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风这本书

字数:3414访问原帖 评论数:2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25 18:58:55 更新时间:2022-08-24 20:34:28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25 10:58:55
七里山塘风是一本书的书名。这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六月出的,到今三四年了。看书名,或可猜想,这是一本写苏州风景人文地理历史等的书,但看作者自序,又说本书可视为《思亲补读录》的续集——之一吧。看来两种说法都不全面,欠准确?


翻开这书,先可看见的是几张照片,作者本人,他的父亲,二人合照,还有钱家兄弟(童年照片,并有父亲当年题词),以及钱家三代八个人的合影、这些照片,比较接近《思亲补读录》续集的意思而和七里山塘风书名较远。照片之后是自序,再往下是目录了。从这目录才可以看出七里山塘风的意思来。其第一篇第二篇就是“苏州庄园和园林”“刘禹锡诗里的苏州”一连几十篇文章,有个主标题“酒法众传吴米好”。不过这只是第一部分,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其余三个分别是“有谁思古敢非今”“关心是旧黔”(这部分看上去可以说是《思亲补读录》的后续文字)“感子故意长”。四个部分或许不能用几个字概括,所以书名和自序的表达就都显得不全面了。


现在我从这几部分里各选几篇略述其大致内容,或许可收管中窥豹之效于万一吧,但愿。


酒法众传吴米好,这个本是刘禹锡一首诗中一句,现在被写成一篇短文的题目。这篇文章写的是刘禹锡和白居易两位诗人的交谊,而另一篇“刘禹锡诗里的苏州”,介绍的则是诗人在当苏州刺史时写的苏州灵岩山、虎丘等几首诗。此外“龚自珍诗说苏州人”“杜荀鶴和苏州”“高启之死”“耦园佳耦的诗情”“乾隆皇帝和沈德潜”等篇也多是写的苏州名勝名人诗文等等。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25 11:03:12
“苏州庄园和园林”

“苏州状元和园林”因拼音输入匆忙致错,歉。歉。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25 14:11:11
这酒法众传吴米好 原书第一部分共四十余篇,一百页多。今钞少数篇目如下: 从韩菼诗文看清初奏销案 苏州万年桥和潘次耕诗 历史局限 白居易和苏州 苏州明月湾敦伦堂 七里山塘生祠多 何山张王庙 户部马的告示 苏州老字号 酒法众传吴米好 兰凤 寺 庄子观鱼在今天 苏州有个阿万茶楼 台湾的吴凤庙 得十五篇。以上各篇,大概多在博客和闲闲书话发过,估计用篇名搜素,或可找到其文。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26 13:36:00
以上说到和没说到的各篇,大致可分两类,一是读书所见组织成文,如韩菼、白居易、万年桥、生祠多诸篇。又一些则是亲历亲闻加上自己感想,游记杂感之类,如兰风寺、庄子观鱼、西塘醉经堂七老爷庙关帝庙、龙门古镇、洱海边第一天、放生桥、太湖小岛等等。其实不一定和七里山塘有关或者和苏州也无关,收到一起,总题就写了个七里山塘风,其实已经离题好多里了。

白居易做过苏州刺史,在苏州修过山塘街山塘河,至今仍是苏州著名景点,称为七里山塘。又名白堤。但是有人却声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艺术人生任凭说,至于我们流连于山塘美景,感受吴地的精美文化过程中,是否记着白居易并不重要。并敷衍成文,发在苏州本地报上。说是不记得他不重要,却没有忘记还要找出白公诗集中的几首家妓诗来“批判”还说白刺史在杭州时还比较清廉,到苏州后就只是美女美酒了。这篇文章引录的诗是真的,但其文章的“结论”却使人不愿苟同。《七里山塘风》书中“白居易和苏州”一篇就是写的这个。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28 08:57:00
书的第二部分题为有谁思古敢非今。
今先转贴一段另帖中的回复、、
有谁思古敢非今这七个字是吴宓先生所写一首诗中一句,被我用来做了一篇短文的题目,后来出书时又把这篇名用作书中四个部分中一个的小标题。。
吴先生原诗是一九五九年九月所写,九月下旬,是单位里动员职工写诗文做国庆礼赞之时,吴先生应命写了一篇礼赞诗,但是自己又写了一首感时诗,七律。旱荒洪涝见天心,暴雨终风喻政淫。长夏禾枯人渴病,平原堤溃水没深。急耕密植怜枵腹,芒履敝衣劝积金。强说民康兼物阜,有谁思古敢非今。
此诗否定了强说民康兼物阜这种“爱好”(或风气),大概当时十分不合时宜,,是不会公之于众,公开发表,不足为外人道,只能在少数朋友圈中交流的吧。幸而保存下来流传下来而为我们所见,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6-29 18:17:12
一是读书所见组织成文,如韩菼、白居易、万年桥、生祠多诸篇-+


其韩菼一篇已另发一贴韩慕庐翁叔元。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6-30 09:36:46
苏州虎丘典故一则

在明末,苏州复社的士人常在虎丘集会。到了清初,这种集会有时仍会举行。大诗人吴梅村在一次集会上担任“主持人”。到第二天,吴诗人发现千人石那儿,有人写了一首诗嘲骂他。

“国初文社如林,各标名目。复社生童聚五百人于虎阜千人石上会课,请吴梅村执牛耳。次日清晨,吴欲览游,步至千人石,见有诗题壁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不仕清兮不仕明。只有娄东吴太史,一朝天子两朝臣。’吴见之,废然而返。”(《丹午笔记》二九“吴梅村被嘲”)

如果翻成白话文,大意是说,我们在千人石上聚会的人,在明朝和清朝都没有做官(因为是秀才们聚会,是没有做官的)。只有苏州吴太史,是从明朝做官做到清朝的。

和这件事类似,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中还记有虎丘生公石上的两首诗。第一首“入洛纷纷兴太浓,莼鲈此日又相逢,黑头早已羞江总 ,青史何曾用蔡邕。昔去幸宽沉白马,今归应愧卖卢龙。最怜攀折章台柳,憔悴西风问阿侬。”第二首(据陈先生分析,这可能只是半首)“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这二诗,寅恪先生说是《陈忠裕全集》里列在补遗部分,说是无名氏所做,以讥刺钱谦益的。这诗写得不像上面那样浅近,用了许多古典(陈先生书中一一予以考证,文长,这里就不引录了),总之是说他在明朝时做大官,到了清朝仍做大官。大意和上面讥刺吴梅村的诗略同。

此类千人石、生公石上的诗歌,恐怕可以说是几百年后的大字报的前驱吧。

吴梅村和钱谦益,明朝亡时虽然投向了清朝,做过清朝的官,但是后来都有悔,吴梅村写的《园园曲》就对降清的吴三桂讥刺很深,钱谦益则在柳如是推动下暗地下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柳如是别传》里有专门考证)。 不过这些都是上述虎丘诗歌出现以后的事了。

七里山塘风这一篇以前也在本版发过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17 08:01:02
微信上我加了几个老年人的群,有七十岁左右的,有六十多的,几个群里都看到过一个链接,题目是“做一个不被人讨厌的老年人”,其中一条条列举了一些注意点。多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可见所谓的不被人讨厌,就是针对家中晚辈说的)。例如“可以对儿子说不可对媳妇说”,“儿子是你的,孙子却是他们的儿子,不要弄错”,“在职时或许你是一把手二把手,现在在家里要看清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生活习惯看不惯时也不用多说”等等等等。至少七八条吧。而且见过不止一两次两三次,过几天另一位老太太老先生又转发这条了。而且点赞的,评论的都有(评论多是欣赏的支持的)。不知这原创者是老年人还是中年人青年人。另有一条对老年朋友的忠告,则完全像是老年人所写,大意说,有几个“老”不能丢,其中一条是老窝(老家,老房)不能丢,即使住到儿子家、女儿家,这老房子不能卖,不能出租,要留着。留一后路。还有一些交流晚年生活的,说住一个女儿家,做家务之余,又到另一女儿家做无偿钟点工,比在职时到劳模更积极。老朋友对此多表示理解。就希望孙子外孙快点长大,很多人说,做奶奶姥姥比做劳模还累。做劳模领导还表扬,做奶奶姥姥还不一定被认为合格。认为满意。

近日看到报上有文章介绍一位名人的“养老六字诀”,说要“想开,看开,放开”,有了这六个字,就能保持好心情,就能用平常心态阳光心态对待生活,老人就可以成为乐观老人,为子女家庭做义务家政,间接为社会出力了。还可以老年互助,少给社会添乱少给子女压力等等。

这微信群里讨论的问题,和报纸上讲六字诀的文章说的是同一社会现象吗?至少都涉及家庭里三代人中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吧。一个说“不被人讨厌”一个说“少给子女压力”,都是说这里面如果有代沟,有矛盾,有困难,有压力;而且都有些认为主要是老人们没有看清问题,没有“想开、看开、放开”,所以开出的方子都是给老人的。还见过一漫画,底层是两个年轻人,作举重状,托举着一块圆板,上面站着四位老者,已经老态龙钟,可是还在托举着一块板,最上层是一个小孩,形象地说明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容易吧。

有句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这一个家(一个大家或其实是两家或三家)三代人之间,也人人有难念的经,都有压力。那小孩(第三代)压力主要来自学校,家长或许也要负一点责任。这个现在先不谈。这第一代第二代之间,究竟哪一代是主要的压力源?那微信群里的 文章说到了婆媳关系,这是个老问题,不过过去,是婆婆厉害,媳妇受压,今天有没有倒过来,婆婆怕媳妇不满意,反而感到有压力了呢。不可一概而论,但是这后一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吧。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只要求老人用"六字诀“,也就不可能是万灵神丹了。

那篇六字诀的文章,提到了老人要少给子女压力。这是一个方面。子女也应少给老人家压力。两代人要互相体谅。才好’

至于那漫画,好象把“上有老下有小"夸张过甚了。城市职工有退休金,即使无子女,生活国难一点,也不是十分严重的。三代人相处,经济上不一定会给子女多大压力,甚至有的还会对子女孙辈有些帮助也说不定。所以才有家有一老是个宝的说法。


这是几年前一个老帖子,没什么人回复,转来此处试试(因为UI上次发错地方给发到中学时代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16 10:34:47
还有一个帖子和这类似——-——我出过一本书。前不久提过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