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祖荣侃红楼梦之75: 《红楼梦》中铁槛寺与吴越国王钱镠铁槛御潮之渊

字数:6542访问原帖 评论数:1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3-14 21:01:06 更新时间:2022-05-20 06:45:23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03-14 13:01:06
钱祖荣侃红楼梦之75:
《红楼梦》中铁槛寺与吴越国王钱镠铁槛御潮之渊源
钱祖荣

《红楼梦》中铁槛寺与吴越国王钱镠铁槛御潮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而钱王铁槛御
潮之功与吴越国纳土归宋之举,对维护中华一统,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
《红楼梦》第63回,作者借邢岫烟之口引出妙玉语中深意,书中写道:“……他(妙玉)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宝玉听后如醍醐灌顶,笑说 :‘怪道我们家庙称作铁槛寺。宝玉虽没提馒头庵,读者阅至此处则难免会心一笑。'”
接着,作者在本回用了不足两千字的篇幅之后,就写贾敬“宾天”了,而且交代尤氏忙命人把贾敬的尸体装裹好了,用软轿抬至家庙铁槛寺停放,再次明确铁槛寺是家庙。
在《红楼梦》第15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作者也多次提到“铁槛寺”,并且介绍了它的来源。
现将与“铁槛寺”的相关基本知识,探索如下:
1、“铁槛寺”的用途。
铁槛寺是《红楼梦》中虚拟贾府停灵办丧之地,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主持是色空。《红楼梦》在第15回描写秦可卿大出殡,寄放棺椁的地点也在铁槛寺。书中写道:“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宝珠安于里寝室相伴。
2、 “铁槛寺” 和“土馒头”的出处。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之句,与宋代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有联系,范成大的原诗是“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在《红楼梦》中,“铁门限”被改写成“铁门槛”,含义相近。至于馒头庵源于庵中“馒头”蒸的好的说法,只是作者的狡狯之辞,原意还是把“铁门槛”与“土馒头” 对应,藏有寓意。
初唐诗僧王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在《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卷八十二《王梵志》中都说他生于隋代,为黎阳城东人王德祖从枯树中发现收养的,“七岁能语”,“作诗讽人,甚有义旨”。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又说他是“通玄学士”。其诗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某些诗篇具有讽刺世态人情的积极意义,诗风浅显平易而时带诙趣,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开创了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有一首《世无百年人》诗,与“铁槛寺”和“馒头庵”名称的含义也有联系。其诗曰:“世无百岁人,强作千年调(指远虑)。打铁作门槛,鬼见拍手笑。”他又在《城外土馒头》诗中云: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清 周亮工(1612-1672年)在《与王隆吉书》中云:“过数年,老人入土馒头中,深松茂柏尚不知爱,区区世上名,亦復何关?”
清 梁绍壬( 1792—1837年前)在《两般秋雨轩随笔》八中曰:“古语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谓坟也。近有人又有句云:‘城外多少土馒头,城中尽是馒头馅。’更警动。”
由上述内容可知,“铁槛寺”的寓意很深,而 “土馒头”则是指坟墓, 乃是古人对坟头的戏称。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03-16 08:41:58
《红楼梦》中铁槛寺与吴越国王钱镠铁槛御潮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而钱王铁槛御潮之功与吴越国纳土归宋之举,对维护中华一统和保障百姓安全无恙,有着异乎寻常的积极意义。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03-16 08:51:14
3、有关“铁槛寺”的典故。
李渔(1611-1680年)是出生于如皋,并且在如皋生活了23年的清代大学者,号笠翁,创作了久负盛名的《笠翁对韵》。他在《笠翁对韵》下卷《二 萧》中写道:“琴对管,斧对瓢。水怪对花妖。秋声对春色,白缣对红绡。臣五代,事三朝。斗柄对弓腰。醉客歌金缕,佳人品玉箫。风定落花闲不扫,霜余残叶湿难烧。千载兴周,尚父一竿投渭水;百年霸越,钱王万弩射江潮。”其中有“千载兴周,尚父一竿投渭水;百年霸越,钱王万弩射江潮”之对。
《笠翁对韵》一书在解释“钱王”时写道:“钱镠为吴越王,作御潮铁槛于江中,未成而潮至,王命万弩射之,潮果退。筑土一升者,赏钱一升。名之曰:钱塘。”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载:“天宝三年(吴越太祖钱镠的年号——910年)八月,始筑捍海石塘(堤岸;堤防),塘外植滉柱十余行,以折水势。先是江涛汹涌,板筑不时就。王于“叠雪楼”架强弩五百以射潮,既而涛头趋西陵,潮为顿敛。遂定其基,以鐡絙贯幢榦,用石楗之(俗称“铁槛”),而塘成。”
“钱王射潮”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明人翟均廉《海塘录》一书引《北梦琐言》记载:“杭州连嵗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钱尚父俾张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渐退,罗刹石化而为陆地,遂列廪庾焉。”
杭州的钱江大潮历来非常凶猛, 常伤及古先民的生命财产。当年,吴越国王钱镠(852—932年,杭州临安人),为了避免钱江潮水给百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派了水犀军(资料有说1万人、3000人或500人不等 )立在江畔,每人准备五支箭。当潮水来临时,这些弓弩手就按号令一齐放箭。当第四次放出弓箭时,潮水便向东退去,不敢再度来犯。退潮水后,“遂以铁铸成箭样,其大如杵,作亭泥路之旁,埋箭亭中,出土外犹七尺许,以示镇压之义(刘一清《钱塘遗事》)。”
修筑捍海石塘作御潮铁槛,是钱镠带领导老百姓干的实实在在的真事,不是传说。据《海塘录》引《钱唐县志》的记载:“钱王命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潮乃退,东趋南陵。馀箭埋于候潮、通江门浦滨,镇以鐡幢。誓云鐡坏此箭出。又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依匠人为防之制,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丈九尺,立九木作六重,象易既济未济卦。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岸益固也。”
《宋史•河渠志》载:“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 当年供奉“潮神”伍子胥之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
钱镠修筑捍海石塘作御潮铁槛一事,其意义非常重大,它保护了沿岸百姓的安全。为杭州人民立了大功,功勋永载史册,流传千古!当然,除此之外,钱镠还为杭州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致使北宋时期杭州已经成为东南第一州。如今的钱王射潮雕塑,则表达了杭州人民对这位武肃王钱镠的深切怀念之情。正是:安得狂澜挽既倒,射潮争说钱王镠!
家喻户晓的《百家姓》把钱姓排在第二位,可见吴越王钱镠当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钱镠王作为吴越国的开创者,智勇双全。他发迹于唐末至五代初,唐昭宗李晔曾经因为钱镠治理东南保境安民有功,赏赐当时还是彭城郡王的钱镠一块免其九死、免子孙三死的金牌。这块免死金牌至今还保留在国家博物馆里,是国家一级文物。钱镠王曾经在朱温的举荐下被唐朝皇帝封为吴王,而朱温建立后梁后,加封钱镠为吴越王。在那风云际会的时代,各路军阀趁乱称帝,而钱镠不为帝位所动,虽然对内按照皇帝规格办理事务,对外只称王。不要小觑这个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政府对吴越国的敌意。
附魏嵩山先生《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一文之贴图及“钱王射潮” 雕塑、钱王祠、钱王陵、“免死金牌”拼图。

通过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当年钱镠王在建筑捍海石塘作御潮铁槛过程中,曾经因为进展不顺利而亲自祈祷于“胥山祠 ”中,后来大功告成。而这个“胥山祠 ”与“铁槛寺”的故事密切相关。在御潮铁槛建成之后,人们从中得到巨大收益,觉得不能忘记钱镠王的功德,另行建造了钱王祠,作为千年祭祀的场所。
钱王祠首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杭州郡守赵赵抃,特地为钱镠建立“表忠观”,以此表彰他的功绩。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也称赞他有保卫两浙之功,并立《钱氏表忠观碑》于钱王祠侧。据明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北宋熙宁间,苏子瞻守郡,请以龙山废祠妙音院者,改为表忠观以祀之,今废。”这个龙山即今之凤凰山,是个可以远眺钱塘江“铁槛”御潮的地方。明嘉靖三十九年,督抚胡宗宪另建祠于西湖边上的灵芝寺址,塑钱氏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德洪者守之。郡守陈柯重镌表忠观碑记于祠。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03-16 08:52:35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年),在《钱王像赞》中云:“匹马一呼,奄有吴会。椟而藏之,百年有待。子孙其昌,生民永赖。衣锦故城,山川不改。”
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为钱王祠御书“保障江山”一额。
乾隆帝也为钱王祠御书“忠顺贻麻” 碑文。
著名诗人张岱(1597~1679年)盛赞钱镠王不以私利护天下,纳土归宋济苍生的伟大胸怀,题钱王祠柱铭云:
“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
志在顺天,扶幼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
在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对钱镠王不谋私利、胸怀大局的品德,予以高度赞赏,江泽民和 曾经于2003年10月29日同时视察了钱王祠(附图)。

钱王祠,因人们缅怀钱镠作御潮铁槛等功德而屹立于杭州西湖之左,并且因唐昭宗给钱镠御赐免死金牌而丰富了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槛寺”。钱镠顾全中华民族大局、忠于人民的精神永世长存。史载,曾经有人向钱镠进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钱王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钱王不填西湖修宫殿、不困黎民百姓的故事,使钱王祠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铁槛寺”,其存在的意义更加积极。
虽然“千年铁槛寺”的主人钱镠最终也进入了“土馒头”,但他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钱王祠和钱王陵也都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铁槛寺”的原型应为杭州的钱王祠。否则,与作铁槛御潮的钱王祠相媲美的家祠,又在哪里?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03-16 16:58:37

@窝囊的贾琏:
谢谢关注!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03-26 14:51:38
“千年铁槛寺”的主人钱镠最终也进入了“土馒头”,但他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19-10-16 03:09:19
当年钱镠王在建筑捍海石塘作御潮铁槛过程中,曾经因为进展不顺利而亲自祈祷于“胥山祠 ”中,后来大功告成。而这个“胥山祠 ”与“铁槛寺”的故事密切相关。在御潮铁槛建成之后,人们从中得到巨大收益,觉得不能忘记钱镠王的功德,另行建造了钱王祠,作为千年祭祀的场所。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2-05-19 20:20:02
@皇极梅ABC 2022-05-15 12:46:03
赞!乾隆为钱妃所生,故乾隆省亲必拜钱王祠。
-----------------------------
您真棒!!知识渊博!!!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2-05-19 20:30:40
萧奭《永宪录》卷二中即记载:

“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

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2-05-19 21:39:24
乾隆的母亲姓钱!

萧奭的《永宪录》卷二记载: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乾隆的生母是谁?秘乾隆的身世之谜

前两条档案是完全吻合的:“封……钱氏为熹妃”、“钱氏封为熹妃”。而第三条档案则显示:“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三条历史档案中存在着矛盾,但可是肯定的是:“熹妃钱氏”和“熹妃钮祜禄氏”在同一天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她们必然是同一个人。按照清宫的规制,册封皇妃不能有重名,不仅同一天不会有,整个清王朝都不可能有两个熹妃。萧奭的《永宪录》与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互为证据,不可能同时出错,更不可能错误相同。这两条档案是最有力的证据,它所提供的信息比任何传闻都更具颠覆性,因为它昭示出的是如下事实:乾隆的母亲姓钱,钱姓起源于中国南方,清朝满族人不可能姓钱,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乾隆是满汉混血儿。但是,钱氏在《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为什么成为了钮祜禄氏呢?钱氏家族的后人钱治冰经过考证认为: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熹妃钱氏的时候,这个时候雍正还没有秘密立储,也就是说,弘历(乾隆)这时候作为普通皇子其母亲钱氏和其他普通皇子的母亲一样都是可以保留汉姓的。而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才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也就是说,熹妃钱氏变成熹妃钮祜禄氏就是在雍正秘密立储之时或之后的事了。在这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皇太子的母亲需要有一个高贵的满族出身,因此必须要将熹妃姓氏篡改为满族贵姓。而钮祜禄氏是满族最高贵的姓氏之一,其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帮助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奠定清代开国基业的第一功臣。于是熹妃钱氏便拜巴图鲁额亦都之后四品典仪凌柱为义父,从而便改汉姓钱氏为满姓钮祜禄氏了。(钱治冰,《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于是,在乾隆朝修订的《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钱氏就成为了钮祜禄氏,清代皇室的《玉牒》(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也更详细地表明: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如果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原本姓钱。那么,钱氏是谁?根据钱治冰的最新考证:“乾隆之母钱氏(1692-1777年)是浙江嘉兴钱纶光与其妻书画家陈书(1660-1736年)之幼女,是刑部尚书钱陈群(1686-1774年)的妹妹”。钱陈群“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得乾隆帝的尊宠,倚为元老儒臣,二人之间除君臣之谊,又是文字知己,乾隆称之为‘故人’。钱陈群每有诗作进呈,乾隆必亲笔题诗回赠。他退休后,仍屡次升迁,加尚书衔、太子太保。乾隆帝赐之以‘食全俸’,常寄自己的诗作,请钱陈群和作。他数次去北京,为皇太后和乾隆帝祝寿,并同乾隆帝到塞外围场行猎,并参加‘香山九老会’。乾隆十六年(1751年)钱陈群首次扈从高宗圣驾南巡,并随驾钱王祠陪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钱陈群二次扈从高宗圣驾南巡,再次随驾钱王祠,乾隆赐御诗褒扬钱氏先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第三次南巡时,钱陈群已告归在籍,即赴常州恭迎圣驾,并扈从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再次随驾钱王祠,并携台州族孙钱选,以传世唐赐铁卷晋呈御览,乾隆赐御制铁卷歌一首。”此外,“钱陈群的学生阿桂、刘墉、纪昀等备受乾隆重用……钱陈群的子孙世代包括女婿、族人均为朝廷重臣,可见钱陈群与乾隆母子的关系非同寻常,恐怕一般亲戚关系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钱治冰,《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

同时,前文提到的乾隆极其关心钱塘江海塘工程,这可能与他的真正身世有关。“公元前910年8月,吴越王钱镠为了保护海岸,使其免受海潮侵蚀,命人采山陽的竹子,又令矢人造箭三千只,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使‘潮回钱塘,东趋西陵’。……乾隆继位后,开始重修钱氏海塘。乾隆二十五年,浙江潮信告警。乾隆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四次亲临海边,检查海塘工程。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乾隆到杭州的第二天,即亲临海边,亲试打桩,他见石桩必须内移数十丈方能固定,必然会损毁百姓的田庐,是‘欲卫民而先殃民’,决定先建柴塘,待接涨沙坚,再改筑石塘。到乾隆晚期,凭借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浙江境内已建成自金山到杭县长达二百四十八里的鱼鳞石塘,钱塘江南岸也修建了自宝山至金山长达二百四十二里的块石篓塘。石塘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仍然起着挡潮防患的作用。乾隆继钱镠之后大力修筑浙江海塘,有力地保护了富庶的吴越地区,此举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钱治冰,《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而钱陈群,这个可能是乾隆舅舅的人,正是在远古时代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吴越王钱镠的直系子孙。

在《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被写成是乾隆的一母同胞,陈家洛在并不知情的时候,与乾隆在钱塘江边畅谈。书中第八回这样描述,“陈家洛道:‘当年钱王以三千铁弩强射海潮,海潮何曾有丝毫降低?可见自然之势,是强逆不来的。’……乾隆说道:‘潮水如此冲刷,海塘若不牢加修筑,百姓田庐坟墓不免都被潮水卷去。我必拨发官帑,命有司大筑海塘,以护生灵。’陈家洛站起来,恭恭敬敬地道:‘这是爱民大业,江南百姓感激不尽。”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始终是帝王的职责。但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偏远小镇中的陈家府邸,事无巨细皆亲历亲为,事隔两千多年,乾隆与钱镠为何热衷于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情?当然,钱治冰的推论仍需更多史料甚至考古成果的辅助研究,但他几乎已经指出了一条研究的路径。这个“钱氏”同时出现在萧奭的《永宪录》与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中,必定隐藏着历史的重大秘密,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揭示历史的重大发现。历史上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疑案,俗文化的演绎让这些疑案浸满了流言蜚语和野史趣闻,各种故事满足各种人的兴趣。而考证只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考证是无意识的,它可能让一段传奇变得索然无味,也可能让事实振聋发聩。乾隆的身世之谜最终从热河避暑山庄那一大堆丫鬟和宫女的传说以及红学爱好者的狂想中走出来,渐渐显露出本来的样貌。这些传闻和闹剧不仅是娱乐的产物,它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狭隘、脆弱和肤浅,人类总是把虚幻的血统看作荣耀。然而,这一切都无足轻重,历史真相毕竟与任何民族主义无关,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这和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一样无需避讳。天嘏的《满清外史》中曾经提到: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洲人,因此经常在宫中身着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虽然这本书中“乾隆生于陈家”的说法是错误的,但这个“身着汉服”细节并非杜撰,乾隆的确喜欢穿前朝明代的服饰,并且经常请画师为他作身穿汉服的画像,这些画像至今仍保存着。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