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耦园里的办学往事(非亲历)

字数:3206访问原帖 评论数:1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21 17:40:29 更新时间:2022-08-30 13:12:36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21 09:40:29
【耦园很早就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这以后就一直成为本市市民和外来游客喜爱的地方。

回溯历史,这里的假山、池塘、房屋等等,都不是为成为公共园林而设计建造的。而且从园子从初具规模到一步一步完善,都是一个私家园林,一直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由私人房主捐给政府(有说捐给国家的,也有说捐给公私合营企业的)当时原住户搬出后使用者是一家合营工厂。

清末民初,园主是沈秉成严永华夫妇(耦园住佳偶,就是说的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后代。后来历经出典出售捐赠,几经转手,才成了公众园林。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开始时多是私家园亭住宅,后来才慢慢成了公众园林。而各家园林,又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人民路上怡园,做过河南大学总办公室,小新桥巷耦园,也几次办过不同的学校(至少三次,我知道的)。】

这耦园里办过学校,杨绛先生在她的散文中写到过。她的姑母杨荫榆先生,当年离开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职位,离开北平,回到苏州。就在这耦园办起一所女子学校,大概是临近抗日战争之前的时候吧(后来日寇占领苏州后,杨荫榆先生不幸被害)。这所学校的详细情形,杨绛先生文章里说得不多,那时候,我只是很小的小孩,本来在北平读小学,也是因为战争,一九三九年从北平随母亲搬回苏州,这时杨荫榆先生已经遇害了,而耦园当时还是杨家产业(产权是沈家的,但出典给杨家)。我们家借住在耦园东花园,那时我们兄弟三人(都是小学生)一个妹妹(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四个小孩每人一张小床,不是儿童床,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用的这单人床,木架漆的绿色,棕垫床。除了床,还有每人一张两抽屉的书桌,还有绿色的书架(好像不是每人有,而是共用,但也不止一个)。这些原来都是杨荫榆先生耦园办学时遗留下来的“校产”,低价处理的。这样,我们几个后生小子,也和杨荫榆先生的女子学校有了一点点间接的关系。

我家住耦园,从抗战时期到抗日胜利,到一九四九;从读小学到读中学,到参加工作,到学校任教师,十几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苏州设立了一家康复医院(今之市立医院北区附近吧)。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有的到苏州就医、疗伤。

伤病有重有轻,不治牺牲的当时安葬在虎丘山前(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或许还记得,后来这个陵园迁并到横山了)。治愈出院的,那时就借住在耦园。当时的园主(房东)是刘国钧先生(江苏省工商界代表人物),他家并不住此,有些他的亲戚和他厂里的朋友等作为房客租住了一些房,还有不少空房,包括大厅等等,就让“荣军学校”使用(当时人称荣军学校,也不知道正式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好像没听说谁是校长,记得有位领导,职务名是指导员(也不知是不是最高领导还是中层干部)。他们在耦园,或许是半休养半学习,没听说有几年级或者考试升级等,但知道有从这里出去转入工农速成中学,再进大学深造的。当时也看到学员向邻居住户高邻请教学文化的。(我母亲当年就被尊称“张先生”,结识了多位伤员学生,前说出去后上速成中学又上大学的一位,大学学成后到非洲友好国家作农业专家,回国后还到我们家探望,那时我家已经不住耦园,耦园成了厂房,也不能旧地重游)。

现在耦园的载酒堂大厅,当年荣军学校的饭厅,饭厅后部(北部)堆放着一些柴草(那时是烧稻草吧)。那天夜里,不慎失火,救火人多势众,虽然大厅被烧了,没有祸延其他房屋,算是万幸。现在的载酒堂,是多年后重建的了。

当时民间称之为荣军学校,虽然或许不是正式名称,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华东军政大学、苏南公学等等,组织形式、生活内容等和这也大体相似,算是耦园里办过几次学校的一次,应当还是可以的吧。

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高潮”,资本家积极参加公私合营,刘国钧先生将耦园园亭住房都送给了工厂,原住房客都搬出。大约二十年左右,耦园就是工厂的厂房,幸好没有把假山拆了池塘填了,只是任其荒废在那儿(从报上见过,当时有拆假山填池塘之议,幸未果行)。后来文革结束,听说在这里办过“说明白”的学习班(这个虽称学习班,大概不能算进办学一类吧)。

后来,耦园回到园林系统了,但是没有很快开放给市民游览。又经历一段办学历史。那时,我从苏北回苏州,仍在苏州市五中任教,因为五中有位教师,到这所学校去工作了(大概是领导工作),所以知道这里有一学校,园林技工学校。以后一次偶然机缘,我又到这学校去了一次。

五中附近金阊区文化馆,有对外开放的阅览室,看报刊杂志。借阅杂志,采用的自助办法,自己去杂志架取,而把身份证件(不限身份证,其他证件都可以)留在架上,归还杂志时再自己取回证件。有一次我在那儿看杂志看好后竟找不到自己的证件。不能自助,只好求助了,馆方一查,当时还有四名读者,架上也确有四个证件,对照下来,三个证件和读者是对得上的。只有我的证件没有,而那第四个证件是这园林技工学校的一个学生证。于是判定是这位读者粗心,自助换回证件时把我的证件取去,而把自己的留下了。文化馆馆员查明了事实,建议我索性自助一下,自己去换回证件吧。于是第二天我就去了一下,也算是旧地重游,到住过多年的地方看一看了(但是那位老同事,我没有兴趣去找他,因为他文革时“造反起家”做头,入党,做过不少对不起同事和同学的事。大概后来也觉得在五中再呆下去很没趣了,所以设法调动了)。技工学校,那天我去,那青年还在学工,同伴叫了他说有人找,见了面,他说不认得,我拿证件要跟他换回,他还没发现自己的证件不在自己手里呢。

杨先生办的二乐女学,我用过这学校的书架和单人床。荣军学校,救火时我在大厅抢出过好几捆稻柴(也算做了一点小贡献)。技工学校,我去换过一次证件。和耦园这三次办学都发生过关系(哪怕就这样微小不足道)的人,恐怕现在也不容易找得到了。就是知道有过这三次办学的人可能也不会很多的了(或者知其一,或者知其二,不容易都听说过)。即使是现在在耦园工作的人,也不见得都知道这些事吧。







经查(百度),二乐是女子教育研究会。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21 11:09:57
杨荫榆对于女子教育的理想始终未曾放弃。1935年,她投入几乎全部积蓄在苏州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学校规模不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研究班皆有。“招收已经服务社会而学问上尚想更求精进的或有志读书而无力入校的女子,援以国文、英文、算学、家事等有用学问”。杨荫榆对“二乐”学生的要求是“注重道德品性,真才实学,崇尚朴实”,这与她在女师大所推崇的教育观念如出一辙,可见她并未因为屡受挫折而有所更易。但这个理想主义的实验品只支撑了一个学期,终因资金困难而黯然结束。

之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苏州沦陷。因为精通日语,杨荫榆常帮助邻居与日本占领军交涉和抗议,最终招来杀身之祸。1938年1月1日,杨荫榆被日本军人杀害于苏州盘门外的吴门桥。她的尸体由一个木匠入殓,直到1939年才和杨绛的母亲一起下葬:“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卒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战后,一位杨家的老朋友在报刊上撰文悼念杨荫榆之死,肯定其风骨不凡,亦认为“女士孑然如老尼,顾性卞急,不能容人过,往往与人龃龉。杀身之祸,盖基于此”。其实,杨荫榆一生的是非波折,也多与她“不能容人过”的操切性格有关。

(本文摘自《看历史》,作者颜浩,2013年9月出版,定价:20元)

复制自百度的片段资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24 08:52:46
谢谢阅读。谢谢。@春江@青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24 08:57:04
杨先生办的二乐女学,我用过这学校的书架和单人床。荣军学校,救火时我在大厅抢出过好几捆稻柴(也算做了一点小贡献)。技工学校,我去换过一次证件。和耦园这三次办学都发生过关系(哪怕就这样微小不足道)的人,恐怕现在也不容易找得到了。就是知道有过这三次办学的人可能也不会很多的了(或者知其一,或者知其二,不容易都听说过)。即使是现在在耦园工作的人,也不见得都知道这些事吧。

当年荣军朋友还有技工学校那位和我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不大会碰巧看到这个帖子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03 15:00:28
荣军学校,救火时我在大厅抢出过好几捆稻柴

按此推算,这次失火的时间当在一九五一年春到一九五二年秋之间。因为只有有这段时间我会见证这件事,五二年十月以后,我就住在学校不住家中了(五一年初及以前,我也不在家中,在外地}。前见一篇耦园园史文章,讲过这次失火,但记得所写时间可能有误。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30 06:30:56
此帖记述了几个小故事也算历史故事吧。还有一个历史事件时间考证。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