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明代航海家郑和族属考证及相关问题

字数:20975访问原帖 评论数:14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15 05:27:12 更新时间:2022-08-13 03:20:22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4 21:27:12
中国古代外交家纵横捭阖者甚众,其中西汉傅介子、东汉班超、大唐王玄策均有灭国擒王之壮举,宋代积弱,元代本人不熟悉,至大明,复有郑和辈扬我国威于域外,因此对于郑和甚是钦佩。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为国家民族大义而奋斗者都是中华儿女。所以以前并未过多关注郑和的族属,这几天在坛子里见有人提到,不免多看了一些(主要是因为盖楼之人颇为不学无术),于是不觉暗生疑窦。社科历史,自然还是自行学习,若文中存有错漏自是难免,我是潜心求教,还望涯友指正并增益。

现在在互联网上输入郑和两字,搜索结果能有上亿条,对其简介多为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回族人,原名马三保,明成祖朱棣赐名郑和……

就此,我想在本楼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郑和赐姓名问题
2.郑和入宫及追随朱棣问题
3.郑和后代问题
4.郑和宗教信仰问题

梳理这些比较麻烦,罗列的问题是看到了网上的郑和介绍后,从一个社科历史生的角度产生的,也算是一次历史话题的讨论,无涉其他因素。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4 21:28:44

1.郑和赐姓名问题
古代如果有赐姓名的桥段,大部分都是很荣光的事情,事例甚多,如唐朝李绩(徐世绩)、明朝朱成功(郑成功)等,史书也会将此事进行记载,但纵观《明史》、《明实录》,均未见任何关于郑和被赐姓名的记载。

郑和传在《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个人信息很简单“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这里根本没有提到被赐姓名的事情,而同在该卷则有众多赐姓名的记录,试举几例如下:
“范弘,交阯人,初名安……宣德初,为更名”
“(王)瑾,初名陈芜……及即位,赐姓名”
“怀恩,高密人……恩方幼,被宫为小黄门,赐名怀恩,”

众多记载郑和的明人笔记也未有郑和被赐姓名的记载,那么郑和变成马三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4 22:04:59
都说了是讨论历史问题,这么删楼还让不让写了?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4 22:32:10

我把2楼拆开了发试试,看看又是哪句犯了忌讳!

1911年,李根源将军做《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其中有注,郑和是镇南州人。其在楚雄时得到了镇南郑氏族谱,所以做注并立“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碑于楚雄南华县,当时的镇南县。
1912年,“苏君晓荃告余曰:‘昆阳和代村有(郑)和父墓碑,宜为昆阳(昆明晋宁县昆阳镇)人。’壬子,访之昆阳,果得碑拓本于宋君南屏。” ( 袁嘉谷《卧雪堂文集》)

可见,郑和身后几百年风平浪静,两年中就有不同两处爆出郑和故里,如此巧合,我不好评判,只能说真是巧了,当然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巧合。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00:19:27

1935年,夏光南和周生甫前往昆阳,“于昆阳城西一里,果得其碑”,随后拍照(夏光南《郑和太公墓志铭》跋)。哎,这么好找的一个碑,23年前袁嘉谷却找不到而要从宋南屏手里买拓片。
1936年,辛亥革命遗老李鸿祥将军赋闲家中,遂在昆明建玉溪会馆,于玉溪建怀湖亭,“将军解甲兵,息影林泉,尚论古事,慕(郑)和之功,问其遗迹。邑(玉溪)之参议会有稔知(郑)和后者,探录是篇以进云”(李世厚《郑和家谱考释》),收得《郑和家谱》抄件后,转交袁嘉谷,后由袁交于其学生李世厚(在教),李世厚后借此发表了《郑和家谱考释》。

这个集中爆发还是很厉害的,又是找到原碑,又是找到可以和碑文互为印证的族谱,几百年没办到的事情,两年全部搞定。巧,真巧!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后来交给李世厚的当初“邑之参议会”对《郑和家谱》的抄件不翼而飞,而保存于原玉溪郑氏族人手中的《郑和家谱》原件也不知所踪,现在的《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是用原有晒图纸加李世厚小楷手抄。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10:19:22

关于郑和变马三保,还有一个巧合不得不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巧合,不但稳定了已开始被质疑的一碑一谱,更使得郑和的先辈产生了飞跃。

1983年,李世厚找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索取当初南京郑家的郑和家谱未果,但是得到了一份在太平天国之后,南京郑氏所写《郑和家谱首序》的复印件。
1983-1984年,李世厚大获丰收,得到一册云南巍山县马尚文《赛典赤家谱》,另一册昆明沙儒诚《赛典赤家谱》和《赛氏总谱牒》。

又是两年之间取得大突破,将郑和的祖先从《故马公墓志铭》的水平,直接拔升至元代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如果这已令你瞠目结舌,那就是你太小看专家,更大的硕果也诞生了,“郑和是穆罕默德的三十七世孙,所非尔的十一世孙,赛典赤的六世孙”。(《著名回族学者李士厚与郑和研究》)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10:59:08

这就是现在郑和族属研究的主要资料了,全部出自袁嘉谷、李士厚师徒二人,简称“一碑五谱”,即《故马公墓志铭》(马哈之墓碑),玉溪《郑和家谱》,南京《郑和家谱首序》,马尚文《赛典赤家谱》,沙儒诚《赛典赤家谱》和《赛氏总谱牒》,

所有的史料全部被抛开,以一个家族的碑、谱作为某个历史名人的研究信史,这是否是开史学新河,咱是一个野路子,所以不好多说。但是众所周知族谱和家谱存在着严重的攀附、联宗、讹传、占乩和编造问题。史学界还是要点脸的,所以他们说依据的是文物,也就是说这些不能当做碑、谱看待,而是文物,所以可以作为信史采用。真不知道以此衡量,那些还被保有的清代族谱可以颠覆我们多少的历史!

我们再看一碑五谱可以发现,后三谱并不涉及郑和,而是攀附在前两谱和一碑之上的,所以只有“一碑两谱”才是根基,也就是《故马公墓志铭》(马哈之墓碑),玉溪《郑和家谱》,南京《郑和家谱首序》

好了,这就是目前横扫《明史》、《明实录》,以及众多明代笔记,作为郑和原名马三保或马和,被赐姓郑或被赐姓名郑和的证据。而且为了避免孤证不立,还互成犄角,真是用心了啊。至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三个被视为瑰宝的证据都找出来,看一看个中究竟。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11:31:17
上面的4、5、6楼就是原来被删的2楼,我又做了些修改并拆开发了出来。现在一是不敢发长的,删一次再写很麻烦,二是不敢连着发,怕段被删导致不连贯或被曲解了意思,写点东西真难。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13:48:36

《故马公墓志铭》全文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

铭曰:
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旹,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

该墓至解放前已倾陷为土丘。六十年代初期,发现墓四角有石框为界,遂以其框用条石和水泥砌筑成今状.保持了回教长方形墓的形制。石碑通高1.65米、宽0.94米、厚0.15米。碑额呈圆拱形,上书小篆“故马公墓志铭”六字。龟趺碑座。石碑正文四周,阴刻着缠枝蒂莲花纹。正文楷书十四行,共284个字。字迹略有残损。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15:09:11

我们再来看看这本修于雍正年间的玉溪《郑和家谱》,《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比较多,就算是李士厚的《郑和家谱考释》也60多页,除去附录也有20多页,没法照搬,所以只能则其主要内容,标点从原文:

1.故马公墓志铭(略)
2.述和之出使:
公次子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勤劳××××三朝,奉××敕谕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王命,共皆仰体皇仁,恪遵敕谕,摅诚来文。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者矣。
3.随使官军员名(略)
4.下洋船舶(略)
5.和所经历褚国名(略)
6.成祖两敕谕(略)
7.和三使西洋事:
时太祖高皇帝第四子燕王,建文四年起兵,六月即位,国号永乐。后谥成祖文皇帝。在位廿二年,寿六十五岁。公(郑)和始事于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日,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选为内宫监太监。于永乐三年正月,公和奉命出使西洋,有瀛涯胜览一集,以垂后祧(……)
8.宣宗赐南京礼拜寺敕(略)
9.记和使还进献之物(略)
10.叙和受封立嗣:
公和奉命三使西洋,历事三主。至宣德六年,钦封公三保太监。公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皆显宦焉。
11.和后十五世世谱(略)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5 22:00:51

又被删楼了,我接着拆开发。

这个南京的《抄郑氏家谱首序》真心不好找,全文“一千一百余字”,我找了一下午,只是找到了一些别人引用的只言片语,查李士厚《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这次他居然不引用全文,而只是引用了世系部分,不过看别人引用的部分,李士厚怎么也是个学者,估计是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了。

如果哪位涯友找到全文,还望贴出来,不胜感激。先将别人引用的章句抄录如下:
“迨经癸丑发逆之变,室家荡然无存,宗族闲散.......削平,得知根源着,仅有一二......我族宗谱累代相传源源可考,发逆之变毁于兵,族长犹能忆及,早修补之,免致代远年湮.......”
“至明定鼎,太祖稽考前朝功臣,见咸阳王丰功骏烈,垂光史册,而社学管、养济院尤法良意矣,足为后世楷模。因将此二条登于阴骘书中,令天下仿行。”
“……太祖颇倚重之。后数有功于郑州,因赐姓郑,改名为和。后事成祖,努力王事。”
“又三十余国,止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
“吾郑氏自宋以上,吾不得而知。宋神宗熙宁二年,由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王,因被邻国侵略之,不忍以土地之故而害人,舍国适宋。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五千余人,驼马五千余,请臣于宋。神宗喜其有爱民之心,兼有归诚之义,授公为本部正使总管民。”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6 10:13:49
李士厚《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文中引用世系部分如下图:

最后一句我还是抄一遍吧,“米的纳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6 14:32:59

横扫正史的三驾马车已经凑齐,还是回归郑和赐姓名问题。前文已经提到,郑和被赐姓名,明代正史和明人笔记均不见记载,之所以从郑和变成马三保,就是因为这一碑两谱。

“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碑铭),“公始事于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日,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选为内官监太监”、“至宣德六年,钦封公三保太监”(玉溪谱),“……太祖颇倚重之。后数有功于郑州,因赐姓郑,改名为和。后事成祖,努力王事”(南京谱)。

所谓言多语失,言简意赅不好办,有前后的就容易存在漏洞,上面的一碑两谱也是如此。

先说南京谱,这个最好说,就是胡扯。
按其意,赐姓的是朱元璋,咱不知道郑和当时多大能“数有功于郑州”?还“后事成祖”,《明史》记载 “(郑)和经事三朝”,这三朝不算明惠宗,试问想在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里怎么做四选三?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6 16:11:46

再说玉溪谱,“永乐二年……赐以为姓”,也是扯淡。
国家图书馆馆藏有一部《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其中的跋中记叙有“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可见,这部经书是郑和掏钱刊印的,题跋日期和落款是“永乐元年岁在癸未秋八月二十又三日,僧录司左善世沙门道衍(姚广孝)。”

再来一个证明“永乐二年……赐以为姓”是扯淡。
“癸卯,遣太监郑和祭乳母冯氏”《明太宗实录•卷十四》。因为朱棣要在后人眼中名正言顺即位,所以这里记的是是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其实就是建文四年,转一年就是永乐元年,这个比姚广孝写的题跋还早,郑和在永乐元年之前就有姓了,还说是赐姓,嘿嘿。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6 18:17:07

玉溪谱“至宣德六年,钦封公三保太监”这句也是扯淡。

关于郑和与三保/三宝的问题,明代正史和笔记都有不少记载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明史》
“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袁忠彻《古今识鉴•卷八国朝》,袁忠彻郑和同时代人。
“郑和旧名三保”,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国事类•三保太监》,郎瑛生于成化,历弘治、正德、嘉靖。
“按此内臣将兵之始也,(郑)和自是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谓三宝太监”,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中官考一》,王世贞嘉靖、万历年间人。
“相传永乐间,三保太监下海所造……又三保之称不知系是郑和旧名,抑岂西洋私尊郑和、王景弘、侯显等为三太保,故耶?”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占城》,严从简,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万历二年撰《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
“三宝太监郑和西洋回”,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
之后的尹守衡、朱国桢等大致也都是采用“郑和即三保”的袁忠彻之说。

“钦封公三保太监”,正史《明宣宗实录》无载,《明史》也讲的很明白“世所谓”,大家都这么称呼。

明人众多笔记,若是有“钦封”一事,何以没有任何提及?而纵观这些笔记,若果有“钦封”一事,又何至从明中期开始,三保、三宝也莫衷一是,三保的来源也开始了推测?

现代人对于长时间接触的同学、同事、晚辈、下级,多有称呼外号或小名的,三保之名应也类此。至于三保是否是郑和的字,前人都未朝这个方向认定,以我的学识,说一嘴就罢了。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8 22:08:07
@常山赵子龙88


这两天事情比较多,而这个帖子是查证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所以没顾上查证,就没敢动笔。

后面是块硬骨头,因为碑铭里就一句“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没有时间就不好办。而且《明实录》只是在永乐元年六月提到“乙亥改旧制奉承司为北京内宫监,秩正四品”(《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却没提谁是内宫监太监,我也正在找相关资料看能否找到永乐三年端阳日之前,郑和是否是内宫监太监。

其实这个碑铭,我是不太信的,因为墓志铭是埋在墓里的,这个尺寸应该是墓表。如果是个普通老百姓也就算了,可郑和无论是不是内宫监太监,但是他肯定是太监,这是一个官职,明代十二监,二十四衙门,老大都是太监,自朱棣始,都是正四品。作为正四品,又是皇上跟前的红人,把墓志铭树在墓前当墓表,这个脸郑和应该是丢不起的。

李至刚是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有明文记载,但他是否是赞善大夫,我也要查证大明的诏书有无记载,端阳日就是端午节,皇帝是要赐宴百官的,礼部尚书肯定是主持人之一,他是否还有时间和意愿写墓志铭?李至刚是在八月下狱,九月被免去了礼部尚书,郑和还愿意用他写的墓志铭吗?再看郑和回家祭祖的时间,永乐九年十一月,李至刚在永乐八年就又进去了,在里面待了十多年,就算郑和不知道李至刚会在里面待多久,但是这次是牵连了解缙,肯定祸事不小,郑和会不找人重写墓表?

郑和这样的名人,如果早在永乐初年就在家乡为他父亲立碑,《昆阳州志》、《云南县志》会没有记载?比他名声略差的侯显《洮州厅志》和王景弘(《宁阳县志》、《龙岩州志》、《漳州府志》)可都是在家乡被记载的。而且在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也有对于侯显家乡的记载,为什么郑和不见于树碑地方的任何官方和私人的记载?

还有很多,都需要一一查证落实再拿来作为证据说,所以确实需要有时间来做,我后面找到时间,会一点一点查证写出来的,不过还是要谢谢老兄鼓励。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8 22:53:06
@何处不逢 2022-07-17 18:40:40
最早说郑和是回回的,应该是万历年间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第86回。
说明当时民间已经有些传说。
-----------------------------

这一问题我已注意到,其实不止86回,在第28和46回也有相同表述,只不过我看到同时期《奉天命三宝下西洋》杂居的内府钞本并无此类似记载。我们知道,明末至民国期间,某门派(教)很是编篡了一些东西,而《三宝太监西洋记》恰恰是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次大量出版,联想到评书《大明英列传》的故事,还没有查看到万历版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之前,我只能是持存疑的态度。

这本书说郑和是个蛤蟆精,不过不是主角,主角是个胡僧金碧峰,次主角是道教张天师,不过张天师在书中可以当成一个反面角色看待,郑和与王景弘戏份差不多,王景弘在书里不是太监,是兵部尚书。现在有一些人拿这本小说当正史研究,殊为可笑。有时间时,我看看能不能找到万历版的影印件,看看如何记载的“三宝老爷原是个回回出身”。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19 00:38:56
@何处不逢

因为找一本书相对简单,所以我晚上就在网上找了一找,因为那本书太长了,所以网上都是节录,我的笔记本太老了,很慢,所以只是针对第86回找了一下,你看我的截图。












而原著缺失的部分恰好就包括了我们都感兴趣的“三宝老爷原是个回回出身”这句,确实部分比下图略多一些


太晚了,我的网速和本也不好,先到这里,有时间继续查证。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21 20:46:43

碑铭中“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一句,用词过简,夹带“赐姓郑”,若碑真,则赐姓为真,若碑伪,则赐姓为虚。自古华山一条路,那么就来看看这个马哈只碑是真是伪。

其实此碑被怀疑,网上早已沸反盈天,现先将网友天线宝宝的十二问简述如下:

1. 墓碑材质为红砂石,经历600多年沧桑,字迹不可能如此清晰;
2. 李至刚作为礼部尚书,不可能不知道墓表和墓志铭的区别;
3. 《袁嘉谷文集三》“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六十九岁”,而后碑中改为39岁;
4. 袁嘉谷1913年初所写的《昆阳马哈只碑跋》中有载“第九行十三两字,刻一格内”,碑中不是如此;
5. 郑和如与朱明有血海深仇,朱棣不会让他带领几万军队脱离掌控;
6. 多有文章指称马哈只墓碑“碑首呈半圆形,上刻六个字'马哈只墓志铭'”,实观则无;
7. 石碑尺寸与袁嘉谷记载差距过于明显;
8. 本世纪与上世纪的马哈只碑后坟茔明显不同,坟应是再造;
9. 《袁嘉谷文集三》“概李书葬日在上旬,仅一字一格,寄滇则葬日改中旬故两字一格”,难以自圆其说;
10. 郑和全家人以及全村人都不知道郑和他爸他爷爷叫啥,但是知道他太爷爷叫啥;
11. 王八驮石碑,王八可远不是老百姓能用的,明朝规定,只有三品以上家庭可以使用;
12. 碑宽0.94米也是不符合规定的,明朝规定五品官只能用碑宽二尺六寸。

实话说,对于质疑马哈只墓碑,这12问说的已经很全了,某些问题可能很容易被搪塞,但是有些问题确实异常刁钻,不好置答,所以网上回复质疑马哈只墓碑的文章很多,却鲜有挑战该文。

我先将此12问奉上,后面将解释一些问题,并补充一些问题,这个碑确实够假的,值得奇怪的是专业人士大部分置身事外,视而不见,历史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能如此,悲哀啊!

楼主:能胡就行  时间:2022-07-21 23:21:31

1. 墓碑材质为红砂石,经历600多年沧桑,字迹不可能如此清晰

按:红砂石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密度大约是2.3-2.35克/立方厘米,抗压强度大致在15MPa,其实就是砂岩。红砂石在云南主要分布在玉溪(出家谱的地方)、楚雄、昭通、曲靖等地,注意,昆阳是不产的。那么为何马哈只碑用红砂石呢?硬度低所以易雕刻,密度低所以易运输,价格相对其他石材便宜。红砂石还有一个特点,吸水性好,干湿循环极易风化剥落。哈哈,看看郑和捐的佛经和佛像,郑和会缺石碑的钱?

想想永乐三年是1405年,这块碑就立在了坟前。530年后,夏光南1935年拍照时还字迹全在,而且还是从永乐三年到清咸丰年间450余年屹立于自然环境之下,那么你猜猜现在摆在玻璃罩子里的昆阳郑和园区那块红砂石碑是原件还是近代仿品?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石碑已经开始剥落了。红砂石碑刻居然能在昆明滇池边上的高湿环境,530年间一字不落的保存下来,我只能借用一句真理来阐述一下我现在的心情,科学是人类创造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