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故事》 第一部 太祖、太宗、真宗

字数:15831访问原帖 评论数:2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19 21:53:10 更新时间:2022-09-21 20:00:27

楼主:挣扎着奋斗者  时间:2022-09-19 13:53:10
引子
我从小就对历史非常热爱,把它当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今我上了大学(非历史学专业),但我仍然没有改变历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不过我对历史的态度从单纯的阅读转变为思考和研究。
历史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历史中无数的“成功人士”激励我追随他们的脚步;另一方面,历史中无数的事件促使我逐渐理解这个黑暗而又光明的社会。
出于对历史的热爱,我收集了史料,用我自己的语言,写下这本书,奉献给所有喜欢历史的读者。
对于这部书,我的原则主要有二个。一是尽量真实,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基本都有史料来源(不过在正文里就不一一标出);二是坚持作为历史讲述者的基本道德,不为博人眼球而故意篡改历史真相(比如为了丰满某个名人的形象就篡改名人的话语)。
总而言之,每一部书都应当有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
就此开始吧。
第一章 成长
赵匡胤
927年三月二十一,洛阳夹马营
赵弘殷的妻子杜氏正在房中临产,赵弘殷在门外焦急地等待,他是一个军官,因而家庭条件优越些,雇得起产婆及其他帮手。
孩子很快就降生了,是个男婴。据史料记载,这个男婴出生时便与众不同:红光充满整个房间,身上有香气,一夜没有消散,身体上有金黄颜色且三天没有变。(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坦率地说,我并不相信这是真的,原因大家都懂。它或许来自民间传说,或许是由于史官为将赵匡胤神格化而故意编攥。总而言之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男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有大出息的。
说实话,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认为,人生来平等,没有人在出生时就注定将来就一定会有出息,即使是天才、神童,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当然,更离不开他们自己的努力。
我理解古人的封建思想,但这些是对平民百姓而言的,对于编纂史料的史官,我除了鄙视,就是厌恶。
那些史官饱读诗书,心里都明白这世上从来都没有神仙之类的稀有物种,却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违背自己的良心,愚弄民众。
这种情况在史书上有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太当回事。
男婴出生后,父母为他取名为:赵匡胤。
他就是我们的第一个主角。
赵匡胤的家庭是个官宦世家,他的祖先在唐朝就是官员,地位虽有高有低,但官员的身份保持了下来,直到现在。
赵匡胤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赵匡胤也不同于其他官二代,他有理想,有抱负,每天认真学习,不过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除了读书识字以外,他应该还学习了骑马,砍人,射箭等武将专属技能(毕竟父亲就是武将)。
赵匡胤在青春期时,和同龄人相比,他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优秀:长相特别帅(容貌雄伟),有气度(器度豁如),骑马射箭更是在常人之上(学骑射,輙出人上)。
长得帅,性格好,能力强。放到今天校园里也绝对是老师赏识,男生敬佩,女生爱慕。
其实当时也是这样,他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是一般人。
此外,由于赵弘殷有一个叫贺景思的朋友(景思常为军校,与宣祖同居护圣营),赵匡胤和贺景思的女儿也一起长大。两人当时关系如何我也不清楚,但凭着赵匡胤的为人,两人一定情谊非凡,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了。
944年,十七岁的赵匡胤新婚(古代结婚比较早,长孙皇后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岳父大人自然是父亲的好兄弟贺景思。贺氏贤良淑德(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二人夫妻感情非常深。
后汉初年,赵匡胤大约二十岁了。
是时候实现自己的理想,建功立业了。
赵匡胤于是向父亲告辞,出门四处游历,迈开了他伟大征程的第一步。
他没有必要这么做,他父亲虽不是什么高官,但在军中给他安排一官半职的权力还是有的。退一万步说,凭着赵匡胤的实力,就是在他父亲所在部门公平竞争,也能当上一名军官。
但他仍然走了,他相信,不靠他父亲,自己也能活得很好。是金子永远会发光的!
事实的确是这样,他后来当了皇帝,成为了三百年赵宋王朝的开创者。
他收拾了行李,外出游历(实际上,与其说是游历,不如说是求官)。很长时间过去仍然一无所获,没有人赏识他,但他仍不放弃。
不过,他的游历极大的增长了他的见识,当时战乱频仍,到处都是战争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尸体,以及冻饿而死的百姓。
这些惨烈的景象触动着赵匡胤的良心,赵匡胤当上皇帝后非常爱护百姓和他的这段经历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赵匡胤依旧在游历,直到有一天,他在途中路过了襄阳寺庙,正好踋也累了,便进去暂住。连年兵荒马乱,庙里只有一位老和尚(其他的要么死了,要么出去化斋)。
“年轻人,过来。”
赵匡胤跟着声音走过去,走到了老和尚面前。
老和尚擅长看相算命,看到赵匡胤一表人才,便有心帮他一把。
“我给你旅费,向北走,你会遇到贵人的”(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赵匡胤并不相信这句话,却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有钱拿)。于是,他扛起行李,离开了寺庙,走上了向北的路。
赵匡胤一直向北走,遇到了一支军队,打着郭威的旗号。
郭威,就是未来的周太祖。
此时郭威正去征讨李守真,赵匡胤向军队方向走去,参加了郭威的军队。
说实话,每读到这里我总是特别惊异。老和尚又不是神,怎么会预料地那么准确,要只是随便说说,又怎么会那么肯定,还给路费?
算啦,反正我也不知道,就这么着吧。
赵匡胤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他非常高兴。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件事他也应该高兴:他跟对了人。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中,正确地站队,对今后的前途是非常重要的。
951年,郭威灭亡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成为了周太祖。
新皇即位,大赦天下,众官加官晋爵,赵匡胤升为禁军东西班行首,滑州副指挥。这是赵匡胤的第一个官职。
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上天似乎要眷顾赵匡胤,很快,他得到了另一个好消息:他夫人贺氏又生了一个儿子。
先前贺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很快夭折了,另一个儿子的降生,无疑是给他的痛苦最大的安慰,他为这个儿子取名为:赵德昭。
不久,赵匡胤又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开封是后周的都城。换句话说,赵匡胤成为了京官,还握有一定的军权,算是比较重要的岗位了。赵匡胤于是开始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上任之后,赵匡胤对工作尽心尽力,很快赢得了他上司的赏识。赵匡胤这个名字,给他上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上司就是柴荣,时任开封尹(北京市市委书记),也是未来的周世宗。
在当时,柴荣还是皇帝郭威的养子,由于郭威的亲属在郭威起兵前已被后汉隐帝诛杀殆尽,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此时身为养子的柴荣已经基本上是皇位继承人了。郭威任命柴荣为开封府尹,一方面是为了锻炼他,另一方面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皇位继承人必须有担任开封府尹的经历(都城不在开封的另说)。
赵匡胤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时,也不忘锻炼自己,忙碌之余,他经常观看兵书、研习兵法。他也没有忘记基本功,经常在空地里习武,据说后来还发明了“太祖长拳”、“太祖盘龙棍”,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赵匡胤对军事的热爱使他的军事能力突飞猛进,为他后来成为后周第一大将、北宋第一统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锦绣前程在向赵匡胤招手。
楼主:挣扎着奋斗者  时间:2022-09-19 19:06:25
欢迎大家指正文章的不足,我在后来的文章中会尽力改正!
楼主:挣扎着奋斗者  时间:2022-09-20 11:55:37
第二章 柴荣(上)
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虽然柴荣并不是主角(赵匡胤才是),但我要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详细地介绍他的事迹,一方面是岀于对他的敬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赵匡胤及后来建立的宋朝都有较大的影响。
柴荣即位后,本就深受柴荣赏识的赵匡胤自然受到大力提拔,又一次执掌禁军(第一次是24岁时担任禁军东西班行首,希望大家还记得),有很大的权力,算是中级官员了。
但对于柴荣来说,即位并不一定是开门见喜,开门泼脏水的也屡见不鲜,就像这一次。
柴荣刚即位,北汉皇帝刘崇趁后周国丧,政权不稳定,便勾结契丹趁火打劫,大举入侵。
此次北汉侵犯,声势浩大。北汉兵力有三万,基本上是北汉的全部主力,由北汉皇帝刘崇亲自带领,辽国也派出了一万多骑兵来助战。这么大的本钱,看样子是打算灭掉后周,吞并整个中原地区了。
北汉军队屯驻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遣将军穆令均带领步兵、骑兵二千人迎战,李筠自己率领大部队在太平驿安下营垒。张元徽与穆令均交战,假装打不过而逃跑,穆令均追逐,北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俘虏斩杀后周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败报很快送到京城,柴荣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权衡利弊后,柴荣决定御驾亲征,但当他在朝堂上宣布的时候,朝堂顿时炸了锅。
群臣基本上全都反对,理由无非是“陛下新即位,不宜轻动”等等,这种现象并不反常,因为大臣普遍稳重(或者说保守)。当然了,大臣也并一定都是错的。不过当皇帝的,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魄力。
柴荣就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皇帝,当即与大臣中反对最激烈的冯道展开论战。
柴荣:刘崇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新近即位,颇有吞并天下之心,这次必定亲自前来,朕不可不前往。(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
冯道一再争辩。(冯道固争之)
柴荣:“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尝不亲自出征,朕怎么敢苟且偷安!”(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冯道:“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
柴荣:“以我的兵力的强大,打败刘崇犹如大山压碎鸡蛋罢了。”(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冯道:“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大山?”(未审陛下能为山否)
柴荣非常生气,但生气归生气,亲征这事,他多少也失去了一些信心。
幸好,还有一个支持的人。
王溥对柴荣的想法很支持,便上前劝说。
这一时刻有人支持,信心大挫的柴荣顿时精神焕发,亲征的事,就定下来了。
反对者冯道,被柴荣赶出京城,护送郭威灵柩去山陵。这位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的不倒翁最终失宠,之后再未复出。
大军从开封出发到战区需要时间,但战事紧迫,柴荣在准备亲征的同时,下达了命令:
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领兵从磁州固镇出现在北汉军队后面,断其归路,镇宁节度使郭崇为副职。
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从晋州东北拦截北汉军队,保义节度使韩通为副职。
马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清淮节度使何徽及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领兵先赶赴泽州。
宣徽使向训监督各部。
此次柴荣亲征,赵匡胤随行,他或许想不到这场五代十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会因为自己而使结局发生改变,从而使历史改写。
北汉军到了潞州,看到潞州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便打算南攻泽州,然后直取大梁。
北汉军南下时,后周军也在北上。两军在高平相遇。
高平,今山西高平市,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即高平市的长平村。事隔1200多年之后,后周与北汉之间的高平之战,又在这里打响。
后周军前锋与北汉军首战,便将北汉军击退,赢得了首胜。
柴荣担心北汉军逃走,便传令军队加速前进,并进行战略部署:
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将左军居西。
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
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中央。
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带领禁兵保卫皇帝。
此战由柴荣亲自督战,力求必克。
双方在巴公原展开会战。
战斗一开始,双方列好军队,排成阵势。
因柴荣一路急行军前进,由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尚未到达,使得北汉军人数多于后周军,占了优势。
北汉皇帝正站在高处观看,看到后周军少,产生了轻敌情绪,甚至后悔联合契丹,对众将说:“我独自用北汉军队就可破敌,何必再用辽军!我军今天不但可以战胜后周军,而且还可以让辽国心悦诚服。”辽国主将杨衮驱马向前观望后周军队,退下来对北汉皇帝说:“我们面对的可是强敌,千万不可轻率进击!”
北汉皇帝心里很不高兴,扬起两颊长须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军出战!”
杨衮沉默不快,但既然你说了,我就不用再说什么了,反正死的不是我的兵。
会战开始了,北汉皇帝指挥东路军首先推进,北汉猛将张元徽率领一千骑兵猛冲后周右军,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逃走,右军随即崩溃,大量士兵随即士气低落,有千余人投降了北汉。
柴荣见形势危急,亲自带领亲兵前来督战。
就在后周军即将彻底崩溃的时刻,时为宿卫将的赵匡胤对将士们大喊:“皇上如此危急,我们不能不拼死效力!”(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对上司张永德说:“贼兵气势骄横,拼力战斗就能获胜!”“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赵匡胤亲自操刀砍人(和朱棣一样),带头向其前锋冲去。
在赵匡胤的表率作用下,所部的后周士兵开始全线出击,争先恐后,拼死一战,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顿时扭转了后周军因右军溃败而导致的劣势,北汉军终于开始溃败。
后周的其他将领也受到了鼓舞,军人的血性顿时涌上心头,都说起了狠话,狠话说完,直接上前拼命。
北汉皇帝得知柴荣亲临战阵,便嘉奖重赏张元徽,催促他乘胜进兵,最好活捉柴荣。
就在这时,战场形势又起变化。张元徽本来正杀得兴起,谁知坐骑马失前蹄,一个筋斗从马上摔了下来,被一拥而上的后周士兵当场斩杀。
张元徽是北汉的一员猛将,他战死后,北汉士气大挫,士兵开始逃亡。
刘崇见大势不好,忙举旗收兵,但已无法阻止如潮水般的溃逃士兵。最终,北汉皇帝也坐不住了,逃跑了。(北汉主自举赤帜以收兵,不能止)。
而观望的辽军也很有意思,看到后周军队的强大,不敢救援,而且痛恨北汉皇帝的大话,便直接开溜了。
樊爱能、何徽率众向南逃窜,碰到正加紧北上的刘词。二人诈称,后周大军已败,劝刘词不要前进,但刘词坚决拒绝,继续进发。
北汉皇帝也没有完全死心,他聚集败兵万余人,凭险据守,被后周将领刘词击败,北汉皇帝刘崇丢弃大量辎重,仓皇北逃。
至此,高平战役结束,后周大胜。
高平之战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此战后,后周成为强国,为后来的北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在高平之战逃跑的将领和士兵基本没有好下场:
战后,右军主将樊爱能和何徽被斩首,投降北汉的士兵除死在乱军之中的,剩下的也大部分被抓住,全部被斩首。
当然,有功人员还是要奖赏的,尤其是赵匡胤立下了头功,张永德在柴荣面前对赵匡胤更是不吝赞叹(张永德盛称太祖皇帝之智勇)。于是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北汉的主力在高平之战已被基本歼灭,北汉疆土已经空虚,此时不进攻,更待何时!
柴荣下令乘胜追击,途经州县纷纷归降,很快包围了北汉首都太原,柴荣也到城下亲自督战。
但太原城异常坚固,后周军进攻了四十多天,一无所获。
更麻烦的是,辽国派出了援军。
柴荣得知消息后,派遣符彦卿(符彦卿的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后世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只有“宋氏三姐妹”了)带兵抵挡。符彦卿是一代名将,善于用兵,暂时打退了辽军。
可惜,只是暂时。
随着辽兵越来越多,虽然后周也为符彦卿增兵(遣李筠、张永德将兵三千赴之),但后周仍然抵挡不住,悍将史彦超战死,士兵死伤非常严重,不得不退守忻州。
柴荣下令,在东起怀州、孟州,西至蒲州、陕州地区大量征发民夫,用以进攻太原,但终究没有攻克。天公也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很多士兵疲劳生病。
到了这个地步,不得不班师了,无奈的柴荣只好下达了班师的命令。
北汉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失地在后周军撒走后全部收回,但北汉皇帝却由于过度的忧虑而卧床不起,国家大事都交给儿子了。
楼主:挣扎着奋斗者  时间:2022-09-20 17:20:57
第二章 柴荣(上)(2)
柴荣经常为自唐僖宗广明以来国家疆域日益缩小而愤慨,在高平之战大胜后,便慨然萌生削平各国统一天下的志向。

随着后周政权随着柴荣即位的时长的增加而逐渐地稳固,对于柴荣来说,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刻到了。

在讲柴荣励精图治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柴荣在某一天里找到了擅长相术的王朴,两人对话如下:

柴荣:“朕当得几年?”

王朴:“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柴荣听后十分欣喜:“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成为了柴荣一生的奋斗目标,可他没有想到,他连第一个“十年”目标都没有实现,因为他即位后不到六年就去世了。

为了实现拓天下,强兵是首要的,这一点柴荣深以为然,他在高平之战看透了后周军队的真面目(将不用命、士不能战),为此,他动情地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供养得起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那些无用的士兵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兵!”(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柰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柴荣决心整顿军队,他下令各军将老弱全部逐出了军队。兵员素质良莠不齐向来是军队中的难题,柴荣此举大大提升了全国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还不够,由于藩镇拥有强大的军队,对国家有很大的危胁(藩镇问题直到赵匡胤即位后才彻底解决),柴荣自然知道藩镇的危害,但此时国家并不安全,周围国家随时入侵,如果强行裁撤藩镇,稍有不慎,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既然不到裁撤藩镇的时候,就只能选择另一个方法:加强中央军(尤其是京城)的力量,以震慑藩镇。

柴荣下诏广泛征募天下壮士送到京城,由赵匡胤负责挑选,“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殿前司所属禁军遂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

政策出台后,效果是很明显的:士兵精干强壮,近代以来没有比得过的,征伐四方,所到之处频传捷报。(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由于殿前司禁军是由赵匡胤负责挑选,因此赵匡胤成为了柴荣的亲信将领。赵匡胤的仕途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有了强大的军队,就有了征伐别国的实力。拓天下,是时候了!

不过,即使是有强大的军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是不行的。关于这一点,柴荣心中有数。

柴荣命令左右大臣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并逐个阅览。

一篇文章引起了柴荣的兴趣,是时任比部郎中王朴的《平边策》,我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特摘录如下: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柴荣采纳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另外,由于当时群臣大多墨守常规,苟且偷安,所提出的策略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朴神情峻逸、气势刚劲,有智谋能决断,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柴荣的心意,柴荣因此看重王朴的气质胆识,不久,迁升他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征伐后蜀

955年二月,后蜀秦州有百姓跑到汴梁,要求柴荣西征收回土地(恢复旧日大唐疆域)。因此柴荣在召集群臣进过多番讨论,决定先拿后蜀开刀,收回当时由后蜀控制的陕西地区土地,即秦、成、凤、阶四州。

后蜀皇帝闻知情况,派遣客省使赵季札巡视边防。

赵季札自恃才高,素来以有文武双全的才略自许,出使回来,上奏道:“雄武节度使韩继勋、凤州刺史王万迪不是将帅之才,不能够抵御大敌入侵。”

后蜀皇帝问:“谁可前往呢?”

赵季札表示自己可以(真的好自信)。

后蜀皇帝任命赵季札为雄武监军使,并将宫禁警卫精兵一千人作为他的私属部队。

后周也在为出兵而紧张地准备着。

不久,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是统帅着实让柴荣伤脑筋。

要说最能打仗的将领,自然是赵匡胤。但赵匡胤还没有当主将的经历,柴荣便没有想到他。

那派谁呢?自己拿不定主意,就问别人。王溥(上次唯一支持柴荣亲征的)推荐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

955年,柴荣派向训(向拱)、王景率军西征后蜀。

向拱和王景都是一代名将,我认为有必要好好地介绍他们。

先说向拱吧。

向拱字星民,怀州河内人。

向拱的原名叫向训,在周恭帝即位后,为避周恭帝柴宗训名讳而改为向拱。

向训生来相貌不俗,风流倜傥,不肯屈居人下,而且为人很有权谋,勇敢刚断,称得上是英雄义士。他年轻的时候,力大无穷,善于射箭,能达到十中八九的水平。

向训二十岁的时候,变得更加有胆气,轻名利,重义气,一诺千金,喜欢任侠放纵,也喜欢和江湖上的亡命之徒结交,经常会干出一些坏事,尤其是和别人的老婆私通,还持续了大半年。

一天, 向训对那个妇人说:“为什么很多天都没见你的丈夫?”

妇人不知廉耻地笑着说:“因为我和你私通,他常磨匕首想要杀我,因为怕你而迟迟不敢下手。在你长时间不到我的家的时候,我与邻居的儿子商量,答应赠送几万钱,请人杀了他。邻居家的儿子说如果我杀了他之后你愿意嫁给我吗,我想起我丈夫常常想杀我,而我又没有逃避的办法,于是同意了。正好我丈夫喝醉酒睡在城外,邻居家的儿子便过去偷偷杀掉埋了,由于他害怕被人发现,便偷偷逃走了。”

我心里有些佩服这个妇女的胆量,同时和两个男人私通,和其中一个男人说起时竟脸不红心不跳,其脸皮之厚度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妇女没想到,自己的话引起了对方的仇恨。

向训多少还明白些是非,他仅仅是想通奸,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却从未想过害命。

向训问道:“那个邻居家的儿子现在在哪里?”

妇女显然没有注意到对方的仇恨,便将那个人的位置告诉了向训。

向训便偷偷地把那个邻居家的儿子杀了。

向训回去后,责骂那个妇女:“你与人通奸,却害死你的丈夫,这是不讲信义的。你丈夫死,都是因为我,我不能忍受(便替他报仇)。”

向训骂完后,便把那个妇人也杀了,之后把人头扔到街上,在那里又自言自语了一段时间,才慢慢地离开了。

巡警发现后,很敬佩向训,最关键的是害怕向训(惮其勇力),便没有将向训抓捕,向训趁机逃走了。

向训的运气确实好。恰逢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登基,大赦天下,向拱才敢回了家,衙门也不再追究他了。

向训父亲品质很好,看到向训回来后,先是高兴,之后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向训父亲有一个姓滕的朋友,原先当过执宪(执掌法令的小吏),在当地颇有些名气,向训父亲就去问滕公:

“用什么方法能避免我这儿子将来败坏我家的名声?”

向拱的劣迹,滕公早就听说过,他认为向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不良青年,于是说:“现在管教他,那不等于是拽老虎须子,惹祸上身吗?”

但要说真正了解向训的人,还得是他父亲,向训父亲说:“我的儿子即使是这样,但看他的性格,也是很容易教育的。四年前,有个书生,五十多,长的很魁梧却非常落魄,傲慢地坐在我的门旁边。我的儿子从外而归,仔细看看儒生,儒生根本不搭理他。我的儿子不久又要出门,再次看到儒生,想起这件事,便斥责辱骂儒生,儒生只是坐着不动,缓缓地说:你是什么东西,敢这样谩骂我?要不是我穿着儒服,履行儒者的行为,要在我二十年前还不识字时,你早就粉身碎骨了!那儒生说完后,就起身整理自己的衣服,把自己的双手给向训看,说:看见了吗?向训看他的身体粗壮,像狼虎一样。那儒生又说:我饶了你。向训听后,也感到羞愧,连连向儒生道歉:‘真是大丈夫!我本以为你是平庸的儒者,还敢盘踞着傲慢这样,便想上去辱骂,甚至想用拳揍你。等到听说你的话,看到你的大度,这真是我的错误。于是向训请儒生进来,摆好酒食。儒生逐渐发现我的儿子比较有器量,不像是一般的游侠,便特别礼待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变得对儒生非常尊重并在他临走时送了他。由此看来,我儿子还是可以教育的。”

向训父亲回家,对向训说:“一位姓滕的秀才,是真正的名士,整个郡的人都敬重他。我看到你整天惹是生非,怕你有朝一日会被官府抓捕,从而自毁前程,为什么不去拜访滕秀才?”

向训也有心想改变自己,便在夜晚乘着月光前往滕秀才的家。

滕秀才听见叩门声,便请向训进来,向训先同滕秀才寒暄,之后进入主题:“昨晚我父亲教育我,叫我来拜见秀才。”

滕秀才一番对问之后,发现向训深明事理,很有见识,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滕秀才心里也非常奇怪,这样的人怎么在以前干出那些“光荣”的事情的。

滕秀才对向训说:“我没有见你之前就听说过你,周围百姓都说你是个恶人,我也把你当作盗贼。现在我亲自见到你,同你交谈后,相信你将来会是一个贵人,希望你能自尊自爱,不要与那些不良青年混迹一处。”

之后,滕秀才给向训讲晋代的不良少年周处浪子回头并名垂青史的故事。

我读过《周处传》,对他除三害后忠义的言行非常敬佩,对他最后因奸人陷害而为国牺牲感到痛惜。

《周处传》有三句话我至今犹记,实在是忍不住地把它写了下来:

一、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馀,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二、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齐)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

三、处知必败,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卢)播、(解)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向训听滕公的教诲入了神,不知不觉地凑到了滕公的身边,只觉得茅塞顿开,心里也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等滕公说完后,向训激动地对滕公说:“从此以后我愿意侍奉您如同我的叔叔,听您的教导,以前的所作所为我一定会改正。”

回家后,向训第一件事就是跪拜父亲,说:“儿子虽然是父母所生,但今天听了滕秀才的教诲,才感到自己重获新生。”

向训把认滕公为叔的事情告诉了父亲,他父亲非常高兴,心中最大的烦恼终于烟消云散。

从此,过去的那些豪侠同伴来找向训时,向训都好言谢绝的,并认真向滕公学习。

不到几年,潞州的有见识的人对向训的评价是:“此向家千里驹尔!”

向训的确无愧于这些评价,他出入都打扮着儒雅的衣服,举止优雅,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每当听说附近有很有德行学问的人,就去拜访他。

向训父亲去世后,向训辞别了亲戚,外出游历,立志要建功立业。他四处拜访各路诸侯,却没人赏识他。后来遇到了侯益,侯益很赏识他,他便留下了,但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半年后,他又离开了。后来他听说刘知远在晋阳(太原)招贤纳士,认为这是个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好机会,便打算去归附刘知远。

向训在前往太原的路上,正遇上饥荒,路上有很多盗贼,向训打算经石会关进入河东。

石会关的领导名叫郭勋,郭勋知书达礼,有见识,在当地比较有名气。向训听说后,便去拜访他。郭勋也很欣赏向训,留他住了一个多月,但向训无时不刻想要继续赶路。

郭勋看出向训的心思,出于好意,便对他说:“现在盗贼到处都是,你只有一个小僮,骑着两头驴,看你穿着华丽且仪表不俗,不像贫困的,现在出发的话恐怕不安全。而且我最近听说有一火贼,离镇五到七里,善于使用弓弩,遇到他的过客都死在他手里。要不再等十天左右,凑齐三二十人,我也召集镇里的丁壮,送你出关去。”

向训不愿意留下,便向郭勋道别:“不劳人送。”

郭勋见留不住向训,也只能放行,临走时对向训说:“保重!”

他骑驴继续前往太原,走了不到三十里,就遇到强盗。盗贼见向拱身材魁梧,误认他是富家子弟,于是紧随其后,准备伺机劫财。

向拱很快就发现自己被人跟踪了,知道对方来者不善,不过向拱也有自己的办法。

向拱到了石会关,杀驴买酒,请当地豪杰过来聚饮,并借机向他们求助。

众豪杰都非常热心,自愿派出丁壮护送向拱到太原。

向训抵达太原后,向刘知远毛遂自荐,并献计献策表现自己,但刘知远并不待见他,向拱只能退出去。

不过,向训发现刘知远麾下有一个人也喜欢结交人才,经打听后,向训得知那是刘知远的心腹,名叫郭威,时任随使孔目官。

在一个晚上,郭威正在回家,突然从路边冲出一个人,手里拿着文状,简单地介绍自己后就匆忙对郭威下拜。

那个人大家肯定能猜出来,就是向训。

郭威看着下拜着的向训,看了很久,简单地说几句话后,就走了。

向训很沮丧,但接下来,令他高兴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过来找向训,告诉他郭威召见。

郭威见到向训后,详细地询问他的志向。

向训回答后,便向郭威请求收留自己。

郭威有些为难:“我现在处于大王(刘知远)门下,怎么敢擅自收留你?”

向训不愿意放弃,他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请求和诚意,意志非常坚定。

郭威久经官场,像向训这样的人他见得太多,他理解这些人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心里也同情向训,但他终究没有将向训收留。

但向训就像着了魔似的(太执着),每天在郭威回家的时候,就埋伏在路边,见到他就过去下拜。

时间一长,郭威也被向训的执着所打动,便再一次召见了他。

郭威见到向训,告诉他自己同意留他在身边。(嫌奉劳日日路左相拜,恐大王探知,将谓某招人,彼此不稳便。既仆射在客,不如来某下处,且相伴)

向训听见后,“再三致谢”。

从此,向训留在郭威身边,恭恭敬敬地伺候他,并和他交流天下大事和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郭威越来越器重向训,向训成了郭威的心腹。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郭威担任了节度使,向训也任为知客押牙。

不久,郭威成为了枢密使,向训也跟着升迁,成为了内典客。

刘知远去世后,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后汉皇帝命郭威前往讨伐,在讨伐过程中,向训为郭威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为叛乱平定立下了功劳。

向训一直跟着郭威,当郭威建立后周之后,他的官职一路升迁,做了皇城使,出监昭义屯军。

后周建立不久,北汉世祖刘崇派大将李瑰领马、步军十五都(“都”是一个军事单位,一“都”大概有一百人)入侵,自团柏出发,驻军于鹞子店。

951年十月,向训与巡检陈思让率龙捷、吐浑军在虒亭西击败李瑰,斩杀三百余人,擒获一百人,俘获其偏将王璠、曹海金及马五十匹,又在壶关击破北汉军。

953年二月,朝廷命向训任知延州事。

向训在延州任职期间,大力加强防御,抵御异族侵袭。

一月后,经向训奏请,为防止边患,朝廷禁止州民卖军装、兵器给西北边人。

延州所属的部落中有劫掠汉民户口的,向训召集各首领,设宴犒劳,令他们发誓不再侵犯汉人。

因为向训在延州政绩突出,后来被征召入朝,任左神武大将军、宣徽南院使。

954年二月,北汉皇帝刘崇联合契丹大将杨衮进逼泽、潞二州。柴荣得报后,决定亲率后周军北上,迎击北汉、辽国联军。

柴荣先派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清淮节度使何徽率领前锋先抵泽州前线,与北汉接战,以缓解潞州城防的压力,并让向训监督樊、何两军。

过了一个月,后周军从都城大梁出发,向训与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史彦超领精骑居中军。

后周军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战后,向训因功兼任义成军节度使,旋加河东行营前军都监。

954年五月,柴荣乘胜追击,包围北汉都城太原。向训与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等率步、骑兵一万余人奔赴忻州。由于粮饷不继,最后只得撤军。

后周军回师后,向训出任镇安节度使。

之后,在王溥的举荐下,向训成为了征西军的统帅,开始实现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成就。

楼主:挣扎着奋斗者  时间:2022-09-21 19:29:54
第二章 柴荣(上)(4)
第一次亲征南唐
此时的南唐皇帝是李璟,这个人爱好写文章(他儿子李煜更爱写文章),而且喜欢被人奉承,因此善于说花言巧语、献媚取宠的臣子大多被晋升任用,政事日益混乱。南唐皇帝在攻克建州、击破湖南后就更加骄傲,产生吞并天下的志向。在后周李守贞、慕容彦超叛乱时,南唐都出兵远远地进行声援,又派遣使者从海路联络辽国和北汉,约定共同谋取中原。
柴荣发现南唐的行径后,很是恼火,但由于中原多事,没有时间来与他计较,但仇恨的种子埋了下来。
955年十一月,柴荣任命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州、寿州等行府事务,任命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为行营副都部署,督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来攻伐南唐。
其中,韩令坤后来成为了当世名将,为后周征伐南唐的战争立下了赫赫功勋。
此时的南唐对战争没有丝毫准备。从前,每年冬天淮河水浅干涸,南唐人就发兵守卫淮河,称做“把浅”。寿州监军吴廷绍认为边境平安无事,白费财物粮草,全部撤回。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上表一再争辨,却终究没有成功。
在南唐的“助力”下,后周连战连胜,先是王彦超在寿州城下击败南唐军队二千余人,继而白延遇在山口镇击败南唐军队一千多人。
正好,吴越王钱弘派遣元帅府判官陈彦禧入朝进贡,柴荣赐诏书指示钱弘,让他出兵进攻南唐。
956年,为鼓舞士气,柴荣决定亲征。
此时,势如破竹的后周军也终于碰到了钉子—寿州。
李谷进攻寿州,久攻不下。南唐也没有坐以待毙,派出了援军,由刘彦贞率领。
刘彦贞这个人,简单地说,是个无能之辈,皇帝能看上他,原因我相信大家也能猜出一二。没错,正是接受贿赂的重臣在皇帝面前大力推荐,才让昏庸的皇帝作出这个“英明”的决定。
说明一下,除后周、辽国外,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有这种情况,朝政非常腐败。若不是柴荣死得早,不敢说十年,三十年以内,一定会把这些国家全灭了。事实也是这样,柴荣去世后,他们在北宋建立后,终究还是逃不过灭国的命运。
南唐刘彦贞领兵二万救援,到达来远镇,距离寿州二百里,又派战船几百艘赶赴正阳,造成攻击浮桥的态势。
后周禁军虽然天下无敌,但水军确实拿不出手,几百条战船过来,就连主将李谷也发怵了。
李谷召集将领僚佐商量说:“我军不善于水战,倘若贼寇截断浮桥,就会腹背受敌,我们就没有退路了。不如退守浮桥来等待皇上。”
柴荣得知后,立刻派人制止,但当使者到达后,李谷军已经撤退了。
李谷见到了柴荣,立刻上前禀报:“贼寇战舰在淮水中央前进,弓弩石炮的射程不能到达,倘若浮桥失守,我军就会人心动摇,也只能退兵。如今贼寇战舰每日前进,淮水日益上涨,倘若皇上大驾亲临,万一粮道断绝,那危险就难以预测。希望陛下暂且驻在陈州、颍州,等待李重进到达,臣下与他共同商量如何阻止贼寇战舰,如何保全浮桥,有结果后立即陈奏报告。倘若我军厉兵秣马作好准备,春去冬来等待时机,足以使贼寇疲惫不堪,到那时取之未晚。”
说实话,李谷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柴荣并不高兴,不过除了暂时停止进兵,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就在这时,后周的战机却从天而降,而战机的提供者,正是无能之辈刘彦贞。
李谷撤退时,刘彦贞便下令追击,最好把李谷驻军的城池也打下来。
南唐军也有明白人,比如刘仁赡,就力劝刘彦贞不要追击,固守城池。刘仁赡知道,这可能是后周的诱敌之计,即使不是,跟擅长陆战的后周军正面打仗,也基本没有胜算。
当然,对于愚蠢的人,劝告一般是没有用的。
而这个力劝刘彦贞的刘仁赡,是南唐为数不多的名将,也是后周进攻南唐的劲敌。
刘彦贞带军队出发了,刘仁赡看着队伍渐渐远去,他立刻让所属士兵登上城楼加强战备,因为刘彦贞战败后,后周必定会反攻,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力量保护城池。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李重进渡过淮河,在正阳东面迎战,大败南唐军队,斩杀刘彦贞,斩得首级一万多。刘彦贞一共就二万人,光阵亡就过半,可谓是惨败了。另外,南唐物质损失也特别大:后周收缴军用物资器材三十多万件。
后周军立刻反攻,进攻寿州,柴荣亲自督战。为了助力攻城部队,柴荣征集了周边几十万壮丁(别看人数多,基本都是农民)辅助攻城。
此时,南唐一万多人将船只停靠在淮河上,为了防止他们干扰攻城,柴荣命令赵匡胤出击,赵匡胤用计,派遣一百多骑兵进逼南唐军营而又假装逃跑,埋伏的部队乘机拦击南唐追兵,在涡口大败南唐军队万余人,斩杀南唐都监河延锡等人,夺取战舰五十多艘。
因雨季来临,柴荣留李重进军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班师回京。
回京后,为了对付南唐水军,为下一次进攻作准备,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
在柴荣的悉心关照下,后周水军的训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
楼主:挣扎着奋斗者  时间:2022-09-21 19:52:34
第二章 柴荣(上)(3)
现在说王景。
王景,莱州掖县人。
王景出生在唐朝末年,当时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可谓是真正的乱世。乱世出英雄,王景正是为“乱世”而生的名将。
王景家族世代务农,少年时的王景在别人眼里完全是一个“问题孩子”,豪爽洒脱,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善于骑射却“不事产业”,整天都忙着偷鸡摸狗,甚至还和同乡一起拦路打劫,成为臭名昭著的强盗。
后来由于各地的割据势力需要招兵买马,王景认为自己有些优势(比如善于骑射),便决定参军入伍,加入了后梁大将王檀的麾下,随其镇守渭台。
当时由于后梁一直与后唐在争夺霸权,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王景一直跟随王檀征战,参加了不少战役,并立下很多战功。
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后梁,入主开封城,王景也顺应时势投降后唐。
尽管王景是一名降将,但人才难得,李存勖也不在乎,并将王景重用,任命他为奉圣都虞侯。
石敬瑭起兵造反后,王景跟随大将张敬达围攻石敬瑭的大本营太原,石敬瑭无力抵抗,于是向北方的契丹求救,以割让燕云十六州及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的条件,换取契丹的帮助。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并在后晋与后唐血战时趁机偷袭大败后唐军队。
后唐军大败后,张敬达的军队遭到围困,最终走投无路,张敬达被手下人所杀,王景则带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石敬瑭,石敬瑭任王景为相州刺史。
后晋建立初期,国内的形势并不稳定,地方节度使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直接宣布反晋,随后他的大多数部下也都跟着反叛。王景所辖的相州隶属范延光,但他没有跟着造反,而是站在石敬瑭的这一边。
石敬瑭得知后,立刻给王景加官进爵,一方面是为表彰王景的忠心,另一方面是为防止王景坚持不了立场也跟着叛变。
945年,契丹南侵,后晋出帝石重贵前往澶渊督战,王景与高行周等在戚城大破契丹。
虽然许多后晋将士作战英勇,但局部的胜利扭转不了全局的败势。
947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攻克开封城,俘虏了后晋皇帝石重贵,后晋宣告灭亡。
耶律德光命人取代王景任横海军节度使。王景受命离任,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耶律德光病死于乐城,便带领常山士兵抄小道回到横海军,攻入城关,赶跑了契丹军。
自948年七月以来,因契丹境内饥荒,幽州的百姓大多过雁门关来寻求食物,其中到沧州境内的有五千多人,王景对他们善加安抚,并按照朝廷诏令,给难民田地来安置他们。
王景出身军人,也没什么智谋,但处理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申诉,他一定当面审问,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即下令释放。并且王景能坚持己见,不受奸吏的糊弄,因而颇受百姓爱戴。
951年,郭威消灭后汉建国,由于王景和郭威的关系比较好,于是王景又在后周担任侍中。
王景获召入朝时,百姓周环等数百人挡在道上阻拦,甚至有人拉住他的马镫不让他走。
柴荣即位后,王景受命兼任中书令。
在征伐后蜀的战争中,王景由于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参与了这场战争。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