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字数:174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8 22:36:01 更新时间:2022-07-29 23:25:37

楼主:范美忠  时间:2022-07-28 14:36:01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准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的主题跟《襄阳歌》有点类似,但有着后者所没有的强烈时间焦虑和浩瀚哀愁。很明显,《襄阳歌》作于李白的青年时期,其中仅仅单纯是人生价值选择的困惑,而此诗则应该作于李白四五十岁的中年时期,诗中有了许多人生不得志的郁闷。

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虽然主题与《襄阳歌》类似,但起手两句劈头盖脸,破空而来的句式却与《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开头两句“去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更为神似,都是强烈地表达了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生命哀伤。只不过这两句写得更加涛涛滚滚,气势如虹。李白就是李白,写生命衰老死亡之焦虑,却丝毫不见衰飒颓靡之气。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是空间性的运动,然而自从孔夫子“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喟叹之后,就在流水和时间的流逝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隐喻关系,从而打通了空间与时间的分隔。河水的不可回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不返,大河涛涛,不可阻挡则意味着我们挽留时间的企图是徒劳的。

通常一个人头发变白是从四五十岁左右开始,要变得满头白发如雪恐怕得到七十岁左右了,这种变化的过程将凌跨近三十年的时光岁月。然而“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表达则让时间之流速加快了两万倍,并将三十年的时光浓缩为了一个白昼,这就使得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逐渐发生的,缓慢到让人无法察觉的衰老过程骤然加速而显得历历在目,清晰可感。青丝白雪之强烈对比颇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切换,青春短暂之感及岁月无情催逼之威力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



惟有饮者留其名

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李白性格强悍,生命能量巨大。殊不知他其实是唐朝诗人中时间和死亡焦虑最为强烈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个是王维和李贺。这种死亡焦虑带来的生命短暂有限之紧迫感在李白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促使他反复思考如何度过这终有一死的短暂一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求得富贵显赫一时,建功立业作圣贤以不朽,抓住当下纵酒狂欢肉身沉醉三种人生意向始终在李白心中纠结不已。在相对较早的《襄阳歌》中这种纠结就有明显反映,《将进酒》中再次以不同的表达体现出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指的是富贵不足求;“古来圣贤皆寂寞”说的是如羊祜乃至孔孟那样的圣贤境界也没必要去向往。而“惟有饮者留其名”,因此自己要做一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饮者。其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古来酒徒何止千万,然皆碌碌不足道,即便如李白留名,也非关饮酒,乃由于其惊风雨,泣鬼神之诗才。

然则李白何以说出如此没有理路之反话?乃是因为他富贵既求不到,更重要的是圣贤也做不成。李白心中的作圣贤不是如孔孟一般的内在道德之自我完成,而是如羊祜一般建立治国平天下之不朽外王功业,而这是需要帝王赏识作为必要条件的。也许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长安三年不得意,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了。

生命实现的强烈欲求被压抑之后,个体倾向于通过否定和消解理想之价值来消除理想受挫之巨大痛苦和绝望。既然此理想并不值得追求,那么也就无所谓理想受挫之郁闷和痛苦了。然而李白真的说服自己了吗?他真的不再追求理想了吗?非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准空对月。”如不再追求理想,那还有什么得意失意可言?

李白此时得意吗?不得意,那为什么还要“一饮三百杯”呢?因为即便现在失意,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我才华盖世,就不怕没有施展的机会。李白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对时代似乎也并没有完全绝望。或者,仅仅是自我安慰而已!

与尔同销万古愁

既然如此,又何来“万古愁”呢?忧愁人人都会有,可李白的忧愁却是“万古愁”!何为“万古愁”?如果不能及时建功立业做圣贤,不能因此获得生命意义并得以不朽,那么面对岁月无情的流逝,终将死亡之生命是何等的虚无啊!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