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说起

字数:325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2 06:52:56 更新时间:2022-04-14 05:26:15

楼主:ty_海湾682  时间:2022-04-11 22:52:56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又掀起了文明祭扫的话题,一时间“烧纸污染空气”、“扫墓当心引起森林火灾”等话题占领各种媒体,并且引申下去拓展开来,提到了殡葬习俗,于是又在“死人占用活人土地”、“火葬土葬”等问题上纠缠不清,继续在习俗与新风、传统与革新之间争议不停。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的,国人好像又特别重视清明节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虽远隔千里,也要回乡祭祖。祭拜扫墓,缅怀先人,其实是在寻求一种感情寄托,这既是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情感需求,无可厚非。只是现今社会,人员流动,很多人已经远离家乡,并且在外面成家立业,虽然交通方便,但节日苦短,来去匆匆,还有家庭和工作,往来奔波实在辛苦;这几年疫情原因,人员流动又实在是不方便;节日扎堆出行,交通紧张,人员聚集,又给道路交通、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
种种因素,有理由让人相信,清明祭扫风俗有必要、很应该作出一些改变,以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既满足人们的习俗需要,又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上祭扫活动也早已开展多年,但虚拟的就是虚拟的,任你画面怎么精美,设置多么神奇,总是有点那么差强人意,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精神和感情需求。没错,庄重感不够,仪式感不强,体验感不足,这是网上祭扫活动的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弊端。
那么,什么样的形式既能够满足人们庄严肃穆的仪式需要,又能够适应现实社会发展形势呢?这不禁让人想起在我国南方有不少农村地区,存在一个叫“祖屋”(祖屋、祖堂、祖堂屋等等叫法不一)的公共设施。一个村,尤其是在宗姓村落,建有一个或数个“祖屋”,有的是一个村共用,有的是一个或几个房头共用。祖屋一般设有神龛,供奉历代祖先牌位,清明、春节,初一十五……村民随时可以来这里祭拜祖先,并不一定要跑去坟地。
这种形式如果推广到全国各地城市农村,在各个区、各个街道、甚至各个居委会小区,择地建设一个类似“祖屋”的公共设施,让本区居民将各自的祖先牌位供奉在这里,各个时节随时就近来这里祭拜,是不是就避免了前述各种问题,满足了现实需要了呢?
那么“祖屋”这种形式在各地能不能做到呢?应该是可以的。在城市公园、街心花园、庙宇道观、小区角落……都可以作为建设地址。房子有条件可以建个几进几重,没条件就一间两间房屋。屋里面有条件可以一家一龛,任他雕龙画凤,没条件就共一个龛室,所有亡人共一个大牌位,按照先来后到、左昭右穆排序“登记”享受香火。
说了祭扫的问题,就不能不谈谈殡葬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殡葬祭扫的问题在农村还好,重点其实在城市。农村由于传统村落形式尚未被完全破坏,因此殡葬和祭扫还可以依照传统进行,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城市因为发展建设等各种原因,在追求现代化上一路狂奔,在兼顾传统习俗和满足人们情感精神需求上反而没有那么周到。
殡葬问题的争议集中在三个方面:火葬土葬问题、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墓地买卖问题。
火葬还是土葬,其实已经解决了,自从国家第一次修改相关政策,宣布强制执行火葬后,除了山区等少数不适宜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就已经执行火葬了(城市一直都是火葬,主要还是农村)。虽然后来相关强制执行的条文做了修改,不再强制执行了,但很多地方依然继续执行火葬了。火葬土葬争议的真正焦点是在减轻农民负担上,即对广大农民来说,是土葬成本低还是火葬成本低。从目前情况看,对于广大农村农民来说,无疑是土葬成本低。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还在,仪式流程还在,这个成本是一定的,火葬比土葬增加了火化的成本,还有车船费等。有人会说棺材的成本,其实花不了多少,因为木材基本都是自己的,请村里的木匠也用不了多少钱,随着老一辈人的陆续离世,棺材也基本不用了,而火葬又新增了那个盒子的费用。
死人与活人争地据说是当年出台强制执行火葬的一个重要原因。亡人坟墓占用了耕地,使得活人的耕地减少,这个其实是个伪命题,根本就不存在的。按照这个说法,很多农村存在了几百年,那不得遍地都是坟茔,活人无立锥之地了,有些城市存在了上千年,岂不是处处是坟头,墓碑比楼房还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少代人,又曾经有多少人离世,但中国还是中国,中国人还是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而且还发展到了14亿人口,可见,这个说法是多么的不靠谱。
那么,为什么我中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并没有出现死人把活人地给占用完了的事情呢?这与我国的传统殡葬习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传统土葬堆土作封土,立碑为记,有的没有碑,就堆几个石头,有的甚至连石头都没有,就一个土包。经年累月,岁月变迁,水土流失,这些坟茔因代际隔离(民间祭扫维护祖先陵墓一般都是在几代以内,几代之外的一般都是慢慢的没人看护,只有少数大宗祖及历史名人陵墓会有后人一直维护),慢慢失了维护,渐渐的与大地混为一体,最终凐没,只有少数帝王陵和历史名人墓还能找到遗迹,但也并不影响人们耕种生活,君不见陕西、河南多少粮食林木是种植在古代帝王陵寝上。可见,堆土立碑这种非永久性墓葬方式是非常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倒是现代公墓到处都是混凝土、大理石,到处都是永久性建筑,几百年都不容易坏的,建一块占用一块,建一片占用一片,还往往都是供不应求,只好到处开发,倒是扎扎实实的挤占了活人的土地空间。
总而言之,采用非永久性墓葬方式是保证死人不与活人争地的决定性因素。任何永久性墓葬都将造成可耕地减少、土地流失。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与农村农民直接相关,那么墓地买卖问题则是让城市居民最为诟病的了。据说城市公墓的墓穴买卖是一个有固定期限买卖合同,不仅价格奇高,而且还分为10年、20年、50年不等年限,期限一到,要么续签再付费,要么不续签将墓内骨灰弄走,墓穴则由公墓管理方另行出售。这样一来,墓地买卖问题就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高价,比房价都高,另一个是固定期限。你看,花了那么多钱,还只能这么几年,搁谁不闹心呢!也难怪有地方的人直接买个商品房来安放先人了(网传有的地方整栋楼整个小区都是阳宅阴住),价格比墓地低,年限还长,供奉多少代人都可以。
出现这种现象是让人非常揪心的,这也说明我们的公墓管理需要改革了。不然这种现象还会蔓延开来,对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怎么改?第一位的,还是让利于民。一方面,取消年限,要“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要给予逝者充分的尊重,要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生”与“死”是我们社会道德两条重要的底线,政府和公共机构不能带头降低和突破这些底线,这是非常危险的,建设非常困难,破坏非常容易,道德滑坡、礼崩乐坏只在一念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其实非常深刻了。另一方面,需要改革墓葬形式,不要钢筋水泥全封闭,同时应该多样化,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并兼顾墓园维护成本需要,如可以将墓穴可以分为豪华型、一般型和简易型,价格上可以相应设置高价、平价和免费。高价对应豪华型,水泥、大理石、围栏、供桌……都可提供,甚至专属定制。一般型对应平价,价格上比较亲民,形式也比较接地气,就是传统的堆土和石碑,封土占地有限,碑记大小有限。简易型对应免费,因为免费,所以不用水泥石块等任何永久性材料,并且不堆封土,不立碑记,不做记号,后期也不予维护(西方国家的公墓一般都有这种性质的墓地,这也算是与国际接轨了)。墓园可以设置公共“祖屋”,让墓主家属免费设立灵牌,方便祭祀。
高价、平价墓穴费一次性收取,永久使用。很多墓园管理人员可能要少了不少收入,除了收取墓穴费以外,墓园管理人员可以与豪华型、一般型墓主家属签订墓地维护合同,收取一定的维护费,毕竟现在人都很忙,恐怕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墓地,这其实是一项长久收入,且来路比那个到期重签合同得来的收入要光明正大得多。
以上还应有个例外,对国家社会人民有重要贡献的名人、烈士应该享受豪华型墓地待遇,并且免费。
我们一直都是提倡“薄葬厚祀”,那么我们的行动应与倡议相匹配。尽量降低墓地规格,利用价格杠杆等工具鼓励简葬,设立公共“祖屋”,方便祭祀,将公众将注意力转移到祭祀上来,两边配套,我们的倡议才能推行下去,移风易俗才有可能成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