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40岁被学校扫地出门,没有退路可言——论“非升即走”制度【讨论】

字数:1091访问原帖 评论数:67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18 22:58:44 更新时间:2023-03-17 05:42:16

楼主:storyhare  时间:2022-07-18 14:58:44
我目前在科研院所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我当时是直接带编进来工作的。我校于2014年左右推出“3+3”聘期制,也就是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推进的“非升即走”(预聘-长聘制)——在规定聘期中,必须完成规定的考核指标(我们单位主要是看论文发表情况及主持课题情况),通过聘期考核,继续聘用,转为事业编制,或者长聘轨制,否则就将解聘、离开。

我们课题组组长今年33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计划首席,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分子生物学方向,曾在《Nature》发表论文1篇,《Science》发表论文2篇,其他Top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当时我的老大也是直接带编进来工作的。

目前在预聘-长聘制压力下,预聘人员工作压力都很大,聘期考核的指标很难达到。今年年底我校又要开始聘期考核了,根据以往经验来看,估计能顺利转正的不到20%,剩下的人都会被解聘。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比于以前,青年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非升即走对于青年老师来说非常残酷。一般来讲博士毕业至少30多岁,此时入职科研院所,既要承担少量教学任务,又要顶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如果在35岁之前没能成功升任副教授,不好意思,请另谋高就。在这样的年纪,又是博士学历,几乎没有撤退可言。

残酷之处有两点:

一是博士超龄问题,如果被学校扫地出门,找工作将面临尴尬的年龄危机。目前就业对年龄卡的比较严,通常招聘博士都要35岁以下,到非升即走时,很多岗位基本超龄了,尤其是很多做过博士后的博士,合适工作更难找。

二是优秀的人太多了,竞争激烈。即便他们再努力,也很难达到我老大那样的水平(我老大现在基本上每年发表至少3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论文),他们压力太大,面临教学、科研、单位琐事、买房等各方面的压力。

到现在我仍然对一个女研究员印象深刻,她是复旦大学博士,美国阿肯色大学博士后,2017年进来工作的,不过她是属于不带编的那种,也就是预聘制人员。她今年都已经41岁了,老公在私企工作,还有一个12岁的儿子。从2017年至今只发表了3篇论文,最好的一篇论文发表在《Development》(影响因子6.862)上。因为申请不到科研项目,所以只能在我们课题组干活。前两年老大指导我做的一篇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Nature Methods》(影响因子47.990)上,当时这女的为了到时候顺利通过聘期考核,还厚着脸皮求我们把她放在并列一作,结果被我跟老大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后来这女的为此还跟我大吵了一架。从目前的论文发表情况来看,这女的最终结局肯定是被单位解聘,都已经40多岁的人了,失业以后还能去干什么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