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大帝》寻求出版及影视合作

字数:56071访问原帖 评论数:27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22 23:47:54 更新时间:2022-09-15 05:44:33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2 15:47:54
1.龙的传人

西汉文帝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长安城内一片歌舞升平。一天,文帝太子刘启(汉景帝)喝点小酒,踉踉跄跄地来到程姬门前,要求程姬侍寝。
汉景帝是一个多情的皇帝,一生有很多的女人,当然结果就是有很多儿子;他同时也是一位“专情”的皇帝,某一段时间他只喜欢一个女人,因为从他众多儿子的生母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个女人连续生几个儿子,然后第二个女人连续生几个,然后第三个,也就是说刘启一旦喜欢上某一个女人,几年之内他会只钟情于这一个女人,不会再要求其他女人侍寝,而一旦哪怕有一次他不再要求某一个女人侍寝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女人彻底失宠了。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2 18:26:13
第二天醒来,刘启很生气,不过刘启还算一个比较仁慈的人,他也没有过多的惩罚这两个女人,但从此以后刘启再也没有让程姬侍寝。
十个月之后,唐姬(小唐)诞下一男孩刘发。刘发就是光武帝刘秀和更始帝刘玄共同的六世祖。为了纪念程姬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后人就把女人的月事称之为“程姬之疾”。程姬这次不仅让了唐姬,实际上还间接让了贾夫人(汉景帝另一个老婆),因为三百年后,荆州牧刘表(程姬后裔)和益州牧刘璋(程姬后裔)把荆州和益州分别拱手相让给了刘备(贾夫人后裔),程姬这一让,等于让出了三个皇帝(刘玄、刘秀、刘备)!如果戚夫人(刘邦老婆,被吕雉做成人彘)知道这件事,一定羡慕死了唐姬和贾夫人,对比一下程姬和吕雉,她肯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唉,我怎么没有这么好的姐妹!”
刘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私生子,与汉景帝的其他儿子们相比,刘发也没有什么可以自卑的,因为我发现汉朝的私生子大都非常厉害:卫青和霍去病为大汉开疆拓土万里,而刘发的后裔则为大汉续命二百年!
由于母亲出身卑微,也不受宠,刘发从小就不受汉景帝喜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封刘发为长沙王。与景帝其他儿子们的封国相比,长沙国最偏僻、最湿热、面积最小。有人可能会说,长沙可是毛 老家附近,地处湘水之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那是现在,在两汉之际,与中原、三晋、齐鲁、吴越相比,那里可是荒蛮之地。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景帝生日,刘发与其他藩王们一起来到长安为景帝祝寿。在景帝为儿子们举行的一次家宴上,刘发要为大家跳舞助兴。汉族其实也是能歌善舞的,至少在两汉之际,在宴会上跳舞助兴应该是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在项羽为刘邦举行的鸿门宴上,项庄和项伯都曾舞剑助兴。如果舞跳的好,趁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讨老爹的欢心,也是可以的。但他却“张袖小举手”,畏畏缩缩,像得了关节炎一样,胳膊、腿都伸展不开,惹得其他藩王们哄堂大笑。我估计这时景帝真想上前抽他一耳刮子,快下来吧,别丢人现眼了!跳完之后景帝问他原因,刘发却说“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景帝一听就知道这小子话中有话,长沙国再小,也不可能连让一个诸侯王伸胳膊伸腿的地方都没有啊。和儿子们相聚,景帝本来今天就很高兴,又想刘发这小子还算机灵,封国也确实不大,于是向刘发大手一挥: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归你了!
刘发跳舞助兴是临时起意吗?他应该早就想好了,如果是现在,刘发绝对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一百年后刘秀那种神鬼莫测的表演天赋应该就是继承了刘发的表演基因吧!历史是如此的意外,有时也是如此的有趣,就因为刘发的这次表演,却为刘秀的高祖父刘买争得了一块容身之地,因为刘买的封地舂陵就在零陵郡,从此以后,“舂陵”这个在史书上被数次提及的小地方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3 08:41:13
刘发生子刘买,刘买就是刘秀的高祖父。按照规定,诸侯王死后,王国的王位和所有的土地都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自谋职业。刘买不是嫡长子,当他正为自己的工作发愁之际,他的叔叔汉武帝来了一个神助攻。
元朔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国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王国的部分土地要分给其他的儿子。这个政策非常毒:汉景帝时期,诸侯国地方千里,尾大不掉,景帝想要分割诸侯国的封地,诸侯王与儿子们同仇敌忾,结果酿成了七王之乱。推恩令颁布之后,就能有效分割诸侯国土地:如果诸侯王反对,诸侯王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众多儿子们就不愿意,马上就会祸起萧墙。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以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封刘买为舂陵侯。刘买生子刘外,刘外就是刘秀的曾祖父。刘买死后,舂陵侯位由刘外的哥哥刘熊渠继承,刘熊渠就是刘玄的曾祖父。后来刘外就找了一份郁林太守的工作。刘外生子刘回,官至巨鹿都尉,刘回就是刘秀的祖父。汉元帝初元四年,刘仁(舂陵考侯,刘熊渠嫡子)以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为由上书汉元帝,与兄弟刘利(刘玄祖父)、堂弟刘回等其他宗室一起被“减邑徙封”到南阳白水乡。
刘回生子刘钦,刘钦生子刘秀。所以与刘备相比,刘秀才是皇室帝胄,是真正的“刘皇叔”(汉哀帝族叔),这在《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中都有明确记载。刘备所谓的“皇叔”是自封和猜测的,虽然我们不能断定是假的,但在史书当中我们却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虽是皇室,但也是没落的皇室,传到刘秀这一代,在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上,与普通百姓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了。
汉哀帝建平元年腊月初六,也就是公历公元前5年元月,济阳(现河南兰考)县令刘钦的夫人樊娴都临盆在即,刘钦这时却心急如焚,左右为难。作为县令兼皇室远支,刘钦自己的房子却低下潮湿,无法让夫人安全生产,不远处就有许多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刘钦和夫人却不敢踏入半步,因为那是汉武帝(刘钦高祖父刘发的弟弟)的行过宫,皇帝曾经住过的地方。随着夫人临盆时间越来越近,刘钦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匆匆的开了后殿门(前殿还是不敢进)。如果彼岸的汉武帝知道这个将出生的婴儿能为大汉续命二百年,一定恨不能从茂陵(汉武帝陵墓)爬出来,把前殿门也打开。
古代皇帝或其始祖的出生往往伴随着荒诞离奇的传说,好像没有这种传说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一样。这些传说我归纳一下无外乎三类: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4 08:05:17
第一类,母失身说:刘邦的母亲失身于蛟龙,铁木真的女性始祖失身于白光所化男子,这类传说在史书中记载还是比较多的。第二类,父艳遇说:鲜卑拓跋部和契丹都是其男性始祖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然后生下其男性始祖。第三类,异象说:比如杨坚出生时头上长角、身上长龙鳞。李世民出生时两条龙在门外,三天才走。还有吃药丸而生的、吃果子而生的等等。这类传说在史书中记载最多。史学家们没有恶心刘秀的父母,但却记载了很多异象。
据《东观汉记》记载:“上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有红色的光,把整个房间的照亮了。这好理解,可能刘秀出生时,正好赶上雷电天气,突然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武帝行过宫。刘秀出生后,刘钦找了个叫王长的人给刘秀算了一卦,王长说“此善事不可言”,也就是此卦大吉,好的不能说。这个王长我看也是个老滑头,等于什么都没说,而且你还挑不出毛病。就像小时候有人给我算卦,说我将来能当官,现在我年近半百,仔细想想,那人算的还挺准,因为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做过一次数学课代表!
“是岁嘉禾生,一茎九穗,县界大丰熟,因名上曰秀”那一年出现了吉兆,一个禾苗上长了九个穗,济阳县大丰收,因此给皇上取名叫刘秀。还九穗,穗怎么受得了。封建时代,马屁精们为了投皇帝之所好,争向朝廷贡献祥瑞,从而获取一些政治或经济利益。王莽时期,曾有人在石头上刻字并埋入地下,然后再挖出敬献给王莽。而且那时与“嘉禾”有关的祥瑞就有数次:有的说禾苗长的比树高,有的说不下种子就长出了“嘉禾”等等。此“一茎九穗”估计是某个马屁精用某种方法把茎与九穗连在了一起,把其当成祥瑞进献给了皇上。
“是岁凤凰来集济阳。”这个更好解释了,几年后的王莽时期就出现过凤凰到来的祥瑞。可能当时某“好事者”在某地见了诸如孔雀之类的鸟,自己又不认识,就把它当成了祥瑞。
关于这些吉兆或祥瑞,很多人认为这是后来的史学家们编造的。我倒不这样认为,这些事情应该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它们。
关于刘秀的长相,不同的史书记载大致相同:隆准、日角、大口、美须眉或美眉目、长七尺三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鼻梁、天庭饱满、大口、眼睛眉毛很好看、中等身材。如果放在当下,刘秀就是一个标准的大帅哥。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4 15:18:08
2.翩翩少年
这是一个拥有七口人的大家庭。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仿佛能够看到济阳县城武帝行宫的后殿内,有这样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父亲刘钦为官清廉,工作认真负责,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全靠他一个人的俸禄支撑。每天忙完工作,没有呼朋唤友、没有斗鸡走狗,急匆匆的回到家里,直奔卧室,抱起小刘秀,猛的在儿子那红扑扑的小脸上亲一大口,引得夫人一声娇嗔,生怕吓着了儿子。母亲樊娴都温柔贤惠、妆容整洁大方,在家里忙着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大姐刘黄,当年十三岁,性格泼辣,麻利能干,在帮母亲做家务的过程中时不时呵斥一声调皮捣蛋、不帮忙反添乱的兄弟刘演(刘秀大哥,时年十一岁)。十二岁的二姐刘元,性格长相最像母亲,心底善良、体贴少言,在母亲忙于家务的时候就担当起照顾小弟的母亲角色。五六岁的二哥刘仲,木讷憨厚,成了大哥刘演的小跟班。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刘秀在济阳县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
济阳县就是现在的河南兰考,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有学者认为古济阳城在山东曹县,但也有人认为在山东东明。但实际上都差不多,因为这三县紧紧相邻,古济阳也许就分别包括三县的一部分。
由于年龄太小,刘秀也许对那时的济阳生活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它丝毫没有影响此地在刘秀心目中的为地位。作为真龙诞生之地,在刘秀心里面,它是仅次于家乡舂陵的存在。称帝之后,刘秀曾先后不少于四次、不低于十年免除了济阳的徭役:建武五年,免济阳两年徭役;建武二十年,一次性免六年徭役;建武三十年,免一年徭役;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驾崩前的那一年,免济阳一年徭役。
刘秀一生没有忘记济阳,也许作为回报,直到现在两千余年,济阳人民也没有忘记刘秀。如今兰考、曹县、东明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秀儿时的美丽传说:小刘秀由若干人保护着一路南逃,当跑到一个村庄附近,追兵将至,刘秀却一路哭声不断,马上就要暴露目标。万分危急之时,一个人说道,小主人,不要再哭了,要被敌人发现了。话音刚落,小刘秀马上停止了哭声,顺利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此后这个村庄就叫断哭庄。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曹县还真有一个这样的村庄!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4 15:19:57
公元前二年,刘钦调任南顿县令。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钦哪一年调任南顿县令,但据我推测,应该不会晚于这一年。刘秀称帝后,封大姐刘黄为湖阳公主、小妹刘伯姬为宁平公主,追谥二姐刘元为新野公主。这些封号都不是随便叫的,刘黄的丈夫是湖阳人,刘元的丈夫邓晨是新野人,刘伯姬是宛人李通的继室,不是原配,不可能封宛城公主,所以刘伯姬的封号应该是她的出生地南顿。但刘秀已经追谥自己的父亲刘钦为南顿君,刘伯姬的封号只能是南顿附近的一个地方。河南郸城宁平镇距南顿故城只有几十公里,很可能当时就是南顿县的一部分。南顿应该就是刘伯姬的出生地,而刘伯姬就是在公元前二年出生的。
刘钦任职南顿县令大概五年。在这五年中,刘伯姬出生,刘黄与刘元相继出嫁,刘演也开始到长安游学。
史书没有记载二人出嫁的时间,我之所以做出这种推测,理由如下:
从年龄上来说,到刘钦去世那一年,刘黄二十一岁、刘元二十岁,在当时来说,早已过了女孩出嫁的年龄。《后汉书》记载,“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也就是说女孩十五岁已可以出嫁。刘黄、刘元为皇室远支,父为县令,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年过二十还没出嫁的可能性不太大。
从家庭地位上来讲,刘钦去世后,刘元一家失去了顶梁柱,经济地位下降;此后几年,王莽厌恶刘氏,刘氏政治地位也急剧下降。而邓晨一家“世吏两千石”,几代人都是省市级高官,妥妥的新野豪强。如果刘元是在父亲去世后嫁于邓晨,就显得门不当户不对,可能性也不太大。
通常人们认为,刘演是在刘钦去世以后到长安游学,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刘钦去世后,刘演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他不可能抛下年迈的母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独自去长安游学。刘演是一个“慷慨有大节”的男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况且他对读书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刘演应该是在父亲去世前,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去长安的。
刘秀的童年(前期)是在南顿度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告诉我们,童年对人的性格塑造是决定性的。刘秀那种阳光、爱笑的性格应该与其南顿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刘钦清正廉明、性格温和,再加上小刘秀聪明乖巧,刘钦的那些同事和乡邻们也没拿自己当外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逗逗小刘秀并与之嬉笑玩耍一通就成了刘钦那些乡邻和同事们的必修课,经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为大家单调乏味的生活增加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刘秀在南顿虽然只生活了五年时间,甚至前几年因为年龄太小,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但他却是幸福和快乐的。
建武十九年,刘秀进幸南顿县衙,又一次来到了这个他曾经生活五年的地方。宴请乡邻,赏赐吏员,免南顿一年田租。吃饱喝足之后,一父老自告奋勇代表南顿人民叩头说:“皇考(刘钦)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皇上您也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次来都赏赐很多,请皇上免南顿十年田租。”刘秀说:“治理天下责任重大,我常恐自己不能胜任,年龄也大了,每天都心忧天下,我自己还不知道能否再活十年呢,怎么能一下子免十年呢!”父老又说:“皇上您太小气了,不过舍不得罢了,何必说的那么谦虚呢?”刘秀大笑,把免租的期限又增加了一年。别人赏你东西,不仅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还嫌给的东西少,这简直就是无赖!
我真佩服这位老先生的勇气:敢和皇上讨价还价,甚至还说皇上小气!
汉章帝时期,傅昌(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傅俊之子)徙封芜湖侯。他嫌弃封地贫瘠,不愿就国,愿自贬为关内侯,作为交换,向皇上乞钱五十万。章帝大怒,贬其为关内侯,钱一分没有。作为功臣之子,傅昌可没敢说皇帝小气,只是和皇帝等价交换,却赔了夫人又折兵。一南顿百姓如此逆龙鳞,皇帝不仅没生气,还哈哈大笑并部分满足了其“无赖”要求。这说明刘秀对南顿人民的感情根本不是一个功臣所能比的,那里包含着刘秀美好的童年回忆。
南顿故城,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之为“鬼修城”。这一称呼与刘秀有关。王莽末年,刘秀带领少部分军队被王莽大军追赶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傍晚时分,来到南顿县,便下马休息。由于太过疲惫,刘秀一行人很快就睡着了。王莽得到消息,便命令大军加速前进,要在五更前进入南顿并捉住刘秀。太白金星一看紫微星(刘秀)遇险,命令小鬼们在五更前围绕刘秀建了一座城。这就是在当地流传很广的南顿故城起源的传说。现在南顿还有光武庙、扳倒井等很多与刘秀有关的历史遗迹。我家离南顿故城有一百多公里,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的最多的就是“王莽赶刘秀”的故事,我想这一定与刘秀童年时期在南顿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代表了几千年来南顿及其附近人民对刘秀不曾改变的思念之情。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4 15:20:43
公元三年,刘钦去世,刘秀一家立刻陷入巨大的悲痛和困境之中。对一家人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相濡以沫的丈夫,同时也失去了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刘秀的叔叔刘良,时任萧县县令,得到消息之后火速赶往南顿,与刘秀一家一起把哥哥的灵柩运回了舂陵。
与此同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刘演收拾好行李,告别老师与同学,回到了家里。
埋葬了刘钦之后,关于刘秀一家以后的生活安排问题,刘良、樊娴都和刘演(已十九岁)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刘仲、刘秀跟随刘良去萧县,刘演、樊娴都和刘伯姬留在舂陵。在商量的过程中发生了争吵。樊娴都本来打算让刘演去长安继续游学,自己和五岁的小女儿刘伯姬投靠湖阳娘家。但刘演坚决不同意,长兄如父,他绝不能容忍自己拿着家里不多的积蓄去长安游学,而让母亲和小妹去舅父家寄人篱下!最后刘演也就主动退学了。有些人认为,刘钦去世后,刘演去了长安,樊娴都去了湖阳娘家,刘黄、刘元、刘仲、刘秀和刘伯姬跟着叔父到了萧县。我认为这不合常理,刘良至少有三个儿子,应该还有女儿,再加上五个侄女侄子,他如何照顾得了!再说樊娴都作为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女人,在家庭遭到重大变故的关键时刻,她也决不会抛下自己的儿女!
刘秀八岁随叔父进入萧县,十五岁离开,他在萧县一共生活了七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拿当代人做比较,我们可以说刘秀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在萧县度过的。这个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刘秀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如何?都有哪些朋友?可惜史书当中与此有关的记载非常少,我们只知道刘秀在萧县上了“小学”,叔父刘良对其照顾的非常好。但我们翻阅史书,透过历史的迷雾,仍能寻觅到些许蛛丝马迹。
在这七年中间,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平帝非正常死亡,宗室造反,王莽篡汉,刘氏政治与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刘秀应该没少听到刘良“愤愤然”、“戚戚然”,既悲愤又无奈甚至还有些恐惧。
更始二年,刘玄封刘秀为萧王,此“萧”应该就是萧县的“萧”。说明至少刘玄认为,萧县时期是刘秀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刘秀的众多功臣当中,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叫朱浮。说他是功臣,真的有点拉低功臣的档次,我在史书当中实在找不到他有什么突出的贡献,我们姑且称之为追随者吧。如果把刘秀比作老师,他的那些追随者比作学生,朱浮同学就是一位成绩不好、爱欺负其他同学并时不时给老师惹大麻烦的学生。老师每次想处罚他,却又不忍心,还长期让其担任班委成员甚至班长。你说刘秀老师怎么那么偏心呢?我查了一下这位学生的档案,终于找到了答案:朱浮是萧县人!我“严重怀疑”朱浮就是刘秀在萧县的同学或朋友!
我推测,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史学家们故意隐去了刘秀的萧县经历。因为提起这段经历,就不得不说“上”与朱浮的幸福生活,这也就坐实了刘秀任人唯亲、法外容情的污点。
公元十年,在初步稳定政权之后,王莽不仅取消了刘氏所有的政治与经济特权,而且规定,除极个别人外(比如刘歆),所有刘氏为官者一律免官,在家等候诏命。刘良失业了,带着家人及两个侄子回到了舂陵。刘秀正式开始“躬耕于南阳”。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5 11:41:25
3.耕读生活
刘钦去世后,作为家中的长子,按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刘演真不算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常常自比为刘邦;而对于爱种田的小兄弟刘秀,则有点“恨铁不成钢”,把他比作刘邦二哥刘仲,批评其胸无大志。
刘演自比为刘邦,我认为他小看了自己。刘邦不事田业,结交一些“狐朋狗友”,那更多的是性格使然;当他看到秦始皇车队、说出“大丈夫当如是”那句话时,更多是一般男人的“羡慕嫉妒恨”罢了;他起兵反秦,也是因为对“役徒多逃亡”的恐惧和无奈!刘邦当时并没有起兵反秦、救百姓于水火的远大志向,更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当皇帝!刘演则不然,自小便胸怀大志:自王莽篡汉之后,“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要“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主动的行为,并且立即“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从这方面来说,刘演的志向和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开国帝王所能比的,他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刘演把刘秀比作爱种田的刘仲,他更小看了刘秀。如果说刘演是“烈火”,那么刘秀就是“弱水”,他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变换出不同的形状,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变态”级别的。在学校,他是彬彬有礼的书生;在战场他是能征善战的勇士和统帅;在乡间,他立马又变成了种田能手。在刘秀的心里,从来没有怀才不遇的苦恼,从来没有是先扫一屋还是先扫天下的困扰,干一行爱一行,随遇而安,行行都能做成状元!如果被他嗅到一丝的机会,便借此一飞冲天!这时的刘秀应该还不允许他考虑“复高祖之业”的远大志向,他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存:母亲年迈,妹妹年幼,哥哥不靠谱:卖房卖地、不事田业,要填饱肚子,只能努力种田了!
刘演可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家长,“吃饭问题”从来不在人家的考虑范围之内。一个大男人怎能整天忙于财米油盐,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兄弟再这么“堕落”下去!在和自己的母亲及叔叔“商量”之后,决定让刘秀去长安求学。刘演就是这么“豪横”,在家里从来都是说一不二,能在大哥的庇护下生活,对刘秀来说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吧!
公元十四年,刘秀进入长安太学,在中大夫庐江许子威门下学习《尚书》。太学设立于汉武帝时期,最初只有五十名学生,是全国最高学府。汉成帝时期,为了效仿孔子门徒三千,学员增加至三千人。王莽执政时期,为了收买、笼络全国士子之心并为其所用,王莽对太学进行大规模扩招,太学生猛增至一万余人。刘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太学。王莽也挺可悲的,本想招揽忠于自己的人才,没想到却培养出了自己的掘墓人。如果太学不扩招,像刘秀这种“成分”不好,经济条件也一般的孤儿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太学的!但王莽也是有贡献的:因其太学经历,刘秀成为我国学历最高的开国皇帝。在最高学府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洗礼下,刘秀对“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其影响和大力倡导之下,当时人们的文化与道德水平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使我国进入到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公元五年,王莽在全国征召精通经学、谶纬、天文、历算、医药、兵法等方面的专家到长安讲学。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太学就是一个以文(经学)为主,包含理工农医军事的综合性大学。那里的教师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比如“校长”刘歆,就是经学家兼数学家,在对圆周率的研究方面,为当时世界第一人。那里的学生勤奋好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刘秀的大将有数人曾上过太学,比如邓禹、朱祐、冯异、王霸、耿纯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力出众且不爱掳掠。
刘秀高才好学,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遨游。有人说刘秀运气特别好,哪有什么好运,运气从来不会垂青毫无准备之人,这一切都是他努力学习、厚积而薄发的结果!他读书时从不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每篇文章只是略其大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像诸葛亮、陶渊明一样,好像历史上名人读书都是这样:不求甚解。
像现在很多大学一样,学校附近往往有一些专门为学生服务的“超级市场”。学生放学后可以去那里买卖一些书籍或生活用品,以满足日常之需;当然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买卖物品并不是主要目的,他们去那里就是为了唠嗑聊天、交流思想、看帅哥美女,借此打发无聊的时光。两千年前也不例外,当时太学附近的槐树林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超级市场,人们称之为槐市。不过里面可没有美女,都是身着汉服,文质彬彬的太学生。放学后,刘秀与一帮好友们悠闲地逛着槐市。他们一会挑选着各种喜欢的书籍或生活用品,一会儿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国家政策与吏治得失,挥洒着青春的激情。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5 13:51:35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从来不缺娱乐的地方。斗鸡场与赛马场就是长安人民最主要的娱乐场所。自古以来,斗鸡和赛马都深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的喜爱。汉宣帝和李白就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甚至唐玄宗在封禅泰山的时候还带着几百只“战无不胜”的大公鸡!刘秀爱学习,但绝对评不上“三好学生”,因为他经常出入于此类娱乐场所。有些人就因为刘秀喜爱“斗鸡走马”,说他是“学渣”、“小混混”,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真正优秀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省重点高中,里面的学生都是当地拔尖的,我以为这些学生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等到学校举行元旦晚会时我才发现,原来很多学生唱歌、跳舞、武术样样精通,甚至很多还是“电子游戏”的高手!
“斗鸡走马”具有赌博性质,这种场所人员非常复杂: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士人游侠、地痞无赖、甚至亡命之徒充斥其间。但它也是各种“内部消息”的集散地,在这里你能了解各种国家政令、黎民疾苦、贪污受贿、杀人放火、男盗女娼、逸闻趣事等有关消息。但刘秀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赌博,他喜欢与游侠等“三教九流”们交往,并打探各种“闾里奸邪,吏治得失”的消息。
史书读到这里,我甚至不敢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竟有如此多重性格、角色转换如此之快的人:在家乡,他是一个仁厚柔弱的庄稼汉,甚至称帝之后,那些“叔叔阿姨们”还不拿他当回事;在学校,他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而在这里,他又成了与那些游侠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社会人”!不过这也正好能够解释刘秀开国创业团队的特点:第一,文人最多。刘秀的开国大将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刘邦、朱元璋等团队的将领大多出身草莽。第二,狠人最多。如吴汉、来歙等。第三,亦文亦狠的人最多。如贾复、李忠、耿纯等。这些人有的个性十足,有的好勇斗狠,而且经常发生矛盾,而刘秀却能够从容驾驭,并让他们都得到了善终,应该与刘秀这种多重且多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为了解决师生住宿问题,王莽又在太学附近建了上万间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由于交友广泛、消息灵通,每当朝廷发布最新的政令,刘秀总是第一个知道,并来到寝室为室友们详细的讲解。如果没有最新的政令,我想刘秀肯定会来一段从游侠那里听到的逸闻趣事或八卦消息。这时邓禹和朱祐一定在睁着好奇的眼睛、竖起耳朵、津津有味地听着,同时心里在想:这小子怎么懂那么多,并由此成为追随刘秀的第一批“粉丝”。
由于刘秀人缘好、热心肠,其宿舍甚至成为了舂陵或南阳人的“驻京办事处”和“驻京招待所”。那些老乡们来长安有旅游购物的、有走亲访友的、有公务出差的,甚至还有诉讼上访的。由于人生地不熟,刘秀的宿舍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站,刘秀则立马变成了“活地图”或“诉讼代理人”。舂陵侯刘敞曾经因为与租户之间的借贷纠纷去长安找刘秀,刘秀就全权代表刘敞去大司马府反映情况。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5 14:36:01
刘秀在太学有很多朋友,如朱祐、邓禹、严光、彊华、朱岑、韩子等。很多人喜欢与刘秀交往,这与刘秀的品德和性格有很大关系。
有些“朋友”在你面前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得我们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引起人家的反感与嘲笑,感觉手脚都没地方放,浑身不自在,就像汉宣帝见到大将军霍光时那样:如芒刺在背!
有些“朋友”没有让你产生这种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但他们又太精明,让你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掉入他们的圈套:“今天他让我参加聚会是不是又想让我付账啊?”“他今天是不是又想让我办事啊?”“我刚才说的话他会说给别人吗?”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还有些“朋友”人品很好,性格也不强势,但就是太严肃、不苟言笑,显得有些无趣。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能把天聊死的那种人!比如北宋理学家程颐。
刘秀则不一样,他没有霍光的强势,没有李林甫的精明,也没有程颐的无趣,你与他交往的最大感受就是放松。他不仅好玩,而且会玩:调侃吹牛、嬉笑打闹、斗鸡走马无所不通。在他面前,你可以摘下虚伪的面具,却不会担心被嘲笑、被出卖。与刘秀在一起,你从来不会产生拘束和心累的感觉。
邓禹,南阳新野人,十三岁入长安太学。相当于现在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对少年邓禹来说,“考大学”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识人”才是他的绝活。我认为邓禹的“识人”能力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个为自己的三个女儿分别找了周、隋、唐三个朝代三个皇帝女婿的独孤信之外,无人能出其右!如果把东汉比作一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邓禹就是一个顶级的股市玩家!
一般的股市高手投资股票,他们能从数千股票当中迅速辨别出“优质股”或“潜力股”;超级高手投资企业,他们在“潜力股”上市之前就进行投资,从而获得“原始股”;顶级高手投资人,他只需要与“潜力股”创始人搞好关系,付出感情,就能获得赠送的“原始股”。这种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而且稳赚不赔,因为股票是赠送的!邓禹就是这种顶级高手,他在太学的时候就看出刘秀非“池中之物”,就有意的、主动的与之交往,也获得了刘秀的高度信任。邓禹这种“感情投资”的回报率高得简直逆天:后来他在损失百万大军、身犯数起欺君之罪的情况下竟然毫发无损,甚至刘秀连一句批评之言都没说!
严光,字子陵,一位真正的垂钓爱好者。与其他古人相比,姜尚钓的是名利,借钓鱼博得一个隐士的名声,以引起达官贵人的注意;韩信钓的是寂寞,借此打发无聊的时间,运气好的话还能解决温饱。严光钓的则是快乐,钓鱼就是他的存在方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不知名的江边,白鹭翻飞,鱼翔浅底,青箬笠,绿蓑衣,一楫春风,一叶扁舟,一根轻丝,一弯轻钩,美酒盈樽,桃花满怀,抛却名利,忘记烦恼,逍遥于青山万重,自在于碧波万顷!此乃真隐士也!
严光是刘秀在太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之一。在生命的旅途中,大部分朋友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随着时间的流失,生活环境的改变,将淡出我们的世界。但总有一些人,不管时光如何匆匆,当你志得意满、百无聊赖之时,经常会不经意间想到他,并到处打听他的电话号码,当再次相见的时候,立马就会放下身份和地位,重温过去的青葱岁月!在刘秀的心里面,严光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
刘秀交友真是广泛,在他准备的宴席上,有游侠、神童,还有隐士,现在还缺一个最好的朋友:好人朱祐。
朱祐是一个好人,他不仅对自己人好,对敌人也好,甚至好得敌人都不忍心伤害他!
朱祐是刘秀最忠诚的粉丝!当刘秀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他的那些朋友或同事,深切哀悼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避而远之者有之、落井下石者也有之,只有朱祐等极少数人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刘秀,至死不渝!
朱祐是刘秀在太学时期最好的朋友。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你可以完全把朋友当“空气”,“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且不担心他会生气,事实上对方也真的不会生气。就像请真正的好朋友吃饭,不用找“陪客”,不用去高档饭店,也不用“劝饭”,吃不饱拉倒,想吃什么自己点。刘秀与朱祐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少年丧父,随母亲到南阳郡复阳刘氏外祖父家生活,经常往来舂陵,与刘演、刘秀兄弟关系极善,是刘秀的发小兼远房表亲。朱祐在太学求学的时候,有一次刘秀去找他,见面之后,第一件事不是接待刘秀,而是把“客人”晾在一边,独自去经堂听先生讲课。多年以后,当了皇帝的刘秀又一次去看望朱祐,朱祐不敢怠慢皇帝,早早地伫立在门前迎驾,刘秀跟他开玩笑说:“主人今天不会又丢下我去上课吧?”
朱祐敢“慢待”刘秀,刘秀则损朱祐没商量:有一次,刘秀代表舂陵侯、朱祐代表舅父一同去大司马府“上访”,两人刚好在门口碰到正要乘车外出的大司马严尤。严尤在车上见刘秀仪表堂堂、口齿伶俐,于是与他交谈不止,而对貌不惊人、忠厚老实的朱祐则不予理会。“上访”结束后,刘秀歪着头、笑眯眯地对朱祐说:“大司马没看到你吧?”这里一个普通的邻家大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活泼、调皮,有点“坏”,还有点“损”,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有点得意忘形,给一片阳光立马就灿烂。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5 15:22:09
太学时期的刘秀“胸无大志”。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幸看到某个首富的车队出行,大部分人肯定会像刘邦那样想:“男人就应该这样”,然后该搬砖的继续搬砖,该敲键盘的继续敲键盘;极少部分会像项羽那样说:“我要取而代之”;但很少有人会像刘秀这样说:“首富的保镖队长好帅啊,我要成为那样的人。”刘秀有一次在长安看到王莽的车队出行,只见执金吾鲜衣怒马、威风凛凛,顿时心潮澎湃,豪言壮语脱口而出:“仕宦当作执金吾。”执金吾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城的安全,相当于王莽的保镖队长兼长安警察局长。与项羽和刘邦相比,还是刘秀“志向远大”:人家根本没把皇上放在眼里,他看上的可是执金吾!
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刘秀在太学时期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像现在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大学生一样,刘秀也做起了小生意。他与同寝室的韩子合钱买驴,搞起了运输。就像现在买了一辆二手的五菱宏光,有人的时候当出租车用,有物的时候当小货车用。有人认为刘秀是一个“学渣”,不务正业;还有人认为他很有商业头脑,如果晚生两千年,很可能成为共享单车或物流公司的创始人。但我在这里看到的却是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大好的青春年华,谁愿意像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那样,冒着别人的冷嘲热讽向同学推销商品或服务,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
由于是兼职,刘秀的生意做的并不太好。一段时间后,刘秀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一次生病,刘秀竟然连“药引子”蜂蜜都买不起!这时好朋友朱祐伸出了援手,他自己出钱给刘秀买了一罐蜂蜜。朱祐的雪中送炭让刘秀终生难忘,称帝后,他曾专门给朱祐送了几罐上好的蜂蜜,并打趣道:“我的蜂蜜和当年你送我的蜂蜜相比,哪个味道更好?”
在太学待了三年左右时间,由于经济原因,刘秀“毕业”了。毕业也意味着失业,他没有得到任何一官半职。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与刘秀的身份有关。有些人认为刘秀出身豪强地主,因为他在太学喜欢斗鸡走马、交结游侠,花销太大,最后不得已退学。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合逻辑,花销再大,一个豪强地主也不可能供应不起一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也有人认为刘秀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学业不精,我也不同意这种观点,精通学业并不是做官的必要条件。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由三公九卿、州郡长官等高级官吏,根据个人考察情况,向朝廷推荐品德优秀、才能出众的人才。但针对品德、才能这种大而化之的东西却没有制定一个可量化的客观标准(比如考试、评议等)。你孝敬长辈,我也没有打骂父母;你名牌大学毕业,我也有函授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关于这种选官制度,东汉末期流传着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被推荐的“秀才”竟然不识字,被荐举的“孝廉”竟然不赡养父母;选拔的清白正直之士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干吏良将的人像鸡一样胆小。察举制的初衷是要在社会底层选拔人才,结果却成了官二代、富二代入仕最堂而皇之的理由。阶层固化、人才无法流动,卖官鬻爵之风屡禁不止,再加上王莽厌恶刘氏,刘秀这种无钱无势的平民百姓很难入察举者们的法眼。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6 09:06:40
4.风起云涌

新莽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失策,灾荒连年,民变四起。这时的新莽王朝,山雨欲来,黑云压城,怒气在胸中聚集,悲戚在心中哀鸣,只需一英雄振臂一呼,天下便会云集响应,新莽立刻就会淹没于狂风暴雨之中。但这位英雄却是一位女性:吕母
吕母,琅琊海曲人,儿子为县中小吏,因儿子不肯殴打交不起税的百姓,为县令所杀。吕母经商,有家产数百万,便秘密购买刀剑衣服,伺机为儿子报仇。有少年来买酒的,皆赊账与他,特别贫困的,还送其衣服。数年之间,家产耗尽,少年们想要偿还债务。吕母哭泣道:“我所以厚待诸君,非为求利,因县令枉杀我的儿子,想要大家为我报仇啊!诸位英雄愿意可怜我这位老年丧子的妇人吗?”少年们因为受到吕母的恩惠,都答应为吕母报仇。吕母于是与少年们入黄海,召集亡命之徒,人数发展到数千人。吕母自称将军,引兵攻破海曲,杀死县令,以其头在儿子坟前祭奠,又带领人马入海中。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6 09:07:46
吕母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女性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它就像星星之火,很快就引燃了整个新莽王朝。王莽天风五年,青州、徐州出现饥荒。因生活所迫,琅琊人樊崇带领一百多名饥民在莒县起兵,由于莒县城池坚固,樊崇便引兵西北,以泰山为根据地攻略附近乡镇。不久,樊崇的老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分别起兵。因为樊崇勇猛,义兵各部皆归附于他,很快发展到几万人。
在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袖当中,樊崇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是一个浑身散发“喜感”的人,在彪悍的外表下隐藏着数不清的喜剧因子。他可以把残酷的军事战斗、严肃的朝堂议事甚至废立皇帝统统转化为“喜剧”,是中国古代的卓别林!
樊崇的军队就是一群饥饿的蝗虫,他们对政治和美女都不感兴趣,唯一的目标就是食物。每攻占一个地方,他们会恭恭敬敬的把当地的父母官送回工作岗位,然后把所有能吃的东西一扫而空。樊崇部队的组成也很特别,因为“战争让女人走开”,一般情况下,军队中很少出现女性。但樊崇的军队不仅有妇女,还有老人和儿童。他们经过一个地方,抢劫完毕之后,遵循“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大量的饥民甚至被抢光了的富户,纷纷扶老携幼,带着锅碗瓢盆,举家加入到樊崇大军之中。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没有粮草,没有辎重,饿了就吃,吃完了再抢,一路上浩浩荡荡、叮叮咣咣,游荡在孔孟之乡!
樊崇军队的组织也很有意思。自秦朝始,乡里设置三老,主管教化,相当于现在分管文教的副乡长。樊崇没见过执金吾,更没见过皇帝,在他的心里面,三老就是一个大官,是国家干部,有工资,旱涝保收,还不用服徭役,成为三老一直是他儿时的梦想。起兵之后,他马上自封为三老,也算是过了一把官瘾。樊乡长也没有忘记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又封了一些好兄弟为村主任或村民小组长,最差的也封成了猛男。
樊崇是个农民,也有着农民的质朴,他们谋财但不害命。但随着归附者日益增多,杀人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樊崇于是与众人相约:杀人者处死,伤人者赔偿。但这也仅是口头约束,并无文书与号令。对于这种严重违背强盗职业道德、有损强盗声誉的行为,“樊乡长”虽然深恶痛绝,但也根本无法制止!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6 09:08:39
樊崇起义在山东的迅速发展,使得王莽异常惊恐。公元二十二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去平定齐地。廉丹出发前,下人报告三辅名士冯衍求见!廉丹激动万分,连忙亲自到大门迎接。他此刻的心情我想应该和官渡之战时曹操光脚迎接发小许攸时差不多!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西汉将门世家:曾祖父是西汉名将冯奉世,天祖父为与李广齐名的冯唐。冯衍是一个神童,幼年有奇才,九岁时能背诵《诗经》,二十岁便博览群书并融会贯通。王莽篡汉后,很多高官推荐冯衍做官,他却推辞不肯入仕。
冯衍是廉丹的同乡兼发小,廉丹见到冯衍便说:“关东贼势汹涌,我兵微将寡,敬通可要帮我!”冯衍则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逢可事之主、遇千载难逢之机,而失之交臂,非丈夫也!我今来就是要助明公完成不世之功!”冯衍随后便向廉丹分析齐地形势:“齐地持戟百万、地方千里,有泰山之固、渔盐之利。齐桓因之霸诸侯、韩信凭其败项羽。夫齐,东方之秦也!田肯曾说: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今明公得此良机,万不可失也!”
廉丹又问:“如何平齐?”
“齐地大饥,百姓富不能守财、穷不能保身,无奈辗转于沟壑、悲戚于荒野,如饥饿的群狼。与饿狼争食,焉能不败!莫如占领一大郡,坚固城池、囤积粮草、招贤纳士、镇抚百姓。再派一能言之士入群贼,晓其利害,惠其粮草,不出半年,贼定会不战而自溃,百万之众可为我所用,齐地自平矣。天下无事则自守,一旦天下有变,则率齐地百万之师进击中原。天下不在莽而在将军矣!”
冯衍随军俱至定陶,王莽下诏书说:“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这封诏书应是王莽亲笔所写,它反映出王莽因恐惧而焦躁的心情,也符合王莽的性格:口中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廉丹非常害怕,连夜召集冯衍,拿王莽的诏书给他看。
冯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做大事不拘小节。周亚夫驻军细柳,不听文帝;讨伐西羌,宣帝诏令进攻,赵充国按兵不动,终成大事。此时万不可发兵。”
廉丹说:“敬通所言极是,可惜王莽不是文、宣,我们进至睢阳再从长计议吧!”廉丹大军进入睢阳城后,王匡来见,要与樊崇决战。廉丹力劝之,王匡不听并独自进军无盐。廉丹于是对冯衍说:“以前不进军尚有理由,此时如果放任王匡大军覆灭而不救援,我族灭不远矣!”冯衍再劝道:“将军先祖,世食汉禄,新莽兴起,百姓不附。今天下大乱,人心思汉,王莽败亡在顷刻之间!如不早定大计,与新莽决裂,马上就会军败中原,捐身荒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成败在此一举,明公好好考虑一下吧!”廉丹终不听,遂进军无盐与樊崇决战。
樊崇大军没有旌旗、番号,也没有统一的军装。为避免战斗时分不清敌我,樊崇命令大军都把眉毛染成红色,因此大军别号“赤眉”。
赤眉军战斗力很强,因为他们是为生存而战。而且很多人是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一起随军。他们没有后路,一旦战败则家破人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旦开战,这群“乌合之众”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不需要战争动员,不需要吹响号角,为了食物和家人们的安全,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拿起锄头、铁叉、木棍甚至拳头奋勇向前,与敌人搏杀!
公元二十二年,王莽军与赤眉军各十万最后决战于无盐。正如冯衍所料,虽然莽军将帅熟读兵法、久习战事,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结果仍然大败:廉丹战死,冯衍亡命河东,王匡受伤并带少量残兵败将逃奔洛阳!无盐大战之后,樊崇又引兵十多万进攻老家莒县,围城几个月,在城内食尽、无力再战之时,莒县县令派人对樊崇说:“莒,父母之国,奈何攻之?”樊崇于是率军离去。这时吕母病死,其众大部分归顺樊崇,赤眉大振,于是又劫掠于楚、沛、汝南、颍川之间,势力蔓延到淮河流域。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6 09:09:24
樊崇起义的前一年,南方的荆州地区也发生了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涌入野泽中挖野菜充饥。人多野菜少,为了争食,经常引发纠纷。新市人王匡、王凤帮助饥民调解矛盾,被推为首领。于是众多饥民甚至亡命之徒纷纷归附,数月间人数由几百人发展到七八千人。王匡、王凤率领这支“杂牌军”攻击离乡聚,占领了绿林山,并以此为根据地劫掠附近村镇,继续发展队伍。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绿林起义”,也是“绿林好汉”的由来。实话实说,这帮人绝大部分真的称不上好汉,甚至不如蝗虫一般的赤眉军更接近好汉这一称谓!赤眉军谋财但不害命,劫财但不劫色;而“绿林好汉”们不仅谋财,而且劫色,甚至害命!
公元二十一年,王莽命荆州牧率精兵两万进攻绿林军。王匡闻讯,率军主动迎击。王匡率领绿林军主力在莽军必经的云杜附近设下埋伏,马武率部分兵力断敌退路。莽军到达后,绿林军伏兵四起,突然袭击,莽军惊慌失措,数千人被歼。荆州牧带领残部狼狈回逃,又遭马武军截杀。经此一战,荆州牧被俘,其军被全歼,绿林军缴获了莽军全部辎重。像宋江一样,这时的绿林军首领们也不敢与朝廷彻底决裂。他们进攻新莽军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卫,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二是以战求和,通过大胜“逼迫”朝廷招安。他们把荆州牧“请回”中军大营并上座,“声泪俱下”地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及对朝廷的忠心。在获得荆州牧的“谅解”后,又恭恭敬敬的把他送回工作单位。
马武,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人。性勇猛,为避仇家亡命江夏,后加入绿林军中。马武与刘演、刘秀兄弟有亲戚关系,早就相识,他的弟弟马毅是刘秀大姐刘黄的丈夫。
云杜大捷后,绿林军向南攻拔竞陵,后原路返回再击云杜,转击安陆,最后又重回绿林山中。赤眉所过之处人们倾家荡产,绿林所经之地百姓则家破人亡!这一路绿林军收获颇丰:抢劫大量财产、劫掠许多妇女、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
公元二十二年,绿林山上发生了疫情,五万多绿林军死了一半左右,剩下的绿林军便被迫转移。他们兵分两路:一部由王常、成丹、张卬率领,西入南郡,被称为下江兵;另一部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等率领,北上南阳,被称为新市兵。他们皆自称将军。将军要比“副乡长”大得多,从自封的称号上可以看出来,绿林军要比赤眉军志向远大,但却少了农民所特有的那种淳朴与乡土气息。
王常,字颜卿,颍川郡舞阳县人。 王莽末年,为弟报仇,逃亡江夏,后来加入绿林军。王常不掳掠百姓、善待士卒,是绿林军中的一股清流。其胸襟、气度与格局在绿林军中无人能比,是真正的绿林好汉!
张卬是真正的草莽,但绝不是英雄。他最大的特点是做事果断,让你三更死,绝对活不过五更天,他一旦决定做某一件事,立马就做,决不拖泥带水。但可惜的是,他果断去做的事情,没有一件好事!
云杜之战后,绿林首领们曾让荆州牧代为转达其对新莽政权的“忠心”,并表示希望接受朝廷招安。荆州牧上书言说此事,王莽大怒,命严尤、陈茂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攻击绿林军。严尤、陈茂首先进入南郡,大败下江兵并乘胜追击。王常与成丹、张卬收集散兵进入蒌溪,劫略于安州的石龙山与随州的三钟山一带,部众逐渐恢复。下江兵随后又与荆州牧战于上唐乡,大破荆州牧,于是到达南阳的宜秋。
七月,王匡、王凤、朱鲔等进攻随县,未能攻下。与此同时,平林人陈牧、廖湛也聚众千余人起兵,我们称之为平林兵,与新市兵成犄角之势,共击莽军。在以后的战斗中,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的首领们大部分都能做到“休戚与共、生死相随”,大家一起干坏事、一起完蛋,所以我们称其为“绿林三部”。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8 07:36:11
5.南阳刘氏

刘秀太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南阳郡白水乡。执金吾是做不成了,他能否像诸葛亮那样,躬耕于南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样,刘秀的家乡也充满了血雨腥风,根本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甚至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成了一种奢望。在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只能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身不由己的向前、向前。我们要想了解刘秀真实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必须从他的家族说起。
公元前四十五年,舂陵候刘仁徙封到南阳郡白水乡,仍以舂陵为国名。随其一起举家北上的还有胞弟苍梧太守刘利、堂弟巨鹿都尉刘回等数百宗族成员。
刘仁有五子:刘敞、刘庆、刘弘、刘梁、刘宪。刘仁去世后,长子刘敞继承了舂陵候的爵位。刘敞为人谦俭好义,经常用钱财帮助族人且不求回报。荆州刺史向朝廷上其义行,被拜为庐江都尉。后来,刘敞与与族兄安众侯刘崇一起西至长安,在明堂祭祀祖先,刘崇私下对刘敞说:“太后年事已高,天子幼弱,安汉公王莽擅国权,必危刘氏。然天下虽知其非,莫敢先发,此乃我宗室之耻也!我欲率领宗族,举兵讨莽,天下必云集而响应,社稷安矣!贤弟以为如何?”刘敞深以为然!
刘崇与刘敞一样,也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不知什么时候,大概也是因为“地势下湿,山林毒气”,安众侯国从现在的湖南徙封到南阳郡。
公元六年,刘崇率领一百余人讨伐王莽,星夜进攻宛城。他没有等到“天下云集响应”,但却看到了血腥的屠杀和冰冷的人心!由于兵微将寡,刘崇起义很快失败,所有参与人员全被灭族。刘崇的叔父刘嘉,唯恐因此事株连自己,慌忙向王莽请罪。他向王莽上了一封奏章,极力称颂王莽功德,痛骂刘崇兴兵谋反,罪不容诛,并愿亲自带人掘平刘崇的宫室,作为污池。王莽大喜,封刘嘉为率礼候,其七子皆为关内侯。除刘嘉一家及不满七岁的婴幼儿之外,整个安众侯宗室被族灭!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宗室。刘隆的父亲刘礼参与起兵,刘隆当时未满七岁,故幸得免,长大后求学于长安,并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与其他安众侯宗室相比,刘隆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在其一生当中,先后经历了两次被灭族和一次牢狱之灾!正是由于这些经历,使他成为刘秀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
刘崇兵败之后,王莽对南阳刘氏深恶痛绝,他四处调查刘崇的同党,要把他们斩尽杀绝。刘敞虽然没有参与起事,由于他与刘崇“相交甚厚”,也被王莽征至长安并软禁起来。在这段时间,不仅刘敞,估计整个舂陵刘氏包括刘良、刘演都要被“监视居住”。
由于没有刘敞谋反的确切证据,王莽释放了刘敞但也免去了其“庐江都尉”的官职。刘敞作为舂陵刘氏的族长,家族的生死存亡系于一身,他必须在朝廷中找到一位关键时候能为自己“说话”的靠山,于是便为嫡子刘祉迎娶高陵候翟宣女为妻。翟宣是一个官二代,其父翟方进汉成帝时曾为丞相,与王莽乃为多年的同事;其弟翟义为东郡太守,翟宣本人也深受王莽信任。攀上了这样一个“高枝”,刘敞那颗担惊受怕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可是靠墙墙倒,靠山山崩,人要是倒霉的时候,喝口凉水都塞牙。儿子刘祉前脚刚进洞房,那边翟义却“造反”了!
公元七年,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任大司马,举起了反莽大旗。王莽征调大军对翟义军队进行了血腥镇压,起义很快失败。翟义被捕后被处以磔刑,暴尸闹市。南阳郡守随即又捕杀了翟宣的女儿,作为“反贼”侄女婿的刘祉则被捕入狱。
刘敞也真够倒霉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是朋友“造反”,刘敞被软禁并丢了官职;好不容易找了个靠山,靠山的兄弟又“造反”,儿媳被杀,儿子入狱。与上次相比,这次的后果更严重。刘敞与刘崇是宗室远亲,血缘关系较远;刘敞与翟义的哥哥则是儿女亲家,搞不好整个舂陵刘氏都可能受到牵连!刘敞连忙上书谢罪,并表示愿意亲自率领舂陵刘氏宗族去剿灭“叛军”。当时王莽马上就要称帝,想要慰安刘氏宗室,所以刘祉没有被刑诛。王莽称帝后,刘敞侯爵被降为子爵。等到刘敞去世,子爵也被取消,刘祉无法继承爵位,且不得做官为吏。
这件事对舂陵刘氏都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就是在这个时候,刘良萧县县令的职位也被罢免,刘秀跟随叔父回到了舂陵,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平民百姓。
刘庆生子刘顺。刘顺,字平仲,光武族兄,与刘秀少相厚。
刘弘娶樊娴都从妹,是刘秀姨父。刘弘有二子:刘敏、刘国。
刘宪生子刘嘉。刘嘉字孝孙,光武族兄,其父刘宪早亡,从小被刘秀的父亲收养,性仁厚,后来与刘演一块去长安游学,学习《尚书》、《春秋》。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8 07:37:18
以上是舂陵侯刘仁这一主脉的传承情况,下面我们看一下刘仁胞弟刘利这一支:
刘利生二子:刘某(史书没有记载名字,我暂且称其为刘某)、刘子张。刘某有二子:刘显、刘赐。刘显生子刘信。刘子张有二子:刘玄、刘骞。
一日,刘子张出遇蔡阳一亭长,亭长酒醉,无故辱骂刘子张。子张忍至不可忍,大怒,遂杀亭长。十多年后,亭长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了刘子张的儿子刘骞。刘某早亡,刘显从小跟随叔父刘子张生活,看到堂弟刘骞为人所杀,刘显大怒,便欲为刘骞报仇。刘显交结宾客,欲劫持仇家,由于仇家早有准备,很快事败并被官府发觉,刘显被杀。刘赐愤恨地说到:“刘氏何辜,人皆欺侮!亭长羞辱叔父,自寻死路,其子杀害堂弟,又杀我兄,是可忍孰不可忍!”刘赐于是变卖田宅,同抛财产,收买宾客,杀死仇家及其妻、子四人而逃。等到刘演起兵,刘赐、刘信便返回乡里加入舂陵军。
实际上最早谋划为刘骞报仇的是刘玄,刘骞毕竟是他的亲弟弟。一天,刘玄聚集宾客,请游徼(掌一乡巡察缉捕的小官)到家中饮酒。一宾客酒醉,对游徼说:“我们今天早上刚杀了两个都尉,现在你正好来了,当我的调味品吧!”这明显就是醉话或玩笑话,没想到游徼竞当真了,还把此事及刘玄蓄谋报仇的事报告给了官府。官府捉拿刘玄,由于舅家乃平林人,刘玄便逃到平林躲藏起来。为了逼迫刘玄尽快“自首伏法”,官府抓捕其父刘子张入狱。刘玄于是便诈死,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装进棺材,一路吹吹打打的回到了舂陵。官府见刘玄已死,就放了刘子张。此时正好陈牧、廖湛率众在平林起义,刘玄便加入了平林兵。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8 07:38:09
最后我们看一下刘仁堂弟刘回这一旁支:
刘回生二子:长子刘钦、次子刘良。刘钦娶妻樊娴都,樊娴都乃樊重之女。
樊重,字君云,南阳郡湖阳县人。他乐农耕,善经商,好儒学,讲礼仪,为富且仁。他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子孙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有田三百余顷,所起房屋皆亭台楼阁,四周有陂渠灌注。凡乡里有穷困的人向他求助,樊重都毫不吝啬的帮助他们。樊重曾有两个外孙为争夺财产闹的不可开交,他深以为耻,拿出自己的两顷田地来平息纠纷。樊重临终前,让家人把别人向他借贷的借据收集到一起,竟有数百万之多,然后一把火烧了。债家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羞愧,纷纷到樊家还债,樊重诸子受父遗命,一家也没有接受。
对外人尚且如此,我估计刘秀游学长安之时没少向外祖父“揩油”。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樊娴都,从小便知书达理,不正容颜与服饰,不出闺门,樊氏宗族都很敬重她。结婚之后,她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任劳任怨,也获得舂陵刘氏的尊敬。
刘钦与樊娴都生三男三女:长子刘演、次子刘仲、三子刘秀,长女刘黄、次女刘元、三女刘伯姬。这六子女的经历与性格,前面几章已经做了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下面我对舂陵刘氏从不同方面做一下总结:
第一,政治地位极低。刘崇、翟义起义后,王莽极度厌恶刘氏,其篡汉不久,便宣布除刘歆、刘崇叔父刘嘉等三十二人外,所有刘氏为官者免去官职,在家听候诏命。所以整个舂陵刘氏,包括舂陵侯嫡子刘祉、太学“毕业”的刘演、刘秀、刘嘉等人,甚至都无法担任新莽王朝最低级的官吏。正是由于政治地位低下,也造成舂陵刘氏在当地社会地位不高。就像刘赐所说:“刘氏何辜,人皆欺侮。”作为舂陵侯的刘敞,面对租户不交田租竟毫无办法,最后还要请求太学生刘秀替自己上访到大司马府。甚至一个小小的亭长也敢“耍酒疯”,无故辱骂刘子张。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舂陵刘氏政治与社会地位低下,刘秀一家已经怎么可能与湖阳樊氏、新野邓氏这样的豪门通婚?那是王莽篡汉前,刘回和刘钦还分别担任着都尉和县令的官职。
第二,经济条件尚可。单论经济条件,舂陵刘氏的大部分家庭可能是“小地主”,但也称不上“大地主”。当时舂陵刘氏迁入南阳郡的条件是“减地”,就像现在,两三亩“劣田”顶多置换一亩“良田”。王莽虽然罢免了刘氏的官职与爵位,但并没有剥夺他们的财产,经过几代人的财富积累,他们的经济条件还是远好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所以像刘秀、刘嘉,虽然父亲早逝,也能承担起京城求学的开支。只不过“小地主”经不起折腾,刘秀还是因为经济原因退学了。
第三,文化素质较高。由于出身皇族,经济条件尚可,他们大都崇尚儒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像刘秀、刘嘉这种孤儿及整天打打杀杀的刘演,尚且游学长安,那么舂陵侯嫡子刘祉及刘玄、刘赐等人,虽然史书没有介绍,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应该不会差。换句话说,舂陵刘氏族人,大都是接受过良好儒学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虽然以务农为生,没有担任官职,但其综合素质绝非王匡、张卬等“绿林好汉”所能比。
第四,民风彪悍尚武。舂陵刘氏虽然总体崇尚儒学,文化素质较高,但从“慷慨有大节”的刘演、“快意恩仇”的刘赐、“诈死从军”的刘玄等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绝非清朝时期那种文弱迂腐的书生,反而更像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浑身充满着侠气甚至匪气:天若负我,我便逆天;神若阻我,我便杀神。我命由我不由天!
读过《后汉书》后我经常会想:儒学和软弱、奴性可以划等号吗?难道选择了儒学就意味着选择了软弱与奴性?不是这样的,那是被清朝统治者阉割和篡改的伪儒学!真正的儒学精神是文武双全:文可安邦,武能定国!他们选择性的忘记了孔子“六艺”当中的重要“两艺”:射、御。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8 10:46:02
@往事皆已随风 2022-08-25 07:02:04

-----------------------------
谢谢支持
楼主:梦回后汉  时间:2022-08-29 08:53:16
6.秣马厉兵
刘演,字伯升。王莽篡汉后,刘氏二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他内心常愤愤不平,于是便暗中积蓄力量,秣马厉兵,以图重兴汉室江山。他散尽家财,广交天下豪杰。这时的刘演就像《水浒传》中的柴进柴大官人一样,无论是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汉、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还是走投无路的鸡鸣狗盗之辈,他都奉为上宾,与之同吃同睡,用心抚慰。但柴进家财万贯,交结豪杰的花销对他来说好比九牛之一毛;而刘演只是个小地主,他只能卖房卖地,这就委屈了他的三弟刘秀,使其不得不从太学提前“毕业”。
刚“毕业”的那段时间,刘秀非常郁闷。执金吾做不成了,再加上家里面整天都是刘演与“豪杰”们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声,我估计刘秀这段时间也“自甘堕落”了,很少再会去读他的圣贤之书了。有人认为刘秀是一个伪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所谓的“书生皇帝”,只不过是刘秀善于伪装而已。这是不对的,刘秀最明显的气质类型就是书生气质,在刘秀将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从未忘记读书,在战斗之余,他经常去收集民间藏书、遍访名士。定都洛阳后,他第一件事便是将在全国各地收集的几十车书籍运往洛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统一战争结束后,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便是听名儒讲课,数十年如一日,并乐此不彼。如果一个人能“装”一辈子,那就不是“装”了,他就是那样的人!
过了这段不长的郁闷期之后,刘秀开始重操旧业:种田。他是一个勤劳的庄稼汉,也是一个种田能手。公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刘演刘秀兄弟起兵的那一年,南阳大旱,大部分庄稼都旱死了,而刘秀的庄稼却获得了大丰收。除了满足自己一大家子甚至刘演“狐朋狗友”们的基本生活之外,竟然还有余粮。刘秀并不是喜欢种田,他有什么办法呢!哥哥不事田业,花销又大,理想又不能当饭吃,一大家子总不能饿肚子啊!但刘秀并没有获得刘演的肯定,他经常说刘秀胸无大志,就好比刘邦那个爱种田的二哥刘仲。由于这些经历,使得刘秀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农民气质:内敛、仁厚、稳重、务实。
由于刘演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兄弟整天忙于种田,“不务正业”,他有意让刘秀参与到自己与豪杰们的“大事”之中。他经常向豪杰们介绍自己的兄弟,并让刘秀和大家一起喝酒划拳,谈天论地。刘秀并不反感,甚至还很喜欢,因为他在读太学时期就有一个爱好:喜游侠。那时刘秀与游侠们交往时可能还有点矜持,毕竟是学生,被老师发现了可能要被打板子的。现在不一样了,老师管不了了,还有哥哥的大力支持,再加上自己身上那种独特的亲和力,使得刘秀很受刘演门客的喜欢,俨然成了仅次于刘演的二当家!所以刘秀身上还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侠客气质:宽容大气、侠肝义胆、绵里藏针。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