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浅见

字数:1426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31 19:32:10 更新时间:2022-06-03 00:01:08

楼主:冯钲越  时间:2022-05-31 11:32:10
荀子名叫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他的思想汇集在《荀子》这本书中。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其中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

荀子收过相当多的弟子,包括李斯和韩非子。通过写书、辩论和传授弟子,荀子把他的思想有效的传播出去。

荀子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思想家,他的观念推动形成了这个文明的特殊质地。

荀子把人主要视为一种“性本恶”的群体动物。

荀子认为“能群”是人类区别于禽兽并能胜过和役使禽兽的基本条件,而“分”则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法:简言之就是,一方面,集体协作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作战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差异性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地位区别则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形成。

除了指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荀子还有一项著名的宣布: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原点。荀子指出,正是由于人性本恶,所以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实践经验积累和移风易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消除人们由于欲利而引起的争夺,必须明确规定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分,这就是礼义的起源和实质。联系到前面说的,正是由于人的“性本恶”,而且又具有群聚的特点,所以必然的要靠礼义和立法来进行“分”,在“分”的基础上形成人类社会。

荀子的思想具有辩证的特色,他提出了“人性恶”这样不朽的观点,由此出发,他提出的政治主张是“隆礼重法说”。在重视礼义这方面,他和孔子是一致的,同时荀子还重视法治,“法”是针对人性恶而设的。

荀子具有一种透彻清晰的理性。这是他明显超越孔、孟、老、庄的地方。

这种理性体现在他对天人关系的判断: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形象的说法是“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社会的治乱兴废,在人而不在天;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这种理性体现在他不是虚构一个完美的远古黄金岁月作为社会治理的理想,而主张“法后王”,即参考历史上较为接近、因而也就较为可信的社会现实来治理本社会。

荀子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这对随后的中国历史形成了重大影响;

荀子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这对后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一方面尊君、隆君,一方面重视民本,提出君民舟水说。这对后世的政治影响很大。

在认识论方面,荀子特别提出“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是人们的通病。他提出“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虚心、专心、静心,以达到主观上的大清明境界。荀子又确立了以正名为中心的逻辑体系,他揭示了“名”反映“实”的本质,制定了关于名的划分和推演的理论,阐述了制名的原则,又揭示了命题的本质。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人生必须通过博学来臻于“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