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已无塞林格,麦田永失守望者

字数:2482访问原帖 评论数: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0-06-07 02:24:00 更新时间:2023-02-10 03:40:44

楼主:叶输  时间:2010-06-06 18:24:00


在我短暂的阅读历史中,许多书都曾让我触动。但是,唯有三本书,让我惊叹,乃至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三本书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加缪的《局外人》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般来说,读小说无外乎就是读故事,好的故事可以牵引你一直读下去,可是这三部小说,对我来说却像是三个艺术品,值得一生享用。这一篇就先来说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吧。

高中的时候,就听过此书,那时候不以为然,只是觉得书的名字很好听,颇带几分诗意,于是购得此书。从第一页看起,我的印象是,这本书真够拖沓琐碎的,除了语言粗俗外,还喜欢兜圈子,看了好几页硬是没看出一个像样的故事。这样的阅读经验,我在阅读钱钟书的《围城》时,有过相似感受。总感觉作者真能唧唧歪歪,绕了一大圈,故事毫无进展。可惜的是,我倒现在还没有把《围城》看下去,我读过很多遍,每次都在前十页抛下此书。对此我并不觉得遗憾,书山如海,真正的阅读也是一种缘分,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书读遍。

那时候我的枕边还有另一本书,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听过无数人讨论这本书,如何如何深刻,我却把它当成一本黄书来看了。每次下自习,无聊的时候,就翻开这本书,一页一页翻,碰到大段大段的性描写,就停下来反复琢磨,如此反复,这本书也基本看了好几遍。这个小说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语言不够鲜活,过于平面化。但是其中关于存在,关于生活和媚俗,关于性和爱情的思考,也确实触动过我。

一直到上大学,我都没把塞林格的那本书读进去。后来是一天下午,不知道为什么,感觉非常无聊,于是拿着那本破书就出去了。我记得我是坐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旁边很多人在打台球,我就坐在一块砖头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读了进去,越读越深入,最后似乎整个人都掉了进去。我深深记得那天下午,当我读完这本书,抬起头看着面前熙熙攘攘的世界,那种茫然若失的混沌感,那种仿佛接受洗礼一般的欣喜,仿佛自己与面前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隔离,这种感觉终生都无法忘记。后来我在读苏童的时候,他也提到年轻时候读塞林格这本书的感受,其状况跟我描述的一样,读完此书就感觉从一个山洞中爬出来一般,五味杂陈,妙不可言。我曾向很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可是好像没人感应,由此我想,这本书恐怕只适合拥有相似心灵的人,我确实从书中找到了巨大的共鸣。

后来大概又把这本书读了五六遍吧,不过这不是终止,对于自己喜欢的书,我会一辈子反复把玩,直到呕吐反胃。现在,这篇小说,我基本当成散文来读了,随意的翻开,去阅读某个章节,沉入那种气氛,体会语言的微妙之处。这本书的情节我都了如指掌,读了其中一节,我就知道上一节讲什么,下一节讲什么。我告诉大家一个真理,把一本书读十遍,胜过你读一百本书,这是我的体会。博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小说的具体情节呢,这里就不讲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每一篇读后感都是在喋喋不休分析故事情节,体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我觉得这事情无聊透顶。小说只是呈现,并不解释,就像纳博科夫所言,这么多世纪以来,能够讲的道理都已经讲完,什么关于人生的意义,都是味同嚼蜡,在不同的小说中换了一个面孔出现而已。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原因是,我的骨子里也有一个霍尔顿。所以我读到他那句比喻: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简直惊为天人,从此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修辞,真正好的修辞源自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而不是花哨的堆砌。整篇小说,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情节,完全是第一人称,第一视线,线索也是单一的。真正体现作者功力的是对于琐碎生活的敏锐而冷静的感受,这种细腻的剖析,我在别的作家那里从来没有这样强烈的感受过。一段段琐碎的不耐烦的谈话,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粗俗的语言,强烈的现场感,让人震颤不已。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整篇小说,作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从来没有跳出来说几句大话,而是和小说中的主人翁幻化为一体。这种克制,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必备的品质。反观国内的很多作家,总是急不可耐的表达,总是忍不住跳出来发表一下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存在的思考和高论。我是很反感这一点的。节制的叙述才能体现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小说刚面世的时候,很多人诋毁塞林格,说他的语言不文学,过于粗俗和猥亵,四处都是脏话。我相信塞林格老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一定经过深思熟虑。这种粗俗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是切合小说气氛的。现实就是这样,小说家要做的就是呈现,而不是粉饰。也因此,这部小说,只要你读进去了,你变会被其中的气氛深深感染,仿佛自己就是霍尔顿,仿佛自己在和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对话。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艺术过于隐晦,便被一些家伙揪住了小辫子不放。他们从没想过,这种语言的营造需要多强的功力。要是让他们自己去写一篇小说,我敢打包票,里面的人物对话就像一个个机器在说话一样,面孔模糊,轮廓不清,除了一些恶俗的故事外别无其他。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笑了多少次自己也记不得了,那种讽刺真的很到位。从一开始,霍尔德对于两个老头的讽刺,对同学的讽刺,对学校的讽刺,火车上对同学妈妈的讽刺,还有一系列,这篇小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讽刺史。这种讽刺完全出自一个孩子的视角,既不露骨,也不激烈,不动声色的刺入脊髓。

唯一真实而可爱的描写是霍尔顿的妹妹,在对这个虚伪的社会彻底的厌倦后,霍尔顿找到了唯一的真诚和亲切。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到妹妹把过圣诞的钱全部拿给霍尔德的时候,在读到他妹妹提个笨重的大箱子傻傻要跟霍尔德一起去西部的时候,眼泪刷刷流了下来。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被打动的人,这也不算什么故事,只是细节,只是琐碎的描述,便让你不可遏制的流下眼泪。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起那些恶俗的催泪故事,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一样节制,我原以为作者会像所有老夫子讲的那样,结尾会有很多感悟,然后再来一段升华。我太鄙视自己的恶俗了,小说的结尾就像小说的开头一样,平静而自然,不留任何雕琢的痕迹,就像一篇普通日子的普通日记那样。

就说这些吧,塞林格那个老头,那个怪异的遁世者,曾经说要活到一百四十岁,我一直看着他呢,没想到今年也死掉了。所以,也谨以此篇纪念我所钟爱的塞林格。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