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云——从太祖开国到崖山之战的三百年往事

字数:934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02 03:00:49 更新时间:2022-07-27 15:02:39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1 19:00:49
本文分六卷。

第一卷《金戈铁马》,主线为宋太祖开国,宋太宗两伐契丹,至真宗即位结束。
第二卷《共治天天》,主线为澶渊之盟,真宗、英宗、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第三卷《衣冠南渡》,主线为王安石变法,宋室南渡。神宗、徽宗、欽宗三朝。
第四卷《王朝偏安》,主线为岳飞等抗金,孝宗稳定偏安局势。高宗、孝宗朝。
第五卷《权臣当道》,主线为韩侂胄、贾似道等权臣当道。光宗、宁宗、理宗。
第六卷《崖山悲歌》,主线为蒙古崛起,宋蒙大战,文天祥等。度宗及南宋末。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1 20:54:05
谁是石敬瑭1

一切,都要从一个叫石敬瑭的人说起。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谁也不服谁。其中,以朱温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实力最强。
而后,村霸出身的朱温灭亡大唐,建立了梁朝,史称后梁,五代十国的序幕正式拉开。
然而好景不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又很快攻灭后梁,恢复唐朝(史称后唐)。
这时的李存勖,像极了900年前的刘秀。王莽篡汉,朱温灭唐。刘秀打着“汉”的名号诛灭王莽,李存勖顶着“唐”的旗帜打败朱温,历史惊人的相似。如果刘秀能中兴汉室,我李存勖也能再造唐朝。然而历史也没那么相似,李存勖也不是刘秀。
首先,李存勖姓李,恢复李唐王朝,看似很合理,其实不然。李存勖这个李姓,是大唐赐予的国姓,跟唐朝皇室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唐”这个名号只不过被他拿来收买天下民心。
其次,李存勖前期有着刘秀一扫六合的霸气,登基后,完全没了刘秀匡扶天下的雄心,他开始堕落了,日日沉迷于享乐。他最喜欢看伶人唱戏,兴致高的时候还亲自穿上戏服,登台表演。
天下纷争,诸国林立,没有收复的地方那么多,他也置之不顾。宠幸伶人到最后,他干了件非常愚蠢的事,居然将两个喜欢的伶人封为刺史,这个官职很大。赏罚分明是一个皇帝最重要的素质。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劝谏刘禅“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就是在强调这点。众多拿命跟随他打天下的将士奋斗了一生,都得不到这个职位。现在两个伶人仅仅唱个戏,逗他开心,就能能做到刺史,那我们算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终于众叛亲离,叛乱了。为了平叛,李存勖慌乱中上阵,混乱中他身上多处受伤,只好逃跑。讽刺的是,最后被一个叫门高的伶人一刀刺死。也算死得其所。
继承李存勖的,是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勖的兄弟李嗣源。李嗣源倒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一改李存勖的一些错误政策,废除伶官,打击贪腐,整肃军队,任用贤良,国家政治逐渐清明,后唐开始有点盛世的苗头。可惜的是,他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60岁,在那个自然死亡年龄普遍60多的年代,他也很快迎来大限。7年后,李嗣源去世。
李嗣源有四个亲儿子,老大死于战乱,老四太小,老二李从荣在和老三李从厚争抢皇位过程中被杀,所以老三李从厚最终胜出,继承了老爹的大位。亲兄弟都死了,江山算是坐稳了、、、、、、等等,李嗣源还有个养子李从珂。李从珂自小跟着养父打仗,是李嗣源手下第一猛将,早已聚集起了自己的一支力量,时刻威胁着李从厚的皇位。在那个年代,养子地位不同于今日,地位一点都不低,是有继承权的。在李从厚和李从珂争夺皇位的时候,另一个人也蠢蠢欲动,那便是李嗣源的女婿、李从厚的姐夫、我们本篇的主角——石敬瑭。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2 15:15:29
石敬瑭,太原人,家中排行老二。他小时候据说跟别的小孩不太一样,很深沉,不爱说话,别人在玩童年游戏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研究兵书。长大后,石敬瑭就从军了。他勇冠三军,表现优秀,不但武力值高,还很有谋略,很快就得到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的赏识。李嗣源不仅重用他,甚至一激动,还把女儿也嫁给了他。当时的晋王李存勖也素闻石敬瑭之名,把他招到身边领军。从此石敬瑭人生开挂,跟着李存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好几次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
李存勖打败朱温建立后唐,以石敬瑭和李从珂功劳最大。李存勖因内乱死后,又是石敬瑭建议李嗣源兴义军讨伐叛逆。李嗣源继位后,更是给石敬瑭加官进爵,让他位极人臣。
现在李嗣源也去世了,其子李从厚和养子李从珂自然都看重实力派石敬瑭。
李从厚这个人,上马不能打天下,纸笔不能治江山,比第一猛将李从珂差太远,但谁叫他是亲儿子呢。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决定削藩,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他其实就是冲着李从珂来的,想一举清除掉这个皇位最大威胁。计划制定了后,举兵讨伐李从珂,大军把李从珂驻地凤翔围得水泄不通,试图逼迫他投降。
李从珂立马成了瓮中之鳖,突围无望,看起来只有投降一条路了,但投降又不能保证不会掉脑袋。就在这时,出现了奇葩的一幕。只见李从珂登上城墙,脱光衣服,露出满身创伤,二话不说,扯开嗓子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给城下李从厚的大军讲述自己的过往,讲述如何追随先帝南征北战打下江山,讲述自己与先帝的感情,讲述李从厚如何薄情寡义,最重要的,也是他着重强调的——就连我李从珂都落得如此下场,诸位可以想想自己的结局。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3 14:38:35
城下兵将很多都曾跟随他南征北战,这次本来奉命前来围剿他,但看他这么一通表演,也觉得他“说的在理”。李从厚对先帝的养子都如此绝情,那我们算个啥?不禁后脊发凉。反了,爷们反了,谁当皇帝不是当。局势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反转,朝廷军临阵倒戈,跟着李从珂浩浩荡荡杀回洛阳。
李从厚傻眼了,这跟说好的不一样啊,剧本里没有这种情况的应对方案。李从厚选择逃跑。途中正好遇见率军入朝的姐夫石敬瑭,李从厚一把鼻涕一把泪跟姐夫讲完这些天的变故,末了,问姐夫:有没有什么办法扭局势。石敬瑭想了想说:这个,我先跟刺史商量一下。先将李从厚安置在驿站。刺史觉得李从厚已经没有复起的希望了,石敬瑭表示赞同。随即便派指挥使刘知远引兵进入驿站,将李从厚的随从侍卫全部杀死。而后,石敬瑭率军赶赴洛阳,去向李从珂邀功。
这年四月,李从珂取代李从厚,即皇帝位,史称唐末帝。李从珂以赐毒酒的方式结束了李从厚的生命。至此,李姓皇室已经没有人能来争抢大位了。
但对于李从珂来说,威胁还是存在,同姓没有威胁了,异姓还有。在这个没有规则的乱世,皇帝轮流做。今天还是九五之尊,明天就脑袋搬家,这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石敬瑭——这就是李从珂最大的威胁。
前面我们说了,在李存勖时代,石敬瑭和李从珂就是名声最大的两位将领,堪称帝国双璧。此时,石敬瑭已是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天天在琢磨怎么怎么将石敬瑭调离河东,以防止他拥兵自重,侍机造反。
一次,石敬瑭夫人去参加李从珂生日宴会,完了就想早点回家,喝醉的李从珂居然对石夫人说:“这么着急,是不是要回去跟石郎造反呀?”夫人回来后原话讲给石敬瑭听,石敬瑭顿觉毛骨悚然。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个李从珂,是借着酒劲直接把心里话讲出来了。此后,石敬瑭使用了历史上一个惯用伎俩——装病——来麻痹李从珂。一边说自己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管理河东政务,一边说北边的契丹人不断骚扰边境,需要增强防务,向李从珂要军粮。契丹经常骚扰边境,在那个时期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李从珂倒没怀疑他要军粮的目的。但石敬瑭手下的那些将领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了,老大这分明就是囤积资源,蓄积力量,我们只要找准时机,拥立老大登基,那我们以后不得都跟着荣华富贵?说干就干,一次朝廷派人来河东慰劳将士,这帮大兵就趁机高呼万岁,要拥立石敬瑭当皇帝。石敬瑭吓了一跳,我还没准备好啊,这种事怎么能这么随便,他怕事情泄露,直接砍了参与者的脑袋。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4 08:30:19
石敬瑭这边在想李从珂什么时候会来收拾自己,李从珂那边在想石敬瑭什么时候会造反,两个人就这么僵持着。终于,巨大的压力下,石敬瑭扛不住了,他决定试探一下李从珂。你不是想削藩吗,不是想我离开河东吗,我就先主动请求调离,如果你同意了,就证明确实要赶我走人,如果挽留我,证明还不想害我。于是,石敬瑭上书李从珂,假装请求辞去马步兵总管职务,调离河东,去别的地方做节度使。李从珂不是傻子,自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他的思考逻辑是这样的:调离他,他应该马上就会反,不调离他,他以后也会反,横竖是个反,长痛不如短痛,先下手为强,直接逼反他,免得夜长梦多。马上宣布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他生怕石敬瑭造反拖延,又降诏催促他赶紧赴任。
各位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一个河东节度使就能导致一个人这么大反应?这里就需要普及一下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知道的一个事实是,五代的开国之主,无一例外都是以前朝藩镇的身份上位的。其中,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这三位在登基前,都做过河东节度使,而后周郭威,也曾经是河东节度使麾下大将。
黄河在山西突然转向,出现一个“几”字形。河东,就是“几”字右边那一块地,大致包括今天山西的中部、北部大部分,以及陕西、宁夏、内蒙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一直重要,在唐朝时,尤其重要。因为李渊就是在这里起兵开国的,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不仅政治上重要,地理上也很重要。这个地方的北部就是长城天险,可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略。从唐朝开始,河东就聚集着中原帝国最精锐的骑兵。可以说,谁是河东节度使,谁就是帝国最强的地方军阀,一方面是帝国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威胁着帝国皇权的势力。
失去河东节度使这个职权,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资本。
石敬瑭面临抉择的关口。
怎么办,李从珂彻底撕破脸了。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4 19:14:39
那就摊牌吧,我也不装了。
石敬瑭先来个猛的,直接说李从珂得位不正。李嗣源还有个小儿子叫李从益。你一个养子,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赶紧让给李从益。李从珂下令罢免石敬瑭所有官职,然后派兵前往河东讨伐石敬瑭。
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石敬瑭渐渐不支。其实对于双方实力对比,石敬瑭也清楚,他之所以敢跟李从珂叫板,是因为他早想出一招。
当时中原大地,最强的自然是后唐,但关外的北方,有一个更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契丹,此时的契丹,已经建国,国号为“辽”,统治者是辽圣宗耶律德光。辽国最大的愿望就是南下,统一中华。
这天,耶律德光收到石敬瑭的来信。
信中表达了三点意思。
第一:李从珂他打我,我打不过,你能不能帮我?
第二:只要你帮我,等我当了皇帝,我喊你爸爸。
第三:我还要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你。每年再给你上贡财物。
耶律德光看着手中的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吗?对于当不当石敬瑭的爸爸,他兴趣倒不大——也许南方人很喜欢给别人当儿子吧。第三条,也就是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下面,让我们摊开一幅中国地图,看看这块土地的周边地形。东边是大海,南边是峻岭,西边是高原,都算是天险阻隔。但北方,也仅仅是北方,存在着威胁。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换了一波又一波,汉朝是匈奴,唐朝是突厥,现在是契丹。游牧民族不事生产,不像中原民族这样能种地,自给自足。对他们来说,有个性价比最高的物资获取方式,就是——抢。所以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在边境侵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想了个简单粗暴的方法——修长城。用一堵墙来抵挡他们。应该说,秦始皇这一招是有效的,长城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北方民族的南侵。
我 们再把视线定焦到燕云地区,大致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这里正好是长城以南的一块大平地。燕云就是中原帝国和北方帝国对峙的关口,对中原来说,守在这里,可以阻击越过长城的游牧势力,对北方来说,占领这里,可以作为基地,进攻中原。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就是把长城防线拱手相让,让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契丹面前,契丹随时可以进攻南方。
耶律德光狂喜,天上突然就掉下这么大个馅饼,幸福来得总是这么出其不意。耶律德光二话不说,整备五万骑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援石敬瑭。李从珂在强大的契丹面前不堪一击,很快被灭。当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登基,定国号为“晋”。石敬瑭很守信用,按约献出燕云十六州。又按约称臣,认耶律德光为父亲,自称儿皇帝。这一年,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05 00:12:28
帖子为什么顶不起来,不是审核时间太长,就是到不了第一页,这个版块是有套路的吗?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3 15:08:40
2,不服的刘知远

公元942年,当了7年儿皇帝的石敬瑭去世。
用一句话来评价石敬瑭的一生,就是“生得英雄,死得屈辱”。
一是给人当儿子,遭到天下人耻笑,屈辱。
二是割让燕云,直接影响了后来400年,以后的历代君主都要直面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屈辱。
他死后,养子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颇有几分骨气,他跟耶律德光说:“先帝(石敬瑭)是你册封的不假,但现在,我这个皇帝,是我国自己册立的,跟你没啥关系,作为先帝的儿子,我可以叫你爷爷,但是称臣就不必了。他甚至发了一道圣旨——生擒德光者,擢升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生气,决定教训一下这个孙子。在强大契丹骑兵面前,石重贵毫无招架之力,很快,耶律德光就占领了开封。
后晋这个朝代,十一年前由契丹缔造,十一年后又由契丹终结,可以说是亡得其所。后晋是亡了,石重贵和他的皇亲国戚也被发配到东北。可是国家这么大,总要管理。耶律德光决定自己来,我们的梦想不就是南下统一中华吗,现在它就在眼前。耶律德光穿上中原皇帝的衣冠,召集后晋的文武百官,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耶律德光,生来就仰慕中原的文化,我学习汉语,熟读诸子百家,已经是一个精神上的汉人。我跟你们没有什么不同,我来统治你们,你们也不要有别的想法,契丹认和汉人,以后都是一家人。你们以前是什么官职,现在就是什么官职,至于薪水,也会适当提高。总之,一切照旧,大家该干啥干啥,不要搞事情。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3 20:18:01
对于后晋那些文臣武将来说,出来混,除了个别有野心的,大多数人就是养家糊口,有个一官半职,能保一家衣食无忧,就是人生的意义,别无他求。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大家都争相上表,以示服从安排。
老实说,之前的耶律德光心里还是没底的,怎么说自己也是个外族人,虽然嘴上极力强调自己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但他们会买账吗?现在,看下面人的表现,好像没什么反对的声音,他也大大松了一口气。一切顺利,他决定不走了,就在这里安稳做他的中原皇帝。
但是很快,他发现有个人好像对他不是很服。确切来说,是他的表现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积极。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跟石敬瑭一样,刘知远也出生在太原。他小时候性格很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体质比较弱,经常得病。这种小孩,在孩子堆里一般是受欺负的对象。但他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气质,眼睛里白多黑少,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死鱼眼,配上他紫黑的脸色,不知怎么就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他盯着你的时候,你不自觉就会害怕。刘知远也是个苦出身,年轻的时候生活实在是很困难,就去给一个李姓的大户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在古代,礼法远比今天森严,做上门女婿的,地位很低,一般人都看不起他。长得很困难,家庭条件也很困难,又是个上门女婿,被所有人歧视,在那个年头,比他混的惨的也不多了。他心里憋屈,但不服命。有一次牧马时,他的马踏坏了寺庙的庄稼,被寺里的几个僧人逮住,他长得就比较拽,僧人觉得他看起来不服气,当场就把他捆起来,暴打了一顿。挨了一顿打的刘知远越想越气,爆发了,他不甘心这样一直受欺负,他要出人头地,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真正害怕他。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4 14:02:22
不久,他就去当兵了,投到李嗣源手下。他作战英勇,打仗不要命,很快就被升为偏将,和老乡石敬瑭一起共事。
一次在李嗣源和后梁军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眼看就要被后梁军追上,命悬一线。刘知远果断把自己的马让给石敬瑭,自己骑上石敬瑭的战马断后。所幸最后突围成功。经此一役,石敬瑭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在自己担任河东节度使后,要求李嗣源把刘知远调到自己身边,刘知远也就成了石敬瑭的亲信。
石敬瑭登基称帝后,刘知远当上河东节度使。
耶律德光攻进开封的时候,刘知远没有任何动作,静静地看着这场战争。耶律德光登基,各路节度使俯首称臣时,他依旧没有任何动作。
前面我们说过,河东节度使意味着什么。那是帝国第一号大军阀,现在后晋亡了,所有的眼睛都盯着他。
耶律德光很急。刘知远,你在想什么。
思虑再三的耶律德光决定给刘知远写 ,想跟刘知远谈谈心。
驻扎在太原的刘知远,很快就收到这封新皇帝的亲手信函。
他不紧不慢,缓缓展开信纸,信是这样开头的:知远,我亲爱的儿子,你好吗...
刘知远看着这封信,脸上看不出悲,也看不出喜,看不出任何表情。
此时身在开封的耶律德光在想:我写的情真意切,刘知远看完信,内心一定会充满温暖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刘知远一直没有回音,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语言,没有动作。
耶律德光很郁闷。难道我表达的关爱还是不够吗?中原人不是很喜欢给别人当儿子吗?我还能如何向他传达我的父爱呢?
郁闷过后,耶律德光也不免心生怨气,又派人给刘知远传话:你一声不吭,不事南朝,不事北朝,究竟要怎样嘛?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6 14:50:11
所谓不事南朝,是指开封城破时,他没有为后晋出兵抗击辽国,完全坐视不管。不事北朝,是指现在辽国接管后晋,他也没有俯首称臣。
日子又是一天天过去,刘知远还是没有回复。
直到十几天后,信使终于带来信息——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定国号为“汉”。
其实,刘知远一个苦出身的穷小子,受尽屈辱,刀光剑影里成长到今天的河东节度使,又冷眼旁观了那么多王朝更替,早已处变不惊。他一直蛰伏,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有十足把握的时机。
当年石敬瑭做契丹的儿皇帝,刘知远内心就很反对,他觉得这实在是丢人。现在他认为,后晋虽然投降契丹,那只不过是被耶律德光和契丹铁骑所震慑,一旦生乱,必然会上下离心,反抗契丹的统治,契丹主不可能久留中原。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6 14:58:57
刘知远不急,有人替他急。部下进谏说:如今中原无主,大王声势日隆,理应借此时机,一举正位,号召天下,共同驱逐鞑虏。
刘知远当即拒绝:万万不可,我乃后晋臣子,若非先帝当年提拔,我焉有今日,如今少帝虽然蒙尘,但尚在人间,我怎敢轻易背弃,理应迎回太原,则天下回复指日可待(场面话别当真)。
这都是套路。同姓的正常大位继承自然不用这些套路,但异姓取代式即位是必须要这些套路的。自己绝对不能直接腆着脸说我想当皇帝,得下面拱火,然后你要严词拒绝,想要表演得更完美点,甚至可以威胁杀掉劝进的人,以表示跟“害”我不忠的人不共戴天。等下面劝进次数多了,再以一种极不情愿的表情“勉为其难”——我是不想当皇帝的,是你们非要我当的,我别无选择,都赖你们。
这里我们得说说“劝进”这事儿,为什么实力派武将下面的人这么热衷于劝进。像张载“横渠四句”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是道德高尚、志向远大之人的追求,古往今来也没几个人能做到。普通人出来混,都是为了荣华富贵。对大兵来说,战场杀敌,攒够军功,就能升级。对小吏来说,宦海浮沉,刷够资历,就能升官。然而一个人,兢兢业业,终其一生,又能爬到多高。谁都渴望有捷径,一步登天。而劝进,就是这样的捷径。皇帝是天下之主,是最高的存在,拥立一位皇帝,功劳有多大?一旦拥立成功,立马一人得道,跟着鸡犬升天。拥立有没有风险?有,若是你拥立之人被剿灭,你也有掉脑袋的风险,但是收益更大。尤其在五代这个乱世,皇帝轮流换,实力说了算,老大实力到了,那还不赶紧把握机会。所以,刘知远下面那些人个个不甘人后。
刘知远越推辞,手下的将士越急,文武部众汹集校场,山呼万岁,盼刘知远称帝。刘知远还是拒绝。
近臣杨邠更是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大王百般谦让,只怕寒了将士们的心,到时候人心一变,反而生出变故了。
大将郭威也劝进:不要再迟疑了,再迟恐变。
行了,差不多了,火候到了。这个时刻,就是刘知远等待的最好时机。
公元947年二月十二日,刘知远称帝。耶律德光,你不是问我不事南朝不事北朝,意欲何为吗?那我今天告诉你——我事我朝。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8 14:15:40
该来的还是来了。对于耶律德光来说,刘知远称帝,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因为,前面两个河东节度使都反了,李存勖,石敬瑭。河东节度使造反好像是传统,大家也都习惯了,今天你反了也不奇怪。再者,你跟石敬瑭过命的交情,替他复仇,也算合情合理。意料之外是因为,好歹我是契丹,我灭了李从珂,终结了后唐,又灭了石重贵,终结了后晋,你算老几?简直不自量力。
耶律德光决定要剿灭刘知远,杀一儆百。
但是,还没等动身,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而且这个麻烦很致命。
契丹兵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长期来都在边境劫掠,劫掠中原边境线就是他们的传统。这次南下,自然死性不改,打到哪里就抢到哪里。民间是怨声载道,纷纷集结起反抗力量。如果说中原的军人当兵只是为了有个工作,混口饭吃,但民间组织起的义军,那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往往能爆发出比职业军人更猛烈的力量。为了应付这些义军,契丹兵已是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气去打刘知远的后汉军。
加上刘知远又登高一呼,自立为帝,老百姓有了主心骨,全国反抗契丹的声势越来越高。不怕战场的两军对垒,就怕人民的汪洋大海。耶律德光眼看不行了,决定撤退,回去吧,这地方太凶险了,还是老家更适合我。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18 14:19:27
耶律德光一路往北撤退,途中不幸重病,逃到河北地界一片树林时,突然就暴毙了。后人称此地为“杀胡林”,“胡”就是指契丹,也可以泛指北方的胡人。今天此地是一个叫“乏马”的村落。
还没交战,契丹就已经顶不住民间的武装压力,全面溃败。刘知远几乎兵不血刃就进了开封。
刘知远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分析了天下局势后,准确预判了民意。知道契丹不能久留中原,在民间反抗力量达到顶峰时果断出手。
刘知远进了开封,在这里建都。改年号为“乾祐”,大赦天下。过去的皇帝,一惯是靠搜刮民间来犒赏将士,他一改传统,拿出宫中的财物来劳军,在民间得到不错的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刘知远吸取历史教训,这次任自己的弟弟刘崇为河东节度使。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21 21:35:02
刘知远刚准备来一展宏图,就不幸在次年初去世,英雄气短。临终前,他给18岁的儿子刘承祐指定五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宰相苏逢吉,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枢密使杨邠、郭威。
趁此机会,我们来普及一下五代时期的官职结构,我尽量简化,让大家一目了然。
权力分为三大块。行政,财务,军事。
行政这一块,就是“三省”。
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权利最大。一把手叫“中书令”,二把手叫“中书侍郎”,中书令有时不设,所以五代时,中书侍郎就是中书省大的老大。
门下省是审核机构。一把手叫“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的一把手叫“左/右丞”,六个部都归他管,而每一部又分别有自己的一把手“尚书”。
财务这一块,就是三司。
三司是指“盐铁、度支、户部”三个部门,一把手叫“三司使”。掌握着国家的财务大权。有同学会有疑问:户部不是行政系统里尚书省下面的部门吗,怎么又串到三司这边来了?因为当时国家的财政十分混乱,需要专门设置一个机构来管理跟钱有关的事务,另一方面,当时的财政权,很容易被宰相系统的人把握,皇帝想与其争夺财政权,就专门设置了这个“三司”,北宋神宗时,才把三司的财政权还给户部。总之,三司在这个时期,权力是非常大的。
军事这一块,就是“枢密院”。一把手叫“枢密使”。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21 21:35:21
全国军事又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地方,一把手就是节度使。
二是中央,军队叫“侍卫亲军”,也就是传说中的“禁军”,一把手叫“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另外,我们以后会经常看到一个特别拗口的词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简称“同平章事”,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头衔。大家跟我一起给这个词断句:同——中书、门下——平常事。同,可以理解为“视同、共同”。中书、门下,就是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平章事,意思是商量处理国事。所以翻译一下,就是“同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老大们一样主持处理国事"。
唐朝、五代,宋朝,这三个时期,是没有“宰相”这个明确称谓的。因为,皇帝们发现,有时候宰相的权力会跟皇权发生冲突,为了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皇帝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朱元璋,他是直接把宰相的权力收归自己,宰相的工作他也自己来做。但人不是机器,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朱元璋一样是工作狂,有些繁杂的工作还是得下面人来做。所以唐朝五代宋朝就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多,美其名曰“帮宰相分担压力”,其实就是削弱相权。那么这三个时期,实际上的宰相是哪个职位呢?答案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一把手。意即——中书侍郎、侍中、左/右丞——都可以算宰相。还没完,为了进一步分化他们的权力,皇帝又搞出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得到这个头衔的人,不必像三省一把手那样是正三品。所以最后,如果你是三省一把手,又得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头衔,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更简单点,以后,你只要看见谁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是“同平章事”,就直接看作宰相,文官之首。
比如苏逢吉,这位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五大臣之一,是中书侍郎,又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以他就是根正苗红如假包换的后汉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以上是五代大致的权力体系,但是五代国家众多,职衔有时候又会调整,非常复杂,真要细说,会把人搞的晕头转向。为了便于接受,以后我会陆续在文中穿插讲解。对此没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直接略过。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21 21:35:46
刘承祐现在很不开心。
他才18岁。在20岁才行弱冠礼的古代,还算不上一个成年人。想想今天的我们,18岁,是高中刚毕业的年龄,也许已经开始董事,但对这个社会仍旧一无所知。对人情世故,更是茫然。18岁的你,是否有能力管理好一家大型公司?如果要你管理一个国家呢?刘承祐最大的遗憾,是父亲死的太早,而自己没来得及做皇太子,身边没有培植起自己的亲信,没有自己的势力。就算是父亲,做皇帝也才一年不到。人心尚且不稳,朝中的文官未必都忠心于他,地方的武将未必都臣服于他。何况自己一个18岁的毛头小孩。
刘承祐每天坐在龙椅上,看着朝堂下面的大臣。他们都是能做他爸爸或者爷爷的年纪,官场战场摸滚打爬几十年的脸孔,个个老奸巨猾,个个都没把他放在眼里。特别是那个杨邠,自恃功高,又掌握着军权,对他很不尊重。
史载,有一次,杨邠和王章在刘承祐面前议事,话完了,刘承祐想刷一下存在感,便说:”事行之后,不要使民众有怨言“。没想到,杨邠直接厉声怼道:”有我在,你不要多管“。从来没有臣子能跟皇帝这么说话的。刘承祐怔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卑微,真的卑微。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24 12:40:45
刘承祐想给自己舅舅谋个差事,杨邠不同意。刘承祐想立自己宠爱的耿妃为皇后,杨邠不同意。耿妃去世,刘承祐想以皇后礼节安葬,杨邠不同意。
刘承祐怒了,但无可奈何。
这些前朝的权臣嚣张跋扈,说一不二。刘承祐现在只有一个想法,而且刻不容缓,就是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压制这帮人。
不久,有消息报上来,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凤翔节度使赵思绾、永兴节度使王景崇相继造反。果然,地方军阀还是有人不服这个稚嫩的小皇帝,要搞事情了。
平叛,是必须的,这场危机是刘承祐的第一个考验。但他也明白危险与机会并存的道理——或许,这是培植自己势力的一次好机会?
照理说,整个后汉,最能打的,也是公认的帝国柱石,是顾命五大臣之一的郭威。平叛这种军事活动,让郭威去,是最好的选择,众望所归。
但刘承祐铁了心想培养自己的将领。他派出白文珂、郭从义、常思三位大将去征讨节度使之乱。
然后这场仗就打了三四个月,没有任何进展。刘承祐原本想立威,结果颜面扫地,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本来朝中那些大臣就不听他使唤,这下不得更看不上他?更何况,其他地方节度使见造反这么容易,会不会有样学样,纷纷举兵?刘承祐无奈,只得拉下脸面,去请郭威出马。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24 12:40:58
郭威,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本来,他的家世还不错,老爸做到了刺史的官职。但后来在乱世的战争中,被另外一个节度使所杀。关键这时的郭威才三岁,完全不记事。老爸没了,前辈的荣耀与他无关。父亲去世后,他跟着母亲去潞州找依靠,母亲又不幸在途中去世。姨妈看他孤苦伶仃,收养他,育他成人。
没有爹妈的孩子容易走上歪路,成为社会边缘人士。郭威也是这样。少年的郭威整个一幅古惑仔模样。那时的人流行纹身,身为古惑仔的郭威自然也要纹。但他的纹身,跟别人不太一样,别人纹在背上、手臂上,而他纹在脖子上。人家不是纹龙,就是纹虎豹,次一点的,也是纹个蛇什么的,他却纹了一只鸟,而且,在旁边还纹了几粒米,转头的时候,看上去就是个小鸡吃米的动画,十分时髦。由此,他得了个“郭雀儿”的外号。
郭威十八岁之前,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就这么在社会上瞎混,倒是练了一身腱子肉。过了十八岁,他渐渐觉得人还是得找个正事做做,可自己又没什么文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当兵。正好当时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兵士,他就跑去应征。李继韬看这小伙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很是喜欢,就留在身边做了亲兵。
楼主:o李楚客o  时间:2022-07-24 12:41:13
郭威虽然跟一般的社会青年一样,有些不好的恶习,比如喝酒赌博,但是也有个优点,就是喜欢打抱不平。
一天,郭威下了班,照例喝了点酒,便到街上闲逛。郭威早听说有个屠户长期在这一块欺行霸市,非常嚣张,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酒的郭威不信邪,来到屠户的店铺,挑起一块猪肉问:你这瓜保熟不?不对,你这肉新鲜不?屠户不耐烦地说:新不新鲜你不会自己看?郭威故意找茬,一会说你这块肥肉太多,一会说那块瘦肉太少。屠户估摸着这人也不好惹,起先还不敢发作。但禁不住郭威再三挑衅。平时都是我欺负别人,今天我还能让你欺负了。屠户终于忍不住了,扯开衣服,露出圆滚滚的肚子,指着肚子说:来,来,有本事往这儿捅一刀。郭威二话不说,抄起杀猪刀,就是一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屠户一命呜呼。
是个狠人。
大家是不觉得这段很眼熟?没错,这就是刘华强,不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原型。这个事迹太过有名,后来被施耐庵收录在《水浒传》里,自己加工了一下,安在鲁智深身上。其实郭威才是这个故事的版权所有人。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