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形而上学何以不【科学】?

字数:3790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31 18:10:14 更新时间:2022-09-03 12:53:01

楼主:难得虎吐  时间:2022-08-31 10:10:14
摘要:既然科学与形而上学并不矛盾,那有没有可能让形而上学成为科学呢?通过我们对于科学范式和形而上学的工作性质进行解构,形而上无法科学是由于形而上学判断缺乏可靠的科学验证范式。

通过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整理,我们发现形而上学有其非常独立的课题,虽然是哲学的保留项目,但并不天然等同于哲学;而科学的建立是从哲学(普遍必然性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性质非常接近,而且形而上学和科学并不存在结构性冲突,从这些知识表象来看形而上学也应该也能成为科学。如果形而上学和科学彻底打通,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知识能迅速拓展到一切实践的领域,没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对此可能有人会担心,如果形而上学也成为科学,那哲学岂不就只剩下思考零碎问题了么?我要说这种担心完全多余,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形而上学建立了科学,那肯定是【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大功告成,知识一统天下还有什么必要去分科学和哲学,自然也不存在什么遗漏部分去跳出科学做哲学思考了。不过问题在于这种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是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么说只是源于对哲学问题调性太了解,美好想法背后往往藏着巨大的陷阱。当然这么说只是一个过于简单的结论,具体会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了解,况且这实在是一个太诱惑的话题,万一它真的能实现呢?我想这也能解释两百多年前的康德对于这一话题的兴趣吧。
【科学形而上学】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命题,意思是他打算为形而上学建立科学,这个想法显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范本的,那就是牛顿物理学的成功。牛顿在考察物理现象中发现了一些具有相关性的基本【要素】,比如说【力】、【质量】、【速度】等等,讨论这些要素的相互关联,建立相关的公式和实验手段,然后根据事实(实验)发生的测量结果对这些关联进行修正,建立更深一层的关联,以此构建一个物理学系统。康德也分析了形而上学的诸多现象,从中区分了知识中来自先后天经验和先天形式的因素,根据【感性】、【知性】、【理性】的不同形式分别进行批判……不过这里我们先不着急对这一思路进行展开,因为我们都知道【纯粹理性批判】的形而上学任务最终是失败了,原因是遇到了【二律背反】,这个话题我们前面讨论过,不过这里我们是想站在一个科学的角度从一些技术层面去讨论相关的问题,因为虽然科学形而上学没有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牛顿开创的经典物理学是成功的,而且后面还建立了很多科学也基本上成功了,这里所谓【成功】是指相应学科领域的构建得以成为一个理论上相对完整,与现实发生还算匹配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简单认定形而上学必定会导致理性的矛盾,否则数学物理学之类的一般科学也属于理性,怎么就没有发生矛盾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一下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与一般科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般科学能成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科学的讨论形而上学。
一般解释认为形而上学与一般科学讨论的对象不同,一般科学的对象是客观的,其发生不会被我们的主观意志所改变,简而言之就是它具有直观的一般必然性;而形而上学讨论对象是知识本身的形式,考察知识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换的发生,这些过程发生在思考中,而我们要对这一思考进行考察本身也必须借助于形而上学,就算我们能够在普遍思考形式中发现某种一般要素,并通过它去建立知识的结构,但当把这个结构运用到思考实践中,就无法避免我们对于知识的思考本身也会影响到知识形式的本身,使得我们对于知识的实践无法确定它是只是本来的经验,还是在我们考察知识经验的经验,这就使得认知的问题越思考就越乱,因为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经验,每个思考经验都可以根据现有证据编造自身理性的解释,却可能得出完全相悖的结论,这就陷入了一个【罗生门】效应(【罗生门】是一部电影,影片中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和判断标准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性质的解读,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还原),那知识形式还无法达成必然的判断,当然无法实现科学。
这个解释似乎也能说得通,但是我们能够说理性只能运用于事实对象判断而不能对知识形式做出判断,那还叫理性吗?事实上关于知识形式的知识是可以做到非常严谨,数学就是一种根据知识形式基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我想没有那种科学体系的严谨性能超过数学吧;此外也有一些科学领域的知识也是不严谨的,比如有些前沿科学也走到了经验的边界,也是各种跑火车的推论,比如炫理论,平行宇宙等等的猜想,虽然我们把这些讨论也划归了【科学】一类,但它们也显然不具备科学的严谨性,所以如果只以讨论对象的区别来解释形而上学为什么不能建立科学是不成立的,那应该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和科学之间的差异呢?对此我们希望从一个更深入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这需要从科学建立的本身说起,前面我们讨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对科学提出一个定义,【根据某种特定范式对一般对象的实践性进行推论和验证】,科学的本质上并不是对象对我们所掌握,而是其范式的建立,科学范式则严格围绕着两个过程来进行展开,即【推论】和【验证】。【推论】是指在规定好考察对象形式及建立对象实践理论模型的前提下,对对象发生的逻辑关系提出预设,比如牛顿物理学有一个推论,在参照系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那么【验证】就是根据推论必然性预设的条件,在某个具体场景下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验现象对预设必然关系进行复核,如果推论的关系形式和各种条件下的实验现象都能达成有效符合,即可认为此推论作为一种科学判断得以成立,如果不能符合就要进一步寻找原因进行修正,比如说我们根据前面的推论,在实践中推动一块石头运动,发现推力不能完全转变为加速度,这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推论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有其它因素参与,于是人们找到石头与地面有接触,是不是地面对石头的运动产生反向作用力呢?这就产生了【摩擦力】的概念……这个例子很随便,因为科学的探索需要面对现实发生的诸多不确定性,思考过程非常琐碎,所以很难做用简单篇幅做一个完整说明,我要说的意思是关于科学建立的原则,科学探索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对直观事实本身进行客观掌握,而是在推论和验证的科学范式下,进行反复推导和重建的试错,从而实现一种对实践发生的判断方式,从简单到精确的逐步进步过程。
对于形而上学来说,其任务是使用知识去构建知识体系以服务于实践,与直观知识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以事实发生的对象本身作为考察对象,而是负责对知识进行调用来解决实践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眼前飞过想要去找到它,要判断它的落点可能需要采用到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在这个具体实践场景中的思考中,并不是物理学知识天然在那里等待我们发现一个物体飞过去给出落点,而是需要有一种判断去启动物理学知识的运用,这种对于知识进行调配的方式就是【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本身通常并不对具体对象的必然性做出明确判断,而只是负责去调用相关的直观知识,看哪种知识更利于当下实践场景的判断,对实践发生的可能效果提出一种【应该】【大概】的价值预判,然后运用那些与对象相关的具体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可以熟练对所有不同知识进行各种操作,合理的运用各种【合理的】思想观念,毫无疑问这满足了科学【推论】范式的构成,问题就发生在【验证】的范式上。
要知道形而上学推导都是基本上与直观事实无关的抽象观念,虽然大部分的形而上学观念最终也会运用于实践,但通常不会对事实本身发生条件本身过于严格的规定,只要在思想中进行一种大概性的想象,认为没问题就去做了,但这显然无法满足科学的【验证】范式。建立科学的两个范式并不是说能【推论】就完成了一半,【验证】是另一半,而是需要推论和验证不断重复进行才能推动下去,验证需要推论提供依据,而推论需要通过验证的结果进行更正和补充,而只有推论而无验证会陷入到在各种根据律中而无法取舍的问题,这就是康德所遇到的【二律背反】;而一般科学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科学讨论的对象是事实的,事实发生是一切必然性认识的根源,有什么理论上的困惑,只要在事实中找到相应的实验条件,让它在现实中演示一遍就能够获得解决,然后根据理论和实验的偏差对理论做出调整,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理性跑偏了而发生【矛盾】的问题,矛盾其实就是认知只能停留在根据律的争端中而无法达到结果时所处的一种想当然状态。
可能还有人会问,那我们能不能将思路反过来,把科学推广到思想的所有领域去,包括去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呢?因为不管多复杂的判断它总有落到实处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事实发生来判断形而上学观念是对或错了。不说还真的有人这么去考虑过,是被称为【实证主义】的思路,简单说就是以可直观到的事实现象为出发点,科学当然就是要描述这些事实的,如果我们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对的,那就必然会体现在事实的发生中,证明这一理论是成立的。这个思路其实就是强行使用科学的验证范式来把形而上学理论当科学推论来论证,科学推论当然也来自形而上学,但是大多数形而上学的抽象性远超科学推论,以致于与事实无直接关联,所以通常很难找到事实发生与形而上学的相关性,这样一来事实发生的结果往往只能验证这些直观知识的有效与否,而无法论证去调取这些知识的形而上学思考本身是否合理或者正确;就算我们能认识到在形而上学过程中发生错误,但是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实践,经验并没有充分的参考性,对此我们仍然会根据习惯去做形而上学的思考,而非根据科学的判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