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一部【完本】

字数:215162访问原帖 评论数:252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6 19:11:32 更新时间:2022-09-25 10:33:05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6 11:11:32
嘉庆驾崩道光继位:不一样的曾国藩(39)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一)

上文说到:正在曾子城赶赴衡阳读书之际,此时的大清却发生了一件影响朝政的大事。发生了什么大事情?

时间一晃到了嘉庆二十五年,此年曾子城9岁。虽初蒙不久,但也初有记忆。

此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什么事儿呢?

此年的七月十八日(1820年8月26日),嘉庆帝自圆明园启程到承德秋狝,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和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行。当七月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时,嘉庆帝突感“圣躬不豫”,但没有太在意,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活动:既到当地城隍庙拈香,又到永佑宫行礼。至七月二十五日,白天还能接见军机大臣、批阅奏折,但到晚上八、九点时,嘉庆帝却暴死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此情况下,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继位(绵宁亦改为旻宁),是为清宣宗,改元道光。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其人

道光帝,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去世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25日)。原名爱新觉罗·绵宁,登基后改为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帝的次子,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因为嘉庆帝的长子早夭,道光皇帝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

据说,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岁的道光帝跟随乾隆打猎捕获了野鹿,乾隆帝闻讯后大喜,赐其黄马褂、花翎。嘉庆元年(1795年),道光帝大婚,娶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嘉庆四年(1799年),被秘密立为皇储。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配嫡福晋钮钴禄氏薨,继娶佟佳氏为嫡福晋。公元1820年继位,改元道光(道光元年)。

识见平庸落伍时代无力回天

道光帝旻宁,作为一个帝王却是资质平平。

若是作为一般常人,其能力、作为如何则无关紧要。但,作为主宰如此这般的央央大国之帝王,则完全不是其个人之事了。其见地、器局、格局、禀性,甚至其喜好都直接关系到朝堂之氛围、庙堂之决策,甚而国家之兴衰、时局之变幻,更有甚至关系到国际间之交往、横向对比间力量之消长!

而恰恰道光帝之成长与继位就处于帝国、皇朝由盛而衰、社会弊端积重难返的颓势之际。并且,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强大潮流下,清朝也已是正一步步走向颓势,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与西方相比,全方位的差距正越拉越大。

早在十七世纪,英法已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已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东方却依然是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若不进行彻底的变革,东方根本不可能战胜西方。

作为清朝的当权者,资质平平的道光毫不可能、亦无勇气彻底改变制度,只能在茫然不知中固守其成,亦不知与外界差距越来越大。

“树欲静而风不止!”温和的道光帝与无知的朝廷,完全不知还有外力觊觎其国力虽衰、但仍羡其如甘醴般肥美之食,并在与其争夺厮咬中,最终败给西方,还沉溺于天朝王国的美梦中不愿醒来。

嘉庆帝期间,清朝的朝政已经开始颓败,嘉庆帝为了挽回颓势,曾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通过推行维新、整顿朝纲、清算贪官,要求官员大小事务都要据实已报等等。可尽管嘉庆帝为此煞费苦心、不遗余力,都最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到了道光帝期间的时候,清朝的国力已经日益衰弱。道光帝和其父嘉庆帝一样,极力为挽回清朝衰落做努力,实施了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等,虽然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终究无力回天。

客观的讲,道光帝接手的是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以他的智力和魄力,根本无法振衰起弊,开创新局,但他仍决心守住祖业,看好摊子。他的为政之道,根本要义在于“守成”,企图用祖宗之法,重建祖宗昔日的盛世风光。然而,客观而言,他才华不如祖父乾隆,精明不如曾祖雍正,胆略不如高祖康熙。

尽管如此,其继位之事仍有存疑之说(未完待续)。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6 14:46:09
谢谢指导!改正!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6 14:47:54
@宣娇2018 1楼 2022-04-16 12:39:00

小说连载的话可以放在一个帖子里,以方便收藏和阅读,只要在主贴下不断回复就可以
—————————————————
讲一讲方法,好吗?期待指导!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6 17:56:59
@扬光RC 2022-04-16 14:47:54
@宣娇2018 1楼 2022-04-16 12:39:00
小说连载的话可以放在一个帖子里,以方便收藏和阅读,只要在主贴下不断回复就可以
—————————————————
讲一讲方法,好吗?期待指导!
-----------------------------
道光继位之众说纷纭:不一样的曾国藩(40)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二)

道光继位之众说纷纭

当时间的指针转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时候,嘉庆帝已年届六旬,虽然他身体较胖,但看起来精神依旧饱满,气力和体力也是相当不错的,于是,嘉庆帝决定在农历七月份搞一次木兰秋狝。所谓的木兰秋狝,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带领皇子、王公大臣等到承德长城以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狩猎。说是狩猎,实际上是有三个目的的,一是为了教育皇子、王公大臣继续发扬满族习武崇武的传统;二是拉拢强化蒙古各部的一种政治手段;三是借此机会宣示武力大练兵;而嘉庆帝的这次木兰秋狝,还另有一种特殊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暗示,即将准备发兵对新疆喀什张格尔叛乱进行平反,因为用意深刻,嘉庆帝对次狩猎活动特别重视。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820年8月26日),嘉庆帝自圆明园启程到承德秋狝,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和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行。当七月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嘉庆帝就感到“圣躬不豫”,但没有在意,于是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到当地城隍庙拈香,到永佑宫行礼。七月二十五日,白天还能接见军机大臣、批阅奏折,但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嘉庆帝就暴死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

国不可一日无主。嘉庆帝突然死去,皇位的继承则成为当时朝廷头等大事,于是,旻宁在承德继位,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在京城之外即位的帝王。事后,虽然道光帝曾明确地说:“予弱冠即蒙皇考殊眷,默定储位。”但在史学界,旻宁的继位却留下了众多的争议。

在清朝,皇位的继承没有采取前朝嫡长继承制,即皇帝的正牌皇后生的大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嫡长继承制,就是皇位的继承者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立嫡不立庶;二是立长不立幼。

也就是说,即使都是皇帝的儿子,也有出身高低贵贱之分。皇帝有三宫六院,那么她们生的皇子们一出生就决定了其身份高低贵贱。因此,对于是否能继承皇位,首先考虑皇子是否为皇后所生,其次就是皇后生育的儿子中,岁数最大的则能当选上皇太子。假如皇后没有生育皇子,那么,皇子中岁数大的则当选皇太子。

清朝立储制度前后不一几经演变

努尔哈赤因为曾立长子褚英失败后,就决定汗位的继承采用推举制度,皇太极、顺治帝就是这样产生的。康熙帝则是由于顺治帝的遗诏当上皇帝的。康熙帝在继承先皇遗诏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吸收汉族的嫡长继承制度,立储采用公开原则,即在皇帝生前就预先册立皇太子,谕告天下,以备承嗣皇位。由于在皇帝生前就诞生出皇太子这一老酒新装的职位来,于是,在皇帝政治中心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不仅不利于皇权的集中管理,还容易造成皇权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尤其是皇太子一旦病死或者被废,其他的皇子或大臣很容易明争暗斗争抢皇太子之位,发生不应该发生的悲剧,甚至威胁到皇位的安全。最终康熙帝没有能摆脱自己酿造出的苦果,自己创建的公开立储制,不仅失败,而且自己也落了个不明不白的死亡。雍正帝即位后,根据以往的教训和自己的继位经验,创造了清朝独特的皇位继承办法,于是,关于皇位继承的新办法——秘密立储制诞生了。

所谓的秘密立储,就是在皇帝生前照样确定皇太子,只不过不告诉大家谁是皇太子,皇帝把亲自密书皇太子名字的“御书”藏在一个小匣子里,然后密封,藏在乾清宫内最高处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在皇帝临死前,再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打开匣子,取出“御书”,共同观看,由“御书”上所指定的人即皇帝位。在公布皇太子之前,因为谁也不知道谁被秘定为皇太子,所以被暗定为皇太子的皇子与其他的皇子一样,享受相同的待遇和生活。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将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召到乾清宫西暖阁,向他们正式宣布秘密立储之旨: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秘密立储制度的创立,既可以达到“立国本已固人心”的政治效果,还能杜绝在皇权之外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同时能避免诸皇子争夺储位等弊病。乾隆帝、嘉庆帝都是秘密立储制的受益者(未完待续)。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7 08:18:50
谢谢鼓励,谢谢指导!多谢关注。期待评论、转发!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7 08:22:05
不一样的曾国藩(41)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三)

道光帝继位成疑

虽然旻宁在当时已经是人们心中默认的皇帝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件普通平凡的小事情,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这件事情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据,因此当皇帝也要走程序。这里所说的程序就是要有老皇帝临终前当着群臣面所交待的遗嘱任命,或者依据老皇帝生前的立储圣旨。清朝的合法程序就是雍正帝之后实行的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写一道死后才发生效力的诏书,诏书写上下一代君主的名字,藏于鐍匣,再将鐍匣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万一皇帝驾崩来不及当面任命新皇帝,那么大臣们就可以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然后“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拥立新君。

由此,道光帝是否是合法的皇帝,就要看他是否遵照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那个鐍匣里面的谕旨规定了。因为挂有“正大光明”匾的乾清宫在北京,那就只能派人到北京查看鐍匣内的传位诏书。可问题恰恰在此,嘉庆帝死后仅几个小时之后,旻宁就继位当上了皇帝,并改原名绵宁为旻宁。

根据历史记载,嘉庆帝去世40余天后,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无一言相遗。”这也就是说,嘉庆临死时,已经不能言语,神智都不清楚了,就不存在当面任命旻宁为皇位继承者的一幕。那是否存在查看传位诏书的可能呢?北京与承德之间遥遥几百里之远,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信工具,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没有,信息和物资等只能靠马匹等笨拙的方式来沟通和交流,效率是很慢的,承德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传到北京,而北京方面的信息也不可能传到此时的承德。

既然没有嘉庆帝的当面任命和传位诏书的查看,那么,旻宁是根据什么当上的皇帝呢?

对此,历史上的官方和民间都有各自的说法,但前后矛盾,彼此抵牾,因此给人留下了重重迷雾。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种说法。

官方说法:作为官方的《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都记载有嘉庆帝死和道光帝继位的过程。这两个实录把道光帝的合法继位说得很圆满。

《清仁宗实录》上记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

《清宣宗实录》也有记载: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硃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

对上面的记载,懂得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清仁宗实录》是道光帝修纂的嘉庆朝实录;《清宣宗实录》则是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修纂的,所以两朝官方实录都是一致的,因为道光朝修纂的实录必然按照自己意愿记述道光是怎么合法继位的,而咸丰帝也不会违背他皇父修纂的《清仁宗实录》的。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事情真的像两个实录上所说的那样吗?其实不然,因为一道皇太后的懿旨道出了天机的漏洞。嘉庆帝有两个皇后,第一位是道光帝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她生的第一个儿子死了,生了第二个儿子就是旻宁。但是,孝淑睿皇后在嘉庆二年,也就是旻宁16岁的时候病故了,于是这一年,嘉庆帝又续了一个皇后,即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有两个儿子,即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但她对旻宁很好,母子相处的很融洽。

因此,当孝和睿皇后在北京得知嘉庆帝暴死的消息后,利用她已是皇太后的身份,曾给远在承德的旻宁,下了一道六百里加急的懿旨,懿旨里面任命旻宁为新皇帝:”大行皇帝御极以来,兢兢业业,无日不以天下国家为念。今哀遘(gòu)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道懿旨的大意是说,嘉庆帝突然死了,唯恐未来得及任命新皇帝,而皇次子旻宁立有功劳,秉性端重,还正好在承德,为了安慰死去的嘉庆帝,并稳定国家政权,我令留在京城的大臣,传旨给皇次子旻宁,让他立即尊位当皇帝(未完待续)。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7 08:53:04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

刚刚过了65岁的曾竟希又作梦了。

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多梦,难道是到了大限之年了么?人常说,虚弱与年老之人大半多梦。唉,老喽、老喽……曾竞希在半梦半醒之间唸道着,又进入了梦境……

曾氏先祖曾孟鲁由赣迁湘

曾竟希常听爷爷曾元吉和父亲曾铺臣讲,自己的这一支是曾氏先祖于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从江西吉安(永丰)迁来衡阳的。

想着想着,又进入了梦境里一般,那些族人迁徙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出来……

在湖南衡阳、湘乡、双峰、湘潭一带,大凡曾姓之人都认为是一族,也都把此一曾氏先祖视为这里的始祖公。是他将曾家从江西的吉安(永丰)那边经过炎陵或茶陵入湘后,又一步步迁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

湖南曾氏有始祖公曾孟鲁一说,是自宋代始。但似有争议,因与另一说之迁入湘乡的始祖公曾孟学有不合逻辑之处。矛盾之处首在于“曾孟鲁、曾孟学”的名字上,本是同族相差六百年的血脉,可名字却似“兄弟般”,因之存疑。

因此,另一说较为可信,也有大界族谱为证,记载的是曾氏迁入湘乡荷叶塘籍的始祖曾孟学。其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算法是从明代开始、范围更小而已。

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

曾孟学、字少林,明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六日,生于衡阳大花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十六日殁于湘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白杨坪。

曾孟学为武城曾氏62派,配衡山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鹏、宏钦、宏茂。清顺治十七年(1660),曾孟学率全家由衡阳大花堰迁衡山白菓。一到白菓,则安居不久,其妻屈氏去世。他带七个儿子过日,总觉不兴旺、不发家。清康熙十年(1671),他便携长子宏佑、次子宏奉由衡山白菓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十都(今属双峰县荷叶乡),先后居沙溪石碑熊家湾,继迁熊动大界添子坪,繁衍了湘乡大界曾氏。

湘乡大界曾氏

曾家祖籍原为湖南衡阳,清初才迁到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大界。

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字元吉,族中称元吉公)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

曾辅臣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就是坐在堂中做那奇异之梦的竟希公——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竟希生有两子,他的第二个儿子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即为曾国藩的祖父。

嘉庆十三年(1808),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大界里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白杨坪村,在此定居下来。

曾家祖先世代务农,翻遍曾氏家谱,都不曾见到曾家有光耀门楣的读书人出现。曾氏迁于湘乡之初,家境还不富裕。直到曾国藩高祖曾应贞这一代,其家境才渐渐好转。

据曾国藩后来说,元吉公年轻时家中贫困,后来发起家来,慢慢积聚了价值数千金的产业,家里起了几处宅院,曾家子孙才算过上收租吃租的地主生活。

曾应贞年老,除留下衡阳境内的四十亩养老地和一处宅院,其余全部分给了他的子孙。但子孙与子孙不同,有勤俭持家将祖上基业发扬光大的,也有坐吃山空很快败落的。到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曾应贞其他支派的子孙已大多衰落,唯独曾玉屏这一家日渐富裕,有屯田有余粮,成了据有百余亩田产的地主。当然,这充其量也就算个小地主,甚至只能算作富农。

曾国藩这一支的兴旺,当归功于一个人,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在当时的白杨坪村曾氏家族中,那也算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肯干,又颇善经营,慢慢将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此处先按下不表,本书会专文叙述)。

曾氏谱系简述

谱以曾参为一派祖,至十五派据(曾据),封关内侯,耻事新莽,挈家渡江而南,居江西庐陵之吉阳乡。此时为西汉东汉的过度时期,也是曾氏所谓祖居江西之源。

三十四派珪(曾珪),生唐开元间,留吉阳,弟旧、略皆他徙,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无攀亲之嫌?各说各话),即略公后。

珪裔三十八派伟、骈,骈裔质粹明嘉靖间奉旨东归,世守宗圣庙墓,号东宗。伟裔号南宗。

南宗四十二派孟鲁(曾孟鲁)徙茶陵,为迁湖广始祖(时湖北湖南尚未分省)。

四十五派霸,南宋时徙衡阳之唐福,为迁衡始祖。

六十二派孟学,明清之际徙湘乡大界,今属双峰,为迁湘乡始祖。

六十五派贞桢,号元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即贞桢房七十派孙(注:大界曾氏族谱,肇修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嘉庆五年(1800)、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二十六年(1900)、1944年四次续修。该族名人尚有曾纪泽,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于算学成就蜚然,惜英年早卒。曾广钧,幼年有“神童”之称,颇有诗名。曾昭抡,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高教部副部长。曾昭燏,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宝荪,民国初于长沙创办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与弟曾约农携曾国藩家书手迹赴台。曾宪植,曾任全国妇联副 )。

曾国藩曾祖——曾竟希

曾竟希是曾氏第67派,派名衍胜,字儒胜,别称慎斋,生于乾隆八年(1743)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享年73岁。嘉庆十三年(1808),已经66岁的曾竞希领全家十余口人从衡山的白果老家搬迁到湘乡荷叶乡天坪村白杨坪。今双峰县有叶镇天坪村白玉堂,三年后,即1811年十月十一日,曾国潘出生在白杨坪。无疑曾竟希的西迁是对曾氏的最大成绩和贡献。

曾国藩籍贯新解

曾国藩生于湘乡,所以说他是湘乡人。而他的祖籍是衡阳庙山大花堰,他自己也说他是衡阳庙山人,因此说他是衡阳人也没有错。他出生前三年,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还居住在衡山白果,也有说他是衡山人的其实也有道理。

曾竟希在衡山白果的故居在今白果镇岭坡乡棠兴村,西迁时其房舍卖予赵家,赵家后来出了赵恒惕、赵君迈两个名人。有说曾竟希居衡山马迹桥是没有根据的错误说法。

庙山和大花堰都属衡阳县长安乡,庙山村在乡政府西,大花堰属花园村,在乡政府东。唐福原名唐福桥,是渣江与盐田桥之间一个小村庄。由于村、乡、公社、镇隶属关系多次变化,县人所说盐田唐福、渣江唐福都是无须争议的。罗绍志、田村德《曾国藩家世》13页“庙山(今属衡山县)”,则显然是错误的。

兵荒马乱竞相迁移

据熟悉历史的有心族人介绍,当时的朝代正处于北宋初期,唐后的五代十国刚刚处于收拾停当的阶段。地处南岭以北的江西也差不多接近四乱之地,加之当时的江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大通道。

北方政权交替中,每一次的大动荡都会导致大量人员南迁(逃),一时也有好多滞留下来的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地失衡的情况,也引发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族群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有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也有流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引发;大些的冲突,有所谓的客家与原住民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所致,甚至有些则属于官民之间、政权之间的争夺而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使得原本紧张的生活、生产资料更加窘迫,也就造成了人们为生存而奋争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或陷入争斗,或流于迁徙远走。

由此,当时的随时迁移、迁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时下迁徙的方向有两个:

一是向南纵向走。向南经赣州翻越南岭后到达岭南地区,或短暂停留后再度于附近的区域迁移后定居;或再往粤东、粤西迁徙。

翻越南岭也是分散迁移的,但相对集中的则是由江西赣州分别南迁:由赣州翻山(梅岭)至韶州(韶关)南雄的珠矶古巷(古镇)。这里,号称为"百姓之始地",实则为粤中、粤西之人称之而已。

再有一部分由此短暂喘息、积蓄力量后再度南迁至珠三角一带,甚至到了湛江的雷州一带。另一拨则由赣州的南康、信丰县沿桃江南行,再至粤东的梅州、河源一带,而后经过与原住民的争斗达至平衡后定居(这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略过)。

一是向西横向走。向西则主要是处于吉安(永丰),经永新县,沿井冈山北侧舒缓地带一路向西,再经炎陵、或茶陵、云阳山北侧西行至衡阳(山)慢慢随迁、随留,再留、再迁。大多迁居在湘中部和湘中西部者较多。曾国藩这支、后来称为曾氏第67派的就迁居在湖南中部居住下来。

江西一度较长时期优于湖南

当时的湖南尚属未化之地,多为山区、山地,属苗家、土家等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大的方面讲,湖南属三面环山(东南西)、一面环水(北面洞庭湖),一直与湖北称为两湖,且实质上是以湖北为主、湖南为次的地位。在文化、经济、社会方面也大多处于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之地。即便是记起、想起来,也多为问题官员流放、贬谪去处,差不多是与岭南百越之地的地位不相伯仲;当与湖北、江西比较时,则有相当的差距,往往是为存在感奋争、却又无果的郁闷之境。因此,江西一度也很富庶。

自古就有翰林多吉水之地的说法。特别是唐宋时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江西独占三席,可谓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则是对翰林多吉水的更好诠释。加之另有江西籍多人在朝堂执掌乾坤,自然是江西的话语权较重。作为江西之人对出生地多看两眼自然是人之常情。

因此,凡有沽名钓誉、雨露均沾之好事时,机会必然多过周边省份(区域)而占得先机。在当时,生产力不算发达,虽唐盛宋富,然也达不到如今的"共同富裕"而相对均衡的发展,在资源分配、调节上存在非彼则此,而不可能是大家机会均等,客观上就有着自然的争夺现象。当然是哪里有人(帮)讲话哪里得到垂青,哪里有人哪里宜盘活,也得发展之先机。江西湖南之"冤家路窄"似乎是其宿命,于唐宋时期的局面大致如此。与近代以来所看到的两省省情之情形则完全不同,是何原因,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孟鲁先迁居湖南茶陵暂居

当时始祖公曾孟鲁在江西吉安(永丰),应是迫于生计,感觉到再不动动脑子,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于是随之决定迁移(徙)寻找活路。在当时没有特别目的地的情况下,就随西行人流一起踏上漫长的迁徒之路……

几经迁徙,定居荷叶塘。据知情人讲,先祖曾孟鲁从江西那边拖家带口过来,走到湖南茶陵停下来……一转眼过了七百年,始终是以务农为业繁衍生息,间或也有人识得一字半字,但基本上属于接近于文盲状态……

据湖南湘乡大界曾氏记载,大约在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曾孟鲁随人流西行先迁往湖南茶陵,因此被认为是“迁湖广始祖”(《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卷八)。

据考证,迁徙的大概路线是:从江西永丰县过吉安,穿过永新县境抵达湖南茶陵(全程260多公里,大概需要走11天)。在江西睦陂,曾有三兄弟背山而居,是曾国藩家族的祖居地。

第4代曾霸再迁衡阳

始祖公曾孟鲁第4代传孙曾霸再迁衡西,其后代又迁祁阳、湘乡等地,居湘乡(今双峰荷叶塘)者为曾国藩家族。

到了曾孟鲁的六世孙,就是曾元吉,也就是曾竟希的祖父。

曾元吉(谱名贞桢,生卒1690-1764),振兴了家业,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生了兄弟共有六人。曾竞希的父亲曾铺臣排行第二。

曾辅臣(谱名尚庭,生卒1721-1776),曾元吉次子。家庭六兄弟分家时虽分得一份家产,但却不改勤俭劳作之风。这支人丁不旺,可惜只生了一个儿子。

曾竟希刚刚想到这儿,一扭头,又看到了爷爷曾元吉,好亲切的样子,好像正看着自己笑呢。爷爷最稀罕小竟希……

曾竟希也最像爷爷,像他一样勤俭。爷爷好厉害的,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父亲排行第二,兄弟共有六人。

老父曾辅臣,也很勤俭。可惜我呀,不象他老人家一样兄弟众多,只有我一人,好在也从先人那里学会了操持家业,略有小成。但令人失望的是自己的这一支却人丁不旺。爷俩儿就觉得应该找地仙帮忙才行。后经地仙指引,说是应该更换地方生活才能转运,要不继续在老屋宅住下去,对人会更加不利。那么,搬到哪里去呢?

图兴旺置地西迁白杨坪

经过多方寻找,寻到了有名望的地仙。地仙就索要老父铺臣、竟希和儿子玉屏的生辰八字,然后按照父子生辰八字在周边精心寻找,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在湘乡县的荷叶塘寻找到位于白杨坪的一片吉地,差不多三四十亩,好在地价合适就置了下来。

这白杨坪呀,在高楣山脚下。从稍大一点的范围看,地处湖南湘乡的正中部,北有鸡笼山、黄牛峰,东部有立龙山、落子山,南有车前山,西有猴子山、羊角山、戴顶山,村子简直就是处于锅底或盆地(底)。所以,周边望去,自然会有山峰(坡)、梯田、依山坡形成的树林等植被。

在村子的附近紫云峰又有如天梯一样的山坡地。紫云峰距县城东约50里,在荷叶与沙塘交界处的山峰高818.8米,系湘县域内第一高峰,峭壁秃顶,独有两巨石兀立其上。天气好时,站在山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九峰山,白石峰等高山,甚至可以隐约看到南岳祝融峰。据地仙介绍:这一众诸山都为附近的乡镇聚纳了许多灵气,周边百里要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达官贵人,就看谁家能占得先机,而待时机成熟,也就鸿福降临了。

据地仙分析:这是一块吉地,但是由于地处锅底,与周边相对处半径十里之中心,群丘(矮山)低峰环绕,此为一端,又有东南百里之南岳另一端相呼应,以接迎吸纳其溢出灵气。

地仙说,要在白杨坪这儿建一处总体布局呈半圆形,建筑群坐落在北半部,倚南半部为后山,自东西宅门至后山再建围墙的院落。使主体建筑群平面呈“凹”字型,坐两朝东才好,而不是常规的坐北朝南。共需占地需要35亩、建筑物约需8亩(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才行。

建成后,还要在门前挖一个差不多长方形的池塘,池塘两边是分置宅院的"东、西门"。建造的主楼要分为前后两进院,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主楼两侧应该是结构相同、位置对称的"东、西"跨院,各有两栋纵向排开的房屋。东跨院前面、东宅门之内建一栋独立的建筑,做粮仓。粮仓北侧放置牛栏。西宅门前的西侧,建书房,按照耕读之家配置建房,方会催生家业兴盛、人丁兴旺、辈出达官贵人。

(注:此处东、西方位词只为表述方便,并非实际上的东边或西边,而是相对坐向而讲的方位。真正的方位已是自北往西扭转了一个直角的)。

置地建造新宅白洋坪

记得棠兴村老屋那边,爷爷元吉将父亲与其他五个叔伯分家后,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父亲铺臣这支却是自己一人单传。好不容易娶妻生子,大儿子又没长成,虽是中年得子,但总觉老屋不发这支人。愁煞了一家老小,方下决心再度寻吉地迁移,不然哪里心甘?

曾竟希也与老爹商量要想办法改变才好。于是就去寻有德地仙,帮忙寻下周边哪里,可以寻到吉地,就购置到手造屋改迁。后来在地仙经过大半年的帮助指导,往西走四十里,才寻到了湘乡荷叶塘的白杨坪这儿,谈好合适的地价,赶紧购买到手,于是,就抓紧时间准备物料、破土动工兴建,终于在嘉庆十三年建成了新院落一一白洋坪(后于咸丰二年定名白玉堂)。

房子建好后,事情真的是顺利很多,玉屏的成长变化简直就是开了挂,不仅浪子回头,还越来越有出息了,也开始让两个儿子读书识字,看来这地仙眼光还可以。若在以往,哪会想到这玉屏会有这正形?也根本不可想象,可否能象个有家有子的父象。这不,刚刚迁到这新宅三年光景,大孙媳妇江氏又快临盆了,真的是令人喜庆。

曾竟希想着这些得意事,精神好了许多。又想起了建造这屋的细节,到如今还象昨天一样的清晰……老人家又要把这屋的布局与风水安排想了一遍……

特别清楚的记得:这白洋坪是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建,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建好,在65岁那年一家十口人从棠兴村搬迁居住这边来。

这新院落,是按这儿(湖南中部)的建筑样式(风格),用砖木结构,两屋两横,占地差不多35多亩(2万多平方米),光屋就建了8亩48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院子左侧的楼房有个槽门,和二层的书房相通(注:书房利见斋书塾堂,因《易经》中的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而得名。白玉堂正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居以勤俭为本",下联是"力田与孝弟同科",横批是"白玉堂"。这些都是后来曾国藩发迹后才有的名字)。

右边有一栋两层小仓库和一栋放置农具的房子,就是想盖一处突出耕读之家的院落。屋前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有活水进出。

白洋坪风水布局讲究

新院子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稻田。按地仙说法:来龙,是少祖龙,发源于稍远的庚酉面(西南)高嵋山,一路蜿蜒曲折,至亥壬方结坡而起,形成虎头山(父母山)的形状。之后,又张开两支龙,右支龙潜伏到新圩边结珠形成官帽山,也就是立山书寨后山。

官帽山的龙枝先被淹没,后在白洋坪吐出珍珠,形成土堆,老屋就在这里。头龙是新圩龙。龙的左支虎头山(父母山)潜入帐内,再到阴甲边吐珠形成观音山,观音山现在稻田中间。

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屋坐西朝东,就是考虑到地形地貌,占风水之利。厅堂,就是为了接受龙虎之气,吉水之气,收人之财而做的。

地仙说,新院子算是个风水的典范之作,根据山水地形的现状,巧妙布局的,甚至可以远吸聚纳南岳衡山之灵气,今后将催生达官贵人,将于三十年左右开始显现,若要院落运满顺转,必须好好营生,才会更加应时。但愿如此吧……

曾竟希顿觉心生希望

想起这屋,真的是对人好了点,但终究还不尽如人意,如果再多生养几个儿子就更好了。想当初在棠兴时,老大没养成,隔了好多年才又生了二儿子。到玉屏这里,生了两个儿子,好了一点。真的是新屋有用了?想到这儿,心里舒服了很多。再后来,儿子玉屏浪子回头,真的是金不换呐。小名叫兴文还真没叫错,这不孙子麟书也识文断字了。可就是科考不利,考了十多年了连个秀才也没中着……

曾竟希顿觉有点儿落寞……唉,如果是多些子孙,也不枉迁到湘乡这里了。

还好,这新院子差不多都是按地仙的说法建的,特别是二楼专门建了书房,也开始慢慢显灵了。希望子孙们读书识字,兴家立业,也象地仙说的一样,出达官贵人。虽说孙子考的不顺,毕竟是有了好的开头了。看来,当初下决心寻吉地、建新屋、搬新家,这家还真的是搬对了。

突然,一个激凌竟然醒了。原来是在梦境的思绪间,突然被房间乱窜的猫惊醒了。

狸花猫陪伴主人通灵性

自家养的黄色的狸花猫,叫小虎子,养的狗叫大虎子。小虎子已经8岁了,是从棠兴村的老屋那边带过来的,一向很乖巧,又聪明又灵光,很是讨人喜欢。听人讲猫的年龄差不多可以活到40年,它的一岁相当于人的5岁半左右。小虎子算是40来岁年纪,属于正当年,正是年富力强呢。

特别是这几年,自己的年龄大了,需要个伴,老婆子己走了七八年了(曾祖母彭氏,1803年去世),虽然儿孙孝顺听话,但如没这小虎子给自己解闷,真不知道一天天怎么过才开心呢(还好,在迁到白洋坪前也备好了百年之后的吉地,把婆娘先入土为安了)。怎么又想起了这些?难道是自己真的快到了大限之年了吗?只是一闪念,又看到小虎子调皮的蹦来蹦去的……

小虎子非常可爱,一身漂亮、厚实的皮毛,身体也很好,从没感觉到它害过什么病。既容易喂养,捕捉老鼠又十分在行。

小虎子是个男猫,性格很好,爱好运动、非常开朗,静时又非常安静。自己睡着的时候它基本上不会打搅,很通人性。它对老汉我也很依赖,晚上是一定要跟我睡一起才行,平时总是爬卧在我的枕头边睡觉。这小家伙就是有一点不好,睡着时的呼噜声有点大。不过还好,自己也早已习惯了。如果有时候听不到它的呼噜声,或者是呼噜声不一样了,自己反倒是睡不安稳了。

小虎子只喜欢跟着老头儿

记得有一次,孙子麟书把小虎子带他房里去捉捉鼠,晚上想顺便把它留下来。可是小虎子整晚就是不睡,一直在他房里跳来跳去不停的折腾,弄得他们小两口也不得安生。

麟书觉得可能是小虎子换了个环境不习惯安静不下来,就又只好把它送回到我这儿。结果,一回来就一下跳到枕头旁趴好,一会儿就听到了它的呼噜声。想想真的是乖巧可爱。平时又不大走太远,总是在眼前能看得到的地方活动。

小虎子的头长得非常圆,两只耳朵小小尖尖的,耳廓很深,估计是更便于听声音。它那非常大且明亮的眼睛很圆,稍稍倾斜,黄黄的简直就是透明的一样。鼻子是红色的,有黑色“描边”。四肢同尾巴一样,都是长度刚好的,约有两尺长短,非常合适,肌肉很强,力气很大……

喔,人老了,火力少了,特别是到了冬天,人就特别容易就怕冷。还好,有小虎子的陪伴,还可以取暖。它身上总是一直热烘烘的,如果把它贴在身上、手上、脚上,很是暖和、舒服。

不知今天是怎么了,小虎子却是少有的不听话,还不时的打搅人。哦,可不是咋的,它可能觉得这天气凉了,人坐在门里没上到床上睡觉,又打起了盹,怕是我着凉而提醒我呢,真是个懂事的生灵。一段时间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总是梦境连连的,唉,真的是老喽,老喽……曾竟希一边自言自语的唠叨着,一边琢磨着自己为什么总会是这样的。而且只要想到什么,又总喜欢这么"老喽,老喽"自嘲式的叨叨着。这小猫真懂事,是怕我着凉,让加件衣服呢。好,听小虎子的,加件衣吧……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7 08:53:58
(第一章,续前)

读书后生敬祖知冷热

刚刚穿上件衣服,就看到麒书扛着锄头进院里来,之后把农具放到右边的厢房里。然后,就过来给祖父竞希问安:"爷爷,天凉了,要多穿件衣服,别总坐在风口,怕着凉了。"

曾竟希手抚摸下巴上长得不算稠密、也不算太长,却有些全白的胡须,颤巍巍地说:"知道知道伢子,刚刚就是打盹了,还做梦呢。要不是小虎子提醒,定是会冻醒了。刚刚加了件衣服了……"

曾竟希边说边笑着。老头子只要一看到人就开心,尤其是喜欢人来人往的样子。那样,既热闹有人气,又是家庭兴旺的好气象。于是,又接着说:"你爹兴文呢(曾玉屏,小名兴文),一天都没见着了呢。"

"还在高楣山的坳里的田里呢,爹让我先回,看看您老人家有没有什么事,再收拾收拾书,晚上还要读《论语》呢。"

"哦,我没事,我没事。唉,我们曾家的人,身体都算不上强壮。就是你爹身体算好点,也不是那五大三粗的,告诉他也不要太累了,要多爱惜点身体才行。你们这些个人呢,还年轻,都不太懂得好好照顾身体。到老了,才会知道养好身体多重要,可到那时才想起爱惜身体,往往是啥都晚了。一提醒总是说,知道知道,要真的注意做了才是的。"

"知道了爷爷,我会提醒爹的。我也会注意的。"看到爷爷没有啥事儿,麟书边说着,边就去忙自己的事儿了。

爷孙之间的对话总是这样礼貌有加,尤其是孙子对爷爷的话更加尊敬、谨慎。这可是曾家的老规矩。真不错,儿孙们都坚持的好着咧。别说是现在,就是之前儿在玉屏还是浪荡子的时候,对老子、特别是对家族长辈都是懂得尊敬的,就是贪玩、不顾家。真没想到玉屏现在这么出息了,名望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看来,这家是搬对喽,这地仙算有真本事呢!可是,玉屏这小子就是不相信这些!我还是觉得地仙看吉地看得准!好多事儿都在慢慢验证着呢。改天,还是要与玉屏唠叨唠叨才好呢,别是这也不信、那也不信的。

富家子弟弃文不争气

说到这儿,曾竟希又不禁想起了往事……(唉,老喽老喽,人老就是爱唠叨,真的就是觉少梦多哟)。

还是在棠兴村的那时候,真的是愁死人了。老大没长多大就多病早去了,令人很是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哟,给人的打击好大。还好,一家人没有被这伤心事所压垮,仍然是勤勤恳恳的劳作,使得家里还是不缺吃喝的,与人家相比,仍然是过得去的。生活安稳了,就想让孩子们读书识字,所以就给玉屏取小名叫兴文,无非就是想兴家旺业,识文断字谋取功名。

可惜呀!人呀,由俭入奢易,富家难有上进子呀!

可这二子呀,总是不上正路,连《三字经》等蒙学都没读好,就坐不住了。就开始整日游手好闲、四处游逛。有时,还骑着高头大马,经常跑到百里外的湘潭街上乱逛!唉呀,真的是让人操碎了心呐!

这小子总是一天到晚不着家,基本上是每天早上,只有很早起来才能看得到他。如再稍不留神,就又不知这小子跑到哪里去了?唉,真的是一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真是个不让人不省心、难待见的主啊!

说起这曾玉屏来,在四周可是出了名的。在衡阳(棠兴村)那时就已算是小有名气的人了。自小就聪明、能干,好朋好友,对待朋友出手大方。虽说生活上吃喝有余,但也经不起这么败家呀。

按说,这样聪明的人,如果再能安下心来好好读书,说不定会取得什么功名呢。可这小子偏不,偏要与一帮人干一些不被人待见的事儿,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有时甚至是有点恶作剧式的痞子样。经常目中无人的率性而为,不但不听人劝告、想干啥干啥,还经常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划拳行令,喝酒、赌博,有时还去烟花之地喝花洒,听小曲(这在当时虽不是胡作非为之事,但毕竟有伤大雅、损害身心),唉。。。。。。

玉屏这人吧,也不是坏,心地还算是善良的,主要是年少轻狂、无知者无畏,甚至于顽皮的有些令人堪忧。

有一样,还真的像曾家的种:就是胆子大,好帮人,出手也阔绰,好象有点行侠仗义的作派,看到有难的人也主动伸手相助。可总是这样游手好闲的,再大的家业也会败光的呀!

想到这,曾竟希再也没有睡意了,真想马上就见到这小子,想要和他一起再回忆回忆这段日子。

现在好了,一心持家,整日忙于耕种养植,家境不断向好,想想都让人开心的。可,虽然浪子回头了,人一整天一整天的忙里忙外的料理家业,但也该注意点身体呀,别不知好歹的象拼命三郎一样才好。唉,年轻人呀,总是不到时候就不知道,身体好才是最金贵的。

人们常说,管孩子就是平时要多唠叨。虽然唠叨作用不大,但总是要管教管教的,才不失"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人呀,只要爹娘在,年龄再大也是个"孩子",就要有老人啰嗦才好。

浪荡子街上撒野被收拾

想当初,再话说这曾玉屏,年龄约三十出头,人也长的壮实,个头六尺有余,在当地算是高大之人,有着曾家差不多都有的高颧骨、三角眼,算棱角分明的长脸。虽算不上英俊,但也是一眼就可看出属于精明能干之人。

这不,曾玉屏又和一群狐朋狗友又在湘潭街上闲逛了。好像是感觉口渴了,就随手毫不顾忌地在经过一个梨摊时拿了个梨在身上蹭蹭就吃起来,完全无视别人的存在。心想,大爷我吃你个梨算什么,是给你面子呢,还怕爷付不起钱吗?!方圆几十里,谁个不知道,我曾星冈从来不欠别人的钱?!活脱脱的一副小霸王的模样。

没想到,今天这个卖梨的也不是善茬。样子五大三粗,面露凶光的站起来,一把将曾玉屏从马匹上扯下来,将他推倒在地,又踏上一脚,说道:"小子,今天还想吃霸王餐吗?"一帮狐朋狗友看此人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的,个个不敢出声,也不敢帮手,都悄悄的溜了。只剩下曾玉屏一个人,也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此人的对手,干脆就碰“瓷”耍赖,躺倒在地上不敢再出声了。还好卖梨人也觉得没吃大亏,就见好就收放过了曾玉屏。

大家都知道这曾玉屏平时牛气冲天,好像天下只有他最能最大,一直希望有人好好教训他一下,好让他知道天外天、人外有人,别总是觉得老子才是天下第一似的。

这时,一个当地很有名望的老者适从这时经过,终于看到了曾玉屏也有这种窝囊的时候,不觉脱口而出“无耻”、活该!并随之丢去鄙夷的眼色而去,让围观的人都觉得大为解气。

若在平时,曾玉屏听到无耻二字,或听闻乡民的嘲笑,也不会十分在意,差不多都是一闪而过了。可今天真的是丢人丢大了,被人从马匹身上扯下来、推倒在地、还踏上一脚,弄得灰头土脸的,又倒下这么久,还被人辱骂"无耻",哪里受过这样的污辱,对心理打击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对他的震动也是非常之大的!这与平时总想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光采有面、无人敢惹的情况完全相反!这怎么可以呢?男子汉大丈夫,最丢人的就是懦弱无刚!做人如果拖泥带水、不敢做敢为,哪还象个男人?!

“无耻”警醒玉屏浪子回头传佳话

老者的一顿"无耻"之斥,总在玉屏的耳朵边萦绕着挥之不去。酷爱面子的他只好低头默想,越想越觉没脸抬头看人。于是,下了个狠心的决定,一定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要做个令人尊敬的正经人物方可,否则誓不为人!接着,就快速起身,手牵马的僵绳,头也不抬的问:"谁人买马,便宜卖马!"他决心要把马卖掉,走路回家。并以此逼自己一把,以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有人应声后,将马匹比平时一半的价钱稍多一点儿的银两卖给了那人。曾玉屏收起银两,抬脚快步离开街市,步行100多里,走了将近五六个时辰,才回到了家里。虽然累的身体象是散了架,但这次狠心之做,却使他更加自信:只要决心去做,敢于克服困难,就可成事。男人当以刚强有志为要。

这偶然之事促成的浪子回头,让当地人竞相口口相传。对于此事,人们开始只以讥讽、怀疑的眼光看待,可当人们慢慢看到玉屏本人的坚持和他的家境越发的富有时,才逐步相信曾玉屏的话绝非戏言,也增强了对他本人的信任。并将此事逐步演变成一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成功故事教育子弟,一时传为佳话。

发愤早起勤耕善理家

世上事,有时真的很奇怪,想成的事往往费尽心机也未必能怎么样;若对某事不再抱希望了,却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出现期待的结果。曾玉屏浪子回头之事,也颇有点儿类似。虽有一定的偶然性,却实在与其聪明的头脑、顽强的个性有一定的联系……

再说曾竟希,差不多都快对玉屏放弃了,觉得今生真的是无望了,老大没成人,二子又这样,这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可最近,不知遇到了什么事,玉屏还真的象顿悟开挂了一样的,完全变了一个人。曾竟希开始并不知晓此事原委。如果早知有长者帮忙教育了他,还真得要前去感谢老人家才是。

曾竟希看到眼里,喜在心头,真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呀!苍天啊、大地啊,千万千万是真的浪子回头吧!

慢慢的,老头儿也真的相信浪子回头了。自此,曾玉屏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拼命地干活,曾家的家境也越来越殷实,很快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富户。可富是富了,但人丁却还是不兴旺。怎么办呢?

这些愁事儿,也被老父亲曾辅臣看在眼里,也发愁儿子的香火事。父子决定寻找有德有望的地仙帮忙,看看能不能寻到吉地。若是寻找到,就买下建屋搬迁,好让人丁兴旺起来,只有人丁兴旺的家庭才算是真正的兴旺了。到时候再让儿孙们读书识字,谋取功名,算是功德圆满了。

正可谓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曾玉屏的变化,正应验着这个事情的发展规律。

让我们看看知耻而后勇的曾玉屏都做了哪些事,使其个人与家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使家庭经济更加殷实。曾玉屏出生之时,家境大致属于中农。通过“自是终身未明而起”的艰苦奋斗,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始在白杨坪造屋,已在那里置有田地百余亩,算是上升为小地主阶层了,这个确实是在曾玉屏一代完成的,尤其是置地造屋、且是异地建屋搬迁之事,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其耗费之大对于一般的家庭是难以付诸行动的,何况又是建造达八亩的建筑群呢,确实不简单!

二是为家庭(族)子弟选定了耕读之家的奋斗方向。曾玉屏痛悉“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改邪归正"后,就自己负担起所有家业,让长子曾麟书从小就尽量脱离农耕之事,要一心刻苦读书,还不惜代价“令子孙出就名师"。尽管曾玉屏对后人的要求十分严厉,但曾麟书却到四十二岁时考了十七次才点算考了个秀才而中止功名之路。后又将坚定的科考之心转移到孙辈们身上,终于修成正果。这也不是一般常人能有的恒心与果敢、坚毅的长期行动。

三是培育了子孙们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曾玉屏经常训导子孙说:“君子居下,责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由于自身的经历,虽然年少时轻狂,但毕竟是开阔了眼界,有了一定的格局,识得不管是在高位还是底层,都要做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这又体现了曾玉屏的格局、见地,与湘潭街上的见识也有一定联系,确实开拓了他的眼界和见解。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创家训

曾玉屏对这个家族做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家训。

俗话说,惊醒浪子不易,浪子回头尤难!更难能可贵的是,惊醒的可是顽皮阔少曾玉屏!湘潭梦醒后,就全心学习农事,亲掘亲种亲收庄稼、自育自养自卖牲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样事情上又一次体现了曾家血脉里的倔强与不屈。这种置业方式在农耕社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财富积累手段。这下,使原本小富之家更加殷实(当年,已经65岁的曾竟希领全家十余口人从衡山的白果老家搬迁到湘乡荷叶乡白杨坪。曾玉屏34岁,曾麟书18岁)。

前文已介绍过这白杨坪,四周可却是山坡而地处盆地,为了便于耕作,曾星冈便与耕夫一起“凿石决垠”,平整土地,逐步将大、小丘改梯田;并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种栽技术,还喂猪养鱼,一年四季都不放松,家里就变得越来越富足,陆续将白洋坪的房屋建好。

曾星冈有头脑,不仅体现在家庭致富裕,还体现在相当多的事情上。当家里有了做其他事情的经济支撑后,也就开始热心于家族的祭祀事务,逐渐赢得族人的认可。再就是,只要发现有人遇到困难,就伸手帮助;尤其是族人中,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就毫不迟疑地帮助。在族人和四邻中威信越来越高,成为了当地少有的威望极高的人物。

在理家上,别看曾星冈读书不多,但天分高,虽然对于错过的时日无心求学而后悔不已,但并未影响他对理家兴家的热情,开始对自己日常所做进行思考、总结,从而提出了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等(本书后面会有专门章节详述),初步具备了曾氏家训的雏形。

殷殷之语,拳拳之心。

正是这种严格严谨的家庭环境,渐渐积聚了巨大的能量,逐步孕育出一个个震古烁今的历史巨人!

究竟育出什么人物,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7 16:26:56
笔者“武断”地以为:能读此书、且可读懂之人,必是有厚度之人!
决不是胡妄而言!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8 08:48:40
笔者时评:《瞭望塔:1840年代世界形势与大清帝国》

(改编自史家之言)

1840年代的世界形势与中华帝国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中进入近代社会的?

工业革命 英法崛起

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始海盗式掠夺、直接搜刮、贩卖奴隶、走私鸦片,以及发动殖民战争、争夺海上霸权等暴力掠夺手段,从亚洲、非洲、美洲掠夺大量财富,完成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事实证明,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是伴随着对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掠夺发展起来的。

一边是资本主义国家,愈来愈富有,另一边是被掠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愈来愈贫穷,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世界财富分布图。

恃强凌弱 殖民掠夺

至1820年代,英国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总额50%,原煤产量占世界70%。

从国际的环境讲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这种世界形势的必然产物,往后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新的事变,也是以这个形势为背景一幕一幕地展开的。

在1830年代,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或宗主国是英、法等国。整个印度几乎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资本霸权 列强撕咬

英国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军人,一部分也是从印度派出的。新西兰,也在1839年接受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约略统计,19世纪前期,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领土为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1830年代,法国在中南半岛上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占领越南,侵略中国,成为法国殖民者的最终目的。

19世纪中叶,美国崛起,也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18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日德侵华 肆意践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此后,德国和日本也加入对华侵略国行列。

在这个时期,独立国家中,最大的就是处在亚洲东部的中国,统治中国的是清朝皇帝。清朝立国200年,已经进入自己的晚期。

世界上完全没有被殖民者践踏的大片土地除了非洲荒漠的腹地外,就是中国了。

自此,中华民族坠入了任人欺凌、随意宰割的苦难深渊。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8 08:52:23
洋光雨露解读曾国藩




中国半个圣人    晚清中兴名臣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为官为政为相一完人

桐城派文学传承者和改造者、湘乡派文学创立者、汉学与宋学矛盾调和者、湖湘文化充实完善者、晚清理学大家、中国古文化之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中国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之守道者与“掘墓人”!

关注洋光雨露,阅读长篇连载《不一样的曾国藩  卫道救时》,一起走近不一样的曾国藩!




关注洋光雨露,阅读长篇连载《不一样的曾国藩 卫道救时》,一起走近不一样的曾国藩!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8 21:35:16
嗯嗯。所言极是!
你确实有见地之人!点赞!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9 09:37:06
不一样的曾国藩(42)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四)

道光帝继位成疑

七月二十九日,旻宁接到懿旨后,简直是感动极了,跪在地上磕头,泪流双面地感谢皇太后的恩典,并复奏皇太后说:

”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喻……谨将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

道光帝的这道谕旨意思是说,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799年5月14日)7点多,嘉庆帝快进入昏迷状态的时候,召集了他和众大臣,当面开启鐍匣,宣读就确定他为皇太子的决定。众大臣也恳请他不要辜负嘉庆帝的决定,他再三谦让推迟。后来又接到母后的任命决定,自己感恩流泪。现在,就将传位诏书和鐍匣一起,送往北京给皇太后验看。

另外,《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还有如下记载:二十六日,“命内务府大臣和世泰,带领首领太监人等,驰驿前赴圆明园。”

二十七日,“谕内阁,朕缵承大统,母后应尊为皇太后。……”本日,“又谕,著派吉伦泰,带领太监二名,驰驿回京至圆明园,著苏楞额、阿克当阿,传知总管太监,奏明皇太后。令吉伦泰面叩请安。”

而从这里可以看出,嘉庆帝临死时没有来得及当面任命新皇帝,也没有找到传位诏书,而是先斩后奏的方式,先继位而后才找那鐍匣诏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没有找到。于是想到了皇太后这招棋,于是就出现了:旻宁令吉伦泰与皇太后当面请安这一戏剧性的周折。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有谕旨就可以说明继位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当面向皇太后请安了,既然出现当面向皇太后请安,那么,这其中必然有不能写出来的秘密,不写出来就只能口述传达。

那么,什么样的秘密只能口述传达呢?那就只有一件事情:拜求皇太后写一道懿旨来直接任命旻宁当皇帝。也就是说,假如最后也没有找到传位诏书,或者找到的传位诏书上写的不是让旻宁当皇帝,那么此时的旻宁不仅生米已经做成熟饭当了皇帝,而且还可以借助皇太后的威信作为法律依据,证明自己当皇帝是合理合法的,或将找到的写有自己名字的招数再次拿出来,或将并没有写有自己名字的传位诏书销毁,或者利用这延长了的时间空隙,造出一份假的传位诏书来,这一却都是很有可能的。

皇太后知道旻宁没有找到诏书,而且也已经成功继位,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下了道前面所说的那个任命懿旨。要知道,清朝制度并没有赋予太后立皇帝的权力。而皇太后所下达的那道任命继位诏书,已经违背了清朝祖制中的“后妃不能干预朝政”的家法。干预皇位继承,其实质是对皇权的侵越。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当然了,只要皇帝不追究,朝臣是不敢胡言乱语的,因为这关系到新皇帝的地位问题,而对于新皇帝来说,皇太后所下的任命诏书,对自己继承皇位这件事情来说,真是太有利了,于是,他就表现出只有尊捧的理由,没有追究的道理。

不过,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那道任命懿旨无意中告诉我们,嘉庆皇帝临终前召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立旻宁为皇太子,然后旻宁继位的这件事情,肯定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其理由有四个:

其一、如果是看鐍匣才能继位的话,旻宁就不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后就继位当皇帝。因为按理说放有传位诏书的鐍匣应该放在北京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或者雍正帝曾藏过传位诏书鐍匣的圆明园。

其二、据记载,嘉庆帝临死时,已经神志不清,不能言语了,不可能还召集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

其三、既然有鐍匣在身边作为旻宁继承皇位的法律依据,那么,皇太后就没有必要下那道任命懿旨,因为在下懿旨之前,也就是嘉庆帝死后的第二天,已经有准确的记载说明旻宁派人回到北京,皇太后应该知道嘉庆帝已死的消息,除非说明没有鐍匣,而先瞒着皇太后偷偷在北京寻找鐍匣。最后看要瞒不住了,才告诉皇太后,由皇太后出面下任命懿旨。

其四、那道被视为神圣的具有法律依据的、能证明旻宁是合法继位的传位诏书和鐍匣,现在也没有人见过(未完待续)。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19 22:51:50
@宣娇2018 17楼 2022-04-19 22:09:00

支持佳作
—————————————————
谢谢鼓励!会用心研究,潜心创作!回馈大家,支持厚爱!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21 08:53:26
不一样的曾国藩(44)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六)

道光帝继位成疑

这里是很值得人怀疑和思考的。于是,有人这样解释,那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旻宁才有资格和能力当皇帝,并当好这个皇帝。起码他作为宗室代表是这么认为的。并且只有确定国家新君主,才能给老皇帝发丧:告知天下臣民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已经继位。因为皇帝代表一个国家,皇帝丧是国家大丧,是一个国家和政府最大的事情。

至于鐍匣为什么没有藏在北京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而是被嘉庆帝随身携带,有人这样解释:雍正帝所创建的秘密立储制,在乾隆朝发生了改变,即乾隆帝在第二次秘密立储的时候,将鐍匣的存放地点从“正大光明”匾后改为“随身携带”。因为雍正帝所立的秘密立储制,是书写两道相同的传位诏书,一道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一道则随身携带。乾隆帝经过实际情况,将之加以改进,去掉了那道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诏书,认为那是多余的一道手续,还是将传位诏书随身携带更为安全、更为有效。于是,嘉庆帝只是遵循皇考乾隆帝的做法,也将自己的传位诏书随身携带,以备不虞之用。果真这样的话,那么,鐍匣没有存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就有了根据,在嘉庆帝身边太监身上找到那个装有传位诏书的小金盒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找到的那个小金盒和里面的传位诏书,也很可能就是真的。

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雍正帝立储君乾隆帝时,是写了两分相同的传位诏书,一份就是公开宣称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另一份则藏于自己经常居住的圆明园。所以《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中才会出现旻宁在承德找不到传位诏书,两次派人到北京圆明园的记载。

《清史稿·宗室禧恩传》的记载,其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旻宁在登基大典举行完的第10天,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初七日(1820年10月13日),道光就抓住了嘉庆帝“遗诏事件”,以此大做文章将曾对他继位犹豫的两个主要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赶出了军机处,并降了四级,对军机处的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处行走。

原来,按照惯例,每位皇帝驾崩后,都要以他的名义发布一道“遗诏”,以示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期望。说是嘉庆帝的“遗诏”,实际上是新皇帝命军机大臣以先皇的口吻拟定的。而军机大臣在拟写嘉庆帝遗诏的时候,由于大意,则出现了致命的疏漏。将遗诏中的部分内容,错写成了这样的文字: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热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很显然,这是模仿嘉庆帝口气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帝王死在外面,历来有之,何况避暑山庄是(先皇)每年都会来的行围打猎的地方,并且我的皇父乾隆帝还是在避暑山庄降生的呢,因此,我死在这里,没有什么遗憾的。原先清政府一直把乾隆帝出生地点说成是在北京的雍和宫,而此次作为最重要的官方布告天下的告示,则前后矛盾,把乾隆帝出生地点写错,很显然,这是不能容忍的也不应该发生的常识性错误。为什么遗诏没有全面重新撰写,据分析,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当时遗诏发布后是被追回收缴上来的,不能再做大的改动,只能在局部有一些点小的改动,于是才出现了现在遗诏的加点部分的样子。

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热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复何憾。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21 14:31:56
谢谢支持,感谢鼓励!一定努力!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21 19:43:34
第二章

梦蟒入宅宽一生 顽疾奇痒伴终身

话接上节,这家庭环境究竟培育出什么人物,本书以后会大量记述。因不属本节内容,先按下不说,待时机合适时再叙。

再接着说曾玉屏,犹如老父曾竟希当时对自己年轻时一样,曾玉屏对儿子的表现也大失所望,却并未表现岀来对儿子的责怪,而是一味地严格要求、不停的鼓励,希望儿子不要丧失了读书的信心。

儿子曾麟书尽管读书缺少灵气,但无论怎样,麟书也算是认识了一些字、读了一些圣贤书,也并未象自己之前的那个浪荡样,怎么说也是个听话且走正道的孝顺儿子。忙时田里帮忙,闲时雨时就埋头读书。虽然是连考了快二十年了,也没中个秀才什么的壮大门楣,可令人欣慰的是,家族毕竟是按自己的愿望开始真正走上了"晴耕雨读"(半耕半读)的耕读之路。

醉心耕读勤奋刻苦却难酬祖愿

有历史人文学者统计过,在近5000年的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农家从刚刚路脚算起,要成就一个科举入仕的朝廷命官平均需要约100-120年时间的不间断奋斗,也就是说差不多需要五、六代人的连续性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也大致算一下曾国藩氏的成长周期。假如从棠兴村迁入白杨坪的竟希公(始迁)算起,用了不到100年,曾家算是比较发奋、比较幸运的了,只用了91年的时间,成就了一代名臣(曾竟希出生于1743年的乾隆年间,至曾国藩23岁中进士的1834年,91年),是十分稀少的了。

现在,再回头看看曾玉屏的宝贝儿子----曾麟书(谱名毓济,字竹亭,生卒1790-1857),曾玉屏长子,为乡间私塾教师,历经17次童试,终在43岁时中秀才(通过院试),育有五子四女。这人资质确实不行,所以科举功名之路走的既不顺也不远,虽然没能实现祖父兴文旺家谋取功名的愿望,但至少比没读多少书,差不多象文盲一样的曾玉屏算是上了一层楼了(当然,见识、魄力、能力及格局与乃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儿子曾麟书也觉得未酬祖愿,但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既然科考之路不顺,那就当私塾先生吧,从此一边教书一边科考。还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好传统,且要矢志不渝:如果自己的儿子资质还不行,那就孙子上,一定世世代代努力下去,直到成功!

家境日盛竟希公满心欢喜

嘉庆十六年,年已67岁的曾竟希觉得,现在儿子浪子回头后,儿孙满堂,家境日兴,半耕半读,也出了识文断字的人,今生算是圆满了。只是近年来总是梦多,只要一坐下来不一会儿就会昏昏沉沉的,似梦非梦。晚上也是。这不,到了冬天了,吃过晚饭只要一上床躺下,小虎子就马上偎过来暖暖和和的,不时就进入了梦乡。

原来闹心的二儿子曾玉屏浪子回头,真真的是金不换!湘乡受辱之后,性情归正,一路狂奔,持家理业,蒸蒸日上,受到四邻八乡刮目相看,老头儿的心里呀,别提多滋润了。想着想着,就用手轻轻抚着细长的山羊胡须,情不自禁的眉笑眼开。

自棠兴村迁来,就慢慢兴建了白洋坪,自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入住。后又继续建设,共有48间房子,6个天井,2个花圃,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颇为壮观,无论怎样说都算是个富足人家了(作者注:自那时至今,白玉堂的模样变了许多,宅院四周的石砌围墙被拆除,石槽门和右边房屋被拆掉,惟有左槽门和左边横房仍保持原貌,曾麟书所写的“芳迈群妍”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辨)。

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古老的皂荚树,老树上有一根像巨蟒一样的紫藤,当地百姓称之为“蟒蛇藤”。曾竟希最是喜爱这紫藤,尤其是这形如蟒龙(蛇)样的缠绕状,肯定预示着家运的昌盛吉兆,每每有空时总喜欢精心修剪与抚摸(注:后至咸丰九年时,曾氏家族分家,白玉堂分给了其叔父曾高轩,因其叔父膝下无儿,曾国藩六弟曾国华过继叔父,白玉堂从此成为了曾国华的宅园,此是后话)。

曾竟希看到家境日益兴盛,想到孙子曾麟书,也真的是"兴文"了,就十分的开心,这伢子虽然天资一般,但也争气,更有股倔犟劲,让人挺喜欢的。这不,一直坚持读书科考,考了近二十年了,还没考中。虽如此,家里也出了个文化人呀。在这点上,要说还是二子玉屏明白,无论如何也咬着牙要让儿孙们读书,而且还很坚持。真不错,是我曾家的种,有志气!

曾竟希夜梦蟒蛇入宅孙媳生子

话说时间来到了嘉庆朝十六年(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日(11月26日)这天,在这季节,虽是在湖南,也渐渐入冬,天气正慢慢的转凉,就是壮年人一到下午和晚上都要多着件衣物才好,何况是年已67岁的老人呢。

这晚,曾竟希晚饭后早早的上床,小虎子也如往常一样依偎在他枕边。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所处的时节,既没有电,更谈不上电灯电器什么的。乡下人,特别是没多少文化的人,也不可能有什么娱乐节目可以互动娱乐,唯有的节目就是造人以传宗接代,尽早搞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帽子,否则,就很难在人前立足了。

正如近些年的往常一样,曾竟希差不多每晚都有梦境,今晚又是这样。

曾竟希梦见自己也象往常一样在院中抚摸紫藤,突然觉得一阵冷风从半空中吹来,隐约感觉到一条状如碗口粗、长约一两丈的大蟒自空中向东厢房里飞去,接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传了出来……曾竟希也被这一幕惊醒,正惊刹间,听到家人一边小跑着进来,一边兴奋的用湖南乡下话叫喊着:太爷爷,生了,生了,是个伢崽子!是个伢崽子!

在传统社会里,即便是现在,特别是在农村里,也仍然有着公公(有些地方称为家公)不进儿媳(后辈女眷)房屋的习俗。如果不是下人将婴儿抱将过来,曾竟希是不能马上见到的。这时,在依稀的灯光中,看到婴儿四方额头,两只小眼睛还没有睁开。越看越觉得与自己梦里看到的情境越相似。这时,小伢崽伸出舌头舔食嘴唇,一伸一缩地蠕动,简直就是梦里巨蟒不停吞吐蛇信子的情景!

看到这种场景越发激动,就又想起清晰的梦境来:在梦乡里,忽然看到云雾缭绕,渐渐从半空的云雾中飘移过来一条花色大蟒蛇,足足有一尺粗细。只看到这条蟒蛇蜷曲身子扭转着下行,团团祥云围绕,在白洋坪上方先盘旋一周,眼看着落在院子里却并未着地,身上斑斓的鳞甲闪烁发光,还将巴斗大的脑袋伸进房门,两只眼睛绿莹莹的仿佛小灯笼,长长的信子一伸一缩不住颤动,还清楚的听到嘶嘶的声音。这么大一条蟒蛇进屋,如何是好?

一声惊叫,曾竟希猛地翻身,才明白刚才看到的情境原来是在梦中,并由此吓出一身冷汗。这下也就睡意全无了。正准备披衣起床,赶上下人抱着孩子跑过来。掌了灯才看清了孩子,煞是可爱。又吩咐下人赶紧把孩子送回原来房间,随即也跟着出了房门。

出了堂屋,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庭院里也被如同白昼的月光照得有些明亮。曾竞希一边扣纽扣,一边在庭院踱步。此时,他还隐约看到庭院里有条大蟒蛇似在蠕动。于是再度睁大昏花的老眼定睛一看,原来是月光照射的一道长长的阴影,随自己踱步时跟随晃动,于是又不禁哑然失笑。说话间,又一阵凉风袭来,院里的紫藤被风一吹,叶片发出唰唰的声响;风稍大点时,吹动叶子带动树藤枝条摇动,如不熟悉院子里的情况,还真的以为是蟒蛇长身摇动般飘浮摇曳。仔细看,才发觉是藤影落在庭院地上一晃一晃的;如不仔细看,可不是就象蟒蛇不停游动咋滴?曾竟希暗笑,自己简直是被喜事冲昏了头脑了。

“呜哇——呜哇一一”一声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白洋坪的宁静。

曾竟希听到孩子如此大声的啼哭,瞬间感动:孙媳妇这一生伢崽呀,自家可就是四世同堂了。四世同堂,可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的模样呀。刚刚,又梦见大蟒蛇进屋,还在庭院里游动,这种种迹象分明就是上天预示的吉兆呀。虽说是也明白那是蟒藤的影子,可是他就是觉得,这孩子是应梦而生的!这些,绝对是不寻常的吉兆!这,难道真应验了地仙所说的,我家就是那个可以借到南岳的灵气聚集,孕育奇迹要出达官贵人的人家?!

想到这儿,又不由得有点儿要责怪玉屏,心想:玉屏这小子就是不信这些。不行,要赶紧去叮嘱他不要乱说。就是他自己不相信也不能乱说。要不,就会坏了地仙的布局,那可不得了呢。

于是,他觉得要尽快安排好家里这一切才放心。每个人都要讲一声才是,不能让他们因为不懂得而坏了大事儿……

于是就三步并作两步,朝孙媳妇的住房那边走去。可转念一想,马上又停住,立在门外,稍大点声音叫女眷,并让她们安排好照顾孙媳妇的人,其他人都过来堂屋,说有事要和大家讲。

紧叮嘱家人要个个笃信天命

曾竟希总觉得大家动作慢,于是又稍大点声喊到:“快把大家都叫过来,到堂屋里来,我有事给大家伙儿讲。快点!动作快点儿”他生怕大家动作慢,就来不及安排一样的了,又再次催促家人。

一边等着大家过来,一边自言自语的说:“祖宗保佑啊!老天爷保佑啊!”

曾竟希一边叨唠着,一边回到堂屋,终是忍不住开心大笑。到堂屋里,赶紧手忙脚乱点上三支香、两支大红蜡烛,恭恭敬敬给神龛上的曾家列祖列宗磕头。正说话间,其他人差不多都来到了。不仅如此,儿媳妇王氏还把曾孙儿一起抱了过来。

曾竟希这下有点儿慌了,忙说道:“你们怎么一下全过来了,不留个人照顾孙媳妇怎么行呢?”好似孙媳妇是个大功臣一样的,必须要好好保护好。就忍不住地责怪人。王氏说:“知道了太老爷,已经安排人照顾孩子他娘了。”这下,曾竞希才算把心放进了肚子里。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媳妇王氏抱着襁褓,紧跟着玉屏呀、孙子麟书呀,还有几个下人,齐刷刷站在堂屋里。

“给祖宗磕头!向祖宗报喜!”曾竟希的声音里充满喜悦,也透出威严。于是,一大家子也学着老头儿给祖宗磕头。

之后,又将襁褓递给他眼前。

亮堂堂的烛光下,曾竟希睁大眼睛看着刚出生的曾孙子。他轻轻揭开襁褓,看到曾孙子身上闪出斑斓的粉红光泽,跟自己梦里看到巨蟒的鳞甲光泽一模一样;四方额头,两只小眼睛还没有睁开,似乎透出莹光,跟自己梦里看到的也很相似。就在这时,小伢崽伸出舌头舔嘴唇,一伸一缩的,完全就是梦里巨蟒吐信子的情景!

“伢崽饿了,快抱给孙媳妇喂奶!麟书,和你爹一起过来,我有话说。”曾竟希让人把襁褓抱去。下人接过,又递给王氏。王氏乐滋滋的,转身朝儿媳妇房子那边去了。

不一会,王氏又一路小跑似的赶过堂屋这边来,恭恭敬敬和大家伙站在堂屋里听老爷子说事儿。曾星冈从爹爹脸上看到平时少有的郑重的神情,就知道肯定有极其重要的事情,于是就目不转睛看着老爹。

“你们听着,这伢崽生来有异象,是大有来历的!”曾竟希一脸肃然,一字一顿。所有人的眼光落在曾竞希脸上身上,一个个也面色凝重的听着。

“你们听好了,如果不是大事情,我不会把你们都叫过来的。”曾竟希干咳一声,“刚才,我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条大蟒蛇进了咱们的家,后又进了麒书他们的屋。进屋前,还在庭院里看到大蟒蛇漂游。刚好就在这时候,听到了这伢崽的哭声。我梦见的和看到的一模一样,这伢崽分明就是巨蟒投胎到我们家,这是难得的祥瑞!”

巨蟒投胎?祥瑞?一家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大声出气,又分明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快,又感觉到彼此发出的呼吸声也越来越粗了。

伢崽就是巨蟒投的胎

曾家从江西迁到湘乡几百年了,祖祖辈辈忙于农事,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庄稼过日子,靠着精打细算积攒家业,好不容易走到今天这富足模样,也算是烧了高香了。

特别是搬来白杨坪前后,日子也越过越好,但还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祥瑞呢。他们平时也作梦,但梦见的重来都不是这般梦境呀!众人听老爷子这么说,真的是让人心情激动呢!梦见巨蟒、入院、进屋,偏偏,这伢崽又同时出生!这么巧,可不就是象他老人家说的,这伢崽就是巨蟒转世投的胎。

“爹,人们常说,见蛇不打三分罪,可见蛇是有害的畜生。您梦见巨蟒,这伢崽就生出来了,怎么会是祥瑞呢?”曾玉屏立刻说出自己的担忧。

曾竟希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正准备按住他不让他出声,怕他又什么都不相信而乱说,这不,稍慢一点儿,就说了不信的话来。于是,他连忙制止他:"兴文,别乱说!"还用眼睛瞪着他,生怕他又说个不停。曾玉屏一看爹这么着急上火的阻止他说话,尽管没被爹说服相信这祥瑞,但怕气着爹,又是儿媳生孩子的大喜日子,心想:就别再出声给大家不合时宜的添堵了,就没再出声,也把头低下来,听听老爷子再说什么吧。

曾竟希看到制止玉屏后效果不错,就没再生气,还是沉浸在刚刚的情境中,就继续笑着说:“老头子我活到快七十岁,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肯定是知道好坏吉凶!你们呀,给我听好了,整天想着发家,想着子孙求功名,是好事。但是呢,你们大家毕竟是读书少、缺见识,老头子再指点一下你们。我问你们,晓得唐朝的郭子仪吗?”

大家都摇头,虽然曾玉屏、曾麟书知道,但此时也不宜插话,尤其是玉屏再也不敢出声了。曾竟希见状,就看向麟书,好象让他回答一样。曾麟书毕竟是读过书,这个还是知道的,但看到爷爷有意问他一样的,就又看了看老爹,别是自己说了什么弄的爹很尴尬。玉屏也知麟书的意思是在征求自己的意见,看他能不能回应爷爷的问话。玉屏觉得自己刚刚开口被怼了,肯定不宜再出声,就回看着麟书,也有点鼓励他说话的意思。麟书见状,就回答爷爷说:“郭子仪是唐朝兵马大元帅,儿子是驸马爷,号称天下大臣第一家,满门的荣华富贵。”

曾竟希点点头:“嗯,看来还是要读书啊!多读书,才会有见识。玉屏要求孩子们多读书是对的,老人们再辛苦,也是希望子孙们长出息。"

他有意这么说,也是想给儿子挽回些面子。这一下子,气氛缓和了不少,玉屏的情绪马上也就不一样了。

接着,老头子又问:"那,爷爷再问你,郭子仪出生的时候,你知道他的爷爷作了什么梦,你晓得吗?”

“郭子仪出生的时候,他爷爷作了什么梦?难道……也梦见巨蟒?”麟书本来就是个老实本分人,正要摇头,但听爷爷这么说,也突然灵机一动觉得,难道这么巧?没说话,但把眼神传给了爷爷。

曾竟希捻着山羊胡子,露出开心的笑容:“正是!就在郭子仪出生的那同一天的夜里,他爷爷也梦见巨蟒进屋。郭子仪出世时有了祥瑞,才有后来的出将入相,满门荣华富贵呐!”一家人显然是被曾竟希的一番话感染了,个个都激动起来,还想听太爷说出更多的故事出来。

“如果梦见龙虎,说是祥瑞,我倒还相信。梦见一条蛇也是祥瑞,我不信了。”曾星冈平素就不相信和尚道士,甚至也不相信医药。所以,听老爹这么说,虽然不相信也不敢大声否认或疑问了,只是小声的咕哝道。可今天也是怪了,老头平日里差不多耳聋眼花的了,今天,连这么小的声音都被老头听到的仔仔细细,难道真的是天意?!连曾玉屏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平时所为了。

曾玉屏之前在湘潭城里看过很多戏,知道刘邦的母亲梦见和赤龙相交,才有了刘邦的真龙天子;后来的新朝王莽也是说成巨蟒投胎的,也歪歪扭扭篡了朝,虽没得好死,但毕竟是做了皇帝。再后来唐朝的薛仁贵梦见白虎投胎,成为虎将。虽然这样多的传说、折子戏,可那毕竟是戏,而不是真实的。

到如今,连自己的爹爹都说梦见了蟒蛇进宅入屋,还说是祥瑞。而他自己一点感觉没有,也没看到什么,还是不肯信。但也确实不愿坏了刚刚缓和的气氛了。

曾竟希知道儿子是个犟脾气,平时也不信这些的,刚刚又被怼了一次。经过自己说和,大家少了尴尬,可这小子又在疑问了。好在今天大喜日子,老子心情好。于是,曾竟希又耐心解释说:"只要是异人降生,必有异象。如果梦见毒蛇,当然是凶兆;但蟒蛇不同,它是蛇中之王,仅仅次于龙,所以郭子仪能出将入相。

我们曾家从江西迁到湘乡七、八百年了,历代祖先行善积德,后人必定会有好报。所以,才有我梦见巨蟒进屋,就是老天爷要告诉我们,这伢崽同时生出来,就是巨蟒转世投胎无疑!你们一定要好好看护、养育,这孙儿将来定成大器!"

“如果他真能像郭子仪那样,我们家就风光啦!”曾星冈为哄老爹开心就附和道,似乎是自己也不得不多信了几分。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21 19:44:15

(第二章续)

新生婴儿取名叫"宽一"

曾竟希见儿子转了口风,心里格外高兴:“你们好好记住,这伢崽是大有来历的,光宗耀祖的希望,全靠他了。从今往后,你们要好好关照,督促他铆劲读书!还有,白洋坪(玉堂)后面山坡上、还有家里的这些蟒藤,要筑篱笆好好保护,不能让人再到那里去砍柴放牛,更不能让人损坏!”

“好的,我们都记住了!”一家子异口同声的答应。

曾竟希这才高兴的点点头,又对着孙子说:“麟书,你如今也当爹了,家里数你读书多,好好想想给儿子取个好名字。”

麟书抠抠脑门,搜肠刮肚好一阵,总算想好了:乳名宽一。

“这名字好啊!”曾星冈呵呵一笑,“这伢崽是头孙,他一落地,我就宽心了,叫‘宽一’好!”

老太爷也说:"那就叫宽一"!

麟书脑子里还是轰轰的响:难道爷爷真的梦见了巨蟒?这伢崽真的会像郭子仪那样出将入相?

曾竟希高兴的双手一拍,说道:"好,就叫小宽一"。自此,曾家的这个叫宽一的孩子就是蟒蛇投胎的故事悄然在周边传开了……

蟒蛇转世投胎之说又相传

如果仅这一个说法似乎太偶然,还有另一个说法又一次强化了小宽一就是来自于蟒蛇的投胎转世。

一年夏天,也就是在小宽一差不多刚刚会走路的样子,如果一起走路还要让娘抱的年龄。他母亲江氏带他与姐姐一起去到外婆家,返回时经过一条小河。当时江氏正抱着小宽一慢慢行走。

江氏本是小脚女人,自然行走不太方便,更是赶不上在前面奔跑的小女孩,怕小女孩离河边太近不小心滑落到河里。也是奇了怪了,越是担心什么越来什么,正想提醒女儿小心点儿,结果自己没看清路面,突然被地上的凸起的小石头绊了一下,脚未站稳,一下子半跪到地上,手上的孩子也被摔出老远,一下子滚入了小河里。

这下,可把江氏吓得是魂飞魄散,这怎么了得?!江氏象疯了一样的往前爬去,手也向前伸出老远,好象只要自己伸出手就可以抓到孩子一样的……

就这样,边爬边声嘶力竭的大声喊叫:“宽一宽一啊,快点往回游,快点往回游!”

一边惊恐万状,一边又想呼唤别人帮忙救孩子,一边又担心女儿国兰见弟弟掉进水里惊慌再出意外,简直是心都快跳出来了!

又慌忙安抚国兰:"国兰国兰,好女儿不害怕,有娘在呢。你先别动,先坐在地上哪儿也不要去。弟弟有娘去救他出来。"

国兰也才比弟弟大三岁,也就是个四岁多一点的女孩子,说懂事吧也懂事听话,如果说已是十分懂事了也不见得。但,那天好象又特别的懂事,回娘道:"娘,我知道了。我不怕。你也不要怕,弟弟会没事儿的。"

"啍!弟弟会没事儿的"!江氏自言自语地重复着国兰的话。心想:"小孩子家的懂什么?都这么危险了,还说没事儿,说话这么轻巧,还不知道娘快担心死、快急死了!"但,又不能责怪一个才四岁的孩子呀!

此时,焦急万分的江氏真希望有人搭手相救,可是,这河周边哪里有什么人呐?只有她们母子三人“孤零零"地在一起,全指望当娘的一个人!不但如此,还担心顾了这个而顾不了那个呢!

说话间,正准备自己下到水里去捞小宽一。结果一扭头,看见小宽一正在不远处的河水里,一点儿也不慌张,正用一支胳膊抱着一根漂浮在水面上的又长又粗的木头,一边还轻松的笑着叫姐姐国兰呢……

"姐姐,好好玩哩,好好玩哩……你要不要下来一起呀,好凉爽好舒服哩……"一副完全是"白天不知夜的黑"的模样!娘都被吓成那个样子了,还一点知觉也没有,也不管大人们是怎样担心的,还轻巧的开玩笑呢,真让人哭笑不得!这不,姐弟俩完全一副没事儿人一样的轻轻松松对话呢。

江氏不知是慌张、还是惊恐,或是担心,又或是气愤,感觉到眼睛都充斥着泪水,弄得眼睛花花的,完全不能看清楚眼前的一切了,变得更加焦燥。正六神无主间,再抬头看小宽一时,却看到宽一哪里是抱的木头?!分明是一条大人胳膊粗的深暗青花色的蟒蛇啊,正托着宽一游向河岸边,小宽一也笑咪咪的完全象是很享受的样子,看着岸上的娘和姐姐正开心的笑呢。江氏再回头看国兰时,见他们姐弟两个人正在轻松的说话呢,也难怪国兰说不怕,原来他们真的是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呢。

今天这是怎么了?刚刚还在惊恐愤怒交加的江氏也被这一幕弄糊涂了,也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就赶紧揉揉眼睛,用衣角把眼泪擦试干净,再睁眼相看时,小宽一已经在河岸上了,而且衣服也没有湿的痕迹,正与姐姐拉手转圈跳着玩呢。河里也不见有蟒蛇,更不见什么粗木头存在,河水也象往常一样的平静……

江氏看到这一幕,完全是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切。这还没缓过神来,就看到曾麟书正前来迎接他们母子回家呢。

于是夫妻二人,一人抱一个孩子往回走。江氏边走,边将刚刚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与丈夫听,曾麟书也深信不疑的说:"竞希公不是早就说了宽一是蟒蛇投胎?他当然是不怕水了,哪个蟒蛇不喜欢水呢?咱们家的小宽一铁定就是蟒蛇转世,今后必定成就大事的"。

听丈夫这么一说,江氏就更加笃信了这一说法。他们回到家里,又把发生的事向家人说了一遍,立在旁边的国兰也连连点头。全家上下听的先是个个惊恐万状、接看揪心,而后又欣喜若狂似的高兴,纷纷点头称是,并禁不住的说,看来曾家从此以后,肯定是要行大运、出大人物,兴旺发达了……

这故事又经大家绘声绘色口口相传,宽一就是蟒蛇转世也为人所深信不疑。传播开来后,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一样的了……

说实话,这个故事只有曾母江氏一个成年人目睹了,虽说也有国兰在,可她毕竟是个似懂非懂的孩子,向她求证时也点头称是,就更加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虽然这神话故事听起来,都似有杜撰的成分,但这一经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传播广度和可信度也就越来越高。不仅如此,就连曾氏自己也开始“配合”起来,大概这与其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感触也有莫大的关系。

不知消息怎么传的那么快,宽一落水的事不到一两天的时间,也被家在160多里外的衡山县萱洲铺的外婆家的人全都知道了。开始一听到落水先是一惊,后就开心大笑了,接着充满了期待。

惊的是:那天只是宽一他们娘仨在一起,如果还有个曾家的成年人在就好了,也就容易把话说得清。这,若是万一有个好歹,那怎么了得?!

你想呀,人家几代几乎是单传的伢崽。跟着娘一起从家里出来,当娘的没看好孩子,还会有好果子吃?弄不好,也会找娘家的麻烦的,特别是对于更是被称为"怜妹子"的江氏来说尤其如此,更加知道万一孩子出意外意味着什么!

开心的是,宽一这孩子,人不但一点儿事儿没有,还是蟒蛇转世,又有着令人期待的前景,简直是让人充满好奇与憧憬呢。

罹患顽疾奇痒难忍伴终生

这宽一呀,可能真的就是蟒蛇转世投胎所生,所以他身上的皮肤长满了类似鳞片状的东西。凡是阴天下雨、高温湿热、天气变化异常,或遭遇大事、心情烦躁,又或情绪波动、喜乐不均时都会导致皮肤骚痒,一旦发作起来总是奇痒难忍。

不太严重时,也要抚挠搔痒半个时辰;稍微厉害点时,差不多每次都抓出血痕,掉落一层皮屑还难以止痒;特别严重时,往往是需要有人不停的帮其抓挠,方可入睡,否则连续几日都没个安稳的觉睡,导致整个人常常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根本无法安心做事,也严重影响了宽一的身心健康。

这些优美的故事,漂亮的说辞完全是为尊者讳。实事求是的说,或者是相对科学的解释应该是得了顽疾——"牛皮癣"!别说那时的医疗水平如何、卫生环境怎样,即便是现在,拿这牛皮癣之顽疾都不敢说有什么高效妙术。因此患者倍受折磨,有时甚至生不如死!

各位看官知悉,大范围来讲:湖南本来就是地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之境,南北气流交汇后则盘旋集聚难以散去,必是湿冷湿热为常态。

再看中等环境下:湘乡县荷叶塘(现在的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地处湖南的正中部,稍北一点接涟水,近北有鸡笼山、黄牛峰,东部有立龙山、落子山,南有车前山、再南有蒸水,西有猴子山、羊角山、戴顶山,村子简直就是处于锅底或盆地(底)之中。湖南本身就是三湘四水之地,自然是水网密布,特别是一到夏天就雨水连连,闷热潮湿,且处在高山环绕的低洼环境里,气流聚集交汇,更加剧了温热气流的氤氲,人是十分容易患上各种皮肤病的。

再看小环境下:白杨坪四周均为山丘环绕、身处锅底,水分蒸腾后如没有较大的气流的冲击,必然翻不过周边的山丘,就又如蒸笼般罩在半空中,这样的环境下人岂不是处于锅炉之中一般?显然是极不舒适的;诸如此类层层叠叠,更是加重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是客观的环境因素,是其一。

其二,曾家自曾祖父开始差不多已是三代单传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特别是对于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刚刚处于上升期的曾氏这一支来讲,本身寻找地仙、置地搬迁,就是为了解决人丁不兴旺的问题的。再加上宽一并不是头生,在其之前已有姐姐国兰(1808年)正于全家从棠兴村迁入白杨坪那年出生,而且又是女孩子,曾家上下必然是更加渴望男丁男孙。宽一生后再有故事挟持,又有老太爷的百般叮嘱,本身江氏又倍加呵护,定是在使用襁褓时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孩子屎尿浸泡,皮肤极其稚嫩,岂有不坏之理?!

其三,宽一生长至独立行走,身体皮肤本不光滑如凝脂,又有蚊叮虫咬皮肤骚痒,时常抓挠不分轻重甚至致破,当时的医疗实在是不敢恭维,至皮肤感染时又处阴湿环境下,本没好结痂又被抓破,反反复复成为痼疾!又可能小时的宽一家人溺爱,地上玩耍也任由其行,也不太讲究卫生,这种易得难治的病症就找上了他。尤其是一到天气炎热或者潮湿的时候,更加难受不已。一旦发作,浑身上下、奇痒难受。这种皮肤病,民间称为牛皮癣。

或有看官说,大家都没有此疾,偏偏这宽一得病?是为何故?本书不是医学专著不深入探讨这一专业学术问题,也不愿为此陷入口舌之争,请予理解。

综上分析,窃以为,这样的疾病缘由分析,应该不算是无端的臆测。但,确定的是,这一顽疾却给曾氏造成了一生的极度烦恼与无尽的折磨!

家书屡提顽疾惨状痒莫名

关于廯病的惨痛记忆,在他35岁(道光25年,即:1845年)那一年里,可谓官运亨通,但癣病对其折磨却也是更加的变本加厉!致使其不堪其扰,仅在一年的时间的家书中,就有六次提到癣疾发作,令人可怕的是一月中就有三次提及其之苦状、惨状!

七月初一给父母家书:所言头上生廯,身上生热毒云云,近日请医细看,头上亦非廯也,皆热毒耳,用生地烹水长洗,或熬浓汁厚涂患处即愈。

七月十六日给父母家书:男在京平顺,惟身上热毒至今未好。其色白,约有大指头大一颗,通身约有七八十颗,鼻子两旁有而不成堆,余皆成堆。脱皮皮疥,发里及颈上约二十余颗,两胁及胸腹约五十余颗,现以治廯之法治之。

七月三十日给四位弟弟家书:前日之病,近来请一生姜姓名士冠细看,云是肺胃两家之热发于皮毛,现在自头上颈上以至腹下,无处无之,其大者如钱,小者如豆。

八月二十一日给叔父家书:侄今年自五月满身热毒,烦躁之至,加以应酬最繁,而每次家信必详细言之。现身上热毒,已服药四十八帖尚未得好。举医者云虽无大害,然必至十一月乃能去尽。

九月十七日给叔父家书:侄身上热毒,近日头面大减。请一陈姓医生,每早吃丸药一钱,而小有法术,已请来三次。自今年四月得此病,请医甚多,服药五十余剂。

十一月二十日给父母家书:近日每天洗两次,夜洗药水,早洗开水。本无大毒,或可图勤洗而好。闻四弟言家中连省热毒者八人,并男共九人,恐祖坟有不洁净处,望时时打扫,但不可妄为动土,致惊幽灵。

这里辑录的仅仅是家书《持家之道》中的6封信,曾氏关于廯病的通信在其他篇章中也有记录,这6封信中既写廯疥之大(大者如钱,小者如豆),亦写廯疥之多(通身约有七八十颗),更写无奈、求医问药,甚至连平时都不怎么相信风水之说的他都开始怀疑自家祖坟上的风水了。

耳闻目睹鸡毛敏感胆颤心惊

此后,还有好多专门的段子来形容其难受之状,以及时其心理的影响之深!

由于宽一患有这种皮肤病,经常整夜的挠痒,所以经常在他的床铺、坐过的座位上留下皮屑,也让他很是郁闷自卑,不仅常常为人作弄耻笑,连心理上都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据他身边人讲,平时只要他看到带毛的动物和动物皮毛都心有所戚,尤其是怕鸡,一看到鸡就发毛,有时甚至面色大变,显现出惊恐之状。

关于他怕鸡、怕鸡毛,甚至于怕鸡毛信都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的说辞,足以说明受害之深了……

也有传说,说他得上这种怪病,一发作皮肤就像蛇的鳞片一般形状怪异,瘙痒起来极其难受。实在不能忍受不了瘙痒,就开始抓挠,会扣下一层层的老皮、死皮、痂皮等,最后跌落堆积在地面上,就如同蛇脱皮一样。还有就是他最喜爱的吃的食物就是鸡肉,但是因为很怕鸡毛,甚至为此改了胃口。

说起曾氏害怕鸡毛颇有些趣闻,那时的书信,特别是在战事紧张时期,往往会有一些加急信件,上面粘有鸡毛方便分辨以示紧急,俗称鸡毛信(令)。他人收到这种信件之后,除了重视之外都表现的十分正常。可是曾氏却与众不同,他看到鸡毛信之后立马汗毛竖起、头冒虚汗、如坐针毡,尤如晕针人打针时一样紧张、甚至痉挛。他就必须命令其他人马上将信上的鸡毛去除掉,才敢阅读信件。

还有一次,事发曾氏前去上海阅兵之时,他的座位上不知为何放着一个鸡毛掸子,这下可把曾氏弄得十分尴尬,如果不是有知情人赶快将掸子及时拿开,不知又会闹出什么笑话来。

四处求医无果但获强暗示

宽一的这疾病一直折磨着宽一,估计其内敛的性格与这个病症也有关,导致相对自卑,所以一直以来,宽一都对此耿耿于怀,也为之遍访名医,就是想有个完整之身。

一天,一个叫薛执中的江湖术士来到荷叶塘的曾家,说是专门医治疑难杂症。当家人把宽一叫来,薛执中看了后也着实吃了不小的一惊,差点懵了,也没想到宽一是身上的牛皮癣烂到那种程度,让人看了简直恶心至吐。薛执中故作镇定、临危不惧,开始运用魔法,趁人不注意快速变出一张纸。只见纸上写着:癞非癞,蟒纹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哪是一般人看成的牛皮癣?发作时手抓起的雪片似的皮屑就是蟒蛇的鳞片,这皮肤岂不是浑然天成的蟒蛇皮肤的纹理吗?!薛执中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告诉曾家人:你们家这公子,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呀!那可是蟒蛇转世之人呀,是要建立大功业的。

这江氏与薛氏前后两次说法,岂不是都与曾竟希的梦境暗合一致?!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曾家人筑牢了宽一乃蟒蛇转世必成大事的执念。自此,他们全家形成一种默契,后面渐成家规:谁也不允许再让江湖术士进家门,大概就是为了保守这个只有他们自己家人才知道的秘密吧。一面是怕其他的江湖骗子识破骗局,一面怕是外人觉得他们迷信术士而坏了耕读之家的好名声。

自此,牛皮癣虽然给小宽一带来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在痛苦之余,谁又能想到:又给了他多少信心与希望?!而且,这种近乎仙人指路般的心理暗示,给了宽一太多的欣喜与自命不凡!此后,发愤读书、百折不挠,逐步锤炼成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随着主人翁功成名就,后来的关于皂荚树和紫藤更神奇的故事流传的也更加规范合理: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时,老树紫藤忽然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咸丰年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屡次失败,老树紫藤就几度落叶;当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后、官至极品时,老树紫藤发新枝又放奇葩,迎风摇曳,洋洋得意,曾国藩死后,这老树紫藤也就枯萎而死。紫藤随曾国藩的兴衰而变化,亦因曾的去世而终。可见,成功的心理暗示术对人的成功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说到心理暗示术对人成功的作用,在曾氏身上更是有着确定性的暗示。有多重要的暗示作用呢?欲问后事若何,敬请关注下文。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21 23:45:11
嗯嗯。人,一定要用正念来引导或暗示,方为正途。

信心不足,或身体患疾时,以正念祈福;心性偏激、或心胸狭隘时,以有格局正念暗示引领纠偏拓胸。利人利己,于世有益。

谢谢鼓励,评论,支持!
楼主:扬光RC  时间:2022-04-22 10:23:55
不一样的曾国藩(45)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七)

道光帝继位成疑

所谓的嘉庆帝遗诏,经过这次修改,整句话的意思变成:古代帝王死在外面的例子是很多的,何况避暑山庄是(先皇)每年都会来的行围打猎的地方,并且我的皇父乾隆帝的画像还悬挂在这里,因此,我死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虽然这差错不小,但也排除不了旻宁有对不支持自己的重要大臣打击报复的嫌疑,这是杀鸡给猴看的一种手段,因为旻宁作为一代君主,帝王专有的权力大棒也是玩得很好的。因为在旻宁正式登基不久,卢荫溥、文孚也被赶出了军机处。也就是说,在旻宁正式当上了皇帝之后,嘉庆朝的军机处四大臣全部被撤换掉,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这四个人,不仅仅是嘉庆遗诏的撰写者,还是公启鐍匣的见证人,看来,也许这四人的厄运真的与旻宁继位有一些微妙的关系。

八月十日,为了避讳,还在避暑山庄的旻宁,就将自己的原来名字“绵宁”,改成了“旻宁”。这是根据乾隆帝关于孙子辈中新皇帝名字中将常用的“绵”改成“旻”的规定而做的改动。

旻宁继承皇位一波三折、扑朔迷离.....尽管如此,应该说,旻宁的继位与国家权力的交接还是平稳的、和平的,历史最终还是将旻宁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

道光皇帝登大位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820年10月3日),旻宁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正式举行,宣布:年号道光,以明年为道光元年。至此,中国的历史再次开始站在新的政治舞台上,但此后的中国历史则进入了跌宕起伏、剧烈变革的晚清时期社会。

但就旻宁继位这段历史来说,不管其事件过程多么的曲折复杂,他的确是这次皇位继承事件中支持率最高的人选。他得天独厚地占据了三大优势:第一、皇太后和他弟弟瑞亲王绵忻同意他继承皇位;第二、宗室贵族、禧恩等支持他;第三、四个军机大臣在场同意了。

太后、宗室、朝臣这三个方面的强有力支持下,旻宁和平继位的结局,避免了在皇位继承上的骨肉相残之争,最终他成为执掌大清帝国的头号掌舵人,是政治胜利者。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却是:道光帝和他父亲嘉庆帝一样,是一个极为平庸的皇帝。道光帝虽然想力挽清朝衰败的狂澜,但是却没有拥有实际的能力,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无功无过的皇帝。

勤奋节俭本末倒置惹人笑

道光帝是怎样一个人呢,据史载,其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等等。令人可笑的是,道光帝提倡节俭倒是留下不少笑谈。

作为封建王朝的帝王,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这滨莫王土,无论是富甲天下、还是国力衰微,帝王本身根本就不至于有任何穷酸之样。可是,道光帝却是个例外。他往往是裤子旧了也不更新,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没什么,可是破了也不舍得丢,而是打了补丁,继续用。当然,如果以此来彰显其想力挽清朝颓势之决心,并采取行之有效之措,也不失为一明君有为之帝。可惜其本末倒置,小题大作,只计较些微小而忽视大局,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了。

勤俭节约向来都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都说由奢入俭难,由简入奢难,史上倒也不乏那些生活作风奢靡的权贵之人。对于身为一国之君的皇上还能保持这种品德,并且将其贯彻到一种常人都不能理解地步还是少见,道光帝就是这么一个奇葩。

清朝皇帝中的画像当数他的最为瘦骨嶙峋,看上去显然是营养不良的模样,纵观其他帝王哪一个不是天庭饱满且面容丰盈?

道光帝的勤俭节约可以说是各朝各代帝王中最为出名的了,但即使做了这个先头榜样,依旧不能改变官场上的奢靡现象。在其他帝王富有四海之时,道光应该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了,道光元年,他颁发了《御制声色货利谕》。重义轻利,停止各省进贡,不用再增建宫殿楼阁,这三条完美的体现了道光帝节俭的思想。

道光帝每每出朝总会穿的朴素无比,而那些官员为了奉承这位皇帝的心,故意买那些旧衣服,买不到的就特意在衣服上缝补丁。这位单纯的皇帝还以为自己的以身作则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自然是十分高兴的,此后更是将节俭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处。

生活上的他就是一个苦行僧,因为平日里吃的实在是太过简单,所以一日突然嘴馋,想吃汤粉。于是内务府就像他大致报告了下在这件事上需要花费的银两,道光帝一听连忙摆手,说还是去前门外大街上买吧,才四十文一碗。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心愿,这位皇帝最终也没能如愿,因为那家店倒闭啦,最后道光只得一声感慨:“朕贵为天子,而思食一汤不能得,可叹也。”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