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坤舆万国全图》与奥斯曼的历史问题

字数:338926访问原帖 评论数:123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4-22 16:26:44 更新时间:2022-09-10 02:39:08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08:26:44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09:04:50
坤舆万国全图的资料有两说,一说是李兆良教授主张的郑和船队测量所得由中国独立自主完成;一种是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带来的欧洲测量结果(为主)加上中国原有资料(为辅)合作完成

看看相关资料: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
★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

★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
•••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土耳其军,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土耳其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的扩张。

土耳其君主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

现在史料中1451-1481年的奥斯曼。如果是郑和船队的资料,《坤舆万国全图》应该有标注,最有可能就是这个规模这个位置的,横跨欧亚的“初级”奥斯曼,可是事实没有;


现在史料中1520年的奥斯曼。如果利玛窦(1583年来华)带来资料说属实,《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标注应该是包括图中的范围,“中级”的奥斯曼,可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相应的位置是众多的国家,并没有奥斯曼的影子,

1774年的奥斯曼,“超级的奥斯曼”。《坤舆万国全图》已有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如果莫卧儿史料属实,这个时期的奥斯曼应该有可能是“超级的奥斯曼”,可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相应的地方是更多的国家


结论就是,《坤舆万国全图》采用了利玛窦、欧洲的资料一说不靠谱,奥斯曼历史资料注水了,莫卧儿历史资料也注水了。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09:14:21
《坤舆万国全图》的时候,莫卧儿只是印度西北部的一个方国,与之并立的还有众多国家:

这图很明显是有问题的: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09:15:44
原帖地址: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
一次整理26303楼(八章),二次整理38677楼(九章),第二次原始资料汇总36484楼(800多号)。帖子里边还有众多网友的精彩回复,海量的精美文物图,有时间的话,值得爬楼。
系统整理第一稿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264.shtml#26303
系统整理第二稿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387.shtml#38677
第一次 原始资料汇集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287.shtml#28663
第二次 原始资料汇集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365.shtml#36484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09:31:00
16,7M的清晰大图:
_(坤輿萬國全圖).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Kunyu_Wanguo_Quantu_(%E5%9D%A4%E8%BC%BF%E8%90%AC%E5%9C%8B%E5%85%A8%E5%9C%96).jpg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0:11:53
@wwwxyz123 2020-04-22 09:43:12
郑和做图,淡扯得太大。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地球的认识。那个李教授也是张维维、林毅夫一类的人物,通过某种歌功颂德来上位。名为专家,实为奸佞。
-----------------------------
新航路的那些“航海家”们的航线,能提供多少有效数据与《坤舆万国全图》?

所谓新航路开辟,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他们加起来的的路线,至少缺少南北美太平洋一侧的数据,缺少亚欧北美北冰洋沿岸数据,还有大海大洋中的众多海岛(不说绕圈,起码要经过过才有初步数据),《坤舆万国全图》的相关数据如何得来?
利玛窦意大利人,能不能拿到葡萄牙西班牙的迪亚士哥伦布他们的全部资料数据?
迪亚士他们的船队,最多人数不超500人,能担负得起测量各大洲各海岛的重任吗?
中国自宋元时代起就已经有远洋航行,唐代就已经有测量子午线的实践与技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坤舆万国全图》中,西洋有大小之分,小西洋即印度洋,大西洋即今天大西洋),人数一般在25000人以上,对比那些几百人几十人的船队,谁更有测量大洲大洋的资本与实力?

结论就是,《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独立完成的,没有西方人什么事。

相关资料: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率领一只由3条船【人数不详】组成的探险队出发,目的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打开一条通往印度的航路。1488年2月到达好望角;1488年12月,经过16个月的长途航行,迪亚士船队返回了里斯本港。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1497年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1499年9月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回到了里斯本。
达•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
★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
第一次航行始于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员87人,分乘3艘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10月12日他到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10月28日到达古巴岛,他误认为这就是亚洲大陆。随后他来到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今海地岛),在岛的北岸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
第二次航行始于1493年9月25日,他率船17艘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目的是要到他所谓的亚洲大陆印度建立永久性殖民统治。参加航海的达1500人,其中有王室官员、技师、工匠和士兵等。1494年2月因粮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只和人员返回西班牙。他率船3艘【不超三百人】在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南水域继续进行探索"印度大陆"的航行。在这次航行中,他的船队先后到达了多米尼加岛、背风群岛的安提瓜岛和维尔京群岛,以及波多黎各岛。1496年6月11日回到西班牙。
第三次航行是1498年5月30日开始的。他率船6艘、船员约200人,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出发。

第四次航行始于1502年5月11日,他率船4艘、船员150人,从加的斯港出发。由于1艘船在同印第安人冲突中被毁,另3艘也先后损坏,哥伦布于1503年6月在牙买加弃船登岸,1504年11月7日返回西班牙。

1519年9月20日,在国王的指令下,麦哲伦组织了一支五艘船(有资料说200多人)组成的船队,以特里尼达号为旗舰,另外还有圣安东尼奥号、康塞普逊号、维多利亚号和圣地亚哥号,准备出航。1522年9月6日,只有"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终于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当"维多利亚"号船返回圣罗卡时,船上只剩下18人了。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国国),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漫画培训: 2018-10-08 12:24:19 评论

画地图,不是你路过一次,绕了一圈一次(最少要反复绕和测量),就能画出来的。是需要很多科学工具和科学知识,在经过大量测量会总,才能知道大小小,长短,宽窄,位置,方位,面积,得。(当时的洋人跟本就没有这些相关相应的知识。只有大明有。)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0:15:11
海看方向是一门大学问,依靠的是天文学的强力支持,中国的天文学积累雄厚,技术发达,所以航海时可以利用罗盘确定方向,当然,里边的学问也不少,所以,有识之士就专门论述它,下面这本明代的明代《新镌徐氏家藏罗经顶门针》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郑和下西洋可以环游世界的一个旁证:
《新镌徐氏家藏罗经顶门针》由明代徐之镆定式。
全书分上下卷,其内容专论指南针法,上卷问答辨疑计二十四条,下卷详论层数款式计三十三层,摘录《罗经用针说》。附简易图解、鄙言各一卷,为其门人朱之相所作。此为三乐斋藏板,明天启时期金陵书林唐鲤耀刊本。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0:16:50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船队规模庞大,舰船两百多艘,人数两万多甚至三万,这里边涉及的后勤供应,人员卫生,安全导航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代科技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只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才有能力测绘全世界。在郑和航海所得数据的基础上,明代绘出了《坤舆万国全图》。西方的船队,每次不过几百人,能有多少人力测绘?

明代刊本《金言》记载郑和船队规模,三万多人

有人说《坤舆万国全图》是在西方地图资料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可是纵观西方“新航路”以来的历次著名航行路线,没有一次是绕行美洲西海岸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美洲西部的海岸线数据,那《坤舆万国全图》南北美洲的准确海岸线从何而来?只能说,是郑和他们测绘的结果。
直到1642年,西方还没有绕行南北美洲的记录,而最迟1608年,《坤舆万国全图》已经绘制完毕了。

顺便看看麦哲伦航线的蹊跷
麦哲伦的“航线图”,一般版本是第一张,第二张第一次见。
即使是第一张,也是很怪异的,它好像故意绕开了一些著名的陆地,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布新几内亚,甚至觉得它也在绕开中国,这在第二张图中特别明显,连日本都去到了就是不到中国,这是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澳洲新西兰是英国人去的时候才发现的(麦哲伦他们却没有发现),去到中国,中国有详细的历史记载,不好编不好骗,所以,只好憋屈地绕开大陆地只去无名的小岛了,为什么去菲律宾?菲律宾确确实实是西班牙的实控殖民地,怎么说都可以。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描绘之下,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视中国为天堂,哥伦布想去中国而不得,麦哲伦千辛万苦来到中国门口却绕道而去,是不是有别的苦衷?

还有洋流的问题。
洋流和风向对航行是影响很大的,尤其是大航海时代的帆船。这里有个说法讲到大西洋的西风带西风很强,让欧洲人横渡大西洋的雄心一次次受挫,甚至哥伦布也是在掌握了洋流的情况下折而向南到非洲才往西走,最终才到达加勒比。(这个说法更难自圆其说,因为,哥伦布得到的洋流信息是谁提供的呢?肯定是过来人才能提供。当然,书本的说法不是这一种,问题是,按照书本的说法,哥伦布一样要解决洋流和西风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个图中哥伦布的航线,跟常见的又不一样了

还有麦哲伦,他的航线一过了南美洲就要面对直到今天还让海员胆战心惊的咆哮的西风带,他要逆向行船,怎么就会有“太平”洋的感觉?在横渡印度洋的时候,又选择了跟西澳大利亚寒流逆向而行的航线,会增加多少困难?
麦哲伦船队选择了跟西澳大利亚寒流逆向而行的航线,增加困难不说,贴着澳大利亚航行半圈,却没有发现澳洲,把发明权留给了英国人。这是什么精神?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0:19:16
从下面资料可知,麦哲伦船队要完成环球航行尤其是横穿太平洋是多么的难:

1519年—1521年麦哲伦船队两百多的水手,只有18人完成了环球航行。
1740年,英国派出了由海军上将乔治•安森率领的由6艘战舰、20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1744年,当舰队归港时,原本应是6艘的舰队只回来了一艘,即旗舰百夫卡号。船员也只剩下几百名水手,这些幸存者们也都是一副羸弱、疲惫的模样,他们脸上布满疤痕、脸色发青,甚至嘴角溃烂,神形可怖。一千多名水手被坏血病夺去性命。
18世纪70年代,英国海军军官詹姆斯•库克南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在长达数年的航行中,由于他采用了林德医生防治坏血病的措施(在船上供应做了防腐处理的浓缩柠檬汁或者其它柑橘类食物,并作为水手的规定饮食),结果船上无一人因坏血病倒下。英国海军部最终采纳了林德的方案,将柠檬列为英国海军的常备食物,使得坏血病从此不再可怕。
1912年,人类发现维生素C,因而彻底战胜了坏血病。
坏血病的印记在西方印象极深,大力水手(秘方就是吃菠菜)动画就是这个深痛记忆的折射。

美国人写的小说《幕府将军》则描摹了坏血病等问题对欧洲海员的威胁:





中国人饮食文化繁荣发达,荤素搭配均衡合理,每次出航前都要在船上搭载相当数量的绿茶当饮料,而这种茶叶富含维生素C。
并且,中国人还擅长腌制泡菜梅菜,掌握了蔬菜长期保存的技术,还会用豆子在船上萌发豆芽食用。南瓜(有众多文物表明,南瓜是本土有的,秦唐宋元都有丰富的文物)冬瓜等瓜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易于长期保存,是船上食物的佳选。
所有这些,使得中国人安然地避免了坏血病的困扰。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0:19:32
欧洲的远洋航行起步很晚,最初的表现很稚嫩,技术很落后,“1471年,瑟罗•达•科斯塔(SoeirodaCosta)勘察了黄金海岸、象牙海岸,并穿越了赤道,这之后风向改变,引起了恐慌。从那时起,水手们通过在沿岸设置标记来测量他们的航程。”

---就这样的水平,100年后的1570年,能测绘出《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了吗?

退一万步,就算整个欧洲的力量加起来也不能绘制出《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而事实上,欧洲各国对地图资料是极度保密的,不可能共享,世纪的小说《幕府将军》,对十七世纪的描写,可见当时人对航海图的重视: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0:21:06
这些说是大航海之后传入中国的作物其实中国早已有之:


花生
现在的资料还说,花生是明朝引进的:

新石器时代的花生



有了这么多的证据,有专家还说花生问题“说不清”:

如果是花生是欧洲人传过来的,为何欧洲人那么多人花生过敏甚至会出人命,中国却很少呢?难道不是因为本土生长的东西接触已经很久了适应了的缘故吗?








“很多西方国家(比如说英国,美国,欧洲和澳洲、新西兰等国)有一种致命的过敏:花生过敏。绝大部分人对花生不会过敏,或者食用后只有轻微的不适。但花生也会令一些人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花生过敏通常在儿童时期引发,并伴随终生。对花生过敏的人,哪怕是吃下极为微量的花生或花生油,甚至因嗅觉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据医学统计,花生过敏也是食物过敏中导致死亡人数最高的一种。花生过敏反应因其潜在的危险性、长期性以及不断增加的发病率而日益受到重视。

澳洲墨尔本以前出过一个很大的关于花生过敏的事件:此地有一间很著名的泰国餐馆,生意非常好。有次一个西人家庭去这家泰国餐馆用餐,家人事先问服务员:“我们点的这些菜里面是不是有花生”?谁知服务员随口回答:“没有”。她说得不错,的确没有整粒的花生。可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泰国菜里面用花生酱作为调料的几率相当大,几乎大部分菜里面都有花生酱和椰浆。结果这个西人家庭里一位女孩,刚用餐就休克倒在地上,救护车赶到之前已经送命。最后西人家庭把餐馆告上法庭:我们再次询问是否有花生,可得到肯定的答复是没有,最终导致女孩丧命。餐馆强调:哪个泰国菜馆的菜没有花生调料?服务员只是理解成是不是有整粒的花生。但是最终法院判决餐馆败诉,需要赔偿几百万澳元,餐馆老板最终宣告破产关门了事。”
南瓜
资料说南瓜原产美洲,是欧洲人带航海之后传到了中国, 可是中国秦代就有瓜棱铜权,唐代有三彩南瓜,宋代有南瓜形金盏瓜棱铜权,元明时期都有南瓜图案的青花盘:

唐三彩南瓜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17:29
资料说莲藕是印度传来的,很早就传过来了,具体是什么时候却不敢说。


资料说,我国在人工栽培前,早有野生的 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该化石 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 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


看看先秦的青铜器,春秋时期就有莲瓣纹了,可见那时已经广为种植,大受人们喜爱,下面是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莲瓣纹铜器:



马王堆西汉墓两千多年前的莲藕片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17:40
关于西瓜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18:46
资料说苹果是清朝引进的,可是,新疆有600年树龄的苹果树:





最美新疆野苹果树王600年风采依旧 生长情况良好
2018/06/02 吕琳萍 林业局
位于伊犁州新源县喀拉布拉镇萨哈牧业队(又名齐巴尔)处有一棵拥有树龄600年的野生苹果树,当地人等把这棵树称之为树王。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精心管护下,苹果树王至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风采依旧。

该古树属赛威氏野苹果属蔷薇科苹果属,苹果树王树高11.8米树基离地20厘米处周长7.38米,冠幅14.5米该树从地围往上分为5个主干枝主干枝平均胸径为73厘米目前顶部能结果并能发新枝生长状况良好。2013年对该树树龄估测逾600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树龄最长的野生苹果树”证书。

当地牧民对古树也十分爱戴,路过总会为树王浇水,修缮围栏并祈福。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21:28
8000年前就有的作物,还说是外域传入,不知道所根据为何?你说麦子可以吃,作为主作物传入了,可是作为杂草一般的燕麦也早就有了,这是为什么?

燕麦、雀麦,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一般是小鸟吃的野麦子,《尔雅》已经有记载了。


《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猊(suān ní,即龙九子之一,形如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也有认为《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中国的麦,记载早,分大小,还有燕雀吃的野麦类品种,宋代《容斋随笔》记载,《尔雅》已经记载了燕麦,可见种群丰富,这是原生地的有力证据,何况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发达,有什么理由是游牧地区传过来的呢?


汉代已经很清楚区分大麦小麦了,还有大豆小豆:

商代描写麦子的诗句了,《国风•墉风•载驰》则有“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的诗句:

小麦本土起源的证据:
2001年4月张居中领队在贾湖进行第七次发掘,发现了碳化的小麦,石磨盘上遗存有小麦淀粉。
贾湖遗址出土,小麦淀粉距今9000年,小麦碳化颗粒距今8000年。



中国不但有众多的麦品种,还有最早的面制品,4000年前就有跟现在一样的面条了;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麦子保管不好发了芽是很自然的事,人们在对发芽麦子处理的过程中发现了麦芽糖,这是中国传统的糖,最初人们叫它“饴”,所谓“甘之如饴”,“含饴弄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这也是有条件的,一是磨面,一是要会用火,要有容器,当然,中国古代,这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所谓的西亚欧洲,好像没有麦芽糖,至少有所谓的皮燕麦的欧洲是没有麦芽糖的,不然也不会导致在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还是把糖作为贵族专享的奢侈品。

@自由鹰R 2020-01-24 19:36:35

@我要学2019 2020-01-16 17:17:19
小麦是中国人开始先吃的

麦包括小麦,大麦,古已有之,可有些人非要说小麦是西域传过来的。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21:56
看资料,西方人本来是想要抢牙刷的发明权的,可是架不住中国的文物发现太多链条又完整,才不得不有所收敛,当然,他们还是耍了一把,把牙刷的发明时间大大推后了,推到了明武宗时期。


宋代竹制牙刷

辽代骨质牙刷

明太祖洪武年间的识字课本已经有牙刷了
洪武刊本《对相四言杂字》


最后虽然把牙刷发明权归还了中国,却把年代推后了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23:15
有资料说,剪刀是达芬奇发明的。
不过,“古埃及”壁画中有交股式剪刀,土耳其也有“二世纪的弹簧式剪刀”,可见达芬奇发明说会有很多挑战。如果说达芬奇发明的是铰合式剪刀,可是达芬奇据说是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 1519年5月2日去世,但是1559年的荷兰油画还是交股式剪刀,不是铰合式剪刀,尼德兰箴言油画中的火钳,也是镊子式的,不是铰合式的:

看看中国剪刀简史
剪,古文写作“翦”。在《诗经》中已有提及,如《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勿翦勿败;……勿翦勿拜”句;《鲁颂•门必宫》有“实始翦商”句。“翦,割断也”,或“剂(齐)断也”。也就是说,春秋之前已经有剪刀了。
资料说,秦代已经有可以剪取铜钱的剪刀了。不过目前可见剪刀实物最早是西汉的,交股式剪刀,铰合剪实物国内所见最早是五代的,元代以后出土剪刀很少,因为已经不是重要稀罕的对象,不再用于陪葬了。



铰合剪,需要解决铰接位置的铆钉工艺,这个技术在战国就已经解决,比如战国的合页,鼎式铜灯都有类似工艺,而最直接的实物是秦陵出土的青铜钳,铰合剪国外最早实物是藏在日本的白铜剪子,唐代时期的,同类实物在朝鲜新罗遗址也有出土,国内还没有见到。

铰合式工具秦代已经有了
韩国庆州国立博物馆藏公元7-10世纪(唐代)精美的铜鎏金剪子,长25.5厘米

日本正仓院唐代白铜剪子



出土汉代交股式剪刀




汉初的“剪边半两”,就是一些胆大的商人把半两钱干脆用剪刀剪下一圈,从七到八个半两钱上可剪下总共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一枚半两钱。用出土的汉代交股式剪刀估计剪不了,要用像下面这把白铜剪子这样的铰合剪才行。也就是说,汉代应该有铰合剪,只是还没有实物出土。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23:51
据说是“达芬奇”的手稿榫卯木拱桥,(明明是中国的原创,结果,他一张“手稿”,便拿到了命名权)
【达•芬奇的木拱桥出现在1502年写给米兰公爵卢多维科的信里,建议作为军队快速行军横渡河流所用。“这类桥梁完全由原木交叉嵌入所组成,不需要用任何绳索或工具,十分坚固,足以承托多人的重量。军队可使用这类桥快速行军,横渡河流,杀敌方一个措手不及,这往往是两军对战时的制胜之道。”】


看看中国的,榫卯木拱桥,现存资料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这样的一种桥,,其结构之巧造型之美令人惊叹,至今中华大地上还有数不清的榫卯木拱桥。比张择端晚几百年的达芬奇既然已经搞出了榫卯木拱桥的设计图,可是为什么欧罗巴看不到类似的木拱桥呢?

如果西方人真的掌握了榫卯木拱桥技术,他们就不会对中国的同类事物有这么大的兴趣了,他只会拍自己的纪录片,宣传自己的“达芬奇桥”:

1999年,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拱桥,由美国WGBH电视台NOVA科教片出资,唐寰澄先生任顾问,在上海金泽,用北宋当年的施工方法,忠实于《清明上河图》原结构,重建了一座汴河拱桥,命名为“普庆桥”,引起了轰动。
这座虹桥为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古代桥梁复制的杰作。严格按古代的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桥的两旁有木拱,桥的坡变平坦,拾级而上,行走平稳,拱梁的两端,分别雕刻狮、虎头像,既增加木桥的外表美,又反映中国的建桥特色和民族风格。



达芬奇的机关枪



据说是“达芬奇的成就”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26:29
关于哲学,有没有抄袭?谁抄袭谁?
---+---
《道德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
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
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汉 荀悦《申鉴•俗嫌》:"夫岂人之性哉,气数不存焉。"
南朝 宋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
《红楼梦》第七六回:"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你们。"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大明的气数真地要完了,咱们还不加劲儿干?"


元 方回 《除夕前大雨雪立春已八日》诗:"气数已回终是好,明朝红日上云端。"《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

数奇
史记:“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注:三国魏•孟康曰:「奇,只不耦也。」唐•颜师古曰:「言广命只不耦合也。孟说是矣。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洪范》篇说五行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首先咸关乎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最重要,苦关乎心,良药苦口,苦和咸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体现了水火两行的特殊性。而五味之中,酸辛甘其实都有双重作用,关键在于浓度),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 故水胜火.(水比火多,就能灭火)
精胜坚, 故火胜金.(金虽然坚硬,但也能被精火融化)
刚胜柔, 故金胜木.(金比木头刚强)
专胜散, 故木胜土.(木为专,土为散,聚在一起胜过分散)
实胜虚, 故土胜水.(土为实,水为虚)

庄子: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 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看来很多的西方古代哲学,只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翻译而已: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pdf在线阅读_爱问共享资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074230.html

宋朱熹,理学: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古希腊”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德国,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如果意识要对自身存在进行考察,它就必须基于某种对照。也就是说,人必需要有一个"非我"作参照物,才能了解何谓"自我"。

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写给学生的课本:《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三个圈里,“古希腊”的观点最文明,而所谓的古希腊,其实是抄袭中国的结果。

这是哲学方面的例子,西方哲学原著与中国古代诸子的一些对比












楼主:yletpkki  时间:2020-04-22 12:30:20
《坤舆万国全图》中国的周边,包括东南亚,标注的小岛屿无数,说明中国对周边很熟识,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主人。历史书说郑和他们并没有到达马达加斯加,也就是说,马达加斯加的情况我们没有,要来自利玛窦。可是马达加斯加周边标注海岛十一个,欧洲沿岸,标注的类似马达加斯加周边小岛大小的不到三十个。为什么欧洲人对自己周边的情况还不如万里之外的马达加斯加?这会是欧洲人提供的资料吗?正常情况不应该是欧洲详尽马达加斯加简略才对的吗?


马达加斯加,周边标注海岛十一个,

欧洲沿岸,标注的类似马达加斯加周边小岛大小的不到三十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