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事杂忆

字数:2133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9-11 23:18:56 更新时间:2022-09-15 04:31:50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0-09-11 15:18:56

今天恰逢教师节,关于教师的话题又热起来。如何定义“师”?韩愈将“师”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听起来抽像高深;陶行知先生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明确“师”的标准,倒是将师说得具体浅显。人的一生,遇师无数。或在广义上的“三人行之中”,或在狭义下的三尺讲台之上。

从幼儿园发萌算起,到大学毕业止。说起在校园正式接受教育十多年,各时期所遇老师很多。其中不乏许多师德高尚者,示以修身养德,也不乏学问渊博者,学以知识技能,还不乏有幽默风趣者,习以灰谐趣味。若细想起来,我的老师中能聚这三种风格都有的,当数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

张老师是我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也是初中时期的班主任。犹记得当年初中第一课,教室外进来一位衣着短袖的确良衬衣,且鬓发斑白的老头,一手手持银白的保温水杯,一手拿着点名册。如炬的目光一扫教室后,在讲台上声如洪钟的作起开场白来:

我姓张,弓长张,名先明,先见之明的先明。今年是我教书的第37年了,我任课你们的语文,也是你们的班主任。当然了,你们将是我送的最后一届学生,算是我的关门弟子吧。希望我能给大家的初中岁月教些知识,也愿你们能在这三年学有所得……

或许是因为任教多年,对教材早已熟稔于心。张老师讲课并不是对着讲义照本宣科。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析句造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浓缩了生活常识,审美理念,杂揉了历史,地理,物候等别科知识。这对语文老师的知识面确实有很高要求。张老师从50年代中师毕业起,辗转数处乡村小学或中学,教过各门学科,历经的世事本身也是知识,对生活的洞察其实就是学问。他们这代人好像是对书画歌舞,理化生物都多有涉猎。讲课本里的《岳阳楼记》,他讲完范仲淹文笔下纯粹想像的岳阳楼下的洞庭湖,还会结合自己在洞庭湖的实际游历讲君山,讲其地的物产君山银针茶;学到歌剧片断《白毛女》,他会用歌剧的方式在教室里唱起“有钱的闺女有花带…”声情并茂的讲其中经典,学到《孔雀东南飞》里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他会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这种深情场面,对于不黯情愫我们,虽未全解,但见这顿时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似又略懂三分。每学到深情文章,对于年少不懂情深的我们,他会结合自己经历述说人际深情。学到朱自清的《背影》,他以自己送子上学到长沙时读书时的离别经历,以父亲的角度述谈父子深情,学到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也会结合自己四十年前与母亲决别时的场面,教育我们要以己之深情体会文中的厚意…

初中时期每晚都有晚自习,无课时,他会讲些看似无关的话题,比如古人的干支历法,比如天文中的二十八星宿,比如二十四节气,比如花卉审美的“梅花宜廋,牡丹宜肥”。记得有年晚自习突然停电,(那会电力不足,镇上经常停电。通常这时候,有的老师就提前放学。)当时恰逢春夜,这老头便回宿舍搬来盆正开花的春兰,秉烛夜谈兰花那“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的幽香,郑板桥的画兰特点。多年过后再想起,那盆春兰的深远幽香似乎还会袅袅深远…

正因为张老师课外知识说得过多,总会不知不觉的在课上拖堂。有时第二堂的上课铃已响,他还在“陶然忘机”,别的任课老师已恭立门外,又因为这些老师多是他旧年学生,这些年轻老师对这位太老师的拖堂是不敢斜目多言的。有时学生们不满这拖堂,会编起起顺口溜“太阳下了坡,月亮过了河,张老师还是不放学(四川话学读xuo)”。后来读阿城的《孩子王》,感觉有几分似曾相识的场景。他听了倒也不恼,笑笑说我下次会按时放学的。可是下次,还是依然如故。…

张老师是兰痴,离教室不远的宿舍也是他的家。老两口窝居斗室,巴掌大的家里除了书就是兰花。客厅,阳台,卧室都是兰草。镇上在巴山深处,河谷河涧多有兰花。每到春游时,他带我们去幽谷寻兰,路上若遇有野生药材时,他也会指点一二,其学名如何,土名又如何,能治何疾,该如何炮制…(当然这是20年前的旧事,当年采野生兰花并不违法)。但张老师又忌酒如鸩,无论何种场合,何人劝酒,他是绝不顺从的。

这老头有时倔起来,只认死理不奉迎官阶的。县文教王局长是他当年同学,来校考察顺便访其家。他只呼世万,不称官职王局长。校长是他学生,给他摆谱时,他直呼其名。旁人劝他,还是呼校长为好,他以一句“名字是叫的,夜壶是装尿的,为啥不能呼其名?

旁人又提醒:“小心被穿小鞋。

他以”我光脚的,不怕穿大鞋小鞋。”作答,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当年老两口将三个子女培养成大学生,在90年代初的镇上曾是哄动一时的新闻。退休后的张老师这些年随散居南北的三个子女散度四时。在2015年春节,我们师生在镇上偶遇。虽已毕业多年,年近八十的老师倒对我家所居何处街道仍记忆犹新。因原来宿舍受08年地震影响,他被学校安排在一栋古旧的筒子楼,其室内青砖水泥地,素璧四面。本来只是临时停驻,节俭一辈子的老两口对这寒素倒从不介怀。这算是他临时的家。在他这临时的家,师生茶叙直到深夜,似乎老人家意犹未尽。因节假时短,第二天我便踏上回苏的返程。车到合肥,接到张老师的电话。在电话里,老人家如祖父般叙叙叨叨的嘱咐出门在外时的各类注意事项,并约下次早点再聚。

又是数年未见,不知张老师所居于哪个子女所在城市?不知何时再能听他谈旧年掌故和新闻新见。或许在成都,或许在广州,或许在兰州…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2-09-10 20:26:54
教师节,跟八十多的张老师通话,聊及旧时旧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