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邑考看姓氏的起源【讨论】

字数:5133访问原帖 评论数:115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06 06:36:21 更新时间:2022-06-02 20:17:53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05 22:36:21
从史料来看,周以前古人都是没有姓的,比如尧舜禹,都没有姓,夏商的人物也都没有姓,太康,杜康,少康,盘庚,武丁,帝辛,都没有姓。
第一个有姓的人是谁呢,姬昌,周文王,他的几个祖先也都没有姓,古公亶父,季历,都没有姓。包括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也没有姓。第二个有姓的人是谁呢,武王姬发,第三个,周公姬旦,都是伯邑考的弟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我认为,是因为周公制礼,到制定婚礼(这里的婚礼不是咱们现在说的婚礼,而是那时的婚姻制度)时,规定了同一家族内不能结婚(要知道周以前婚姻是很乱的,可能兄妹都会结婚,就算到了汉唐时,兄弟姐妹乱伦的事还很常见)。那要怎么区别是不是同一家族的人呢,就创造了姓。所以从周以后很多历史人物都有了姓,姬发,姜尚,姜小白,等等。请注意,这时的姓还是贵族才有的,平民大多还没有姓,比如专诸,要离,豫让。这个姓可能是武王和周公一起创造的,也可能是周公自己创造的,但是武王和周公一起创出来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武王创出来以后自已就有了姓,有姓就要追封自已的父亲文王也姓姬了,至于自已哥哥伯邑考因为没有做过王,不追封也罢。如果是周公创出来的姓,那他可能就只会追封到武王了,就不会追封文王了,因为这就要成王来追封了,周公没有权力追封,而成王一般只会追封到自已的父亲,不会追封到祖父。
而氏呢,是来别贵贱的。有了婚姻制度后,也要讲究门当户对了,同一家族的人时间长了以后,也有了分化,有的人越混越好,有的人越混越差,甚至破产成了奴隶。混得好的当然不愿意和混得差的结婚了。那怎么看混得好不好呢,就出现了氏。比如司马氏,可能祖先就是做官做到司马。比如李氏,祖先是掌管大理寺的,就叫理氏,后来因为同音,就写成了李。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06 12:27:40
@湘江边上一闲人 2022-05-05 22:51:33
伯邑考,姬姓,名考,"伯"是其排行,"邑"一说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说是担任"邑"这个官职,因此,故称伯邑考。
称姬考为伯邑考,这是古代的一种习惯,就好比百里奚的儿子叫孟明视,并不表示百里奚的儿子姓孟,而是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
-----------------------------
照你这么说,姬发为什么不叫仲某发,姬旦为什么不叫叔某旦??文王其他几个儿子为什么都不姓姬??偏偏就他们两个姓姬??就是因为姓是他们两个搞出来的,当然要把自已安上了,其他人就没必要了。你百度来的姬姓是想当然,他们认为他老爸姓姬,他自然也就姓姬。至于百里奚,因为他做过奴隶,我说过了,平民奴隶是没有姓的,那他儿子自然也就没有姓了。孟明视也就和伯邑考一样,孟是排行,庶出的老大叫孟,明是他的字,视是名。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15 16:54:57
上古时期,文字刚刚发明出来,那时的字还没几个,咱们现在看到的字,大多是后来发明的,比如,在民国时还发明了"她"。文字发明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刚开始发明的字都是象形的,这个时期大概就是黄帝时期,传说中的仓颉就是这个时期的人,这时的字大概都是些猪,牛,羊之类的,象形嘛。后来才慢慢有了表意的,所以黄帝时期不可能出现姬,姚,姜之类的姓,因为这些都是表意的。因为表意文字是由两个或多个象形文字组成的,或者从象形文字转变而来的,必然要等象形文字成熟以后才会出现,而象形文字要成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字刚发明出来的时候可能就一个或几个部落有,而且只有首领和领导层的人掌握,因为那时候书写工具很难获得,不象咱现在纸和笔那么普遍,电脑也可以打字.而且那时代知识是权力的象征,也不会让平民随便获得.一个人要有名,首先要认识字,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会有名呢?这里说的名是大名,至于小名出生不久就都有了,就象黑猪,土鸡,阿大,大眼之类的,反正只是个代号,能分辩出是谁就得了.那时的部落就跟现在的村子差不多,可能比现在的村子还小,现在的村子都有几百,几千,有的甚至有一万多人,那时的部落大多只有几十人,较大的也只有几百人,因为那时都是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农业还不发达.到了夏商时期,农业发达了,才有几万人的部落.部落里的氏族就相当于现在村子里的家族,在那么小的范围里,用那几个小名就很容易分清谁是谁了,至于这是谁的孩子,由于那时是群婚制的,只知道他妈,不知道他爸,也就是所谓的母系社会,就说是哪个女人生的.比如那个土鸡生的,就叫鸡生的,可能后来就演变成了姬姓,姓的本意就是女所生.这就是姓的起源,萌芽阶段.但不能说这时就有了姓了,比如战争可以说是扩大了的两个人打架,但你不能说打架就是战争,量变引起质变,这两个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这时候只需要家族的代号,还用不到姓来区分人,只需要小名就能把部落里的人分清楚了.但是对于部落首领和有影响力的人,也就是领导层,叫小名就显得不尊重了,这就需要大名了,比如尧舜禹,小名就很好区分人了,叫大名的人更少了,就更好分了,更用不到姓了.至于别的部落的人,很少来往,更不需要区分.一来那时部落之间大多相距很远,几十公里是常有的,二来到处是毒蛇猛兽,谁敢没事一个人到得瞎逛?至于部落间的外交,那就由首领来了,首领一出去都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又都有武器,就安全多了,但也不是绝对安全,和现在的交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至于部落间首领怎么称呼,要嘛叫村子的名字,比如在树林旁边的,就叫林边,在湖旁边的,就叫湖边,或者湖头,或者在某个地方的,就叫那个地方的名,比如商部落,可能是在一个叫商的地方.有的用动物来命名,比如有熊氏,还有的有特殊贡献的,比如发明了在树上做窝的,叫有巢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就叫燧人氏,这时候才有了人的概念,发明了农业的,就叫神农氏.这些称号都是指一个部落,不是指一个人.如果这个部落的首领还有特别大的贡献,还会记住他的名字,或者比他上尊号.比如尧舜禹,这些人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比如神农氏,由于农业是特别重大的发明,所以给他们的首领上了尊号,炎帝,有熊氏和神农氏一起打跑了九黎,还有很多重大发明,车,纺织业,等等,所以也给他们的首领上尊号,黄帝.这些称号也都是后来的人追赠的,因为那时候不可能有这些字,或者还没有字呢.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的时候有字吗?肯定没有的.都是后人追赠的.所以那时候不需要姓,只要几个大名或小名就很容易区分每个人了.
到了夏商时期,虽然部落里人多了,但是由于文字只有贵族掌握,贵族人数相对还较少,平民奴隶他们不需要区分,所以叫大名还是够用的.就算是贵族里,也还有很多都只有小名,没有大名.比如到了汉代,汉武帝还没被立为太子以前还只有小名,刘彘,立为太子后才改名刘彻.这时候那些哪个女人生的也慢慢发展出文字了,但是还没正式定为姓,但是有了姓的概念,因为人发达了,就要追溯自已的祖先.但是追来追去只能追到个女人,因为以前是母系社会.到了周朝,如我上文所说,为了别婚姻,就规定了同姓不婚.就把这些字拿来做姓.这时候姓还只是在贵族间,平民奴隶连大名都很少有,因为识字的人很少,象专诸,要离,豫让那些有大名的,还能青史留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至于周公为什么要别婚姻,可能是因为他发现近亲结婚的后代大多很不健康.不要以为古人都很傻,其实古人的智力不输现在人,已经很懂得总结经验了,不然不可能发明那些农业,纺织业等等.到了秦汉,很多贵族破落成了平民,所以这时很多平民也有了姓,氏,比如刘邦,韩信.但这时平民大多还只有姓,氏,没有大名,只有小名.比如刘邦以前叫刘季,称帝后才改名叫刘邦.到了明清还很多这情况,比如朱元璋,本来叫朱重八,也是小名,称帝后才改名朱元璋.
到了近现代,由于文化的普及,以及身份证制度的实施,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姓名,所以大家都以为姓和大名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是,姓名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比如村里面大家互相称呼小名的很多,象小栓,老嘎达,之类的.如果不是要上户口,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取名字.姓氏也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不是周公制礼,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姓.就象日本人,如果不是明治维新,平民都还没有姓.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16 22:05:09
今天累了,明天再聊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17 22:15:50
这几天比较忙,没时间上来,看到大家踊跃发言,甚感欣慰。感谢各位同好对鄙帖的支持,同时也有人提了很多意见了,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我觉得应该给姓定一个标准,周公制姓的初衷是别婚姻,别家族,我觉得姓应该就是别血缘,别婚姻,别家族,本人及后代名字前都必须冠有这一个或几个字,才能叫姓。如果一个人名字中有这一个或几个字,但他的后代名字中没这几个字,那就不能叫姓。上面有兄弟说到尧的妻子姜塬,以及笔者提到的许由,笔者觉得有可能是传说,就算是真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称呼中碰巧加上去的,不一定是姓。比如有的人山东来的,咱们叫他小山东,或者山东王,贵州来的,咱们叫他小贵州,或贵州黄,但是他的后代名字前都没有这两个字,当然不能叫姓了。姜塬和许由可能就是这两种情况,姜塬可能是羌族嫁过来的,名字叫塬,就叫姜塬,姜和羌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许由可能是许这个地方的人,名字叫由,就叫许由,但姜和许这时候还不能叫姓,因为他们的后代名字中没有这几个字。
还有同好说到黄帝就有八大姓氏,那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时候就已经有八大姓,那到东周时期就应该所有人,包括平民百姓都有姓氏了,为什么平民都还没姓氏呢?这中间都过了几千年了,难道当时有姓的贵族后代都没破落成平民的?从西周到战国才几百年,都有那么多贵族破落成了平民,几千年怎么可能没有,平民早该都有姓了。到东周时期,百姓还是指百官贵族的意思,说明平民大多是没有姓的。说到百姓,上面有哥们说到尚书尧典中有“平章百姓,百姓昭明”,说是尧时期就有姓了。我想说下,尚书是汉武帝时期抄录的,原文早就被秦始皇烧了,现有的版本是从一个汉代老头子口中抄录下来的,难免夹了许多当时的语言,百姓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原文是什么现在就没办法考证了。
还有兄弟说姓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是的,很多字在甲骨文时期都有了,但是意思和后来的千差万别。比如臣和民,臣的甲骨文是一个人俯首帖耳,眼睛向下,意思就是听我的话的人,比如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臣服,就是听我的话的意思,后来演变成做官的人了。民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横眉冷对,敌视的人,意思就是不听话的人,或者敌人,后来就演变成普通群众的意思了。姓也一样,上面有兄弟说是祭祀的意思,也有可能是表示是哪个女人所生的意思,但周以前肯定不是别血缘,别婚姻,别家族的意思,到周公才定义了现在的意思。
综上所述,现在意义上的姓,是周公制礼时才有的,周之前是没有的。各位同好觉得怎么样呢?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19 23:03:23
周公为什么要创姓呢?我觉得除了别婚姻,还有个作用就是别家族。因为周文王儿子太多了,传说有一百个,周文王是传说中儿子最多的帝王。除掉水分,二三十个至少有吧,有时自已都认不清,兄弟之间有时可能也认不得。别说不可能,后来那些儿子多的军阀,有时自已的孩子都不认识,兄弟之间有的都不认识,因为年龄相差太大了,少在一起,不认得也很自然的。再加上分封制,要把兄弟都分封出去,时间长了就更不认得了,所以说要取个家族代号,这就是姓了,姓同一个姓的就是同一家族的了。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家族里和睦,谁知道后来兄弟相残的事还是发生了,毕竟血缘关系比不过利益重要。为什么周之前没有这问题呢,因为周以前生产力低,人的营养差,寿命短,生不了几个孩子,自已都认得,兄弟年龄也相差不大,也都认得,又没有分封出去,就用不着了。所以商以前大多是兄终弟及,因为人的寿命短,早期人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吧,到了夏商应该也只有三四十岁。老爸死了儿子还很小呢,有的可能话都还不会说,怎么做老大,所以兄终弟及是最合理的。史记说尧活了一百一十八岁,那是不可能的。在那个人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的年代,活了一百多岁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活了三百多岁,老妖怪吗?怎么可能。在那个物质条件那么差,医学水平那么低,一个感冒都有可能没命的时代怎么可能活那么久?所以我说上古史都是传说成分多,很不可信。到了后来那些皇帝条件那么好了,都没一个活过九十岁,那个时代怎么可能活一百多岁?到了商后期,生产力提高了,物质条件好了,人的寿命也长了,老大死的时候儿子也长大了,就开始父死子继成主流了,又因为儿子多了,会发生争王位的事,就又设立了嫡长子制,老大才能继承王位,这样就避免了兄弟相残。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其背景的,姓也是一样,因为生产力发达了,兄弟姐妹多了,要确定同一家族的,才会产生。以前兄弟姐妹少,人的寿命短,活动的范围小,很容易分清谁是哪个家族的,就不需要姓来分辩,到是商后期,生产力发达了,兄弟姐妹多了,寿命长了,活动范围大了,就需要姓来分辩,不然就很难分清了。那周为什么会姓姬呢?我想是因为中国人有追溯先祖的习惯,人发达了就要追自已的祖宗嘛,那时候已经是父系社会了,一直追老爸,追到最后,只追到个女人,因为以前是母系社会嘛。就不知道老爸是谁了。再加上姓的意思是女所生嘛,就用这个女人的名做姓了。可能这个女人名字就叫姬,就姓姬了。其他家族应该也就妨效他们来取姓,追到最早的母系来取姓,因为早期女人名字大多都有女字旁,所以姓都有女字旁。注意一点,上古时期一般是男人才有大名,有些女性身份特殊也有名字,但都会加上个女字旁,表示是女人。象尧舜禹这些没女字旁都是男的,娥皇,女英,妹喜,妇好这些有女字旁的都是女性,女英更是直接用个女字来表示了。叫姬的可能是名字叫土鸡,或乌鸡什么的,取大名的时候为了好听点,就叫姬了,周公就拿来做姓了。叫姚的可能是喜欢吃桃子,或者在桃花开的时候出生的,就叫桃,取大名的时候就把木字改成女字,又因为桃之夭夭,就叫夭的音,就成了姚。所以那时产生的姓都是女字旁的。
楼主:comeonplay  时间:2022-05-20 16:01:32
@gs008gs008 97楼 2022-05-20 15:57:00

跟两张
拍于安阳殷墟博物馆


...
—————————————————
麻烦你把我帖子看完了再来评论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