婆吃了她做的饭菜暴亡,被小姑子告到官府。军嫂喊冤,仍判死罪。刑前,军嫂折石榴枝插于石縫,说,若是自己投毒,树枝必枯,否则树枝开花。后来树枝开了花,证明军嫂是被冤屈的。时人便用石塔纪念这桩奇人奇事。
这段铭文留给我两个印象,一是石塔的年代久远,距今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二是石塔的成因很不靠谱。理由也是两点,首先,刑前插枝是仓促行为,能促成的条件一定是就地取材,那么插入石縫的枝节,只能是被折断的残枝。按植物的生长规律,无根无须的枝节,在既无土壤又无养份的条件下,能开出花来,近乎天方夜谈的故事。其次,即使枝叶能开花,这也无法证明军嫂无罪,把该案定成冤案的证据明显不足。
无可否论,封建社会,官府草菅人命的案子司空见惯,主要原因是百姓处在社会底层,没有话语权,有了冤屈只能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发泄心里的愤怒。此塔与铭文大约属于这种类型,归纳铭文内容,更象是坊间百姓茶余饭后针砭时弊的八卦,申冤叫屈的成分很重。
民意渲泄是一回事,传记旌表则是另一回事,以传统的价值观而论,立碑,竖塔、建祠是严肃而慎重的大事,建得成和立得久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完成。铭文所讲的人和事缺乏实事基础,可信度不高,而且立场又十分单一。看完之后,感觉此塔的文物价值不大,认为能流传至今是一种侥幸。
老伴是妇道人家,喜好观赏光鲜亮丽的东西,对残缺破损的旧物不感兴趣,对坟头墓冢之类更加忌讳。见我关注石塔,便闪到一边等我。等的时间长了,少不了一些埋怨的话。我告诉她,石塔是个老古董,顺便把铭文的故事讲了。老伴突然来了兴趣,问我拍了照没?我说,阴阳八卦之类,意义不大,没拍。她说,拍一个照,连同故事一起发到朋友圈,也算是个奇闻趣事。实话实说,胡编滥造的黑锅,又不该你背。我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又转身为石塔拍照。
这个节外生枝的举动,使我的看法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因为拍照的过程,我在石塔背面又发现一处铭文。原来石塔的原址不在此地,是从H阳西门外的添福巷移过来的,铭文记叙了迁移的过程,时间是1963年,原因为建设用地的需要。
距离我家不远处有个红山公园,园子依山而建,也是区级单位的林园,规模性质与H阳公园大同小异。园内也有石塔,名为无影塔。塔高约为八至九米,制式八面七层,釆用常见的重檐斗拱造型。此塔也是南宋年间的遗物,比石榴花塔略晚百年左右。
八七年的时候,我在无影塔隔壁的单位上班,那时此塔旁还有一座约三、四米高的小塔,据说时间更早,在隋代之前,现在不知何因没有了。无影塔,相传是因夏至这天,阳光照射塔身无影而得名,与石榴花塔一并,录入了本市四大古塔之列。
无影塔也有迁移的经历,时间在1964年,塔身也有铭文记载迁移过程。原本石塔在红山的东面,因故迁入西面的公园内。据铭文比照实物,塔的原址现为省军区的所属范围。从客观情况分析,文物留在军事重地里,不利于其作用的发挥,迁于公园内,是为安置文物找了一个安稳、妥善的归宿。
两座石塔地处不同的位置,却有相似的经历,挪动安放的位置也相同,这就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其趋同性似乎在向我暗示其中的秘密。坦率地讲,建设与文物的矛盾始终存在,象石榴花塔这种没有很大价值的文物迁移,找合适地点,并刻石记之,不能不说是一种办事严谨、工作慎重的态度。所以,当我发现移塔铭文的时候,内心难免有些小震撼,似乎觉得石榴花塔能流转至今又在情理之中。
文物长存于世,要跨越自然灾害、战争烽火、人为破坏几道硬坎,有很大的偶然性。问题是,同样的际遇,为什么此物能存而彼物不存?因此,除了偶然性之外,似乎还有别的奥秘起作用。
昔日,民间有惜字的习惯,就是看见被丟弃有文字的废纸,都要把它拾起来用火烧掉,意思是避免文字被糟践。做这种事的人,多数是文盲,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景仰有圣徒般的热情,这一习惯表明了普罗大众对文化尊重的态度。透过社会底层的自觉性,也说明崇尚文明已成为深入人心的社会心理。促进文物渊源流长的原动力,与这种纯朴的观念意识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一些遗存为何屡毁屡建的根源所在。
吃饭的时间到了,也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我们坐在明亮宽敞的餐厅里,一边品着美食,一边透过落地式的玻璃窗,望着外面街上的风景。餐馆的门前是一片相对宽敞的空地,行人迈着悠闲脚步从眼前滑过。一对年青的夫妻走过来,放下怀中的幼儿,观情景是要让孩子蹒跚学步。年轻的妈妈在这头放,年轻的爸爸在那边接。也许是距离放得太长,小儿最后几步踉踉跄跄。年轻的爸爸眼急手快,一把将孩子搂在怀里。也许是动作突然,也许是用力过猛,孩子吓得张嘴大哭,而青年夫妇的脸上却挂出了中大奖的笑容。这是一个幸福得令人陶醉的场景,哭与笑交织的画面,不禁使我感慨万千。
本来,爹爹婆婆出门,为的是吸口新鲜空气,好让身心俱疲的身体歇口气。没有想到,竟意外地遭遇了一场大脑风暴,思绪不由自主地随风飘荡,这背离了图安宁、享清闲的目的。问题是,人不可能孤立存在,文化观念,社会意识象空气一样,如影随行,真不知会在那个点来个突然袭击。值得庆幸的是,包围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象一只无形的手护卫我们。无论在何处与之相遇,总能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震撼和意外的惊喜。
过这样的日子,没有不踏实的道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