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稗记之十二:三千年炎夏冰事

字数:6839访问原帖 评论数:4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7-21 03:53:23 更新时间:2022-07-18 09:35:24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0 19:53:23





三千年炎夏冰事

白日鼠白胜,谋夺生辰纲,挑着两桶酒,唱上黄泥冈:“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旧时炎夏时节,最常用的纳凉工具是扇子。有人热急了,想动刀动斧,“杀热”。
“把这热劈开……把这热犁开,把这热斩开,把它甩在路的两旁!”美国杜利特尔写诗说。
抽刀断水水更流,拔剑斩热汗更滮,北宋诗人王令说: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王令在江苏教书为生,生活困苦,那时夏天没有空调冰箱,他也吃不到冰。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0 19:55:37
此事甚奇。
跟帖反而发不出。
新帖倒发出来了。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0 19:56:14

盛夏见皇帝,扇下打寒颤

苏东坡的三儿子苏过,北宋宣和年间遭遇神秘绑架:
他到京师,住在景德寺,突然一帮快行家(宫廷役吏),一乘小轿,莫名其妙将他抬了去,说是皇帝召见。弯来弯去终于到一小殿,见皇帝披黄背心,顶青玉冠,宫女环侍。
正是六月炎热,“积冰如山,喷香若雾,寒不可忍”。
原来徽宗皇帝听说善画窠石的苏过到京,想请他画一幅壁画。
皇宫夏日,积冰如山,真会享福。
南宋学士洪景卢到翠寒堂见皇帝,大夏天的浑身打颤,站不住了。皇帝问怎么了,原来不是害怕,是冻的。皇帝就让太监拿了北绫半臂(短袖衫)给他御寒。
这翠寒堂是孝宗建的。《武林旧事》描写这处仙境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还有寒瀑飞空注入十亩大池,室内御座竹榻两边,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大院子里花草数百盆,“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这个风轮,不知道是不是丁缓七轮扇技术。
丁缓是汉朝长安的发明家,这扇子有直径一丈的七个大轮子连着,一人操作,满堂寒颤。
炎夏见皇帝,最狼狈的恐怕是唐朝拾遗陈知节。
当时唐玄宗要造凉殿,他极力反对。炎夏之时,玄宗将他叫到太液池南的含凉殿,“座后水激风扇,风猎衣襟”——又见大扇子!不知道是不是丁缓留下的技术。
陈知节坐在石榻上,只见殿四角水帘飞洒,皇帝又给他吃冰屑麻节饮。他“体生寒慄,腹中雷鸣”,要求了几次,才获准如厕。
宋朝王谠的《唐语林》说得很不堪:陈知节刚走到门口,就腹泻了,“遗泄狼籍”。
他冻坏肚子之时,玄宗还在擦汗呢。所以有人嘲笑他,你说话小心,别拿自己和皇上比体质。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1 18:18:15

拜占庭的机巧

含凉殿的设置,民间也有。《唐语林》说,御史大夫王鉷在太平坊的大宅,“宅内有自雨亭子,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这个技术,与拂菻国(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差不多。《旧唐书》说,那儿的房子没有瓦,捣白石为末涂在屋上,变成了自雨亭:
“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这个办法,五代时花蕊夫人也写过:“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
朱家溍先生《清代皇帝怎样避暑》中说,圆明园四十景之“水木明瑟”,乾隆曾写词赞之,也是风扇取凉法:“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这是水力发动的机械。
“空调房”在19世纪中叶在法国和美国获得突破。后来据说1881年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遇刺,医院闷热,工程师谢多造了美国第一台空调。20世纪初,美国的威利斯·卡里尔的喷雾法,得到“空气处理仪”专利。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2 00:10:48

冰山下的来客

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她堂兄杨国忠权倾朝野。杨家的空调房间也不输皇家。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杨家子弟每到炎夏,就搞来大冰,让匠人琢成冰山,摆在宴席周围,座上客喝得醉醺醺,身上还觉得冷。有的人到杨家赴宴,会带上丝绵衣服。
“冰山”被陕州进士张彖用来形容杨国忠。
当时有人劝张彖,结交了杨国忠就富贵了。他说:“尔辈以谓右相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
冰山后来成为“不可靠的靠山”的典故。岳珂《桯史》说有个叫赵逵的,不收秦桧送的金子,借这个典故比秦桧:“君谓冰山足恃乎!”
清朝有了个小玩意儿代替冰山,叫冰桶,可以移动,比较方便。
陈浏在《匋雅》中说:“冰桶制方,而盖分两半,各有钱窍五孔者二枝。”冰盛在冰桶里面,凉气从孔中透出来。桶有木制的,也有瓷制的,瓷的美观,很贵。
晚清杭州人项莲生写的一首《鹊桥仙》词,是咏冰桶的:
车声朝急,斧痕新劈,多少夏虫惊逸。
等闲忘了岁寒盟,只不过销磨一日。
玉山敧侧,冻泉淅沥,移近槐阴藤席。
底须浸手熨心头,我本是清凉胸膈。
《清稗类钞》说,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太热了,又找不到冰,“巡抚升允购青瓷大缸二,分进两宫,日注清泉,以代冰桶”。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3 01:47:08

白居易论筐买冰

《三辅黄图》有个故事说,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常在延清之室睡觉,夏天用玉晶盘盛了冰,放在膝前。玉盘与冰同色,在房外给他扇风的侍者以为没有盘,怕冰化了湿席,一拂掉地,冰玉俱碎。
那时夏天的冰,恐怕与玉一样贵重。
唐朝白居易不怕贵。《云仙散录》说:长安到了夏天,市头冰雪,与金璧一个价,白居易家里,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冰这么贵,他家都不还价,每天用筐装冰回家,也就是每天成筐的金璧消融成水了。
白居易那时已致富了,不愁米不愁冰。《云仙散录》引《穷幽记》说,他在洛阳履道里的第宅,有池水可泛舟,客人来了,用百十个油囊装酒装菜,绕船沉水,吃完了捞起来再吃。
富贵之家金盘盛冰。南宋张抡《阮郎归》词说:“金盆弄水复敲冰,热从何处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也说,杭州歌馆中,唐安安最富盛,“凡酒器、沙锣、冰盆、火箱、妆合之类,悉以金银为之”。
杨国忠家更奢华。
《开元天宝遗事》中,记有杨家的特别礼物:
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冰雕艺术了。
这也是真正的“冰敬”(明清时夏天地方官送给朝官的贿赂叫冰敬,冬天是炭敬)。书中说,只有张九龄不收杨家冰雕礼。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4 05:10:47

蒯人卖冰,哭着回家

什么时候开始,市上有冰卖了?
《迷楼记》说,隋炀帝荒淫,建迷楼玩乐,入夏烦躁,喝了几百杯酒还是渴,医丞莫君锡进药,请置冰盘于前,让炀帝终日看到冰。后宫美人听说了,都去买冰,希望炀帝临幸,于是乎——“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
真个是,洛阳纸贵,长安米贵,不如迷楼冰贵。
这故事说明,隋朝有很多藏冰之家,在市上出售。但《迷楼记》是小说,宋朝人写的,可能更接近宋朝情形。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袁参,给姚崇写信,信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蒯人(洛阳人)经商,在市上卖冰,有个客人热坏了,过来买。蒯人想,天气这么热,这人又如此怕热,何不敲他一笔呢?加价数倍。客人大怒,走了,不买了。不久冰也化了,蒯人边哭边走。
袁参这人,自称“开元布衣”,想在宰相姚崇那里找事情做,可是他将姚崇比作卖冰的,自己是买冰的,你不给我事情做,有你后悔的!所以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将这封信排在“自负”条中。
这封信说明,唐朝开元年间,卖冰这个行当,已经挺盛行,随手举例子就举到了。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5 00:56:11

卖冰人:短檐伞与青布伞

宋朝夏天卖冰,是个挺发达的行业了。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东京(开封)汴水北旧宋门外,有两家卖冰雪的大店,用银器装,想来生意极好。
南宋杨万里《荔枝歌》说:“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当时卖冰获利挺多,一窖冰,就能养活一家人。不过价钱似乎不贵,不像白居易时代,“价等金璧”,行人都吃得起了。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说,郑昭先在御史台,向皇帝说,京城不要谁都用青盖(据汉制,这是皇子用的)。太学诸生听说不许用青盖,就用皂绢做了短檐伞,“如都下卖冰人担上所用”,人们看了就嗤笑。
卖冰千年,颇有些变化:
北宋东京,撑青布伞,当街摆出桌凳售卖小吃冰饮,冰用梅红匣儿盛着。南宋临安(杭州),卖冰人担上撑着短檐伞。
明朝卖冰人拿着两个铜盏,嗑嗑敲响,名叫冰盏,冰块用绵衣裹着。清朝挑冰吆卖,叫“冰胡儿”。相声演员侯宝林自传中说,他小时候也曾卖冰核(音hú)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天卖冰棍的背个木箱子,里面棉垫裹棒冰,木块卜卜敲箱,边走边喊:“阴凉棒冰,三分一支!”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6 01:34:42

冰镇酒,冰淇淋

白居易家酿的酒很出名,如果夏天不时喝一杯冰镇绿蚁酒,则通体舒泰,“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屈原《招魂》)。
唐朝名相李德裕在宫中喝过冰镇酒,他的《述梦诗》“荷静蓬池脍,冰寒郢水醪”两句的自注说:“夏至后,颁赐冰及烧香酒,以酒味稍浓,常和冰而饮。禁中有郢酒坊也。”
北宋也这样,苏东坡说:“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如此冰镇酒,着实诱人。当然了,如今在酒吧说一句“威士忌加冰块”,没啥了不起,不必写诗纪念。
陈知节吃过“冰屑麻节饮”,《东京梦华录》说,夏天东京街头卖的“冰饮”,除了冰雪,还有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
南宋杭州冰饮更多,雪泡缩皮饮(消暑药类)、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乳糖真雪。
乳糖真雪,估计是奶加糖加冰块,就像冰淇淋。
北魏时奶制品就很多,《齐民要术》载有各种各样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不过天冷才做,没说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陈基说:“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冰酪,与乳糖真雪相似吧。
唐朝陈知节吃了“冰屑麻节饮”,当着皇帝的面拉肚子,实在难堪。宋徽宗也曾吃冰吃得肚子痛。所以夏天不能乱吃冰。《红楼梦》说:“宝玉素昔秉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明朝高濂体弱,在《遵生八笺》中反复告诫:“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冰水止可浸物,使驱日晒暑气,不可作水服”。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虽然没加“雪泡”、“冰雪”字样,但不加点冰块,恐怕也说不过去。
宋高宗退休后,宋孝宗常来德寿宫看他。有一次后苑送了沆瀣浆、雪浸白酒出来,孝宗说:“此物不宜多吃。”高宗说:“不妨,反觉爽快。”孝宗又说:“毕竟伤脾。”高宗不愿扫 的面子,点点头。
沆瀣浆之名是有来历的。屈原说:“餐六气而饮沆瀣。”曹植说:“漱我沆瀣浆。”是夜间露水。沆瀣浆可以解酒。据宋朝林洪《山家清供》说张一斋得到这内宫秘法,不过是甘蔗、萝卜切成方块,加水烂煮就行了。做法简单,有空不妨一试,怀个古。
著名的冰镇酸梅汤,用酸梅和冰糖煮,再加玫瑰和桂花,加入冰水。清朝富蔡敦《燕京岁时记》说,北京前门九龙斋、西单牌楼邱家,酸梅汤并列第一。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7 04:37:50

冰窖与冰鉴

古代没有冰箱,所以夏天要吃冰,一般是冬天藏起来的。
金庸《天龙八部》中,天山童姥带着虚竹,到了西夏皇宫的冰窖,虚竹连称奇怪:“这西夏国的皇宫,居然将这许多不值分文的冰块窖藏了起来,那有什么用?”
藏冰的历史极其久远。《左传》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在春秋时代,已经说自古就藏冰了。
《周礼》说:“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夏,颁冰掌事。”
这段话信息量很丰富:
专设叫“凌人”的官员管理冰室。十二月凿了冰藏入冰室,估计用量的三倍。春天备好盛冰的鉴,有点像冰箱——吃的喝的放在鉴中,祭祀也用,宴客也用,丧事用大盘子装冰放在尸床之下(按等级,君主用大槃,大夫用夷盘,士就没有冰了)。到夏天,就要颁冰了。
鉴像瓮,大口。后世说借鉴或明察,常用“冰鉴”这个词。
这本书传说是周公旦写的。西周之初藏冰制度这么完备,可以想见商朝已经藏冰了。
楚国薳子冯不愿当令尹,夏天曾躲在冰窖装病,穿得厚吃得少。楚康王派医生去看,回报:瘦得很,但血气未动。不过他没能躲多久,后来还是当了令尹。
历朝历代都藏冰。也许唐末五代曾中断过,因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有个尚书博士田敏要求恢复藏冰、颁冰。
周密《癸辛杂识》说,元朝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初四,杭州越州大冰雹,接着听说沈家的一窨冰没有了,西廊门的冰也失了一半。沈家向来是杭州的大家族,看文中意思,他家的冰还不止一窨。
从中可窥见当时民间藏冰的情形,像春种秋收一样,是岁时常制了,就像《北史》说的波斯(今伊朗)那样:“气候暑热,家自藏冰。”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8 04:36:12

一块冰,多少钱

明朝藏冰,规矩是这样的:
每年结冰时节,礼部先报告皇帝,膳部官就到内官监去拿钥匙,锦衣卫或工部,就派人带工具,到正阳门外打扫冰窨,户部拨下新鲜稻草、芦席,将冰窨垫好。等结了冰,挑干净的地方取冰,挑入冰窨收藏,上锁,钥匙再送到内官监,祠部照例祭祀。
祭祀祭的是司寒神玄冥。《左传》说:“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收藏要祭,用黑牡、黑黍;开启要献,用羊羔,还供桃木弓、棘刺箭辟邪。
清朝的冰,大部分在京城河中取,小部分从通州取。清朝北京冰窖很多,藏冰也很多。
比如,据《清会典》,顺治元年的藏冰量:
紫禁城内五个冰窖,一窖是通州冰4543块,四窖是京河冰,每窖5210块。
景山门外六个冰窖,通州冰三窖,每窖12937块,京河冰三窖,每窖12809块。
德胜门外八个冰窖,每窖藏冰13250块。
每块冰大小都有规定:一尺五寸见方。
朱家溍说,故宫博物院保存着“冰桶”,木制,锡里,铜箍,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有约一尺高木座,两块木盖。显然桶做得比冰块大了些,估计方便存取。
以后藏冰,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后来在龙王堂和莲花池取冰,通州冰就少取了。
伐冰与运冰的工价成本,《清会典》也有记录:
顺治九年定价,通州冰每块三分八厘银子;紫禁城内京河冰,每块七厘四毫;其他的每块四厘二毫。
如果藏冰不够用,可以买民间的窖冰。康熙四十一年定下的价格,每块七分三厘。雍正四年降到每块二分五厘。雍正九年涨回七分三厘,雍正十一年又跌了,每块五分三厘。
康熙元年,掌仪司收藏果品,分到两半窖冰,太常寺收藏果品,分到一窖。
这是当作冰库或冰箱用的。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29 04:56:55

颁冰:持续三千多年的福利

据《周礼》,最迟西周初就有了“颁冰”。颁冰就是每到夏天,国王或皇帝将冰发给大家,防腐消暑,是一种持续了三千多年的福利。
只有肉食者才有资格获得颁冰——《左传》说:“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普通人无故不能乱吃肉,当然也不给发冰。
开冰时间一般是二月,但君主自用,不颁赐。颁冰时间,一般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二十日止,或者立夏到立秋。
《宋史》说,三伏日,五日一赐冰。南宋周必大给皇帝讲课,得到“夜夜赐冰盆”的待遇。
唐朝白居易《谢恩赐冰状》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受此殊赐,臣何以堪,欣骇惭惶,若无所措。但饮之栗栗,常倾受命之心,捧之兢兢,永怀履薄之戒,以斯惕厉,用答皇恩。”
他可真会说话。他家买冰都不讲价,似有点过分激动。
明朝颁冰之时,打仗一样热闹。李梦阳《冰车行》说:“黄门飞鞚西北趋,白马如龙血如珠。万人齐呼冰窖开,大车小车如山来。”
《清会典》说,清朝顺治九年规定,颁冰给八旗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官。这规定在康熙十三年停止过。也就是说,颁冰福利也曾取消。
清朝发过冰票,按等级有多有少,凭票领取。不过后来冰给得越来越少,就不再领票。据称冰被偷偷卖掉了。
春秋时鲁国季武子的家臣申丰,他曾担心颁冰不遍,说:“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30 03:17:18

散冰:夏天的慈善活动

《西湖老人繁胜录》:南宋的夏天,“富家散暑药冰水”。这是慈善活动,免费发放暑药和冰水给行人吃。
1732年,雍正皇帝下令:
“现今天气炎热,各门应设立冰水暑汤,以解行人烦渴,取用工部藏冰,如不敷,动用崇文门宣课司余银采买,永著为例,钦此。”
于是九门都设立冰水暑汤。
1759年,乾隆皇帝又下令:
“目今天气炎热,五城平粜米局,赴籴者多。恐人众拥挤,感受暑气。果亲王现管药房,著同总管内务府大臣吉庆,于各米局处,酌量设立冰水暑汤,俾买米小民各得赴饮,以解暑热。”
蛮细心体贴的。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31 02:14:51

造冰:西汉的纯科学家

西汉淮南王刘安手下,有一批科学家,他们什么都研究,还擅长反着来,比如,冰是冷的吧,他们做实验,用冰生火:
将冰削成圆的,向太阳举着,影子里摆着艾草,就着火了。
这是凸透镜聚光生火。
他们又做了“夏造冰”的实验。
夏造冰自古为难。《庄子》说,以前有个鲁遽,他的弟子说:“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
淮南科学家真的“夏造冰”了——又是反着搞:
盛夏,取拳头大的水晶放在釜中,倒水,煮啊煮啊煮开水,然后将开水装在小口大肚瓶里,用油绵密封瓶口,不要透气,再煮啊煮啊煮瓶子,突然取出,疾速沉到井底。成了,第二天早上拿出来,打破瓶子,里面就是冰了。
《关尹子》赞道:“人之力,有可以夺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冰……”
这个发明无法普及上市,远不如冬天藏冰方便低廉。但这些科学家乐此不疲,是相当纯粹的科研。
据说晚唐就发现硝石制冰;1755年苏格兰化学家威廉·库仑发明了乙醚蒸发法制冰,一百年后,澳洲哈里森发明乙醚制冷机,从此有了冰箱;1923年瑞典工程师鲍尔泽·柏拉腾和卡尔斯·蒙特发明了电冰箱……许多人研究,发明了冰箱和空调,所以如今不用冬天藏冰了。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18-07-31 02:15:14
冰事说完了,夏天还没过去。。。
楼主:须弥山主人  时间:2022-07-12 19:01:20
今天,杭州气温破了40摄氏度。
最热的时候,我跑出去喝酸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