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名片

字数:2558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02 03:17:23 更新时间:2022-07-02 03:19:35

楼主:篮球谜  时间:2022-07-01 19:17:23
东湖名片
东湖是武汉的一张风景名片,一是它占住全国城中湖的榜首,水域面积辽阔宽广。二是山水相连,水岸蜿蜒曲折,呈现多水湾、多半岛并且有众卫星水潭拱卫的万千姿态,再加上沿湖风光旑旎、俊秀。如果看航拍效果图,它就是镶嵌在城市之中的一颗硕大的绿宝石。景区的中的屈原塑像以及塑像身后的行吟阁,又是这张名片中的核心,相当于明片中的名片。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士大夫,湖北又是楚国的故园。屈原出生在今天的宜昌地区,人生际遇很象一部悲怆的交响曲,他忧国忧民的故事,在荆楚大地上广泛流传。因此,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屈原有超乎寻常的热爱。屈原与水有不解之缘,东湖水畔建阁塑像以资纪念,缅怀之情可谓有名至实归的寄托。
我家距离东湖有十公里的路程,相对远方游客有近的优势。不过,仅凭步踱,这个距离很难达到类似邻居串门那么热络的程度。好在家门前有一路直抵东湖景区的公交,这极大地方便我们成为东湖景区的常客。只要去东湖串门,屈原像、行吟阁就是我们打卡的必经之地。
近几天手机反复报警,内存空间不足。我按清理指引将相册瘦身,回头察看结果,存储的照片大量地删了。好在事先在电脑中作了备份,又大费周章地将能说事的图片上传到QQ上。
这三张屈原塑像是2020年6月随拍的。当时只当这是武汉东湖的一张名片立档留存,对塑像造型的好坏没有一点感觉。塑像左右两边紧靠湖畔,塑像右边濒临的是中心湖泊。岸边有供游客休息的靠椅,当时坐在靠椅上感受了一下湖风的吹拂,很惬意、很享受。公共场所的靠椅都是按一定间距布置,座位很紧销,一离座,立马就有人补缺。因此,游人在屈原塑像这个景点停留的时间很短。
今年二月又去游东湖,好多地方在施工整修,竖了围栏。屈原像边临湖处也围了,于是草率地一走了之,没有逗留。到了五月端午节,估摸整修完了,又到景点打卡。哇噻!加饰了一些供游客歇脚的凳子,驿亭。凳子用石墩雕凿得古朴典雅,驿亭建得独具风格,游人散落其间,比以往有显著地增加。这里的视野开阔敞亮,感觉湖风特凉爽宜人,加上坐的位置到处有,没有落空的担忧。游览至此,停下脚步小憩片刻,会让人有一种甜到心头的尽兴。等我再走过塑像前时,突然感到塑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召力。这个时候的塑像,在我看来就不再是“到此一游”的念纪标志。塑像的神韵都活起来了,特别是塑像的衣著和飘带,就是这个环境的副产品。
屈原毕竟是两千多年之前的历史人物,现存的文献资料,既找不出他的写真画像,更不可能有其影像照片之类的信息。屈原的真实面貌,后人无从知晓。不过,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嫉恶如仇的秉性、追求光明正义的勇气在文献里有案可查。这些抽象的精神特征,对于后人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爱屋及乌是人的本性,还原屈原的相貌为的是把屈原精神具体化,因此,开发屈原的喜怒哀乐情绪,探究屈原的仪容举止行为,也纳入了屈原精神遗产的财富范畴。由此可见,现在流传在各地的屈原像,本质上是人为创造的艺术品。
不错,把原型的一辈子,凝聚在一个瞬间的时刻,一个固定姿态,一个不能变化的表情上,而且还要概括出其整个人生的精神风貌。这是个集知识、想象和技木、灵感于一体的创作过程。它的门坎之高,难度之大,即便专业人士也不敢小觑。在外行看来,估计成功的概率跟中奖摇号有一拼。依我看来,即便将制作原料进行到了作品定型,这个艰难的过程也不算了结。理由是,雕像立起来是一回事,立起之后能否站得稳?竖得牢?耐得住时间的折磨?同时还要镇得住场子又是另一回事。
东湖在业界的气场强大,若屈原像造得缺乏气势,就撑不起场面;像造得太夸张,就失去了原型应有的价值。好在上世纪五六年屈原塑像建成之后,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屹立在东湖水畔,并成为东湖的地标和名片。这次观光对屈原像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引起我探究其中奥妙的兴趣。
回家之后,我又把江滩公园的几个古人雕塑作了一些比较,得出了东湖屈原像经看、耐看的结论。
东湖的屈原塑像,简朴自然,造型以常人步履疾行为范。没有夸张,没有外力作用的痕迹,造型呈现出的动力完全出自人物的行为。这个姿势既寓意人物的“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又在塑型技术上彰显力量的动感。尽管表达意思呈现多样性,却给人一种常态中的和谐之感。
再如,塑像扬起的头颅,两目凝视苍穹,脸上写满了茫然、疑惑、希望的复杂表情,仿佛心里正在做灵魂考问的《天问》。从造型的姿态看,这是人物原型壮怀激烈的人生写照。屈原既是追求光明的使者,又是坚持正义的化身。按阳刚之气的人物形象作一定的夸张,不会产生争议。不过,造型者遵守的是和谐自然的审美标准。为了避免动作造型仰视角度过高,给视觉带来的生硬与突兀感,便巧妙地利用下颔的一绺胡须进行协调。一个小细节,就把自然的神韵体现得非常到位。
常言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屈原像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实际却给人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悬念。这种引而不发的含蓄风格,估计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基本法则,或许这是屈原像能成了东湖名片的基础。
其次,作品与环境深度融合,是景观日久弥新根源。我的观光经历是最好的佐证,开始游览,只把屈原像当成既有事实的存在,不肯费过多的精力去关注。随着景点微环境的改善,才意识到塑像之外的自然风在景观中的催化作用。其实,风一直存在,只是我最初没有把它与艺术创作相联。也许竖塑像的初衷只为纪念、缅怀历史人物,然而,一旦雕塑成为游览景观,就成了大众观赏的公共产品。观光人群的成份复杂,懂历史、有文化、会艺术的人,依据塑像记住了景观。而文化程度不高的一类,则是通过景点具备乘凉功能,认识雕塑之名与所处的方位。从传播的影响力看,后者的数量庞大,而传播力稳定持久。
不可否论,以人物题材为景观的风景,有它的教育功能或对游人的思想启迪与净化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之外的附属作用渐渐地发挥出了效益。比如,环境的精美优雅,增强了游客逗留的兴致;场地的宽敞舒适,提供了各类活动的便利。如此这般,就象为推高人气,营造了磁场效应一样。一般而言,知名度、影响力靠的是人气。因此,名胜之地,既是启迪思想、净化心灵的地方,同时又是舒展筋骨、放飞情绪的场所。这大概是屈原塑像之所以成为东湖名片的社会原因。
总之,屈原像是东湖景点的重头戏,视频图片可以目睹其风采。但要真正领略它的微妙之处还得亲临实地看一看。有道是:不入西土,难求真经。不经风雨,难见彩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