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能静心的短句,和夏天很搭配的那种。。。

字数:6811访问原帖 评论数:7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6-17 20:16:37 更新时间:2022-07-10 12:20:05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16:37
夏天很是适合听莫文蔚的《十二楼》

还有很多句子适合夏天里拿来静心

如妃在低谷时期写毛笔字

夏天里人浮气燥,偶尔就冒出来小“低谷”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18:05
这纷纷飞花已坠落,往日深情早已成空

这流水悠悠匆匆过,谁能将它片刻挽留

-------------------
在听郁可唯经典翻唱《水中花》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夏天就是拿来恋爱的,也可以拿来失恋~~~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21:55
以下来自《烦恼即菩提,无烦恼亦无菩提》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22:29
解决烦恼的过程即是证得菩提的过程。

清静经说:无事即静,有事即应,应后无事。

有事即应指的就是解决烦恼,解决问题,事即烦恼,问题即烦恼。解决了“事”,自然没了烦恼,即得解脱。此为菩提清静之道,也即解脱之道。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24:00
菩提是体,歇是用,歇也是菩提的一种显现。要歇即歇,要忙即忙。身忙心歇,身歇心忙,全看你如何选择。。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25:53
“求而不得”即为有“事”,有求本身就是“事”。求菩提而不可得菩提,求入定而不可得入定。求菩提、求烦恼跟求财求名一样,都是烦恼。因为你此时的状态还在“事”中,还没有到达“应后无事”的状态。

---------------------------------
这个和曾仕强教授所说的一样,过客皆为镜像,调整到自己心安理得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27:41
“静”本身是无事的,既然无事又何来的“修”呢?心中若有“修”的概念,就永远达不到“静”的状态,越修越不能静。

-------------------------
与心理学的“大脑监视器”相印证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28:47
一个人能处于“常清静”的状态,即便有事来,他的心也是“静”的,他永远以清净心去应对和处理事情。

----------------------
与心理学的“内在资源”相印证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30:01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还是会觉得受伤、好疼。。。。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31:01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安安810131 2022-06-17 12:30:01
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还是会觉得受伤、好疼。。。。
-----------------------------

楼主:汤惠钧 时间:2022-06-17

我摔了一跤,摔得好疼。
可是回头看了一下这不是当初我自己愿意跳进来的吗?
我站了很久,久到无法释怀!
一开始以为这里有花,有路.......
可是现在我满身疲惫,才发现是劫,是坑,是深渊........
我要恢复到原本的样子,但是不确定需要多久,给我一点时间,我会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和高度。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40:10
佛法里面有一句话叫“人之所见皆是心的选择”

是念头在作怪,是自己的认知在作怪,也就是说智慧不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处事能力,或都说看事处事角度不对。

“见”达到什么状态,你就能得到什么。

心之所以能见,是因为心是空的,这就是空性。当心里装着某件事或某个人时,是见不到别的事物的,因为此时心已被填满,填满自然无法见其它。心里有悲伤,就见不到快乐;心里有自卑,就见不到自信。心里有穷,就见不到富,不知道珍惜已经拥有的。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41:43
人类的一切“知”都是从“无言”得来,桌子、石头、风雨雷电都无时无刻不在说法,给人们启迪。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44:32
你的身心状态到达这种层次以后用来验证修为的,是能感应到的。
少想少思、淡薄寡欲,说白了就是放空的意思。心具有“空性”,心里越空,能见到或者说装下的东西才越多,才会有“高见”形成,“见地”的层次也才会越高。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45:33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成见,这也是心与心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沟通的原因,因为中间还有个“我“,每个人的“我“还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我见、人见和众生见“。禅宗主张直指人心也是这个意思,因此要想心与心之间能直接沟通,就必破除我执。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2:52:21
@安安810131 2022-06-17 12:44:32
你的身心状态到达这种层次以后用来验证修为的,是能感应到的。
少想少思、淡薄寡欲,说白了就是放空的意思。心具有“空性”,心里越空,能见到或者说装下的东西才越多,才会有“高见”形成,“见地”的层次也才会越高。
-----------------------------
@xiaokanben 2022-06-17 12:49:40
我虽然不是佛教徒。
你这个跟帖的内容,我赞同一半,也就是清心寡欲那部分。
少思少想,这一部分,我就不太赞同了。
欲望太高,确实能阻碍心智的成长,这一点是不错的。
-----------------------------

回层主,我是转载的,作者接下来也说了——

少想少思清心寡欲其实是告诉你要“守一”,不要胡思乱想,成天颠倒梦想,这个叫“妄心“。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这样才容易成功。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工作高度集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就明白了,那真叫心无旁骛,除了心里关注的,其他的东西根本就觉察不到。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3:11:55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开悟的临门一脚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3:23:28
心中想名利,就大胆去追求名利,若因此怕人说自己贪财贪名,那就不是真心,会有所束缚。这些都是分别心,是妄心妄念。当然,如果你真的想吃海底捞、住豪宅,又能吃到、住到,就快快乐乐地去吃、去奋斗。总之别埋怨、别争吵,别让自己产生烦恼。这才叫随缘。

-------------------------------
所以,癞蛤蟆错不错在“想吃”上,而是错在“吃天鹅肉”上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7 13:26:34
楼主:Jason20182018 时间:2021-04-15 08:20:23

一个法门,固定规范的东西越少,给人“自然而然”的空间越大,就越接近无为法,也可以认为,越上乘;规范的越多,越详细,越繁复,留给“自然而然”的空间越小,就越偏向有为法,越下乘。严格地说,无为法未尝有一字,说不出,拿不出来;有一字说法的,都是有为法。课本和书籍都是有为法。

比如你教孩子做饭。对于你来说,你肯定知道怎么做饭的,想到做饭二字就知道要干什么了,这是无为法。但你教孩子时,则需要教孩子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控制。比如你教孩子先淘米、再加水、加多少水,放入电饭锅、按什么键等,这就是有为法。但如果换个地方,比如你们现在森林里,你叫孩子做饭,孩子会说,“爸爸,没有米啊,没有电饭煲啊,我怎么做?”这时你就会告诉孩子,我们打了野鸡、野兔,可以吃烧烤啊。你看,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做饭相”就不一样了,先前的有为法就不适用了,你必须重新再告诉孩子森林里具体怎样做饭,跟家里做饭有何不同。会做饭的人在哪里都会做饭,这就是无为法,而一旦有具体方法出来了,无为法立即演变成有为法。也就是说无为法是体,有为法是用、是相。


--------------------------
膜拜~~~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8 09:43:29
以下来自《信息背后的信息》
楼主:安安810131  时间:2022-06-18 09:45:04
我们很容易困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之中,若只关注眼前选项没有创造出新的选择,就容易做出不太好的决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