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

字数:2591访问原帖 评论数:3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17 21:09:39 更新时间:2022-07-19 11:41:02

楼主:胡语A2019  时间:2022-07-17 13:09:39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西出函谷,在函谷关被函谷关关长尹喜留住,君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孔子述论语,是站在君王及统治者角度,教育人们做臣子的道理即如何做到臣忠子孝。

老子写道德,是从一普通人角度,希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即对百姓少管点,自由乃小民安生立命所在。

我以为中国历史有三大遗憾,一是忽视了或根本没有哩解到老子道德经里的自由内涵,二是忽视管子的经济思想,三是忽视墨子科学探索精神。

道是什么?道德经一开篇就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开篇就表明他所说非常人所理解的道。所以我们说老子道德经不讲道德。

道德经不讲道德,讲什么?讲自由。所以老子又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一种先天的自由状态。所以老子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什么是无为?就是要少管,治大国如小烹,不要圻腾百姓,给百姓自由,百姓就能自己安生。如此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自由是一切发展的本原。

老子道德经还具反圣反智的思想,老子写道德经时已经年过80在此之前他大半辈子都在官埸了混虽官不大,但毕竟算是体制中人,他看多了大人物声色犬马,嘴上的仁义道德,实际在争权夺利,礼乐制度下人的矫柔造作的虚伪,所以他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没有自由的仁义,智慧必产生大伪,近而他进一步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这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所谓绝学指的是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由此想来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内心是多么的鄙视。这种鄙视,后来都由庄孑表现出来。

道德有许多对统治阶层的批判和劝戒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五色,五音,五味,驰聘畋猎,岂是普通人能够享受的。

老子认为什么才是好的统治?道德经十七章写道: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段话的意思: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显然这里,老子反对个人崇拜,而圣人,帝王祟拜是集权专制的基础。而悠悠大道之行,也就给百姓自由,大功告成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想当初我们搞公社,将农民管的死死的,结果就是吃不饱饭,而包产分田到户之后,不用管,给农民以自由。农民却能吃饱饭,这本来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老子道德经的第三个特点:犬儒主义

易中天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生处世哲学。我以为这个处世哲学就是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cynicism),亦译“昔尼克主义”。西方古代哲学、伦理学学说。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其所以称为“犬儒” 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雅典的安底斯泰纳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外在的物质利益,如财富、名誉、快乐及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是违反人的自然,压制人的本性的东西,道德自由在于顺从自然;摈弃名誉、财富,藐视社会传统,克服欲望才是美德;并以过艰苦生活、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为善。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比较一下老子,是不是有许多共同点呢?

犬儒主义是专制社会,自由主义的一种表观,老子处于春秋乱世之际,他是不是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请醒,不认同的接受?寡欲,请净无为,追求所谓的自然,这正是老子的人生哲学。…

犬儒主义的处世特点,就是不争,随遇而安,如果将老子道德经作为个人人生处事哲学,此时这道就成了大儒主义(请注意犬儒主义本就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学派)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几~接近),做人要向水一样随遇而安且不争,那怕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不争,自然无人怨咎。所以老子劝孔子,为何不学水呢?你整天东奔西跑争什么?还是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②,故有功;不自矜(jīn)⑨,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尽管这六个短语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这对于个人而言,实质就是一种的犬儒生活态度。用委曲求全保全性命,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也是弱者也是专制之下犬儒主义者的生存方式。面对强权者如何争?不如不争,如此谁能与你争?

老子生于春秋乱世,他在周30多年,深刻见识到周王室上流贵族的己腐朽的不可救药,也对以礼乐为基础的周学极度失望,所以他说绝学无忧,这个学指的就是礼乐学问。

老子在公元前516年离开周,回到故里,至前485年西出函谷,这里他过了20年田园生涯,这大概是他最舒心的20年,远离周廷的勾心斗角,运离了周廷的繁文俗礼。同时这二十年田园生涯让他学会了养牛,这才有了骑牛的老子。应该说这段时间的他身心是自由的,这自由使他悟出了道。他体会到这道给他带来了他在宫廷中没有的幸福感。我以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他这二十年自由思索的结果,也是他人生体验的总结。这里即有对统治阶层的告戒,也有弱者在强权之下生存的法则。你可以将这法则称之为犬儒法则。

孔子述而不作,老子作而不述。且老子又无所谓,得意门生,嫡传弟子,故道德经,后人读来,就众说纷芸,多有不同理解。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何谓道,却道不同,因而有了道教,而老子也因道德经,被后人神话奉为道教教主,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