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第一篇:良知(上部)

字数:6997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25 07:30:58 更新时间:2022-05-25 09:06:18

楼主:我是琪琪的老公  时间:2022-05-24 23:30:58
立志第一篇:良知(上部)

古代有一位圣人,我们都叫他孔夫子,孔夫子根据他的思想,创立的一个学派叫儒家。

明朝有一位王阳明先生,他根据儒家思想,创立“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作用是教导人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我以前开始学习阳明心学时,写过几篇文章,主要是介绍阳明心学的内容,内容中,最关键的就是致良知的工夫。之后我一直做致良知的工夫,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又看了儒家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明白了很多道理,现在我把这些道理写出来。

首先我要讲人的良知。

孟子说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亲爱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小孩看到父母自然知道孝顺,看到哥哥自然知道敬爱,看到弟弟妹妹自然知道爱护;普通人看到小孩遇到危险时自然会想冲上去救他,看到小孩死去自然会有同情怜悯之心;这就是人的良知,不需要学习思考,是人天生就有的。

良知可以说是人的是非之心,能分辨出所有事情的对错,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会有丝毫的隐瞒。比如说,只要是个人,都知道孝顺父母是对的,不孝顺父母是错的,并且这个对错不是人思考出来的,也不是在学校里学的,是人天生就知道。孟子说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这个道理。

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是非也是一个喜恶,就是喜欢什么和讨厌什么。当人看到一件事情,如果良知认为是正确的,那么人就会喜欢;如果良知认为是错误的,那么人就会讨厌。这就是书上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当人看到善时,就像看到美好的东西一样,不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心自然会喜欢;当人看到恶时,就像闻到恶臭的气味一样,不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心自然会讨厌。

比如,当人看到别人孝顺父母的时候,人的心里会喜欢,这是因为良知认为孝顺父母是正确的;当人看到别人对父母发脾气,甚至大吼大叫、大声训斥时,人会像闻到恶臭一样讨厌,这是因为良知认为对父母不敬是错误的。

其实,良知没有完全被蒙蔽的人,看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公平公正、舍己为人、诚心诚意、勤俭节约等美好的人和事,就会像看到美色一样喜欢;看到欺软怕硬、恃强凌弱、弄虚作假、机巧诡诈、偏心不公、损人利己、背信弃义、虚伪做作等丑陋的人和事,就会像闻到恶臭一样讨厌。

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品质,那他平时的想法和做的事情,都会往这个品质的方向偏倚。并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都喜欢和跟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比如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也喜欢和其他诚实守信的人在一起。性格接近的人会相互靠近,也容易聊得起来;性格离得越远的人,现实中也会离得越远。

所以孔夫子说过:当领导的人一定要品德高的人,因为一个内心良善的领导也喜欢内心良善的人,他会把内心良善的人提拔起来;下面的人为了讨领导的喜欢,也会努力做一个内心良善的人。但是如果让一个内心邪恶的人当了领导,那他肯定会把和自己一样内心邪恶的人提拔上来,把和自己相反的心善之人都排挤掉,搞到最后内部没有一个心善之人,全是内心邪恶的人,这也是古代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后面会再讲。

孔夫子说过畏大人,意思就是人要敬畏自己的领导,人只有尊敬配合自己的领导,才能做好事情。不过自古以来,邪不压正,人只有行得端、坐得正才能获得别人的敬畏。比如让一个喜欢偷鸡摸狗的人当了领导,别人看到这种人就讨厌,怎么可能打心底敬畏他。所以当领导的人必须先具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品质,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配合。比如公平公正、赏罚分明、胸怀宽广、敢作敢当等品质。

良知也是儒家所说的天理,天理就是天规定的道理,良知喜欢一切善,讨厌一切恶,天理就要求人做良知喜欢的善,不做良知讨厌的恶。圣人的良知就像明亮的镜子,没有丝毫污染蒙蔽,所以圣人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都是良知的体现,圣人讲的做人的道理就是天理。不过良知其实是非常精细入微的,圣人也只能说个大概,那些精细的地方要自己从内心体会领悟。

良知是一个喜恶,就是喜欢善和讨厌恶。而好色的人喜欢女色,好名的人喜欢追求面子和名声,好利的人喜欢贪图钱财利益,那么喜欢女色、面子、名声、钱财、利益,是不是属于良知?不是,这些反而是蒙蔽良知的私欲。我认为天下之事皆败于懒惰、傲慢和私欲;天下所有的事,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败就败在懒惰、傲慢和私欲上,下面我分别讲下。

事情败在懒惰上,这个很好理解,美国有一位富兰克林先生,他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使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很多人认为懒惰是在休息,是让自己放松一下;实际上懒惰在更多时候只会让人更无聊、更疲倦,只想过一天算一天;并且懒惰的人整天浑浑噩噩、不思进取;人越懒活得越累,最终未老先衰。所以,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去掉懒惰之心。

事情败在傲慢上,傲慢的意思就是骄傲自大,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看不起别人,做事的时候看不起事。傲慢的人总是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他人的能力,对自己别人缺乏宽容、耐心;他们也容易对人生气,生气的原因是:他们感觉自己对别人的权利或期望没得到满足。

其实人傲慢是因为无知,人越无知越傲慢,明白更多道理的人越谦虚。王阳明先生说过:“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人臣的傲慢,必然不忠诚;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因此,象与丹朱都没出息,也只因傲慢而了结了自己的一生。各位要经常领会这一点。人心原本就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纯净,没有纤毫污染,只是有一个‘无我’罢了。胸中千万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事情败在私欲上,私欲包括好色、好名(喜欢追求面子、名声)、好利(喜欢贪图钱财利益)、贪婪、嫉妒、憎恨、幸灾乐祸、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心思。

比如在工作的时候,人要做到义,义者,宜也,心做到它应当做到的叫做义;那么在工作中,什么是心应当做到的,简单来说,就是心里只有对工作有利的想法,只做对工作有利的事;心里去掉对工作不利的想法,不做对工作不利的事;但是有一点至关重要,对工作有利的想法和事必须是符合良知的,比如我不能帮助公司做坑蒙拐骗的事,也不能像贼一样帮助公司随便扣员工的钱。

当你工作的时候,如果你心里有了好色、好名、好利、贪婪、嫉妒、憎恨、幸灾乐祸、感情用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心思,你会发现,这些心思都对工作和做人有害。

比如私欲中的好色、好名、好利之心,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当你起了这三个心思之后,你很可能会再起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想法,去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事。

比如私欲中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之心,假设某天我被领导批评,心情不好,所以我在工作的时候马虎了事,甚至在工作中用故意做错的方式发泄情绪;这种就叫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只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感情用事,做对工作有害的事。再假设有位同事得罪过我,我发现他工作出错了,但是我故意不讲出来,想让他犯错挨骂;这种就叫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只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发泄个人怨恨,幸灾乐祸,做出对工作有害的事;而且这样做,是对同事不仁,对公司不义,所以这也叫不仁不义。

我举的这两个例子都是感情用事的例子,是因为多数人都喜欢感情用事。在任何时候,人的想法、做法都可能掺杂人的情绪在里面,这样人在处理事情时,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很可能做得过分或者不足。甚至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人可能会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失去理智,做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违背良知的事。所以人要学会做正心工夫(后面文章会讲),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让自己在处理事情时,不会被情绪控制,不会去做违背良知的事。

再比如好名之心,好名之心是指追求面子、名声的心思,当人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开心喜欢,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忧愁苦闷时,就是好名的毛病在发作。王阳明先生说过: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孟子说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实与名不相符,活着尚可弥补,死了就来不及了。所以当你心里起了追求面子、名声的念头时,就要把这个念头格去,此时也可以用务实的心来替代好名之心。

懒惰、傲慢、好色、好名(喜欢追求脸面、名声)、好利(喜欢贪图钱财利益)、贪婪、嫉妒、憎恨、幸灾乐祸、感情用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心思就是蒙蔽良知的私欲。这里我举个孝顺父母的例子,孝心是属于人的良知,人的孝心也可能被私欲蒙蔽。

孟子说过: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尧帝、舜帝教化天下的道理,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孝悌的古文解释通常是:孝是孝敬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其实孝悌在这里的解释是:孝是父子之爱,悌是兄弟之爱,也就是孝敬父母、慈爱子女、敬爱哥哥姐姐,爱护弟弟妹妹。仁爱之心就是从孝悌中产生出来。孟子这么说,是为了从良知最真切笃厚、不容隐藏的地方提醒人,让人在辅佐君主、结交朋友、仁爱百姓、喜爱事物和动静语默中,都只是一心地去推致他那孝亲敬兄的真诚恳切的良知。

再回到孝顺的例子,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的程度是不同的,这里我把蒙蔽程度分为三种,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三种资质: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看看这三种资质的人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生知安行的人是指生来就明白道理,自觉自愿地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学知利行的人是指通过学习才明白道理,为了某种好处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困知勉行的人是指遇到困难后才明白道理,勉勉强强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

首先来看生知安行(生来就明白道理,自觉自愿地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这类人是上等资质,他们的良知就像晴朗的天气,心上的蒙蔽很少。他们可以完全依靠良知,自然自觉地去孝敬父母,比如说,当天冷的时候,这类人自然会想到父母会不会着凉,会主动学习保暖的方法,帮助父母保暖;当天热的时候,这类人自然会想到父母会不会被热到,会主动学习消暑的方法,帮助父母消暑。

这里我讲点其他东西,方便你理解良知和生知安行的人。我要讲的是人的心之本体,也就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至善,也就是最善良的。但是王阳明先生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是心之本体既没有善,也没有恶,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我问你:水往低处流,是否有善恶;或者当人不小心摸到烧红的铁时,连忙把手拿开,那把手拿开的动作,是否有善恶。你肯定会说没有,水本来就是往低处流;人摸到烧红的铁时,手被烫到,肯定会把手拿开,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自然没有善恶。那么,我们再来看生知安行的人,当天冷时,他们自然会去做为父母保暖的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当天热时,他们自然会去做为父母消暑的事,就像人摸到烧红的铁,连忙把手拿开一样自然。

生知安行的人都是自然自觉地给父母尽孝;而且他们为父母尽孝,也是不得不做,即使不想做也身不由己,一定要做了,心才会安定下来,这就是人的本来面目。人为父母尽孝本来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也像人的手被烫到再拿开一样自觉。而水往低处流、人的手被烫到再拿开,这两件事并没有善恶,所以人为父母尽孝也没有善恶,因为当人看到父母时,为父母尽孝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也像人的手被烫到再拿开一样自觉。这是人的本性。

所以王阳明先生说心之本体没有善恶。既然没有善恶,那么为什么又说人的本性至善,要划分善恶呢?

这是因为普通人都有懒惰、傲慢、好色、好名、好利、贪婪、嫉妒、憎恨、幸灾乐祸、感情用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私欲,所以当他们想为父母尽孝时,这些私欲可能会蒙蔽他们的孝心,让他们不能按照良知去尽孝。这就好比水本来是往低处流,这些私欲却把水堵住,不让它往下流;也好比人摸到烧红的铁,哪怕他再烫手,这些私欲也要让他死死抓住烧红的铁,不让他松手。所以你看看身边那些不孝顺的人,他们的心永远都是浮躁易怒的,这是因为他们不能遵从自己的良知,导致良心难安罢了。

善恶就是从人产生念头的地方划分,人在起念头的时候,能遵从良知的念头就是善,不能遵从良知的念头就是恶。人的所有念头本来都是能遵从良知的,这就是人本性至善的意思;但是人的良知可能会被私欲蒙蔽,导致人不能遵从良知,不能遵从良知就是恶。

再回到孝顺的例子,上面讲了生知安行(生来就明白道理,自觉自愿地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再讲学知利行(通过学习才明白道理,为了某种好处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首先,关于这个某种好处,如果是好色、好名、好利的人,肯定会认为这个好处是指美色、名声、钱财、利益;不是这样的,孔夫子不会教你把这些东西当作好处,这个好处是指当人明白了做人的意义之后,懂得什么是对做人有利的事,这个有利的事就是遵从良知。

再说学知利行的人,他们的良知就像多云的天气,良知被蒙蔽较多一些,不过阳光基本上还是能照射下来;所以他们虽然有懒惰、傲慢、好色、好名、好利、贪婪、嫉妒、憎恨、幸灾乐祸、感情用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私欲,但是他们懂得做人要孝敬父母的道理,他们会时刻检查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努力克服这些私欲,从而依从良知去尽孝道。

再说困知勉行(遇到困难后才明白道理,勉勉强强去实行这些道理)的人,这类人的良知就像乌云密布的阴天,昏天暗地,他们的良知完全被懒惰、傲慢、好色、好名、好利、贪婪、嫉妒、憎恨、幸灾乐祸、感情用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私欲给蒙蔽,所以他们对父母的孝心是非常少的。

困知勉行的人的心永远放在美色、面子、名声、钱财、利益上,他们平时哪怕做出孝敬父母的样子,也是为了获得利益;但是,当他们不需要做假样子来获得这些利益时,他们就连假样子都不会做。比如一个良知被好名之心蒙蔽的人,当有人和他的父母在一起时,他就会做出一副孝敬父母的样子,来获取别人的好感;但是当别人走后,他不需要再做样子来获取别人的好感时,他就不会再有孝敬父母的行为;因为他没有那颗至诚至敬的孝心,人只有拥有那颗至诚至敬的孝心,才会在任何时候,都会自然自觉地为父母尽孝。

并且在困知勉行的人中,很少有人能对父母恭恭敬敬、和和气气的,甚至平时父母还要看子女的脸色做事,子女只要感觉有一点不称心,就可能会对父母大喊大叫、大声训斥。其实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孟子说过,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养她但不爱她,就像养猪一样;爱她但不敬她,就像养狗一样。人养猪是为了吃肉赚钱,养狗是为了看家,都是为了利益;这类人养父母也是为了面子、名声等利益,那他们养父母和养猪狗有什么区别?而且在现实中,你见过有谁对猪狗是恭恭敬敬、和和气气的,如果猪狗不听话,那么人肯定会对它们大喊大叫、大声训斥。所以这类人养父母时,和人养猪狗畜生时是一模一样!

论语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类人中可能还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会变成能保佑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平时养父母,也只是希望父母死后来保佑自己。他们在父母活着的时候舍不得花钱,对父母从来不恭敬;在父母死后却愿意花钱,大搞排场,做出一幅非常恭敬的样子,生怕父母死后不保佑自己。这种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养父母如养猪狗,不懂得孝敬父母;在父母死后,他们为了压榨父母身上最后那一点虚无缥缈的价值,却又做出一幅孝敬的样子,这种人可以说是虚伪、不孝之极。

孔夫子说过,丧,与其易也,宁戚;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真正孝顺的人,心里只要一想到父母将来要离开自己,都会感到难以忍受,怎么会有其他自私自利的想法。

困知勉行的人,良知被私欲蒙蔽得太多,他们即便想依从良知去尽孝道,又会被私欲阻隔,因此不能尽孝道。这就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依从良知去尽孝道。这里所说的功夫就是致良知。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做修身、正心、诚意、致良知、格物的工夫呢?

在讲工夫之前,我要先解释下修身、正心、诚意、致良知、格物。

我在因果法则这篇文章说过,天赋予人至善的本性,人至善的本性就是人心的主宰,也就是人心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他为人的心之本体。

天赋予人至善的本性,人至善的本性就是人的心之本体。那么怎样看出人的心之本体是至善的呢?

人至善的心之本体要到具体事物上才能看出来。比如:用这颗纯净洁白的心之本体,表现在孝敬父母上,这颗心就被称为孝心;表现在辅助君主上,这颗心就被称为忠心;表现在结交朋友上,这颗心就被称为诚心;表现在对待他人上,这颗心就被称为仁心。

如果人的心没有任何私欲,完全是心之本体的话,那么他在孝敬父母、辅助君主、诚信待友、仁爱他人时,就能自然做到诚心诚意,不掺杂任何私心。所以人的心之本体没有丝毫的恶,因此称至善。

至善的本性,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古代圣贤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忠君爱国、诚信待友、仁爱他人,并不是让我们另外生个心去做到这些,这些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我们努力做到这些,也只是为了恢复心的本来面目而已。

楼主:我是琪琪的老公  时间:2022-05-24 23:35:0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V6uqiarkkpiFiGSOWOlXA
提取码:1234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