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吴微谈岩波作品印象

字数:5078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9 12:15:40 更新时间:2022-05-07 21:41:40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4-19 04:15:40
四川作家吴微谈岩波作品印象

——岩波是一个游走在诡异小说的人

四川省文联 吴微


作家吴微

几年前,当我读到岩波先生的《开锁》《眼力》《那年那些兵》《孔雀图》(此文在网上搜寻内容不全)时,深深迷入了他小说中,一直书不释手,眠无不思,几乎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直到读完,书中的诡异情节如妙音绕梁,让人沉浸其中,又像山野的厉风刮上心头,在每个神经的缝隙钻凿,引发了高热一般的亢奋,灼灼然炽肌,浩浩然没顶,感受的劲道无与伦比。

细究岩波先生的作品,那些故事有着荒唐发生的阵列和哲学意识的拐点,人物的情节安排并非循规蹈矩传统线路,而是以一种诡异的成分贯穿整个画面,眼睛在扫描文字的同时,把你带入了场景的现实,跟随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去挣扎、去纠结、去厘清、去惊悚,乃至掩卷后不停地思考,这就是他小说成功的原因,游刃文学界一直被关注的原因。

我们常说诡异存在于暗黑,是藏在光明之后的冥冥之象,但岩波先生的作品,诡异被他驾轻就熟的游走在主线支线的路径,出其不意地挑动读者的好奇,跟随高亮的标示,在不同场景变幻下,大胆的演绎,又在风起云涌处戛然而止,正当绝望欲弃,忽峰回路转,又一出诡异的惊骇曲折着来,袭卷着去,容不得你反应回溯,悬念就结束在你最不想结束的时候。可见作者对人物的把握、故事的架构极尽巧妙编排,用心细腻,情在哗众外,理于文中生,意从变化来,形开创新上,严谨而不失趣味,平凡更见起伏跌宕,精彩精妙无穷,大有蒲松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的态度,其魅力深远。

著书煌煌的岩波先生,勤奋不懈,多年来,时时有报道,常常出新闻,在天津或全国小说界,声誉鹊起。这个时代,人们推崇严肃、高雅、纯文学小说的同时,富含诡异成分的大众文学小说却更深得人心。文学的诡异是艺术的拔高,作品的诡异是人与虚无的交换,而达成了精神至上的渲染。愿先生把小说的诡异写下去,再创佳作,倾倒更多的读者。

因为我是写散文的,不十分擅长写评论一类的文章,所以呢,冒着被嘲笑的危险炮制了上述感受文字。标题可能不尽人意,但其中的内容是我真心实意的感受,岩波的作品因为有诡异的味道,让我喜欢,所以,请勿以“诡异”而认为是对岩波的不敬。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没有诡异是不吸引人的。我在网上下载的小说,大都是诡异惊悚的,看得过瘾,读后有感慨。想来,写小说也应该有创新有变化,不能总是走传统的路子,那样的作品只能是过时的,不受欢迎的。

(吴微,18军后代,藏二代,曾在西藏工作20多年,其间修过墨脱公路、在昌运司成都站当修车修理工、在昌都运输公司机关当过打字员,后调至昌都地区行署经贸委工作,1997年内调回成都。现为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7年底调入四川省文联机关工作,正处级调研员,曾担任《四川文艺》网和《四川文艺》报的管理、编辑工作,有评论、散文、纪实、新闻等文章在报刊发表并获奖。)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4-19 04:29:26
吴微:我把青春留在了昌都

2020-11-23 12:15 来源:昌都报 点击:114



吴微:我把青春留在了昌都

在成都街头清凉的秋风里,吴微听说记者是从昌都来的,显得很激动:“我在昌都工作了20多年,见到你们真高兴!”


吴微,18军后代,藏二代,曾在西藏工作20多年,其间修过墨脱公路、在昌运司成都站当修车修理工、在昌都运输公司机关当过打字员,后调至昌都地区行署经贸委工作,1997年内调回成都。

人回去了,吴微的心却留在了雪域高原,她用文学作品表达了对西藏的不舍和热爱,出版有《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

1959年11月,吴微出生于西藏公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旧称),她的母亲张晓帆,是随18军进藏的女兵,后在藏成家立业生子。

当时正值西藏建设的关键时期,张晓帆夫妇不得不将两岁大的她留在成都洗面桥的西藏工委(成办)小学和保育院。

1968年,正读一年级的吴微,放学后发现两个陌生人在等她:“叔叔阿姨,你们能给我一颗糖吗?”这两位在吴微眼中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正是她的爸爸妈妈。她伸出手要糖吃的情景让母亲张晓帆顿时伤心落泪。

离家多年的父母突然请假回来,是因为当时学校即将关闭,年幼的子女无人照顾。事出突然,父母请来了远房亲戚来照顾吴微,便匆匆返回了昌都工作。父母不在身边,她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无事从家里到处找书看,从简单的连环画、到《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小说,家里有的书几乎让她读了个遍。

1969年,父母将吴微和哥哥一起接到了昌都,一家四口几度分离终于团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患上脑瘤。1971年,为照顾父亲,母亲张晓帆调入昌都运输公司成都站,四处求医,可父亲病逐渐恶化,到后期已经瘫痪在床。1975年,波密至墨脱公路筹建中,西藏交通厅来成都招工,16岁的吴微作为昌都运输公司的子弟报名,义无反顾离家奔赴波密的扎木修路工地。

“爸爸生病了,我在家里看着他,心里很难受很无力。”吴微回忆,当时,为了给爸爸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要强的她与哥哥商量,“我去波密,你留在家里照顾爸妈。”

凭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吴微放弃了学业,告别了生病的老父,舍下全家人,坐在“解放”牌大货车的货箱从昌都走了4天至扎木,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筑路生涯……

那时,吴微每天面对着修桥铺路、长途背运物资、重体力劳动、饥饿等,嘎隆拉山横亘在必经之地,身侧是金珠河汹涌的咆哮,每天都在与理想极度冲突的现状中度过,还有泥石流、雪崩、滑坡、烈日、暴雨等灾害,考验着她的毅力,也让她经历着成长的洗礼。

“当时一起筑路的老工人说,修筑墨脱公路比红军长征过草地、比上甘岭战役还要苦。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快要挺不住了。可又想到同父母亲一样的老西藏人,在解放西藏时那样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都走了过来,我也要同他们一般,再大的苦难都打不倒我。”吴微总是用老西藏精神激励着自己,默默地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在建设西藏的征程中,再多汗水和辛酸也都咬牙挺了过来。

蜕变:高海拔,就要把困难踩在脚下

1981年底,因公路全线停工,吴微从扎木桥工队调回到昌运成都站当修理工。

“初学修车,我像修路那样用蛮力,结果弄得手上伤口累累。带我的是林师傅,脾气好,手把手教我修理知识,细到如磨气缸、调阀门间隔、调刹车和变速档位、打黄油、换机油,大到使力气换轮胎和钢板、修传动轴、前后桥保养等,都逐渐上手。”吴微回忆。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修车脏且苦。尤其冬天,在汽油里洗零件,寒冷从手指传导全身,那种滋味真不好受。钻底盘的活儿,又脏又累不说,在地沟下拆零件,有时得半蹲着,腿脚不一会就酸痛了,有时得仰头,车上的泥巴灰尘就掉入眼鼻嘴,稍不注意身上少不得蹭上废油和泥巴。最重的活就是换刹车片了,货车后轮几百公斤重的轮胎要先拆下来放气,用撬胎棍将轮毂取出,再把刹车片去旧换新,原样装回,一天工作下来,往往一身泥,汗出如浆,浑身酸痛……

“回想当年我从波密修路再到成都修车,与其说是我生存的必须,不如说是雪域高原赐予了这个机遇,让我学到了不少技术。即使我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要将自己的能量和真诚奉献出来,为美丽西藏的建设尽一片心出一份力。”吴微感叹。

1982年底,吴微被调到西藏昌运司机关当打字员。当她抬起因修车变得粗糙的手指,推动打字机的操纵杆敲出第一个字符时,裂嘴笑了:比起修车,打字机只要熟悉了其性能和操作原理,就能轻松掌握。

唯一的难点就是字钉正面全是反向的,辨认起来相当费劲。她就先打出一张字盘布局全景图,天天看、默默记,再加上时时打印文件,慢慢就熟悉了。甚至有一天,吴微看到用了一段时间的打字机已经很油腻了,就三下五除二拆了,倒进汽油里清洗,再组装好打上缝纫机油,整得焕然一新的。事后,一位副书记告诉她:“那天不少科室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把打字机大卸八块,好担心不能还原,而且正值年底会议特别多,如果机器坏了不能打印会议文件,大家加班事小,问题严重是要上纲上线的哦……”

之后,她又换了几个单位当打字员,前后又接触了“四通”MS2401型打字机、586MSDOS系统的电脑等机器。虽然每个机型的操作方法各异,需要克服的学习障碍各不相同,但都没有她克服不了的。“我要感谢在西藏当打字员的经历。这段经历是我此后对电脑产生兴趣、对练脑智力开发、对文字应用直至对文学的敬畏,起到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变迁:我目睹了昌都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微记得,当她1969年第一次来昌都时,她跟随父母住在地委行署大院,看见从南到北四栋将军楼无人居住,门斜墙裂,窗破漆剥,荒草丛生,不少毛驴来闲逛啃食。

“将军楼外靠近行署的大院里,有大、小礼堂,坝子上长着十多棵大麻柳树,当时的将军楼很荒凉,却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看到毛驴就骑上去,将军楼外有茂密的苹果树,果子熟了,就偷偷去摘几个来吃……”近半个世纪过去,她依旧怀念少年时光。

1987年秋,她调到昌都行署经研室工作(后改为经贸委);1989年单位搬进20多年后的再次相遇的将军楼办公,这里建设得美观舒适:二层小楼粉刷一新,有独立的厕所、自来水。后来单位部门扩大了,办公室不够用,又把旁边的楼合并成大园子,在空地上,大家动手修建了会议室和停车库;园子里有空地,大家齐动手在里面种菜、栽花、植树,务使将军楼每个角落物尽其用。

1997年,为照顾在成都的寡母,吴微调入四川省文联,离开了奋斗过20多年的昌都。回去后,她一直关注昌都的变化发展,收集了很多关于藏民族的文史资料,不断写作有关昌都的散文。每每在手机里、电视上、书中收集到昌都的消息和照片,依旧心潮澎湃。

2018年,她再次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昌都,亲眼见证了昌都巨大的发展变化。

看到当时的将军楼已经变成了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得到了保护,吴微很感欣慰,同时惊叹道:“现在昌都城市建设的太漂亮了,我都不认识了,像是天上的人间,群众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很和谐的景象。”

如今,吴微常将饱经磨难的岁月写进散文,将往事一一记录下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西藏的魅力。

她表示,要是身体条件允许,以后川藏铁路修好了,还是要回昌都看看,这是父母和我两辈人付出过青春和生命的地方,希望她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让梦想在苦难中开花

吴薇是藏二代,父母常年在西藏工作,从小,她就无法理解为何小伙伴们有爸爸妈妈陪着,她身边的长辈却只有保育院的阿姨和学校里的老师。

孤单的童年时代,吴薇便开始自己找慰藉。她对家里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连环画开始读,到《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父亲重病,16岁的她不得不放弃学业来到高原,成为一名修路工人,忍受着重体力劳动、饥饿。6年后,她又成为昌都到成都公路上的一名修理工,日子很难,吴薇却一直在坚持用笔把这些往事记录下来。

最暗的夜,才会看到最美的星光。吴薇的文字,格调清新隽永,文笔简洁生动,内容丰富多彩……记者作为一名西藏的工作者,我们感情有着共鸣,因此读她的作品感到分外亲切,有如故友重逢。更对她们这些“藏二代”接过老一辈的旗帜,主动投身到西藏的各项事业建设中,不断发扬“老西藏”精神的做法所感动和鼓舞。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4-19 04:42:57
散文作家吴微新书《奔向墨脱的灵魂》出版
2017-02-11 由 中访网 發表于文化

中访网讯 近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散文作家吴微近日出版新作《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在成都举行首发式。

本书作者是18军的后代。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她从西藏波密县为始点,一直翻越海拔4700米的嘎隆拉山,再到墨脱境内的114K,参与了修建这条公路的全过程。

有着世外桃源“高原孤岛”之称的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风光绝美千姿百态,民风民俗独特。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后面,是严酷的自然环境。作者在几年的亲身经历中,被这块神秘的莲花之地的魅力吸引,结合深刻的感悟,细腻的描绘了修建者克服种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突破心理的禁区跨越生命的禁区,深入到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修建墨脱公路的那段艰辛历程。

本书由军旅知名作家、诗人杨泽明先生作序:“吴微即将问世的《奔向墨脱的灵魂》,是一部亲近现实、直面人生,呕心沥血、有感而发的艺术结晶。它格调清新隽永,文笔简洁生动,内容丰富多彩,风姿秀逸,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怀,或感物明志,或情景交融……我是一名老西藏,吴微是老西藏的第二代,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尤其是深知边陲的苦寒,因此读她的作品感到分外亲切,有如故友重逢,引领我梦回西藏。”

本散文集共分为四个专辑,其间还有一大特点,即在传统文字的基础上,作者插入了自创彩图加精美散文为一体的“画意散文”16幅,增强了散文的视觉美学效果,是散文集里的一种尝试,目前在全国尚属首创。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4-19 04:44:08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4-19 10:17:45
@常山渐青 2022-04-19 08:11:24
消灭零回复
-----------------------------
谢谢朋友!祝春安!!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4-19 10:28:06
吴微提到的几本书:






楼主:岩波  时间:2022-05-06 23:55:51
@艾斐 2022-04-27 11:20:29
支持作家岩波~
-----------------------------
谢谢艾菲朋友!祝夏安!笔健!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