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姓王的写字,一个比一个狠

字数:1112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16 18:58:18 更新时间:2022-09-17 00:29:12

楼主:13511162319  时间:2022-09-16 10:58:18


大王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中国书法的两个高峰影响着大多数书家。虽然颜清臣亦是影响深远,却不在如龙如象的评论之中,当是艺术的张力逊于李氏之故。作为行书的范本,常临右军得其清韵精神,常习北海得其骨力形势--此为临池之心得。




王羲之小楷《佛遗教经》欣赏。此帖通篇书佛陀遗文,法度谨严,朗朗有神,不下《黄庭》、乐毅》诸帖,是习小楷的范本。 ​​​




王羲之《汉时讲堂帖》欣赏。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此十七帖二十六帖之一,其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右军书法晚乃善,当是指此等章草意之大草,字断意连,随意中出妙趣,无年轻时书风清逸流媚 ​。


王羲之《快雪晴时帖》欣赏。此为王羲之现存不可得的真迹,亦是三希堂曾经的藏品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楷中寓行书,草体亦偶尔为之,是一种欣然轻快心情的一种展现,作为一种随意书信,真所谓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赵子昂书风多受此贴影响。 ​

网友咏快雪晴时帖:@笔名东方一鹤:五律*咏《三希堂法帖》 其一、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天晴快雪收,吟墨寄张侯。 古雅文风沁,清新韵意流。 均匀微拙朴,秀美渐圆柔。 此贴三希首,香凝阅古楼。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欣赏。此图玉峦重叠,楼阁巍然,山石峥嵘,空中以朱砂点出一轮红日,江山多骄的壮美景象构画得淋漓尽致。图中的心境正好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心境相仿佛,充满阳光与欣然。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影响仅次于《兰亭》,集王字精华而成,笔意虽不连贯,学习晋人字之形骸不失为好的范本,有人以为学王书当以《圣》入《兰》,先学其形,后学其神,当为确论,如米芾般的集古字学习法,《圣》帖文为李世民李治,不缺乏妙句如: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理含金石之声--为字文双妍之帖。 ​




王羲之《十七帖》欣赏。以饮品喻,兰亭如可乐,十七帖如老酒,前者在感觉上强烈点,后者读之弥久,味之弥深,笔势变化万端,风格沉郁顿挫,非暮年之烈性不足为之,王羲之晚年之书,返朴归真,渗入隶意章草之法,高峰坠石之奇,万岁枯藤之劲,徘徊其笔意间。 ​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欣赏。





王羲之书法问题二则

书法作为心画,是心理历程的记录,对比一下下图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左)与《丧乱帖》(右),可见心路悲喜不同而笔迹所呈气象有别,前者平和欣慰,后者沉痛激越;前者能唤起心中的阳光感觉,后者是心里呈一派阴霾,所录文字心境决定墨迹的不同通感对观者的影响,书法的情感传达能力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书法的魔力所在。



通常把王羲之与王献之比较为“内擫”、“外拓”两种不同的用笔风格,但在同一作者中,两种风格会同时出现,对比一下王羲之的《姨母帖》(左)、《二谢帖》(右),《姨母帖》呈外拓用笔风格,多含隶意,较为平正,《二谢帖》则呈内擫用笔风格,多倾势,前者大气包举,后者清逸削瘦,后来书家中颜清臣倾向《姨母帖》,李邕则同《二谢帖》之面。





王羲之的女老师和她的授课内容

《理解笔阵图》

笔阵与军阵的相联,已经有不少理论者写了一些书道犹兵的书,论述此一观点,而在晋代的卫夫人作个《笔阵图》这是教授王羲之的理论课本,全文如下: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音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内;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乙[折] 百钧弩发。
∣[竖] 万岁枯藤。
、[捺] 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卫夫人也许非卫青的后人,但在血缘上说也算远亲,一个善战的将军的远亲,一个女流,对于军阵的理解,不会下于常人,此《笔阵图》关键的七条笔阵斩斫图,条条充满战阵的杀气,这一点,理解的人并不多,如果把七条的理解全部换成笔势,就容易理清头绪,知其所以然来,先看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什么形啊,战阵之形,隐含的杀气与力量的张力,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向两线扩张,线有尽而意并不尽,这是阵云在天边所显现的含蕴与内在力量,有爆发的冲击感。或者是其向两方舒张(实际可看成四面冲击)而形成的势。似收而放,似止而行,似静而动,矛盾的统一,阴阳的相向与相背同时含蕴。

高峰坠石其实亦是力量的趋势,向下的引力,与苹果落地的感觉不同,石头的重量感觉十分强大,而且是一种埋伏在山岗的兵家用物,向下崩来时的爆发力是惊人的,李世民曾经在战场仅带几精兵从高耸的山岗骑马向下突入万人的敌阵,冲击敌人的队形,破坏敌军的力量态势,此其实就如高峰坠石一般,充满不可阻挡的力量,所以李世民谈论书法,往往重在用一个势字,得势是书法成功的关键,善于用兵一般的关于用笔,获得笔势,使得其书法作品充满力量的扩展,吸引人的视线,感染人的胸襟。

陆断犀象的意思有点玄,在战国策中有“陆断牛马,水击鹤雁,当敌即斩”之句,不过是牛马换成犀象,与犀象之角与牙与撇的形象相似,而斩此大物贵龙泉宝剑所发出之力,或者在细节上说斩断犀角与象牙得有非凡的力与势,更为丰富的是,书写出的线条之形,如同犀象之角与牙,圆融饱满,干净利落,有一种视觉上的锋厉劲挺感觉。

百钧弩发同样体现在兵器的运用到了一个最佳状态,如同强弓引而未发那个最有力量趋势的状态,在弓的形态上看是充满弹性,瞄准而能中的的势态不待而言。如果写出那个视觉的感觉,折的笔画写得便是完美了。

万岁枯藤说竖是竖的美在古穆荒寒,有一种坚韧的耐性,枯藤可以用来作盾,刀剑不容易斩断,尤其是岁月久远的古藤,有点千锤百炼如屈铁的感觉,竖得写出这个力量感觉而且有点暗中的曲曲折折而远观起来其实是竖得直如孤烟在大漠中升起一般,有升腾的感觉而悬针竖应当是定海神针一般但同样有不是直条条的竖样而是细看来总有弯曲隐含其中。

崩浪雷奔说捺笔实际与前面的坠石相同,不过是石头换成水,水拍到山崖再落下的势与力,冲击波,正是捺画的形态,当然它的前奏是浪突然爆发冲刺山崖,水注入山崖上方,然后再落下如瀑布流,与单纯的瀑布流不同的是前面有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序幕曾经上演,激情爆发在前,接着来一个相对舒缓的态势,仍然有一种崩坏而震撼的力量,这个力量,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是综合力量集中的体现。这如同兵家在布阵的同时在擂鼓,浪流下泻时的奔流与捺而充满不可阻挡的冲刺力或冲击力,亦所谓书法捺笔的力度在视觉上的体现。水拍击到山石上是逆笔,从山石上流下是顺笔,这样的力度与冲击力,是妙不可言的。

劲弩筋节用在横折勾与折有近似的地方,同样是弹性与张力的兵器形态,张弩待发的未发之形,力量含蕴,筋节是斩不容易的断而展现兵器的弹性与坚韧性。亦要求笔画的视觉感觉如此劲弩般的有力度与张力。

蒋勋在《汉字书法美学》一书中对于此卫夫人教王羲之启蒙的课本谈得详实,不过本文重在兵家兵器的角度来充实笔阵图的解说内容,把卫夫人的远亲与卫青将军联系起来因于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诗,中有“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句,而且杜甫写画家时联想到曹操将军,古代的人爱在出身与成份上作文章,并非现代的某些政客爱如此,所以本文附会卫夫人与卫青的远亲关联不太过分。兵家者流的后人写字画画,总不会完全的平民文人气,中含兵气与杀气在其中,是一种势与力在平和时机在文艺中的体现,此笔阵图的出世,说是卫夫人的言语并不过分,反正现在的人找不到不是卫夫人作的证据了。

卫夫人的教学书法方式与户外的气象,兵阵的形势相关,实际上高明的书法创作总与户外的活动相关,怀素喜观云象,观夏云多奇峰,却不是谈画画,而是书法,其实就是书法源于画,字中有象,不仅是抽象,亦有自然丰富的奇妙之象中含,夏云的变幻充满的是张力,或者某种爆发力,从空中突然出现,然后向四边发散,其实是象呈现出的力的美感,每一个汉字其实就是一个奇妙的象,墨象,一笔一画,总是不简单的作出,而是有丰富的动作变化暗含其实,只有高明的作者方可悟得并作出,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魔力所在。

李世民晚年的岁月不再在马上生活,战争过去是和平,在和平的条件下,余下的勇气便发散在纸上的点阵中,军事思想的作派在纸获得发散,高明的书法作者同时高明的兵阵作者,同为一体,常人无法达到相当的境界,兵阵多在黄花碧血的户外,书法的意念,总与大自然相和谐。王羲之有军职,亦是军人身份,所以他的书法,充满点阵风情,不仅仅出自卫夫人的教导,同时与自己的职掌相关。实际上东晋时代是兵家纷争的时代,王羲之也许没有谢安携妓东山那份闲情,却同样有谢安那份防卫的思想,或者军事的思想与作风,影响到其文字艺术的造作中。

秦汉唐三世的中原人其实没有胡椅胡床的出现,席地而坐不仅是在宇内,更多的是在户外,往往草地就是天然的地毯,席地而坐,左手势一卷或竹简或木片或布帛或草纸,右手执笔,席地而坐或在马上而坐书之,纸会抖动,加上笔有弹性,古人笔画的活泼感觉,非今人所能,当代的书法理论的福尔魔斯孙晓云女士在她的《书法有法》一书中,破解古人执笔之法与书法的态势,非有胡椅胡桌后那般的作派,所以,在宇内与在户外,往往区别不太,尤其是古代爱与自然相融合,尤其在天良好的时刻,比如天朗气清之时,三朋五友聚集一起,吟诗而作赋,然后记录下来,无意于佳,方知偶然得之的笔迹出奇的好,不可再得。

远在列岛的人仍然沿袭唐人的书写风格作派,仍然席地而坐。而与西域相关的唐朝帝国在后期开始中胡合璧,或者中西合璧,开始改变席地而坐,用上胡椅,先进起来,同时古法开始没落,纸本书写多起来,而且有浸水的感觉的宣纸使用多起来,而且往往纸张死亡一般的卧倒在胡桌上,没有生动感觉了,当然一只手解放了,另一只手对着不运动的纸张,开始新的笔墨动作,单向的动作,成了今天的书写风格,也就是与户外风格的古代书写风格愈来愈远离,古法愈来愈远,用笔千古不易其实因为作书方式变化而变易了。

但是时代变化了,书写风格变化虽非古代意味,仍然有其合理性,有其存在理由,同样有佳作的出现,关键的在适应这种作风的欣赏感觉,这算是人们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吧。这个更多的是指宋明清三世的书法风格,往往不是飘逸多而是沉着的多,尤其是清代,远法先秦汉字迹象,古穆深雄的感觉亦影响日本列岛书法,同时为日本现代书法的开端打下良好基础。




美女登台,仙娥弄影---风格即人在书评书论中的体现



古代的书评多语录体,相当于今天的微信微博体,散散淡淡的,随随便便的,或者信手拈来的,与其说是评书,不如说是评人,连柳公权亦说:“心正则笔正”,那种书评书论有点象《世说新语》,品晋代风流人物一般的。它们没有西方艺评者那样严密的逻辑,哲理的分析,只是感性的吉光片羽,而且那些古代的书评者似乎有点想当然的,更多的从书家的历史定位与性格甚至性别上的启发而来,而不是书迹作品本身的直观与分析。

君试读一下下面的简短文字:

唐-韦续《唐人书评》:

李斯书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曹操书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岩璀璨。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犹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桓玄书如快马入阵,屈伸随人。

傅玉书如项羽投戈,荆轲执戟。

王羲之书如壮士拔山,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揭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

嵇康书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若独鹤归林,群鸟乍散。

宋文帝书如叶里红花,云间白日。

王绍宗书笔下流利,快健难方,细看熟视,转增美妙。

程广书鸿鹄弄翅,翱翔颉颃。家林论艺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孔林书放纵快健,笔势流利,二王以后,难与比肩,但功夫亏少,故劣于羊欣。

张越书如莲花出水,明月开天,雾散金峰,云低玉嶺。

虞世南书体段遒媚,举止不烦,能中更能,妙中更妙。

欧阳询书若草里蛇驚,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

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薛稷书多攻褚体,亦有新奇。

陆柬之书仿佛堪观,依稀可擬。

以上十九位古代书者仅卫夫人是女性,真是万绿中的一点红啊,你看这些细碎的文字哪里是评书法,分明是品人物,而且在诸多男性化的世界,只有卫夫人一段文字是鲜亮而引人注目的,似乎就是貌如花的世界:评者先来一段:“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这分明是小姐姐打扮好了,将要出场,于是意犹未尽的评者又写到:“犹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好个舞女登台表演,那个情形,是仙女影在镜花水月的世界,或者如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的感觉,美妙无比,就象红莲的水中倒影,或者霞光映在碧玉水潭中一般,美的无法形容,这段文字我们读来,似乎快忘记这是评卫铄的书法,她的字,而是描写美女卫茂漪的风华绝代的芳姿,不是吗,没有先入为主,谁知道这是评书法的一段文字呢。

再看另一段评卫美女的文字:“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钟繇语)。”诸位书法的同好还记得王羲之的《姨母帖》吗,其实卫夫人就是王羲之的姨母,这位侄子实在太幸运了,老师就是姨妈,学习书法先天的环境多好,我没这个福分,真的,我多半是自学,所以我似乎成不了大气候,没有办法啊!闲话少说,接着进入正题,美女小姐姐的书评文字先说完,接着当然说帅哥王将军了,对于男性书法,美女的形容词书评是慎用的,否则是颠倒鸾凤的,所以你读到的这种文字,只有形容玉树临风的美男才有的,似乎想起贵族英雄项藉来:“王羲之书如壮士拔山,壅水绝流。”

这个绝对是气盖世的感觉的形容文字,不必多言,后面的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风雷,龙卧虎跳,皆是阳刚十足的词。虽然通常的说法是近墨者墨,近赤者朱,与女人学书法,作为男子会不会陷入婵娟罗绮的温柔性感觉中去呢,这个要看帅哥入了师是否出了师,王右军后来向北游历,访各碑后,书风大变,创立自己的风格,突破卫夫人书风的影响 ,卫和南自己教这位侄子,也预见到这个侄子终究会掩盖她的书名,确实是这样的。

再看书评者是如何形容《广陵散》的独奏者嵇康之书的,评者绝对会用与他音乐有关的词,果然,评者日:“嵇康书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抱琴半醉”,老嵇确实善琴,而且有广陵之散独门节目怀身,又好酒,这书评分明不是评书,象是在品人,对吧。后面的文字更绝:“又若独鹤归林,群鸟乍散。”七贤是贤,贤中只有他能广陵之乐,所以是独鹤,归林是升天之意,而群鸟之散,不就是他独特的音符因他的离去而绝迹了吗,确实是散了---

说到这里,其它的书家就不多说了,东方古代的艺评者的文字,承其它文字的言简意赅的传统与风范,古人因为是:“此真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或者如老子的想法,怕文字最终误了后昆,所谓尽量的不立文字,要立,也是少少许,有一种朦胧的境界。

今世的评者饱读西方文字,以为东方的评论体系多简单,多低级,那是不太明了东方人世界观的真谛,不过他们最终会明了,对于言语,多多许不如少少许,这就是真理。

扬子云书法是心画,那么古代评者从人的性格、性别及其它外在的世界来伸延对于其心画的评价其实也是合理的,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仍然有效,关键是我们正确的理解与体悟,这样就足够了。



小王




中秋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个人风格明显,发展了张芝的大草风格,用他习惯的外拓笔势,连续缠绕偶尔断一下亦意不断,给人大气包举,一气呵成的感觉,此种自由解放的纵逸书风为唐颠张醉素提供灵感,同样外拓的笔势为颜清臣的个人书风提供灵感,此帖疑为米芾仿品,某种意义上对宋代的书风产生影响亦深。

释文为“中秋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代表小王风格,用笔外拓,字与字时而连绵时而笔断意牵,章法紧凑。此曾为三希堂藏品之一,米芾受此帖影响较深。 ​




王献之《鸭头丸帖》欣赏。行草,共十五字,绢本,为唐摹本,字与字多笔断意连,取外拓笔势,对颜清臣书风影响较大。 ​



小王在气魄上比大王寒酸点,但在技法上小王有过人之处。今人学二王若想得要领,当从太宗门庭窥之,因其获观二王真迹最多,心追手摹,但传下来只有碑拓。

晋之二王为后世推崇,除李世民喜好外,还有诸多因素在,书风的变革,时代的自由心灵状态(晋代风流),自身的能量,群体的烘托皆有关系,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王询的《伯远帖》胜过《兰亭帖》却没法选入三大行书的行列,《兰亭》价值与诗韵风流相关,文章的哲理深度亦为之增色,超越创新是灵魂原因。



在隶楷演变进展中,王羲之的先辈钟、张还有及老师卫夫人等人,便开始这个进展,到王羲之时,个人的天赋加刻苦完成了新书体的成熟,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巩固了这个声誉,小王亦不是大王的重复,草书的连绵写法及外拓的笔意同样反映其书法价值在创新二字,古典主义的书法典型总是超越前代提供新意思而足成。









孙过庭的《书谱》是双妍之作,墨迹与文章无与伦比,众星之列河汉等潇洒之语常被理论客用来用去,是书法理论家的圣经,同样此等墨迹是窥右军晚年书法笔意的门径,由于字数多,故王书章草意之草法完备,可得下二王真迹一等的形骸或面貌,他的字与右军晚年随意的草体精神形貌十分接近,是难得的范本。 ​




智永《真草千字文》帖欣赏。智永为王右军七世孙,获观兰亭真迹,得其祖真传,为了把字写好,用坏很多毛笔,并集中埋起来,“退笔成冢”的故事便是从此而来,其结果是门前不冷落,为了不至于把求字的人把门踏破,用铁皮来加固门槛,世称“铁门槛”,曾写八百幅千字文分赠各地寺庙,有的流传至日本。 ​



后王



王铎是明清调书法对日本书坛中有影响的一位,这位“后王”吃透“前王”的精髓,少些许二王的流媚而增添雄强与骨力,王铎的书风的形成于清代碑学兴起的前夜,先行者得以不为赵董之风左右,从汉魏与先秦的书迹中寻找养分,同样融合张、怀激情四溢的唐风草法,千锤百炼,融铸一体,书法的内含更为丰富。在王铎之先唐之李邕便有北碑的骨力风尚引入,只不过到了王铎这里,更加深入,从“二王”入手稳步突破,造就孟津先生光芒四射的“后王”风尚,为近代的东瀛书家所折服,掀起由他引来的一种流风余韵。从人品上论,士大夫的媚骨何以成为雄强沉沉,那是许多的仕清文人不得已的选择,媚在表面,骨在里面,这个心理状态与赵子昂相同,(参读本博文章《赵孟頫的显与隐、媚与骨》)

仕清者在物质的生活上是优越不同如陶潜之类却在良心上有太多的郁抑,心灵的磨难不亚于隐在山林的遗民,书法的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人生心理锻炼的过程,所有的书法的艺术造诣正好印证自己的心迹,技载着道,画着自己的真心给人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因追寻汉魏先秦,字体较之二王书法更为浓郁高古,笔画的增添丰富字的艺术感染力,用墨也更为丰富,用水增多,被称为“涨墨”,字与字的浓淡相参增添作品的烟云变灭、飘渺多姿的感觉,在艺术造诣上强过傅山,黄道周,倪元璐等人,气节的不完美不影响东瀛书家对其的喜好,但日本书法家学王铎者成就就算不上高,因其在于少有创造性,不过后来的少字、墨象、前卫书法却为东瀛人赢得面子,故书法的创造不有追随而有超越,书法艺术如此,其它艺术同样如此。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觉斯的影响首先还是在日本明清调那种环境,在另一个国度为官的气节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然而王觉斯影响的日本书坛很难说得上成功,一些书家流于偏执,形成恶札,这是日本书家师法不追王铎之师晋人所致,少创新的意味,但沿着不断的狂逸,结合现代欧美交流之风,日本少字前卫书法取得成功,那也是明清书家不断有新面貌出现影响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王觉斯对国人的影响在近来才成,历史的记忆似乎在淡化,实际上作为降臣的王铎其心境与赵子昂无二,内心的磨难是人难以理解的,故清皇帝对其评价不高,似乎其心仍在汉营,确实王氏无心为官而是放浪形骸,醉在温柔乡里,这些不说也罢。

其人生际遇难掩其艺术的光辉,他使二王流媚书风得到提振,赶在尚碑风潮来临之前,作为有识见的书家,王氏学习晋人确实沉得住气,在《圣教序》一帖中下个相当的功夫,当然还有阁帖,并渗和北碑的雄强而形成骨力不弱的帖学大家风范,这里面没有碑学的刻板,流畅而不流媚,骨力渗透,似不象其无“气节”,看来艺术的面貌总是奇怪的东西,让人难以说透。实际上对于王氏的内心,降清后生不如死,艺术成为其麻醉的媒介,他的字沿着晋人的风尚,先是静坐,然后是行走,再后是奔跑,最后还出现某种意义上的狂奔。这就是你所看到的后王之面。(作者:雷家林)





附文章:赵孟頫的显与隐、媚与骨
赵孟頫作为宋王室成员仕元,使赵氏书法被人品影响书品而困扰,真实的书法现实则难掩赵孟頫元代墨皇无上的地位,赵氏的显与媚,底面却蕴含着隐与骨,隐形的八大魂,如同武圣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全是做的身不由己的无奈之事,元世祖的重用其实也只作一个装点门面的花瓶而已,兼济天下是不可能,独善其身同样不可得,双重的痛感难以被人知,一切隐含在那充满乡愁的弥漫太湖云烟的书法作品中,后世的文征明、董其昌面对大山只有惊叹罢了,无法抗行只可勉强雁行。赵董还是一丘之貉,不足重视,然而傅山针对赵姿媚书风流行书坛的状况,在《作字示儿孙》自注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主张。

但到了傅山晚年,曾作诗云:“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赵的老婆亦非常,其本人更不用提。



确实,傅山读懂赵孟頫书法底面的意味,这里面有读懂的欣然,亦有不可超过的感慨,处于吴地一隅的钱选诸人品格是保住了,艺术境界则无法开张起来,深入起来,视野受限,赵氏之书雍容开张,在经历的变化,北国的慷慨风骨,晚年用力北海的临习增强了其书艺的骨力,增强其雄强的一面,与其潜藏内心的乡情,故国之思汇合起来,融入书法的风格中,“远志出山成小草,鱼龙失水困沙虫”(文衡山)那种心理同样困扰赵氏,也许谢安出山是大草,而赵氏只是在为艺一门还成为一个“雕虫”的大家,底面近八大那失落王孙的心态确实不如其诗词表露明显,抽象化的的情感与哲理思索,还是被少数人看破。

在艺术探索上,回归晋唐如同欧洲文艺复兴作派,用笔重寻晋唐法度而不变易,结字变宋之欹斜而复归于平正,螺旋式地提高书艺的水准,足见赵氏的不凡,故后世的书家,鲜有超过他的,全面的大师似乎成了绝响,只有复往奇处求索,才获取一线的生机,也就是扬州主义那种新的变易。(文:雷家林)




​​


关于《伯远帖》、《功甫帖》与《兰亭帖冯摹本》的问题


王珣《伯远帖》清逸古淡,天机纵肆。字象如仙鸾飘渺云间,如游女戏于花林,如星汉罗列宇空,如珠玑散于玉盘,行笔潇洒,楷行草变幻自然,如行云流水,如出水芙蓉,一派天然的气象,晋人那种风流潇散的风致展露无遗。伯远帖从单幅来看似胜二王现存之迹或摹品,更能展示晋人本来面目。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上是微博的一段文字,今天想说的是真迹、仿品、刻本的问题,苏轼的《功甫帖》真伪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本人并没亲见原件,只能从网络的图片中看一下所有的资料,现在就认定《功甫帖》为真迹。本人不是专家,这里要声明一下,本人是草根画家,又是草根艺评家,所作此结论是:真迹的认定以观其气象这主,虽然是网络的图片,二等的现实,但其散发的气象是一样的。以前在长沙天心阁简牍博物馆观真迹与仿品时(隔着玻璃),真迹由于时代的作用,火气淡化,古意悠然,仿品往往有今人的火燥气,此一观便知。

另外网络提供的印章对比也是认定的一个原因。对于鉴定来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感觉同样重要,好比炒股,分析重要,但有时一个妇人的感觉比专家更准确,赢面大得多。确实很多专家在股市输得一败涂地,一些大妈却满载而归,就是很好的例子,专家看走眼是寻常的事。如果没有印章,纸的气象同样会告诉你真伪,九百年的与三百年的纸张所散发的气象是不一样的,我们画画写字的,用几年前的纸与今年的纸区别就在于火气的浓与淡,愈旧愈淡,此无需专门知识,观多了便知。也就是那怕少至一字,同样让你分辨真伪来,何况有九字之多,字字珠玑,并无俗态,神气充满。其中别字末笔的意味更像苏子无意于佳,行云流水的作派,有点活泼泼的充满生机,双勾本最失的是神采,得的是形骸,故显示此帖当为真品。

上图的伯远帖是仅存少有的晋代真迹,那里面全是晋代风流的凝固,法度并不严谨,放浪形骸之外的作派明显,疏朗优游,随意生发,高雅绝俗的名士风度。气象决定作品的真伪,是后世无法仿摹得出的,由此想到《兰亭》真迹下黄泉,世上的摹本虽多,吾从冯承素,因其重形骸,学其形骸,然后用自己的神采出之,古人之神采只属于古人,我之神采属于我,故虽非真迹,并不影响后人继续在踏着古人的尸体前进,以自己的时代风采为之。实际上对于大多数非土豪来说,好的真迹和拓本难得,象在今天的人多用影印本,这样就够了,只要深入进去,同样会有难得的收获。


关于《伯远帖》、《功甫帖》与《兰亭帖冯摹本》的问题




兰亭、祭侄、寒食三帖,非唯技艺无懈可击,亦是情感自然流露的凝固迹,兰亭清逸中不泛深沉曲折,多少有点伤感。而祭侄、寒食两帖俱是沉痛,其中祭侄是亲人失却的痛楚,而寒食则是人生失意的一种郁抑的渲泻,作为心画,出自本真,三帖均有涂迹或点去,全是第一遍的作品,全是此时此地情感的真实记录。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王右军是个军官,深知此道,所以《兰亭稧帖》第一遍永恒不坏,第二遍,第三遍不足以传世了,第一遍虽然有涂迹,不掩作品神的光辉,是天合之作。二遍、三遍或许少有错字或涂迹,却不能入品了。也许难超越的缘故,晚岁的右军多作草隶,不能重复其壮年的路子。 ​





家林咏兰亭:

竹林遗韵闲,东山谢君妍。风流晋代名,万古不尽传。水墨青山鲜,暂把尘世远。逸兴壮思飞,退想恋桃园。兰亭觞一曲,云水心满田。吴江枫还冷,红绿樱蕉新。流光催白发,日月不停转。胜笔难再得,摹写追昔前。王者何顾私,神墨归九泉。楚地出灵简,华族心最甜。印心复印迹,妙造现新天。咏兰亭雅集 。

诗说兰亭: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高峰坠奇石,陆断犀象也,崩浪涌奔雷。东山高卧,流觞一曲,逸兴壮思天人合一梦不回。水墨青史,人物瑰伟,激情随蝶飞,仰谢公风度,争纷淡然,万木成兵,笔阵英杰勾魂手段令人醉。


网友咏兰亭:

@文心水木

【古风 兰亭今韵】兰亭惠风畅,茂林修竹扬。清流映带赏,群贤咏流觞。俯仰宇宙朗,妄言齐彭殇。中流素波荡,乐极哀情伤。寄世形骸放,奄忽飙尘茫。风月无边望,趣舍静噪当。莫言岁彷徨,欣遇味芬芳。高爽胸臆广,悲喜自华章。 ​

@风言石语: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