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淡泊”者

字数:213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24 05:32:14 更新时间:2022-09-27 22:36:25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9-23 21:32:14
鞠躬尽瘁的“淡泊”者

我们的古代文人,多有淡泊以明志的思想,亦有宁静而致远的情怀。只是生在乱世,很难不涉足到残酷的现实中来,虽淡泊可守,宁静则难得。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皇叔”,就注定了他这一生的操劳。而他的好友,荆州名士司马徽却走了一条隐士的道路。所谓人各有志,自然就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为西汉司隶校尉,到父亲这一辈,官位已不显赫,总还是当过郡丞,叔父当过豫章太守。出身官宦之家,身心必会受到影响。

诸葛亮早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随叔父前往荆州依附荆州牧刘表,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则就地“躬耕陇亩”。他躬耕隆中(属荆州的襄阳、南阳),并非一介农夫,而属士人阶层,过着一种暂且隐居的生活。所以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可能是一首咏史的乐府诗)。(亮)身高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志向远大,关心国家大事,对当时的社会乱局了如指掌。

后来有了“三顾茅庐”,有了《隆中对》,那是决定他鞠躬尽瘁一生的时刻,事在建安十二年(207)。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精彩至极,那毕竟是小说情节。《三国志》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说栖身新野的刘备,经徐庶的举荐,“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接下来是他们就天下大势的问答,诸葛亮极为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终使一对“君臣”并肩登上了三国的历史舞台。

隆中之对,显示了诸葛亮的政治才干,但更重要的是表露了他的政治理想。他有正统意识,刘备有皇家血统,又为人仁厚,在他看来是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

此次隆中会面,刘备向诸葛亮求教:“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这正是诸葛亮未来的政治取向,于是答道:“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立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便是有名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大势不可逆转,联孙抗操的策略毋庸置疑,占据荆、益的行军路线更如画出,一派成竹在胸。进而,向西、向南的开拓强调以和为贵,而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出师北伐,那兴汉室、图霸业的政治规划俨然成局。时势造英雄,真的有它一定的道理。

三国时代,风云多变,孰料转年(建安十三年)踌躇满志的曹操即率大军南下,破荆州、在当阳大败刘备,遂占江陵,再沿江东下,欲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孙、刘。那种势在必得的气势,首先使孙权内部鲜明地分成主战与降曹两派。

时刘备败走夏口,也到了紧急关头,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派他面见孙权陈说利害,终于实现了孙刘联盟,取得赤壁大捷。此后,诸葛亮全身心投入为刘备谋划扩大地盘,“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最终完成据有益州的图霸大计。

这中间也是充满了与曹操、孙权的斗智斗勇,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荆州战事最为典型。这时的曹操、孙权暗中联手,使关羽七月在进攻襄樊时大破曹军,威震华夏,却在十二月败走麦城,丢失荆州。关羽父子遂遇害。这对刘备而言,自是青天霹雳,对诸葛亮来说,是联孙抗操这一既定方针的失败,而突破口竟是来自刚愎自用的关羽。及至下来的刘备伐吴,猇(音枭)亭一战又以失败告终,蜀汉便在军事上完全处于劣势了。荆州失守、关羽遇害、伐吴丧师,其间所犯错误诸葛亮焉能不知?然而未能预为之计而力挽狂澜,诸葛亮或有难言之隐?因不见于《三国志》的记载,竟留下了诸多的历史疑点。

不管怎么说,此时的三国时代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一的历程,三足鼎立在无可奈何之中到来。这是必然的变化,并不是诸葛亮在他的《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对此,刘备应负全责,从而再次注定了诸葛亮在不可为而为之的大背景下,必然要走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之路。

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不是战国时代那些追逐名利、朝秦暮楚的雄才辩士,他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刘备成霸业、兴汉室,这些已和他的廉洁忠贞一起彪炳史册了。

蜀汉建于公元221年,公元223年刘备驾崩永安宫,临终前“托孤于丞相亮”,此后的蜀汉千真万确进入了“诸葛亮时代”,直至公元234年病逝于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的五丈原。

杜甫七律《蜀相》中有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世的叹息与无奈。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有言“若臣至死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写道:“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一位鞠躬尽瘁的“淡泊”者。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