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神童的命运

字数:165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9 03:10:17 更新时间:2022-08-01 12:00:25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7-28 19:10:17
两个神童的命运

读《李国文千字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8月版),中有一篇文章《高轩过》,开头写道:“唐代诗人李贺,《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人以神童目之。”这《高轩过》,据说就是七岁神童李贺写的一首歌行的题目。此诗为:“花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炯炯贯当中。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且不论这首诗是不是李贺七岁时所作,因为其中有一段文坛佳话,姑且从之。

诗的前四句即是写韩愈(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晚年官至礼部侍郎)、皇甫湜(从韩愈学古文,官至工部郎中)乘豪华“轩”来看他这个孩子时的情景。唐末五代王定保撰有《唐摭言》,系一部笔记小说集,多记唐朝诗人文士的趣闻轶事。关于韩、皇甫二人器重小李贺,有如下记载:“李贺年七岁,名动京师,韩退之(即韩愈)、皇甫湜览其文曰:‘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二公因诣其门。”于是有当面测试小李贺才思文章的一幕,上诗便是“神童”的即席之作。

李贺是中唐的知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这与他从小得到文坛领袖韩愈的关心鼓励大有关系。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破落后裔,年纪轻轻就应河南府试,成了“乡贡进士”,本会再进一步通过进士科考试中第,但遭诽谤,说什么要避其父李晋肃之“晋”(与进同音)字之讳,不得中进士第。韩愈曾为此写了一篇《讳辩》,为李贺鸣不平。文章引经据典,用实例进行分析,驳斥了诽谤者对李贺的非难,等于向不成文的封建礼法提出质疑。以韩愈的学识和地位,为年轻的李贺说话,不仅难能可贵,也应该有一定的分量。

但事与愿违,世俗之徒哪里有惜才之心,终始李贺无法按照前辈韩愈来书相劝“举进士”而失去了步入仕途的正当机会。后来李贺只做过“奉礼郎”的小官,三年后便郁郁辞官而去,专心写作,名声大扬,著有《昌谷集》,流传下来的诗作有240余首。这或许让一直赏识李贺的韩愈得到很大的慰藉。

李贺成为一代诗人,与韩愈的惜才与发现天才固有关系,但与自己的刻苦努力更有关系。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所著《李长吉小传》里记述了李贺(字长吉)作诗刻苦勤奋,说他每骑驴外出,总是“背一古破锦囊,得佳句“则书投囊中”,晚归后,每每得到太夫人的夸奖。从中可见李贺写诗之呕心沥血。天才加勤奋,成就了李贺,可惜早逝,享年仅二十七岁。

世上的事情无独有偶,到了宋朝,同是高官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也十分爱惜天才,也著有一篇文章,名曰《伤仲永》。如果说爱惜李贺之才的韩愈,一直关注并向社会推荐李贺这个文学青年,那么王安石对本可成才的仲永更有一种关注恨晚的心结,并为此神童竟成了一介凡夫感到惋惜。《伤仲永》即是他这种心情的理性流露。

《伤仲永》这样写道:“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章记叙了一个普通农家出了个“神童”,仲永父于是受到邻里的尊重,甚至因此获得邻里的钱币资助。身为神童的父亲,本应让孩子上学以便深造,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后来王安石“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小仲永已十二三岁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那种惋叹之声跃然纸上。所以文章最后深刻地分析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甚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以众人而已耶?”

小仲永,一个在文学上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就由于遇到了贪图区区钱币的父亲,那“受之天”的禀赋便被扼杀了,而那些本无天赋的孩子又不能受到教育,难道仅仅是个普普通通的众人吗?读之令人深思。

李贺,方仲永,一个“七“能辞章”,一个五岁求“书具”,且能“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典型的“神童”!但一个成了诗人,一个却“泯然众人矣”。他们的命运竟是如此的不同,真的使人“悲喜交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