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新解之《道德经》系列

字数:7263访问原帖 评论数:2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28 02:21:33 更新时间:2022-07-09 02:01:03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2-27 18:21:33

前言:

每个人读《道德经》都自有道德在心。

象形文字新解的研究方法是:

通过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字形分析,寻找对应的高空地望,结合《诗经》《易经》《道德经》《尚书》等各版本的关联印证,以《说文》释解为主,辅以《康熙字典》的古文字形释义,参考《史记》《左传》等历史记载,厘清缺失的上古地理与人物关系,复现可验证的上古历史脉络。

经过五年多的甲金文象形解析,新解在《道德经》中发现可靠的线索,可以证明《诗经》《易经》《道德经》等都为四千年前的史书记录,其中各版本的不同文字,为不同封国史官的专用语。

《道德经》~55章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图一]

黄线为“友”字变体,疑为“壮/物”字的初文


在解读《道德经》前,先要明确象形文字在历史流传中的几种误读。

一、

上古时代,制作甲骨文、金文器物的目的是记录天帝的命令与人类王侯的封赏。人类告天的都是国之大事。

婚姻嫁娶等不可能出现在西周时代,有违礼教。

二、

甲骨文的部分图形化文字为先验文字。

金文既继承又发展出以中国山川地理高空俯视图为主的文字形式。

“齐天文化”系列已经总结出三种造字方向:1、是甲骨文造字以东向字为主,即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向。

2、是“大人系”在北纬30度向北观察所造北向字,后受命履归又造出西向字。

3、在帝尧时代数法日月星辰,以闰月正四时。造字方向统一为北向。

三、绝大部分甲金文为地名,人类的行为有专用偏旁部首。“旅”为旗,“降”为“上下”,“丿”为西归,“亻”为西归的“午”。

象形文字新解发现的造字法“丿”为重大突破,由此识别出“牛”“生”“和”“知”“季”等等造字含义。

四、在神人共居时代,“不”字的本义为“一”之下。甲骨文“不”的字形为“一”下之爪。新解认为是“先验字”,人类在千年后误读为否定字。

五、一些王侯专用字的本义已经佚亡,如“恶”“毒”。蚩尤,炎帝在位时间为数年或数十年,期间可能有多部彝器。黄帝最初未继承神农氏。

六、上古历史人物关系要远比《史记》所说的复杂,《左传》中出现的“殷民六族”与“殷民七族”各不同名,期间隔可能为数十年。



随着更多考古证据的出现,新解将逐步整理归纳。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2-27 20:21:52
象形文字新解之“周行而不殆”
--兼答“道可道,名可名”

象形文字新解系列解析《道德经》的基本原则是:以字形复现历史,不涉及释义。

每个人读《道德经》都自有道德在心。

《道德经》象形文字新解系列是以数千年后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去解读各版本的不同之字。

首先,“道德”二字就意味着两处封国。

“道”的字形本义就是迁移的“單”之“目”,“首”为“夏”之先,“德”为“目”之“行”于“木”。“德”字的“一心”为后造字形。

“周行而不殆”一句:周,已经是后造字形,原型为“亮”字;“行而不殆”即从“鬯”向下成为“鹵”,《诗经》中的“四国”,“少(典)”在有城墙之地。“爾”,为上古时的“四国”。

《说文》释“歹”为“列骨之殘”,释“殆”为“危”。

【图一】甲金文图形字“亮”

“名”,为“亮”之左上,“始/女”在“亮”之左下,“歹”和“女/台”组合为“棧盞輚醆欃碊䎒”等字的上下结构。

女娲之呙,即“列骨”,为伏羲氏之前的封国,老子应为继承者;炎黄一族为“西歸”之“可”。

《道德经》的经典“道,可道;名,可名”一句,也在强调“道”“名”在高原,“可”在接连的平原。“可”的外形,说明在“呙/骨”的右侧,类似“句”或“匀”等字。

“道”“名”“可”,组成“亮”的“三星”,“參/桑”的三台,与“歸來”的“轩辕”,新造“四国”。

在《尚书•汤诰》中,黄帝称“简在帝心”,即“可名”之地,“简”的竹字头为“折”之上下二手,“间”与“可”,为不同王族的称呼。

“大道至简”,在象形文字里是可证的,并且一直传承在中华民族之心中。

另:《道德经》~25章“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之“母”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4-07 11:07:09
象形文字里,“不”和“之”是互为上下镜像的图形文字。

“不”表示“一”之下居;“之”表示由下返“一”。因此“之”有动名词的形式。

“不”在《诗经》《尚书》等史书中为常用字,在“神人”具现的时代,没有史官会记录出“否定”字并造器告天。

“仁義”实际为两处封国/封地,“刍/芻”为蚩尤时代,“狗”为“犬/尤”的“句”时代。

由于黄帝取代了炎帝、蚩尤的“志”,后二者的历史被隐去,所造字被忽略,流传下来的记载仍然反映了当时人类认为的天道人伦礼教秩序。最终《道德经》虽有误读,整体不失其义,一直被华夏民族当做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经典传承。

【图一】

~“天地不仁”
可以理解为“天地居于仁”。《说文》释“仁,親也”,由“見”可知应为《戍滿鼎》之后所造字,以区别前王朝的“㠱”王。从地望看应在“示/宗”的兰州附近,疑包括“牛”和“物”的原先封地,在“己”的下方。

~“以萬物为芻狗”
“以”为动名词,表示移居到“女/汝”的民,《道德经》一般释为“移居”;“为”应释作“建用/建封地”。
芻,表示“上下”两“士”之地,同“疆”。

~“聖(聲)人不仁”
“聲”为《诗经》中的“文王有聲”,可以推断“聖”为神农氏黄帝的庶民,“聲”为祝融氏/神农氏的正统。

~“以百姓为芻狗”
从东向西的坐标方位,“萬”在左,需《沇皃镈》的“孽”或《格白簋》的“棧/越”到右下方,同《尚书》的“越我一二邦”,“二邦”即“仁”。

【图二】

“百”为“大人系”北向字,同“芻/棧/欃”的上方“士/手”,为“夏”的封地之一,后形成《尚书•微子》的“颠隮”的“真/滇”。

“姓”为“女/汝”的不同时代的封号或称呼。
“句”,为“匀”的泛称,为“初始封地”。“尊”的下土,“饗”的食邑,“中”之“域”。

百姓,从此为“萬物出”的“人民”新称号。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4-07 14:34:12
象形文字新解之“天地不仁”



图一:“萬”“聖”之地望


图二:“尊”包含“句”,“句”包含“匀”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4-10 18:11:00
补充:“萬”的地望图


注:可以推断,古人手中为简化图形,细微处不同,象形之意同。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4-21 21:21:36
《道德经》~7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久”字示意图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4-21 21:51:49
象形文字新解之“畞”

--辅助证明“久”字地望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5-09 09:18:49
象形文字新解之“肅”
--兼答《庄子》“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庄子的“莊”,在象形文字里表示“士”在“草木”时代之“左”“片” 封地。“士”为甲金文中的“事/史”之族的族徽或称号,为“诗”为“志”。左“片”右“片”合为“肅”之“侍卫”,《诗经》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肅肅”即流传千年的地名“甘肃”的由来。

配图:《大盂鼎》中的“庙”对应“肃肃其羽”

“莊”字疑为新解《戕孙鍾》之“戕”的后世称呼,为“建用皇极”后造字。由于炎黄二帝与蚩尤相争的时代之“亂”,历史记载缺乏,无法对照参考,具体解读仍需等待考古发现。

以西向地望划分,“肅”之左“片”为青海湖南部昆仑一脉之高原与平原:茶卡盐湖—化隆循化—积石山-临夏州;右“片”为青海湖北部祁连一脉:祁连县—门源—白银市。

“肅”之中间,在《诗经•小旻》称为“或肅或艾”之“艾”,图形甲金文出现在《散氏盘》,后发展为“斲”,待详解。

“艾”从“乂”,象形青海湖下(东)交叉的拉脊山山脉与祁连山脉东尾,为“觀”的反向字。人类居住在湟水谷地,海晏县(日月山)—西宁—樂都—永靖县。

“肅”“乂”更古老的名称为“鼍/黽”,在《诗经•国风•齊風》为“苍蝇”,对应“齐天文化”时代;在少典由东返西后,称为《诗经•小雅》之“青蝇”。

“黽”又发展为“亂”和“乳”,疑为“文王有聲”之“聲”朝造字,惜历史记载不全,待发掘整理。

《诗经•桑柔》曰:“民有肅心、荓云不逮”。

由新解之“隶/逮”相关的“夙夜在公”可以推断“肅”为“事/史”从东向西“歸來”的先祖时期封地--“心”之地,《麦方尊》的“泌”,后发展为“密”/“秘”。在《诗经》又为“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肅”由三族合一“台”,在东方被称为“民/氏/陈”。在《尚书》“山龙华虫,作會宗彝”或“建用皇极”时期,“肅之聿”为王“肇”,左右“片”由“陕西”之“夹/麥”从王迁移而来“事”于《麦方尊》之“畢”。

《庄子》又称为《南华真经》,由“華”与“畢”字可证,“莊”为“戕”的“南部平原”。

待续。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5-09 14:01:12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5-16 15:18:45
象形文字新解之“不敢为天下先”

——兼答《道德经》~67章“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



摘要:“慈、顯、索、先”,“不敢”替代“嗚呼,予一人”。



象形文字里,“慈”为“索”之后代,“索之玄”象形来自甲骨文“羌”字,左右“玄”合称为“溼/筮/濕”(顯),分别对应地望为昆仑山脉之“大人系”和祁连山脉之“君子系”,意义与“无疆”之“無”甲骨文象形“大”下左右各一邑相同,表示“齊天文化”的“齊”之左右两支人族封国。



“索”出自《尚书•牧誓》“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在《尚书•五子之歌》为:“一人三失,……,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从“司晨”,可以证明“索”从东向西迁移至“家”,与“室”合为一邦,在《尚书•太甲》称为“先王昧爽丕顯”,在《诗经•周颂》为“於乎不显”。“慈”“顯”“索”“先”,为象形证据链。



(图一:《大盂鼎》“今”的斜面三角形由“甘”定位)



“俭/檢/劍”为“索”在“个/干”的第二世代,其中“一口在人上”表示“人”字地望的高原处,三角形表示“檢”组合为“今”,后出现分化,“一口人”发展为“甘”。



(图二:绿线部分为“人/入”,“母”的南部为“前”的地望。)



“敢”疑为专指在“進/隹”的神农氏,为第三世代。“檢”的地望与“玁狁”之“嚴”相同,说明“檢”从“今”越至于下方的“敢”。新解认为,“敢”即甲骨文“良”在炎黄时代的称呼,“且/今”属于“左玄”的大人系,“良/隹”为“右玄”,在少典氏回到先祖之地后重新造图形字“敢”以示区别。隶文形式的“敢”未见于金文,也证明“敢”为后造字。



炎黄二帝与蚩尤时代的“亂”,要远比司马迁认为的复杂。在《金楼子•兴王》中分“上中下”三台;在《诗经》分“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在《尚书》分“夏商周虞”,在《周礼》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彝”,在《左传》分“殷民六族”。



“俭/檢”的两支人族随《尚书》“克夏”发展为两支:“勤”与“俭”,新解分别假设“勤”为黄帝族,“俭”为炎帝族。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说明“大人系”之“我”的三个世代为“太保”,不是王侯的级别,符合黄帝的记载。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释为“下居于敢之地”,“为”表示“建封地/侯服于’母’之地”,“先”为“随’隹’迁移的’前’”,“前”为“止在’舟/母’”。全句可释为“第三世代之索,下居于敢之地,重新受封于先之地”。



在《尚书•汤诰》中,“敢用玄牡”说明“牡”西迁回归于“牝”。“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辠有夏”,“各守尔典,以承天休”,《诗经》“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肖”在《诗经》为“宵”,“肖”为甲金文“嘉”字的构成,意义为“月之上”的“小子”,《诗经》“不顯其光”的“光”表示“小子”之“先”。



“先”,新解认为是“从王”迁移之“父甲”,图形甲骨文“十”为“古”之地,少典时代由“父乙”西归,“故为天下先”。



(图三:方块为“古”之“父甲”,又为“哀/哉”)



“嗚呼哀哉”,“命不易哉”成为《湯诰》“予一人”,后发展为“予小子”,最终成为新的语气词“不敢”。



附:《道德经》~67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5-16 16:01:22


[图三:“口”之地,为“哀”/“哉”,后发展为“咸”,尊为“福”]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04 16:18:46
象形文字新解之《麦方尊》舍其坐迁

首次识别出图形文字“坐”,“坐”为二人驾车之意。由同一“車”型构件,证明《麦方尊》《毛公鼎》为轩辕氏之作,为“坐”车之“迁”,也说明蚩尤与《格白簋》之“棧”相关,为“越”走,与神农氏为“一二邦”的“友”。

在“左”字新解识别出“工”字地望后,“髟”字确认为北向字,新解认为“寝”造字在“父乙”之前,为“髟”的图形西向字,“隱”为迁庙之旅后造字,为“工/髟”的隶文。“隱”为“歸”的目的地之名称,“隱”之“工”连接到“敝”之地望,由此产生词组“隱蔽”。

以造字法“撇”确定方向朝西,端午节之“瑞”在“道左”,为“儒”之来源;“午”为“寶”字的组合造型之一;“童/量/用”在“右”,为“道”之“專”和“卑”。《诗经》的“隱憂”表示“隱”作服邑于“夏”,说明神农氏为克夏(继承),《穆天子传》的“夏后啟”为“后”之“寧”。憂,释为夏之后继。

黄帝在汉代以后才获得尊崇,在《诗经》《尚书》等古籍中并未以正史记载。《左传》隱公应为少典氏或轩辕氏的公侯,“齊”之“随从”。“寝”字存于《商父乙鼎》,“晨”“寝”与“品”相关,对应《诗经》的“邶风”,《商父乙鼎》的“囊/蠧”对应《道德经》之“橐籥”,《道德经》之“众妙之门”对应《麦方尊》之“寵”,《商父乙鼎》之“声”对应《诗经》之“文王有聲”。

《商父乙鼎》之“品”西迁至秦岭之“匚”为“區”,《麦方尊》“行區”之字已失传,延续有“驅/軀”字。另外,第4标注前释为“恐”,近期发现清晰版“工”为“王”,暂时无法识别此字,猜测为“父乙”时期的“聲”朝造字。

黄帝被称为公孙轩辕。“漢”,源自“廿/甘”字头,“黄”、“堇”、“漢”的区别在“大人系”和“君子系之小子”为“友”时期。“堇”在《尚书》为“克谨天戒”或“恪谨天命”,在《诗经》为“惠此中国,……,以谨缱绻”。

少典至黄帝的年代时间应为数十年,期间应造有多部彝器,虽然历史记载不全,文字的象形发展脉络仍有迹可循,新解将试以解读补足。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06 08:21:21
补充:《诗经•齊風•還》竝驅从两肩。兩,坐,二字应相通。

标注4,疑为《左传》殷民六族之长勺氏和尾勺氏的来源。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17 08:05:44
象形文字新解之“大象无形”

补充:8号坑发现的青铜镂空权杖具有“柱头”,《诗经》之“元龜象齒”

三星堆遗址器物与三星堆“祭祀坑”并不是一个年代,另外,祭祀也不是这种形式。

人类如果一直以为今天的人类科技是“自生”的,或者一直以为飞天是一种传说,那么,三星堆“祭祀坑”的“自灭”何尝不是一种“暴殄天物”。
如果实在无法测量青铜器的年代,只能寄希望发现图形文字线索。


猪鼻龙头器,龟甲,象牙,合在一起即“元龜象齒”,暗喻“三星堆遗址”来自“石家河”和“谭家岭”遗址。
在象形文字里,“三星堆遗址”之民与“父乙之民”,“會”于“少典”之“尊”,开创古中国“殷”“商”时代。

《尚书•益稷》记载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會宗彝”。

“三星堆遗址”属于“华”,“少典”属于“虫”,二者并称“蠶”,《华阳国志》记载为“蠶叢”。“叢”在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金杖”为“箭穿鱼”之地,“叢”之“业羊”即“善”,象形为“羊下双辛”,代表“齐天文化”的三支:“鹿”,“牛”,“羊”。

在“作會宗彝”之后,“齐天文化”造字“齒”字旁,在《康熙字典》存有今人已经不再使用的“齒齊”,表示“齧”。

待续。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17 09:32:32
“契”字类似字形的金文,新解仍在探索中。

《道德经》所载之“象”,应为青海湖一带甲骨文的隶文形式,“齒”的隶文形式出现在“牙”后,“牙”的甲金文为“各”,通“格”,表示初始挖掘之地。在青海湖上下(东西)应有两“牙”,组合成“韋”,即《诗经》中的“衛風”。

“大象无形”,本义为“大人系”与“象”之民,合居(無的本义)于西宁—乐都—永靖一带,其周边山脉组合为“形”字。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20 09:06:12
补充:三星堆7号祭祀坑发现的“龟背型网格状器”为《诗经》中的“元龜象齒”,8号坑的铜神坛为“與/興”,8号坑的“柱头镂空铜杖”为“畢”,再次证明《金楼子•興王》中的上、中、下三台为“齐天文化”的三支,在“作會宗彝”之后造字为“齒”字旁,其中“齒齊”表示“齧”之“書契”。

《道德经》~79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與”和“齧”,从象形文字的造型释读出“三星堆遗址”之民的去向。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20 21:52:14
象形文字新解之“我”的续文

2022年三星堆8号祭祀坑的发现,确认“我”即三星堆之民,“我”为“豊”之一,“風”之虫为“少典”,“豊”之二。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6-20 22:06:25
“我”作为三星堆之民,在《周禮•夏官》中又称为“挈壶氏”。

“壶”之形为“我”对“少典”之地的称呼,即“尊”之“軀”:蠧,橐,囊。



古今圣贤皆求索,唯有达者道其名。
楼主:justn0vv  时间:2022-07-08 14:06:25
象形文字新解之《哀戍刺鼎》
--旧释《哀成叔鼎》


《哀戍刺鼎》为“時”朝“少典/少皞”沿秦岭从东复西,履归积石山至渭河源头一带之“产”,“六府三事允治”为有熊氏之作。
《诗经》作“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出宿于泲、飲餞于禰”“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尚书·微子》“王子弗出”。又为“哀家”“刺史”的来源。

重文“=”表示“二事”,也是《左传》“再宿為信”之意。

哀,本义为“元服”,最初之服邑。
静,造字在“嘉”之前,新解将推出《静》字系列解读;
嘉,释义为“少典之肖”受命西归服邑在秦岭之匡。

刺,象形源自“刹”,为齐之柱。戍刺,见《左传·僖二十八年》。
刺,为“一事”东出,“日月”左转祁连山脉东尾“自”降下土,再沿秦岭至“齿齐”之地。

辠,《诗经》“东方自出”之“鼎”,北向字,“罪”为东向字,不同地望。
自,“刺”出从降下土之道,也是少典返回之后“休息”之所。
次、茨、羡、咨,为同一地望不同朝代氏族的称呼。
“弟”为左右从刺,二者之身同出。
弟的西向字为弗,《诗经》又作“弗慮弗圖”,《尚书》作《费誓》。待解读。

“媚”与“賔”是新解的首次关联型识别成果。“媚”又释读为“冲”,冲虚的来源。“賔”可释读为“安”,为“宾”最初构型“宀万”。
本铭断代标志为“賔”,《诗经》作“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書·堯典》“寅賔出日”,为“賔(宾)于四门”之地支“寅”字初创时代。
“宾客”在《封神演义》作“阐截”之争。

“嘉/静”的甲金文象形,证明中华文明最先出现在今山西之“辰/民/氏”。
一事于王为“天何以刺”,“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中原也被称为“实”或“埘”。
二事于王为“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摄提格”之摄。
三事于王为“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粲者”。“摄提格”之提。
三事之后,被命为有熊氏,熊和罷。
四事,疑为“四散”。待解读。

《哀戍刺鼎》之“刺”,《大盂鼎》之“摄”,为《何尊》“提”供了解读思路,待新解进一步整理解读。




乾邑(合为一字),即《乾》或《键》。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