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百话》知人 知诗 知史

字数:1678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6 02:27:03 更新时间:2022-07-31 16:55:08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7-25 18:27:03
读《唐诗百话》知人 知诗 知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百话》(1987年9月版),当年售价仅6.55元,还是精装本。作者施蛰存,生前为华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此老享年98岁,于“非典”那年(2003)的11月19日去世。因为早年曾与鲁迅有过“论战”,1950年至1970年长达20年里受到不公平待遇,不得不放弃文学创作,改为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

按《唐诗百话》作者书前的《序引》所写,此书的写作始于1978年,历时八年完成,也算艰辛之作。施老治学严谨,所以最后写道:“我把这本书稿的写作经过向读者汇报,是希望读者原谅我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写法不同。距离虽然不太大,但后半部写得似乎较为活泼,而前半部却是讲义。我希望,连同本书其他方面的缺点,读者能不吝指教。”谦谦君子之风,让人敬仰。

1986年《唐诗百话》即将出版之时,作者又写了《后记》,开头就写道:“忽然感到,我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目的性不明确。到底这本书是为谁写的?有哪些读者会认为这本书有需要?”于是根据当时的语文教育水平,列举了初中生、高中生,以及一个语文基础更好的高中毕业生,应该阅读和看懂那些古典文学作品,认为“这样,“一个普通青年的语文水平也就够了。他们读唐诗,尽管可能有体会不够或误解的情况,但大概都能获得消遣闲暇,陶冶性情的效果。他们是在欣赏文学,不是研究文学。这也足够了。”其实作者说这些,是对自己写的这本书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定位。显然应该是一本帮助读者欣赏兼有研究唐诗的书,因此他说他写的这本书“不上不下”,即作为研究方面的专著,学术水平远远不够高,作为欣赏方面的普及读物,又生出许多支节。作者似十分抱憾:“现在,书已写成,也无法改弦更张,我只希望读者各取所需,如果我能在欣赏与研究两方面,都能提供一点启发的话,就算它没有失败。”言词极为中肯,没有一点学问家的架子,对读者的那份责任,读者唯感谢而已。

所谓“百话”,就是关于唐诗的一百篇“诗话”,按初唐、中唐、盛唐、晚唐诗人的诗作来一一道来。不时把读,既欣赏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又因诗而知史,受益匪浅。

在“初唐诗话”里,有一篇诗话,题目是《五七言绝句四首》,说的是骆宾王的五绝《在军登城楼》、宋之问的五绝《渡汉江》、杜审言的七绝《渡湘江》、沈佺期的七绝《邙山》。这几位诗人,都与武则天有关。特别是骆宾王。

骆宾王自幼聪慧,七岁作《咏鹅》诗,至今为小朋友喜爱,是一定要背诵的。他的《于易水送人》可谓燕地悲歌,于悲怆中充满了视死如归的慷慨之情。我在拙博文《遭逢寄语诗情中》有这么一段话:“他的《于易水送人》,借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寄托了对荆轲的崇敬之情,或暗含着有对武则天操弄朝政的义愤。在唐高宗死后,武氏虽前后立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为帝,实际上已到了自己干脆当皇帝的倒计时阶段。公元684年,索性使用自己的年号光宅临朝称制。此举引发了李敬业(唐开国元勋李绩之孙)起兵扬州,举出讨伐武则天的大旗,骆宾王参与其中,并写下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充满了匡扶唐朝的激情。”其时(684年九月)骆宾王随李敬业起兵扬州,武则天尚未称帝,但连续废黜两帝,完全把持朝政,且实施清洗皇室及其官僚政策,搞得人人自危。按说,李敬业发出檄文讨武正逢其时,并非反叛,只是武则天闻讯集中优势大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使李敬业兵败高邮,李为部将所杀。一场不对称的军事较量随之平息,骆宾王不知所终,有说出家杭州灵隐寺。

骆宾王或是借代李敬业拟讨武檄文的气势,写下了五绝《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那种讨武必胜的激动,溢于铿锵的二十个字中。其中的“戎衣何日定”,借周武王着戎衣号令诸侯讨暴君商纣这一典故,足见其气魄之大!

而骆宾王之才气,在《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说武则天读“檄文”开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自然不快,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竟说:“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后人多说武则天的气度之大,我看不过是“胜者为王”罢了,何不落个爱才的名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